“南京记忆”:左宗棠南京治水惠泽一方
微博
Qzone
微信
海鸟邦 2018-05-24 10:34:36治水除患、兴利安民,自古以来就是当政者的大事,南京历史上有过多次治水的记录。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晚清名臣左宗棠在南京的治水事迹。http://p3.pstatp.com/large/pgc-image/15271291493646759118a81左宗棠在清代的两江总督中,左宗棠(1812-1885)是任职时间较短的一位。从光绪七年十二月二十二日(1882年2月10日)在南京正式接印,到光绪十年三月十三日(1884年4月8日)交印给继任者曾国荃,只有两年零两个月的时间。而这位年已七旬、身患疾病的老将却在海防、盐务、水利、矿业以及文化建设上都做了诸多实事。对江南的水利建设,他在给朝廷的《病势增剧恳恩开缺回籍折》中表示:“此次莅任江南,惭无报称,惟农田水利一事躬亲相度。”因此,他一上任便设立水利局,并巡视各地,察看水道,了解灾情,统筹规划。他运用长期治理西北的经验,依靠部队,在南京地区建成赤山湖、朱家山河、通济闸等一批在当时可说是大型的水利工程。首战赤山湖赤山湖位于秦淮河东边源头句容河的上游,主要汇积茅山、浮山、虬山等下来的诸水,缓冲夏季的山洪,历史上灌溉农田曾达万顷。由于年长日久,水土流失,湖床淤垫,加上周边不断地围垦造田,湖面越来越小。据相关资料,三国孙吴开挖的赤山湖周长在120里以上,到明代缩为60里,晚清时仅有40里。湖身缩小,容量锐减,每年夏季难以蓄存暴发的山洪,造成下游圩堤溃决,农田受淹,高淳、江宁诸县均受其害,上游也因水流不畅,积涝成灾,成为当时一大水患。http://p3.pstatp.com/large/pgc-image/15271291646339fa2b8fa9c赤山湖湿地据《南京水利志》等书所记,光绪八年十月,左宗棠在亲自踏勘后,决心整治赤山湖水道。由于当时缺少经费,百姓又民穷力困,他毅然决定调动驻防的湘军和淮军共五千余人,承担疏浚河道、挑挖土方等任务。历时一年四个月,将淤塞的新旧水道逐段疏通,“计长二十里有余,均一律挑浚深通,圩堤加高培宽,捶筑坚固,沿埂栽种桑秧以护堤而兴利,其下游之三汊族业经开浚,再行接挑秦淮河道,以畅其流。又修建陈家边闸及陈家村木桥各一座。”整个赤山湖水利工程共用银二万八千四百余两。大战朱家山滁河是南京长江北岸的一条重要河流,它承收安徽滁州、来安、全椒地区下注的山水以及定远、合肥等地的部分来水,绕六合二百余里而通向长江。由于缺少分洪渠道,每当山洪陡发、大量山水经支流骤至之际,本就弯曲狭窄纡缓的滁河又受长江大潮的顶托,难以及时泄洪,常常造成洪灾,致使滁州地区和江浦、六合两县的数十万顷的圩田悉成泽国,百姓深受其苦。从明代中期开始,就有开挖朱家山河分泄滁河洪峰的议论,但直到晚清,终因权势之争、工费艰巨,尤其是朱家山岩石坚硬难以开挖而成为纸上谈兵。http://p3.pstatp.com/large/pgc-image/1527129249733ba86be73f6朱家山河左宗棠经过调查访问,决定开挖朱家山河,这是在浦口地区为滁河开凿一条通达长江的分洪工程。上自滁河张家堡起,经板桥,穿过朱家山,至浦口南门出老江口进入长江。这朱家山“山石高数十丈,横亘十余里”,左宗棠一面奏准朝廷动用“盐票”积款十七万七千八百多两白银为工程费用;一面派旧部王德榜专攻朱家山;同时调派十一个营的兵力用于河工。王德榜所率的清兵曾是整治北京永定河的主力,他们依照以往的经验,凿石穿孔,充填火药,引信爆破,层层轰炸,终于打通朱家山。不到两年,朱家山河开挖完成,共挑土331万立方米,运石近26万立方米,对滁河中下游流域的旱季引水、雨季泄洪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苦战通济闸源自句容和溧水的秦淮河,流至南京通济门外九龙桥处分为两支,一支(旁支)沿明城壕向南,经长干桥,至赛虹桥又分两支,分别沿石头城经三汊河入江和过江东桥经北河口入江,称为外秦淮;一支(正支)由东水关入城,穿过市区南部,与珍珠河、青溪诸水汇流,出西水关与外秦淮河复合,称为内秦淮,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十里秦淮”。http://p9.pstatp.com/large/pgc-image/1527129216979e8c000cc36东水关闸口旧影从明末开始,内秦淮河就日见淤积,随着沿岸人居增多,插桩建屋,侵占河道,抛撒垃圾,河身变窄,水流不畅,水患频发;清代康熙、嘉庆年间都曾清淤整治,但收效甚微。至光绪年间已严重淤塞,春夏水涨,泛滥成灾,秋冬水涸,舟楫不通;更有甚者河水被高度污染,秽浊不堪,难以饮用。在左宗棠之前,当政者曾多次商议疏通,均未有结果。http://p3.pstatp.com/large/pgc-image/152712923246025b5c76e20秦淮河东水关光绪八年十月,左宗棠又一次动用兵力,疏浚河道,他接受候补道员王诗正的建议,在通济门外中和桥下筑建石闸,秋冬季节闭闸蓄水;同时修复东、西两水关的闸板,相机启闭。开东水关灌以清流,开西水关以泄浊水,让内秦淮河水逐渐变清。修建水闸时,正当寒冬,又遇到土质松软,必须加打木桩。他在《新建通济门外石闸碑记》中写道: “桩深至二尺余,鳞次密排,始能筑石。又兼天雨不时,诸将士日事畚掘(盛土和抬土的工具),经营于烈风淫雨之中,劳瘁周一寒暑,至九年十二月而闸工始成。命曰:‘通济闸’。”新建的通济闸长二十四丈,宽三丈六尺,高二丈六尺。有闸门五道,上面建屋五间,派专人掌管。“于是水源以清,又无碍舟楫,人称便焉。总计工料所需为银四万数千两。”除以上三大工程外,左宗棠还在金川门修建了调控金川河的水闸,整治门内外河道;并在位于龙潭镇的江中带子洲上开沟、架桥、筑堤、建闸,惠及一方民众。对左宗棠在南京治水除患一事,《秦淮感旧集》有这样的记述和评论:“左太保(指左宗棠)驻节金陵时,曾通青溪秦淮之利。上元秦伯虞(即秦继唐,上元县人)称为数百年封疆大吏,所徬徨瞻顾、屡举屡辍、有志而未逮(及)者,公则毅然为之。排浮言,考故道,于费无所惜,于力无所靳(吝啬)。规复秦淮之景者曾太傅,规复秦淮之水道者左太保也。”文中所谓“规复秦淮之景”,是指清军攻占南京后,曾国藩为振兴经济,恢复秦淮画舫、不禁歌伎之事。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