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德迷联盟 - GerFans.cn

 找回密码
 加入联盟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德国电子爵士乐先驱Jazzanova:唱片死亡是大趋势

[复制链接]
 楼主| 思维的民族 发表于 2008-6-19 13:10: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来源:新京报</p><div class="cStyle0" id="content"><img src="http://www.chinanews.com.cn/cul/news/2008/06-19/U25P4T8D1286523F107DT20080619104209.gif" border="1" alt=""/><br/><br/>于尔根说,就算混搭“金曲”也能搭出自己的气场来。<br/><br/><!--Element not supported - Type: 8 Name: #comment--><div align="right"><font size="2"></font></div></div><div class="slice"><font size="2"></font></div><div class="font16Style" id="ad0"><p>组建于1995年的德国组合Jazzanova堪称电子爵士领域先驱者。从首张专辑《中间》(In Between)开始,他们坚持行走在自然声与电声、新与旧、夜场与家之间的“中间地带”,影响了Lenny Kravitz、4 Hero、Incognito等乐界大腕。其独立厂牌Sonar Kollektiv发行了200多张唱片,与EMI、Sony BMG等大厂牌合作的合辑超过450张。</p><p>上周末,Jazzanova在愚公移山酒吧进行了中国首演。最早与之合作的女歌手卡拉拉·希尔(Clara Hill)随同登台。不过北京乐迷此次等来的只是Jazzanova的六分之一———于尔根·诺布劳赫(Juergen Knoblauch),整晚为观众打碟。这让不少慕名而来的乐迷有点失望。</p><p align="center">  <strong>DJ也始终传递自己气场</strong></p><p>新京报:六个人的组合,这次只来了你一个。其他五个人在忙什么呢?</p><p>于尔根:他们在柏林继续制作新专辑,大约今年10月能出来。现在我们80%的精力用在当DJ和运营自己的唱片厂牌上;另外的20%放在录音室里。</p><p>新京报:如你们所说,寻找“爵士化”的声响,是你们起名的初衷。Jazzanova会自我归类吗?</p><p>于尔根:是的,我们就是以灵魂乐和爵士乐为气场的组合,但并不等于我们只玩这些种类。从“新浪潮”到drum &amp; bass,到摇滚乐、“雷鬼”,我们从每一类风格中寻找自己喜欢的。</p><p>新京报:在你看来,不同国家的音乐已趋向全球化了吗?</p><p>于尔根:在制作人造成的区别之外,国与国之间还是会有区别。比如德国跟挪威比起来,它的传统是更硬朗,摇滚一些的,而日本则倾向爵士化。而像我们,单听我们的音乐,也许没人想得到我们是德国来的,但要是细化到我们推敲音乐细节时的苛严,可以说就是典型的德国做派。</p><p>新京报:很多音乐界的人士认为,DJ不算是搞音乐的。你怎么看?</p><p>于尔根:无论打碟还是拿着乐器,我只是在用不同方式去讲故事。就算只是作为DJ,给大众服务,混搭人气最旺的四十大“金曲”,也挺酷的。最重要的是始终传递我们自己的气场。</p><p>新京报:几年前全球批量生产“沙发音乐”唱片,你们的音乐也被放进过类似的合辑里。你有何感受?</p><p>于尔根:所谓沙发音乐,就是有人认为它适合在家里听,在咖啡馆里播放。我不敢苟同这样的设定。将音乐设定于某一个场所,给它套一个名号,这么做太对不起音乐了。只不过人们都需要一些标签,在工作之余快速找到生活所需。</p><p align="center">  <strong>柏林,独立音乐人的福地</strong></p><p>新京报:与美国相比,德国是否向独立艺人、独立唱片厂牌提供更大空间?</p><p>于尔根:这是肯定的,主流的影响在美国太大,以至于大家都想跻身于“主流”。而在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北欧各国,像我们这样自己发展独立唱片厂牌的很多。有这么多的独立制作,因此每一项风格,都可以找出专业的厂牌,而全球各地的音乐人,都有可能在该厂牌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因此,柏林对于很多独立音乐人来说是个福地。这里相对便宜,空间也很大。</p><p>新京报:打碟经常要日夜颠倒,平常你还看书读报吗?</p><p>于尔根:看啊,平常常看报纸。人家说报刊没有未来,可是网络对我来说,只是一个即时获得信息的渠道。我喜欢书的质感。电子书没有感觉。就像现在很多人听音乐,从来不买唱片,他们不再讲究唱片的概念,只是把自己喜欢的某一首歌挑出来。</p><p>新京报:唱片是要死了吗?互联网那么强大,但你们还继续做唱片……</p><p>于尔根:这是我们生存的方式。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发展起来的国家———日本、德国、美国、英国,还会有愿意买CD的人。但也止步我们这代人而已了。像中国,虽然有13亿人,却没有人有兴趣来发行我们的唱片。这就是一个大趋势。现在18岁、20岁的人,只在互联网上看看有什么好听的。也许以后也不再需要唱片封面设计,而是在互联网上制作短片。</p></div>
buginspring 发表于 2008-6-19 23: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说的对.
youngcot 发表于 2008-7-2 01: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把CD仅仅当作CD卖是没前途的,曹方模式或许可以效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联盟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国德迷联盟 - GerFans.cn ( 辽ICP备17002255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2-8 08:48 , Processed in 0.025404 second(s), 1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