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德迷联盟 - GerFans.cn

 找回密码
 加入联盟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原创]德国视角的二战影片45部(附其他优秀德国电影)

[复制链接]
 楼主| 北欧海盗Eric 发表于 2008-7-2 11:36: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font color="#ff0000" size="3"><strong>由于敏感字眼,我无法把“NAZI”这个中文词组打出来,大家心底明白是什么意思就好了,因为涉及到了片名,大家要是想转载的话,就先上我的SINA主页复制吧,免得去改,而且我会不定期更新和修正这篇文章(主页文章地址:</strong><font color="#000000"><a href="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8a1ccf0100a1hu.html">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8a1ccf0100a1hu.html</a></font><strong>)</strong></font></p><p></p><p><strong>德国视角的二战影片45部</strong><br/><br/>    作者:北欧海盗Eric<br/>    <strong><font color="#000000">原帖地址:</font></strong><a href="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8a1ccf0100a1hu.html">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8a1ccf0100a1hu.html</a><br/><br/>    当你厌倦了美国的“大话片”和苏联的“政策片”后,不妨换一下口味,尝试着从二战的发起国——德国的视角去看待这段历史。<br/>    据笔者个人的观感,德国的二战影片有以下这些特点:<br/><br/>    其一:以人为本,从普通民众出发,很少有像苏联的某些电影那样为政治家和当权者服务的作品;<br/>    其二:具有反思,大多时候以思考战争中的人性为主,表现战争的残酷,很少出现歌颂战争、鼓吹个人英雄主义和领导英明的片子;<br/>    其三:正视历史,几乎没有像日本影片《自尊——命运的瞬间》那样为军国份子“招魂”的片子(而且德国法律明确地规定了,敢胆发表否认犹太大屠杀言论的人,将会面临5年的牢狱之灾);<br/>    其四:视野广阔,虽然影片的制作水平可能不如好莱坞,但诚意可佳,不刻意去讨好观众,作品类型从NAZI领导到德国民众、从加害者到被害人、从残忍杀戮到人性光辉……应有尽有。<br/><br/>    为了纪念1945二战结束,笔者就选在这里列举45部作品吧,其中35部由德国本土拍摄、10部由德国以外的国家(主要是美国)拍摄。通过电影的方式让大家尝试理解一下德国人对待二战的心态(同时也和某国比较一下),也是颇为有意思的事儿,尽管这些只是毛皮,只是冰山的一角……<br/><br/>    注:本文提到的德国影片,也包括了一些合拍片,但不列入《钢琴家》、《兵临城下》、《命运无常》等有德国人参与、但不是以德国为主拍国的作品。另外,《黄石的孩子》等不是以欧战为主题的,亦不列入。<br/><br/><br/>[我个人认为最佳的20部德国二战影片]<br/><br/>01.《从海底出击》(西德)<br/>    写实:★★★★★<br/>    反思:★★★★★<br/>    经典:★★★★★<br/>    类型:单视角战争<br/>    备注:又名《潜艇风暴》。改编自真人真事;这部影片有三个版本,分别是公映版(2个半小时)、加长版(3个半小时)、完整版(5个小时),建议首次观看的朋友先看删节版的<br/>(影片的完整版长达293分钟,绝大多数时间是在狭隘的潜艇内渡过的,枯燥、乏味、沉闷、压抑、无聊、平淡……这些电影往往唯恐避之不及的“不良”元素,到了本片却成了经典中的经典。这部影片对人性的刻画,达到了其他影片难以超越的高度,什么叫“叶公好龙”、“听天由命”?“存在”与“活着”的差别在哪里?本片会叫你领教这些。有网友说自己看了这部作品后,就差点对战争片失去了兴趣,因为大多数战争片都意识形态很浓,有美化和鼓动战争的成分,而本片却告诉观众们,战争是残酷的,并不像书本上那般美丽,在大自然的生存法则面前,人都不过是一群可怜虫而已,任何意识形态和政治理念统统变得毫无意义。本片的剧情基本上是按照故事顺序来拍摄——观众们可以留意一下演员的胡须生长程度,许多影片先出现的镜头未必是先拍的。本片上映后,就连犹太人也为之鼓掌……)<br/><br/>02.《帝国的毁灭(加长版)》(德国)<br/>    写实:★★★★★<br/>    反思:★★★☆<br/>    经典:★★★★☆<br/>    类型:多视角战争<br/>    备注:德国“终战”三部曲之一;又名《帝国末日》<br/>(真实的希特勒是更可怕的,因为,希特勒是人!他并非地狱魔王派到人间来捣乱的使者,而是由一个活生生的人演化而来,任何人都有可能变成希特勒……现实中的恶魔往往并非面目狰狞、形象猥琐的,相反他们常常是外表漂亮,穿着得体,举止很有教养,周围认识他的人都认为他是个好人,但他们正是穷凶极恶的罪犯。亲切的希特勒用拉家常的口吻说“平民的性命无关紧要”、温柔的母亲把毒药塞进孩子们的口中、和蔼的父亲拉开手榴弹炸死自己的家人……扭曲的心理,会使一个人变成罪犯,而罪犯一旦掌握权力和武力,就会带来灭顶之灾,这种例子太多了。禽兽固然可怕,可衣冠禽兽更可怕。希特勒离我们真的很遥远吗?)<br/><br/>03.《决战斯大林格勒》(德国)<br/>    写实:★★★☆<br/>    反思:★★★★<br/>    经典:★★★★<br/>    类型:兄弟连<br/>    备注:又名《斯大林格勒战役》<br/>(从德军的视角看待斯大林格勒战役的作品,一部含金量很高的反思片。影片涉及到了诸多战争中的敏感话题,如虐待战俘、枪杀平民、抢掠民宅、误杀战友、视士兵为草芥、让士兵充当炮灰、士兵的伤病和生活情感,而最为尖锐的,莫过于战争中的生存问题,尤其是支撑着人类活下去的必须品——食物。在士兵们最饥饿的时候,空运机送来的并不是食物,而是勋章和奖状,这不能不说是一大讽刺。士兵们在前线拼死拼活,高官们却躲在温暖的地方,喊着漂亮的爱国口号,享受着美食,听着高雅的音乐……)<br/><br/>04.《黑色星期天》(德国、匈牙利)<br/>    写实:★★<br/>    反思:★★★★<br/>    经典:★★★★★<br/>    类型:爱情<br/>    备注:又名《忧郁的星期天》、《狂琴难了》、《布达佩斯之恋》、《爱与死之歌》;歌曲《黑色星期天》原版是40多分钟的钢琴曲,由于引发多人自杀身亡被各国禁播(网络上的都是删改过的翻版)。这首曲子的真正作者是Rezso Seress<br/>(纵观整部影片,我们很难找到一个所谓的“正面形象”,几乎每个人都具有两面性。Ilona与几个男人发生了不正常的多角恋情,后来还被仇恨笼罩一生,直至白发苍苍;Rezso Seress在影片中被分成laszio和Andras两个角色,分别象征着他的不同面。同为钢琴声,斯普尔曼带来希望与反抗,Rezso却带来绝望和消沉;最富有特点的莫过于Hans了,他前后不一致的态度,似乎反映了德军在前线的局势。Hans救过不少犹太人,但他不是舍财取义的辛德勒,他只是唯利是图的商人;Hans也不是雪中送碳的韦恩,他只是忘恩负义的小人。不过毕竟有无数人因他而获得新生,在他的葬礼上有上千名犹太人前来参加,可与此同时,也有两个人在开庆祝会……)<br/><br/>05.《伪钞制造者》(德国、奥地利)<br/>    写实:★★★☆<br/>    反思:★★★★<br/>    经典:★★★☆<br/>    类型:集中营<br/>    备注:改编自真人真事<br/>(本片堪称德国版的《鬼子来了》,这两部片子也许在能够向人们说明一下:为什么一只狼可以追着一群羊到处跑?短短的一个半小时,留给人们的思考却太多太多,正如导演所说的,“本片不是一堂历史课,它反映的只是NAZI体系的一小部分,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集中营,试图把重点放在世界性主题上”。主人公萨利,为了使自己和同伴们能够活下去,他帮助NAZI印刷伪造的英镑,以打乱欧洲的经济体系。而面对NAZI军官赫尔佐格的求饶,萨利选择放下了武器,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赫尔佐格用来逃跑的假护照正是萨利制造的……影片最后,萨利故意在赌场里输掉了自己制造的伪钞,然后默默地走向大海,似乎在思考着什么……)<br/><br/>06.《铁十字勋章》(西德、英国、南斯拉夫) <br/>    写实:★★☆<br/>    反思:★★★<br/>    经典:★★★★☆<br/>    类型:兄弟连<br/>    备注:本片的主演詹姆斯·柯本等是美国人<br/>(德国的影片,美国的导演和主演,英语的对白,社会主义国家南斯拉夫协助拍摄,多元化的组合使得本片不会以偏概全。故事以德军的视角来看待战争,既不为NAZI“招魂”,也不把主人公们塑造成“反战义士”,而是抛开政治上的意识形态,从人性角度再现血腥战场。在战争的前线,没有所谓的光荣和伟大,只有生存与毁灭,只有失去战友的悲伤和人性的扭曲。铁十字勋章,在贵族军官心里是最高荣誉,在厌战老兵眼里却是破铜烂铁,两种情绪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反映了当时德军中的两种心态。顺道说下,中文版配音挺不错~)<br/><br/>07.《欧洲特快车》(德国、丹麦、法国)<br/>    写实:★★<br/>    反思:★★★★<br/>    经典:★★★★<br/>    类型:爱情<br/>    备注:又名《战后余生》。黑白片,部分彩色<br/>(这是一部非常另类的影片,镜头的视角是第二人称:“你”。影片将黑白与彩色两种色调运用得非常巧妙,丝毫不亚于后来的《辛德勒名单》。这个故事真实地反映出了德国战败初期德国人民的心态:80%的德国人依然同情NAZI、铁路公司老板以死捍卫自己对犹太人的蔑视、神父以上帝的教义支持战争、还有“白天是人,晚上是兽”的“人狼”执著地进行着那些注定失败的游击战……丹麦导演深入NAZI者的内心聆听他们的声音,但却不是美化NAZI,镜头非常冷静,对NAZI既非同情亦非愤慨,而是思考。影片并不局限于此,还反映出了当时所谓的和平口号与人道主义的虚妄。相比本片这种广阔的视野,许多日本影片只片面地强调日方遭受的伤害。)<br/><br/>08.《莉莉·玛莲》(西德)<br/>    写实:★★★<br/>    反思:★★★<br/>    经典:★★★★<br/>    类型:爱情<br/>    备注:《莉莉·玛莲》是一首二战各国士兵都很喜欢的歌<br/>(如果你看过动画片《太空堡垒》的话,你一定会记得那个令人印象深刻的中国女歌手——林明美,她用歌声征服了敌人,也感动了无数影片中和现实中的人士。实际上明美这种战地歌手的形象并非凭空捏造的,现实中真有其原形,如德国女歌手玛琳·迪特里希曾让无数美军将士为之着迷,她的主打歌正是英文版的《莉莉·玛莲》。以这首歌为主题的这部影片始终在战争、爱情、歌曲这三大主题之间来回切换着,三点一线,彼此密不可分。战士们各为其主,然而音乐无国界,一首歌的FANS不分国籍、种族、地域……)<br/><br/>09.《欧洲!欧洲!》(德国、法国)<br/>    写实:★★★<br/>    反思:★★★★<br/>    经典:★★★<br/>    类型:历险<br/>    备注:又名《欧罗巴,欧罗巴》、《希特勒青年队队员所罗门》。改编自真人真事<br/>(这个故事充满了辛辣的讽刺意味,本片的导演出生于波兰,导演以一种非常冷静的态度叙述了这些真实的事件,同时揭示了波兰人在二战时夹缝中求生存的尴尬地位,主人公一再地改变自己的身份,一会儿是受到迫害的犹太人,一会儿是苏联共青团员,一会儿是德军士兵,一会儿是希特勒青年队队员,最后又回归到了犹太人的身份,几年的经历让他刻骨铭心,主人公曾一度想逃到苏军内部,可当他跑到苏军面前时却阴差阳错地成为了德军的“进攻先锋”,于是乎为了德军的“英雄”,这些不可思议的事情,在现实中就是么可笑地发生了。这部具有批判性、反思力度很强的影片属于德国人,也属于犹太人和波兰人。)<br/><br/>10.《玫瑰围墙》(德国、荷兰)<br/>    写实:★★★★<br/>    反思:★★★<br/>    经典:★★★<br/>    类型:生活<br/>    备注:又名《罗森斯查塞街》、《罗森斯塔塞街的女人们》。改编自真人真事<br/>(战争是让女人“走开”了,但却没能让妻子和母亲走开,一些坚强的德国女性,她们并没有因为NAZI的种族政策而抛弃自己的犹太丈夫、父母、子女,她们为了救出自己的家人,每天都来到玫瑰大街上与盖世太保抗争到底,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有一些德国丈夫为了保全自己,无情地抛弃了自己的犹太妻子。玫瑰大街的女人们没有任何武器,只有自己的血肉之躯;没有高大的“革命情操”,只有最朴实的呐喊:“把我们的丈夫还给我们!”这些女性是伟大的,可在战后她们却没有以英雄自居,没有炫耀自己的丰功伟绩,而是平淡地生活着……)<br/><br/>11.《希望与反抗》(德国)<br/>    写实:★★★★<br/>    反思:★★★<br/>    经典:★★★<br/>    类型:庭审<br/>    备注:德国“终战”三部曲之一;又名《索菲·斯库勒:最后的日子》<br/>(台湾译成《帝国大审判》。索菲对“人民法官”的话说得好:“今天你吊死我们,明天就轮到你掉脑袋了。”。本片所传达的理念让我想到了《银河英雄传说》里的一段话:“说到国家,或许它只是人类为了使自身的狂妄正当化所捏造的推托之辞罢了。一旦国家成为主体,不论多么丑恶、多么卑劣、多么残暴的行为都将轻易地为人接受。所有侵略、屠杀、人体实验的罪孽,都可以一句‘这都是为了国家’说明一切,甚至有时还因而大受赞赏。批判这种行径的人反而被扣上‘侮辱祖国’的罪名,挞伐谴责的声浪也四方交逼而至。”注:片尾播放的是历史上三位被害人真实的照片,索菲是德国人心目中的十大伟人之一,与爱因斯坦、马克思齐名。)<br/><br/>12.《悲情火绒草》(德国)<br/>    写实:★★★★<br/>    反思:★★★<br/>    经典:★★★<br/>    类型:青春<br/>    备注:又名《雪绒花海盗》、《小白花海盗帮》。改编自真人真事<br/>(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它是从刑场开始说起的,不要以为它是电影人编造出来的剧本。二战时期的德国,常有一群个性叛逆的少年不满NAZI的法西斯教育,拉帮结派起来反抗,其中影响力较大的是《希望与反抗》中的“白玫瑰”,和本片中的“雪绒花海盗帮”。但他们的命运都很悲惨,不少年仅16岁的少年被NAZI份子送上了断头台和绞刑架,仅仅因为他们散布了几张反战传单,《希望与反抗》中被斩首的索菲终年也只有22岁而已,由此可见NAZI法西斯灭绝人性的程度。“海盗”成员之一的卡尔被盟军“解放”了,但他一点也不开心,想到弟弟和朋友被绞死的场景,再想想自己,他只有痛苦地喊着:“NEIN!NEIN!NEIN!”)<br/><br/>13.《最后的桥》(西德)<br/>    写实:★★☆<br/>    反思:★★★<br/>    经典:★★★★<br/>    类型:兄弟连<br/>    备注:黑白片;又名《桥》(与南斯拉夫电影《桥》同名)<br/>(德国即将战败,一群年仅十几岁的少年被派上战场“保卫家园”,进行着一场毫无价值、没有任何意义、无须载入史册的战争。片子有一点夸张,几名只受过一天训练的少年竟然能够挨到美军撤退,这很不可思议,不过这似乎并不重要,因为导演考特纳只是想借用这些故事来批判战争,故事的重点在于讲述战争中的人性。二战期间德国国内充斥着吹捧领袖和歌颂战争的电影,但考特纳却出淤泥而不染,他拍摄的作品虽然并不精彩,但具有写实意义,例如《基特和环球会议》、《短调浪漫曲》等等。)<br/><br/>14.《极地重生》(德国)<br/>    写实:★★☆<br/>    反思:★★★<br/>    经典:★★★★<br/>    类型:历险<br/>    备注:改编自真人真事,现实版《肖申克的救赎》<br/>(影片揭示了苏军虐待德军战俘的事实,但导演并没有让其沦为反俄片,而是较为中立地去看待这段历史,主人公甚至遭到德国同胞殴打。故事的重点并不在战俘营里,而在主人公逃亡的路上,无数个镜头既反映了西伯利亚的冷酷,同时也呈现了它的美丽。故事涉及的地点广阔、人物也多,登场的有德国人、俄国人、中东人、黄种人、犹太人。这是一部反思片,但它不是从政治上进行反思,而是从人性上,通过主人公的冒险来说明人与人之间相处的问题。在大自然强大的力量前,人的身份和信仰显得如此的无足轻重,大自然并不会因为你是哪国人、信仰什么主义,来决定你的生与死,它考验的是你的意志力。)<br/><br/>15.《大迁徙》(德国)<br/>    写实:★★★★<br/>    反思:★★★<br/>    经典:★★☆<br/>    类型:历险<br/>    备注:又名《百万大逃亡》。分上下两集播出<br/>(和日本影片《赤月》是同一类故事,反映了帝国崩溃之时本国老百姓的逃难历程,但本片要远比《赤月》来得大气,涉及的内容也更为丰富。真正的反思绝不是简单地批判法西斯和反战,而是要更为全面地去看待历史,敢于从多个角度去探讨战争中的各种话题,这才是有意义的反思,只会在口头上一味地谴责是对历史的不负责任。本片没有偏袒苏德两军任何一方,对双方的暴行都进行了批判,但也不对其全盘抹杀,只是对老百姓而言双方都是灾难罢。故事当中穿插了一条爱情支线,表现得很自然,不像《柏林1948》和《德累斯顿的悲剧》那样做作。)<br/><br/>16.《何处是我家》(德国)<br/>    写实:★★★☆<br/>    反思:★★★<br/>    经典:★★★<br/>    类型:生活<br/>    备注:又名《无处为家》、《情陷非洲》。改编自真人真事<br/>(这部影片的风格给我的感觉很像《英国病人》,而且故事都是同样避开了对战争的正面描写,从侧面去表现战争对人的伤害,同样还向观众们展示着美丽的非洲大地。两部影片虽然传达着不同的主题,但却有异曲同工之妙。主人公们被迫逃离故乡德国,因为他们是犹太人。但到了非洲后他们又被英国人赶来赶去,因为他们是德国人。一家三口为逃避战乱背井离乡,四处漂泊,可天地虽大,却无处为家……终于到了1945年,NAZI投降了,苦苦盼望多年的回家梦终于得以实现,可是这家人却发现,自己已经深深地融入了非洲这片生活了数年的土地……)<br/><br/>17.《NAZI军校》(德国)<br/>    写实:★★★<br/>    反思:★★★<br/>    经典:★★★<br/>    类型:青春<br/>    备注:德国“终战”三部曲之一;又名《希特勒的男孩》<br/>(“终战”三部曲以三个不同的角度来审判二战,《帝国的毁灭》是从政界,《希望与反抗》是从民间,《NAZI军校》则是从军方。这又是一部谢罪片,有一个剧情是讲到校方为了训练学生们的作战本领,竟在树林里安排一群苏联少年供学生们猎杀,学生们怀着兴奋的心情上阵,可看到与他们同龄的少年们悲惨地死去们时,大家都沉默了,这是一个震撼人心的反战情节。在扭曲的社会环境下,Albrech的不幸结局似乎是必然的,许多观众看完本片后喜欢上了这个角色。本片值得称道的地方就是在控诉NAZI教育的同时,并不把人物形象给单一化,如Albrech的父亲,他阴险、卑鄙,但虎毒不食子,听到Albrech死去的消息他还是忍不住流下了眼泪。)<br/><br/>18.《六重唱》(德国、奥地利)<br/>    写实:★★★<br/>    反思:★★★<br/>    经典:★★☆<br/>    类型:爱情<br/>    备注:又名《红唇别恋》。改编自真人真事<br/>(本片与其说是爱情片,不如说是友情片,真诚的友谊着实令人感动。六个志向远大的音乐爱好者相聚在一起,经历了艰辛的创作路程,最终成为了风靡欧洲的传奇乐队。乐队的成员们之间经常会为一些琐碎的事儿吵个脸红耳赤,但彼此之间的友谊从来没有动摇过,反而越加真诚,互相激励着对方前进。可是,就在他们的事业到达顶峰时,NAZI上台了,由于乐队中有三个犹太人,他们面临着灭顶之灾,要否离开自己深爱的德国,队员们产生了不同意见,然而尖锐的时局已不容他们作过多的考虑,在最后一次演出后,三个犹太队员踏上了告别祖国的道路……这部片子的名气不大,可故事散发出来的人性光辉却一点不亚于《美丽人生》等黄金大作。)<br/><br/>19.《第九日》(德国、卢森堡)<br/>    写实:★★★☆<br/>    反思:★★★<br/>    经典:★★<br/>    类型:集中营<br/>    备注:改编自真人真事<br/>(故事讲述NAZI党卫军试图收买一个卢森堡神父,利用他来瓦解当地的教会势力。影片虽然场面不大、没有过多的人物,但对角色内心的刻画可圈可点。一个人之所以伟大,不在于他从来没有动摇过,而在于他即使动摇过也会坚持下来。神父面对党卫军的软磨硬泡,经过九天内心激烈的斗争后,他选择了重新回到那个令自己恐惧不已的地方——集中营。)<br/><br/>20.《裸露在狼群》(东德)<br/>    写实:★★☆<br/>    反思:★★★<br/>    经典:★★<br/>    类型:集中营<br/>    备注:黑白片<br/>(民主德国拍摄的片子,主角大多是外国人,故事围绕着集中营里一班共产党员为保护一个孩子而与NAZI斗智斗勇来展开。本片有些意识形态,但不像红色经典那般毫无人性;本片又有一点大话,但不像好莱坞那般明显。可以说这是一部东西方理念的混合产物。虽然影片的一些情节多少有讨好苏联“老大哥”的成分,但总体上算是德国人的一次电影谢罪,这点精神还是值得称道的。)</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8-7 22:42:45编辑过]
北欧海盗Eric 发表于 2008-7-2 11: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其他出色的德国二战影片]<br/><br/>21.《靡菲斯特》(梅菲斯特升官记/恶魔;西德、奥地利、匈牙利):改编自真人真事。引用战网天下的简介:“影片讲述的是,一个善于在舞台上扮演《浮士德》中魔鬼靡菲斯特形象的德国演员霍夫根,由一个汉堡剧院的普通演员摇身一变,进而卖身投靠法西斯NAZI,成为NAZI柏林国家剧院的经理,最后在德国柏林奥林匹克运动场演出时出丑而被NAZI法西斯抛弃的故事。”本片的中文版由上译配音。 <br/><br/>22.《乱世启示录》(暴力启示录/残暴的人/怪胎;德国、法国、英国):引用战网天下的简介:“雪朗多夫曾经执导《铁皮鼓》《1979》,藉小孩的眼光来看成长的艰苦与战争的荒谬,这部《乱世启示录》并没有像《铁皮鼓》一样尖锐的影像处理,他以亚伯的故事侧写NAZI的神学以及战争对人的摧残,平稳冷静的画面更见其洗练宽容的另一面。约翰马可维奇在眼镜后的温柔眼光仍不失说服力,尤其是斗篷披风的马骑、树林、城堡、仪式等影像、《食人魔》的原片名、以及图尼埃的原着小说名《桤木王》(The Earl King)等,都让整部片子的调子毋宁更象是在述说一则神话传奇,也因此跨越了时空而获得启示的纵深。”<br/><br/>23.《玛丽娅·布劳恩的婚姻》(西德):法斯宾德的代表作。德国战败前夕,玛丽娅与一个德国军官结了婚,这给后来的悲剧埋下了祸根……本片中的人物不能简单地以“好人”或者“坏人”来作评判,可以说这些人士的所作所为更像是人性的本质体现,人性的弱点只有潜伏期,没有治愈期……<br/><br/>24.《无情的战线》(东德):13集电视电影。引用战网天下的简介:“80年代热播的民主德国电视剧,至今仍有许多当年的观众在网上寻找它的下载。《无情的战线》这部电视剧真的再现了二战的惨烈残酷,体现了地下斗争的艰险卓绝,主要讲述空降特种部队深入敌后执行一系列不可能的绝密任务,被观众誉为民主德国版的《盟军敢死队》。”<br/><br/>25.《凶手就在我们中间》(我们中间的凶手;东德):转载网友笑独行的评论:“民主德国第一部故事片,关注战后NAZI战犯逃脱惩罚问题。战后,曾被迫在NAZI集中营里担任军医的医生回到已成废墟的柏林,负罪感使他开始酗酒,而当他发现颇有名望的工厂主竟是双手沾满波兰人民鲜血的NAZI军官时,仇恨又使他图谋枪杀工厂主,然而,已经爱上他的集中营女难友却在紧要关头制止了他……据说在剧本初稿中,医生是击毙了工厂主的,后来根据苏联有关方面意见进行了修改,理由是不宜宣传自行裁决。(笑独行按:或有混同于德国1931年上映的《M就是凶手》者。)” &#160;<br/><br/>26.《犹太失乐园》(民族聚居区/犹太人区;德国):引用战网天下的简介:“二战时期,德国NAZI统治下的位于立陶宛的犹太人聚居区,基帝是管理这里的德国军官。残忍冷酷的他是个乐迷。一次,他抓住了一名正在偷食物的犹太歌手哈雅,被她美妙歌声所打动。于是,基帝命令此区的犹太警察尚组织各种音乐演出以满足自己。尚为了能使更多犹太人摆脱被屠杀的命运而开始积极筹备并同哈雅相恋。但好景不长,德军在前线战败,上级命令屠杀所有犹太人,一场生死抉择摆在了基帝、哈雅和尚的面前……”<br/><br/>27.《仁慈之心》(狂奔岁月;德国、波兰):引用战网天下的简介:“1941年7月,一名年轻的西里西亚人简从奥斯维兹集中营中逃出,为此恼羞成怒的NAZI集中营指挥官弗里彻下令把十名囚犯关进禁食间饿死他们。其中一名囚犯由于害怕这种酷刑而瘫痪。圣芳济会的修士玛利亚·科尔伯主动要求替换他,逃出去的简为科尔伯的死深感内疚,他一直都在打探科尔伯的下落,而另一名年轻的修士安塞姆也在积极奔走为科尔伯正名……”<br/><br/>28.《母亲的勇气》(德国):引用豆瓣网的简介:“1944年7月,德国人开始驱逐匈牙利犹太人,一些人直接从布达佩斯被骗到奥斯威辛集中营,乔治的母亲是一个拥有瑞士护照的犹太人,她也被稀里糊涂送上了去集中营的火车,在中途转运的一刻她告诉了一个NAZI军官她的身份,命运因此而变……”<br/><br/>29.《NAZI乐队指挥家》(指挥家的抉择/罪恶交响曲/NAZI管弦乐指挥/富特文格勒的立场;德国、奥地利、法国):引用战网天下的简介:“一部反映德国指挥家furt在战后接受“非NAZI化调查”的影片。温格勒是NAZI时期柏林爱乐乐团的指挥,二战结束后,他被作为前NAZI分子进行调查,调查工作由美军少校阿诺德负责,调查过程中阿诺德发现“非黑即白”的理论无法适用在温格勒身上,因为他就象艺术、政治与人性察察为明的结合。最后温格勒也未受到审判,而是……”<br/><br/>30.《艾米和加古娅》(战火中的伊甸园;德国):LES题材的片子。引用战网天下的简介:“1943年的柏林,当犹太人被一批批送往集中营时,一名犹太女子在为一家NAZI报纸工作,私下里偷偷给抵抗运动传送信息。她还是同性恋者,在夜间疯狂派对结识了一名老公在俄国前线的党卫军妻子,并跟她发生关系。片名是她俩的互相昵称。”<br/><br/>31.《铁皮鼓》(锡鼓;西德、法国、波兰、南斯拉夫):战争的发动,并非是希特勒一个人的责任,德国民众也有责任,对此德国人勇敢地直面事实。这部影片是德国人的一次自我批判和反思,隐喻的叙事手法荒诞、奇特,剧情离奇但又启人深思,可谓荒而不谬,我们会发现,奥斯卡的个人世界,竟是与人类的战争世界如此的格格不入,作为主人公,他更像一个旁观者。影片的批判范围早已不局限于战争,甚至包括了人的精神面貌和性欲望,影片中那段“耶稣敲不响奥斯卡的鼓”的剧情充满讽刺意味。《铁皮鼓》的小说版获得诺贝尔奖,电影版则获得奥斯卡奖。电影版删掉了不少内容,引起读者的遗憾。<br/><br/>32.《德累斯顿的悲剧》(空袭德累斯顿/德勒斯登大战;德国):德累斯顿轰炸到底是否正确的,至今争论未休,不少人指责在NAZI政权面临崩溃之时这种大模样的轰炸行动已显得没有必要,其政治意义是不能与东京轰炸相提并论的。参与轰炸的一名飞行员说:“我怀着不安和内疚的心情踏上归途,并发誓今后决不参加这样令人可憎的空袭了……”无论世人的评价如何,平民死伤惨重都是不争的事实,在这场悲剧中一共死亡135000人,35470座建筑物被炸毁。本片很坦率地承认是德国人有错在先,没有像日本的《再见萤火虫》那样一味地强调日本人民才是战争的受害者。只是片中穿插的那条爱情戏俗不可耐,似乎在向好“菜”坞的肥皂剧看齐了……<br/><br/>33.《史陶芬伯格》(暗杀希特勒/刺杀希特勒;德国):随着战争的进行,到了1944年,越来越多的德国军人开始认为,仗已没有再打下去的必要,否则只会造成更多无谓的伤亡,并把德国引向绝路。想要阻止这场战争,首先得消灭那个疯狂、偏执、容不得半点坏消息入耳的绝对权威者——希特勒。刺杀计划进行得很顺利,可是人算不如天算,炸弹竟被意外地移动了位置,使得希特勒侥幸逃过一劫。等待政变者们的,只有悲惨的结局……隆美尔也参与了这次刺杀行动,相关情况详见1951年的黑白电影《沙漠之狐》。(汤姆·克鲁斯在2008年开始翻拍此片)<br/><br/>34.《寻找扎克》(德国):转载网友笑独行的评论:“战后德国第一部犹太人题材轻喜剧。对于战后半个多世纪犹太人生存状态和犹太教传承状况的思考和讽刺:围绕着母亲的后事和遗产,四十年不相往来的两兄弟及其家眷上演了一出为老不尊、儿女乱伦、为财和解、百无禁忌的闹剧和活剧。希特勒没能灭绝犹太民族,而犹太民族却在战后半个多世纪中不断地自我灭绝着……”<br/><br/>35.《拜见希特勒》(我的元首;德国):一部令人搞不清是喜剧、正剧、还是闹剧的片子,导演似乎在尝试了解希特勒的童年生活,故事既荒诞,但又很真实,以致不少网友至今还不清楚这个故事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
 楼主| 北欧海盗Eric 发表于 2008-7-2 11: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由德国以外国家拍摄的以德国人为主角的影片]<br/><br/>36.《辛德勒名单》(美国):黑白电影,少量彩色,改编自真人真事。不用多说了,公认的经典,在中国大陆本片甚至要远比《拯救大兵瑞恩》来得受欢迎。<br/><br/>37.《沙漠之狐》(美国):黑白电影,又名《隆美尔传》。这不是1971年的那部彩色片《Raid on Rommel》,而是1951年的黑白片《Desert Fox:The Story of Rommel》。本片并没有正面表现隆美尔的骄人战绩,而是把重点放在隆美尔后期与希特勒的矛盾身上,再现了隆美尔参与刺杀希特勒的过程,以及他最后悲壮的结局。<br/><br/>38.《大独裁者》(美国):黑白电影,卓别林的作品,拍摄于二战期间,影片中的德国称作“托国”,希特勒则叫“希克”。中文版由上译配音。<br/><br/>39.《午夜守门人》(意大利、美国):又名《狂恋》、《魂断多瑙河》。很令人汗颜的一部片子,如果有谁没有被雷到只能说他是个BT……<br/><br/>40.《坦克大决战》(美国):剧情从德军、盟军两个视角,再现令盟军一溃千里的阿登战役。(另外一部美国影片《哥特防线》也是从多个视角去讲述战争)<br/><br/>41.《纽伦堡大审判》(美国):从德国战犯、盟国法官两个视角去看待这段历史,对战败国和战胜国双方都进行了反思。本片并非翻拍60年代的同名黑白影片,故事剧情发生在更早之前,拍摄于1961年的《纽伦堡大审判(特别版)》在剧情上是续着本片。<br/><br/>42.《柏林迷宫》(美国):又名《德国好人》、《善良的德国人》。很具有讽刺性的一部片子,美国和苏联为了争夺NAZI科学家为自己所用,不分黑白地为他们洗刷罪名,称他们为“好人”,使其逃过法律的制裁。实际上日军731部队也是在这种情况下逃脱了审判的,我们中国真应该去拍一部《善良的日本人》。<br/><br/>43.《勾魂地堡》(英国、美国):又名《碉堡》,英文名为《The Bunker》。恐怖片,当中的演员基本上都是德国人。<br/><br/>44.《刺杀希特勒》(美国):汤姆·克鲁斯主演,同时他也是制片人。2009年上映。本片的英文名为《Valkyrie》,与德国拍的版本不同。<br/><br/>45.《希特勒:恶魔的崛起》(美国、加拿大):又名《希特勒:恶魔的复活》。不少人批评本片对希特勒的塑造过于脸谱化,指责本片是好题材却被几个蹩脚的编导搞砸了。<br/><br/>*此外还有拍摄于1930年的黑白影片《西线无战事》也是以德军为主角的,虽然是一战的故事,但任何一个喜欢二战片的朋友都不能错过。这是世界上第一部有声军事电影,同时也是一部反战片,希特勒曾下令禁播这部作品。它的影响力非常大,后来的反战片都没能完全脱离它的思维模式。本片后来还翻拍过彩色版,但不如旧版来得经典。<br/><br/>&#160;&#160;&#160; 后记1:在德国柏林的广场上,树立着形象庄严肃穆的苏联红军战士塑像。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西方很少有歌颂苏联红军的二战电影,这个责任基本上是由德国的电影人承担下来。俄国佬自己拍的影片对苏军吹嘘过头了,美国佬拍的又不免对其进行丑化,倒是德国人比较客观一些,对苏军的评价不偏不倚,德国影片《决战斯大林格勒》中苏军的镜头虽然不多,但给人的印象就是一群亲近百姓的士兵,可算是“点到为止”;《极地重生》对苏军进行了批评,但并不丑化,也许对一些女性观众而言他们还冷得很“酷”;而更多的时候,还是像《帝国的毁灭》那样对苏军述而不评。所以很讽刺地说,德国人对苏军的评价要远比美国和苏联来得公正。<br/><br/>&#160;&#160;&#160; 后记2:我常常会去思考,第二次世界大战,究竟是怎样的一场战争?这个问题看似容易回答,但其实很难。大搞犹太集中营的德国,墙头草两面倒的意大利,战时禽兽不如、战后篡改历史的日本,逃脱制裁的法西斯西班牙,依靠攀附希特勒获得了政治利益的梵帝冈,好战程度不亚于NAZI德国以致自食其果的波兰,一边采取绥靖政策歌颂希特勒是个“伟人”、一边残忍地迫害印度等殖民地人民的英国,拥有最强陆军却一触即溃、让北非殖民地的人民来解放自己却又要歧视他们的法国,抗日战争一暴发就与日本签定友好条约、同时跑去侵略芬兰和波兰并炮制卡廷惨案、最后还在中国东北烧杀抢掠的苏联,战时出售武器给NAZI和日本用来杀害他国人民、战后又包庇法西斯科学家的美国……面对这些真实、沉重、而且很无耻的历史,让人不禁想问一句:历史,真的像平日的政治宣传所说的那般简单吗?<br/><br/>&#160;&#160;&#160; PS:有人说,德国是个奇妙的国家,她要么考问世界,要么拷打世界。德国是一个令世界难以回避的严酷难题,没有一个强国敢说自己完全没有受到德国的影响,包括美国和中国。这个诞生过康德、歌德、席勒、马克思、恩格斯、还有那个被污蔑为“混世魔王”的反战作家尼采等多位影响巨大的思想家的奇妙国度,也会出现诸如希特勒、戈林、威廉二世这样的战争狂人;这个视野广阔、态度严谨的民族,也会有对“314”进行不负责任报道的狭隘媒体。也许这就是物极必反吧,路德维希说过:“胜利,削弱了人们的思考能力。”德国是个姗姗来迟的强者,她的建国道路充满了曲折和艰辛,而人总是要在逆境中才会去反思自身的价值,正如我们的古人所警醒的那样:“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德国人是很傲慢的,他们即使低下头也不会变得消沉。二战后的德国满目疮痍,日耳曼人在连生活都不能保障的情形下,依然每家每户在桌子上摆放着一盆鲜花,当时的一个美国官员惊讶地感叹道:“任何一个民族,当他们处在这样凄惨的境地,还能想到在桌上摆设一些花,就一定能在废墟上重建家园。”这种高傲的性格,使得哪怕一个年幼的德国人,都有可能成为徐悲鸿。1947年,尼克松访问德国时,他为当地人民的精神状态所震撼了,一些贫穷的德国儿童围住了他们,但却不是来乞讨的,而是试图用父辈的勋章来换取粮食,其中一个年仅10岁、饥饿的小女孩在得到一块巧克力后,将其塞给了比自己更小的妹妹……德国人从来不会去要求别人“施舍”给他们“尊重”,他们会用实力去叫别人尊重他们,当有人轻视德国时,德国人不是暴跳如雷地喊:“你凭什么看不起我?你对我有偏见!”,他们是将头颅抬得更高反击道:“你看不起我是吗?那么走着瞧吧,你会有被我超越的一天!”这种高傲的民族性格是一把双刃剑,无论战争狂人希特勒,还是认罪总理勃兰特,都是在这种民族性格下诞生的。德国人的勇敢并非停留在表面上,而是在精神上有着更深刻的自我批判,以正视和审视自己的缺点来促使自己进步。在德国人自己拍摄的电影中,常有自我嘲讽的作品,在德国人看来,只有不断地自我批判,才能时刻地注意到自己的缺陷在哪里,只有注意到缺陷,才能在之后尽量地避免重导覆辙。战后德国人每天拿着比英国人少得多的工资,却进行着比英国人多几个小时的工作,以筹备资金赔偿二战的受害国。在当时的德国,只要能证明自己曾经受过NAZI迫害,就能获得赔偿,无需过多繁琐的程序。直到两德统一时,德国人还在赎罪,德国的民间在当时已经给出了900亿马克的赔偿金。德国在战后的重新崛起,是以两任总理的下跪、无数次经济赔偿、以及不断地纪念二战中的受害民众换来的。这就是德国,一个外冷内热、集傲慢、自负、狂热、勇敢、诚恳、死板、严肃、苛刻、勤奋、反思于一身的神秘国度。<br/><br/>
 楼主| 北欧海盗Eric 发表于 2008-7-2 11: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附:转载一下其他优秀德国电影的简介<br/><br/>德国人善拍带有反思的片子,其中的二大主流是“政治反思片”和“战争反思片”,对于前者,我看过并不多,但看过的每一部都非常经典。除了以上这两种,还有一些片子据网友反映也很不错,比如《罗拉快跑》、《柏林苍穹下》等等。<br/><br/>01.《卡桑德拉大桥》(强烈推荐!!)<br/>(如果牺牲掉数百个人的生命,可以挽救成千上万人,你会否把他们牺牲掉?哪怕,这些人是无辜的。这部德国和英国、意大利合拍的影片对人性作出了深层的拷问,一列火车上的乘员不幸感染了病菌,政府为了保全“大局”,不惜要把这列火车引向毁灭的道路——卡桑德拉大桥,并企图将责任嫁祸给敌对的社会主义国家波兰……本片远比后来同为德国拍摄的《列车惊魂》经典得多,中文版配音很不错,甚至要超过原版。)<br/><br/>02.《窃听风暴》<br/>(德国版的《1984》,对极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提出了质问,但片子拍得很客观,没有过多煽情的成分,导演无意把柏林墙的倒塌形容为西方民主的胜利,反而刻画出了东德人在信仰破灭后的失落感。片中扮演“窃听者”的光头演员,在现实中,他是“窃听风暴”的受害者……)<br/><br/>03.《再见列宁》<br/>(故事发生在两德刚统一后,影片非但没有鼓吹西方的“民主自由”,反而讲述了一个普通妇女,信仰共产主义的那种朴素精神,揭示了信仰与政治始终是不同的,政治家把社会主义信仰强加于民众是一回事,老百姓信仰社会主义又是另一回事。)<br/><br/>04.《一墙之隔》:柏林隔断了一段爱情……<br/><br/>*德国还拍过几部对东德政治作出反思的片子,大多很客观,没有恶意贬低社会主义、也没有鼓吹资本主义,而是就事论事,作出更为深刻的思考。<br/><br/>05.《Balance》:中文名译作《平衡》。影片虽然只有短短的7分钟,但寓意深刻!<br/><br/>06.《英俊少年》:如果你是出生于85年前的,那么这部电影的主题曲你就一定听过:“小小少年,很少烦恼,眼望四周阳光照……”<br/><br/>07.《好男不当兵》:在严肃的德国里难得一见的喜剧片,故事剧情虽然不错,但少了以往德国影片富有的思考性,网友们称其为“一次性观看作品”。<br/><br/>08.《勇往直前》:柏林电影节历史上第七部荣获金熊奖的德国本土电影,该片将焦点对准当今德国国内土耳其移民的生活,年仅30岁的导演费斯·阿金本身就是出生在汉堡的土耳其移民,影片讲述德国出生的土耳其女孩西贝尔为了摆脱穆斯林家庭的清规戒律,而设法说服一名土耳其中年男子娶她为妻的故事。评审团主席弗兰西斯·麦克道蒙说:“我喜欢这部片子,它的题材或许并不新鲜,但导演却用了一种最强有力、最现代的手法来演绎它。”《勇往直前》还获得了国际影评人协会评出的费比西大奖。 <br/><br/>09.《灵界线》:影片是根据德国在70年代所发生的一起真实事件所改编,是天主教廷非常罕见的案例,教廷当时也正式承认了剧中这位19岁的大一女学生确实是遭到了恶灵附身。这起事件虽曾由好莱坞多次搬上银幕,但大都拍成恐怖片。导演史密德此次则以原汁原味的写实方式作了探讨:她究竟是精神分裂?还是恶灵附体?剧情虽仍令人心惊,却更让人为剧中人物的不幸遭遇感到同情。本片中没有出现一个鬼怪的影像,但深入骨髓的惊悚气息仍然如影随形。在包括柏林电影节等众多知名电影盛会上,本片一共斩获了14项得奖,成为今年来德国惊悚片的一个高峰。<br/><br/>10.《自由意志》:导演马瑟伊斯-格拉斯尼用3个小时的时间讲了一个和爱,和性,和欲望有关的故事。西方一句谚语说得好:“God had given you brain,but demon gave you balls.”(在上帝给你脑袋的时候,魔鬼也给了你睾丸。)导演想要告诉我们的是,性欲其实和所有欲望一样,都时刻隐藏在我们心底的魔鬼,如果驾驭不了这个心魔,必然会被欲望所控制,直至崩溃。电影的名字在基督教用语里是“自由意志”的意思,但我们在电影里从始至终都看着西奥和內蒂被欲望的枷锁捆绑着,当西奥结束自己生命的时候,他才真正自由了!<br/><br/>11.《香水》:从来没有一个电影导演敢于挑战这样一部关于嗅觉的小说改编,斯坦利-库布里克、米洛斯-福曼、马丁-斯科西斯曾有所企图,但最终还是望而却步。刚刚在威尼斯拿到终生成就奖的蒂姆-伯顿也曾是导演人选之一。但最终导筒还是落在了汤姆-兹维克的手中。对于小说中最难攻克的嗅觉表达难关,汤姆-兹维克用升格和对细节的关注、同味道事物的蒙太奇组接的办法:少女微微浮动的发丝、裙摆的微风、篮子吱哑的律动,果篮中完美无瑕的黄色<br/>苹果……让人嗅到了少女的味道和青春的味道。<br/><br/>12.《在人生的另一边》:内雅特竭力反对他的鳏夫父亲和妓女耶特同居生活。直到一个偶然的机会,内雅特发现耶特把挣的钱都寄回土耳其,以资助女儿上学,内雅特改变了原先的看法。但耶特的突然去世造成了父子间的巨大隔阂,内雅特决定去土耳其寻找耶特的女儿阿伊坦。不料,政治激进分子阿伊坦为了躲避土耳其当局,早已逃到了德国。在这儿,她遇见了洛特,两人一见如故,洛特邀请阿伊坦到自己家中避难,这一举动让洛特保守的母亲苏珊(汉娜-许古拉饰)十分不满。最终,阿伊坦还是不幸被捕,被遣送回土耳其监狱。洛特也来到了土耳其,为营救阿伊坦四处奔波,但一切看起来希望渺茫。<br/><br/>13.《四分钟》:2006年,德国影片《四分钟》参加了第九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并作为电影节谢幕影片,在放映后便大受好评并且夺得最佳影片金爵奖。评委会主席吕克·贝松幽默地表示:“我们只用了不到4分钟的时间就决定把这个奖颁给《四分钟》!”吕克·贝松对该片评价说:“《四分钟》深入浅出地讲述了一个艰涩、感人肺腑的人生故事。主角的演技细腻精湛,配角塑造的形象也很生动。影片中,老师与学生、看守与犯人、过去与现在,交错从容,掌控得当,给人以震撼。”<br/><br/>14.《寂静无声》:职业杀手维克多有着良好的信誉,特有的冷酷使他总是很容易就能干掉目标拿到酬金。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从未失手。维克多生活在一个冰冷而安全的地方,他容不得自己犯一点错。但现在维克多却犯了职业大忌——他恋爱了。一个神秘漂亮的女人妮娜吸引了维克多,成了他心中永远的痛。这个致命的错误让维克多无法再继续过去那种一成不变的生活了,两人一起游戏,一起躲避警察的追捕,一起亡命天涯。初尝恋爱滋味的维克多为妮娜而疯狂。但是随着两人相处时间的增多,维克多发现自己越来越不了解妮娜。妮娜的身份也逐渐浮出水面,维克多也越来越陷入了一种两难的境地。<br/><br/>15.《天堂》:故事发生在意大利都灵的一所教会学校,教书的英国女子菲莉帕(凯特-布兰切特饰)的丈夫因吸毒过量致死。报警遭到警察局头目的漠视后,复仇的欲望和对社会的责任感,让她决心只身前往破坏贩毒组织。精心设计的自制炸弹爆炸阴差阳错,让四名无辜者丧命。善良的菲莉帕得知真相后甘心入狱洗罪,却意外发现警察局的高层与毒贩千丝万缕的联系。年轻干练的警官费里波在审讯菲莉帕的过程中,从她的行为和眼神中感到了一种奇异的力量,从而无法自制地陷入情网。最终一起逃离了警局,开始了亡命旅程。<br/><br/>16.《美味厨房》:马莎是德国汉堡一家高级餐厅严谨的厨房主管,生活中、厨房里,她都保持着平静而有规律的节奏。然而,这所有一切都被她八岁的小侄女莉娜打破了,莉娜的母亲由于车祸而去世,马莎不得不担负起照顾莉娜的责任。此时,餐厅老板为了减轻马莎的压力,新聘了一个意大利籍的厨师马里欧。马里奥与马莎行的格格不入导致两个人经常的争执。但马里欧却为昔日有点死板的厨房带来了活力和激情,而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马莎发现她的生活慢慢有了变化。<br/><br/>17.《柏林苍穹下》:这是西德导演维姆.文德斯闯荡美国多年后重回家乡开拍的幻想式文艺片,由西德与法国合作出品。擅拍公路电影的温德斯这一次把空间换成时间之旅,让两个天使从一个故事走到另一个故事,藉以反映在大时代变革中的德国面貌,爱情部分的处理则温柔而深情,丹尼尔听玛瑞安对镜自诉心事一幕令人想起《德州巴黎》夫妻相会的压轴高潮。 &#160;<br/>&#160;<br/>18.《罗拉快跑》:一部以“跑”为主题的影片。罗拉在德国已经变成一种现象、一个奇迹,它是德国98年最卖座的电影!!许多德国女孩甚至模仿片中的女主角萝拉染了一头红发。德国市长更夸张的把自己的肖像印在《罗拉快跑》的海报上制成广告招牌,想藉此片塑造其活力、年轻的形象,可见此片受欢迎的程度! <br/><br/>19.《伯尔尼奇迹》:1954年7月4日,世界杯决赛,西德3比2匈牙利,首次赢得了世界杯冠军。本片以一个小男孩的视角,从侧面回顾了这次世界杯,内容有些超现实,但同样也令人反思。
 楼主| 北欧海盗Eric 发表于 2008-7-2 11: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p>由于敏感字眼,我无法把“NAZI”这个中文词组打出来,大家心底明白是什么意思就好了,因为涉及到了片名,大家要是想转载的话,就先上我的SINA主页复制吧,免得去改</p><p><strong><font size=\"3\">更多的内容请看:</font></strong></p><p><font color=\"#ff0000\" size=\"3\">13楼、18楼、23楼、27~29楼、31~33楼……</font></p><p><br/><strong><font size=\"3\">附:多部AVI格式德国影片电驴下载(注意:<font color=\"#1a1ae6\">部分影片没有中文字幕,可以去“射手网”上查找相关字幕</font>)<br/></font></strong><a href=\"http://www.deyudeyu.com/film.asp\"><strong><font size=\"3\">http://www.deyudeyu.com/film.asp</font></strong></a><br/></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9-12 9:38:41编辑过]
Lothar 发表于 2008-7-2 11: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p>这么多电影啊,这要到哪里去弄?要多少时间看完啊?</p>
 楼主| 北欧海盗Eric 发表于 2008-7-2 11: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可以在在迅雷、快车、电驴、P8(《小白花海盗帮》)、BT网等下载到,或者百度视频上有提供在线观看的地址(《最后的桥》目前只能找到在线观看的),注意某些影片有多个译名。(对于电驴上没有提供字幕的影片,可试着去“射手网”等网站找字幕)
思维的民族 发表于 2008-7-2 12: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前苏联拍的《装甲列车》也很不错
安修 发表于 2008-7-5 17: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p>说实在,我觉得《伪钞制造者》和《四分钟》让我感觉都很一般,大概之前期待太高太高了。</p><p>倒是《拜见希特勒》,让我狂笑了一回。</p><p>我一直在找《情陷非洲》也就是nirgendwo in Afrika,不过一直没有找到过。</p><p>总体来说,我和楼主的感觉是一样的,德国人自己拍的二战的电影反映人性的方面更多,突出的是人性。不追求战争大场面的描写。</p>
獨孤求勝 发表于 2008-7-5 19: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喜歡德國人的不少啊<img src=\"images/post/smile/dvbbs/em02.gif\" />
bayern 发表于 2008-7-5 23: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很有价值啊!
猫鼠团结如一人 发表于 2008-7-10 21: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p>大约看过三分之一的片子,楼主,能否提供一下片名的英文或德文,俺好去寻找。</p><p>另,在你的博客上留言了。你把《无情的战线》与《死亡档案》两片搞混了。作为找了那两片20多年的人,俺还是给你指出来。</p><p></p><p>《无情的战线》拍摄于1984年,1987年秋在中国播放,故事写得是德国共产党从1934年到1947年的历史,“体现了地下斗争的艰险卓绝,”</p><p>《死亡档案》拍摄于1980年,1985年夏在中国上映,这片子的故事才是“主要讲述空降特种部队深入敌后执行一系列不可能的绝密任务,被观众誉为民主德国版的《盟军敢死队》。”<br/></p><p>两部片是同一个导演,同一帮演员。经常给搞混。</p><p></p><p></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7-10 22:28:55编辑过]
 楼主| 北欧海盗Eric 发表于 2008-7-13 15: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的兄弟,我本人没搞错,是我转载的文字里头写错了(转自战网天下),没注意看这是我的疏忽<br/><br/>关于这些影片的英文名,你可以上豆瓣网查看,我保证除了《无情的战线》以外,其他影片基本能查到英文名<br/><br/>http://www.douban.com/<br/><br/>其中《无情的战线》可以在迅雷上找到,但画质非常非常非常的差,以致于我看了几分钟后就毫不犹豫地删掉了……<br/><br/>我在这里添加几部冷门作品<br/><br/>《U-234》:名气比《U-571》小,但更值得一看,主演是《窃听风暴》里的乌尔里希·穆赫<br/><br/>《我十九岁》:这是东德的作品,很多人误以为是苏联的<br/><br/>《白玫瑰在行动》:和《希望与反抗》讲述的是同一帮人的故事,中文版由上译配音<br/><br/>《丈夫》:东德的作品,估计网上很难找到这片子<br/><br/>《屠夫》:似乎舞台剧比电影更出名……<br/><br/>《休战》:与意大利、法国合拍,CCTV曾播过<br/><br/>《德意志零年》:这部是意大利拍的(1947年),不是德国,也不是德语,电驴上有下载<br/>
猫鼠团结如一人 发表于 2008-7-13 17: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北欧海盗Eric</i>在2008-7-13 15:08:00的发言:</b><br/>楼上的兄弟,我本人没搞错,是我转载的文字里头写错了(转自战网天下),没注意看这是我的疏忽<br/><br/>关于这些影片的英文名,你可以上豆瓣网查看,我保证除了《无情的战线》以外,其他影片基本能查到英文名<br/><br/>http://www.douban.com/<br/><br/>其中《无情的战线》可以在迅雷上找到,但画质非常非常非常的差,以致于我看了几分钟后就毫不犹豫地删掉了……<br/><br/>我在这里添加几部冷门作品<br/><br/>《U-234》:名气比《U-571》小,但更值得一看,主演是《窃听风暴》里的乌尔里希·穆赫<br/><br/>《我十九岁》:这是东德的作品,很多人误以为是苏联的<br/><br/>《白玫瑰在行动》:和《希望与反抗》讲述的是同一帮人的故事,中文版由上译配音<br/><br/>《丈夫》:东德的作品,估计网上很难找到这片子<br/><br/>《屠夫》:似乎舞台剧比电影更出名……<br/><br/>《休战》:与意大利、法国合拍,CCTV曾播过<br/><br/>《德意志零年》:这部是意大利拍的(1947年),不是德国,也不是德语,电驴上有下载<br/></div><p>其中《无情的战线》可以在迅雷上找到,但画质非常非常非常的差,以致于我看了几分钟后就毫不犹豫地删掉了……<br/>-------------</p><p>这个片子网上有两个版, 一个是中文配音,从CCTV的风云怀旧频道录下来的。迅雷上那个应该就是这个东东,此片是广东那帮人配的音。另外一个从电驴上下的,是德语原版的,是在德国的电视台重播时德国人转录的。这个版是VCD格式的。</p><p>《死亡档案》目前只找到德文版。都是是VCD的画面水准。</p><p>《白玫瑰在行动》:和《希望与反抗》讲述的是同一帮人的故事,中文版由上译配音</p><p>也是东德拍的。</p><p>另外,还想起一个片子,叫《谋杀没有证据》,好象故事讲得是追查纳粹战犯有关。是东德拍的。82年代初在国内放过,上海译制片厂译的。</p>
 楼主| 北欧海盗Eric 发表于 2008-7-17 20: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谋杀没有证据》是不是黑白片?这个故事情节听起来有点像《凶手就在我们中间》
拜仁狂欢 发表于 2008-7-19 02: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p>悲情火绒草上次CCTV播过,看得人真是……</p><p></p>
猫鼠团结如一人 发表于 2008-7-20 19: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北欧海盗Eric</i>在2008-7-17 20:26:00的发言:</b><br/>《谋杀没有证据》是不是黑白片?这个故事情节听起来有点像《凶手就在我们中间》</div><p>记得是彩色片。80年代中期,国内上映的。</p><p></p><p></p><p></p><p></p>
 楼主| 北欧海盗Eric 发表于 2008-7-21 16: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p>彩色片的话暫时没有什么印象,想想看……</p><p>不知会不会是后期染上色彩的,像《卡萨布兰卡》和《魂断蓝桥》那样<br/></p><p><br/></p><p>再补充几部出色的影片</p><br/><p>《M就是凶手(加长版)》:又名《凶手的名字是M》,剧组当时因为料到希特勒会在大选中取胜,曾改名《M》。别以为这是一部普通的犯罪题材的片子,当中不少内容得综合着德国那时的社会背景来看<br/></p><p>
&#160;&#160;&#160;&#160;&#160;&#160;&#160;&#160;&#160;&#160;&#160;
《卡利加利博士的立柜(<span class=\"pl2\">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span>)》(The Cabinet of Dr. Caligali, 1919, R.
Wiene)</p>
<p>&#160;&#160;
&#160;&#160;&#160;&#160;&#160;&#160;&#160;&#160;&#160;《诺斯弗拉多:吸血鬼》(Nosferatu,
1922, F.W. Murnau)</p>
<p>
&#160;&#160;&#160;&#160;&#160;&#160;&#160;&#160;
&#160;&#160;&#160;《尼布龙根》(Nibelungen,
1924, F. Lang)</p>
<p>
&#160;&#160;&#160;&#160;&#160;&#160;&#160;&#160;&#160;&#160;&#160;
《蓝天使》(Blue Angel, 1930, J. von Sternberg)</p>
<p>
&#160;&#160;&#160;&#160;&#160;&#160;&#160;&#160;&#160;&#160;&#160;&#160;
《马布斯博士的遗嘱》(Testament des Dr. Mabuse, 1933, F. Lang)</p>
<p>
&#160;&#160;&#160;&#160;&#160;&#160;&#160;&#160;&#160;&#160;&#160;&#160;
《阿里:恐怖吞噬灵魂》(Ali: Fear Eats the Soul, 1974, R.W.
Fassbinder)</p>
 楼主| 北欧海盗Eric 发表于 2008-7-22 12: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德合拍电影《约翰·拉贝》将搬上银幕<br/><br/><div class=\"bildBox\">
<div class=\"bild\"><img align=\"left\" src=\"http://www.de-cn.net/mmo/priv/3081887-STANDARD.jpg\" class=\"normalgrafik\" title=\"约翰&#8226;拉贝的场景拍摄现场&#169; Majestic Film Verleih GmbH PresseService\" alt=\"约翰&#8226;拉贝的场景拍摄现场&#169; Majestic Film Verleih GmbH PresseService\" vcode=\"STANDARD\" pk=\"3081887\"/></div>
<div class=\"bildunterschrift\"><br/><br/><br/><br/><br/><br/><br/><br/><br/>《约翰&#8226;拉贝》剧照</div></div><br/>看了一下介绍,觉得还挺有料的,集合了德国电影界多位牛X的人物<br/><br/>首先是主演:<br/><br/>饰演主角拉贝的是:乌尔里希&#8226;图库尔(《窃听风暴》)<br/>丹尼尔&#8226;布鲁赫(<a name=\"baidusnap2\"></a>《再见!列宁》、《替天行道》)<br/>达格玛尔&#8226;曼策尔(《冒牌货》、《完美计划》)<br/>戈特弗里德&#8226;约翰(《007之黄金眼》)<br/><br/>导演是:弗洛里安&#8226;加伦柏格(《QUIERO&#160;SER》、《时间的影子》)<br/><br/>制片人分别是:<br/>米沙&#8226;霍夫曼(《寻找费雷德》)<br/>本杰明&#8226;赫尔曼
(《伯尔尼的奇迹》、《圣诞快乐》)<br/>扬&#8226;莫耶托(《拿破仑》)<br/><br/>摄影指
导则是:<br/>于尔根&#8226;于尔格斯(《趣味游戏》、《寻找发现爱》)<br/><br/><br/>不管这部影片最终拍成什么样,我想都是很有意义的,因为上次《黄石的孩子》在欧洲播出过,许多欧洲人看到南京大屠杀的那个片段时居然说“闻所未闻”、“太不可思了”、“真的有这回事吗?从没听过”,其中有一个还是历史学家的,他说<span style=\"font-weight: bold;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没想到中国人在二战也有死过人啊……”</span>(汗~!!),还说他以为日本只在太平洋和美国打过战……<br/>
槑村二呆 发表于 2008-7-22 23: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强贴不能不顶<img src=\"images/post/smile/dvbbs/em02.gif\"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联盟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国德迷联盟 - GerFans.cn ( 辽ICP备17002255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19 18:42 , Processed in 0.037288 second(s), 1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