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德迷联盟 - GerFans.cn

 找回密码
 加入联盟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原创]大话“帝号”之2

[复制链接]
阿戈 发表于 2008-11-28 11:03: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div style="BORDER-RIGHT: #000000 4px double; BORDER-TOP: #000000 4px double; BORDER-LEFT: #000000 4px double; BORDER-BOTTOM: #000000 4px double; BACKGROUND-COLOR: #ffffff;"><div>    上次皇帝的称号是从秦朝往后说到清朝。当然,这是因为秦始皇是中国第一个皇帝;众所周知,秦之前的王朝最高统治者也是有称号的。<br/>    中国有4000年文明(从半信史开始计算,传说史不计入内),秦始皇以后的历史有2000多年,换句话说,秦始皇之前的还有一半的文明,作为一个完整的大话中国帝王“帝号”系列,前半部分当然不能少,那么今天咱们还是从秦朝开始,倒着往前说“帝号”。</div><div> </div><div><br/>    翻翻古史,无论《东周列国传》,还是《春秋》,《战国策》,对东周的最高统治者都叫“王”,比如“周平王”,当然,西周也是如此,诸如“周武王”“周幽王”。</div><div>    其实这些称谓还是“谥号”,也就是说他们死了之后,谥为“平”“幽”等等。而在活着的时候,比如 姬发,是不知道自己叫“周武王”的,大家都喊“大王”,如同后世喊“陛下”。换句话说,这个时候的“周某王”,就相当于后来的“汉某帝”。</div><div>    那位为什么不叫“周某帝”呢?</div><div>    大概是因为此前王朝的统治者好像都比较低调,自认为自己比不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于是以“王”代之。</div><div> </div><div><br/>    再往前,商朝。说到商王的称呼,大家都知道著名的“成汤(天乙)”“纣(辛)”,历史知识再多一点的朋友还知道“盘庚”“武丁”。</div><div>    请注意,这个时候,没有历史书(如《史记》《竹书纪年》)给他们的称呼是“商某王”。</div><div>    那么“盘庚”“辛”这些“帝号”是什么称谓?难道是他们的名字?</div><div><br/>    自古以来,帝王名字是有,但是后世表述起他们的时候,一般都用尊称,于是就有了“谥号”“庙号”“年号”。</div><div>    比如人们一说“以史为鉴”,这是唐太宗的名言;“犯我强汉,虽远必诛”,这是汉元帝时期的典故。</div><div>    很少有历史书这么记载:这是李世民的话,这是刘奭时代的故事。<br/>    如此,“盘庚”“武丁”很可能不是商王的名字,那又是什么称呼呢? </div><div> <br/>    了解一下甲骨文的研究,就会发现,30多位商王名字排下来:“天乙”“太丁”“外丙”“仲壬”“太甲”“沃丁”“太庚”。。。</div><div>    有一个现象:每个人的最后一个字不外乎是“甲”“乙”“丙”“丁”“庚”等等。</div><div>    实际上,这些字都是“天干”。</div><div>    “天干”一共有10个。古人多用“天干”记录日期,有点像今天我们说的“星期”。打个比方,古人说“甲”日,“乙”日,“丁”日,就好比我们现在说“星期一”“星期四”“星期五”。</div><div><br/>    回到话题,也就是说,对于某个商王来说,其名号最后一个字的“天干”,一定是他的某个大日子。</div><div>    目前对此有3种说法:“生日”“死日”“祭日”。</div><div>    其中,“祭日”的说法最流行,占主导地位,这与商人喜欢迷信占卜,而且非常看重祭祀祖先有关。</div><div><br/>    举个例子,“武丁”这个名号的来源,是他死后,他儿子占卜,占出“丁”日入太庙祭祀最佳,于是“武丁”的“丁”就有点相当于他的“近似庙号”。</div><div>    那“武”呢?实际上,“武丁”是商朝历史上很有作为的一位帝王,喜欢用兵;连他的妃子都擅长带兵打仗:“妇好”是中国历史上有记录的第一位女将军。</div><div>    所以没错,“武丁”的“武”就是他的“谥号”。</div><div> </div><div>    再举个例子,“天乙”。“乙”是他儿子孙子算命算的他入太庙最佳的那一天,“乙”日。“乙”就是他的“近似庙号”。</div><div>    而“天”,“天”通“大”(即将要写的《大话“帝号”3》中,俺会谈到这个话题),这2个字都是崇高,伟岸的意思,说明他的功绩实在太厉害,太强大,由此,“天”也是“谥号”。</div><div> </div><div>    由此看出,除了少数商王,比如一头一尾的“成汤(天乙)”“纣(辛)”,其称呼是或者是名字,或者是“帝号”;其他绝大多数商王的名号,都是称“帝号”(即“谥号”和“近似庙号”的结合)。</div><div><br/>    到这里,有人可能就要问了:你说了半天“近似庙号”,那商王到底有没有“庙号”呢?<br/>    答案是:有!少数几个有巨大功绩的商王有。</div><div>    这些 VIP 商王里,俺着重谈谈“武丁”。</div><div>   “武丁”在商史中的地位有点像刘彻在汉朝的地位,当然,他俩在位的时间跨度也很相似。</div><div>    远古王朝不像秦以后的朝代,属于部落联盟的性质,夏王和先商商王的权力只能相当于一个联盟的盟主,“武丁”的贡献除了不断的扩张领土外,重点强化了商的“中央集权”,最后被后代谥号“高宗”。</div><div>    同样因为不是每个商王都有“谥号”的原因,故历史书上习惯于称“武丁”,而不是“商高宗”。</div><div> </div><div> </div><div>    最后上朔到夏朝,说说“夏王”。 </div><div>    夏史,因为没有强有力的考古学支持,只能算半信史;半信史的意思是,看起来好像 似乎 大概 可能 也许 是有这么回事,但是你又没什么直接证据。</div><div>    要证明一个王朝的存在,起码得有这个王朝当时的文字记录。</div><div>    “夏”的致命伤是迄今为止,“夏文字”还没有被发现。</div><div><br/>    而我们所知道夏王名号的来源,都是距离他们时间较近的商周文字记录。由此,夏王的名号称谓判断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div><div>    不过,“管中窥豹”,通过后世的文字纪录,大概能猜出个一二;</div><div>    阿戈今天斗胆猜猜,接着“抛砖引玉”(《大话“帝号”之1》就引了不少玉啊,呵呵)。</div><div> </div><div>    看夏王世系人名的记录:禹-启-太康-仲康-羿-寒浞-相-少康-抒-槐-芒-泄-不降-扃-廑-孔甲-皋-发-桀<br/>    有的可以是名字,直接记录其名:如“禹”“启”等等。<br/>    有的看出带“天干”的:如“孔甲”。“太康”“仲康”“少康”也非常可能属于此类,“康”其实就是“庚”的别字,在甲骨文中商王世系的这2个字是通用的。<br/>    还有带“谥号”的:如“桀”,“桀”字本身的意思是凶暴,凶悍,比如有个成语:“桀骜不驯”。“桀”这个谥号是灭了他,后来的商朝给的,说明他很残暴。“桀”本来的名字叫“履癸”。</div><div> </div><div>    为什么同一个王朝的每个王的名号有这么多种不同的叫法?</div><div>    这可能是因为“夏”作为第一个王朝,很多制度礼节大概都属摸索阶段,帝王的名号可能也是这个样子罢了。</div></div>
Denniszh 发表于 2008-11-28 11: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p>我补充一点点,谥号就是对死者一生的总结,</p><p>比如\"桓\"公,桓就是指,这个人,生前主要功绩是“经天纬地”</p><p></p><p>“武王”,武就是指,这个人生前,主要功绩是“开疆扩土”</p><p></p><p>这些《谥法》上面都有记载,可以去查,但是《谥法》写于周的中后期,所以对夏商无效</p><p></p><p>楼主很厉害了,楼主是学历史的????</p>
Denniszh 发表于 2008-11-28 11: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概是因为此前王朝的统治者好像都比较低调,自认为自己比不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于是以“王”代之。<p></p><p></p><p>其实在春秋,最高的称谓,就是王,那个时候是没有皇帝的,直到秦朝,才出现第一个皇帝“始皇帝”</p>
juninho 发表于 2008-11-28 11: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p>君主采用什么样的称谓,并不一定依古法而行。比如春秋时,各国国君都称“公”,唯有楚国称“王”。楚国的理由是“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但实际情况是当年周昭王征楚,不但打败仗自己也丢了命,楚国人觉得周王室也不过如此,自己也完全可以称王了,没必要像中原诸国那样装模作样般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惺惺作态。这说明在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君主的称号取决于自己的心态和国家的实力。</p><p>同样的例子是赵武灵王,最初即位时就让臣子们只允许称呼为“君”不能为“王”,理由是“无王之实,何以行王之名”,理由同上。</p><p>直到秦始皇始建高度中央集权的皇帝制度,君主的社会地位达到了极点。历代帝王这才开始重视起自己在位以及死后该用什么样的称号以求留给后世,所以要绞尽脑汁的往上不断的加封,这才导致了长篇累牍般谥号的出现。</p>
 楼主| 阿戈 发表于 2008-11-28 15: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Denniszh</i>在2008-11-28 11:22:00的发言:</b><br/><p></p><p></p><p>楼主很厉害了,楼主是学历史的????</p></div><p></p><p>你这么说俺很荣幸,呵呵。</p><p>这感觉就像有次有个历史系的教授来作“文理医融合讲座”,我和他交流几个问题之后,他居然很高兴的拉着我的手,建议我去读他的 PhD 。</p><p>其实我的几个专业归纳起来,应该属于“生物医学”这个大方向。只不过平时多喜欢看些历史书,正好这段时间有点闲空,于是随便写点东西,说起来,有些不务正业了。德盟高人很多,在这里能和大家交流,是件非常惬意的事情。</p><p></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1-28 15:42:20编辑过]
 楼主| 阿戈 发表于 2008-11-28 15: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juninho</i>在2008-11-28 11:59:00的发言:</b><br/><p>君主采用什么样的称谓,并不一定依古法而行。比如春秋时,各国国君都称“公”,唯有楚国称“王”。楚国的理由是“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但实际情况是当年周昭王征楚,不但打败仗自己也丢了命,楚国人觉得周王室也不过如此,自己也完全可以称王了,没必要像中原诸国那样装模作样般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惺惺作态。这说明在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君主的称号取决于自己的心态和国家的实力。</p><p>同样的例子是赵武灵王,最初即位时就让臣子们只允许称呼为“君”不能为“王”,理由是“无王之实,何以行王之名”,理由同上。</p><p>直到秦始皇始建高度中央集权的皇帝制度,君主的社会地位达到了极点。历代帝王这才开始重视起自己在位以及死后该用什么样的称号以求留给后世,所以要绞尽脑汁的往上不断的加封,这才导致了长篇累牍般谥号的出现。</p></div><p></p><p>这朋友说得很好,俺正在写的《大话“帝号”3》正好就写到这个“王”,已经写了一小半,过段时间贴出来。</p>
芦菔子 发表于 2008-11-30 04: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殷高宗还是个很常见的说法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联盟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国德迷联盟 - GerFans.cn ( 辽ICP备17002255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19 22:37 , Processed in 0.029040 second(s), 1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