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德迷联盟 - GerFans.cn

 找回密码
 加入联盟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讨论]为什么18亿亩耕地红线没有必要? 茅于轼

[复制链接]
北回归线 发表于 2008-12-29 13:30: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为什么18亿亩耕地红线没有必要?<span style="DISPLAY: none;"><br/></span><br/>                                            茅于轼<span style="DISPLAY: none;"><br/></span><br/>  2008年12月24日,天则所发布了“粮食安全和保护耕地”的研究成果。有约二十名记者参会。今天各方面的报道已经出来了。同时我的邮箱里收到不少骂我的信。内容十分简单:“老不死”,“王八蛋”,“汉奸”,除了骂人没有任何话。我知道,这个研究成果得罪了一些人的根本利益,可又讲不出道理,只好用骂的办法。当然,我不会计较骂人,更不会对骂。反右和文革时我听的骂多去了,比这个更难听的有的是。<span style="DISPLAY: none;"><br/></span><br/><font color="#0000ff">  <b>对一种商品进行管制,对有权管制的人而言是有巨大利益的事</b></font>。有了管制就必有审批,于是就有以权谋私的机会,可以权钱交换。当然,有些管制是必要的。但是由于顾虑粮食安全而对耕地设下不许逾越的红线是完全不必要的。正因为此事涉及巨大的利益,所以有这么强烈的骂人声。不然的话,蛮可以冷静地讲理。现在理又不足,就只好骂人了。用骂人来发泄因为非法利益被揭穿导致的心头之恨是很自然的。<span style="DISPLAY: none;"><br/></span><br/>有些人反对我们的研究结果,不是有利害关系,而是对粮食问题缺乏认真的思考,对跟粮食安全有关的数据没有研究。下面是一些最基本的事实。改革以来的三十年,人口增加了45%,粮食增产了60%,而耕地却在减少。这是有统计数据可查的,不是想象出来的。这一铁的事实说明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无关。粮食产量取决于许多因素,耕地只是其中之一。我们的研究包括如何用其他投入要素,如劳动力,化肥,农业机械,灌溉等代替土地的机会,要投入多少其他要素能替代一亩土地。<span style="DISPLAY: none;"><br/></span><br/>拿全球的粮食供求情况看,世界上有很充分的粮食供应。在过去的五十年中,人口增加了一倍半,人均粮食消费增加了17%,但粮价下降了一半。说明粮食相比于五十年前越来越丰富了。全球粮食供求的总形势,和许多其他大多数商品一样,是需求决定产量。或者说,有多少需求就能够生产出多少粮食。万一我国的国内粮食供给不足,可以从国际市场获得。日本消费的粮食中有40%靠进口,南朝鲜60%靠进口。我国这么多年来有进有出,基本平衡,不需要靠进口。(平衡中没有包括大豆,只计入大米,小麦,玉米)<span style="DISPLAY: none;"><br/></span><br/> 万一需要进口,会有问题吗?有人问中国13亿人,靠进口谁有能力满足我们的需要?这正是反对取消红线的人所提出的理由。根据我们的研究,我国生产的粮食有高有低,但是上下波动只有三四个百分点。百年一遇的粮食供给不足,也只有消费量的11%,约合五千万吨。如果全部靠进口补足,要用外汇约100亿美元,不到我国一年出口创汇的百分之一。所以我们有足够的钱从国际市场买粮食。现在全球的粮食生产为23亿吨,其中粮食的国际贸易量为5.3亿吨。如果中国进口五千万吨,不到全球粮食贸易的十分之一。并不会对全球的粮食市场造成太大的冲击。<span style="DISPLAY: none;"><br/></span><br/>  粮食生产有高有低,所以要有适当的储备。按照联合国的标准,储备粮应该是年消费量的14-17%。这从是多年来的经验得出来的。我国因为有过大饥荒是经验,所以储备粮特别多,估计达到40%左右(粮食储备是国家机密,我们只能从各种来源的数据猜测),超出联合国标准的两倍。粮食储备并不是越多越好,因为储备有损耗,有成本。过高的储备是不必要的,也是不经济的。如果拿石油储备做比较。我国石油消费中有一半靠进口,但是我们几乎没有储备。而粮食不需要靠进口,却有40%的储备量。比较这两个数可以看出我国政策中严重的轻重失据。<span style="DISPLAY: none;"><br/></span><br/><b><font color="#ff0000">18亿亩红线的数目完全是拍脑袋出来的,没有经过任何经得起检验的研究</font></b>。有人质问说,如果你能够算出国家需要多少土地,你也能够算出国家需要多少牙膏,多少鞋,多少汽车等等。那我们可以回到计划经济了。这话很不错。说明我国的决策部门还有不少计划经济的思想。这对国家可是一个危险。<span style="DISPLAY: none;"><br/></span><br/>几年前国务院还发布过规定,要求冻结农用土地,不许可将农用地改作它用。这就更荒谬了。一块土地作什么用,要看它周围的环境,它本身的条件。怎么能说,不论什么情况永远是用作农用最好呢。事实上这种错误规定根本无法实施。全国已经有无数的耕地改作了它用。唯一的不同是每次改变土地用途都要经过复杂的审批。主管审批的人有了以权谋私的机会。当然,我相信大多数人没有以权谋私,但是他们的劳动说得好一点,也是无效劳动。市场能够最有效地解决资源配置的问题。市场远比官员聪明得多。即使聪明的官员也只能从市场得到必要的信息来处理这一类问题。<span style="DISPLAY: none;"><br/></span><br/><font color="#ff0000"><b>为什么必须取消这条红线?因为它极大地阻碍了我国城镇化的进程,极不利于加速农民进城,解决三农问题。因为一个错误的计划经济决策而延误了国家最重要的工业化和城镇化。</b></font>现在我国大约有六亿城里人,有七亿农村人。在未来的三五十年中将有大约六亿人要进城,农村只需要一亿农民就够了。也就是说,三五十年内城市人口要翻番。这样的城镇化不占用农用地怎么可能。难道让加倍的人口仍然挤在原有那些土地上。可以肯定18亿亩的红线要不了三五年就要突破,除非我国的城镇化没有进展。<span style="DISPLAY: none;"><br/></span><br/>18亿亩红线的事关系到国家的重大发展途径,天则经济研究所作为一个有独立见解的民间研究所,有责任发出自己的声音。<br/><br/>  2008年12月26日</p><p>===========================================================</p><p>在大学期间参加过不少讲座</p><p>爆满最后把过道全部站满的次数不算很多</p><p>茅于轼 算是一个 至少讲座上给我的感觉是一个不错的老头……<span style="DISPLAY: none;"><br/></span></p>
krauser 发表于 2008-12-29 16: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p>现在我国的城市人口已经有6亿了???</p>
ICEbolt 发表于 2008-12-29 18: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经济不景气,农民兄弟们都准备回家种地呢,他在这个时候抛出这么个说法实在是太不合时宜了
流逝 发表于 2008-12-30 10: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茅是个牛人,今年的08宪章,弄得蛮厉害的
豹II 发表于 2008-12-30 10: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p>茅 这次的问题在于。</p><p>过于相信市场的力量。</p><p>粮食是战略物资,意义甚至超过钢铁、煤炭。</p><p>寄希望于国际粮食市场来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是不可靠的。</p><p>中国历来的社会矛盾,均出自土地兼并和饥荒,茅作为一个上了年纪的人,肯定比我们这一代更明白饿肚子有多难受。</p><p>另外这次的经济危机,是对自由主义经济的一次沉重打击。</p><p></p>
dengzi17 发表于 2008-12-30 10: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krauser</i>在2008-12-29 16:10:00的发言:</b><br/><p>现在我国的城市人口已经有6亿了???</p></div><p>所谓的新农村建设吧,就是把农民的二层楼房拆了,建商品房</p><p>这种措施在苏州经济特发达地区还行得通,因为一户人家分到房子最起码2、3套,除了自己住以外,可以租给那些外来打工的;</p><p>但是经济一般的地方,多出来的房子怎么办,这种房子地段一般不好,卖又没人要,又没人租,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也失去了</p><p>蔬菜,米都要去买,反而加重了他们的负担,这种城市化要不得</p>
daxiao_1980 发表于 2008-12-30 11: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p>看来,“<strong><font face=\"Verdana\" color=\"#61b713\">北回归线</font></strong>”还蛮喜欢经济的嘛,是学经济的??</p><p>老茅08年放了不少大炮,什么建经济适用房是不适宜的,补贴了富人;大学应提高收费标准;18亿亩土地是不合理的等等。</p><p>1.就经济适用房问题,他的担忧是有一定根据的,但是不能就此就不建经济适用房。建经济适用房没错的,关键在于分配时的一系列政策和制度要保障真正的低收入家庭能住进去,这才是问题的关键。不能说这套制度有缺陷,会被富人钻空子,经济适用房就不建了,这是因噎废食的做法。</p><p>2.关于提高大学应提高收费标准。他说的也不全无道理。反观国外,耶鲁、哈佛等名校收费的确高,年学费5万美金左右,在美国也只有中产阶级家庭才能上的起,一般家庭压力很大。穷人要进这些学校必须极其优秀,获得奖学金才能读完。但是,我国的国情和美国不一样,而老茅没有把这个背景放进去,他比较僵硬的认为提高收费标准,加大奖学金的力度,这样可以有效解决高校的问题,所以结论就有误,至少考虑的不全面。</p><p>3.至于18亿亩土地不合理等等,这个炮放的也太大了。17大刚刚决定了这个基调,他老人家站出来反对,这不是跟政府过不去嘛。</p><p>至于他的观点和论证的过程和经济适用房的论证过程同出一辙。</p><p><strong><font face=\"Verdana\" color=\"#61b713\">北回归线你标注的红色部分,在学术上是可以讨论的,但是实际操作就有难度了。</font></strong></p><p><strong><font face=\"Verdana\" color=\"#61b713\">最近,一位政府官员兼学者(学问很高、实际工作能力很强、政府阅历很多)到“南农大”做了一个关于粮食安全的讲座。她直接了当的指出学术界和政府在粮食安全问题上存在较大出入。即学术界认为市场能解决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粮食安全问题不用太担心,而政府实际部门则相当重视粮食安全问题,基本不采纳学术届的一些观点和基本做法。政府的做法基本是保证极高的粮食自给率,95%左右,而不是学术界的85%,甚至更低。对于利用国际市场来满足和解决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政府持怀疑的态度。</font></strong></p><p><strong><font face=\"Verdana\" color=\"#61b713\">南农大朱晶教授的博士论文就是写粮食安全问题的,她的基本观点就是,利用国际市场可以有效解决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应该多利用国际粮食市场,并且指出,即便国际采取禁运的做法,我国的粮食安全仍然可以保障。你有兴趣可以去看看,当然,我不支持这种观点。</font></strong></p><p><strong><font face=\"Verdana\" color=\"#61b713\">上面说的那位专家指出,政府和学术界分歧产生的原因就在于:1.学术界过分强调市场的力量,夸大了自由贸易的力量,忽略了粮食作为重要战略物资的重要性,一旦禁运或者国内粮食出现决口,破坏力是极大的。</font></strong></p><p><strong><font face=\"Verdana\" color=\"#61b713\">2.历来政府将粮食安全问题放在所有经济问题的首位,就是因为60年代大饥荒的阴影一直笼罩在中国人民的头上。对于大饥荒的讨论,又很复杂,有本书叫《墓碑》,这个书从另一个角度阐述了大饥荒的问题,你可以看看,不过是禁书。</font></strong></p><p><strong><font face=\"Verdana\" color=\"#61b713\">3.不少经济学家认为减少粮食生产、可以释放更多的生产要素,可以用于其他的生产,其实政府也知道。政府不是缺少经济学家,而是政府有时站的角度更高,政府的经济学不是纯经济学,是政治经济学,政治稳定才是经济的最终目标。所以政府有时不会采纳那些经济学家的意见。</font></strong></p><p>算了,我吃饭去了,有时间你多看看这方面的书,各方各面都看看就有自己的观点了。对于粮食安全问题又分两个方面,绝对的产量是否短缺,另一方面就是经济或可获性的短缺,这就是森的研究内容了,森可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哦。你可以看看他的书。</p><p>我的基本观点是,中国的粮食问题还是让中国人自己解决吧,否则中国人的肚子让外国人来填,这不是太可笑了。</p><p>当然,如何有效配置资源,这才是经济学家该做的事。</p>
Lothar 发表于 2008-12-30 12: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p>我只知道,毁掉耕地,浪费耕地是可耻的事,也是对不起后代的事.</p><p>毁了耕地建高楼大厦很容易,但要重新还原成耕地呢?</p><p>我们的粮食够吃吗?地球人的粮食够吃吗?</p><p>一旦遇到了连续几年减产的年份,咱们还有粮吃吗?</p><p>不管是什么方式的生产,最根本东西的都是粮食,什么生产也不能替代粮食生产.</p>
 楼主| 北回归线 发表于 2008-12-30 13: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p>偶不是学经济的</p><p>我也觉得茅在这个时候提出这个问题,很奇怪。</p><p>标明红字部分,正是我质疑的地方,中国拍脑袋的事情很多,但是耕地面积确实是很容易算出来的,不需要拍脑袋。</p><p>全国人口数×人均粮食消耗=耕地总量×耕地亩产 这个公式小学生也能得出。茅却认为这是拍脑袋的,我觉得有点问题。</p>
dengzi17 发表于 2008-12-31 08: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北回归线</i>在2008-12-30 13:49:00的发言:</b><br/><p>全国人口数×人均粮食消耗=耕地总量×耕地亩产 </p></div><p>想想很简单,其实却很难</p>
豹II 发表于 2008-12-31 10: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dengzi17</i>在2008-12-31 8:49:00的发言:</b><br/><p>想想很简单,其实却很难</p></div><p></p><p>比预测国际经济形式或者石油期货价格还是要简单不少啊</p><p>因为需要做的只是一个宏观预估</p><p>单位产量,每年的总体产量都是可以做到相对精确统计的</p>
发丘中郎将兼摸 发表于 2008-12-31 14: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p>茅于轼 很悲天悯人。</p><p>但有些方面,确实老了。</p><p>金融危机的过程中,欧美很多地方,融资困难造成减产,明年的粮食不容乐观。</p><p>幸好我们有 河南 四川等大农业省。</p>
deislack 发表于 2008-12-31 15: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a href=\"http://www.bullog.cn/blogs/huangzhangjin/archives/255778.aspx\">http://www.bullog.cn/blogs/huangzhangjin/archives/255778.aspx</a>
豹II 发表于 2008-12-31 16: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deislack</i>在2008-12-31 15:42:00的发言:</b><br/><a href=\"http://www.bullog.cn/blogs/huangzhangjin/archives/255778.aspx\">http://www.bullog.cn/blogs/huangzhangjin/archives/255778.aspx</a></div><p>你干嘛不直接转过来啊</p>
deislack 发表于 2008-12-31 20: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豹II</i>在2008-12-31 16:45:00的发言:</b><br/><p>你干嘛不直接转过来啊</p></div><p></p>牛博的言论自由的尺度,不是其它网站能比的。就拿4楼提到的那个东西来说,国内也只有牛博和乌有之乡能讨论。
 楼主| 北回归线 发表于 2008-12-31 21: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deislack</i>在2008-12-31 20:57:00的发言:</b><br/><p></p>牛博的言论自由的尺度,不是其它网站能比的。就拿4楼提到的那个东西来说,国内也只有牛博和乌有之乡能讨论。</div><p>我去看了</p><p>全文没有一个数据资料</p><p>一篇论述粮食、耕地、人口、国际粮食贸易的帖子里 没有一个数字</p><p>对不起,我是理科生</p>
发丘中郎将兼摸 发表于 2008-12-31 21: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p><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cce8cf;\">我记得,我看发展经济学的论文,越来越发现,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其实是个伪命题,特别对于中国这种贸易依存度高的国家,有外需是工人,没外需,例如现在这样,就是农民。并不是所谓的阶级斗争,一抓就灵的。</font></p><p><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cce8cf;\">中国的自筹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都是一个出口量的滞后变量,即使做最简单的图形,都能发现他们之间的波动关系。</font></p><p><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cce8cf;\">有时候并不是说让他们城市化,就能城市化的。</font></p><p><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cce8cf;\">中国的货币政策很大部分是针对通胀的,如果自己粮少的话,通胀要上天的。</font></p><p></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2-31 21:23:20编辑过]
deislack 发表于 2008-12-31 21: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北回归线</i>在2008-12-31 21:05:00的发言:</b><br/><p>我去看了</p><p>全文没有一个数据资料</p><p>一篇论述粮食、耕地、人口、国际粮食贸易的帖子里 没有一个数字</p><p>对不起,我是理科生</p></div><p>有数字,尽管只有个把数字。不过,他这篇文章本来就不是当一篇完整的论文来写的。</p>
 楼主| 北回归线 发表于 2008-12-31 21: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p>有数字,1个  引述 茅于轼的18亿 这个数字 </p><p>很遗憾</p><p>理科生看东西一般看公式,图表,数据,引用数据来源</p><p>结论需要数据来支撑</p>
我爱范佩西 发表于 2009-1-1 14: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p>周末评:有关茅于轼的舆情</p><p>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徐达内 2008-12-29</p><p>周末以来,颇为关心茅于轼在“炮轰18亿亩耕地红线”之后的舆情。</p><p>作为天则经济研究所当家人,茅于轼近年来在中国舆情中还算“正面形象”居多(至少在提出8000元起征个税时就收获极多“民意”)。周四《每日经济新闻》刊出驻京记者报道,称其发布“粮食安全与耕地保护”研究报告,结论为:确保18亿亩耕地以保障粮食安全的观点错误,甚至有害。耕地“红线”导致土地供给有限,一个直接后果就是房地产价格大幅度上升。</p><p>作为掌控中国舆论议题设置的重要力量,四大门户网站中,搜狐腾讯网易皆在周四新闻首页显要位置转载《每日经济新闻》此篇报道。被网站编辑们在标题等处呈现出的事件重点有以下三项:炮轰“红线”、茅称“红线”导致房价上升、原国家粮食储备局局长拂袖而去。作为门户领跑者,新浪却顶住了点击量诱惑,坚持全天不在新闻首页转载此稿。</p><p>毫不意外,周五,针对茅于轼言行的评论迅即成批出现。在得到媒体发表机会的文章中,批评茅于轼者占绝对多数,如“中国人没饭吃能不能找茅于轼”等。当然,网易编辑找出了其间最有份量者,“茅于轼说得再好也是卖国”,于新闻首页评论频道全天推送,标题中即标明此系“新华网重炮”。</p><p>作为最高“喉舌”所办网站,新华网自身系在其“新华网评”频道中以二条位置刊发此稿,署名作者窦含章多年来一直以该网评论员身份撰文。文章使用了最具杀伤力的方式——“诛心”。起文首段是:“如果有人拿了外国人的钱,想办法让外国政府、公司赚钱,却置本国人民于挨饿的风险之中,你说这样的人是不是在卖国?眼前就有一例”。文章指责接受美国福特基金会资助的茅于轼“以危害祖国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代价替外国利益服务”,认为如果不保住18亿亩耕地红线,粮食供应严重依赖进口,国际粮价就会飞上天。“茅于轼抛出谬论,谁最欢迎呢?很显然是世界粮食出口大国”。</p><p>除了新华网评以“卖国”立论而“诛心”外,其它指责茅于轼的成文观点中,亦多有质疑茅之动机与代言利益集团。媒体在跟进报道中,普遍引用“多数网民”对茅于轼的指责式留言作为民意反映。</p><p>在获得媒体表达机会的护茅声中,王攀一文获刊于周五陕西华商报,“茅于轼‘撞红线\'只是一种学术自由”,得门户网站网易等推荐;其后,为茅于轼身陷“炮轰”而辩护者主要系于南方媒体得到表达机会,如羊城晚报所办金羊网、南方日报所办奥一网。意指应当允许讨论,批评评论家们喜欢把一切问题最终都归结为“道德问题”,乱扣帽子。中共中央党校所办《学习时报》副编审邓聿文一文周日刊于东方早报,终得新浪推荐,题为“茅于轼先生的对与不对”,认为“茅老先生的立论经不起推敲”,但“也没有必要一棍子打死”。</p><p>对于茅于轼观点所引发的网络留言中绝大多数为“炮轰”者,我倒不以为意,因为我一直认为网络留言必然是以批评指责为主,只有不满者才更有表达欲望。个人以为,基于专业知识的缺乏,在粮食安全的政策选择上,绝大部分网民和我一样,是没有多少判断能力的。为什么“红线”是18亿亩而不能是17亿亩?又为什么不是19亿亩,那样不是更安全么?民众更多地是凭着一种“朴素”、“本能”的反应,在表达他们的喜恶。</p><p></p><p><br/>“朴素”的感情不会凭空而来,如此多的网民愿意发言批评,倒可以证明一点,长期以来,中国官方的耕地保护政策获得了相当有效的宣传,成功地进行了民众舆论导向。这其中,“红线”二字的表述方式应是成功要素之一,通过对这个词语,营造出了神圣感和不可侵犯感。我相信,绝大多数网民正是因为这种神圣感和不可侵犯感而“本能”地反对茅于轼。</p><p>中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国家,“手中有粮,心里不慌”的历史经验和文化传统,的确可能使中国民众与领导人对保障粮食安全更加重视,更加“保守”。但事实上,在资源能力有限的前提下,政策取向无非是牺牲哪个保全哪个的关系:强调了保护耕地,就必然牺牲土地供应,强调了安全,就牺牲了效率。政治家所要做的就是判断轻重缓急,例如中国多年来就是以牺牲矿工生命为代价,获取经济发展必需的能源供应。</p><p>比起“朴素”的网民,意见领袖们的观点表达应该更有些理论水准才是。但在中国当下时评中,除了时常遭遇所引新闻论据“不靠谱”的尴尬外,“不谈问题只谈主义”也是个常见弊病。在批评茅于轼的多篇成文观点中,包括新华网指责“卖国”那篇,都有一个通病,就是“诛心”太多,只是强调“安全”,真正能用数据事实驳斥茅者太少,更有将茅之观点极端化的倾向。不过,红网周五“茅于轼的‘高论\'实在不靠谱”一稿中有个担心,我个人倒是赞同:“为什么要确保18亿亩耕地以保障粮食安全?我国的很多事情往往是上面撕开一张纸,下面推倒一堵墙。红线一破,新一轮‘圈地运动\'的后果不堪设想”。或许,这也是决策者为什么不顾“经济学原理”,宣称要死守红线的一个原因吧。</p><p>茅于轼正是“零八宪章”首批签名者,但总体而言,对茅的“炮轰”还没有看出有宣传官员“统一布置任务”的痕迹,为茅辩护的观点在新华网评里也一样可以发现。</p><p>值此市场化媒体沸沸扬扬之际,中央级官办媒体少有加入论战者,只是刊播权威部门关于粮食安全讯息。周五央视新闻联播头条,说的正是“今年我国粮食总产和单产均创历史最高水平”,引用农业部官员的表态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粮食供求紧平衡的格局仍然没有改变”。</p><p>周日晚间,官方通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结束,新闻联播稿件中,“粮食安全”四字出现位置相对靠后。不过,门户网站编辑还是很有意思:在新浪发出的新闻短信和搜狐新闻标题中,“保证粮食安全”都被编辑一度抽取出来作为突出重点。</p><p>(作者徐达内:曾供职多家媒体,现从事互联网行业。联络邮箱:<a href=\"mailto:xudanei@gmail.com\">xudanei@gmail.com</a>)</p><p>记录说明:1、受客观条件和个人精力所制,本人媒体观察视野有限,我努力使之不偏颇,并争取在有机会时修正。</p><p>2、我尝试观察记录媒体倾向、技巧以及自感有趣之处,努力保持旁观,不作“合理想像”和无谓评论。</p><p>3、仅记录来自公开渠道的内容,不引用宣传通知等“圈内消息”,我努力保持一个普通受众的观感。</p><p>注: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br/></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联盟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国德迷联盟 - GerFans.cn ( 辽ICP备17002255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0 00:41 , Processed in 0.035306 second(s), 11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