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德迷联盟 - GerFans.cn

 找回密码
 加入联盟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转贴]许倬云:苏轼不会做官却会作文

[复制链接]
 楼主| 听听那冷雨 发表于 2009-10-10 12:30: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看苏轼:不会做官却会作文

许倬云

散文方面,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在宋代的六人之中,苏洵、苏轼与苏辙父子三人占了一半,而苏轼的文章,大约与欧阳修同居首列。诗词方面,从唐朝李白、杜甫、白居易以下,北宋诗家的排名榜上,苏东坡也在冠亚之间。北宋词家,苏居前列,与南宋辛弃疾同为豪放风格的两大家。苏东坡的书法为北宋苏黄米蔡之首。绘画方面,苏米同列,而米奉苏为师。单从这一串成就,历史上能有几人可与苏东坡相提并论?

苏东坡是四川眉山人,从地理位置讲起来不算中原。他的出身不是士族,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读书人家。他的爸爸苏老泉,二十七岁才开始发愤读诗书,可以想像也不是读书世家,偏偏他却特别聪明。

苏氏父子三人在宋仁宗朝内自家乡进京。正像名角登场,一掀帘就是满场注目。他们一到汴梁,就立刻引起当时政治精英的注意。苏东坡与弟弟子由(苏辙)在科考一举成名,当时的主考官欧阳修为取中二苏,兴奋不已;而当时的仁宗皇帝退朝回到内宫,很欣喜地告诉皇后:“我为子孙找到了两个好宰相!”

当时苏东坡并不以写诗闻名,而是以才华策略著称,是一个能臣、干臣。苏东坡入仕之初,结识了不少一时之俊杰。这些人之中,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范纯仁(范仲淹之子),都是有学问、有气节、有见识、有抱负的人物。不幸,这么多优秀人才,却把毕生精力耗费在政治斗争上。

北宋的政治风暴是王安石发起的变法运动。王安石的变法,不仅在当时有许多反对者,甚至到现在史家还没有定评。王安石得到神宗的信任,坚决在政治经济各方面推动全面改革。这位有名的“拗相公”性格固执,自负甚深。他的政策可能在用意上不恶,但在执行时,不免有偏差。

他的政敌以司马光为首,全面反对新政。神宗与王安石君臣二人,则全力压制批评,反对的反对、贬的贬、免的免:大批受害者之中,就有当时已在中央政府任职的苏东坡。平心而论,苏东坡的批评其实相当理性,他经常针对新法中的青苗法,指责其执行过当的缺失。他并没有像司马光一样不管青红皂白,反对一切新政,但苏东坡却屡屡遭逢厄运。

苏东坡本也是有济世之材的人物。他卷入了这一场风暴之中,终生不能脱离厄运。新旧党争不只限于王安石当政之时。新党曾经二度失势,旧党两度回朝。在几次回朝的短暂岁月,他也能在国家大事上,有可行的献策。凡此都显示出他多方面的才能,如果有机会,他无疑能在政治上有所作为。

在新党得势时,苏东坡一次又一次地被贬逐外任,三次下放,曾去过河南、江苏、浙江、湖北、湖南、广东,越贬越远,最后贬居海南,遥望中原只一线山影之隔。苏东坡在这种困境还是能乐天知命,自己寻找生活的乐趣。

他在杭州、徐州、惠州各地的政绩,表现了处理实际事务的才具。他能处理军政、赈灾、水利各种事务。他在杭州,费尽全力治好了几乎已经壅塞的西湖。整治西湖,在调节水量,供给市民饮水及减少海潮压力,都有相当的作用。在西湖上的一道“苏堤”,不仅能处置蔓草污泥,更为西湖增加了妩媚。这一审美的贡献,我们相信,也可能是基于苏东坡自己的审美观。

苏东坡被贬到黄州,发明了东坡肉。今天大家说东坡肉,说错了一点,东坡肉里面要衬笋子,真正的东坡肉又叫笋烤肉,一定要有笋子衬在底下。一是可以不让肉烤焦,二是可吸收肉的油脂,使得东坡肉腴而不腻,而笋入了肉味,更显鲜美。

但是他在黄州担任小官,收入不足以维持生活,不得不开辟荒地,自耕自食。然而,如此穷困的生涯中,苏东坡却创作了许多名作,千古以来,长为中国人诵读。他的《赤壁》二赋,表现了通达的宇宙观,将空间的无限与时间的变化,编织为文字与声韵都十分完美的韵文。他的词句“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捡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及“倚仗听江声”等名句,至今为人所引用,以表达他豁达而爱惜羽毛的人格。

他的好诗、好词多是在他穷途潦倒的时候所写的,而不是他在得意的时候写的。苏东坡的成就,当然绝不是几句诗词足以表达万一。誉满天下,谤亦随之,他的一生,可能正反映人性中“妒忌”的恶毒。

当时《乌台诗集》是他的政敌刻意挑出他的作品,断章取义,曲解中伤。苏东坡自己在答复指控时,解析自己用典用语,本身就是一部文字批评的著作。不才者对于胜于自己的人,竟可如此恶毒迫害?天生有才者,似乎人生就是为了使他们历尽苦难!难道造化忌才,正是命运对人生的嘲弄。怪不得,苏东坡在小儿子出生时,就“但愿生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这个世界大约只是平庸者的天地,有才能者与贤德者只存在于历史中,正见证于当时!宋代士大夫,多有经国济世的抱负——可能也正因为读书人都有此抱负,宋代的政治,长期有派系斗争,有的是为了政策与理念,更常见的是为了争夺权力!

苏东坡不幸是派系斗争的牺牲品;然而,也可能正因为他不时遭遇打击,又饱经人生辛苦,他才将真才华转向文学与学术,创作了许多非凡的作品。论幸运,那是人类文化史的大幸:宋人失去了一位贤相,人类文化却多了一株奇葩!幸运?不幸?但看评论人的眼光了。

这就是一个人的机运,今天苏东坡在文学上的地位,正是他官运乖舛才得以做到的;如果当初他一路顺风做到宰相,他写的恐怕就是“吾皇万岁”的作品了。

苏轼其人:

苏轼(1037—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与父亲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曾于神宗时,上书反对王安石变法而外放。先后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而后以诗“诽谤朝廷”罪贬谪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今海南)。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苏轼是人类文化史上不可多得的全才,其诗、词、书、画、文章均为一时之冠。苏东坡是苏轼的别号,北宋仁宗到哲宗时代的文豪与政治家。论才华,苏东坡不仅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天才,在人类文化史上,也是名列前茅,他的文名远远高于其政治家的名声。
yinaha 发表于 2009-10-11 18:18:59 | 显示全部楼层
《说文》曰:“轼,车前也”,就是车前用做乘车人扶手的横木。对于车载人前进的功能而言,轼是没有用的。但是如果没有轼,不仅仅是车的硬体设施不完善,乘车人在崎岖颠簸的路上也确实是难保安稳。苏洵命苏轼名,颇费心思,《名二子》说:“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表达了苏洵担心爱子过于张扬而遭人妒,故用“子瞻”作字,警示其前瞻后顾、谦卑做人的良苦用心。

“江山难改,本性难移”,苏轼并未能因父亲赐字“瞻”而遵从父亲对其“不外饰”的警训。也正是这“外饰”的性格使他吃尽了苦头,众所周知,做官当然需要对上司溜须拍马,言听计从,他曾直言不讳地告诉宋神宗:你的缺点是治国太急躁,耳根子太软,干部火箭式提拔得太多。虽然他本意并非冒犯皇上,但他坦荡的人文情怀和外饰性格注定了他必须讲真话。

再想想,当他文思才情勃发高涨时,又怎能谨小慎微谨言慎行。而这正好犯了做官之大忌。你看他将近40岁的人,头戴色彩鲜艳的锦帽,身穿貂皮大衣,牵着猎狗,举着苍鹰,带一群部属到野外围射老虎,惹得倾城百姓扶老携幼出来看热闹。然后喝酒,下酒菜的档次想必颇为可观。酒喝得差不多了,拿来乐谱,现填上词,集合一队壮汉排练大合唱。边唱边随着节奏拍手、跺脚,光这一套舞台动作设计,就很先声夺人,伴奏用一支竹笛和一面大鼓,吹吹打打,清亮入云。 何等招摇何等的不避忌,只有为官的东坡先生为之。


如果说不写诗就不成其为苏东坡的话,那么不讽刺新政也不成其为苏东坡。讽刺一下也就罢了,还把孔老夫子搬了出来:哪里是闻韶而三月不知肉味啊,明明是三个月没有盐吃了。看官试想,若哪位知识分子在三年困难时期,撰文批评没有饭吃,并且指出这和共产主义理想背道而驰,那么他的命运将会如何?因此成就他的文才也将他的仕途毁去。一针见血的文笔当权者容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联盟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国德迷联盟 - GerFans.cn ( 辽ICP备17002255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0 17:19 , Processed in 0.026088 second(s), 1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