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些人,也许会对此不以为然.
觉得诗词的篇幅太短小,只有寥寥几句,其艺术价值不应该有那么高.
记得,某刊物,曾经举办一次中国十位最伟大作家的评选活动,面向全民征集投票.
结果,最后所评出的十位作家,鲁迅第一,曹雪芹第二,此外,还有巴金等人入选.
其中,上榜的作家,主要是小说家,真正的诗人寥寥无几,像李白、李商隐、苏轼等都没有入选.
感觉在大多数读者心中,小说的文学价值是要胜过诗词的.
其实,小说、散文、诗词这三种体裁,诗词对作者的灵性要求最高;其次是散文;最后才是小说.
小说,想要写好不容易,但是入门和上手相对比较容易.
写小说,如果说的通俗点,其实就是编故事;如果再直白些,也可以说就是在"编瞎话"。
中国古代,在大部分文人心中,小说的地位是最低下的,很多文人都以写小说为耻.
散文的地位较小说高,而最受文人推崇的是诗词.
但是,为什么在普通的读者心目中,小说最受欢迎呢?
我觉得,主要是因为,小说一般通俗易懂,故事性较强,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并且对读者的学识要求不是很高.
而诗词则不然,要求读者需要有较强的解读能力,否则读者无法真正体验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
并且,诗词缺乏故事性,难以引起普通读者的阅读兴趣.
作者写作诗词的目的,通常不是为了讲故事,供读者消遣闲暇时光;而是为了表现作者的感情.
小说的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往往在有意或无意之间,带有比较浓厚的取阅读者的心理.
而诗词的作者,不太关注读者.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主要是考虑:如果将自己的情感更好的表现出来.
如果将小说比作"下里巴人"的话,那么诗词就是"阳春白雪"。散文则介于两者之间.
举一个或许有点极端的例子,比如大家可能都听过的一段童谣:
“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坐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在给小和尚讲故事…… "
其实,这或许也能称得上是一部小说了.因为里面包含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小说的基本要素.
而在中国读者中,流传比较广泛的《故事会》刊物,其实上面所刊登的许多文章,也可以称得上是小说,只不过大多都是比较浅显和粗俗罢了.
阅读赏析诗词困难,创作诗词更加困难.
诗词的创作,要求作者有极强的文字概括能力,要达到用最精炼的文字,表达最深厚情感的效果.
但诗词的创作,又不是文字的缩略与精编.
在中国诗歌史上,有一段时期,曾出现只注重形式,而忽略内容的恶风.
诗词的创作,简单地变成了一种文字游戏.
作者们只是按照某种特定的形式,将词汇堆砌起来.
使得作品,徒有形式,空洞无物.
这种不良的创作风气,遭到了后人的严厉批评.
因此,通常,诗词不仅在形式上要做到短小精悍,而且要做到言之有物,最重要的是要能表达作者的情感.
我个人,最爱那些描写爱情的诗词,不喜欢咏物写景,以及表现哲理的作品.
比如《山园小梅》一诗: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
其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一句,颇为后人推崇.
可我却不是很喜欢该句,也不喜欢整首诗.
我觉得,只有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才是最撩动人心的.
相对来说,人与物之间的感情,就乏味多了。
又如《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是写景兼讲述哲理的,我对此也不感兴趣.
又如:《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这首诗,在描写景物的过程中,又涉猎了历史,兼影射现实。
虽然该诗读起来朗朗上口,但我也不喜欢.
我所喜欢的诗词,如果不写爱情,最起码也要是对生有所感叹的.
比如,《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无题》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武侠小说中经常会提到"以气杀人".
"气"这种东西,到底是什么,我也说不清.
我只知道它却是实实在在真正地存在的.
"气"这种东西,不仅存在在武术中,也存在在一切事物中,诗词也不例外.
所有的诗,其实都有"气"存在.
只不过,有的诗"气"强一些,有的诗弱一些罢了.
但是,我从来没有见过感伤、缠绵之"气",像《夜雨寄北》这首诗这样强烈的.
如果以诗所渲染的"气"为衡量标准,《夜雨寄北》哀"气"之强,可谓诗中之冠.
李诗中我最爱的,当数《锦瑟》了: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首诗实在是深奥、晦涩至极.
不仅像我这样的庸驽浅薄之人不能解读,古往今来,千千万万的诗词鉴赏大家们,对其都不能尽解。
《锦瑟》相对于诗坛,就像哥德巴赫猜想相对于数学领域一样,尽管各方专家对其倍感兴趣,千方百计地想要破解,却始终无法真正攻克它.
但是,《锦瑟》的深奥、晦涩,又不同于李贺的诗.
李贺的诗外人难以理解,主要是作者的表现手法不够高明,影响了外人对其诗的解读.
但是,《锦瑟》则与李诗不同.
《锦瑟》的难于解读,并不是其诗写的不够清晰、艺术手段不够高超。
而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太深刻,写作技巧太过高超.
《锦瑟》的难于解读,和爱因斯坦刚开始发表"相对论学说"的道理一样.
"相对论学说"刚一发表,全世界的科学家,竟然也只有三人能理解它.
"相对论学说"之所以难以被外人理解,不是因为它阐述的不明白,而是别人的理解能力太差.
《锦瑟》写成至今,已近千年了,其间,诗词的研究者们心里明明都知道,这是一首绝妙的好诗,却还是无法真正详解它.
很多学者都将该诗视为心中最爱,尊称其为"诗中之冠".
在《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 ——我心目中的王维》一文中,我也谈到了李商隐和杜牧。
一些朋友读后,认为我把李商隐抬的太高了,并且觉得,杜牧的诗,写得俊爽畅快、才气凌人,比李商隐强多了.
那么,在此,我们可以将杜牧和李商隐的诗做一下比较.
首先,我们先说杜牧,先把杜诗的最精华,代表其创作最高水平的诗作展示一下:
《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过华清宫》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遣怀》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不得不说,杜牧真是一位大才子,才华横溢,七言诗写得精彩致极,好诗佳句颇多.
但是,像上面这些,代表杜牧最高创作水平的作品,李商隐也可以写出来,比如下面这首:
《贾生》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李商隐的《贾生》一诗,已经可以媲美代表杜牧最高创作水平的作品了.
但是,像《贾生》这种诗,在李商隐的诗作中,所占的分量不是很重的.
也可以说,《贾生》这种诗,并不是李商隐的诗作中,最有价值、最有代表性的.
像《贾生》这种诗,李商隐如果想要写,也能写很多的.
但是,李商隐下功夫去写的,能代表其艺术最高成就的,是《锦瑟》、《夜雨寄北》以及《无题》等作品。比如:
《无题》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而像《锦瑟》、《夜雨寄北》以及《无题》等作品,杜牧是写不出来的.
同李诗相比,杜诗则比较浅白,不够厚重。
我的意思是为了说明:李商隐在诗歌创作中的造诣,是要超过杜牧的.
因此,我认为李商隐要强于杜牧.
其实,我觉得杜诗中,真正有深度,比较厚重的,并不是上面所提到的,那些读起来琅琅上口的诗作.
像上面那些诗作,读几遍就觉得没意思了.
而李诗,则是"读之千遍也不厌倦。”
我觉得杜诗写的较有深度的,是下面这首:
《赠别》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关于李商隐和杜牧在诗歌成就上的比较,我上面所说的只是一家只言,必有偏颇之处,朋友权当笑谈罢了。
"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李白的诗,我喜欢的不多.这首诗应该是个例外.
我也不太清楚部作品,到底是应该算作诗,还是应该算作词.
感觉,这部作品词的意味非常浓厚.
我真正喜爱的诗,就是爱情诗了.
而在古典诗歌中,爱情诗写得最扣动人心的,还有谁能比的上李商隐呢?
李君不仅诗写的风华绝代,名字也很有趣.
"李商隐"三个字,谐音不就是"李伤隐"吗?
将自己的感伤隐晦的表达出来.正好是李君诗风的写照.
至于李商隐的名字,是有意为之,还是纯属巧合,我也不能确定.
关于这件事,也只是我在读李诗的过程中,无意想到的,从来没有在他人的书中看到对这一事件的描述.
而在李君的爱情诗中,我最喜欢的三首,从弱到强,依次是: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关于李诗的鉴赏,我真的很难去写太多.
因为李诗所表达的意象实在是太深奥,意境太高远.
而我个人的领悟能力又很差,根本就没有办法翔实地来描述.
我只知道李诗写的很深刻,能够将最微妙的情感,含蓄而贴切的表达出来,感人至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