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对原创]德国足球心情日记(103)
本文作者:王涣璋 愿与所有德迷交朋友,期待德迷朋友给我打电话或发短信,因为有时上班不便接电话,所以朋友们最好是给我发短信。因为有时因为工作忙,可能不能及时回复朋友的短信,但一旦有了空闲,我一定会回复的。我的手机号码是:15010112499。
《声声慢》
朝朝暮暮,卿卿我我,情情意意,笑笑吟吟,追追逐逐,依依偎偎,眷眷恋恋,烂烂漫漫.
思思念念,缠缠绵绵,悱悱恻恻,凄凄惨惨,悠悠颤颤,心心痛痛,肠肠断断,泪泪涟涟.
何故最销魂?黯然神伤!
《他是一个传奇
——我所知道的方文山(三)》
词虽是在诗的基础上衍生而来的,但在抒情哀怨方面,却已远远地超过了诗.
我个人认为,"志趣"一词在文学鉴赏上的含义,可以拆分为"志"和"趣",分别进行解释.
"志"主要指的是审美上的享受,属于精神和灵魂上的体验.
"趣"主要指的是表层意义上的体验,主要是针对作品的故事性和情节性而言.
在"趣"方面,小说最强,散文次之,诗词最弱.
在"志"方面,则下好相反,小说最弱,散文次之,诗词最强,而词又强于诗.
从"志"的审美角度上看,读完了散文,便不再想读小说;读完了诗,便又不再想读散文;而读完了词,就连诗都不愿意读了.
从文字的精华蕴藉方面看,小说赘言最多;散文次之;诗词最精炼。
从文学价值上看,小说偏低;散文稍强;诗词最高,而词又强于诗.
因此,评判一个时代文学水平的高低,最重要的指标是诗词;其次是散文;最弱才是小说.
依据这一标准,我们可以审视一下各朝代文学发展的水平.
唐以前各朝代文学的状况,我考虑的还不够深刻,见解还不够成熟,因此,在这里,就避而不谈了.
在此,只谈唐及其后各时代文学的发展情况.
唐是中国诗歌史上的黄金时期,以诗见长.应该说,其文学水平是一个比较高的朝代.
五代及两宋,以词见长,诗亦可观.
因此,可以说,这一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鼎盛时期。
至元朝,蒙古族执政,汉族文化遭到抑制,在文学上也不例外.
这一时期,诗词、散文俱废,唯有元曲兴盛.
我觉得,元曲在实质上,应该算入小说的范畴。
元朝以小说见长,但其成就又不及之后的明清.
因此,从美学角度上看,元朝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低谷.
明朝的小说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代表明朝文学水平的并不是小说,而是散文.
明朝的散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高峰.
明朝的文学水平,远远地超过了元朝,但不及唐宋.
清朝,是中国小说发展史上的顶峰.
然而,代表最高清朝文学水平的,却不是小说,而是诗词.
清朝之诗,已不弱于两宋,直逼盛唐.
更可叹的是,清初出现了纳兰性德这样的词学大师.
其词的境界,超过两宋的柳永、苏轼、李清照、陆游、辛弃疾等宗师,直承李后主.
仅凭纳兰性德一人的成就,就可为清代词学增添无限的光彩.
何况,清代还有其他大师涌现。
清朝相对比较弱的,是散文.但这并不影响清朝文学发展的水平.
可以说,清朝是继五代及两宋之后,中国文学史上的又一个高峰.
至民国,开展了白话文运动,荒废文言文.
此举,称得上是"欺师灭祖,自断学脉。”
其危害,胜过"焚书坑儒,八股文章。"可谓遗害后学.
但是,值得欣慰的是,这一时期,出现了一批天资非凡的学人.
而当时的文学氛围又很宽松,西学又在中国广泛传播.
天时、地利、人和,诸多有利条件,造就了很多文学大师.
民国的诗词、散文、小说俱盛,其文学总体水平,也是相当可观的.
这里,要补充一点:因为白话文自身的特点,导致民国出现了新体诗.
感觉新体诗,就是古典的诗、词与白话文的结合,三方糅合而成.
虽然文字效果不及古代,但却继承了古诗词的神韵。
因此,到了民国,诗词的形式和语言发生变化了,但其内在的精神却还延续和传承下来,并且一直到今日.
1949年之后,大陆因为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原因,文学再次陷入了低潮.
这种状况,延续了几十年.
到了1970年代后期,政治、社会情况发生巨大变革,文学突现了一次大爆发。
在小说、散文、诗歌各个方面,出现了一批有才力并且有灵性的作家.
其中,在诗歌方面特别明显.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朦胧诗诗人群体的出现.
其中最璀璨的,便是顾城了.
顾城是一位唯灵唯美的作家,写作完全依靠情感和灵性.
至纳兰性德后,再没出现心性像顾城这样如此清灵的诗人了.
这一时期的文学春潮,至1990年代初期衰退。
在学界,通常称该阶段的文学为:"新时期文学".
从1990年代初期至今,因为政治、经济等社会原因,文学再一次陷入了低潮。
诗歌近于荒芜;散文亦不景气;就连最容易取得成绩的小说领域,亦不乐观:
不仅没有了真正的大师,就连真正优秀的作品都很罕见了.
借用一句佛教用语,这一时期堪称中国文学史上的"末法时代"了.
上面只是1949年后,大陆文学的基本状况.
因为政治经济情况的不同,港台的文学的发展情况,与大陆有很大差别.
香港因为受英国文化影响甚大,在华语文学方面,成绩并不是特别斐然,但在文学领域,也取得了一些成绩.
其实真正值得瞩目的,是台湾的文学.
目前来看,当前,真正传承中国文学衣钵的,非大陆和香港,而是台湾.
1949年前夕,就有不少文学大师奔赴台湾,其文学基础本就厚重.
几十年来,台湾的文学也没像"天朝大国"那样遭受破坏.
因此,其发展状况良好,这也为方文山这一人物的出现提供了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