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为吾偶像,晚年沦为“呕像”
——我所知道的郭沫若(三)》
后来,我又觉得图书馆的书也不够读了,就去书店去看书.
自从高三以后,我有一段时间就迷上了韩寒。
上了大学,也延续了这一爱好.
韩寒早期的一些作品,我基本上都读了.
比如:他在新概念大赛上写过的一些文章,以及之前他发表的一些作品.
接着是《三重门》、《零下一度》、《像少年啦飞驰》、《毒》、《通稿2003》等.
那时,韩寒就是自己的偶像。
觉得自己和韩寒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比如:都比较喜欢写一些东西.但理科都是无比的垃圾.
在对韩寒作品的阅读过程中,我的感觉是:
他写的东西越来越差了.
他同张爱玲很相似:出名很早,起点很高,但作品的质量却呈下滑趋势。
到了《长安乱》,几乎已经不忍卒读了.
《长安乱》这本书,我读了几页,就读不下去了.
之后,我几乎再没有读过韩寒的作品了.
之前,我一直怀疑"伤仲永的故事",以及"江郎才尽"这句成语的真实性.
觉得很奇怪:一个人的文才,怎么能不但不增长,反而越来越枯竭呢?
直到了解了韩寒的写作经历,我才知道:原来伤仲永的事真的存在.
感觉现在,韩寒已经完全沦落到和李承鹏一样的地步了,只靠故意写一些极端刻薄的文字来吸引读者了.
这样的文字,写完过不了多久,就不会有人再看了.
不过,感觉韩寒在赛车上还是很有天赋的.
希望他能够成为中国的"舒马赫"吧!
在以前,韩寒在我心中,一向是以一位青年作家的面孔出现的.
但现在,作家的身影已经越来越模糊了,只剩下赛车手了.
疯狂迷上韩寒的时候,只要听说他的新书出来,无论如何都要淘到来读.
记得有一次,听说韩寒的新书《生命力》出来了,我连课都不上了,马上去书店查看.
结果很令我失望:新华书店却没有.只有一家私人书店上架了.
但私人书店是不允许读者长期翻看的.
后来,通过韩寒自己的声明才知道:《生命力》是别的出版社盗用韩寒的名字写的.
这时候我才恍然大悟:为什么正规的新华书店没有购进《生命力》,而那家下三滥的私人书店却进了.
我经常在新华书店读书.
那个时候,新华书店还不是很人性化,没有为读者准备座椅。
也许是自己那个时候读书的热情太炽烈了,没有座椅,我就站着读,一站通常就是一下午。
什么时候将一本书读完,什么时候算.
虽然在新华书店读书没法坐着,但是却比在学校图书馆读书过瘾多了.
图书馆的书,基本上都是旧书,而且种类也比较单调,排列也不人性化,很难去找.
新华书店则不然了,基本上都是新书,而且上架很合理,非常好找.
自己读书也很肆意.
就是:喜欢上一位作者,就一口气把这位作者所有的书都读尽了.
有一阵非常喜爱古龙,不仅将他的作品都读了,而且还搜集他的作品的评论,以及他的传记来读.
当时,觉得古龙太有才华了,而且身世也很令人慨叹。
很多时候,自己在新华书店读了古龙的传记后.
在返回学校的途中,自己都是边走边哭.
总是在哀叹:一个人怎么能写出这样伟大的作品?而这样一位伟大的作家,身世又为什么如此的悲惨?
最喜欢古龙的《多情剑客无情剑》(又名《风云第一刀》)了.
最崇拜作品中的李寻欢这一人物了.
觉得李寻欢真是一位有情有义、放荡不羁、顶天立地的大英雄.
即使他不会"小李飞刀"这一绝技,即使他一点儿武艺都不会,单凭他的精神品质,也是令人敬佩的.
有一阵子,我就将自己的QQ号的昵称,命名为:小李飞刀和多情剑客无情剑.
甚至将李寻欢当成自己的精神偶像.
但现在则不然了.
因为,越来越感觉到:像李寻欢这样正直的人,在现今社会是根本无法生存的.
他只是小说家虚构出来的人物,也只能生活在小说之中.
我的大学生活就是这样:不是看书,就是胡乱地写一些东西.
每当回忆起我的大学生活,都会感到无限的感伤.
我那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都白白地被我荒废了。
《青年为吾偶像,晚年沦为“呕像”
——我所知道的郭沫若(四)》
刚才起早去书店看复习资料.
刚看了一眼,就看不下去了.
实在是坚持不了了,索性不看了,上网写我最爱的日记了.
还是接着说郭沫若.
在日本留学的时候,发生了一件对郭沫若影响很大的事:他试图去自杀了.
越来越感觉到:自己和郭沫若实在有太多类似的地方了:
同样的多愁善感,同样的激情澎湃,同样的不能自持,又同样的悲观忧郁,甚至同样的想去寻短见.
在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上,有一个很奇特的现象:
清末至民国,大批的中国学子赴外留学.
目的地基本上是两个:日本和欧美.
我觉得,去日本的中国留学生,性格大多是抑郁悲观的.
比如,赴日的留学生中,郁达夫以颓废著称,张资平以忧郁闻名,周作人以沧桑显世.
此外,像弘一法师李叔同,对人生应该也是很消极的,一个人如果能积极向上的入世,又怎么会出家呢?
就连以刚毅向上享誉于世的鲁迅,也曾沉迷于佛教.
很长一段时期,都闭门不出,以抄写佛经来打发时间.
而去欧美的中国留学生,比如胡适、林语堂、梁实秋等人,性格大多是比较乐观豁达的.
我想,赴日与赴欧美留学生性格上的差异,是与其留学时身处的环境有很大差异的:
通常来说:日本人的性格大多委婉内向,欧美人的性格大多豪放外向。
很多人对郭沫若的自杀行为,感到很不解.
我却很理解他:他一定是太痛苦了.
如果一个人活得不是太痛苦,又怎么会有自杀的冲动呢?
郭沫若自杀的方式,也继承了中国文人的一贯传统:溺水求死。
中国文人喜欢投水自杀,始作俑者应该追溯到屈原了.
据说:马上就要来临的端午节,就是为纪念投河自杀的屈原而设立的.
中国很多士大夫文人,都喜欢投水自杀的.
比如:钱谦益和柳如是(虽然没有死成),王国维,老舍……
然而,郭沫若最后却没有死成.
如果他真死了,文学史上也就不会记载郭沫若这个人了,我也没有写这篇文章的必要了.
郭沫若投水后,被人救了,救他的那个人,还是一个日本少女.
更为离奇的是:后来,郭沫若和日本少女还有了感情,并且同居,甚至还有了两个孩子.
朋友,读到这里,你是不是以为我在和你讲小说,在编故事?
是的,郭沫若的经历,仿佛就是一些武侠小说的翻版:
少年英雄落难,陷入绝境之时,幸得美丽少女相救.
最后,英雄不仅转危为安,还收获了少女的爱情,抱得美人归.
可我要同朋友们解释的是:这件事的确是真的.
总感觉,现实的人生,往往是最为诡谲多变的.
其复杂曲折性,超过了任何一部小说.
知道了郭沫若的经历,我简直嫉妒的快要发疯:
为什么世上的好事,几乎都让郭沫若给独占了?
天生就才气凌人;仪表堂堂;风流倜傥.
并且,人家的运气也特别好:好不容易死一回,没想到,不但没死成,还捡到了一位美女?
换了别人,能这么幸运吗?
我也很想自杀,但我却不敢轻易去尝试.
虽然,有郭沫若因自杀而得福的先例.
因为我觉得,在现实中,类似郭沫若这种情况出现的几率,实在是太小了,几十年都难遇一回.
而我,感到自己运气一向不是特别好.
就算是自己在投水的时候,遇到了美女,人家会不会水,肯不肯救都还不好说.
就算是人家救了自己,也未必会爱上自己.
因为,自己没有郭沫若有才气,也没有他那样英俊,更没有他那样有情调.
总之,自己是没有郭沫若那样有魅力。
在这个世界上,人活着的一大的悲哀,就是总喜欢与别人相比.
其实,人与人是无法相比的,人比人真的只能去死的.
我个人感觉,虽然鸦片战争之后,天朝大国的国力下降,天朝人在国际上的地位日趋没落。
但是,在清末和民国初期,在日本女人心中,对天朝人的印象还是不错的,即使在甲午海战中,天朝被日本击败了.
当时,中国的很多男留学生,在赴日留学的过程中,都收获了日本女子的爱情.
比如:周作人,弘一法师李叔同,以及郭沫若。
而现在,觉得日本女人对天朝人的印象,反倒不如清末和民国初期好了.
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感觉.
(今天自己的写作状态不是很好,怎么写都产生不了激情,没有了激情就找不到写作的感觉,没有了写作的感觉,写下的文字就不是特别的流畅。
写的很不爽.
先去看复习资料了,有了感觉再接着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