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德迷联盟 - GerFans.cn

 找回密码
 加入联盟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给伪球迷的一封信

[复制链接]
克林斯曼-K18 发表于 2010-6-29 20:32: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国际级裁判安然:科技难奈灰色地带 球迷会等你看录像?

小组赛首轮过后,一位同事对我说:这届裁判不错,争议判罚比往届少了很多。我答:别过早下结论,一切才刚刚开始。我早就预料到这会是一届争议判罚频出的大赛,倒不是因为我对世界杯裁判的水平有质疑,而是面对越来越现代化的转播技术、对成绩越来越计较的球队、越来越挑剔的球迷,裁判注定将是输家。马里主裁库利巴利、乌拉圭助理裁判埃斯皮诺萨、意大利助理裁判艾罗尔迪,这些人在90分钟内近百次决断中的一次,也许是唯一一次失误,便让他们成为千夫所指的对象。世界杯是明星的摇篮,也是法官的坟墓。
  科技难奈灰色地带
  如何避免更多球队惨遭误判?如何帮助裁判更准确地进行判罚?科技手段助力足球法官的呼声,迎来了又一波高潮。一如既往地,国际足联对此的反应是继续亮出冷屁股。作为世界足球的最高领导机构,作为国际足球裁判的“家长”,一直积极倡导费厄泼赖精神的国际足联为何一再抵制科技介入球场裁决?那些横眉竖目的进谏者是否认真考虑过这个问题?
  足球运动的魅力之一就是“缺憾美”,体育运动的宗旨是发展人的素质,足球运动也是由人来完成的。既然是人就会犯错,就会有追悔莫及的遗憾。除非认为足球运动能在不要裁判的情况下进行,否则就必须接受“裁判也是比赛一部分”的事实。前锋会面对空门打飞,门将会把简单回传漏进,主帅会在排兵布阵上出现重大失误,裁判也可能把越位球判为有效。
  说起裁判失误,从第一届世界杯开始就一直存在。1930年7月30日,阿根廷前锋斯塔维莱在决赛第37分钟打进明显越位球,但比利时主裁朗格努斯认定此球有效。若非下半场乌拉圭人上演逆转,世界杯的历史就会被改写。
  足球是一项非常特殊的体育运动,不像排球和网球,界内或是出界黑白分明。很多时候,足球运动中的犯规与否、严重程度如何、回传球是否属于故意行为,都要靠裁判的理解。比如足球规则中规定,“鲁莽”地抢截对方队员要被黄牌警告,“使用过分力量”抢截对方队员要被出示红牌。但一个动作是否“鲁莽”,是否“使用了过分力量”,是无法通过电视录像解释的。
  比利时名哨德布利克指出:“足球比赛中很多东西需要解读。”这就决定了足球场上不仅有“黑色”和“白色”区域,还有介于两者之间的“灰色地带”。这些问题,是高科技无法解决的,即使坐在电视机前看上10遍慢镜重放也无济于事。
  看录像?谁等你!
  当然,英德大战出现的争议球的确属于“黑白问题”,也许除了在场的裁判组成员,其他所有人都知道兰帕德的射门越过了门线。难道录像不能帮助裁判做出正确判断吗?就这个单一问题,答案当然是可以。但还有一种可能发生的情况是,助理裁判不确定此球是否越线,此时德国门将诺伊尔发动长传反击,瞬间形成克洛泽单刀面对英格兰球门之势。
  裁判应该何时查看录像?立即中止比赛查看?一旦结果证明球没过门线,德国队的一次大好得分机会就消失了。等下一次死球时查看录像?如果比赛踢了5分钟才成死球,其间又出现了红黄牌或是进球等重大事件怎么办?类似问题还有越位球的处理,如果为了一个越位判罚是否正确中止比赛,一旦录像证明此球没越位怎么办?所有队员都回到刚才一刹那的位置让比赛重新开始?科技也许会解决部分问题,但一定会带来更多麻烦。
  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弊端是,过多依靠科技手段辅助判罚,球场法官的威信将荡然无存,他们也就不能在判断正确时坚决执行竞赛规则。事若至此,足球裁判这一行就可以从地球上消失了。
  部分人的观点是,既然网球、橄榄球甚至篮球都引入了录像辅助判罚,为何足球不行?必须考虑到运动之间的差别。十一人制足球是一项以毛时为计时准则的运动,并不允许有过多停顿,流畅之美是其魅力之一。一出现争议就去看录像,比赛支离破碎,球迷的激情也会受到打击。足球是世界上最受欢迎、普及率最高的运动,国际足联肩负着在更多国家和地区推广足球运动的使命。门线科技、鹰眼技术或录像手段固然有其优势,但成本均不菲,如何在全球推广是个大问题,这也是国际足联最终将“高科技”摒弃出门的最大理由。
  底线裁判值得期待
  阴谋论者认为,国际足联坚决反对科技辅助判罚,缘于不想放弃对足球世界的控制力,他们可以通过裁判来实现想要得到的结果。但其实如此目的只需在那些“灰色区域”做做文章就可实现,何必冒天下之大不韪一再对科技说不呢?我想对“人治足球”太过敏感的人,一定从来不看体操、跳水和花滑这些优雅玩意。
  “如果你1分钟做出10次判断,你很难保证一场比赛的900次决定都是正确的。”瑞典裁判马丁·汉松自我解嘲道。以世界杯赛场边32架摄像机为分界线,全世界成万上亿球迷与场上四位法官站在了对立的两级,这种实力对比太过悬殊。既然科技手段辅助判罚的理想难以实现,为什么就不能对裁判们宽容一点,站在一个新高度看待裁判的误判呢?今天也许因为误判吃亏的是你,没准下次就是对方,一如隔了44年光阴的英德情债。
  实际上,国际足联正在努力通过有效手段加强判罚准确性。如为裁判配备耳麦等沟通系统便于交流,如强调四位一体的执法精神,还有就是大力试行底线裁判(第五裁判)。不出意外,底线裁判两年内就会被正式写入《足球竞赛规则》。这个角色的出现会减少甚至避免“英德冤案”的重演,也会进一步打击罚球区内的假摔行为。但世上从来就不存在100%的绝对公正,球迷也从不会因此放弃用120%的热情去感受足球运动的独有魅力。(国际级裁判安然)
lucongjian 发表于 2010-6-29 20:38:59 | 显示全部楼层
对,所以说足球不具备条件。但我支持增加禁区裁判!
熊猪王子的故事 发表于 2010-6-29 20:44:12 | 显示全部楼层
底线裁判比较可行。
巴伐利亚双头鹰 发表于 2010-6-29 20:51:38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啊!
个人感觉误判自然不是什么美好的事,也不该被称为缔造经典的一个因素,但是足球这种踢通过直接的身体对抗来完成比赛的运动需要的当时当刻的真实感,而不是网球或是篮球那种喊暂停看录像的感觉。引进过多的高科技只会让足球运动成为一种高科技真人游戏了而不是原始的力量与美感结合的运动!
 楼主| 克林斯曼-K18 发表于 2010-6-29 20:58:23 | 显示全部楼层
关键是足球比赛里很多判罚是不能量化的,用力过大怎么去量化,用高科技回放多次也有不同的解读,这才是正道,所以只能适当地引入一些高科技而不是全盘引进
sonicyouth 发表于 2010-6-29 21:33:53 | 显示全部楼层
如何改进可以探讨,,,但改进是必须的。。。
没有梦的白 发表于 2010-6-29 21:59:57 | 显示全部楼层
K18支持你,其实引进高科技是可以的但要有限度,比如可以在球场的边线或者禁区内安装感应器,当然需要技术的绝对成熟,是可以的,通过裁判带的耳机给裁判提示。
当然另外的方案就是底线裁判这个支持,
不过要什么通过大屏回放来解决争议判罚或者争议球的话足球就不用踢了,一场比赛的争议判罚不可能只有一两次吧,而如果有了电子眼球员绝对会相信电子眼,而不是裁判这样那怕是根本没争议的判罚球员不满也要求回放怎么办,那你说这样下来足球还怎么踢,裁判还有什么权威可言。有人说网球也用了电子眼的,人家照样办得好好的,可是网球和足球一样吗?而且网球也不是时时刻刻都在用电子眼。网球依然是依靠主裁的视力来判断球是不是出界,而全场是分别给了三次机会给两边球员,而你用完三次机会后,后面的比赛如果还出现争议球都是以裁判的判罚为准,就算那球真出界了,只要裁判判了你也没办法更改。
足球作为团体性运动又要求流畅性而且足球比赛本来时间就很长了,要因为这样那样的争端90分钟的比赛搞得到120分钟那还有好多人看,这样对足球的推广恐怕也不力吧。
所以坚决支持国际足联的决定,不要使用电子眼。支持增加底线裁判。
德迷小天王 发表于 2010-6-30 08:42:45 | 显示全部楼层
流逝 发表于 2010-6-30 09:05:12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多人并没有真正理解足球的魅力,我始终坚信裁判也是比赛的一部分。
yiya 发表于 2010-6-30 09:09:0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说啥啊?不是一篇普通新闻吗?怎么又“给伪球迷的一封信”?看不明白[s:30]
zwyang007 发表于 2010-6-30 09:41:0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就在门线加个进球感应器就可以,其他的还是要靠裁判[s:20]
中国人米兰心 发表于 2010-6-30 14:06:51 | 显示全部楼层
写得好
巴德斯图贝尔 发表于 2010-6-30 15:44:13 | 显示全部楼层
那昨晚西班牙与葡萄牙之战的裁判在那些“灰色区域”做的文章可不小啊。
simonex 发表于 2010-6-30 15:46:41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不站在任何立场角度来看,确实是好文!准确!有理!
dq009 发表于 2010-6-30 19:01:55 | 显示全部楼层
cyf1984326 发表于 2010-7-1 06:18:5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支持在门线上安一个鹰眼。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联盟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国德迷联盟 - GerFans.cn ( 辽ICP备17002255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7-14 15:44 , Processed in 0.028093 second(s), 10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