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德迷联盟 - GerFans.cn

 找回密码
 加入联盟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德国五十年汇改经验值得我国借鉴

[复制链接]
思维的民族 发表于 2010-7-20 11:18: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德国过去50年间不断推动货币制度改革,对内“反通胀为纲”,货币政策不受制于汇率政策,对外推动区域货币合作。今天的德国已经令人羡慕,坐享贸易顺差之乐,却无外汇储备之忧,也无货币升值之痛。


中德两国均拥有全球规模最庞大的贸易盈余,2009年两国贸易顺差分别为1960亿美元和1430亿美元,差距并不大。但两国外汇储备却不在一个数量级上,中国接近2.4万亿美元,德国总体官方储备不足0.2万亿美元。然而翻看历史,我们却发现似曾相识的一页。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的西德,同样贸易盈余庞大且不断增加,外汇储备飙升,资产价格和薪资压力上升,货币面临被迫升值,国内外关于汇率改革争论白热化。


五十年间的变化,源于德国成功的汇率改革。德国70年代放弃马克盯住美元,80年代抵制广场协议,90年代催生欧元,时至今日德国同样贸易顺差,却不再有外汇储备和货币升值担忧,欧元也成为世界第二大货币。五十年间,德国坚持“反通胀为纲”的货币政策,汇率主动渐进升值,推动区域货币合作,成功防止了日本式的资产泡沫破灭和停滞的十年。


二战后,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西德马克与美元实行固定汇率。随着战后德国经济奇迹的出现,到60年代已经能够持续保持连年顺差。为了维持固定汇率,德国货币当局将巨额贸易盈余用于购买美国国债,同时产生了巨额的马克投放。这逐渐在德国国内引起流动性泛滥,威胁到物价稳定,房地产等资产价格和工人薪资等也面临巨大的膨胀压力。固定汇率政策绑架了德国央行的货币政策,在维持汇率与稳定物价之间难以两全,通胀阴影不断加重,而通货膨胀却是德国人所无法容忍的。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德国人对恶性通胀有着痛苦的记忆,他们也深信正是由此导致了希特勒纳粹的上台,反通胀成为了二战后的“全民共识”。


为了给货币政策松绑,德国国内就汇率改革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要求让马克同美元脱钩的呼声也日益高涨。1973年3月,德国政府和央行最终决定马克对美元自由浮动,德国进入了浮动汇率时代,“布雷顿森林体系”随之瓦解。在固定汇率、资本自由流动、独立货币政策三者之间,德国最终选择了资本自由流动和独立货币政策,联邦银行也开始了彻底执行“以反通货膨胀为纲”的时代。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际上,德国央行旗帜鲜明地贯彻货币政策独立性,物价稳定是货币当局最关心的事情,相对而言马克汇率居于次要的位置上,不会为了缓解马克升值压力而牺牲国内的物价稳定。


此后,在持续贸易顺差的推动下,马克也开始了漫长的“主动渐进”升值过程。从70年代的马克兑美元4:1到90年代逐渐升值到1.5:1,升值达2.7倍。马克的大幅升值却并没有给德国出口造成致命打击,德国贸易顺差依然在连年扩大。这是德国成功的对内、对外两手政策的结果:一是在国内保持低通胀率,货币的国际汇率升值与国内购买力升值基本同步,对出口企业的冲击降到最小;二是在德国以外推动区域货币合作,从70年代区域汇率联动到90年代欧元诞生,持续分散本国货币升值的压力。


一方面在德国国内,德国奉行“反通胀为纲”,以国内经济平衡为首要目标,始终将汇率问题放到通胀问题之后。长期以来,德国央行一直把消费者物价指数作为货币发行机制的依据,这也深刻地影响了后来欧元的发行机制。几十年间,德国通货膨胀率明显低于其他主要工业国。与此同时,德国较为彻底的贯彻浮动汇率政策,并不对汇率进行过多的干预,央行把货币政策的重点放在防止“进口型”通货膨胀方面,长期执行了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


这期间一个典型的案例就是德国消极应对“广场协议”。1985年美国同时与日本、德国等签署广场协议,重在逼迫两国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推动两国货币升值。日本言听计大幅降低利率,最终导致股市和楼市资产泡沫破裂,进入了十年的经济衰退期。而德国坚持国内货币政策独立自主,不以牺牲国内物价稳定为代价降低利率,坚决不主动干预汇率,消极应对广场协议反而逼迫美国股市出现崩盘。


德国保持物价稳定,不仅保护了国内民众的购买力,对于出口企业同样起到了最有力的支撑。其中的奥秘就在于保障货币的国内购买力升值与国际汇率升值基本同步,出口企业所受到的冲击就降到了最小。据统计,如果以马克的国内购买力水平来衡量,1950到1988年近40年间马克价值只下降了三分之一,而同期美元下降了80%、法国法郎下降了91%、英镑和里拉分别下降了92%和94%。这意味着相对而言马克的国内购买力上升了近3倍,这与国际上马克汇率升值基本同步。实际上,这样的结果也是德国央行货币政策控制的结果,决定央行货币发行量的基础就是物价水平。


另一方面在德国周边,几十年来持续推动区域货币合作。早在1972年,欧洲共同体国家就在德国积极推动下建立了区域汇率联动机制,区域内各国货币之间汇率波动幅度保持在2.25%以内。欧洲货币联动机制实际上把对马克升值的投机资本,转移到了那些货币联动机制中相对较弱的货币身上,欧洲其它国家分担了马克升值的压力。此后1979年欧洲货币联盟正式建立,在1989年两德统一货币统一,1999年欧元诞生。这些改革,将德国经济实力增强引发的货币升值的压力,最终在欧元区内获得分散,德国出口企业也是从中受益匪浅。

在汇率制变革中,德国马克以及欧元也逐步发展成为世界储备货币。马克从战后占国际储备货币比例为零,到1999年欧元发行前已经占国际总储备货币18%。如今欧元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货币,在世界储备中的总份额占到25%左右。德国和欧元区物价的稳定,也成为马克以及欧元国际信用最重要的基石。


德国五十年汇率改革成果的另一个缩影,就是我们所能看到的近乎完美的国际收支表。德国在拥有高额贸易顺差的同时,并没有积累起巨额外汇储备。这首先是由于浮动汇率制下的自动调节,其次德国对外直接投资大于吸引外资,对外证券投资大于吸引证券投资,对外借款大于贷款额,这都化解了巨额储备造成的风险。


总结德国汇改政策经验,有许多值得我国借鉴。比如坚持国内平衡高于国际平衡,保持央行政策独立性,始终把抑制通货膨胀作为核心目标;推动区域货币一体化,缓解自身货币升值压力,也推动区域经济融合;推动外汇储备多元化,分散资本流出渠道,藏汇于民等。“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德国五十年汇改可以给我们诸多启示。
hangcheng2012 发表于 2010-7-30 14:23:44 | 显示全部楼层
确实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糯米糊了 发表于 2010-8-2 12:00:46 | 显示全部楼层
可惜维系我国出口企业生存的命脉本质上就和德国不一样……
caiyun2008 发表于 2010-10-5 21:03:27 | 显示全部楼层
德国汇率改革基本上都围绕着通货膨胀做文章的  再说人家本来出口利润率就高  根本不怕什么汇率风险的
effenberg3 发表于 2010-10-19 17:37:01 | 显示全部楼层
两国体制不同 不能这么简单比较 中国如果现在开放外汇管制 北美的房价全要炒高一倍 中国的公务员小区全建到北美来了 叶檀所谓的藏富于民 我呸 中国老百姓手里的人民币都没报纸多 还藏汇于民 老百姓能藏几张美元 还不是都被垄断高层都盘剥了
中国这么大的经济体货币却不能自由兑换一定要转成另一个国家的国债才能结算,即便是美国也受不了中国这么强悍的生产能力,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让西方接受人民币,形成美元、欧元、人民币三元的世界货币体系,人民币跨境结算是治标又治本的办法,除此之外都是扯淡的事情。
藏汇于民,中国人去美国旅旅游、上上学、学学英语就能解决中美贸易顺差?中国要跟美国接壤兴许还行,隔着个太平洋,振兴的只是航空业。
Benzil 发表于 2010-10-19 18:02:26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威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联盟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国德迷联盟 - GerFans.cn ( 辽ICP备17002255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2-13 22:46 , Processed in 0.024401 second(s), 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