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政府时期的安徽工业总的看发展缓慢,但其中清宣统三年(1911年)至民国8
年(1919年).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帝国主义无暇东顾,中国民族工业得以乘隙取得发
展.相对而言,这一时期是安徽工业发展较快的时期.据统计,民国元年一年,安徽全
省就兴办工厂37家.值得一提的是民国5年,官僚地主兼商人陈绍吾和商人江干卿,宁
松泉等人,集资筹办的芜湖裕中纱厂,其主要机器均从英国进口.民国8年10月该厂正
式开工生产.先开1万枚纱锭,第二年使用美国的500H.P蒸汽机后又增开8400枚纱绽.
其纱绽数约占当时全国纱绽总数的1.49%.每昼夜产纱40件左右(每件为181.44公
斤).所产10支,16支粗纱以"四喜","三多"为商标.裕中纱厂开办初始几年,曾经
生气勃勃,获利甚厚.但自民国11年后,由于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英,美等
国棉织品源源输入;日本又加紧在中国开设纱厂,裕中纱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出现连
年亏损,负债累累,三度出租,终于民国35年宣告破产.这期间安徽其他的织布,印刷,
榨油,电灯等工厂,也有一定的发展.据统计,这期间安徽新设立的织布工厂共33家,
为清末设立织布工厂数的一倍以上,其中规模较大的有合肥贫民工厂,广德广盛染织厂,
怀宁模范工厂等.每年生产各种花布近8万匹.设立印刷所,印书馆15家;碾米厂17家.
德国商人还在蚌埠设立一家芝麻油制造公司,采用新式榨油机器生产,用工30余人,日
产量10担,经由青岛直接运往德国.民国3年凤阳设立了淮上第一火柴股份有限公司,
生产红,白,黑三种火柴,原料来自国外,职工近600人,年产1.2万箱,销往苏,皖,
鲁,豫诸省.民国9年以后,除裕中纱厂每况愈下外,安徽另一大企业芜湖益新面粉公
司,由于洋面粉大量倾销,致使年年亏空,最多达14万元,超过全部资产额.其他小企
业,如安庆电灯厂至民国13年已亏损7.4万余元,亦超过该厂资产.
总的看,这一时期安徽的工业,尤其是轻工业较晚清有所发展.但规模小,技术差,
不少工厂仍用手工操作,在全国所占的比重也低.据《中国年鉴》(第一回)统计,清光
绪二十九年(1903年)安徽全省,包括大量原有手工作坊,共有工厂236家,占是年全
国工厂数的3.9%;到民国7年,安徽全省工厂总数达424家,占是年全国工厂总数的
2.95%.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外国资本再次返回中国沿海地区,安徽近代工业,尤
其是民族工业呈衰退趋势.
三,矿业
安徽矿业,在这个时期获得了一定的发展.据统计,从民国元年(1912年)至民国
8年间,全省在只有5家煤矿公司(1913年统计)的基础上,发展到注册领照煤矿公司
81家(包括探矿公司在内),领有矿地99区,面积6.14万亩.其中开采出煤的公司有24
家.8年共产煤32.27万吨.产煤最多的是宿县普益公司,产煤15.95万吨;次为贵池六
合公司,产量达8.48万吨;第三是贵池久大公司,产量为1.84万吨.之后,到民国12
年,北洋政府也曾派京兆尹王达来皖督办安徽官矿,先后领有42区,其中煤矿38区,铁
矿4区.而安徽官矿督办处实际开采的矿区仅为宣城水东煤矿,贵池馒头山煤矿,贵池
11
殷家汇煤矿和芜湖蒿子山煤矿4处.从民国12年开办至民国17年初,产煤共5.43万吨.
由于亏损严重,馒头山,殷家汇,蒿子山三矿于民国15年,民国16年先后停办,水东
矿拖延时间稍后些.同期的安徽商办煤矿亦不景气,据民国18年统计,安徽商办煤矿有
143区,为民国8年的1.5倍,但开采不过十之四五.而且不少是开开停停,徒有虚名.
民国17年安徽全省煤产量为21.02万吨,占全国当年总产量的0.84%;民国18年为
28.85万吨,占全国当年煤产量的1.13%.
民国元年至民国8年间安徽注册领照的铁矿公司共15家,领有矿区28处,面积
1.78万亩.其中已生产铁矿的有4家,8年共产铁矿31.1万吨.较大的有:裕繁铁矿公
司.他是民国2年芜湖顺泰成米商霍守华邀集90名股东,集资百万元成立的.民国7年
10月建成水运码头和桃(冲)荻(港)铁路,正式形成采运生产线.其间,正值第一次
世界大战,铁价骤贵,日本三井洋行先后两次以120万日元的巨额贷款与裕繁缔结为期
40年的售(铁矿)砂条约,并控制其全部矿产权.民国7年始采,日产矿量多达千吨.民
国14年采矿量达30余万吨,约占当年全国铁矿石产量的三分之一,是裕繁公司鼎盛时
期.之后因战后经济萧条,铁价下跌,露天矿减少等原因,该矿渐次颓衰.宝兴铁矿公
司是民国元年当涂县知事谢凤冈联合芜湖益新面粉公司章炳如等集股30万元创办的,民
国6年首开平岘冈铁矿,民国10年开凹山,东山铁矿.民国13年至民国19年,共采矿
54.94万吨,最高年产达15万吨.益华铁矿公司成立于民国7年,它是安徽督军倪嗣冲
视"皖省铁矿利源尤厚",乃利用权势招商股100万元而创办的.至民国12年,先后领
取当涂15座矿山的矿权.民国11年和翌年先后开采黄梅山,萝卜山矿,共采矿石15万
余吨.因获利甚微,于民国15年底停办.福利民铁矿公司成立于民国元年,总资本100
万元,创办人是徐国安,张謇,刘厚生等.民国6年10月,注册领得南山,梅子山,小
凹山,扇面山,岱山,栲栳山以及小姑山等7个矿山的矿权,占地面积2067亩.民国9
年始采小姑山,可采矿量约156万吨.民国10年试采南山,由于运输困难,产量甚微.
民国18年,按三分之一股份加入益华,宝兴两公司的铁路运营,同时投资修筑铁路支线,
在江边建码头,形成采运生产线后,到民国19年10月,南山矿日产即达300~400吨,
年采矿8万吨.这时期几个年份安徽铁矿石的产量为:民国9年10.62万吨,民国13年
40.46万吨,民国15年26.75万吨,民国17年17.68万吨.需要指出的是,自日本帝国
主义控制安徽皖南主要铁矿公司后,进行了疯狂的掠夺性开采,产量逐年提高.至民国
13年,安徽皖南几家铁矿公司产量已达40.46万吨,所采矿石用大轮(船)直接运往日
本.据《中国矿业纪要》记载,在安徽当涂,"福民,利民两公司现合并为福利民公司,
由日人监督开采.盖我国铁业不振,销路狭滞.主要去向,却恃日本.计当涂各矿自开
采以来,输出日本之矿砂,约在60万吨左右.于是多数小矿,迫于经济之打击,隐于消
灭".包括裕繁,益华,宝兴,福利民等公司在内的皖南开工铁矿民国18年共销往日本
铁矿砂41.9万吨.
此外,民国初期庐江矾矿也有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明矾在国外扩展了
市场,矾价上涨到每篓(150市斤)高达10块银元.民国8年庐江矾山篷场已从清末20
家增至50家.战后矾价猛跌,许多小业主破产,至民国16年,只剩下11家较大篷场,
资本总额约3万元.
21
由此可见,20世纪20年代后的安徽矿业,从表面看似有发展,据民国16年统计,安
徽省官矿督办处和140个商办矿业公司共领有210个矿区,其中煤矿177区,铁矿32区,
铅矿和硫磺矿各一区.但实质上,除少数几个办得稍有成效外,绝大部分矿业公司不是
停停办办,就是领而不办,整个矿业处于"停滞"状态.
四,手工业
如前所述,这一时期市场上国产,进口机纱日益增多,机器织布业的产量难以消化
掉这么多棉纱,于是刺激了安徽手工织布业的发展.据民国5年(1916年)统计,安徽
全省从事织布业的户数达1.43万余家,年产各色土布168.62万匹.同时,也带动了染
坊的发达,"芜湖染坊,光绪初仅数家,近(民国7年~民国8年间)以土布出场甚多,
除机坊自染外,现共有十余家,所染印花及各种颜色,丝绸工艺之进步甚速,营业亦因
之发展".到民国8年,土布不但不从外省输入,且能发销外埠.进入20年代,安徽土
布继续保持发展势头,光是怀宁织布一业,民国15年全县织布厂数约一百八九十家.这
时期值得提及的手工艺品是民国4年休宁胡开文墨店生产的"苍佩室"地球墨,在美国
巴拿马博览会上获金牌奖.其他手工业并不景气,尤其是随着芜湖米市衰落,凡应运米
市发达而发展起来的手工业纷纷减产.
五,贸易
20世纪20年代后,安徽的进出口贸易亦渐不振.由于津浦路通车,皖中稻米大多集
中蚌埠,由火车运往浦口集散;粤汉铁路通车,又使皖米的广东市场,为湘赣米所取代;
加上统治安徽之军阀,采取禁运稻米出口政策;以及这一时期洋米开始大肆倾销中国,因
此种种,芜湖米市渐趋衰退,一般年份输出量为200万石左右,仅及20世纪初输出量的
一半.而当时芜湖海关输出货值中稻米是一项大宗产品.因此,芜湖米市的衰退,很大
程度上影响到安徽出口值的锐减.民国9年,芜湖关输出额为2100余万海关两,民国10
年,为1380余万海关两,次年为828余万海关两.经过之后几年的反复,到民国17年
仅有1757万海关两.
再从芜湖海关的进出口总额看,这一时期的总趋势是在徘徊中有所上升.试看若干
年段情况:宣统三年(1911年)为2100余万海关两,民国4年为2400余万海关两,民
国8年为4800余万海关两,民国11年为2600余万海关两,民国13年为3900余万海关
两,民国14年为6400余万海关两,民国16年为3600余万海关两,民国17年为4400余
万海关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