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德迷联盟 - GerFans.cn

 找回密码
 加入联盟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百度永远是河蟹的先驱者。

[复制链接]
aceg 发表于 2011-1-7 22:00:32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36楼伦敦的德迷于2011-01-07 16:07发表的 :
有人说 北洋政府 尊重学术自由,言论自由,真可笑,五四运动镇压学生游行是怎么来的 ? 国民党屠杀了闻一多,李公朴这些非共产党民主教育人士,还有台湾有名的 228 屠杀。

北洋政府,国民党政府对异见人士都是用屠刀河蟹的, GCD 只不过用百度河蟹下,比以前进步多了。

对现在政府不满,也不要美化 北洋 和 国民党,歪曲历史。

胡适说过国民党的自由是大和小的自由,GCD的自由是有没有的问题。郭沫若等人还有大公报等报纸敢在国民党时期批评蒋介石。而在GCD统治时期,郭沫若和留在大陆的那些知识分子的命运又是如何。当然了当时台湾的情况也不是太好,毕竟是威权体制,白色恐怖。但是就因为这个而忽略大陆的问题,那就有些说不过去了吧。再说了,美化北洋,歪曲历史?笑话?关于北洋的历史,不少过去教科书的记述倒是有失偏颇。而一些描写北洋历史和人物传记的倒是基本客观。
aceg 发表于 2011-1-7 22:06:26 | 显示全部楼层
谈到新文化运动,人们总是想到蔡元培、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光辉的名字,谈到五四运动,人们总想到北大的学生带头走出校门去游行抗议,乃至引发全国性的罢课、罢工、罢市风潮并促成政府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的光辉事迹。只是当时的北洋政府长期以来一直被当作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对立面或乃至就是所要抨击的对象,包括我们的教科书上也一直是这样定调子的。

但我总觉得这样的教科书应该重新改写一下才好,这样的评价和论调也应该做些修订才好,否则,我们的历史就又多了一起冤案——没有北洋政府的宽容(蔡元培这样的人能被任命为北大校长,这事恐怕也是北洋政府宽容秉性的一个例证吧),则有没有这两个伟大运动还真就难说。这两个运动当然意义很重大,但因为弘扬这两个运动的伟大精神,就极力贬低北洋政府的形象,这恐怕就真的有失公道了。

印象中,教科书上总说北洋政府黑暗、反动、卖国,其实,历史上真实的北洋政府非但不是如此,反倒可能是中国历史上在舆论环境宽容、言论出版自由、政治空气民主、社会动态稳定等方面做得最好的政府。如果对历史上这样宽松包容的政治时期给予的评价竟然如此之低,并且不打算给予重新评价,则其后果可谓是相当严重——不但是北洋政府背了黑锅冤得慌,而且可能会使得后世中国各时期的政府都不敢放手再度实施、创造这样宽松包容的政策。所以说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倘若不能给予公正、客观的评价,其所造成的后遗症般的负面影响恐怕就会是非常严重的。

所谓北洋政府(1912年~1928年),又称北京政府,是指民国初年袁世凯及其以后继任者建都于北京的中华民国政府,这是相对于孙中山等国民党势力在南方成立的广州军政府(革命政府)的称呼。北洋政府包括这么几个阶段:袁世凯统治时期(1912—1916);皖系军阀统治时期(1916~1920);直系军阀统治时期(1920~1924);奉系军阀统治时期(1924~1928)。很显然,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主要发生在皖系军阀统治时期(1916~1920),也就是自1916年袁世凯死至1920年直皖战争爆发,北京政府基本上为皖系军阀段祺瑞以国务总理身份把持北京政府实权的时期,期间先后有三人出任政府大总统,他们依次为黎元洪(任期自1916年6月7日——1917年7月1日)、

冯国璋(任期自1917年7月12日——1918年10月10日)、徐世昌(任期自1918年10月10日——1922年6月2日)。不难发现,新文化运动(1915年—1923年)贯穿了整个皖系统治时期,五四运动(爆发于1919年5月4日,同年6月结束)则发生于徐世昌担任大总统的任期内

   在中国近代历史教育中,最为不值得称道就是北洋政府。可是,就政府的人性而言,在中国近代历史中,最值得称道的也就是北洋政府了。五四运动发生在北洋军阀政府时期,是中国历史唯一胜利的学生运动。

五四运动之所以胜利,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北洋政府的宽容和“人性”。尽管北洋政府的宽容与人性,是在张作霖、孙中山的威胁下,但是,在对待平民方面,北洋军阀的确是最为宽容和人性的!

1926年3月18日,数千名学生在段琪瑞执政府门前示威情愿,执政府的卫队居然开枪。在得知卫队开枪打死学生之后,段琪瑞既也没有把责任军队,也没有把学生说成是暴徒或反革命动乱分子,而是顿足长叹。段祺瑞在知道政府卫队打死徒手请愿的学生之后,随即赶到现场,面对死者长跪不起,之后又惩处凶手,抚恤死难者家属,并从此终生食素,以示忏悔。

面对学校举行的各种悼念活动以及全市的“国民追悼大会”和各种报刊的广泛而详尽的报导,段琪瑞执政府也没有进一步对受害者加以清算,更没有对参加游行的学生发配边疆,而是默许了人民的各种抗议活动。

在北洋军阀时期,人民不仅有广泛的言论自由,而且还可以组织政党。正是因为宽容和人性的缘故,孙中山才得以多次起来革命。尽管在革命的炮声中,北洋政府失败了,可是,北洋政府对人民的宽容和人性足以让历代中国政府感到羞辱。

北洋政府的宽容和人性孕育了革命的暴君,但是,我们不能因为革命者的残暴,而无视北洋政府的宽容和人道。北洋政府的宽容和人性,是中国历代政权之丰碑,很值得今天的政府学习和参照。

清华和北大的学术自由,是在北洋政府时期奠定的。其后,清华、北大就乏善可陈了。正是北洋政府的宽容和人性,北大、清华在上个世纪为中华民族创造了的辉煌学术自由,培养和聚集了一大批民族精英。因为北洋军阀的首领们毕竟受旧文化熏陶,远比以后的政府高官有涵养和人性。

李敖说:“北京大学怎么出来的,北洋军阀,什么人叫蔡元培校长做北京大学校长,那时候他是国民党人的身份,是北洋军阀,北洋军阀有这个肚量把全国最好的大学交给和他敌对的一个政治势力的守敌,我们现在骂北洋军阀,我们有什么资格骂北洋军阀呢?我们不要骂北洋军阀,我们要做历史性的反省。”

北洋的历史是乱世的历史。袁世凯死去后,北洋军阀集团发生了分裂,各派系为了争夺政权,攻战不已。政坛更迭频繁,短短的13年,就有38届内阁,最短的两届只有六天。连年的内战,给老百姓带来了沉重的灾难。王朝的短暂,加上北洋军阀是国共北伐的共同敌人,自然也就不被历史看好。

可是,如果我们重读北洋的历史,就会发现,北洋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开明的统治者。在近代历史上不仅对外关系处理较为稳妥,而且对内政开明,称得上乱世中的治世。他们经济上,鼓励发展民族经济,取得了公认的经济成就。

很多北洋人物多为世家出身。袁世凯本人就出身于河南大家族,为政到也比较平和。在执政的几年里,虽然有实行帝制的错误,也有杀害革命党领袖的嫌疑,但是,他对革命党一直比较宽容。北洋军阀时代的领导人,也多是出身于绅士大家,执政起来,一般比较不太残暴。

北洋军阀之所以让步,一方面是因为当时言论自由、组党自由以及民间组织的合法化;另一方面则是北洋军阀的官员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内心有所节制。

历史上,每个王朝开国,都要大肆杀人。而北洋历史上,却没有出现一个的“暴君”。虽然,袁世凯推行帝制,段祺瑞查封报社,曹琨贿选,但是,北洋军法依然没有使用传统的大开杀戒的统治术。北洋军阀时期,承袭了袁世凯的内政、外交,民间自由继续发展。五四运动胜利,就产生于北洋执政的时代。这是历代中国绝无仅有的事情。就民主和自由来讲:北洋军阀是人民最自由的时代,却是统治阶级最不自由的的时代。

从袁世凯下台,到五四运动,到“三.一八”惨案,政权一贯正确的神话被打破。在政府不义行为发生之后,也只有北洋军阀时期才能伸张正义。能让政权认错,这在北洋军阀时代是常有的事情。在此前此后,中国统治者很少能象北洋军阀政府一样,统治者敢于向被统治者让步。

当然北洋政府的宽容和人性,也并非建立在自愿和自觉的人性之上的,而是,建立在强大的舆论监督和强大的民间力量制约之上的。反思北洋政府的气度,我们应该从新闻和权力制约入手。要想拥有一个宽容和人性的政府,没有权力和舆论的监督,都是一句空话。建立一个宽容和人性的政府,其实,不要急于学习西洋,只要学学北洋——开放党禁和报禁,用舆论和反对党来制约政权的滥用。

老舍《茶馆》中有句台词:民国不如北洋;北洋不如大清。从人性和宽容的角度来看:北洋政府时期,尽管社会活跃,可是,因为抗议政府被关押或被杀的人很少。北洋政府选举虽然存在赂选,但是,还说明北洋政权不敢公开地或赤裸裸地强奸民意。

找了几本经济史的著作翻了翻,发现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尤其是从1914年到1922年,虽然缺乏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经济增长速度一类的数据,但各行业、各年度的新增厂家数、新增资本数、新增利润数却往往高得吓人,类似于美国南北战争后的“镀金时代”,为中国历史上所绝无仅有。我又找了几本近代史的著作翻了翻,没有一本是不痛骂北洋军阀政府的,但说到那个时期的中国经济,仍然不得不说“资本主义有长足的发展”、“中国民族资本发展的黄金时期”等等。农村虽然有破败的迹象,但是那主要是因为许多人跑到城里寻梦去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总体上也没有什么降低,也没有发生成千上万地饿死人事件。根据我们某些经济学家“发展就是硬道理”的标准,仅此一点就证明了北洋军阀政府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政府。
豹II 发表于 2011-1-7 22:11:31 | 显示全部楼层
尤其是从1914年到1922年,虽然缺乏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经济增长速度一类的数据,但各行业、各年度的新增厂家数、新增资本数、新增利润数却往往高得吓人

[s:37]

果粉的黄金十年忽悠术被砸了个稀里哗啦后

北洋粉有开始建立新的北洋黄金8年了啊?

你也不看看1914年发生了什么事情

[s:37]
aceg 发表于 2011-1-7 22:13:22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42楼豹II于2011-01-07 22:11发表的 :
尤其是从1914年到1922年,虽然缺乏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经济增长速度一类的数据,但各行业、各年度的新增厂家数、新增资本数、新增利润数却往往高得吓人

[s:37]

果粉的黄金十年忽悠术被砸了个稀里哗啦后
.......

劝你看看顾维钧回忆录,文武北洋等书,更了解一下当时的社会情况
豹II 发表于 2011-1-7 22:14:20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43楼aceg于2011-01-07 22:13发表的  :

劝你看看顾维钧回忆录,文武北洋等书,更了解一下当时的社会情况

你先说说 1914 什么工商业的巨大成就

再回答一下 1914年发生了什么事情
aceg 发表于 2011-1-7 22:20:09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44楼豹II于2011-01-07 22:14发表的 :


你先说说 1914 什么工商业的巨大成就

再回答一下 1914年发生了什么事情

企业家在近代中国企业发展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914-1922年被公认为是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传统研究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对该时期的出现提供了较好的外部契机,近来的研究开始转入对该时期企业家因素的考察,并认为企业家因素在民初及北洋政府时期对中国企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是构成近代中国企业发展“黄金时期”的主要原因。在当时特定的政治环境下,企业经营者能够成功地周旋于商业和政治之间,造就一定时期的经济繁荣,与企业家和政府之间的“推”、“导”结构的权力博弈密切相关。“推”就是公司治理机制对政府力量的抵制,“导”就是公司治理机制中对政府力量的利用。分析该时期企业家的发展历程,对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建设具有促进作用。

详细资料在《企业家与近代中国企业发展的“黄金时期”》里
豹II 发表于 2011-1-7 22:23:10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45楼aceg于2011-01-07 22:20发表的  :

企业家在近代中国企业发展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914-1922年被公认为是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传统研究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对该时期的出现提供了较好的外部契机,近来的研究开始转入对该时期企业家因素的考察,并认为企业家因素在民初及北洋政府时期对中国企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是构成近代中国企业发展“黄金时期”的主要原因。在当时特定的政治环境下,企业经营者能够成功地周旋于商业和政治之间,造就一定时期的经济繁荣,与企业家和政府之间的“推”、“导”结构的权力博弈密切相关。“推”就是公司治理机制对政府力量的抵制,“导”就是公司治理机制中对政府力量的利用。分析该时期企业家的发展历程,对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建设具有促进作用。

详细资料在《企业家与近代中国企业发展的“黄金时期”》里

恩 说说看吧
企业家能力  一次大战被砸的稀里哗啦的欧洲经济

说说看 1914到1922年 新增民族资本产业分布行业 以及 对应5年国外产品进口数

或者那段时间的产业投资数据

来点干货
aceg 发表于 2011-1-7 22:36:38 | 显示全部楼层
<北洋政府时期的经济概况>, 概述的主要是北洋时期安徽的经济和实业,交通的发展。
还有一篇《试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及其原因>,当然了如果你需要具体资料的话,这个需要大量时间去搜查,而我现在又很忙,所以实在不好意思了。
豹II 发表于 2011-1-7 22:37:10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47楼aceg于2011-01-07 22:36发表的  :
<北洋政府时期的经济概况>, 概述的主要是北洋时期安徽的经济和实业,交通的发展。
还有一篇《试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及其原因>,当然了如果你需要具体资料的话,这个需要大量时间去搜查,而我现在又很忙,所以实在不好意思了。

你贴出来啊

你到底看过没看过啊? 哥们
aceg 发表于 2011-1-7 22:44:0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48楼(豹II) 的帖子

我要是没看过,为什么会贴出来
豹II 发表于 2011-1-7 22:46:31 | 显示全部楼层

Re:回 48楼(豹II) 的帖子

引用第49楼aceg于2011-01-07 22:44发表的 回 48楼(豹II) 的帖子 :
我要是没看过,为什么会贴出来

那把你的论文 主要部分贴出来吧

不行截图也行吗

好歹让我们看看 1914到1922年 中国北洋地区经济情况嘛
aceg 发表于 2011-1-7 22:51:53 | 显示全部楼层
北洋政府时期的安徽工业总的看发展缓慢,但其中清宣统三年(1911年)至民国8
年(1919年).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帝国主义无暇东顾,中国民族工业得以乘隙取得发
展.相对而言,这一时期是安徽工业发展较快的时期.据统计,民国元年一年,安徽全
省就兴办工厂37家.值得一提的是民国5年,官僚地主兼商人陈绍吾和商人江干卿,宁
松泉等人,集资筹办的芜湖裕中纱厂,其主要机器均从英国进口.民国8年10月该厂正
式开工生产.先开1万枚纱锭,第二年使用美国的500H.P蒸汽机后又增开8400枚纱绽.
其纱绽数约占当时全国纱绽总数的1.49%.每昼夜产纱40件左右(每件为181.44公
斤).所产10支,16支粗纱以"四喜","三多"为商标.裕中纱厂开办初始几年,曾经
生气勃勃,获利甚厚.但自民国11年后,由于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英,美等
国棉织品源源输入;日本又加紧在中国开设纱厂,裕中纱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出现连
年亏损,负债累累,三度出租,终于民国35年宣告破产.这期间安徽其他的织布,印刷,
榨油,电灯等工厂,也有一定的发展.据统计,这期间安徽新设立的织布工厂共33家,
为清末设立织布工厂数的一倍以上,其中规模较大的有合肥贫民工厂,广德广盛染织厂,
怀宁模范工厂等.每年生产各种花布近8万匹.设立印刷所,印书馆15家;碾米厂17家.
德国商人还在蚌埠设立一家芝麻油制造公司,采用新式榨油机器生产,用工30余人,日
产量10担,经由青岛直接运往德国.民国3年凤阳设立了淮上第一火柴股份有限公司,
生产红,白,黑三种火柴,原料来自国外,职工近600人,年产1.2万箱,销往苏,皖,
鲁,豫诸省.民国9年以后,除裕中纱厂每况愈下外,安徽另一大企业芜湖益新面粉公
司,由于洋面粉大量倾销,致使年年亏空,最多达14万元,超过全部资产额.其他小企
业,如安庆电灯厂至民国13年已亏损7.4万余元,亦超过该厂资产.
总的看,这一时期安徽的工业,尤其是轻工业较晚清有所发展.但规模小,技术差,
不少工厂仍用手工操作,在全国所占的比重也低.据《中国年鉴》(第一回)统计,清光
绪二十九年(1903年)安徽全省,包括大量原有手工作坊,共有工厂236家,占是年全
国工厂数的3.9%;到民国7年,安徽全省工厂总数达424家,占是年全国工厂总数的
2.95%.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外国资本再次返回中国沿海地区,安徽近代工业,尤
其是民族工业呈衰退趋势.
三,矿业
安徽矿业,在这个时期获得了一定的发展.据统计,从民国元年(1912年)至民国
8年间,全省在只有5家煤矿公司(1913年统计)的基础上,发展到注册领照煤矿公司
81家(包括探矿公司在内),领有矿地99区,面积6.14万亩.其中开采出煤的公司有24
家.8年共产煤32.27万吨.产煤最多的是宿县普益公司,产煤15.95万吨;次为贵池六
合公司,产量达8.48万吨;第三是贵池久大公司,产量为1.84万吨.之后,到民国12
年,北洋政府也曾派京兆尹王达来皖督办安徽官矿,先后领有42区,其中煤矿38区,铁
矿4区.而安徽官矿督办处实际开采的矿区仅为宣城水东煤矿,贵池馒头山煤矿,贵池
11
殷家汇煤矿和芜湖蒿子山煤矿4处.从民国12年开办至民国17年初,产煤共5.43万吨.
由于亏损严重,馒头山,殷家汇,蒿子山三矿于民国15年,民国16年先后停办,水东
矿拖延时间稍后些.同期的安徽商办煤矿亦不景气,据民国18年统计,安徽商办煤矿有
143区,为民国8年的1.5倍,但开采不过十之四五.而且不少是开开停停,徒有虚名.
民国17年安徽全省煤产量为21.02万吨,占全国当年总产量的0.84%;民国18年为
28.85万吨,占全国当年煤产量的1.13%.
民国元年至民国8年间安徽注册领照的铁矿公司共15家,领有矿区28处,面积
1.78万亩.其中已生产铁矿的有4家,8年共产铁矿31.1万吨.较大的有:裕繁铁矿公
司.他是民国2年芜湖顺泰成米商霍守华邀集90名股东,集资百万元成立的.民国7年
10月建成水运码头和桃(冲)荻(港)铁路,正式形成采运生产线.其间,正值第一次
世界大战,铁价骤贵,日本三井洋行先后两次以120万日元的巨额贷款与裕繁缔结为期
40年的售(铁矿)砂条约,并控制其全部矿产权.民国7年始采,日产矿量多达千吨.民
国14年采矿量达30余万吨,约占当年全国铁矿石产量的三分之一,是裕繁公司鼎盛时
期.之后因战后经济萧条,铁价下跌,露天矿减少等原因,该矿渐次颓衰.宝兴铁矿公
司是民国元年当涂县知事谢凤冈联合芜湖益新面粉公司章炳如等集股30万元创办的,民
国6年首开平岘冈铁矿,民国10年开凹山,东山铁矿.民国13年至民国19年,共采矿
54.94万吨,最高年产达15万吨.益华铁矿公司成立于民国7年,它是安徽督军倪嗣冲
视"皖省铁矿利源尤厚",乃利用权势招商股100万元而创办的.至民国12年,先后领
取当涂15座矿山的矿权.民国11年和翌年先后开采黄梅山,萝卜山矿,共采矿石15万
余吨.因获利甚微,于民国15年底停办.福利民铁矿公司成立于民国元年,总资本100
万元,创办人是徐国安,张謇,刘厚生等.民国6年10月,注册领得南山,梅子山,小
凹山,扇面山,岱山,栲栳山以及小姑山等7个矿山的矿权,占地面积2067亩.民国9
年始采小姑山,可采矿量约156万吨.民国10年试采南山,由于运输困难,产量甚微.
民国18年,按三分之一股份加入益华,宝兴两公司的铁路运营,同时投资修筑铁路支线,
在江边建码头,形成采运生产线后,到民国19年10月,南山矿日产即达300~400吨,
年采矿8万吨.这时期几个年份安徽铁矿石的产量为:民国9年10.62万吨,民国13年
40.46万吨,民国15年26.75万吨,民国17年17.68万吨.需要指出的是,自日本帝国
主义控制安徽皖南主要铁矿公司后,进行了疯狂的掠夺性开采,产量逐年提高.至民国
13年,安徽皖南几家铁矿公司产量已达40.46万吨,所采矿石用大轮(船)直接运往日
本.据《中国矿业纪要》记载,在安徽当涂,"福民,利民两公司现合并为福利民公司,
由日人监督开采.盖我国铁业不振,销路狭滞.主要去向,却恃日本.计当涂各矿自开
采以来,输出日本之矿砂,约在60万吨左右.于是多数小矿,迫于经济之打击,隐于消
灭".包括裕繁,益华,宝兴,福利民等公司在内的皖南开工铁矿民国18年共销往日本
铁矿砂41.9万吨.
此外,民国初期庐江矾矿也有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明矾在国外扩展了
市场,矾价上涨到每篓(150市斤)高达10块银元.民国8年庐江矾山篷场已从清末20
家增至50家.战后矾价猛跌,许多小业主破产,至民国16年,只剩下11家较大篷场,
资本总额约3万元.
21
由此可见,20世纪20年代后的安徽矿业,从表面看似有发展,据民国16年统计,安
徽省官矿督办处和140个商办矿业公司共领有210个矿区,其中煤矿177区,铁矿32区,
铅矿和硫磺矿各一区.但实质上,除少数几个办得稍有成效外,绝大部分矿业公司不是
停停办办,就是领而不办,整个矿业处于"停滞"状态.
四,手工业
如前所述,这一时期市场上国产,进口机纱日益增多,机器织布业的产量难以消化
掉这么多棉纱,于是刺激了安徽手工织布业的发展.据民国5年(1916年)统计,安徽
全省从事织布业的户数达1.43万余家,年产各色土布168.62万匹.同时,也带动了染
坊的发达,"芜湖染坊,光绪初仅数家,近(民国7年~民国8年间)以土布出场甚多,
除机坊自染外,现共有十余家,所染印花及各种颜色,丝绸工艺之进步甚速,营业亦因
之发展".到民国8年,土布不但不从外省输入,且能发销外埠.进入20年代,安徽土
布继续保持发展势头,光是怀宁织布一业,民国15年全县织布厂数约一百八九十家.这
时期值得提及的手工艺品是民国4年休宁胡开文墨店生产的"苍佩室"地球墨,在美国
巴拿马博览会上获金牌奖.其他手工业并不景气,尤其是随着芜湖米市衰落,凡应运米
市发达而发展起来的手工业纷纷减产.
五,贸易
20世纪20年代后,安徽的进出口贸易亦渐不振.由于津浦路通车,皖中稻米大多集
中蚌埠,由火车运往浦口集散;粤汉铁路通车,又使皖米的广东市场,为湘赣米所取代;
加上统治安徽之军阀,采取禁运稻米出口政策;以及这一时期洋米开始大肆倾销中国,因
此种种,芜湖米市渐趋衰退,一般年份输出量为200万石左右,仅及20世纪初输出量的
一半.而当时芜湖海关输出货值中稻米是一项大宗产品.因此,芜湖米市的衰退,很大
程度上影响到安徽出口值的锐减.民国9年,芜湖关输出额为2100余万海关两,民国10
年,为1380余万海关两,次年为828余万海关两.经过之后几年的反复,到民国17年
仅有1757万海关两.
再从芜湖海关的进出口总额看,这一时期的总趋势是在徘徊中有所上升.试看若干
年段情况:宣统三年(1911年)为2100余万海关两,民国4年为2400余万海关两,民
国8年为4800余万海关两,民国11年为2600余万海关两,民国13年为3900余万海关
两,民国14年为6400余万海关两,民国16年为3600余万海关两,民国17年为4400余
万海关两.
lukai 发表于 2011-1-7 22:54:01 | 显示全部楼层
胡说嘛~~明明还可以的啊~~[s:86]
豹II 发表于 2011-1-7 22:58:26 | 显示全部楼层
北洋政府时期的安徽工业总的看发展缓慢,但其中清宣统三年(1911年)至民国8
年(1919年).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帝国主义无暇东顾,中国民族工业得以乘隙取得发
展.
相对而言,这一时期是安徽工业发展较快的时期.据统计,民国元年一年,安徽全
省就兴办工厂37家.值得一提的是民国5年,官僚地主兼商人陈绍吾和商人江干卿,宁
松泉等人,集资筹办的芜湖裕中纱厂,其主要机器均从英国进口.民国8年10月该厂正
式开工生产.先开1万枚纱锭,第二年使用美国的500H.P蒸汽机后又增开8400枚纱绽.
其纱绽数约占当时全国纱绽总数的1.49%.每昼夜产纱40件左右(每件为181.44公
斤).所产10支,16支粗纱以"四喜","三多"为商标.裕中纱厂开办初始几年,曾经
生气勃勃,获利甚厚.但自民国11年后,由于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英,美等
国棉织品源源输入;日本又加紧在中国开设纱厂,裕中纱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出现连
年亏损,负债累累,
三度出租,终于民国35年宣告破产.这期间安徽其他的织布,印刷,
榨油,电灯等工厂,也有一定的发展.据统计,这期间安徽新设立的织布工厂共33家,
为清末设立织布工厂数的一倍以上,其中规模较大的有合肥贫民工厂,广德广盛染织厂,
怀宁模范工厂等.每年生产各种花布近8万匹.设立印刷所,印书馆15家;碾米厂17家.
德国商人还在蚌埠设立一家芝麻油制造公司,采用新式榨油机器生产,用工30余人,日
产量10担,经由青岛直接运往德国.民国3年凤阳设立了淮上第一火柴股份有限公司,
生产红,白,黑三种火柴,原料来自国外,职工近600人,年产1.2万箱,销往苏,皖,
鲁,豫诸省.民国9年以后,除裕中纱厂每况愈下外,安徽另一大企业芜湖益新面粉公
司,由于洋面粉大量倾销,致使年年亏空,最多达14万元,超过全部资产额.其他小企
业,如安庆电灯厂至民国13年已亏损7.4万余元,亦超过该厂资产.


总的看,这一时期安徽的工业,尤其是轻工业较晚清有所发展.但规模小,技术差,
不少工厂仍用手工操作,在全国所占的比重也低.据《中国年鉴》(第一回)统计,清光
绪二十九年(1903年)安徽全省,包括大量原有手工作坊,共有工厂236家,占是年全
国工厂数的3.9%;到民国7年,安徽全省工厂总数达424家,占是年全国工厂总数的
2.95%.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外国资本再次返回中国沿海地区,安徽近代工业,尤
其是民族工业呈衰退趋势.


三,矿业
安徽矿业,在这个时期获得了一定的发展.据统计,从民国元年(1912年)至民国
8年间,全省在只有5家煤矿公司(1913年统计)的基础上,发展到注册领照煤矿公司
81家(包括探矿公司在内),领有矿地99区,面积6.14万亩.其中开采出煤的公司有24
家.8年共产煤32.27万吨.产煤最多的是宿县普益公司,产煤15.95万吨;次为贵池六
合公司,产量达8.48万吨;第三是贵池久大公司,产量为1.84万吨.之后,到民国12
年,北洋政府也曾派京兆尹王达来皖督办安徽官矿,先后领有42区,其中煤矿38区,铁
矿4区.而安徽官矿督办处实际开采的矿区仅为宣城水东煤矿,贵池馒头山煤矿,贵池
11
殷家汇煤矿和芜湖蒿子山煤矿4处.从民国12年开办至民国17年初,产煤共5.43万吨.
由于亏损严重,馒头山,殷家汇,蒿子山三矿于民国15年,民国16年先后停办,水东
矿拖延时间稍后些.同期的安徽商办煤矿亦不景气,据民国18年统计,安徽商办煤矿有
143区,为民国8年的1.5倍,但开采不过十之四五.而且不少是开开停停,徒有虚名.
民国17年安徽全省煤产量为21.02万吨,占全国当年总产量的0.84%;民国18年为
28.85万吨,占全国当年煤产量的1.13%.
民国元年至民国8年间安徽注册领照的铁矿公司共15家,领有矿区28处,面积
1.78万亩.其中已生产铁矿的有4家,8年共产铁矿31.1万吨.较大的有:裕繁铁矿公
司.他是民国2年芜湖顺泰成米商霍守华邀集90名股东,集资百万元成立的.民国7年
10月建成水运码头和桃(冲)荻(港)铁路,正式形成采运生产线.其间,正值第一次
世界大战,铁价骤贵,日本三井洋行先后两次以120万日元的巨额贷款与裕繁缔结为期
40年的售(铁矿)砂条约,并控制其全部矿产权.民国7年始采,日产矿量多达千吨.民
国14年采矿量达30余万吨,约占当年全国铁矿石产量的三分之一,是裕繁公司鼎盛时
期.之后因战后经济萧条,铁价下跌,露天矿减少等原因,该矿渐次颓衰.宝兴铁矿公
司是民国元年当涂县知事谢凤冈联合芜湖益新面粉公司章炳如等集股30万元创办的,民
国6年首开平岘冈铁矿,民国10年开凹山,东山铁矿.民国13年至民国19年,共采矿
54.94万吨,最高年产达15万吨.益华铁矿公司成立于民国7年,它是安徽督军倪嗣冲
视"皖省铁矿利源尤厚",乃利用权势招商股100万元而创办的.至民国12年,先后领
取当涂15座矿山的矿权.民国11年和翌年先后开采黄梅山,萝卜山矿,共采矿石15万
余吨.因获利甚微,于民国15年底停办.福利民铁矿公司成立于民国元年,总资本100
万元,创办人是徐国安,张謇,刘厚生等.民国6年10月,注册领得南山,梅子山,小
凹山,扇面山,岱山,栲栳山以及小姑山等7个矿山的矿权,占地面积2067亩.民国9
年始采小姑山,可采矿量约156万吨.民国10年试采南山,由于运输困难,产量甚微.
民国18年,按三分之一股份加入益华,宝兴两公司的铁路运营,同时投资修筑铁路支线,
在江边建码头,形成采运生产线后,到民国19年10月,南山矿日产即达300~400吨,
年采矿8万吨.这时期几个年份安徽铁矿石的产量为:民国9年10.62万吨,民国13年
40.46万吨,民国15年26.75万吨,民国17年17.68万吨.需要指出的是,自日本帝国
主义控制安徽皖南主要铁矿公司后,进行了疯狂的掠夺性开采,产量逐年提高.至民国
13年,安徽皖南几家铁矿公司产量已达40.46万吨,所采矿石用大轮(船)直接运往日
.据《中国矿业纪要》记载,在安徽当涂,"福民,利民两公司现合并为福利民公司,
由日人监督开采.盖我国铁业不振,销路狭滞.主要去向,却恃日本.计当涂各矿自开
采以来,输出日本之矿砂,约在60万吨左右.于是多数小矿,迫于经济之打击,隐于消
灭".包括裕繁,益华,宝兴,福利民等公司在内的皖南开工铁矿民国18年共销往日本
铁矿砂41.9万吨.
此外,民国初期庐江矾矿也有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明矾在国外扩展了
市场,矾价上涨到每篓(150市斤)高达10块银元.民国8年庐江矾山篷场已从清末20
家增至50家.战后矾价猛跌,许多小业主破产,至民国16年,只剩下11家较大篷场,
资本总额约3万元.
21
由此可见,20世纪20年代后的安徽矿业,从表面看似有发展,据民国16年统计,安
徽省官矿督办处和140个商办矿业公司共领有210个矿区,其中煤矿177区,铁矿32区,
铅矿和硫磺矿各一区.但实质上,除少数几个办得稍有成效外,绝大部分矿业公司不是
停停办办,就是领而不办,整个矿业处于"停滞"状态.


四,手工业
如前所述,这一时期市场上国产,进口机纱日益增多,机器织布业的产量难以消化
掉这么多棉纱,于是刺激了安徽手工织布业的发展.据民国5年(1916年)统计,安徽
全省从事织布业的户数达1.43万余家,年产各色土布168.62万匹.同时,也带动了染
坊的发达,"芜湖染坊,光绪初仅数家,近(民国7年~民国8年间)以土布出场甚多,
除机坊自染外,现共有十余家,所染印花及各种颜色,丝绸工艺之进步甚速,营业亦因
之发展".到民国8年,土布不但不从外省输入,且能发销外埠.进入20年代,安徽土
布继续保持发展势头,光是怀宁织布一业,民国15年全县织布厂数约一百八九十家.这
时期值得提及的手工艺品是民国4年休宁胡开文墨店生产的"苍佩室"地球墨,在美国
巴拿马博览会上获金牌奖.其他手工业并不景气,尤其是随着芜湖米市衰落,凡应运米
市发达而发展起来的手工业纷纷减产.


五,贸易
20世纪20年代后,安徽的进出口贸易亦渐不振.由于津浦路通车,皖中稻米大多集
中蚌埠,由火车运往浦口集散;粤汉铁路通车,又使皖米的广东市场,为湘赣米所取代;
加上统治安徽之军阀,采取禁运稻米出口政策;以及这一时期洋米开始大肆倾销中国,因
此种种,芜湖米市渐趋衰退,一般年份输出量为200万石左右,仅及20世纪初输出量的
一半.而当时芜湖海关输出货值中稻米是一项大宗产品.因此,芜湖米市的衰退,很大
程度上影响到安徽出口值的锐减.民国9年,芜湖关输出额为2100余万海关两,民国10
年,为1380余万海关两,次年为828余万海关两.经过之后几年的反复,到民国17年
仅有1757万海关两.
再从芜湖海关的进出口总额看,这一时期的总趋势是在徘徊中有所上升.试看若干
年段情况:宣统三年(1911年)为2100余万海关两,民国4年为2400余万海关两,民
国8年为4800余万海关两,民国11年为2600余万海关两,民国13年为3900余万海关
两,民国14年为6400余万海关两,民国16年为3600余万海关两,民国17年为4400余
万海关两.
豹II 发表于 2011-1-7 22:59:0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怎么看不出北洋治理下 黄金时代 经济迅猛发展的情况啊?
aceg 发表于 2011-1-7 22:59:4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50楼(豹II) 的帖子

另外向你推荐下冉闵大王在天涯上发表的长期连载《北洋那些事》,他对北洋时期的历史研究的很细,对当时的政治人物如袁世凯,段琪瑞都颇有研究

这是他在天涯上的个人主页:http://my.tianya.cn/9846416
豹II 发表于 2011-1-7 23:01:20 | 显示全部楼层
“找了几本经济史的著作翻了翻,发现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尤其是从1914年到1922年,虽然缺乏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经济增长速度一类的数据,但各行业、各年度的新增厂家数、新增资本数、新增利润数却往往高得吓人,类似于美国南北战争后的“镀金时代”,为中国历史上所绝无仅有。”




我怎么也看不出你描述的欣欣向荣的美景  在论文里有对应的描述的
8888.jpg
aceg 发表于 2011-1-7 23:02:03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54楼豹II于2011-01-07 22:59发表的 :
我怎么看不出北洋治理下 黄金时代 经济迅猛发展的情况啊?

因为写那篇文章的作者措辞上受中宣部模式影响太深了,也不能完全怪他。就像雅科夫的文章也是这样,只不过比他更中宣部。
aceg 发表于 2011-1-7 23:02:3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56楼(豹II) 的帖子

欣欣向荣可不是我说的。
豹II 发表于 2011-1-7 23:03:03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57楼aceg于2011-01-07 23:02发表的  :

因为写那篇文章的作者措辞上受中宣部模式影响太深了,也不能完全怪他。就像雅科夫的文章也是这样,只不过比他更中宣部。


哇 这可是你推荐我们看的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联盟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国德迷联盟 - GerFans.cn ( 辽ICP备17002255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2-21 04:41 , Processed in 0.037527 second(s), 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