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听雨
古来春雨贵如油,今眺霖霭费思愁。往昔似澜皆风起,何觅心海起波忧。
遥忆弱冠风发意,弹指而立不觉羞。天若有情天亦泪,故作霪雨多绸缪。
却省尘世如花开,瓣落树下佛灯久。日行月起当无废,直射江海万古流。
春的脚步总是悄无声息。当察觉万物复苏时,大地已褪尽寒意,春已然到了。倏然发现草地悄然涂满绿色,杨柳吐出新芽。这或许就是随风潜入夜,绿物细无声。尤其在庐州这样春天稍纵即逝的城市里,就更是如此。
本计划忙完月底,清明回乡祭祖。只可惜假日不巧,又轮上了加班。劳碌完白天之后,晚上便独自偎在书房的木椅上,慵懒地读书解乏。不多久,耳边忽然响起了雨打窗框的声音。上午还是一片风和日丽,寻不着天阴的影子,到了晚上却下起雨来。于是放下书,透过窗户向外望去,只见楼下的青石路上星星点点满是雨痕,雨点大且密,地面从干湿相间转而积起洼水,先落的雨点漾起的波纹尚未散去,后面溅起的水波便赶了上来。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喧嚣的城市经历了白天的繁华,也随着雨加快了归于静寂的步伐。行人散去,窗外立刻便如夜晚般的安静。眺望远景,雨连成了雾,环绕在建筑的四周,此刻路面已没了人的踪影,剩下花草树木来接受这春的洗礼。滴滴雨点,密密急急地扑向大地的怀抱,润湿了地面的浮尘,便和成春天独有的气味,糅进在拂面而至的空气中,深吸一口,更能嗅到春的浓郁。
以前总是期盼春天,只为它蕴含的盎然生机使得大地回春,更是郊游踏青的好时节。在案牍劳形之余,呼吸着山间空气、游于青山绿水将自己融化其中,与自然归为一体,彻底洗涤身心的疲惫。
山是故乡的山,水是故乡的水,人是故乡的亲人。北宋欧阳修曾在我的故乡留下过千古名篇的《醉翁亭记》。我在家乡十七余载,满载着亲朋的祝福,只身来到庐州求学。不料生活是个十足的淘气鬼,一路上它和我打打闹闹,说说笑笑,却偷偷地把我从舞象少年变成了而立之人,一晃在他乡十五年。
岁月变迁,如今生活的节奏早不再如八、九十年代那般闲庭信步,平日总有无尽琐事。难得抽空回家看看,却物是人非。山还是那山,水也还是那水,人却不再是当年的人。旧日的同窗各奔东西,长辈也是年逾花甲,鬓发斑白。每一次风尘仆仆地回家,踏上老宅巷子的青石路,一种亲切又陌生的感觉就包围了过来。那是进出的必经之路,从牙牙学语到高考张榜,石条磨光的表面见证我成长的点点滴滴。记得刚上学时还需家人接送,后偶识了同道的伙伴,背着书包与课外读物的伙伴们一路笑闹,在小城的路上刻下成长的足印。那时总有慈爱的家人在门口等候,一句温暖宽慰的话,洗尽求学的辛劳。现如今,虽仍有年迈的父母出门相迎,却再也见不着爷爷和奶奶的身影。
自幼父母工作繁忙,白天就由爷爷和奶奶带着玩耍。吃穿用度都是家人攒下的。一箪食一瓢饮,一角一分的零花钱,含辛茹苦的养育,点点滴滴都是长辈的心血。小时候家中时常停电,昏暗的煤油灯下,一针一线的缝缝补补,那油灯燃烧的气味,我至今仍然记忆犹新。那时的我常常豪言长大如何孝敬回报长辈,可惜我初三那年,最爱我的奶奶不幸去世,临走之前还在病床上念叨我们兄弟的名字。九八年七月,爷爷去世,八月我才拿到生平第一份迟来的工资,可惜两位老人都没来得及花到我一分钱,便都离世。人言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阴阳两隔不能尽孝,成了不能弥补的遗憾。
就这样,背井离乡,一路上也有磕磕绊绊。在陌生的城市,面对形形色色的人和事,也曾经历些许跌宕起伏,独自品味着个中的酸甜苦辣,确有着很多的无奈。人的成长就是战胜过去,以前的我总是以为是非就应截然分开,岁月的磨砺让我不再以单一的标准去判断善恶,也懂得了理解和包容。我们时常感叹蚂蚁蜜蜂等芸芸众生生命短暂却勤劳不已,其实我们自己何尝不是如此,日起而作,日落而息,三十年弹指一挥间,也不过就是花开花落的功夫,是非成败不过黄粱一梦。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身外之物多释然,真要珍惜的是健康、心情、友情和亲情,不能忘记的,是相助过自己的人,不能改变的,是宽容豁达的度量和待人的诚恳和善良……
不知何时,雨停了,楼下的喧闹把我从回忆中惊醒。近来俗事颇多,于是有些多愁善感。一场清明时节的春雨,让回忆得到释放。于是写下这些絮叨的话,以祭奠我故去的先人和不再的弱冠岁月;燃尽这些文字,承载着我的思念,让他们越飞越高,越飘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