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gesila990 于 2013-1-21 11:12 编辑
对边后卫的保护 一般来说,对边后卫的保护及其延伸通常有两种,有的球队会让后腰去补两名中卫拉开后中间的空档,适时形成三中卫,另一些球队则会让中卫互相补位,(没有插上)的边后卫拖后,而后腰则站住中路。在拜仁的战术中,对插上助攻的边后卫身后的空档进行补位和保护的,通常是中后卫。 以上两种战术,各有利弊,在另一篇文中( 戳)有简短阐述。 而这两种战术,拜仁更多的时候是根据场上局势混搭使用。比如上面对阵杜塞尔多夫的场景,又比如下面的一个场景。
对阵斯图加特,12分06秒 6名拜仁球员挤在前场右路一个狭小的区域中,其中甚至包括了两名后腰。拉姆插上助攻的时候,施魏因施泰格就心领神会往边路拉,填补他身后留下的空档。而如果本队的中后卫不是博阿滕的话,这样站位就明显太靠前了。 拜仁丢球后施魏因施泰格机警的上抢,将斯图加特试图往前传的球中途断下。斯图加特的一次反击反而变成拜仁的一次良机,只可惜之后克罗斯没把握住——前文就说过,就地反抢是最好的进攻发起方式。 这是一个典型的通过后腰来保护边后卫以及一名中卫拖后的拜仁式打法。一方面,施魏因施泰格在此展现出良好的位置感,及时的保护意识和基于准确预判的上抢。另一方面,拜仁在这一场景中紧凑的站位也让施魏因施泰格有机会放心上抢。(上述两种保护)战术的混合运用之所以恰当,也是因为籍此可以保证阵型的紧凑。 阵型的紧凑 一个比较特别场景出现在对杜塞尔多夫的比赛中,当时5名拜仁球员在紧逼中都逐渐集中在了自己的中场左路附近。
对阵杜塞尔多夫,63分钟 一开始穆勒在紧逼中站位居中,而克罗斯则靠右。从这也可以看出拜仁球员在防守中站位的灵活性:不光是曼祖季奇,克罗斯,穆勒,施魏因施泰格和马丁内斯都能随时给队友补位。 杜塞尔多夫大脚开出的球门球刚落在自己的前场右路,拜仁就开始将阵型前压进行压迫防守。在杜塞尔多夫将球控住准备进行短传配合时,比赛便进入了如图所示的场景,此时,古斯塔沃没有拖后保护,而选择随队友前压,保持阵型的紧凑。 同时,穆勒也聪明的堵住了往中路的传球路线:他并没有立即上抢对方队员而是先往前移动,堵死对方后腰接球的路线,然后再从那开始上抢对方拿球队员。虽然对方的右边后卫在里贝里的的盯防下还是接到了球,但拜仁这时通过古斯塔沃的前压而保持阵型紧凑的努力,开始显现效果:对方边后卫完全没有了出球线路,只能将球往逼上来的古斯塔沃身上踢。 值得注意的是,施魏因施泰格,克罗斯和曼祖季奇虽然没有对对位球员贴身紧逼,但都与其保持(一旦对方拿球)可以随时上抢的距离。克罗斯的选位甚至让他同时照顾到了身边的两名中场球员,只要其中任何一个拿球,都可以立即对其进行逼抢。这时拜仁可能并不能立刻抢到球,但至少让杜塞尔多夫不能轻松的组织起进攻。
对阵汉诺威,9分46秒 另外一场比赛中的一个场景。 阿拉巴在保证自己的对位球员仍在自己的盯人范围内的同时,对拿球队员进行逼抢,里贝里则从后面进行夹击。拿球队员这时已无法转身,而马丁内斯挡住了往中路的传球路线,施魏因施泰格则紧盯住较近的一名中场接应球员,所以这是唯一剩下的选择便是将球往前直塞——阿拉巴随之将球挡住边线。 这个直塞球如果还是过去了,巴德施图伯也有很大的机会将其截住或至少将对方的这次进攻迫向边路。丹特和拉姆则保护中路。这种有一定风险的紧凑站位在这个边路攻防中起到了应有的效果,让拜仁不再需要被动进行补位或阵型的大范围移动。而在半场反抢中,我们同样可以发现这种通过预判和提前移动而形成紧凑阵型的站位方式。
半场防守 慕尼黑版的“克洛普式”紧逼在这个赛季中广受关注。发挥的好的时候,甚至给一些球迷青出于蓝胜于蓝之感。那接下来我们便从几个典型场景中对其加以分析
对阵杜塞尔多夫,23分35秒 又一次拜仁有多达六名球员分布在对方半场。拜仁在想将球交给中路里贝里的时候将球传丢,这时一名杜塞尔多夫的球员在中路得球,克罗斯立刻堵住了他往前的传球线路。不过在他身旁有一名无人盯防的球员。在克罗斯意图上抢拿球队员的时候,球传给了靠边路的另一名对方中场球员,而上抢的克罗斯身后暴露出了一片空档。 这时候拉姆的老练和海因克斯的战术布置开始显现作用:拉姆并没有死板的直接往左边卫的位置上退防,而是先往中路退防对该接球队员施加压力。该球员在无法转身的情况下只能将球横拨。本来该球是想传给因克罗斯的压上而空出的杜塞队员的,可惜杜塞的问题还没完:巴斯蒂安-施魏因施泰格,另一名来自拜仁青训营的同样机警的球员已通过预判提前向那位空出的球员移动,并顺利截下皮球。 他立马把球交给克罗斯,克罗斯再过渡给拉姆,由其发起进攻。里贝里继续在中路,穆勒则扯边增加比赛的宽度,而拉姆开始往中路突进,在禁区前沿横向带球寻找机会。拜仁随即在禁区前沿开始进行漂亮的短传配合,配以穆勒和里贝里的穿插跑动,为拉姆拉开空档,这次进攻最终以里贝里在突破时被犯规而中止。 当然不仅在联赛中,在冠军联赛中同样可以看见拜仁使用半场反抢战术。
对阵巴伦西亚,57分41秒 在皮萨罗带球被断后,对方的拿球者立马陷入拜仁的就地反抢之中。皮萨罗转身回抢,克罗斯压缩出球空间,拉姆切断对方边后卫接球的内线。巴伦西亚的拿球队员无奈只能将球往前踢。 从这里也很容易看出不用后腰去保护边后卫身后空档的好处,因为马丁内斯正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将颇具威胁的直塞直接断下。拜仁这一次又有7名球员在前场,并且很好的保持了阵型的紧凑型,从而再次取得控球权。半场反抢不光是丢球以后对球的就地反抢,同样还需要配以良好的站位以最终达到效果。 既然我们已经说到布阵和站位,那不妨就来谈谈拜仁的基本阵型中的两个要点吧。
基本阵型要点一:关于边锋的任务和纵深紧凑性 拜仁的边锋,在防守阵型中比较特别——除了在回防时长距离的跑动和紧逼时与队友间紧凑的站位,他们时常也会站得靠后些以保证阵型不出现太大空档。比如与汉堡比赛中的一个场景:
对阵汉堡,56分56秒 右路托马斯穆勒回防到位正欲上抢对方拿球队员,弱侧的里贝里则站位靠后,以保证自己这边不出现空档。施魏因施泰格这时比这两个边锋都站得靠前,以照顾到对方的后腰,马丁内斯居中保证中卫前方区域的安全。 曼祖季奇和克罗斯这时作为双前锋突前站位,不过他们并没有紧逼对方的中卫,而是稍稍靠后站在同一线上,以保证阵型的紧凑,同时对对方(离球更近)的队员保持压迫。这种状况下对方一般就不得不寻求大脚转移,而这时就看站位靠后——对于一个边锋来说——的里贝里和站位突前——对于一个边后卫来说——的阿拉巴的了。 阿拉巴并没有冒然前冲,以致本方中卫陷入在不得已的情况下需要造越位的窘境,但也没有死板一定要拖后和中卫保持一直线。而里贝里更有机会直接截下转移球并马上由守转攻——这时对方边卫身后的大片开阔地带特别适合他突破,阿拉巴则可以在身后支援。
而在实际的比赛中,汉堡并没有将球转移到另一边,又因为几秒钟前回防到位的穆勒已将向前或分边的传球路线堵住,对方拿球的边卫只能回传。随后的接球的中卫同样面临曼祖季奇的上抢,匆忙中只能大脚将球吊向前场,拉姆候个正着,断下皮球。 基本阵型要点二:关于克罗斯的角色 拜仁阵型中另一个有趣的地方是托-尼克罗斯的的选位。先发阵容中他的位置是前腰,在拜仁进行紧逼时,他则会作为影子前锋压上,将阵型变为442.
对阵巴伦西亚,7分42秒 在对阵巴伦西亚的这一场景中,克罗斯小心谨慎的前压,兼顾到了对方可能的向前的出球线路和另一侧的一名后腰——而施魏因施泰格正对他人盯人。因为皮萨罗盯住了对方另一位中卫,而罗本又埋伏在对方边卫附近,拿球的中卫情急之下错误的选择了将球往他身前的后腰传。 可惜不止对这名后腰人盯人跟随已久的马丁内斯正守株待兔,克罗斯更是直接挡在了传球线路上。对手落入围抢的陷阱,克罗斯顺利截下皮球。这时拜仁得到的是一个在对方半场得球,而同时对方阵型洞开的反击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