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li Hesse 这次史无前例的盛况更多还是出于当代媒体的疯狂,因为瓜帅虽然声名显赫,却并不是史上第一个功成名就后登陆德甲的外籍教练。 【原文配图】新教练见面会上瓜迪奥拉淡定面对记者的长枪短炮 1994年,当意大利人乔万尼·特拉帕 托尼(Giovanni Trapattoni)第一次来拜仁执教之时,他已经被称为“世界上最成功的教练”。但特拉 帕托尼也并不是第一个外籍明星教练。 传奇教头恩斯特·哈佩尔(Ernst Happel)差点就成了第一名。目前,只有四个人曾带领不同的队伍两度问鼎欧洲杯(或后来的欧冠),而他就是其中之一——如果不是伦森布林克(Pieter Rensenbrink)倒霉地一脚踢中球门立柱,导致荷兰在1978年1比3负于阿根廷,哈佩尔可能已经连世界杯也一并收入囊中了。 1978年初,汉堡的新经理君特·内策尔(Günter Netzer)正在为俱乐部物色新教练。他已经锁定了目标——奥地利人哈佩尔。哈佩尔的球队常常利用区域盯人,大胆设下越位陷阱,然后在他们自己的半场夺球反攻。当时很多人用冰球运动中的“前场阻截”(forechecking)来形容这一战术;哈佩尔本人更偏向于“压迫”这种叫法。 这种超前的观念让内策尔痴迷不已。但哈佩尔身价不菲,而且他也没有当时的德国足协(现在的DFB)所要求的在德国执教专业球队必需的教练资格证。 这个技术性问题至今依然存在。2008年,斯图加特主教练马库斯·巴 贝尔(Markus Babbel)因为不得不在每个工作日去教练学校上课以获得资格证,而只能在他自己的私人空闲时间里训练球队。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内策尔打电话给当时DFB主席赫尔曼·纽贝格(Hermann Neuberger),希望他可以允许哈佩尔免受这条规定的限制,但遭到了拒绝。内策尔只能退而求其次签下了布兰科·泽贝茨(Branko Zebec)。 德甲成立之初,像泽贝茨这样的东欧教练颇受欢迎。因身高不足165厘米而被称作“Czik”的兹拉特科·柴可夫斯基(Zlatko Cajkovski,南斯拉夫人)带领1967年的拜仁获得了优胜者杯。然后泽贝茨接手,率领拜仁获得了第一个联赛冠军(数年之后他在布伦瑞克执教时,更将区域盯人战术引入德国)。 泽贝茨和柴可夫斯基都来自南斯拉夫。他们的同胞在德国亦有不俗表现:伊维卡·霍法特(Ivica Horvat)带领沙尔克赢得了1972年德国杯,斯洛博丹·山蒂奇(Slobodan Cendic)在1976年将萨尔布吕肯队带入甲级联赛。 但他们距离所谓的“明星教练”仍然有一段距离。如果1978年的夏天内策尔成功签下了哈佩尔,本可成为德国联赛历史上最大的突破。然而由于纽贝格的拒绝,这一突破直到1980年秋天才在科隆实现。有趣的是,巴塞罗那也有份参与演出。 1980年10月,科隆一片混乱。投入巨大资金和期待的球队表现异常糟糕,球迷们彻底暴走。教练卡尔-海因茨·黑德尔格特(Karl-Heinz Heddergott)形容那简直是“一场噩梦”,但很大程度上他也算是自作自受——黑德尔格特搞得更衣室风波迭起,人心惶惶。最不能忍受这一切的就是德国足球史上最伟大的天才伯恩德·舒斯特尔(Bernd Schuster)。 舒斯特尔急着想离开科隆这个鬼地方,但问题是,谁能买得起他呢?纽约宇宙队倒是有意签下这位中场,但后来球员联盟和北美足球联盟之间的一场冲突让这笔买卖彻底泡汤。因此当巴萨提出报价后,舒斯特尔恨不得光速飞去加泰罗尼亚。 讽刺的是,虽然舒斯特尔在科隆连一秒钟都不想多呆,黑德尔格特反而撤得比他还快。俱乐部在十月中旬炒了他,任命洛尔夫·海因斯(Rolf Herings)为临时教练,同时开始着眼物色一位名气较大的继任。当时考虑的名单上有乌多·拉特克(Udo Lattek), 卡尔-海因茨·费尔德坎普(Karl-Heinz Feldkamp)和迪 特里希·魏瑟(Dietrich Weise),还有52岁的荷兰人里努斯· 米歇尔斯(Rinus Michels)。 并不是每个科隆球员都喜欢最后这一位以严厉著称的教练——米歇尔斯的绰号包括“独(不分开就河蟹)裁者”和“将军”;但作为全攻全守的发明者,他的职业生涯也无可争议地堪称传奇。几年前,大卫·维纳(David Winner)写道:“如果不是因为这个在1999年被FIFA选为‘世纪教练’的米歇尔斯,阿贾克斯绝不可能举世闻名。没有他的话,荷兰也不会在足球上称雄一方。这位极富个人魅力的阿姆斯特丹人对于这些球队的崛起实在居功至伟。” 的确如此。事实上,巴萨也应该感谢米歇尔斯。他曾两次执教这支球队,这也是1973年约翰· 克鲁伊夫(Johan Cruyff)加入球队的主要原因,并为日后瓜迪奥拉的足球哲学打下了基础。“米歇尔斯让我受益良多,无人能出其右,”2005年克鲁伊夫在恩师的葬礼上这样说,“我常常试图模仿他,这是对他最好的褒扬。” 【原文配图】上世纪70年代球场上大杀四方的米歇尔斯-克鲁伊夫师徒档 1980年,科隆盯上了这位传奇教练,而已经在洛杉矶执教了两年阿兹特克人队的米歇尔斯也正在寻找下一个挑战,因为洛杉矶的执教经历对他而言更像是“带薪休假”。阻止他来德甲的唯一障碍就是之前提到的教练资格证。但科隆人民不走寻常路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非是浪得虚名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由于海因斯和俱乐部商业主管汉内斯·洛尔(Hannes Löhr)都持有执教所需文件,所以俱乐部向DFB请求,让米歇尔斯担任“技术指导”(当时洛尔所用的词是“职业足球部主管”),而让持有教练证的海因斯来辅助他。虽然不情愿,但这一次DFB还是开了绿灯,于是米歇尔斯这位当时最著名的教练就跟科隆签约了。 跟今天相比,签下米歇尔斯可算是非常低调。没有什么特殊的新教练见面会,更不用说电视实况转播了;毕竟那时的足球也并没有今天这样受人关注。大约只有9000个球迷观看了米歇尔斯执教的第一场比赛(4比0战胜卡尔斯鲁厄)。但在上世纪80年代这也并非罕事:同天举行的拜仁对波鸿的比赛只有8000名观众,门兴跟纽伦堡也只吸引到10000多一点人而已。 然而,观众数并不能说明一切。赛后新闻发布会上,科隆的会场被挤了个水泄不通。除了记者之外,还有许多球迷和好奇的观众也跑来围观。当米歇尔斯步入会场之时,巨大的欢呼和鼓掌声浪几乎淹没了他——就算是瓜迪奥拉在上周拜仁的发布会上也不曾享有这种待遇。 米歇尔斯的另一个绰号“斗牛犬”声名在外,因此许多观众本以为将会见到一个不苟言笑、毫无幽默感的男人。然而他们实际看到的却是一个风趣、话唠又开朗的教练。“我好久没紧张过了,”米歇尔斯打趣对手慷慨地送了自己“两个漂亮的点球”,让自己在科隆的执教生涯开了个好头。 这的确是一个漂亮的开场。虽然在接下来的那场比赛中,科隆在主场1比0输给了前来挑战的巴萨,但11月初却以4比0血洗诺坎普,载誉归来——这是俱乐部历史上最大的成就之一。 然而米歇尔斯离开科隆时并不愉快。虽然在他执教的第二个赛季,科隆获得了联赛亚军;次年又夺下德国足协杯,但米歇尔斯呆得越久,就越来越不善于与人沟通。他开始变得冷漠而严厉。1983年8月,他意识到自己在科隆队内和媒体已经没有半个朋友,于是主动向俱乐部提出结束合约。 米歇尔斯并不是德甲内唯一的著名教练。引进哈佩尔的第一次努力失败后,内策尔一直密切关注着科隆是如何绕过教练证这个障碍的。于是在1981年4月,米歇尔斯加入科隆之后半年,汉堡用同样的手法成功签下了哈佩尔,并任命持有合法证件的南斯拉夫人亚历山大·里斯蒂奇(Aleksandar Ristić)与他同坐教练席。 当时, 弗兰茨· 贝肯鲍尔正为汉堡效力。当一个记者问道哈佩尔是否会跟贝皇处得来时,这位讲话一贯喜欢慢吞吞的教练咕哝着说:“贝肯鲍尔是个明星球员,而我则是个明星教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