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 [1]毛泽东:“吸取历史教训,反对大国沙文主义”,《毛泽东外交文选》,世界知识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537页。 [2]《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习近平再访西柏坡侧记》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7/13/c_116524927.htm。 [3]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954页。 [4]《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习近平再访西柏坡侧记》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7/13/c_116524927.htm。 [5]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绪编》第三册,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81年版,第35页。 [6]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954页。 [7]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明史》卷二百五十二《杨嗣昌传》,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版,第5106、5107页。 [8][清]孙承泽著、王剑英校点:《春明梦余录》,北京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363页。 [9][明]杨嗣昌撰:《杨文弱先生集》卷九《犬马十年遇主疏》,南京图书馆藏清初刻本,第112页。 [10]1932年,蒋介石手令国民党军政要员:“倭寇深入,赤匪猖獗,吾人攘外,必须安内。”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绪编》第三册,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81年版,第34页。 [11]参见江涛:《抗战时期的蒋介石》,华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123~130页。 [12][明]杨嗣昌撰:《杨文弱先生集》卷十,南京图书馆藏清初刻本,第130页。 [13][清]计六奇:《明季北略》卷五《南居益请发军饷》,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04页。 [14]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年1月5日),《毛泽东选集》(合订本),人民出版社1969年版,第103页。 [15]马克思、恩格斯:《论波兰问题》(1948年2月22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91页。 [16]《明季北略》作者计六奇在《自序》中说:“自古有一代之治,则必有一代之乱;有一代之兴,则必有一代之亡。治乱兴亡之故,虽曰人事,岂非天命哉!独怪世之载笔者,每详于言治,而略于言乱;喜乎言兴,而讳乎言亡。如应运弘猷,新王令典,则铺张扬励,累楮盈篇;至胜朝轶事,亡国遗闻,则削焉不录。若曰‘当苏君时,仪何敢言云耳!’愚谓天下可乱可亡,而当时行事,必不可泯。”[清]计六奇:《明季北略·自序》,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页。 [17]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绪编》第三册,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81年版,第35页。 [18]蒋经国回忆说:“父亲指示我读书,最主要的是四书,尤其是孟子;对于曾文正公家书,也甚为重视。后来又叫我看王阳明全集等。”参见梁之彦、曾景忠选编:《蒋经国自述》,团结出版社2005年版,第3页。 [19]1989年6月1日,张学良在89岁生日这天谈到治史时说:“在溪口时蒋先生就送我一本‘明儒学案’。叫我看。我本想研究清史,但明清是一体的,要知清史必先知明史。我就托人买了一大堆明史的书来看,还拿了个大盒子做卡片……”郭冠英著:《张学良在台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3年版,第16页。 [20]1944年3月19日,郭沫若为总结明亡和李自成起义失败教训撰写《甲申三百年祭》,在重庆《新华日报》上连载发表。发表后受到了毛泽东和中共中央的重视,将《甲申三百年祭》作为中共整风的文件之一。该文在延安和各解放区多次印成单行本,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1]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第2页。 [22][唐]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23]李自成遇难时间说法不一,此采郭沫若在《甲申三百年祭》中的9月说法,而顾诚则有5月说法,详见顾诚:《明末农民战争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291页。 [24]毛泽东:《论联合政府》(1945年4月24日),《毛泽东选集》(合订本),人民出版社1969年版,第938页。 [25]毛泽东:《论联合政府》(1945年4月24日),《毛泽东选集》(合订本),人民出版社1969年版,第937页。 [26]《流寇长编》卷四十二,崇祯四年正月甲。 [27]毛泽东:《关于纠正党内错误思想》(1945年4月24日),《毛泽东选集》(合订本),人民出版社1969年版,第937页。 [28]毛泽东:《愚公移山》(1945年6月11日),《毛泽东选集》(合订本),人民出版社1969年版,第1001页。 [29]转引樊树志著:《崇祯传》,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34页。 [30][清]计六奇:《明季北略》卷五《马懋才备陈大饥》,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05~107页。 [31]《崇祯长编》卷二十二,崇祯二年五月庚寅。 [32]《崇祯长编》卷三十一,崇祯三年二月戊辰。 [33]《崇祯长编》卷三十七,崇祯三年八月乙卯。 [34]《崇祯长编》卷三十一,崇祯三年八月壬申。 [35]《流寇长编》卷四十二,崇祯四年正月甲。 [36][清]彭孙贻:《流寇志》卷一,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5页。 [37]《陕西三边总督扬鹤题为布信招降事》见郑天挺等编辑《明末农民起义史料》第13页)。 [38]樊树志著:《崇祯传》,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44页。 [39]此次诈降的各部首领有50多人,名单详见《流寇长编》卷六,崇祯六年十一月乙巳、丁末。 [40]《流寇长编》卷六,崇祯六年十一月乙巳、丁末。 [41]顺治《新郑县志》九十二,崇祯六年十二月戊辰。 [42][清]计六奇:《明季北略》卷十《李自成降叛不常》,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56页。 [43]樊树志著:《崇祯传》,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88页。 [44]樊树志著:《崇祯传》,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88~289页。 [45]《国榷》卷九十三,崇祯七年三月己丑。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5632页。 [46]1940年10月19日,何应钦、白崇禧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的名义,强令长江以南的新四军、八路军在一个月内全部撤到江北;中国共产党从维护抗战大局出发,答应将皖南的新四军调离;1941年1月4日,新四军军部及所属的支队9000多人由云岭出发北移;6日,行至皖南泾县茂林时,遭到国民党军8万多人的伏击;新四军奋战七昼夜,弹尽粮绝,除约2000人突围外,大部分被俘或牺牲;叶挺与国民党军队谈判时被扣押,项英、周子昆被杀害;皖南事变发生后,周恩来在《新华日报》上愤然写下了“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的题词。 [47][清]计六奇:《明季北略》卷十《李自成降叛不常》,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56~157页。 [48]樊树志著:《崇祯传》,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93页。 [49]樊树志著:《崇祯传》,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44页。 [50]樊树志著:《崇祯传》,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47页。 [51][清]孙承泽著、王剑英校点:《春明梦余录》卷二十四《内阁·御试阁员》,北京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363页。 [52]据钱穆先生《国史大纲》:神宗万历四十六至四十八年(1618~1620年),以辽东兵起,为此朝廷先后共增“辽饷”520万,崇祯三年( 1630年)又加165万有奇,“两共685万有奇”。后又加“勦饷”“錬饷”,先后共加1695万两,钱穆先生评论说:“正统以前 ,天下岁征共243万两,万历年初至400万两,所增殆超出七八倍。民穷财尽,为蕴乱之源。” 东西乱变共振导致的明财政捉襟见肘,迫使崇祯无力两线作战。正因此,崇祯的这一阶级和解政策也被要求严格执行。钱穆:《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822~823页。 [53]蒋中正著:《中国之命运》,北平时报社1946年版,第9页。 [54]毛泽东:《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4页。 [55]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第2页。 [56][明]李清:《三垣笔记·附识中·崇祯》,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21页。 [57]樊树志著:《崇祯传》,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67页。 [58]“[西汉]刘向:《战国策·燕策·赵且伐燕章》: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莫过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何建章注释:《战国策注释》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175页。 [59]薛牧青:《奥巴马言论在华人世界掀轩然大波》
http://www.qnck.net.cn/content/2010-05/15/content_3232167.htm。
视频链接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qRW6nY_LZw/。
[60]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363页。 [61]1644年张献忠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权,即帝位,号大顺。1646年,清军南下,张献忠引兵拒战,在西充凤凰山中箭而死。 [62]张国焘:《我的回忆》(下卷),东方出版社2004年版,第385页。 [63]徐向前:《历史的回顾》(中),解放军出版社1985年版,第451页。 [64]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第2页。 [65]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第13页。 [66]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第13页。 [67]郭冠英著:《张学良在台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3年版,第16页。 [68]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954页。 [69]“三韩”是指公元前2世纪末至公元后4世纪左右存在于朝鲜半岛南部三个部落联盟即马韩,辰韩和弁韩,后亦指朝鲜半岛。 [70]《名人名家抗战诗词选(1932年5月~1945年9月),《党的文献》2005年第5期。 [71]毛泽东:“吸取历史教训,反对大国沙文主义”,《毛泽东外交文选》,世界知识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537页。 [72]《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习近平再访西柏坡侧记》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7/13/c_116524927.htm。
http://www.guancha.cn/zhang-wen-mu/2013_12_26_195451_4.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