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德迷联盟 - GerFans.cn

 找回密码
 加入联盟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半数德甲球队否决门线技术 德国人为何拒绝高科技?

[复制链接]
德迷小天王 发表于 2014-3-26 21:24: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4年03月26日 18:30 文章来源: U体育 作者:  
0 收藏


U体育3月26日报道(文/兔子)  24日,德国足球职业联盟(DFL)宣布,经过俱乐部投票决定,德甲联赛和德乙联赛都不会引进门线技术。对此,英国《独立报》评论员KIT HOLDEN撰文详细分析了德国足球圈拒绝该项技术的原因,并将德甲与英超进行对比,反思了英超的不足之处。以下为原文全文: 德国人可以说是足球史上两个最著名的门线球判罚的受害者,而且其中一个就发生在本赛季。然而,对于是否采用门线技术,德国却表现出了令人不解的矛盾态度。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966年的世界杯决赛,英格兰的赫斯特制造了著名的“门线悬案”
按理说,如果德国人没有忘记赫斯特和基斯林的进球的话,周一在法兰克福举行的关于是否引进门线技术的投票是完全无需犹豫的。事实上,就连德国媒体都很不情愿地预测,这一次门线技术的反对者恐怕将难以阻止这一提议的通过。
在周一的记者招待会上,拜仁主帅瓜迪奥拉表示了对这一技术的欢迎,而拜仁的媒体总监马库斯·霍尔维克也确认俱乐部将会在下午晚些时候投出赞成票。
然而投票结果显示,只有少数俱乐部支持这一提议。在德甲德乙共36支球队中,只有12队投了赞成票,远远没有达到三分之二通过率的要求。德甲的球队分为了两派对,有9队赞成,另外9队表示反对。
这一提议在德国并没有引起太大的关注。不同于球迷文化、球场体验和俱乐部会员所有权这些问题,门线技术在德国并不是热门话题。尽管存在着争论,尤其是去年秋天基斯林在对阵霍芬海姆时打进的“幽灵进球”更凸显了引入门线技术的迫切性。但与英格兰人对此的高度关注不同,德国人显然还不太重视这个问题。
支持者如瓜迪奥拉等,也并没有对此表现出过多的热心。而反对者中即有法兰克福俱乐部主席鲁克哈根这样的温和派,委婉地表示“这项技术还不够先进”,也有激进者如《图片报》编辑就在24日指出“这是在用偷懒的方式进行妥协”,他建议采用视频回放来作为辅助手段。而德国职业足球联盟主席赛菲特更是直言不讳:“德甲的生死并不取决于科技手段。”
德国的足球文化并不完善,被称作德甲运行基石的50+1规则一直饱受诟病。既然德甲与号称“世界第一联赛”的英超交流频繁,德国人也应该考虑借鉴一下英国人的做法。
然而,与公众的想法不同,许多证明表明门线技术的并不适合德甲。除了对于其准确性的质疑,最大的反对理由是这项技术是多余的并且成本高昂。如今的足球运动充斥着腐败,被过度开发并且被赋予了虚高的价值,真的有必要仅仅只是为了一个有争议的进球如此大动干戈吗?
这也许能解释德国人对于门线技术的抗拒。德甲很少出现其它联赛中的炮轰裁判、围攻裁判或者假摔等现象,而是在大的方面保证了每一个球员受到公平对待。去年一月份在柏林举行的球迷大会中,各大媒体的记者、德国足球联盟的高级官员以及球迷等共同讨论了从俱乐部的所有权结构到警力安排及球场暴力等各种问题。当然,这样的讨论并过于理想化。实际上,德国人在做出任何决定之前,必定要经过长时间的深思熟虑,而柏林的球迷大会就是最有力的证明。至少这些都是真实的讨论,所涉及的都是实际的足球问题,哪怕最终未能实现,也不能否认其所带来的积极意义。
目前德甲和英超都有他们自身的问题,这两个联赛都不是一开始就有完善的制度。德国足球一直被视为完美典范而被反复提及,但人们也已经厌倦了这一说法,因为事实并非如此。但是,德国人在认识问题,听取球迷意见以及不断完善制度等方面确实值得称赞,最近十年德国足球的进步便是最好的证明。
对于德国的俱乐部来说,引入门线技术的花费根本没有必要。科隆俱乐部的体育经理施马特克认为“这项技术的费用实在贵得离谱”。另一方面,英超引入了这一技术,也确实解决了在门线的争议。这确实有利于公平,但我们不禁要问——这些钱难道不能花在更需要它的地方吗?比如一些社区项目之类的。
因此,在我们因德甲拒绝新技术而嘲笑其落后之前,不妨想想它比英超做得好的方面。这一次的投票或许能看出德国足球的优点,那就是,至少德国人能够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联盟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国德迷联盟 - GerFans.cn ( 辽ICP备17002255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7-12 14:49 , Processed in 0.024149 second(s), 1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