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原来的配方,还是熟悉的味道,造新词正在兴起,“新常态”粉墨登场。从1994年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2004年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我们仍需要更多的时髦词汇来把大家的注意力从本质问题转移到字典研究上。胡温政府历史性错过转型机遇期时,还不是天天念叨“科学发展观”?一个人天天讲劳逸结合,却被逼得夜夜加班,讲的话也就没用。天天说教育重要,兜里只有十块钱,那教育也就成了梦幻。新常态下催生的各项政策能不能落实是要看环境的,不把脑子动在如何创造环境,光在那里分析新常态、引领新常态,让人哭笑不得。 今日中国再牛的分析抬不过一个GDP,新常态解释得再漂亮,明年GDP增速跌到6敢吗?多4000万人失业敢吗?不敢,就要保增长。拿什么保?普遍减税养企业,不肯。放宽门槛促竞争,不行。改善民生减负担,“没钱”。提高社保促消费,不愿。最后还不是玩投资上项目那一套!你让地方政府搞“新新新”,人家得乐意陪你玩。没有工厂、没有项目,这些地方官根本不知道再如何发展经济了。 中国经济的一切问题,归根到底在钱怎么花,而钱怎么花其实不是经济问题,是政治问题、权力问题。不是由人民决定钱怎么花,而是政府决定钱怎么花,所以政府决不愿做看客,它要决策、要主导,要挥起指挥棒到处当大哥。在中国官员的头脑中,根本不存在“无为而治”“少管闲事放手让市场发展”这个宇宙维度。他们的经验与法宝,就是“投钱上项目”“建成出GDP”。不给他们换脑子,新新新新个屁。 其实问题是摆明的,7.5%的增速就是半个泡沫,是铁路、地铁、大项目撑起来的,其他以民营资本为主的领域,九成都在困难期,而困难的本质是需求不足,需求不足的本质是收入不够、负担太重。这个道理,连中共自己都讲了十几年了,统统成了空话。就拿上学、看病来说,城里的学校、医院挤得像一锅饺子,财政投入增长慢得像乌龟,行政准入门槛高得像监狱,动不动几万几万花到上学、看病里面去,谁还有心思消费其他产品?就这么明显的问题,只需要做预算的时候多往那边靠一靠,迟早都可以解决的,我们的官大爷们,等了十几年,就是不肯。为什么不肯?还不是觉得投资搞项目更重要嘛!还不是觉得手里的钱花出去没挣回来心疼嘛!还不是觉得民生工程不赚钱、没政绩嘛!还是一样的不要脸,明明是“老常态”嘛。这种不要脸的经济环境下,聪明人都不会好好做实业,所以钱一出来就流向股市,看你还敢不敢降准。 明年经济增速指标要下滑到7%了,大项目继续活得旺旺的,这0.5里又不知道死掉多少民营企业、减少多少居民收入。我们继续躺在“高税收、低福利、爱投资”的热炕上,一边让企业抱着冰块,一边深刻地分析“新寒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