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德迷联盟 - GerFans.cn

 找回密码
 加入联盟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德迷音乐交流社区

[复制链接]
iris11 发表于 2004-10-3 14: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waterR</I>在2004-10-2 23:31:00的发言:</B>


我喜欢Carol Kidd的清唱版</DIV>

JJ有吗?给我吧……我手头还缺10个版本就收集全了。
waterR 发表于 2004-10-3 21: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啊,用MSN传给你吧.</P><>你现在有多少版了?</P>
iris11 发表于 2004-10-4 12: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waterR</I>在2004-10-3 21:47:00的发言:</B>
<>好啊,用MSN传给你吧.</P>
<>你现在有多少版了?</P></DIV>
<>

呵呵……又有了好几个版……26个了(包括原版琴谱)我MSN:<a href=\"mailtjialouluo3232@yahoo.com.cn\" target=\"_blank\" >jialouluo3232@yahoo.com.cn</A>或者<a href=\"http://www.gerfans.cn/bbs/mailtklosegefalltmir@msn.com\" target=\"_blank\" >klosegefalltmir@msn.com</A></P>
<>又:据说可以找到的版本一共有24个,但不止嘛……</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0-4 17:51:08编辑过]
托蒂 发表于 2004-10-4 18: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披头士乐队(甲克虫乐队)
The Beatles 是无疑世纪的最有影响的乐队。在8年的时间中,他们不但改变了摇滚乐和流行乐 ,而且,永远的改变了所有音乐的面貌。

约翰·列农 John Lennon (John Winston Lennon) 吉它手、歌手
生于: 1940 年 10 月 9 日, 利物浦, 英格兰
死于: 1980 年 12 月 8 日, 纽约, 美国

宝罗·麦卡特尼 Paul McCartney (James Paul McCartney) 贝司手、歌手
生于:1942 年 6 月 18 日, 利物浦, 英格兰

乔治·哈里森 George Harrison 吉它手、歌手
生于:1943 年 2 月 25 日, 利物浦, 英格兰

Ringo Starr (Richard Starkey) 鼓手
生于:1940 年 7 月 7 日, 有树木的幽谷, 利物浦, 英格兰

50年代末,在节奏与布鲁斯的影响下,一种新的音乐风格--摇滚乐诞生了。

1956年,罗尼·多内甘(Lonnie Donegan)和克理斯·巴博爵士乐队(the Chris Barber Jazz Band)以一首胡迪·莱德巴特的《Rock Island Line》打入了排行榜的前十名。(克理斯·巴博乐队1967年录制了一首名为《Catc--all》的歌,这是保罗·麦卡特尼在1957-1960年间写的)罗尼·多内甘随后的一系列成功的歌曲(如《CumberlandGap》、《Gambling Man》)开始了席卷英伦三岛的“Skiffle”音乐狂潮。由于它简单的乐器(有时只是日常的家庭用具,象搓衣板),和一种“谁都可以做”的态度,全国十几岁的孩子都开始组建属于自己的\"Skiffle\"乐队。

在这些突然出现的“Skiffle Bug”中有一个16岁的利物浦男孩,名叫John Lennon。虽然他是听了一首猫王1956年录制的《伤心旅舍》,才对流行音乐产生兴趣的,但“Skiffle”音乐的兴起促使他在1957年3月组建他的第一个乐队,这个乐队叫“Black Jacks”,John弹一把央求他姨妈花17镑买的吉它,而另一位成员Pete Shotton的乐器是搓衣板。这个组合很快(一周后)改名为“Quarry Men”,这是他们两个的学校校歌中的一句,QuarryMen的人员总是不断的变化经常会有他们的朋友加入进来。他们开始在一些聚会和利物浦附近举行的“Skiffle”竞赛上演出。他们曾经参加过演出由卡洛尔·勒维斯举办的天才竞赛,但连预赛也没有通过。那次比赛失败一个月以后,Pete Shotton安排“QuarryMen”在一次沃尔顿圣彼德帕里什教堂的夏季节演出。举行的时间是1957年7月6日。

1957年7月6日,在利物浦的另一个地方,“Quarry Men”的一位成员伊万·沃汉(Ivan Vaughan)正在劝说他的朋友Paul McCartney,和他一起去看“Quarry Men”的演出,并宣称那儿是遇到女孩的好地方。总的不管怎么说,Paul还是和Ivan一起去看了演出。

Paul 对当时 John的评价:“我记得去了那个地方,看了所有的节目,也听了所有的音乐,那是John和他的乐队。我记得我很惊奇,因为我确实被那音乐吸引了。我记得John在唱一首叫《Come On With Me》的歌。他在收音机里听过那歌,不过他不知道歌词,只知道曲不知道的词他就自己编,他看起来不错,他唱得也很好,他对我应该是个很好的领唱。当然,他没戴眼镜,所以看起来确实很温和,我记得John确实不错,他是惟一一个出众的,其他人没有什么印象。”

“Quarry Men”下午的演出结束后,Ivan把Paul介绍给了John。“那时我是个胖胖的上中学的男孩,他(John)把一个胳膊搭在我肩膀上,我那时觉得他准是喝酒了”。Paul抓过一把吉它,开始向乐队展示他的天才。他唱了《Tw--enty FlightRock》和《Be-Bop-A-Lula》,两首歌都是John最喜欢的(后来Paul抄了歌词给他)。Paul能记住所有的歌词,使John非常惊讶,而这个15岁男孩在吉它上表现出的技巧是所有“Quarry men” 成员都还没有掌握的。

1957年7月6日,是甲壳虫历史上最重要的一天。

两周以后, Pete Shotton骑自行车穿过沃尔顿代表John和乐队邀请Paul加入。在Paul McCartney加入“Qua--rry Men”,“Quarry Men”并没有立即接受George,嫌他年纪太小。而George却一心要加入乐队,于是很是崇拜John,亦步亦趋地模仿John, 他家也成了“Quarry Men”排练的好去处。后来当他终于加入乐队时,乐队已更名为“Jonny and the Moondogs”。在那年秋天(1958年),他们用“Jonny and the Moondogs”这个名字进行演出。是在利物浦演出,人们开始喜欢上这支乐队了... 1959年,他们把乐队的名字改为“Silver Beatles”这时他们遇到了一大问题----乐队没有鼓手。乔治·哈里森说他认识一个从俱乐部出来的家伙。他就是Pete Best于是他也加入了乐队。

到了1960年8月份,他们把乐队名字简化成了“甲壳虫”( The Beatles)。这时他们来到了德国的汉堡,因为在那里比较容易找到演出的机会。但是当他们第一次到的时候,却被告知他们乐队必须要有5个人。于是他们又返回利物浦,问一位朋友是否愿意加入乐队担任贝司手。这个人就是Stuart Sutcliffe,他说可以。那时已经是1961年了。他们就经常在汉堡演出。8月17日到10月3日,他们在Intra Club演出,每晚四个半小时,周末六个小时。这以后由于警方关闭了Intra Club,甲壳虫转到Kaiserkellar继续演出,在这里,他们遇到了一位来自当时利物浦最出名的乐队RoryStorm and the Hurricanes的鼓手Ringo Starr,Ringo很快和他们成了好朋友。10月15日,John、Paul、Geo--rge、Ringo和the Hurricanes的另一成员Lou Walters,一起在一间录音室录了George Gershwin的《Summ-- ertime》。 也是在Kaiserkellar,Stu遇到了Astrid,一个学摄影的女孩。两人很快坠入了情网,两个月后就订了婚。Beatles早期的马桶盖头发型,后来被一些歌星抄袭的造型,就是Stuart的女友Astrid设计的。在一次旅途中,他们遇到了歌手托尼·谢里丹。谢里丹想录制新专辑《我的邦妮》,但没有找到乐队。他们说可以为他伴奏,双方一拍即合。谢里丹的制作人给乐队起了个新名字“节奏兄弟”,但这个名字只是用于这次伴奏。

11月,甲壳虫转到了The Top Ten Club。11月21日,倒霉的George因为被发现不满18岁而在俱乐部演出,而被德国警方驱逐出境;只过了几天,Paul和Pete又被指控在他们所住的电影院后面的小屋里放火,也被警方驱逐出境;自然,John也只得收拾收拾,回国了。只有Stu留了下来,为了他所爱的女孩和绘画。

分别回国以后,George、Paul、John并没有联系,直到第二年的2月,他们才重新聚在一起,这时George甚至不知道其他甲壳虫也回国了。

Stu的离开使得甲壳虫不得不重新去找一个贝司手。起初,他们找到了Pete过去乐队Blackjacks的Chas Newby。但不久,Chas就因为要继续学业而离开了甲壳虫。 1961年,没有了贝司手的甲壳虫又一次踏上了去汉堡的旅程。在此期间,为了有一名长期的贝司手,甲壳虫们决定从内部解决这个问题。John、Paul、George三个人开始推来推去:John想要George去当,而其他人想要John去。最后的结果是Paul接过了这个任务。当时他恰好没有吉它(刚到汉堡就摔碎了),一直在弹钢琴,只能偷着弹别人的吉它,而且因为他是左撇子,只能反着弹。另有传闻说,他当上贝司手后,他的第一把贝司是一把七弦贝司,上面的弦是从汉堡一家俱乐部的钢琴上“借”下来的。后来的某一天,Paul外出寻找他的第一把象样的贝司,他到了汉堡市中心的一家小商店,在橱窗里看见了一把小提琴形状的贝司,那是一把Hafner500/1,他花了大约$45买了下来。再后来,他有过许多不同型号的afner500/1。

1960年,在德国的Top Ten俱乐部演出并帮助Tony Sheridan出了单曲My Bonnie。观众里包括North End音乐商店经理Brian Epstein,他开有一间录音室。“甲壳虫”的演出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于是他就告诉“甲壳虫”他想作乐队经纪人。对于这个主动找上门的提议,“甲壳虫”们怎么能不动心呢?经过毛遂自荐便成为了他们的经纪人,这时大约是61
年的11月。随后,Epstein就开始和英国几乎所有的唱片公司联系。

在他的安排下,甲壳虫在1962年新年的第一天来到Decca唱片公司试音。他们演唱的是经Epstein精心挑选的15首歌曲,其中包括三首他们自己写的歌:《Hello Little Girl》、《Like Dreamers Do》和《Love Of The Loved》。然而Decca公司并不认为他们的歌会走红,没有和他们签约。

不久,Epstein会见了经营着一家属于EMI的小公司Parlaphone的George Martin。Epstein当时已经被多家公司拒绝,有些心灰意冷,和George Martin的会面实际上多半是开玩笑,因为George Martin的公司主要制作喜剧录音,Epstein给George Martin听了甲壳虫的试音带,试音带的效果并不好,但为了了解甲壳虫究竟如何, George Martin叫Epstein把他们带来,让 他亲自看看。几个月以后,1962年6月6日,甲壳虫们第一次来到Abbey Road录音室试音。George Martin花了两个晚上和一个下午来听甲壳虫的演唱,他很快被甲壳虫的非凡魅力所吸引。 甲壳虫们写的《LoveMe Do》是其中他最喜欢的一首,《P.S.I Love You》是另一首,只有一点,George Martin稍稍有些不满意, 他把这点告诉了Epstein, George Martin不知道这个问题也正是Epstein和其他甲壳虫在考虑的。生性文静的Pete Best一直与其他甲壳虫有些格格不入,他的击鼓也很难为甲壳虫这样一支摇滚乐队提供有力的支持,而最重要的一点是甲壳虫们也的确知道有另一位更加出色的鼓手。

8月16日,Ringo Starr正式代替Pete best成为甲壳虫的鼓手。这大大激怒了Pete Best歌迷,Mersey Beat很快收到一封有几百个签名的请愿书,还有很多歌迷聚集在The Cavern Club门前示威,喊着“Pete Best Forever,RingoNever!”甚至还发生了一些混战。在其中的一次里,Goeroge Harrison被揍了个“乌眼青”, 8月18日,Ringo仅仅排练了两个小时后,和其他甲壳虫一起开始了他们第一次在Parlaphone的正式录音。

在9月4日的第二次录音中,制作人George Martin想让他们唱Mitch Murray的歌《How Do You Do It》,但甲壳虫们坚持要用他们自己的歌《Love Me Do》,争论的结果是甲壳虫们获胜了。录音前,George Martin的另一个建议被接受了,这就是加上John的口琴,但他们不得不改变原先由John主唱Love Me Do的计划,而改由Paul来主唱,这使天生有“舞台恐惧症”的Paul大为紧张。

10月5日,甲壳虫的第一张英国单曲唱片《Love Me Do/P.S.I Love You》正式发行。据说Epstein为了确保这张唱片能打入排行榜的前二十名,Epstein本人掏钱买了一万张。对于他们来说,这或多或少也算是一个成绩。从这以后,他们开始在全国巡回演出。他们的新歌《Please Please Me》登上了热门歌曲排行榜的首位。他们其它的一些早期登上排行榜首位的歌曲有《She Loves You》和《From Me To You》。这时真正的“甲壳虫”狂热开始了。同年,他们第一次到瑞典进行了演出,而此刻美国也急切地希望他们能去演出。布赖安·爱泼斯坦和他们的制作人乔治·马丁希望们能够去美国演出。但“甲壳虫”们却说:“只有我们的歌曲在美国拿到第一,我们才会去”。因此他们没有去美国,而是去了法国。在法国的一次演出之后,他们收到了一封发到旅馆的电报:“国会录音公司(Capitol Records)向你们表示祝贺!你们的歌曲获得了美国排行榜第一名”。于是结束了法国之行后,他们开始赴美国演出。在那里,他们取得了极大的成功。结束了在美国的伟大之旅后,他们回到了英国,开始拍摄他们的第一部电影《A Hard Days Night》。

1962年的第三次汉堡之行却是痛苦而令他们永生难忘的。1962年4月10日,在甲壳虫到汉堡的前一天, Astrid接到她妈**电话说,Stu头疼得想从二楼窗户跳出去。她赶回家, 想把Stu送到医院去,但是在去医院的路上,Stu死在了她的怀中。据说是死于脑出血。Astrid到机场去接John、Paul和Pete时,他们的眼睛都红红的。John Lennon在《In My Life》这首歌所写的\"With lovers and friends I still can recall, Some are dead and Some are living \",指的就是他死去的好友Stuart Sutcliffe,一个早夭的天才。

Beatles的成功引起Decca Records的无限悔恨,也间接促成Decca Records 与Rolling Stone签约,就从这儿开始, 同类型团体大量冒出,摇滚乐又随着Beatles改变了!

1964年,Beatles到美国Grace Land拜访他们的少年偶像Elvis Presley,Elvis对于这四个小鬼能够独步武林,表示非常不屑,他一直躺在沙发上看电视,不想跟这些毛头答腔,Beatles不以为意,只觉得这是一次奇怪的会面。1965年8月Beatles在Shea Stadium创下演出收入的纪录,又借机拜访了他们年少时的偶像Elvis Presley 。没想到Elvis当面斥责这
四个小鬼,批评Beatles的音乐是制造社会问题的噪音。 1965年10月26日,英国国教决议颁给他们荣誉奖章,在白金汉宫,Elizabeth女王亲自颁授MBE(Member of the British Empire)勋章给每一位团员。新专辑和第二部电影的名字是《求救》(HELP!),卖出了上百万张。

在1965年底,“甲壳虫”在纽约“希叶”体育馆进行了演出,观众达到了创纪录的55000人。以前从没有人能够拥有这么多的观众。这时他们的音乐变得更富有变化。乔治·哈里森还受到了印度音乐的启发,这可以从专辑《橡皮心》中听出来。不久他们又开始进行了亚洲巡演,其中演唱了新歌,包括《Paperback Writer》。他们还到了菲律宾,但在那里觉得不太舒服,因为那里的“甲壳虫” 迷实在是太过分了,到处都是疯狂的歌迷,使他们十分疲惫。

到了1966年底,他们在美国旧金山的烛台公园进行了演出,这是他们最后的一次正式演出。之后他们有更多的时间来录制歌曲了。

1967年,beatles 推出《Sgt.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这张概念专辑,正式让摇滚乐成为严肃的艺术,创作题材不再仅限于男欢女爱。1967年六月,Beatles在全球第一次的卫星转播节目中,应邀作现场表演,他们特地为此写了一首歌《All you need is Love》,透过三颗卫星,24个国家可以同步看到Beatles的这场演出。

1968年,他们录制了《The white album》。 1969年,他们制作了《Let It Be》这时他们非常疲惫,觉得这些专辑应该是他们最后的作品。不过他们觉得《Let It Be》有点过于悲伤,因此他们又制作了专辑《Abbey Road》。他们在他们开在伦敦的苹果公司的房顶上进行了最后一次演出。

1970年4月,“甲壳虫”宣布解散,不过其成员还在继续着各自的音乐事业,他们的专辑也仍然在出售,其中新的一张精选集卖得非常好。“甲壳虫”过去是,现在是,或许将来也会是有史以来最受欢迎和最成功的音乐组合。
托蒂 发表于 2004-10-5 16: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正的摇滚乐队!Queen!!!,</P><>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P><>·Genre : Rock
·Style : Glam Rock, Hard Rock, Pop/Rock, Progressive Rock/Art Rock
·类别 : 国外/男性/演唱组
·Group 成员 : Roger Taylor, John Deacon, Freddie Mercury, Brian May

</P><>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P><>很少有乐队能象QUEEN那样彻底地体现70年代世界摇滚舞台的丰富多采。QUEEN就象一个综艺大厅一样,完美将华丽摇滚,前卫摇滚,古典音乐及重金属熔为一炉。这个来自英国的四人乐队致力于发掘华丽和夸张(并带有同性恋倾向)的艺术风格,创造出一种带有浓厚歌剧色彩的摇滚乐形式,主唱性感而如同唱诗班的嗓音,层层铺垫的键盘和绚烂花哨的吉他solo是他们的标志。QUEEN的音乐具有非凡的想象力,雄壮而带有一丝诡异,而且风格变化多端,你可以从他们的音乐中听到几乎所有欧洲音乐形式(传统和现代)的影子。不过,QUEEN如此博大的音乐居然全部是用传统的摇滚方式表达出来的,多年来,他们的专辑一直宣称“从未使用过合成器”,这忠诚地保留着LED ZEPPELIN时期硬摇滚乐队的特点,尽管到80年代,乐队也开始尝试了更多的键盘,但始终没有碰过电子乐,因为电子乐正是那些“真正的摇滚”乐队所不屑的。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主唱Freddie Mercury是一个彻底的同性恋者,致使乐队的整体风格偏于奢华,编曲经常仿造古典音乐的那种华丽氛围,这集中体现于他们的名曲Bohemian Rhapsody。Mercury是一个花哨的同性恋者,他总是在洗手间里从事不雅之举,直到他1992年因爱滋病去世。他的性态度充分体现在QUEEN的音乐中,这点可以从他们那朦胧的歌词中看出来。具有讽刺意味的是,QUEEN那首关于同性恋的赞歌We Are The Champions却成了弘扬体育精神和奥运冠军的经典庆贺曲目,直到现在在各种体育盛会上我们还能时常听到这首歌——不过这也得归功于Mercury那富有传奇色彩的生平和歌剧色彩浓厚的舞台表演方式,他使得QUEEN在70年代中期成为最广为人知的乐队之一。在英国,直到90年代中期,QUEEN仍是知名度和受欢迎程度仅次于BEATLES的摇滚乐队。
</P><>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P><>尽管QUEEN的名声很响亮,但他们似乎很少得到乐评和媒体的好评。不断的批评并没有削减QUEEN的知名度,甚至一直到80年代末,QUEEN仍然拥有除了美国之外的大量歌迷。在美国,乐队的颠峰时期是在80年代初期,也就是在他们在上一个十年里发行了一系列相当成功的专辑之后的一段时间里,虽然这些唱片在当时无一受到好评,但它们的销量却大的惊人。QUEEN的音乐影响深远,在20年来的几代硬摇滚/重金属乐队身上都能找到影子,从METALLICA到SMASHING PUMPKINS。

  QUEEN最初是由迷幻硬摇滚乐队SMILE演变而来。1967年,吉他手Brian May和鼓手Roger Taylor加入了SMILE乐队,当乐队的主唱Tim Staffell于1971年离队后,May和Taylor与来自前WRECKAGE乐队的主唱Freddie Mercury成立了这支叫做QUEEN的乐队。过了几个月后,贝司手John Deacon加入了近来,于是乐队开始进行一些排练。大约两年过后,当乐队的四个人都从大学毕业后,他们就抓紧时间进行创作、排练和演出。1973年,他们发行了由Roy Thomas Baker担纲制作的第一张专辑Queen(皇后),并开始了他们的第一次巡演。Queen(皇后)中的音乐都是一些很直接的硬摇滚/重金属,在当时并没有引起过多的注意。

  1974年发行的专辑Queen II却在英国取得了意料不到的成功。专辑发行前,乐队在英国电视台著名的音乐节目Top Of The Pops中表演了歌曲Seven Seas Of Rhye,歌曲本身和表演都非常出色,不久后这支曲子就冲到了排行榜的前10名,并使Queen II专辑上升到了排行榜的第五名。为了配合专辑的发行,QUEEN开始着手在美国进行巡演,主要是为MOTT THE HOOPLE作暖场。QUEEN那种花哨而带有迷幻气息的舞台表演无疑也赢得了美国观众的认可,专辑在美国排行榜上也达到了43位的好成绩
</P><>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P><>接着乐队发表了专辑Sheer Heart Attack(突发心脏病),其中的单曲Killer Queen很快成为英国排行榜的亚军,而专辑本身也在排行榜上达到了同样的位置。这张专辑在美国的成绩也颇为不俗,为1975年的专辑A Night At The Opera的巨大成功奠定了基础。

  A Night At The Opera(歌剧院之夜)是QUEEN乐队最为经典的专辑,乐队为这张专辑的制作耗费了巨大的精力,有报道称这是摇滚乐史上制作费用最高的一张专辑。其中著名的单曲Bohemian Rhapsody(波西米亚狂想曲)成了QUEEN的招牌曲目,在酷似歌剧唱诗般的华丽配乐中不断加入大段的重金属吉他riff和solo,这正是QUEEN的典型风格。歌曲的制作过程也体现了QUEEN那种典型的精益求精的态度,他们用了3个星期的时间来进行录制工作,而且在歌曲的音轨上加入了大量的背景配音,以至于在录制完成后,母带的有些地方磁粉已经薄到可以看穿的地步。QUEEN在Bohemian Rhapsody的录影带中首次尝试了概念化的方法,并孤注一掷地在其中投入了巨额资金,不过QUEEN得到的回报也是相当可观的:这首单曲在英国排行榜上迅速升到冠军的位置,并且在这个位置上停留了足有9个星期,并最终打破了英国单曲排行榜上冠军停留时间最长的记录。在美国,这首歌和整张专辑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进入了排行榜前10位并同时成为白金单曲和白金专辑。甚至在十多年后的1992年,这首Bohemian Rhapsody还在美国单曲排行榜上获得过数周的亚军成绩。 

  在A Night At The Opera之后,QUEEN尝到了什么是超级巨星的滋味,他们也得到了这种地位所能带来的一切好处,他们无休无止的舞会和穷奢极侈的生活方式成为摇滚乐坛永远的传奇。然而这一切并丝毫没有影响到他们前进的步伐和高效率的工作。在1976年夏天,QUEEN在伦敦的海德公园举行了一场免费音乐会,观众的到场人数创造了新的记录。几个月后他们发行了热门单曲Somebody To Love,收录在专辑A Day At The Races(竞技场之日)中。这张专辑可以说是A Night At The Opera的一个克隆产品,不过仍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英国排行榜上成为冠军,并在美国升到了第五名的位置。
</P><>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P><P>在接下来的五年中,不知疲倦的QUEEN打造了成打的热门单曲和数张白金唱片。由于在全世界赢得了如此多歌迷的喜欢和崇拜,他们遭到了某些评论家的抵触,尤其是当他们表示出对待朋克运动的那种极端恶劣的保守态度之时。 不过歌迷对QUEEN的专辑还是照买不误,囊括了两首Top 5单曲We Are The Champions和We Will Rock You的专辑News Of The World(世界新闻)在1977年成为排行榜前10位的专辑。1978年的专辑Jazz(爵士乐)几乎重复了同样的成功,其中的单曲Fat Bottomed Girls和Bicycle Race成了国际热门单曲,尽管公众对乐队举办的一个女性裸体自行车赛的花招表示了极大的不满。

  在80年代初,QUEEN仍然保持着相当受欢迎的地位,1980年他们发表了专辑The Game(游戏),音乐风格发生了一些变化,他们加入了更多柔性慢歌和轻快讨巧的歌曲,已经离开重金属颇有一段距离了。单曲Crazy Little Thing Called Love和Another One Bites The Dust的再次成功使The Game专辑登上了美国排行榜的冠军宝座,这对于QUEEN来说是一次突破性的成功。不过,当人们发现这不过是一张乖巧讨好的专辑时,他们开始失去了对QUEEN的兴趣,乐队原本忠实的拥护者不少都改弦易帜,尤其是在美国,其直接后果就是他们在同年晚些时候为电影Flash Gordan录制的纯器乐配乐专辑得到的反应异常的冷淡。1981年,在David Bowie的帮助下,QUEEN成功在新浪潮音乐的汹涌波涛中站稳了脚跟,单曲Under Pressure登上了英国排行榜的冠军位置,这也是他们继Bohemian Rhapsody以来的另一首冠军单曲,收录在1981年出版的精选专辑Greatest Hits以及1982年的专辑Hot Space(白热地带)中。不过Hot Space专辑并没有引起人们多大的热情,因为这仍是一张轻松取巧的专辑,既不那么流行又不那么高雅。1984年的专辑The Works(作品)中表现出更多的摇滚成分,不过人们对它的反映仍旧不温不火,专辑中只有单曲Radio Ga Ga获得了一定的成功。这些不成功的经历使他们决定离开Elektra公司而转签Capitol公司。
眼见自己在美国的市场日渐萎缩,在英国也是独木难支,QUEEN决定打开另外的市场,他们把目标放在了拉丁美洲、亚洲和非洲,而这些地方潜在的巨大市场往往是摇滚乐队所忽视的。1985年,由于在援救非洲难民的Live Aid巡演中表现出众,QUEEN再次走进了英国观众的视线,次年,QUEEN发行了新专辑Kind Of Magic(一种魔力),但是专辑对美国市场的冲击以失败而告终。1989年的专辑The Miracle(奇迹)在美国也遭到了同样的打击,虽然这张专辑中的摇滚成分已经有所增加,但仍然缺乏真正的力量。不过1991年的Innuendo(讥讽)终于一炮打响,为乐队在美国赢得了名誉,在达到金唱片的同时进入了排行榜的前30名,当然,这比之他们在欧洲的成功还是小的多,在英国,他们轻而易举地取得了排行榜冠军的宝座。这张丰富多采的专辑重新拾回了QUEEN当年的风采,既有力道十足的重金属之作,又有典型QUEEN风格的歌剧式摇滚。不过这张出色的专辑现在被认为是乐队回光返照的作品,因为巨大的阴影正在逐渐笼罩着这支不凡的乐队。

  1991年,QUEEN不再象以往那样活跃,而这时关于主唱Freddie Mercury身体状况的谣言也是漫天乱飞,在11月22日,他终于向外界证实,他染上了爱滋病。两天后,Freddie去世了。</P><P>
</P><P>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P><P>1992年春天,乐队余下的成员在温布利体育场举办了一场纪念音乐会。这场向全世界直播的现场音乐会的观众数目达到了一亿以上,演出的阵容除了QUEEN的三个成员外,还包括了David Bowie,Elton John,Annie Lennox,DEF LEPPARD和GUNS \'N ROSES,这场演出为Freddie生前设立的基金会募到了数百万美圆,这些钱都将用于爱滋病的研究。这场演出也使1975年的单曲Bohemian Rhapsody再次风光,升到了美国排行榜亚军的位置。

  Freddie死后,乐队成员保持了一段时间的沉寂,1993年,Brian May发行了他的第二张个人专辑Back To The Light,距离他的第一张个人专辑已经有十年了。Roger Taylor在THE CROSS乐队发表了一些作品,而John Deacon则决定洗手不干了。但三名成员在1994年还是重新聚到一起共同录制合成Freddie的遗作,这些歌的主唱部分都是Freddie在病床上录制完成的。1995年,这张名为Made In Heaven(天堂制造)的专辑得以发行,由于它特殊的纪念意义,这张专辑在全球范围尤其是欧洲引起了抢购狂潮,毋庸质疑,这已经是QUEEN的最后一张录音室作品了。

  QUEEN对于八、九十年代的重金属乐队有着一定的影响,它独特的歌剧式摇滚为后来的前卫金属指引了方向。他们华丽的舞台表演和奢侈的生活方式也常为后人所效仿。不过乐队最后的悲剧也是一道令人震撼的警钟。

</P>
adolfzzxx 发表于 2004-10-6 04: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we will rock you~~~~超好听。</P><>对了你们谁知道战车的这张专辑<a href=\"http://www.musictea.cn/music/list_song.asp?alb_id=3764&amp;alb_name=Reise+Reise\" target=\"_blank\" >Reise Reise</A> ,哪有的听。</P>
KKK412 发表于 2004-10-6 20: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endness horizon,班得瑞乐队的,我白听不厌
托蒂 发表于 2004-10-6 20: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KKK412</I>在2004-10-6 20:14:00的发言:</B>
endness horizon,班得瑞乐队的,我白听不厌</DIV>

那贴出来大家分享啊
拜尔信念 发表于 2004-10-7 10: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有没有人喜欢。。。。。。。。。Sid Vicious???</P>
托蒂 发表于 2004-10-7 12: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拜尔信念</I>在2004-10-7 10:58:00的发言:</B>

<>大家有没有人喜欢。。。。。。。。。Sid Vicious???</P></DIV>


<>还没听过呢....<img src=\"images/post/smile/dvbbs/em01.gif\" /></P>
<>你可以贴些歌出来听听啊</P>
跷课的佳音子 发表于 2004-10-9 21: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恩,前面MLTR的take me to your heart的MV</P><><a href=\"http://bbs.lanboy.net/mp3/take_me_to_your_heart.rm\" target=\"_blank\" >http://bbs.lanboy.net/mp3/take_me_to_your_heart.rm</A></P>
jbs181818 发表于 2004-10-11 09: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拜尔信念</I>在2004-10-7 10:58:00的发言:</B>

<>大家有没有人喜欢。。。。。。。。。Sid Vicious???</P></DIV>

以前没有听说过啊!是歌手还是乐队啊?我是欧美乐盲
ravel 发表于 2004-10-11 16: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伤心小贱)作者: 雷武铃 [信仰之门/www.GODo...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伤心小贱</I>在2004-9-22 17:23:00的发言:</B>
<FONT size=2>作者: 雷武铃 [信仰之门/www.GODoor.net]



  从上午到深夜,我一直沉浸于马勒《第九交响曲》的音乐旋律中。宽广,晦暗,丝绸般柔和闪光的音乐海水一样包围我,淹没我,席卷着我在天空飞行,直到人的认识无法返回的边际之外。第二天,我似乎仍然身在长风万里的音乐中无法醒来,就像在火车上度过几天后,睡在家里仍感到一切在随着车轮与铁轨发出的节奏摇晃。我做不了别的事。我听了海顿的《第104(伦敦)交响曲》,又听了莫扎特的《第41(朱庇特)交响曲》,我惊异地发现:那么熟悉的音乐异常清晰地从我的头脑里经过,却像水从网眼中漏下,什么也没留住。某种变化已在我的心里发生。

  

  马勒的音乐使我想起在我这些年幽微的记忆中不时闪烁的一个词:旷野呼告。或者说在马勒的音乐中我看见了这个词,重温了这个词所链接的一系列形象,或者对于我来说,马勒的音乐就是旷野呼告。我最早看到这个词是在一本舍斯托夫著作的封面上。从此这个词,这本书《旷野呼告》和由这本书而来的一系列人的形象就一直伴随我。虽然我很少再看这本书,但我心里总是记着这本书在我身边。《旷野呼告》的副标题是“克尔凯戈尔与存在哲学”。 克尔凯戈尔又指向《旧约》中的约伯,是约伯在旷野里向上天呼告,质问上帝。因此,这个词是从约伯,到克尔凯戈尔,到舍斯托夫,再通过译者方珊而被我看到。与之相关的还有陀斯妥耶夫斯基,尼采,加缪。现在,我在听到它时又看见了它,或者说在看到它时也听到了它:不是象征意义上的听,而是物理意义上的听。以前我相信有这样的呼声,在心灵中听到了它,现在它就在我身边,我的耳朵听到了它。

  

  马勒的音乐宽广,辽远,充满丰厚的动感,有时候甚至令人感到那是大面积的海水在天空中晃动。我常感到在它无限辽远的空间里,竟至包容着全部无限的时间在其中流淌,使其边缘因时空的过于浩渺而变得晦暗。这饱含着人的呼喊的时间和空间,充满深情。马勒的音乐绵绵无尽,似乎是天地之间鼓荡的不息的风。它翻涌着,持续不断,无穷无尽。这种绵延不绝来自持续维持着饱满的渴望,这渴望来自生命本能,无法遏制。只要生命存在,这种渴望就不会停歇。像海中的波浪,一浪推一浪,从大海指向天空,向高处运动,回到大海,又升向空中,永远充沛。因为它就来自大海本身,它从自身中获取力量,它是自己力量的源泉。马勒的音乐饱含着柔弱的力量。这是一种哀伤的力量,它是与米开朗基罗,贝多芬所表现的男性英雄的理性力量不同的另一种力量。在贝多芬那里,力量在巨大的断裂,起伏,强烈的戏剧性对比,瞬间的雷鸣电闪的爆发,胜利凯旋的欢庆中表现出来。而这种柔弱哀伤的力量暗淡平缓,通过对自我的坚持,不妥协,以其在时间中的持久存续,坚持其存在,以其柔弱但饱满的深情而显露出的力量。当这种柔弱和哀伤冲破所有边际,拒绝劝抚,或者任何安慰都无法安慰,超越极点,尽情哀伤,到达我们甚至不敢目睹的令人晕眩的深处时,它就具有了摧石裂地的力量,摧裂我们所有的情感承受限度。这是在毁灭面前表现出顽强的存在勇气的草木的力量。这种力量我们在近乎无限软弱的卡夫卡身上似曾相识。马勒的音乐有着中国古代凄伤,哀婉,不绝如缕的“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旋律线,因为有饱满的和声的支持而更显丰富,更有力量。哀伤,柔弱,冲破界限,直指上天,拒绝妥协,这就是马勒的旷野呼告。

  

  人意识到自己是寄寓客体世界的主体时,他就意识到了自己的存在。这最初的认识是以分裂开始的:主体的人和客体的世界之间分裂了。但肉体的人必须屈从客体世界的规则:死亡,虚无。他无法从客体法则中超脱——这就是人的命运。于是,第二次分裂出现了:人的意愿和人的命运的分裂。如加缪所说:“在人性的呼唤和世界的不合理的沉默之间”产生了荒谬。这种分裂给人带来了几乎是无力承担的痛苦,只有依靠一位至高者——上帝——才能弥合这一分裂。但是这一弥合又将彻底取消人的存在,所谓成为“无我,忘我,物我和一”,达到“四大皆空”,消融在上帝之中。尼采可以被认为是以个人主体为核心的浪漫主义运动发展的顶点。在尼采那里,即使个体存在到了绝望之境时,他仍然拒绝“上帝”,拒绝任何来自外在体系的救助,坚持自我存在,从自身中获取力量支撑,直至毁灭也不放弃。这种非理性的激情状态的浪漫自我,到二十世纪进一步成了理性的存在主义的自我。加缪明确宣称:世界是荒谬的,没有未来,没有上帝,没有意义。信仰不仅是不可行,而且是不可能,也不必要。人可以在荒谬中存在,也只能在荒谬中存在。马勒置身在尼采和加缪之间:浪漫主义使个体独立出来,远离集体神话,历史和上帝。这种分离使马勒无法回复到他的上帝。他不再感觉到与他的上帝能够交流,可以从上帝获得意义,从而解决一切问题。他和巴赫不一样,和贝多芬不一样,贝多芬仍有他的上帝。甚至和柏辽兹那些最早的浪漫主义者不一样,他们把艺术当作上帝来信仰。马勒在无法信仰之中,但是他又强烈地需要肯定自己存在的意义,无法停止对终极信仰的寻求。于是他呼喊,在旷野里,对着又聋又哑的上帝呼喊,用尽全部心力和情感。在马勒之前,没有人呼喊得如此绝望,痛苦,热烈,持久,因为那些呼喊者感觉到自己的呼喊已被听取了。在马勒之后,再没人如此呼喊,因为那些想呼喊的人已放弃呼喊。

  

  在又聋又哑的上帝面前呼喊的音乐家只有他自己。马勒的音乐是关于个体存在的音乐。他音乐中的宽广,辽远,对应着有限偶然的个体存在身后巨大的时空背景;他音乐中绵延不尽,柔弱的力量,对应着脆弱与无助的个体在无法抗拒的死亡,虚无和命运面前,明知无望却一直坚持的存在勇气。詹姆斯&amp;#8226;列文说马勒终其一生都在写着同一部作品。这同一部作品指的就是贯穿马勒所有作品中的对个体存在始终如一的追问。马勒的一生都在追问着生命存在的意义。或者说对生命,死亡,宿命,虚无,历史,救赎的追问就是马勒的一生。他的音乐是他的全部生活,是他对生活的全部理解。是他全部的存在体验,包括怀疑,理解,绝望,冥想,彷徨,祈祷,反抗,倾诉。因此,他的音乐越出了音乐的界限,不只是他对音乐的理解。或者说他把音乐理解为对整个存在的认识,而不只限于其艺术门类。这点将他与其他作曲家区分开来。指挥家克劳斯&amp;#8226;台恩斯特德说:“面对马勒,也许甚于面对任何作曲家,你不得不改变自己对生命的理解。没有任何作曲家像马勒一样,把自己的生命和音乐如此紧密的结成一体。——马勒的音乐就是他的生活——你生活中的任何改变,你的身体和精神状况,都会反映到你对他作品的演奏上”。他还说:“在必要时,我们总是能指挥我们不是太热爱的作曲家的作品。但有一个作曲家,这样做是不行的,他就是马勒。一个人只有信马勒,全身心的忠爱马勒,才能理解马勒”。一种只有依靠信和忠才能得到理解的音乐显然远远超出了音乐的范围。一位朋友告诉海汀克说,他去音乐会听马勒的《复活》交响曲,他坐在那里,一直从头哭到尾。海汀克叫道:“我的天,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这还是音乐吗?我们是去进行精神分析治疗吗?我当然是马勒的热心崇拜者,但有时我担心人们过分沉溺于这种音乐是由于误解。”什么是音乐,什么是误解?人们确实从音乐中感受到了一种难以忍受的激情。它就埋在自己心底,自己无力表达,甚至不敢注视,害怕它会将自己引向疯狂和毁灭。当人们发现这种不能言说的痛苦被表达出来时,还有什么样的堤坝不能被这悲喜交集的泪水摧毁?寻求安慰的人从上帝,神父,转向精神分析医生,这不是二十世纪的事实吗?

  

  在表达个体存在时,马勒依靠的是个人极度的情感力量。因为这种个体存在面临的痛苦远远越出了理性的限度,深入令人惊愕的非理性。在面对这么强烈紧张激越的情感时,人们会觉得太夸张,不自然,无法接受,甚至觉得难堪。指挥家伯恩斯坦说:“人们总是说我指挥的马勒太夸张。这真是愚蠢之极。因为对马勒来说,你只会夸张得还不够。要演奏马勒的交响曲,你必须把你的全部心思,身体,灵魂和一切都交给它才行”。马勒的音乐是一位深入到人类不敢涉足的险境、在旷野里作为上帝的质问者和命运的反抗者与上帝和命运对峙的人,返回人间后对人们讲述的亲身体验。这位勇敢者为了说出我们难以想象的雷电轰鸣和亘古沉寂,他动用一切:身体的,本能的,直觉的,记忆的,认识的各种因素,使我们感受到那压倒一切,冲破界限,平衡,理性的极端体验。所有的夸张相对于他要表达的都已不成其为夸张。他的作品的长度也一样,是被他巨大的内容撑开的:两分钟之后,他的乐思才刚刚展开,我们听到那些宽广的音符伸展开来,慢慢落下。也是因为永不放弃的自我存在的本能。就像在第九交响曲的第四乐章,最后的离去持续那么长,是如此恋恋不舍,如此渴望抓住最后一刻。他并没有和上帝和解,如有些人说的他的一生在这里获得了大团圆。这是与但丁的《神曲》,歌德的《浮士德》和贝多芬的《合唱交响曲》完全不同的结局。没有欢乐颂,只有一个为自我存在奋斗了一生的个人离开人世时的恋恋不舍。

  

  就在临死前,霍恩斯坦说:“离开人世的最悲哀的事情之一是再也听不到﹙马勒的﹚《大地之歌》了。”我想活着的人们可以对自己说:活在人世的最美好的事情之一是可以反复聆听马勒的音乐。</FONT>
<STYLE type=text/css><!--td.attachrow  { font: normal 11px Verdana,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 color : #000000; border-color : #000000; }td.attachheader     { font: normal 11px Verdana,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 color : #000000; border-color : #000000; background-color: #EAE8CF; }table.attachtable { font: normal 12px Verdana,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 color : #000000; border-color : #000000; border-collapse : collapse; }--></STYLE>

</DIV>
<>马勒啊!听说对古典了解的不多的还是听第一到第六比较好</P>
BayernPrince 发表于 2004-10-11 23: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超级巴拉凯</I>在2004-9-15 13:03:00的发言:</B>

<>另外,谈一下Michael Learns To Rock ,这个丹麦乐队现在比较热</P>
<>乐队Michael Learns To Rock 是最成功的丹麦组合之一,在亚洲地区他们同样拥有众多歌迷。他们的前身是一支不起眼的酒吧间乐队,由 Jascha.Richter 和他的妹妹担任歌手,加上吉他手 Mikkel.Lentz 和鼓手 Kare.Wanscher。到1988年 Richter 的妹妹离开乐队,贝丝手 Soren.Madsen 的加入完成了乐队的重组。Michael Learns To Rock 在1991年发行了第一张一他们乐队名命名的专辑。之后1993年发行了专辑《Colours》,1995年发行了专辑《Played on Pepper》。虽然 Michael Learns To Rock 在西半球的知名度不高,但是在亚洲人的心目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来自童话之乡的超级乐队,他们的歌曲曲调非常优美,节奏明快,真的很符合亚洲人的欣赏口味。自出道以来,一直孜孜不倦活跃在歌坛,主唱 Jascha.Richter 虽然嗓音并不出色,容貌更不惊人,但是凭着他们对音乐的不断追求和探索,已经逐步确立了他们独特的音乐风格,希望他们能继续他们的辉煌。</P>
<>
相信大家都听过他们这首Take Me To Your Heart了吧,可以说把翻唱演绎到了极至</P>
<><img src=\"images/post/smile/dvbbs/em11.gif\" /><a href=\"http://www.51lrc.com/51lrc_bbs/UploadFile/200432818154266665.mp3\" target=\"_blank\" >http://www.51lrc.com/51lrc_bbs/UploadFile/200432818154266665.mp3</A></P>

</DIV>

非常非常欣赏这个乐队。。。很喜欢他们的歌。。。<img src=\"images/post/smile/dvbbs/em07.gif\" />
BayernPrince 发表于 2004-10-11 23: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超级巴拉凯</I>在2004-9-15 13:03:00的发言:</B>

<>另外,谈一下Michael Learns To Rock ,这个丹麦乐队现在比较热</P>
<>乐队Michael Learns To Rock 是最成功的丹麦组合之一,在亚洲地区他们同样拥有众多歌迷。他们的前身是一支不起眼的酒吧间乐队,由 Jascha.Richter 和他的妹妹担任歌手,加上吉他手 Mikkel.Lentz 和鼓手 Kare.Wanscher。到1988年 Richter 的妹妹离开乐队,贝丝手 Soren.Madsen 的加入完成了乐队的重组。Michael Learns To Rock 在1991年发行了第一张一他们乐队名命名的专辑。之后1993年发行了专辑《Colours》,1995年发行了专辑《Played on Pepper》。虽然 Michael Learns To Rock 在西半球的知名度不高,但是在亚洲人的心目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来自童话之乡的超级乐队,他们的歌曲曲调非常优美,节奏明快,真的很符合亚洲人的欣赏口味。自出道以来,一直孜孜不倦活跃在歌坛,主唱 Jascha.Richter 虽然嗓音并不出色,容貌更不惊人,但是凭着他们对音乐的不断追求和探索,已经逐步确立了他们独特的音乐风格,希望他们能继续他们的辉煌。</P>
<>
相信大家都听过他们这首Take Me To Your Heart了吧,可以说把翻唱演绎到了极至</P>
<><img src=\"images/post/smile/dvbbs/em11.gif\" /><a href=\"http://www.51lrc.com/51lrc_bbs/UploadFile/200432818154266665.mp3\" target=\"_blank\" >http://www.51lrc.com/51lrc_bbs/UploadFile/200432818154266665.mp3</A></P>

</DIV>
<>这个乐队有so多的经典作品呢。。。比如that\'s why you go away...nothing to lose....you took my heart away...blue night...don\'t have to lose .....都非常的好听,有兴趣的不妨试试。。。</P><img src=\"images/post/smile/dvbbs/em07.gif\" />
October 发表于 2004-10-15 21: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很多经典的乐曲
超级巴拉凯 发表于 2004-10-16 13: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求购张学友的饿狼传说,<img src=\"images/post/smile/dvbbs/em42.gif\" /><img src=\"images/post/smile/dvbbs/em42.gif\" /><img src=\"images/post/smile/dvbbs/em42.gif\" /><img src=\"images/post/smile/dvbbs/em42.gif\" /><img src=\"images/post/smile/dvbbs/em42.gif\" /><img src=\"images/post/smile/dvbbs/em42.gif\" /><img src=\"images/post/smile/dvbbs/em42.gif\" /><img src=\"images/post/smile/dvbbs/em42.gif\" /><img src=\"images/post/smile/dvbbs/em42.gif\" /><img src=\"images/post/smile/dvbbs/em42.gif\" /><img src=\"images/post/smile/dvbbs/em42.gif\" /><img src=\"images/post/smile/dvbbs/em42.gif\" />有的贴一下,拜托
Bayernづ魂 发表于 2004-10-16 14: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BayernPrince</I>在2004-10-11 23:57:00的发言:</B>


<>这个乐队有so多的经典作品呢。。。比如that\'s why you go away...nothing to lose....you took my heart away...blue night...don\'t have to lose .....都非常的好听,有兴趣的不妨试试。。。</P><img src=\"images/post/smile/dvbbs/em07.gif\" /></DIV>
<>
<>确实很不错</P>
<>谢谢王子了</P>
BayernPrince 发表于 2004-10-16 19: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Bayernづ魂</I>在2004-10-16 14:59:00的发言:</B>


<>
<>确实很不错</P>
<>谢谢王子了</P></DIV>
<>
<>客气了。。。</P>
<>我觉得他的慢速rock很适合亚洲人听。。。。简直是绝配呀。。。</P><img src=\"images/post/smile/dvbbs/em07.gif\" />
托蒂 发表于 2004-10-17 19: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别说我的眼泪无所谓&gt;&gt;&gt;</P>
<>当你孤单你会想起谁&gt;&gt;&gt;</P>
<>孤单北半球</P>
<>我最近比较喜欢听的3首歌.....大家有兴趣可以去听听....</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0-17 19:12:39编辑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联盟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国德迷联盟 - GerFans.cn ( 辽ICP备17002255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0 19:38 , Processed in 0.035800 second(s), 10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