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德迷联盟 - GerFans.cn

 找回密码
 加入联盟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马拉多纳穿裆技术集锦 VOL1

[复制链接]
艺术之子 发表于 2017-1-25 09:45: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穿裆,是一个足球术语,顾名思义,足球运动里所谓的穿裆就是把球从对方球员的双腿之间穿过去,从而达到战术目的。穿裆根据动机和效果的不同又可以分为:穿裆过人、穿裆传球和穿裆射门,其中穿裆过人和穿裆射门在国际大赛里较为常见。
穿裆作为足球运动里常见的技术处理方式频繁在比赛中被球员运用,以至于不少球迷都忽略了它的种种妙处。

随着足球运动越来越强调全场的紧逼和身体的对抗,对“时间和空间”的占据成为了一种时髦。足球运动员在比赛中出球的路线和空当变得越来越狭小,而这反而给了穿裆更多的生存机会。对手贴得越近他暴露出的“小门”就会越加明显,还有什么比这更能破解层层紧逼呢?
现代足球战术里,穿裆的核心精神就是在没有空隙的情况下寻找空隙,这与街头足球“为了花哨而花哨,为了穿裆而穿裆”的理念完全不同。穿裆很好地利用人体双腿间的缝隙捕捉可乘之机,它给比赛增添了更多趣味性和不可预知性,从而不让逞强斗狠的贴身紧逼太过得势。

足球运动的妙处正在于,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的时候,会为你打开一扇窗户。那些杀气腾腾冲过来围抢的球员不可能是并拢着双腿挪过来的,故而不管对手来势多么凶猛,你都可以找到四两拨千斤的解决方法。穿裆是对脚法娴熟和精准程度的考验,从这个角度上来说,频繁使用穿裆绝活的人,基本功一定是最扎实的。
穿裆传球的精妙配合不太容易形成,因为皮球穿越对手两腿之间的线路必须与接应队友的跑动轨迹一致才能成功。而穿裆射守门员的“小门”则屡见不鲜, 国际大赛里很多前锋都喜欢这种安全省力的方式,守门员一般都来不及反应,不过要在一定的距离穿并不大的一个“门”,确实需要高超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当然,还得有点运气。

世界足坛有许多精于穿裆的球员,出于各种考虑,他们在比赛中经常使用这种令后卫和门将咬牙切齿的伎俩。
之前提到的克罗地亚射手苏克是当之无愧的穿裆射门大师,这位号称左脚会拉小提琴的前锋,在1998年创造了一届世界杯打进四个穿裆球的纪录,这样的辉煌战绩不但前无古人,而且很有可能后无来者。苏克在平时就经常磨练打“小门”的绝技,正如他所言:“射门从后卫的‘小门’穿过就会让门将视线受阻,大大提高隐蔽性和突然性。而直接对守门员的穿裆也是单刀赴会时最稳妥的一种得分手段。”

马拉多纳也是运用这项技术的高手,不仅会用它来射门,还曾为我们送上过经典的传球。1990年的意大利之夏,实力下滑的阿根廷队与阵容鼎盛的巴西队在1/8决赛相遇,阿根廷人被打得全场没有射门,却凭借一次反击取得了胜利。球王马拉多纳一个人吸引了对方四个后卫,将球穿裆传给另一侧插上的“风之子”卡尼吉亚,后者攻入制胜球。此球可谓穿裆传球的巅峰之作。

至于说到穿裆过人,前曼联球星乔治·贝斯特深谙此道。1976年世界杯外围赛上,北爱尔兰和荷兰交锋,赛前有记者问贝斯特:“克鲁伊夫是不是杰出的球员?”答曰:“是。”“是不是比你还强?”贝斯特笑道:“我比赛一拿球,第一件事就是穿他的裆!”果然,那场比赛开球不到五分钟,贝斯特在左侧拿球,他没有朝球门推进,而是带球横跨球场,途中连过三人后,找到右侧的克鲁伊夫,利用两次假动作将球从他的双腿中踢过。之后贝斯特带球继续飞奔,边跑边挥舞拳头。天知道那意味着什么。

时光再次倒流到1998年世界杯,荷兰门神范德萨经受了被对手三次洞穿“小门”的耻辱:1/4决赛对阿根廷,“小虫”洛佩斯杀入禁区,面对出击的范德萨冷静地将球从荷兰人双腿间打进;半决赛对巴西,下半场开始后不久,范德萨就被罗纳尔多抓住机会打入“小门”;到了三四名决赛,荷兰门神又在比分为1∶1时被苏克从裆下打入一球。后来荷兰专家为他辩解道:“范德萨这样高大的门将,双腿之间成为软肋情有可原。”
最近一次令人印象深刻的连续穿裆进球发生在意甲。本赛季意甲第7轮拉齐奥主场对AC米兰的大战中,主队替补门将穆斯莱拉被对手攻入五球,不仅如此,他还在比赛中上演了被人穿裆梅开二度的耻辱大戏,卡卡和吉拉迪诺正是此事件的始作俑者。

说到卡卡,想起一个趣味统计。去年德国世界杯时,巴西队的卡卡是穿裆过人效率最高的,他平均每场比赛6次成功穿裆,阿根廷的“野兽”特维斯平均每场5个列第二,梅西和亨利以4.5个列第三。从整体数据来看,南美球员过人技术的运用又远远高过欧洲球员,其中阿根廷队似乎有穿裆过人的传统,从马拉多纳到洛佩斯,从特维斯到梅西无不是穿裆好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联盟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国德迷联盟 - GerFans.cn ( 辽ICP备17002255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15 15:28 , Processed in 0.025454 second(s), 11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