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事变后,南京方面形成了主战派和主和派的对垒。宋美龄一方的主和派逐渐占领上风,并把“讨伐”主张划入一种阴谋论中。南京方面情况正在发生变化。自端纳到西安后,宋子文也不顾何应钦等人的阻拦,于20日携随从飞往西安,代表宋美龄进行和平劝说工作。但是即使到端纳赴陕的14日为止,张、杨都态度坚决。当晚8时,两人在西安广播电视台发表谈话,严厉批评蒋介石“自误误国”,要求其“能有最大的反省”。同时强硬地宣称:“我们这次行举动,完全是为民请命,绝非造成内乱……若有不顾舆情,不纳忠言,一味肆行强力压迫者,即是全国之公敌。我们为保卫国家民族一线生机打算,不能不誓死周旋,绝不屈服于暴力之下……”
张学良在看端纳带来的宋美龄的信
在南京政府主战派大军压境的情况下,张、杨部队连续出现倒戈现象,形势对西安不利。15日,张学良分别致电宋美龄、孔祥熙、阎锡山等人,强调“良等此举,纯为抗日,绝无造成内乱之意,并尽其所能,避免内战。如中央不顾民意,肆行压迫,则是中央造成内乱”。16日电告冯玉祥,表示“良等此举,对事而非对人,介公果能积极实行抗日,则良等束身归罪,亦为乐为”。
17日是关键的一天,张学良与杨虎城联名复电程潜等南京高层,称“只求主张贯彻,决不稍为身谋”。表示只要蒋承认西安方面的政治主张,即可恢复其自由,同时,张学良还首次提出了“容共之论”,同意周恩来之提议,即内战爆发西安被围,即对蒋介石“行最后手段”。这一天,蒋介石也给何应钦下达停止轰炸西安的手谕,理由是“中(指蒋介石)于本星期六(19日)前可以回京,故星期六以前,万不可冲突,并即停止轰炸为要”。何应钦不仅照令停止轰炸,还领会了蒋“本星期六前”的含义,若三日内蒋介石未归,武力讨伐则可继续。
张学良后来回忆说,自己发动事变是反复思虑后才付诸行动的,即使西安城破,他也做好了“自杀”或“入山为匪”的准备。但在对峙的这几天里,至关重要的苏联对西安事变持否定和批评态度的意向越发明显,最晚在21日晚8时,张学良就确切得知苏联的态度。至于南京,因蒋介石在19日并未归来,“讨逆军”前线总指挥刘峙杀气腾腾进逼西安,内战一触即发。尽管张学良此时电告中共,希望成立东北军、十七路军和红军三位一体的西北军政委员会,但中共方面的政策已从之前的组建抗日联军转变为和平解决事变,双方都十分为难。
瑞纳与宋美龄
在此时刻,南京方面的主和派起到至关重要之作用。自端纳到西安后,宋子文也不顾何应钦等人的阻拦,于20日携随从飞往西安,代表宋美龄进行和平劝说工作。值得注意的是,在谈判过程中,宋子文提议“先组织过渡政府,三个月后再改造成抗日政府。目前先将何应钦、张群、张嘉璈、蒋鼎文、吴鼎昌、陈绍宽赶走”,并对新政府人员做了一系列安排。这恐怕是宋想借西安事变之机达到肃清政敌之目的,身陷囹圄蒋介石再被动也不可能赋予他这么大的权力。
不过宋子文对和平解决的乐观态度给张、杨造成假象,客观上缓和了局势。12月22日宋美龄抵达西安,双方于次日在张学良公馆正式进行谈判,恰在这天晚上,中共中央也决心继续保持第三者立场,发电告诉张、杨,望暂不公开西北三位一体军事组织的事。在此情况下,张学良也不愿自己“背负战争罪名”,把和平旗帜假手于人,事情便朝着有利于和平解决的方向发展了。
最后的结果为:蒋介石同意了抗日、联共等要求,并口头保证恢复自由后绝不对西安实施报复,张学良则亲自护送蒋离开西安。24日,中共中央接到周恩来发来的电报,称根据张学良的转告,蒋介石已就之前谈判中对他提出的中共及红军六项主张进行答复,基本同意红军的要求。周恩来给予蒋介石放弃共产主义宣传、取消苏维埃、服从其指挥的保证,换取了蒋介石于12月25日关于停止“剿共”、联共抗日的口头承诺。
然而就在蒋释前夕,张学良与杨虎城之间却发生了很大分歧。总的来说就是杨虎城对蒋不信任,认为仅凭口头承诺便让其离开是一种冒险,他认为以蒋的为人,“他一定会把我们砍头”。而张学良则坚决主张释蒋,并表示自己会扛起全部责任,如果不服,大可开枪打死他,否则就必须依照他的计划行事。直至25日当天,杨虎城和周恩来都“认为(蒋介石)在走之前还须有一政治文件表示,并不同意蒋今天走、张去”。张学良自然也没有同意,因为他之前已向宋氏兄妹许诺今日释蒋,断不能因一纸文件就食言。
1936年12月25日,由张学良护送,蒋介石、宋美龄等一行人搭乘飞机离开西安,至此,震惊全国的西安事变告一段落,尽管双方尚未结束对峙局面,但内战的可能性已因蒋介石的归来而大大降低。蒋介石经洛阳回到南京后,满城百姓雀跃庆祝,连鞭炮也燃放殆尽。后来有人将此现象解读为百姓对领袖蒋介石的爱戴和拥护,恐怕有粉饰之嫌。但老百姓为自身避过了一场大规模的兵祸而欢呼则是必定无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