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夏,为了完成打通中缅公路的战略计划,策应密支那驻印军作战,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以六个师的兵力向占据腾冲达两年之久的侵华日军发起反攻,经历大小战斗80余次,于9月14日收复腾冲城......
忠烈祠掩隐在松杉翠柏丛中,是国殇园内主要建筑,为重檐歇山式建筑,上檐下悬蒋中正题“河岳英灵”匾额;祠堂正门上悬国民党元老、大书法家于右任书写的“忠烈祠”匾额;祠内外立柱悬挂何应钦及远征军二十集团军军、师将领的题联;走廊两侧有蒋中正签署的保护国殇墓园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布告”,二十集团军总司令何揆彰的“腾冲会战概要”、“忠烈祠碑”等碑记。祠内正面为孙中山像及遗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横批“天下为公”。李根源先生的《告滇西父老书》两侧墙体嵌阵亡将士题名碑石20余方,共9618人。
祠前的挡土墙上镶刻着蒋中正题李根源书之“碧血千秋”。
国殇墓园坐落于云南腾冲来凤山北麓之缓坡地段,中印公路(又称史迪威公路)北线西侧。这里是中国大陆唯一一座国民党军人烈士墓园,也是国内除了中山陵外唯一可以悬挂国民党党旗青天白日旗的地方。国殇墓园基本上仍旧保持着几十年前的原样。墓园大门庄严、肃穆,李根源先生的题额高悬,两旁绘有“龙虎风云图”,寓意中国远征军们的英勇、顽强。
人民若有记忆,记得亲,记得痛;
国家若有记忆,识来路,知归途。
每一个石碑下都曾时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当苦难生长着坚忍,怆养育着无畏,英雄和无名英雄如潮涌动。人类公义,国家文明,在长江、怒江、伊洛瓦底江上漂浮而不沉没,是一个个微弱的个体生命的负重泅渡。当我们沿江回溯着历史,历史也浸润了我们。
——摘自《国家记忆》展
国殇墓园于1944年冬筹建,1945年7月7日落成开放,新中国成立后,先后被列为省级、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1937年7月7日晚,侵华日军制造卢沟桥事变,全面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中国进入全民抗日战争时期。
1942年5月上旬,日本侵略军由缅甸攻入滇西。由于中国军队及时炸毁怒江桥,日军受阻于怒江西岸。日军侵占我怒江以西3万多平方公里国土,双方沿250公里长江岸对峙了两年零八个月。日军在占领区杀人放火,奸淫抢掠,罪恶累累,令人发指。
1944年5月中国组织反攻,动员了16万中国军队,40多万民工和3000多东南亚华侨机工参战;美国空军“飞虎队”全力支援。5月中旬强渡怒江,经过大小数百次血战,许多城镇、山头被夷为平地,变成一片焦土,歼灭日寇2万余人,我方军队伤亡6万多人,民众殉难10万余人,终于把日寇赶出中国国境。1945年1月中国军队进攻缅甸,与中国驻印远征军在缅甸芒友胜利会师,一举歼灭了驻缅日军主力,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国殇墓园就是为了纪念那些为这场胜利而抗战牺牲的英烈们。
园内遍植青松翠柏、杜鹃花、山茶花,一年四季常青,一年四季繁花不断,英烈们的正气永远长存于天地间。
国殇,诗歌名,是中国伟大浪漫主义诗人屈原作品《九歌》中的一首,这首诗歌是祭祀保卫国土战死的将士的祭歌,歌颂了将士的英雄气概和壮烈的精神,对雪洗国耻寄予热望,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的高尚感情。
园内设有陈列馆,分为两个展厅,展出反映腾冲抗战的各种珍贵图表。那一天,这个已八十好几的,据说是原远征军第11集团军老战士带着他的孙儿前来缅怀那段曾经的历史,讲到激动时,老人家热泪盈眶,从他的情感中我深深体会到那段历史的悲壮。
“忠烈祠”的背后是座小山坡,坡底是于右任亲为墓园题词“天地正气”。
坡顶立有高10米的纪念塔,外形为方形柱式,系用腾冲特有的火山岩雕砌而成。塔身正面镌刻着霍揆彰的题书“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光复腾冲阵亡将士纪念塔”,塔基正面刻有蒋中正题、李根源书“民族英雄”四个蓝色大字。
纪念塔南面镌“中华民国三十四年岁在乙酉季夏”和第二十集团军总部所撰《腾冲会战概要》。
烈士墓冢绕塔而建,以塔为园心,呈辐射状纵队列葬于缓坡周围,计3646冢。小碑林立自上而下,碑下均葬有阵亡官兵骨灰罐......
鲜花、清香,是我们的哀思,所有的一切,无需太多的言语,这里矗立着一座座丰碑,和平来之不易,胜利来之不易,英烈们的光辉将永不褪色。
寸性奇(1895年-1941年5月13日),字念洁,抗日名将,出生于中国云南腾冲县城关镇二街(四保街),汉族,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少将(1942年6月追赠中将),于抗日战争期间阵亡的中国军方高级将领之一。被蒋中正誉为:抗日军中一虎将。
“英烈碑”是为收复腾冲的战役里阵亡的腾冲籍将士,中国远征军第11集团军中校特务员王树荣、中国远征军第71军少尉谍报员李生芬立的。
王树荣,腾冲河西人,阵亡时只有21岁;李生芬,腾冲和顺人,著名哲学家艾思奇的堂弟,牺牲时年仅25岁。
国殇墓园的雕塑,记录着那曾经一个个鲜活的人和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