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奏飞快的攻防,寸土必争的对抗,本届联合会杯的高潮出现在了圣彼得堡体育场,德国与智利联手为球迷奉献了一场精彩绝伦的巅峰对决。全力出击的智利队在90分钟内尝试了几乎所有的攻坚手段,德国队凭借对细节的出色掌控在两个禁区附近占据了优势,迪亚兹在比赛第20分钟的一次致命失误改变了比赛走势。
【风格之争,殊途同归】
比赛的一方是近年来蹿升势头迅猛且连夺洲际大赛冠军的南美新锐势力,比赛的另一方是阵容厚度惊人且仅靠二队阵容就能横扫千军的欧洲老牌劲旅,2017联合会杯决赛的确是两大洲国家队层面最强者的交锋。在利用三场小组赛完成试阵之后,德国人再次在淘汰赛阶段调整出了最佳状态,戈雷茨卡、维尔纳和德拉克斯勒等人的轮番建功令人不寒而栗,吕迪格、基米希和特尔施特根等人的渐入佳境也让不久前还风雨飘摇的防线变得稳固异常。
东西没坏就别修的道理在赛会制的比赛中属于颠覆不破的真理,两家基本上都保留了半决赛时的首发阵容,唯一的变化出现在德国队的防线上,这也奠定了此役的攻防基调。在半决赛对阵墨西哥的比赛中,德国由亨里希斯&基米希组成的右路防区遭到了来自对手的密集空中打击,考虑到智利队的主攻方向即是在前场左路,勒夫遣上穆斯塔菲提升防线防空能力,球风稳健的基米希回归右边翼卫位置与同侧的金特尔一道夹击桑切斯。
较之阵型和打法趋于稳定的德国,人员结构稳固的智利队早已跳出了阵型的樊笼。无论是像首战对阵喀麦隆时一样采取433阵型,还是像面对德国和葡萄牙时一样采取菱形442,皮齐都会坚持中前场紧逼+快速穿插进攻的攻势足球风格,天涯战士的特点决定了他们无法胜任低位防守,主动进攻和压迫是他们争取胜利的唯一方式。
【全面压迫与“斩首行动”】
在皮齐执教智利队期间,贝尔萨和桑保利时代留下的主力阵容出现了两处变化,即主力左边翼卫梅纳和中场“魔术师”巴尔迪维亚逐渐淡出了主力阵容。前者的离开意味着智利已经失去了长期建构三中卫阵型的基础,如今的首发左闸博塞茹尔因年事已高而不具备反复往返覆盖的能力,后者的淡出则降低了智利中场的技术含量以及禁区前沿传威胁球的能力。
在效力过维戈塞尔塔和瓦伦西亚的西甲名将奥雷利亚纳似乎也无法满足要求的情况下,皮齐对阵弱队的时候会采取增加一名边锋(弗恩萨利达)变阵433的方式加强进攻,而在对阵同级别对手的时候,皮齐的策略则是增加一名中场(巴勃罗-埃尔南德斯),将过往活跃在肋部的B2B中场比达尔推向菱钻尖顶,游击能力很强的桑切斯来到肋部支援中场运输线。
对比由鲁迪、德拉克斯勒和戈雷茨卡领衔的德国中场,智利的中场核心比达尔在身高和体格方面并不逊色,阿朗吉斯、埃尔南德斯和迪亚兹等人的硬件条件并不出色,但他们都具备奔跑能力和脚下缠斗能力极强的特点。长期共同作战带来的经验和默契,令他们的战术执行力和默契程度达到了当世顶尖水平,这对于中场控制力不够稳定的德国队来说是很大的威胁。
此役,德国的3142阵型在无球状态下会形成一个重心靠后的532站位,此举可以在保证后场核心区域防守密度的同时,吸引智利队的阵型前压,从而为己方的前场球员制造反击冲刺空间。不同与对阵葡萄牙时的2-3-3-2站位,智利队此役在执行高位逼抢时形成一个灵活性和侵略性更强的2-2-4-2站位:拖后中场迪亚兹在进攻推进阶段会沉入双中卫之间,巴勃罗-埃尔南德斯横向游弋为其分担压力,两名边后卫越过半场将德国的两名翼卫挤压在半场,阿朗吉斯与比达尔则配合双前锋向德国方面由单后腰+三中卫形成的后场菱形矩阵施压。
从表面上看,智利在开场阶段的压迫与反抢完全切断了德国的中场运输线,在迪亚兹送出乌龙助攻之前(20’),德国队只有一次攻入到智利队的禁区附近,施廷德尔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完成的一次下底传中被快速回防的阿朗吉斯解围。不过,智利队在这一阶段创造出的有威胁进攻并不多,为了解决中场传威胁球能力不足的问题,桑切斯不断来到左路和肋部持球吸引防守、撕扯对手防线,他的回撤接球虽然保证了中场运转的流畅,但也付出了高位接应兵力不足的代价。在两大球星主导球权的情况下,依靠阿朗吉斯、巴尔加斯和伊斯拉等人执行最后一击的效果可谓是事倍功半。在施廷德尔破门之前,桑切斯本有机会率先打破僵局(19’),令人遗憾的是,连续作战且被场外事务分心的枪手大腿此役的球感并非最佳。
站在德国队的角度上来看,智利的高位逼抢之所以没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一方面是由于德国防线的个人能力、经验和组织性是喀麦隆和澳大利亚所无法比拟的,另一方面就是勒夫长期演练控球战术提升了卫线的出球能力,其此役的防线人员部署在保证防空能力的同时亦兼具了不俗的控球能力。穆斯塔菲、吕迪格和基米希都敢持球摆脱,身前的鲁迪和德拉克斯勒的移动接应也比较到位,即便后卫线的向前出球线路被封锁,吕迪格们至少可以保证不被对手截取脚下球就地发动进攻,当他们被迫采用长传的方式来化解危机时,锋线球员的身高优势意味着德国在争抢二分之一球时拥有更大的优势。
上半场,主动出击的智利队声势滔天,德国队最好的两次得分机会均来自对手后场球员的送礼,迪亚兹在第20分钟的横传失误让施廷德尔捡漏得分,哈拉在第44分钟的传球失误几乎令比赛的悬念提前终结。这次“意外”情况的出现有着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德国在无法通过整体阵型的前移来完成高位压迫的情况下,选择了依靠机动性很强的双前锋针对对手的拖后出球者执行“斩首行动”。同对位的迪亚兹和哈拉相比,施廷德尔和维尔纳在身高、体格和速度方面的优势十分明显,两人步调一致的夹击和上抢往往可以在瞬间给予对手极大的压力。
【智利变阵导致中场脱节,德国调整成功保住胜果】
比赛中段,在智利适当放缓节奏进行体能缓冲的阶段,德国队依靠德拉克斯勒的组织和策应完成了一些进攻。在德国“二队”中,无论是使用单后腰+双攻击型中场的三中场体系,还是采取单后腰+B2B中场+双攻击型中场的四中场配置,中场的有球核心都是德拉克斯勒,在对阵澳大利亚和墨西哥时大放异彩的戈雷茨卡则是副核。
作为德国“二队”中为数不多可以在“一队”中担任首发的球员,德拉克斯勒在联合会杯期间的位置与2016欧洲杯时期有所不同,勒夫将其从去季的左边锋位置调整到了左内锋/攻击型中场位置以充分释放他的潜能,他在这里会减少个人突击而增加持球和串联,在由守转攻的瞬间完成进攻推进和线路的梳理。在智利队主导球权的情况下,德拉克斯勒得球进攻的机会并不多,但他只要能够在肋部完成启动就可以形成一次有威胁的进攻,热衷于前压的阿朗吉斯在这一侧给他留下了很大的进攻空间。
在德拉克斯勒和鲁迪渐入佳境、维尔纳和施廷德尔扩大活动范围的情况下,智利在中场的优势逐渐消弭。随着跑动能力的下降,智利中场球员已经很难依靠连续配合和穿插来调动对手。下半场初段,皮齐改变了球队的进攻推进方式,迪亚兹和埃尔南德斯通过对角线转移直接将球打向锋线,阵中空中优势最强的比达尔来到右边路担任支点,与这一侧的巴尔加斯和伊斯拉形成串联;在迪亚兹的离场之后,智利在有球状态下形成了一个4-1-2-3站位,巴勃罗-埃尔南德斯中场中路不断向两翼分球,在锋线力量得到强化的情况下,智利开始寄希望于利用边路传中制造混乱,再争抢第二落点的方式寻求乱战破门机会。
此役,智利队取得了超过六成的控球率,完成的19次射门是德国队的两倍有余,令人遗憾的是,这些射门中真正的得分机会大概只有三四次左右,在前场渗透环节缺乏耐心、过于执着于边路传中令他们挥霍了太多进攻回合。穆斯塔菲领衔的后防线无论是在贴身卡位、落点预判和集体造越位方面的表现都是十分出色的,正面防守能力强悍的德国人在控制第一落点的同时,依靠后场两线之间的紧凑站位保证了禁区弧顶附近的区域,这让智利队也失去了远射和禁区前小配合两大破密防利器。
在最后阶段需要加强防守保住胜局的时刻,勒夫换上了在小组赛阶段表现不俗的埃姆雷-詹,德国队的阵型也变阵了由多面手施廷德尔突前的541无锋阵。在低位防守阶段,埃姆雷-詹与鲁迪的双后腰组合在禁区弧顶附近,构成了一道退可沉入禁区争头球、进可扫荡支援中场的弹性防波堤:在中后场推进阶段,他会来到承担推进任务、缓解鲁迪的压力,在前场渗透阶段,德国队的球权主要集中在德拉克斯勒和戈雷茨卡脚下,埃姆雷-詹像在效力利物浦时一样在禁区弧顶附近担任“中锋”支点,这让施廷德尔可以有更多的空间去完成接应和前插任务。
【冒险之旅,勒夫制造】
从三年前的巴西之夏开始,绝迹多年的三中卫阵型经智利、哥斯达黎加、荷兰和墨西哥等队之手再次回归主流媒体视野,桑保利的球队在一年后的美洲杯上证明了这种战术“复辟”的并非昙花一现。在2016法国欧洲杯的小组赛阶段,意大利、威尔士和北爱尔兰的成功再次让人见识到了三中卫阵型的魅力。当然,以上球队中的大多数都将三中卫阵型视作加强防守或运作压迫的战术蓝本,像德国“二队”这样利用三中卫阵型充分解构场地空间、实现以攻代守的球队并不多见。通过这种极端的方式锻炼新人,勒夫的胆识和勇气可见一斑。
德国“二队”问鼎,联合会杯诞生了一支新的冠军球队,或许在分量上无法与世界杯和欧洲杯相提并论,但这次加冕毫无疑问将成为了德国足球黄金时代的一座里程碑。考虑到这支球队所展现出的战术面貌、发展潜力和辐射能力,他们已经足够与上世纪70年代10年三冠的那支王朝球队相提并论,这是勒夫之功,这是球迷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