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最初的13座城门,到如今门开门废,南京城依然拥有20座左右的古今城门。2016年9月5日,一场特殊的生日会在南京城墙的正南门——中华门举行。650名生日同为9月5日的南京市民,齐聚中华门瓮城之内,为650岁“寿星”——南京城墙庆贺生辰。
城墙年龄如何推算出来
一座古老城墙的“出生年月”是怎么推算出来的?
南京明城墙研究专家杨国庆透露,这个依据来自严谨的史料考证。据《明太祖实录》卷二十一中记载,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丙午八月庚戌朔,拓建康城”。也就是说,从那个时间点起,被称为“京城”的南京城垣开始大规模筑造。换算为公历,“丙午八月庚戌”这一天,是公元1366年9月5日。
650年的风雨沧桑过后,这座经历太多战火,看惯政权更替的庞大城池,依然守护着南京人。
在《吉尼斯世界纪录》中,由城砖、条石构建的南京城墙也骄傲地占有一席之地:它是世界上现存最长、规模最大、保存原真性最好的古代城垣,总长度为35.267公里,目前墙体留存有25.091公里,遗址部分为10.176公里。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城门“随形就势”开辟
一部南京城墙史,有相当多的篇幅是城门演变的历史。从最初的13座城门,到如今门开门废,南京城依然拥有20座左右的古今城门。
《南京城墙志》指出,从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开始,南京城墙的建造共经历了五个阶段,分别是最早的草创时期;1366~1369年的都城营建初期;1369~1375年的与明中都并建时期;1375~1390年的完成南京都城城墙“四圈格局”时期;1390~1398年的进一步完善南京城垣的规制,加高增厚的时期。
到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随着朱元璋的“龙驭宾天”,明城墙的建造宣布结束,在看到自己倾注大量心血的明城墙终于完工,这位“乞丐皇帝”满意地闭上了眼睛。
建成后的南京明城墙共开有13个城门,这是一个奇怪的数字。一般说来,各地城门的数字往往是双数,南京城墙却是特例。原因得从南京城墙奇特的外形说起。
在很多人印象中,城墙是方方正正的,能够左右对称,或为正方形,或为矩形,也有少部分为长圆形,但南京城墙的外形极其“古怪”,难以用简洁的词语描述。南京城墙是不规则的“多角不等边”粽子形、“宫扇形”或“葫芦形”。10年前,还有市民通过媒体提出大胆猜测,南京城墙外形像一张人脸,极有可能就是“朱元璋的脸”。
在学界,主流的观点是:南京城墙的形状是仿效宇宙天象的投射,在平面上呈现“北斗星”和“南斗星”的聚合,同时兼顾丘陵、河湖等自然地理条件,以及军事防御需要。因此,南京城墙的城门,往往随形就势地开辟,不求对称(由于南京城墙的奇特外形,根本无法对称),兼具城市布局和军事防御需求,与城内主要街道连接,使得城内外达到最为方便的沟通。
吴敬梓用歌谣概括13个城门
在南京民间,流传着这样一段歌谣:“三山聚宝临通济,正阳朝阳定太平,神策金川近钟阜,仪凤定淮清石城”。这段歌谣高度浓缩了13个南京城门的名字,却很少有人知道,其作者是吴敬梓,收录在《儒林外史》中。
明朝礼部编纂的《洪武京城图志》记载,明初的13座城门是三山门、聚宝门、通济门、正阳门,朝阳门、太平门、神策门、金川门、钟阜门、仪凤门、定淮门、清凉门、石城门。
13座城门形制近似,正面为一座门洞,高逾五米。大部分建有瓮城,可确认有瓮城的城门包括正阳门、通济门、聚宝门、三山门、石城门、清凉门、神策门。
除神策门外,其余城门瓮城均为内瓮城,其中,通济门、三山门、聚宝门(中华门)瓮城极其气派,前两者为独特的船形,聚宝门为矩形瓮城,尤以通济门瓮城的规模最为宏大。神策门则是明初城门中唯一的外瓮城。有老照片显示,南京城东的朝阳门也有外瓮城,但据史料记载,明代朝阳门本无瓮城,其外瓮城为清同治四年增建。
明初南京京城城墙13座城门,城头上均建有大小不一的城楼,设有瓮城的城门还建有镝楼。城楼为木构建筑,留存不易,目前仅有神策门保存有重建于清末光绪年间重建的城楼(仿淮安府城楼建)。
在后来漫长的岁月中,13座城门的名字也几度更易,很多门最初的名字甚至被人们淡忘。如三山门,民间改叫水西门;聚宝门,民国时改名为中华门,由蒋介石题写“中华门”门额,保留至今,民间也习惯称之为“南门”;正阳门,民国时期改称为“光华门”,由于右任题额刻石;石城门,后来改名为汉西门、旱西门;神策门,因为清康熙年间,清军在此大败南明郑成功北伐军,一度改成得胜门,清末改回神策门,民国时期又改叫“和平门”,由胡汉民题写门额,今已恢复神策门原名。
13座明代老城门,每一座都有着各自的风雨沧桑。可惜的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南京“拆城风潮”中,大部分明代城门未能幸存,目前仅有中华门(聚宝门)、清凉门、汉西门(石城门)、神策门留存,其中三座存有瓮城。
古老城门已融入现代城市格局
随着城市交通路网的发展,应运古代都城布局而生的南京城墙,日益不合时宜,城墙阻碍了主干道的延伸,因此需要在城墙上开辟更多的城门。
1952年,在鸡鸣寺后东北侧的城墙上开解放门,以沟通城内外交通;1991年,新建的集庆路向西延伸,与城墙相接,在城墙上开“集庆门”。此门正式名称为“集庆通道”,共有四个门洞,其形式与以往任何一座南京城门都不相同。
进入21世纪后,除了复建雨花门、武定门外,南京城墙上又开辟了长干门、华严岗门、标营门、光华东门通道、蓝旗街通道,复建了雨花门、武定门,太平门、仪凤门,此外,在南京城墙上还至少存在着五座“无名小门”,都是建国后由毗邻城墙的部队或者企业自行开辟的。据统计,目前南京城墙上的城门至少还有20座左右,此外还有若干无名小门或城墙通道。
当飞驰电掣的地铁从地下钻出,通过长干门,跨过外秦淮河时,你会感到,这“650岁”的古老城墙并没有苍老,反而焕发出蓬勃生机,以一种崭新的姿态,成功融入了现代南京的城市规划格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