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7年7月18日,美特斯·邦威的2017品牌升级发布会上,创始人周成建再次坚定美邦的信念:唤醒自己、回归主业、勇于担当,回归服装品牌的本质,做好一个好品牌的经营者。
美邦的鼎盛时期,凭借着音乐巨星周杰伦的代言,以一句“不走寻常路”的口号红遍了大江南北。但在最近的几年时间中,包括ZARA、优衣库和无印良品等国际时尚大牌刷新了国人的时尚观念,一众互联网服饰品牌的快速崛起,让美邦曾经的时尚潮流光环不再。逐渐走进困境。
身家过百亿,周成建曾是中国服装界首富,并立下豪言:超越zara,要做全世界的裁缝。
1978年,小学毕业的周成建以数学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县中学,就因为是农民的孩子,他经常被欺负。
“所有的原因就是因为农村人的身份,让人瞧不起,从那时起内心深处我一直很自卑,总觉得自己矮人一等似的,总觉得自己怎么做都很难得到别人的认同。”周成建丝毫不掩饰内心的真实想法,“但我性格中天生中又有自傲的一面,越是自卑我就越想证明自己‘我是行的’”。
初中毕业就出来闯荡。他尝试学过泥瓦匠、木匠等,最后选择进入服装业。
就因为想摆脱“农民”的感觉,周成建当初创立品牌给自己公司起名为美特斯制衣有限公司,“美特斯,听起来一定是没有农村的味道。”周成建说自己当初其实就是这么简简单单的想法。
90年代,国外的流行文化大量涌入国内,休闲服饰成为潮流。1995年,周成建在温州五马街开设了第一家美特斯邦威专卖店。所以美邦的上装经常会出现“since 1995”的字样。
2008年,是周成建最风光的时候,头顶中国本土休闲服饰第一品牌的美邦服饰,在深交所挂牌上市,线下门店超千家。
2009年、2010年,周成建曾两次登上中国内地服装业首富。并立下豪言:超越zara,要做全世界的裁缝。
曾经,印着诸如“Meters/bonwe”标牌的衣服,一度是诸多小镇青年心里的“名牌”。那时美邦的渠道做的比较好,加上明星代言和媒体广告,品牌认知度一下子就起来了。各地招加盟代理也更容易。
从1995年至2003年,美邦在各地的专卖店数量从几十家飙升到1100多家。而顶峰时期的2012年,美邦的门店数量高达5220家。
2008年,美邦的营收和净利润分别为44.74亿元、5.88亿元。此后营收及净利润继续大涨,2011年达到顶峰值——营收99.45亿元、净利12.06亿元。
然而,高峰时刻却是美邦发展史上的一个“拐点”。2011年底,美邦遭遇库存危机。当时纺织服装上市公司普遍亏损或利润下滑,美邦2012年半年报公布的数据却显得很“华丽”:营收增长21%,净利润增长15%,并且在短短半年时间内消化了8亿库存。但随即媒体指出,周成建及其亲属控制的公司,通过关联交易贡献了美邦部分业绩。
在美邦这样的品牌繁荣的时刻,面对强大的国际竞争对手,比如H&M、优衣库等也进来了。这就意味着,原来美邦、森马、真维斯、佐丹奴这些只有几个品牌之间的竞争,一下子有了大量的国际品牌的竞争,产品、营销一下子没了优势。
同时从价格上讲,整个互联网的服装品牌都是它的竞争对手。因为美邦所处的价位大概在300元以内,这是整个互联网服装卖得最好的价格带,而服装行业又是电商化最彻底的行业之一。这对美邦服饰的冲击力,是不言而喻的。
2010年12月,美邦上线电商平台邦购网,此举被认为是美邦在互联网转型中的“首秀”。但邦购网运营还不到一年就草草收场,美邦为此投入的6000万元打了水漂。两年后,美邦又宣布启动O2O战略。还关闭了一些加盟店,增开了1000多家直营线下体验店,但真实情况却是,美邦打造的体验店顾客寥寥,O2O试水成效并不大。
2015年美邦又推出“有范”App,将集团线下4000家门店带来的数亿人次的客流和1000万的会员转化为平台用户,并通过向入驻品牌抽点、与卖家通过多种合作方式分成来盈利。还赞助了三季“奇葩说”。但从市场反应来看,结果并不理想。
根据2016年3月媒体报道,“有范”App当时的下载量仅有37万左右。
美邦的盈利状况每况愈下,2011年,美邦净利为12.06亿元,到了2015年就出现了1.3192亿元的亏损。美邦到了一个急需转型的关键点。2016年仅上半年,美邦净亏损达到了6019.08万元,年度亏损超一亿元,3年时间关闭1500余家门店。
自去年11月,上市公司美邦服饰创始人、原董事长、总裁周成建辞去公司所有职务以来,他几乎再也没有出现在公众面前。
今年7月,创始人周成建再出现在公众视野,他当时对媒体称,目前是美邦最差的时候,“应该不会再差到哪里去了吧。”他说,“我们决定从冲动、迷茫、错位中逐步修正自己,唤醒自己。
美特斯邦威今年上半年仍在继续亏损当中。8月29日,美特斯邦威发布2017年上半年财报,根据报告,上半年美特斯邦威亏损4475万元,与上年相比亏损收窄25.65%。
所谓的“唤醒自己”,周成建解释,就是把昨天的经验唤醒,“我们决定,要回归初心,回归主业,回到消费者的真正需求上来,做好产品,做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