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即便是军阀混战时期的中国,在遭遇日寇入侵后,仍然站在民族大义的立场上团结起来,共同抵抗外敌。然而,这个定律似乎并不是每每生效,比如在二战时期的德国就存在一种尴尬的情况:德国国防军和党卫军彼此看不顺眼。
说来话长,纳粹的党卫军最初是元首的私人武装,主要效忠于纳粹党党魁希特勒。然而,随着纳粹在德国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党卫军的人数也飞速增长。二战爆发时,党卫军已经形成了具有一定作战能力的武装部队,鼎盛时期总规模更是接近百万。在纳粹高层的包装下,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德国青年甚至将加入党卫军,为元首效忠视为人生的一大目标甚至是终身荣耀。按照德军规定,在特定情况下,党卫军部队指挥官有权越级指挥国防军部队,这招致许多传统的德军军官非常不满。包括古德里安在内的诸多德军名将对党卫军非常不屑,认为他们不过是一群无恶不作的土匪。
二战末期,国防军对党卫军的不满已经难以抑制,甚至在1945年5月出现了德国国防军士兵携手美军,同党卫军作战,共同解救关押于伊特城堡的法国政要的奇葩场面。我们这篇文章要介绍的一位德军军官就是这样一个典型:他属于国防军,本着军人的职责而忠于国家领袖,然而他的狡猾令党卫军吃了大亏,高超的智慧才华也让苏军吃了大亏。虽然以上做法颇有争议,但他无疑赢得了敌人的尊重,美军在他被俘后选择有待他,他就是赫尔曼·巴尔克。
巴尔克的家族也算得上是军人世家,因此,传统的德国军人的荣耀感在他的人生观中根深蒂固。生涯早期,巴尔克作战勇猛,先后五次负伤,一战结束后,即便是德军大规模裁军,他也得以留在陆军中。巴尔克对军事有着相当惊人的天赋,第一次接触坦克时,当时的坦克与后来所向披靡的德军坦克部队还是两码事,但从这些笨重的“水箱”身上,巴尔克就敏锐地嗅出了它们日后的发展方向,更是坚信这种武器会成为未来战争的主流。
1940年5月10日,法兰西战役爆发后,巴尔克以国防军第1装甲师摩托化步兵团团长的身份在古德里安麾下效力,古德里安对于装甲部队的娴熟指挥,更是深深地影响到了他。攻占法国后,德军高层就开始拟定进攻苏联的计划,一大批优秀的德军军官被调遣到东线准备作战,巴尔克便是其中之一。1942年5月,他被任命为第11装甲师师长。斯大林格勒战役爆发后,德军立刻感受到了苏军可怕的战争能力。当德军精锐迅速消耗时,苏军部队却像潮水一般源源不断涌来。1942年底,局势已经慢慢偏向于苏军了。
1942年12月6日,苏军集结重兵对齐尔河一线的德军发动进攻,目的是粉碎区域内德军的防御,为下一步突破打开局面。此时,苏军无论是武器装备还是部队数量,都对德军形成碾压。除此之外,苏军早已习惯了德军“机动防御”的作战方式,并制定了一系列针对措施,由此看来,齐尔河畔战役还没开打,苏军已经占据了方方面面的优势,德军高层甚至根本就没打算赢这场战役。然而,巴尔克几乎是凭借一己之力扭转了局面。
战役爆发初期,规模庞大的苏军装甲部队就对德军防线展开全面进攻,大批苏军坦克源源不断地发起冲击,德军倍感压力。然而,巴尔克却抓住苏联人轻敌的弱点,故意在防线上放出缺口,诱敌深入,无形之间对苏军形成包围。苏军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大量苏军坦克陷入一片混乱,损失惨重。仅第一战就有51辆苏军坦克被毁,数百辆坦克受伤;相比之下,德军仅有4辆坦克失去作战能力,战损比可谓是相当惊人了。巴尔克就是用这种零敲碎打的方式,以劣势兵力消耗着苏军的优势。在短短两周时间内,苏军强大的第5坦克集团军被击毁的坦克就有超过700辆,不得不暂停进攻。而巴尔克部因为表现突出,被誉为“齐尔河救火队”;苏联人恨得咬牙切齿却也无可奈何。
不过,比起曼施坦因、龙德施泰特等德军顶级战略战术大师,巴尔克还是略逊一筹。在随后的巴拉顿湖战役中,他就出现了较为明显的指挥失误,导致德军陷入溃败。然而,狡猾的巴尔克机智地将战役失败的主要责任甩给了他本来就看不顺眼的党卫军部队,元首本着对这位“救火队员”的厚爱,将党卫军装甲师的领导们都叫到面前臭骂一顿,这些可怜的党卫军军官背了黑锅也不敢多做争辩。
1944年12月,德军集结最后的精锐发动了著名的阿登反击战,巴尔克的主要对手是美军名将乔治·史密斯·巴顿。前者的精妙指挥一度让巴顿吃了大亏,这位暴脾气又高傲的美军军事天才,也不由对巴尔克表达出了由衷的钦佩。1945年5月,巴尔克率领的第11装甲师决定于巴伐利亚向美军投降,巴顿得知后异常激动,大赞该师是“世界第一流的军队”。巴尔克成为战俘后,美军非但没有为难他,还给了他相当大的尊重。战后审判时,巴尔克被认为在战争中展现出了一名军人的正直,因此没有遭到什么严重的指控。
巴尔克的最高军衔为德国陆军二级上将,客观地讲,在将星如云的二战德军军官团体中,他并不算非常有名。然而不得不说的是,他是第25位双剑橡叶骑士勋章的获得者。有人指出巴尔克对纳粹政权相当忠诚,实际上细看历史,我们便会发现这份忠诚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军人的荣誉感之上的。二战结束后,巴尔克一直居住在联邦德国,一直到1982年11月29日才安然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