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德迷联盟 - GerFans.cn

 找回密码
 加入联盟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意志的胜利及作为宣传的电影

[复制链接]
德迷小天王 发表于 2018-6-29 09:42: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原创 三联新知 2018-06-28 15:28:34
《意志的胜利》及作为宣传的电影
小巷里的卖碟小贩又翻出一张DVD,说:“这也是德国的。”封面上有一位钢盔战士的灰色半身像,背景是影印成红色的纳粹党党旗,右下角立着身着黄色制服的希特勒。这是纳粹德国时期导演莱尼.里芬斯塔尔(Leni Riefenstahl)最著名的纪录片《意志的胜利 Triumph des Willens》。
“禁片哦。”小贩又补充说道。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禁片?当代社会的德国人大多没看过此片虽是事实,但德国法规并未明令禁止本片的发行与播放。对于大多数德国人而言,里芬斯塔尔算不上一个完全陌生的名字。周而复始的进行反纳粹主义教育的中学历史课堂上,老师会给学生们介绍讲解这位当年倍受希特勒尊敬的女导演及她的作品。人们听说过《意志的胜利》,也许还看过其中的几个镜头,但真正完整看过全片的,在现今德国人中只能算极少数。首先,但凡学校里不得不学的内容,人们对其都自然平减几份兴趣,德国教科书对本片的介绍虽也谈及其在视觉美学上的成就,但更多的是它作为纳粹德国时期政治煽动性影片的危险性。其次,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社会开始全面反省纳粹所犯下的各项罪行时,互联网还不存在。《意志的胜利》虽不像纳粹标志或纳粹礼被德意志联邦政府立法禁止,但其版权所有者TransitFilmGmbH电影公司在战后成功地控制了该片在德国境内的流通。公司不签署任何发行及播放许可,人在德国想看也难。DVD仅在国外发行。在这一点上,《意志的胜利》与希特勒的《我的奋斗》境况类似。近年来,网络的发展为德国人观看本片提供了可能。但那些曾听自己父辈谈起,也被这片名勾起无限遐想与好奇的一代人现已老去。对于多数年轻人来说,这个名字已被牢牢地贴上了“纳粹政治宣传”的标签。人们接受学校的反纳粹主义教育,不愿再受此种“宣传”,唯恐避之不及,连当代新纳粹党的资料名录中也不再有此类影片的身影。
1933年,希特勒成为德国总理后,盛情邀请里芬斯塔尔拍摄一部的纽伦堡举行的纳粹党代会(Reichsparteitag)纪录片。此时的希特勒与里芬斯塔尔已相识十年之久,交情颇深。对于这位女导演,更确切地说是他眼中的女艺术家,希特勒的景仰是精神性的。在两人初次见面时,希特勒就曾说:“如果有一天我们掌政了,您一定得来为我们拍电影。”
虽说该片的拍摄动机为纪录党代会的盛况,但此时党代会已经失去了它作为党内集会本身的作用。1933年之后,在纽伦堡举行的一年一度的会议仅是纳粹政府的另一政治宣传工具:一可通过列队、集会鼓舞人心,二也为《意志的胜利》等影片的拍摄提供最佳的人员及场景条件。无疑,这部电影成就了里芬斯塔尔的国际声誉。片中,导演通过展示健美的人体及对大队人群的适应场景需求的分配调动,诠释了她对力量、优雅和权力的理解。当今许多电影业内人士对她作为导演在电影美学上的造诣不持非议,也对片中与同时代影片相比异常生动的剪辑手法及前所未有的拍摄角度的运用给予肯定。而该片在视觉美学上的突破究竟可否与其宣扬纳粹主义的初衷相分离,又孰轻孰重,至今仍然倍受争议。
里芬斯塔尔本人坚持认定它为“一部纯粹的艺术作品”,并多次声明影片中并不带有任何反犹主义词汇,直至她生命之末。可以说,她对这段历史的态度在战后的德国社会极具代表性。坚持自己在纳粹党统治下的十二年间“不过完成了本职工作而已,并无主动的极端反犹情绪”的德国人不在少数。而这“本职工作”会将其他生命带往何方,他们情愿蒙上眼睛塞住耳朵,假装不晓。
在这部长近两小时的纪录片中,除了几段演讲之外几乎没有其他语言活动。一次次镜头切换间确有美感,但对于现已进入3D电影时代的观众而言多少乏味,似也难解这邪恶极权制造出的美在当时所具的政治效应。殊不知,这部现今最广为人知的纳粹政治影片与未能付诸实建的宏伟建筑日耳曼尼亚、希特勒所热爱的瓦格纳歌剧一道,似乎为当今社会的人们制造出一个“纳粹德国以艺术之美完结其政治宣传”的假象。
纳粹德国时期的政治宣传影片(Propagandafilm)中,除了里芬斯塔尔的《意志的胜利》等歌颂民族主义、大德意志主义的,以美的形式引导民众思想的影片外,还有另一现为更少人所知的类型:它们以恶的形式揭露德意志敌人的面目,它们旨在宣扬反共产主义,反苏联,反英,以及对于纳粹德国的政治策略而言最重要的反犹主义。对于此类具有负面情绪煽动性的影片,战后德国亦无法律规定禁止传播。纳粹德国统治十二年期间所上映电影中,现有60%由弗里德里希·维尔海姆·穆尔瑙电影基金会(FriedrichWilhelmMurnauStiftung)统一管理。全部电影中近14%现在被归为带有政治煽动性质。当时引起社会反响最为强烈的两部反犹主义影片《犹太人瑞思Jud Sü》和《永远的犹太人Der ewige Jude》也在此列。基金会将其管理的40部政治宣传片归为“保留影片”(Vorbehaltsfilm),仅允许在配有当代公正政治评论的条件下有限制性地播放。
1933年纳粹党上台后,德国电影院中放映的虽仍多为故事片,但在影片播放间隙,现在影院观众们观看广告和预告片的时间,德国民众看的是纳粹政府官方录制的煽动性政治短片,如新闻周报(Wochenschau)。1938年水晶之夜后,纳粹政府对犹太人歧视待遇上升为迫害。1939年德军对波兰发动突袭,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此后,电影成为了纳粹政府全线宣传反犹主义和战争英雄主义最重要的工具。在1930年代初期上映的政治宣传影片中,仍有不少是电影业界人士自发组织拍摄,大多出于制作团队自身亲纳粹党的政治倾向或对执政政府过于轻率的服从心理。到了30年代末期,德国的电影行业已在很大程度上被国有化了。多数电影都由纳粹的国民教育宣传部(Reichsministerium fürVolksaufkl.rung und Propaganda)直接负责组织拍摄。每一个剧本的必经之地,是宣传部长约瑟夫.戈培尔(Josef Goebbels)的写字台。
《犹太人瑞思》、《永远的犹太人》及里芬斯塔尔的几部出名影片都在此列。1940年,纳粹政府对反犹主义的宣扬可谓达到了高潮。在这些政治宣传影片中,犹太人不再以之前纳粹政府鼓吹的“可笑”形象出现,而是被彻底划分为对当时德国社会极具危险性的低等种族。可以说,纳粹政府宣传部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为奠定全民的反犹情绪扫清了最后的障碍。
《永远的犹太人》是以集结多段已有材料为基础的纪录片。影片共分为四段:首先,观众看到是几组波兰犹太人居住区混乱状况的镜头。旁白讲解犹太人的来历及其“邪恶用心”,如何为谋私利蒙混藏匿于正常平和的社会之中。犹太人被比喻为“老鼠”:“凡其所到之处,亦遭灭顶之灾。它们摧毁人类的货品及食物,阴险狡诈,胆小怕事,残暴无情,常常集队出行。接下来,当时在政治、文化、社会、科学领域有一定影响力的犹太人被一一细数,为广大民众揭露其“真实的丑陋面目”。爱因斯坦被判定为“将自己对德意志的仇恨掩藏在他极其可疑的假科学之下的相对论犹太人”。此后,在影片展示犹太教宗教仪式和课程后,荧幕上出现几行字:“以下录像未经任何修改。此为摄影史上最残暴血腥的镜头之一。哪怕会有碍您观瞻,我们依决定在此播放,因为比您的观瞻更加重要的,是让我们的人民认清犹太人的真面目”。紧接着,片中播放了几段犹太教徒遵照犹太教的传统,将牲畜割喉放血的屠宰片段。可怜的动物以无辜的眼神望向镜头,慢慢抽搐失血而死,旁边的犹太教徒依旧嬉笑,面容不改。最后,播放党代会上希特勒激昂的反犹主义演讲:“如果掌控了金融的国际犹太群体的计谋得逞,人民再次被卷入世界大战之中,那么最终结果将不是世界的布尔什维克产化,也不是建立在此之上的犹太人的胜利,而是对整个欧洲犹太民族的彻底消灭!”希特勒的话音落下,兴奋的冲锋队员群起高呼。
片中,对犹太民族的“判决”毫无遮拦,赤裸裸的煽动言论使人不禁后背发毛。该片在当时被评价为“拥有高度艺术及政治价值”。虽然本片在众多影院上映,并有相关部门采取在部分影院强令播放的办法,票房却仍然不甚理想。但由于片中出现个别镜头极其残暴,引得观影后人们纷纷议论,倒也无形地间接弥补了影片原追求的宣传效果。
在当代德国,一方面因其播放严格受控,另一方面由于人民对极端纳粹主义煽动性言论的躲避甚至抵触态度,多数人对此片从无听闻。与《永远的犹太人》相比,《犹太人瑞思》在当代的知名度更高,但真正看过全片的人也寥寥无几。2010年,德国导演奥斯卡·罗勒(OskarRoehler)拍摄的同名影片《犹太人瑞思:无良知的电影Jud Sü. –Film ohne Gewissen》,讲述的就是纳粹德国时期拍摄《犹太人瑞思》的经过。
1940年,《犹太人瑞思》上映于《永远的犹太人》之前。与后者的惨淡票房相比,一个月内《犹太人瑞思》仅在柏林环球电影公司旗下的一家影院票房就突破了十万。截止到1943年,共有两千万人看过这部宣扬极端反犹主义的影片。这个数目是当时德国人口的三分之一。影片上映前,戈培尔专门向媒体传达指示:在此影片的前期宣传中“不得提及反犹主义影片一词”,应使观影观众相信,“他们看到的,就是犹太人真实的面貌”。
影片描述的是18世纪符腾堡公爵的财政大臣,贪婪恶毒的犹太人瑞思。他强征暴敛,压榨无辜劳动人民,鼓动公爵肆意挥霍,说服其允许犹太人进城居住。公爵听从瑞思的建议解散了议会,引起骚动,议会顾问及女婿因反抗而被捕。顾问女儿前去找瑞思为丈夫求情,瑞思垂涎其美色已久,将其奸污,顾问女儿不忍重辱投河自尽。此时民愤被彻底点燃,人们起身反抗。公爵突然去世,人民抓住了瑞思,判处其绞刑,并驱逐了州内所有的犹太人,符腾堡又恢复了安宁。
故事主人公在历史上确有其人:符腾堡公爵查尔·亚历山大(Herzog Karl Alexander von Württemberg)的财务大臣约瑟夫·瑞思·欧盆海莫尔(Josef Sü. Oppenheimer)。欧洲的反犹主义思想可一直追溯至《新约全书》,可以说深嵌于整部欧洲历史之中。17世纪,德语地区民众反犹思想普遍。符腾堡公爵去世后,瑞思因当时的反犹思潮被枉判绞刑,并遭曝尸示众长达六年之久。
这一故事在19世纪及20世纪初已多次被运用在文学创作之中。戈培尔任命拍摄的此部电影的剧本是以1872年德国小说家威汉姆·豪夫(WilhelmHauff)的同名中篇小说为基础,经过多次改编的。影片审核初映时,片尾还保留了一段瑞思被架上绞架前不失坚韧及尊严的演讲。戈培尔看后认为这段演讲太过英勇,不符合他期望塑造的悲催的犹太人形象。于是,制作组将结尾处重新配音,人们现在还可从当时的官方版本中演员的嘴唇动作辨认出原版的台词。
1940年,电影在威尼斯首映。意大利著名导演米开朗琪罗·安东尼奥尼(Michelangelo Antonioni)当时28岁,他写道:“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说:如果这是宣传的话,那么我们欢迎宣传。本片令人信服,精简扼要,且极为有效。片中没有任何一个影响情节发展速度的镜头,也没有任何一个与其他片段不协调的间插。这是一部以其完整合一性及协调性为标志的电影。”
《犹太人瑞思》在情节上运用的是最经典的,甚至老套的套路:坏人一手遮天,众生苦不堪言,女子拒从受辱,青年不屈反抗,人民团结起义,坏人罪有应得。即便已进入3D电影时代的观众也难免跟随情节的跌宕喜怒交。现今的德国民众大多数没有看过《意志的胜利》,没有看过《犹太人瑞思》,没听说过《永远的犹太人》。哪怕这些影片配有公正政治评论的版本也几乎没有出现在公共视野中的机会。但有一部电影,家家户户的德国人年年圣诞节前都会看——《火钳酒 Die Feuerzangenbowle》。许多大学还专为这一部电影组织广场集体观影派对,几乎每一个德国人都能随口背出其中一两句台词。
影片中既没有纳粹标志,也没有反犹口号,有的只是一位小有名望的博士作家假扮高中生,在学校里恶搞而发生的闹剧。但现在的德国观众中鲜有人知道,这部至今仍逗得他们开怀大笑的电影拍摄于1944年。正因它的幽默能让那时的德国民众短暂地忘记自己身陷的战争困境,起到安抚的宣传作用(这也是二战末期宣传部的主要工作),希特勒才亲自为这部本未获许播出的喜剧开了绿灯。
这部在当代德国依然流行的电影,其实是一部纳粹德国末期以“转移民众注意力”为目的的政治宣传片。戈培尔曾说:“政治宣传的秘诀就在于:要让这些政治观念彻底淹没观众,并不让他察觉自己已被淹没。”





 楼主| 德迷小天王 发表于 2018-6-29 09:44:37 | 显示全部楼层
你看元首的演讲才能,让德国人民迅速统一的意志。到了赛场上,队内领袖的更衣室动员与演讲,有时候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波德国队员,自从拉姆走后,就没有一个会动员全队的核心。大眼本来就内向,克罗斯文静,诺伊尔估计也不会演讲,德国队缺乏精神力,可以理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联盟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国德迷联盟 - GerFans.cn ( 辽ICP备17002255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1-3 10:49 , Processed in 0.023657 second(s), 9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