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抛开白天的烦恼,静静的把那张买了近半年的,之前赢得无数赞誉的电影<海上钢琴师>的DVD碟放入DVD机托盘里,手拿遥控器,开始长达2小时的精神旅程. <br> 看完本片,感觉本片着实有几处剧情上的漏洞,同时片子也有点"闷",特别是对于音乐盲来说.当你耐着性子将影片看完后,你会发现本片剧情简单的可怜,剔除掉表现音乐的场景,你会看到这样一条单线索的情节:1900,一个弃婴,被船上工人收养,养父因事故不幸早逝,1900成为一个钢琴天才,接受过爵士乐创始人谢利的挑战,有过一次短暂的爱情萌芽,然后是在随桌船的爆炸结束那他那终生没上岸的生命.将剧情抽丝剥茧后,你会发现主人公近50年生活似乎就是这样几个琐碎的几个场景,对于他的钢琴天赋,影片本身没有任何交代和铺垫,而对他终身不上岸的选择,更让人觉得难以置信.在我看来,本片早已脱离写实路线,成为一部风格上的超现实主义或者说是象征主义的影片.而主题依然是无数经典影片想表达的:对于人的生存价值的思索. <br> 剧情的简单在于突出人物的塑造,影片中处处强调1900不是这个世界上真实的人,首先,他是一名弃婴,没有父母,没有生日,没有居住证.也就是说,他的存在本身就体现着一种"虚无"感.再次,他一生都不曾上过岸,终生在船上度过.1900的一生就是依附于海,船和钢琴三者而存在,当这三者的任何一者消逝时,他也就不存在了.这一点让我不由自主的把它和现代主义文学作品极力突出的现代人存在的荒诞感联系起来,人的荒诞缘于社会的荒诞,这种荒诞感可以说是人对生活的绝望,绝望和希望永远是人生存的永恒悖论. <br> 我觉的本片体现了三个纯粹。一。剧情是纯粹的,没有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紧张场面,要算的上的最多也只有钢琴较量那场,没有任何煽情的剧情,整个故事在一种平淡的叙述中却总让人感到压抑的失落。二。导演的意图是纯粹的,本片就是在回答人生存的本质,剧情的简单就是为了突出主人公的精神气质,对人生的一种哲人般的思考。三。1900对钢琴的喜爱是纯粹的,这是一种理想化的生活态度,这种喜爱是超脱的,不含杂质的,。关于这点,可以直接引出下面我将讨论的话题:理想和现实的冲突。 <br> 作为一个人,理想和现实的冲突似乎就是个永生困绕的梦魇。从古希腊柏拉图做《理想国》开始,到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中发出的震耳欲聋的”生存还是毁灭“,直至尼采〈查拉斯图斯如是说〉中对于信仰缺失的感叹:上帝死了。千百年来,这场讨论伴随着时代的变化,都会出现新的含义,且永远不会有结束的那一天。回到影片,1900本来是打算在船上度过此生的,但现实是不会给他这个机会的,在这里,利用1900短暂的爱情萌芽为契机,阐述了导演对于人与社会的思索。 <br> 1900差点就为了这场爱情踏上城市的陆地,但他最终放弃了。他自己的比喻很精辟:琴键是有限的,所以他能自如的驾御。但城市是无限的,他无法适应。关于这个“城市的无限”,我觉得实质上是在说“人的欲望的无限”。城市只是个物化的本体存在,组成城市的实质是人的思想欲望。在船上的1900的欲望只有一个,就是利用钢琴表达心里的想法,沉醉于音乐世界的美妙。而现在他喜欢上了一个女孩,即是说他的情欲产生了,为实现这个欲望,他又有踏上陆地的欲望,继续下去,我们不难想象他的欲望会无限扩张,无限膨胀。而埋葬掉他与钢琴为伴的最初的,最本质的欲望。这颇有点叔本华生存哲学中对于人生悲剧的认识:人的悲剧就在于永远被欲望所驱使,没有终点,没有结束。 <br> 还有一点,就是1900一旦进入城市,进入社会,就会丧失掉他对钢琴喜爱的”纯粹“。在船上,他可以淡泊名利,视金钱如粪土,追求精神世界的超脱。但进入社会,他必须养家户口,那么钢琴必然从心灵的外延物成为”挣钱的工具“,一旦艺术成为功利性的附庸,那么它的价值也会大大降低。萨特的”他人即地狱“也可以很好的阐释人与社会的关系。所谓的城市和社会,本质上还不上人心所构成的,如同那句著名的台词”人心就是江湖“一样。你要生存,就不得不去适应别人的想法,对社会妥协,必然抛弃掉对于自我的认知,成为海德格尔所说的”大众的秩序化“的产物。这一点在故事结构上表现的非常明显。影片大部分情节是利用1900的好友泰迪的回忆展开的,而影片一开始,就是泰迪为了生计,去一家店里卖了相伴多年的喇叭,这个情节应该是为1900的选择做对比的,试想如果1900进入城市,也难免没有这一天。1900是清楚的看到了这一点了,所以他至死也不没有离开船,就是为了保持心灵的”自由“,不被污浊的社会同化和腐蚀。这里明显有导演对物欲横流的世界的批判。 <br> 1900的象征意味很浓,他的这种抵御物质诱惑,只为”精神而存在的“理念使我不由自主想到了〈霸王别姬〉里的程蝶衣。我觉得程蝶衣实质上就是中国几千年来知识分子的缩影。在不公正的社会制度下,在人性扭曲的现实下,蝶衣用他的死捍卫了尊严。相比蝶衣死时的惨烈,1900的死则要平和许多。他在死前甚至还对泰笛开了个玩笑,让我觉得他像极了个“忠诚的基督徒”,对于上帝的信仰,对于自己生存价值的信仰。 <br> 本片在国内的受欢迎程度比在国外要高的多(从〈看电影〉某专栏上得知的),这无疑是因为它与中国文化的某些相同点。老庄哲学的“出世”思想和以阮籍,稽康为代表的“魏晋风骨”都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限于篇幅,这里不再细谈。 <br> 本片结尾,店主人将喇叭还给了泰迪,象征着影片对于1900生存价值的肯定,他的思想已经使现实中的人得到了感化,说明在尔觎我榨的现实社会下人的良心还没有泯灭,人性尚存。这跟船上工人对1900这个弃婴的养育一脉相承,体现的是“人道主义的救赎”。这当然是导演在影片中赋予人生的一种积极的希望。 <BGSOUND balance=0 src="http://vista.levelup.cn/editorsftp/yeqiehe/waltz.mp3" volume=-10 loop=infinite><img src="images/post/smile/dvbbs/em29.gif"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3-17 17:58:03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