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德迷联盟 - GerFans.cn

 找回密码
 加入联盟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 转帖] 自古和尚经商有天分

[复制链接]
wolfgang 发表于 2006-11-2 10:03: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上書房行走<BR><BR><BR>达摩一苇渡江来到,少林寺改行大乘禅法,遂成禅宗祖庭。但是达摩也许没有想到,他的禅法没让少林以后得多大便宜,反而他面壁时舒活经脉的拳脚功夫让少林名声大噪。 <BR><BR>少林上千年来,烧毁过多次,几番兴衰,到现任方丈释永信刚入寺的一九八一年,只有十几个和尚,九个是老人,靠二十八亩地过日子。第二年有了电影《少林寺》,日子有了盼头。到一九八七年释永信主持寺务,少林寺迎来了历史上第二个黄金时期。释永信大和尚与其说是住持,不如说是CEO。他是如何提携少林寺的,报道太多了,不必细说。只说一下他的一天如何度过,就很有意思。 <BR><BR>这是今年八月二十三日。大和尚下午和法国、韩国、毛里求斯等外国客人会面,文化部官员作陪,签了少林寺到驻外文化交流中心演出和展览的协议;不久,登封国际旅行社老总来找。坐下不久,北京作家打来电话,说要合作。电话才放下,日本前国会议员又来电话说要来拜访。旅行社老总还没出门,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又由郑州市文化局局长陪同进来,商量塔林保护规划图。送走专家,已近黄昏,方丈还要赶去见另一拨客人,第二天早上还要赶到登封市陪专家吃早饭,“这是市委书记的意思。”这还不算忙,十月份方丈才到最忙的时候,连哈佛大学的邀请都去不了了。 <BR><BR>要数前一个振兴少林寺的大和尚,那要把指头掰到忽必烈的时代。福裕和尚奉命住持少林,统领嵩山所有寺院,被皇帝封赠为大司空开府仪同三司,圆寂后还追封为晋国公。福裕最大功绩是在蒙古人的发迹地和林以及长安、太原、苏州、洛阳建了五所少林寺。元代以后增至十所,以福建少林影响最大。 <BR><BR>其实,在中国历史上,和尚念经放两边,经营摆中间是司空见惯的,不独少林一家。 <BR><BR>苏东坡在杭州执政时就向皇帝报告,有个专搞海外贸易的僧人叫净源的,满高丽都对他一片赞誉之声,高丽王子义天来大宋朝贡,还专程拜访。而在宋仁宗时期,福严禅院想盖大楼,就卖了几间屋,借贷买些珍货,出海去交易香药,往返数十年,跑了七趟,大赚其钱,终于盖了楼。不去海外同样可以发财。密印寺有个和尚,攒了头发,变作商人,跑四川两广十年,赚了两万贯,为寺院盖了钟楼。范成大为此还吟诗赞道:“志士十年辛勤十载归”。 <BR><BR>这是靠经商搞寺院基础建设,也有靠骗的。天台国清寺有个和尚,不知是没有经商天分,还是太懒,总之就去骗皇帝去了。他乞求宋太宗帮着修国清寺,承诺事成后焚身以报。太宗就派了宦官去,命令他“了事了来”。不日,寺院修好了,宦官堆起小山一样的柴火,把和尚赶进去。和尚“哀鸣,乞回阙下面谢皇帝,而后自焚”,宦官不由分说,让人用叉把他叉进火里,和尚“宛转悲号而绝”。 <BR><BR>这一出算是插话,我们继续看和尚的经商天分。 <BR><BR>宋朝处州和尚惠京就很会干卖假身份证的勾当。他把死掉的和尚的身份证(度牒)改了拿去卖,被查获的有三十道。按官方定价算,可以卖得一万两千贯。 <BR><BR>广西西融州有优质铅矿,加上水质好,当地和尚就制出名牌粉来。于是“僧无不富”。后来官府眼红,由经略司收归官营,每年获利二万贯。和尚被剥夺了财源,一怒之下远走南岳衡山,另起炉灶,用低价倾销市场。虽然质量不如广西正牌,但也叫桂粉,把正牌冲击得“发卖少迟”,也就是滞销了。 <BR><BR>和尚会做粉,尼姑则会纺织。抚州莲花寺尼姑独门绝技莲花纱非常有名,而且很有控制产量抬高价格的商业头脑,寺里一共有四个院在做,一个院一年才织近百端。外界大量造假,可是消费者能识别出来,所以寺内纱总比寺外纱要多赚二三成的价钱。山阴县大庆尼寺下属的显教院尼姑也专门织罗。织出来的宝花罗还是贡品呢。大相国寺还开了两廊的专柜,专卖各个尼姑庵的产品,包括刺绣、绦线以及珠翠头面、生色金花样、袱头帽子等世俗日用品。可见这些尼姑庵平时都在干什么了。 <BR><BR>说到大相国寺,无论在宗教史还是商业史,都必须浓墨重彩地提一笔。堂堂一个佛寺,居然也是大宋最著名的商业交易中心和集散地。它的僧房零零散散,而中庭则可容纳万人,“凡商旅交易,皆萃其中”,每月开放五次,万姓交易。临安人杨靖靠贿赂宦官童贯当上武功大夫,为州都监,他想再升高一点,就造了三个“穷极精巧”的玩意,让儿子送到京城,给皇帝一个,蔡京一个,童贯一个。结果儿子拿到大相国寺卖了两个,“得钱数百千”。 <BR><BR>首都有这么一个佛寺成为商业中心,成都也有一个,叫大慈寺,而且以卖药闻名。卖药方式也奇特,从窗缝里喊一声“卖药”,别人就投以千钱,然后窗缝间给出一粒药,号解毒丸。而绍兴府的开元寺,不但药市媲美大慈寺,而且“集玉帛、珠犀、名香珍药之器,山积云委,眩耀人目”,招商效果奇佳,周围数十郡不说了,连海外商贾也慕名而来。 <BR><BR>小寺庙也很来劲。精严禅寺“寺邻于市,寺亦为市,僧居于市,僧亦为市,既为而久,久则盛”,生意旺到要把庙宇拆分出一百间来,还雇了数百人。东掖山白莲寺坐落在山间,条件不太好,但住持也“颇好事”,为来往进京赶考的考生搞了一个开架书店。湖州德清县宝觉寺有空屋三间,皇亲国戚要租来开酒店,和尚也不管戒律,急忙答应。能卖酒就能卖肉。大相国寺有个和尚惠明,居然烤猪肉算是一绝,高官杨大年经常带达官显贵来聚餐。有一天,杨大年说:“你是和尚,外面都把你这里叫做烧猪院,你没意见啊?”惠明说:“那有什么办法?”大年就出主意,不如叫“烧朱院”吧。于是都叫烧朱院了。 <BR><BR>还有比卖酒卖肉厉害的,那就是开妓院。南昌章江门外有小寺院四五个,地理位置极佳,其中水陆院最富。有个和尚跨江建了三数重水阁,结果邦人士女“游遨无虚时”,但是“实为奸淫翔集之便”。 <BR><BR>至于放高利贷,就更多了。早在南北朝的北齐时,就有个手眼通天的僧人道研,资产巨富,不但放债,还可以动用郡县的行政力量帮他收债。不过有一次撞上循吏苏琼,想求苏琼帮着收债,可苏琼本来看他不顺眼,每次见到就大谈玄理,道研来了几次,没法插话,最后不得不“焚债券”。寺庙里多有长生库,就是专门放高利贷的。南宋理宗嘉熙年间,湘山报恩光孝禅寺住持想买盐,就拿出四百贯,搞个小金库专款专用,每月利息十二贯,利率三分。这不算高的,最高的是百分百的利息。 <BR><BR>积极开展多种经营的例子还很多,简单再举几个。北魏时,巩县石窟寺主事僧侣“日日设险求巧”,到宣武帝时,还在桃花庵后“设市井三里许”,商贾往来不绝;庐山的寺院道观“往往种瑞香,太平观、东林寺为盛”,后来卖到“几遍天下”;婺源县山寺咸恩院,种有数百挺竹子,每竿可卖二三百文钱。小打小闹的咱就不提了,来看看宋仁宗庆历年间,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记述的鹅湖院佛殿修建过程:“今是殿之费,十万不已,必百万也;百万不已,必千万也;或累累而千万之不可知也。”好一笔糊涂帐,难怪就像当今官场一样,如果碰上大工程,和尚们睡觉拉屎都会笑。 <BR><BR>但是说到主营业务,还是收地租。宋朝时候,两浙路庆元府有久负盛名的大寺院天童寺和阿育王寺,天童寺每年可收谷三万五千斛,阿育王寺收三万斛。这些寺庙拥有上万亩甚至数万亩地,其他山林川泽尚不在内。按平均每亩一石地租计算,收入可谓不菲。 <BR><BR>大洪山奇峰寺有数百和尚,转运使怀疑和尚囤积谷物拿去放贷,于是就派欧阳修的叔父欧阳晔去稽查。僧人担心事泄,以白金千两行贿,撞到铁板。结果查出有积谷六七万石。山上还有一座崇宁保寿禅院,据说“寺帑之富,过于一州”。一座山头就有两家这么富的寺庙,可见一斑了。寺庙收入的地租太多,所以大量兴建仓库。宝峰寺的住持张保义就盖了数十所库来储藏地租。难怪宋代多数寺院都专设有知库僧,负责管理仓库。 <BR><BR>寺院收租如此之多,原因在于田多。之所以田多,在于既有皇上赏赐,又有官民进献,再加上自己还强占民田,不多才怪。唐代均田法令就规定“凡道士给田三十亩,女冠二十亩,僧尼亦如之。”而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以来“年逾二纪,寺夺民田,三分居一”。隋文帝曾下诏“于诸州名山之下,各置寺僧一所,并赐田庄”。皇帝大赐土地给寺院,可以梁武帝为代表。南京钟山有八十顷良田是重臣王导的私地,梁武帝想在此建大爱敬寺,就不惜跟王导家族翻脸,强迫他们把土地卖给官府,然后赏给大爱敬寺。 <BR><BR>佛教徒本是不交税的方外人,“寸绢不输官库,升米不进公仓”。由于皇室大提倡,官府又管不着,结果变成逃避徭役的绝佳场所。西晋的洛阳已有寺庙四十二所,到北魏末年翻番达到一千三百六十七所。到北齐末年,全国佛寺竟超过四万,僧尼近三百万人。剩下的农民只好承担更重租税,从而更激起逃入寺庙的念头,所以买卖度牒的生意,自古不绝,价格也一路扶摇直上。 <BR><BR>按照教义,僧侣应以乞食为主;寺院建立后,则靠施主布施维持。《佛祖统纪》载有“八不净”的僧律,即不许私占八种财产:田园、种植、谷帛、畜人仆、养禽兽、钱宝、褥釜、象金饰及诸重物。可是和尚们变成地主之后,什么不占有田园钱宝,傻子才遵守呢。南朝宋时,吴郭西台寺的富僧极多,高官王僧达勒索几次不如意,索性派主簿顾旷劫持了和尚竺法瑶,得钱数百万。南齐的江陵长沙寺和尚用数千两黄金铸为龙,埋在土中,代代相传,叫做“下方黄铁”。所谓七十年代嫁工农,八十年代嫁个体户,在隋唐年代,广南风俗却是“妇多嫁于僧”,因为当地僧人“率皆致富”,又“例有家室”。 <BR><BR>古代有谚语说“选官不如选佛”。数着铜钱丁丁当当,总好过翻着经卷稀里哗啦。婺源县咸恩院的住持俱会,就是“惟酒肉、钱财是务,晨香夜灯略不经意,屋庐老坏不葺……恣肆自若,凡四十余年。”不务正业之甚,和三十年不上朝的万历皇帝有得一拼。陕西僧人宗本经商也就罢了,还公然声称“此吾宿业也”,爱钱如命到了“视出一钱为拔齿”的地步。宋代还有一位僧人说:钱如蜜,一滴也甜。所以,当和尚端师子被大宋宰相章惇聘请为私家寺庙的住持后,发现待遇不好,就念经说偈道:“章惇章惇,请我看坟,我却吃素,你却吃荤”。 <BR><BR>贵族出身的和尚净觉,虽然不受世俗的爵位,但是“廪食与封君相比”。由此看来,当今名僧因为兴寺有功,获奖励百万元名车一部,实在不足挂齿。<BR>
拜尔飞翔 发表于 2006-11-3 16: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寺院商机无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联盟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国德迷联盟 - GerFans.cn ( 辽ICP备17002255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16 17:44 , Processed in 0.026257 second(s), 1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