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德迷联盟 - GerFans.cn

 找回密码
 加入联盟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如果您是教师或在校学生,此贴您一定要看哦~~~~!

[复制链接]
fgzxts 发表于 2006-11-5 09:52: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FONT size=2>导演:方刚亮 <BR><BR>主演:吴旭 艾丽娅<BR><BR>《上学路上》是由山东省电影电视剧制作中心拍摄的反映西部地区女童求学故事的电影,这是一部以著名的《马燕日记》为创作由头、以全新手法表现西部孩子求学故事的电影。24.8元,这是一个在平常人眼里不大的数目,但是对于一个生活在宁夏贫苦山区的孩子来说,这是一年的学杂费。影片讲述一个13岁女孩如何赚得这点学杂费用的故事,让观众体会上学路上奋斗的失败和成功;同时感受童年的希望和阳光。王燕面临着交不上学费而辍学,她不想像好友三花一样早早嫁人,她决心在暑假里自己挣学费。为了凑够去枸杞园摘枸杞的车费,她偷偷卖了家里的鸡蛋,又买了因相亲而认识的小男孩的钢笔,喜欢王燕的老师,高价买走了钢笔,使得王燕看到了希望。他又租了相亲小男孩的羊羔来养,结果被大瓜、二瓜两个弟弟捣鬼没有挣到多少钱。最后,小孩子人性中最本质的那种纯洁、天真、善良,好似无边无际黄土里的一汪清泉,好似浑沌世界里的一颗珍珠,使王燕打动了黑脸汉,做了一回"牵子",做了一会无本生意,终于挣够了去枸杞园的车费。<BR>开学那天也是三花出嫁的日子,三花一直想要一支笔留做对即将逝去的少女生活的一种纪念。王燕用挣来的钱给三花买了一支笔,赶在迎亲车接走三花前一刻,插进了三花为那支笔准备的一个空笔套。<BR>大西北宁夏,对许多人来说是遥远的、平生从未涉足的一片黄天厚土,2003年夏初,当山东影视中心影视部主任、编剧赵冬苓打点行装应邀前去采访时,宁夏西海固女孩马燕的求学神话一同随她上了飞机:马燕,宁夏回族自治区同心县预旺镇张家树小学学生(现已上了预旺中学),五年级时,因为家贫,马燕辍学。马燕的命运是无数西海固女孩的缩影:上上几年学,多少识几个字,辍学回家,十四五嫁人,二十几岁就可能是一大堆的孩子的年轻妈妈。但马燕的命运神话般地在一个夜晚改变:当法国公使夫人到西海固参观的时候,马燕的妈妈,一个精明的农村妇女把马燕写的三本日记塞到了公使夫人手里。不久后,这三本日记通过法国驻华记者韩石到了法国,先在法国《解放报》上发表,引起法国社会哄动,然后正式出版,在欧洲成为畅销书,先后被翻译成六国文字,最近又“出口转内销”回到了中国。而马燕,小小的年纪就在法国有了一大笔的财产(版税),在她十八岁成人之前,法国出版社每月给她五百元人民币,这在当地是一笔不小的财富。马燕重新上了学,她一家的命运也从此彻底改变。 <BR>天高地远、穷甲天下的西海固。 这是一个从那片黄土里刨出来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王燕身上所发生的事情,在西海固那些渴望求学的孩子们身上几乎都发生过-- 学校的孩子们几乎每天都要朗读一篇绿意盎然的小诗,但对于生活在一片光秃秃的黄土上的孩子们来说,绿色只是他们的一个梦。<BR>学校放暑假那天,王老师告诉大家,开学的时候,每人要交二十四块八毛钱的学杂费上来。 十二岁的王燕生活在一个贫困的家庭里,家里有三个孩子上学,七十多块钱对于这个贫困的家庭不是一个小数字。和许多贫困的家庭在遇到类似的事情时会做出的选择一样,妈妈告诉她,为了保证两个弟弟上学,下个学期她不要再去上学了。 于是,本片的故事真正开始了。生活在一片漫漫黄土地上的王燕要通过自己的聪明和努力,在一个暑假里把自己下个学期的学杂费挣出来。 王燕从十个鸡蛋开始了她艰难而富有想象力的积累“财富”的过程。她把这十个鸡蛋拿到集上换回了三块钱。当妈妈逼她前去相亲的时候,她从前来相亲的男孩那儿用这笔钱买到了一支漂亮的笔。在老师那儿,这支笔卖到了五块钱,她又拿这五块钱到集上赊了一只小羊,把养大的小羊卖掉以后,她可以挣到去水固的路费,在那儿,生长着一大片绿色的枸杞林,摘一斤枸杞,她可以挣到两毛钱......追求梦想的路永远都是这么一波三折,但正是在这波折中一个农家女孩顽强的生命力和意志力才显得如此生动和鲜活。 历经艰难,王燕终于扑进了那片绿色的海洋。 而同样还没读完小学的女孩三花却屈从了命运的安排,辍学回家并听话地出嫁。当她出嫁那天,王燕送给她一只笔,也给她留下了对知识的渴望。 与此同时,随着国家开发西部步伐的加快,当地孩子上学也得到更多外部的资助。新学期开始的时候,王燕和其他孩子一起迈进了学校的大门。 在那一大片黄土地上,又一次响起了歌颂绿色的小诗,象征着这片土地绿色的希望。 <BR><BR>  全片通过一个自强不息的女孩挣学费的故事,展示了西部儿童渴望知识、自强自立、积极向上的精神,歌颂了西部人民生生不息、健康顽强的生命力,同时,呼唤人们更多地关注西部,关注西部的教育和孩子,是一部充满了生动细节和情趣的主旋律影片。 <BR><BR>  如果说赵冬苓被《马燕日记》中读出的那种质朴的伤感,流露出的无助的生命对于悲惨命运的不平、无奈和绝望感动了,那么。 宁夏之行更是让她终生难忘的,赵冬苓说,“在那儿,我们不仅仅看到了令人触目惊心的贫穷,更看到了人在贫穷中安祥、积极、洁净的精神,看到了孩子们为改变命运追求知识而付出的巨大努力。马燕出现在那块土地上是不奇怪的,不仅仅因为西海固独特的美更容易吸引国外的目光,更因为那块土地给予了马燕不屈从命运的精神和活力。于是,一个从黄土里刨出来的故事自然而然地就从心里流出来了。”<BR><BR>  但是,马燕仅仅是一个由头,一个引子。赵冬苓写出的这个质朴的故事绝对不是马燕故事的翻版。西海固,是西吉、海原、固原三个县的简称。马燕所在的同心县就属于西海固的一部分。当地宣传部领导在向他们介绍同心人的时候说:同心人善于做生意。一个同心人拿着一个鸡蛋走出一百里路去,这个鸡蛋就能增值到五块钱。赵冬苓说这句话当时“像电闪雷鸣一样让她心中火光一闪”。事实上,它成为赵冬苓剧本初稿最主要的结构方式。只不过这个鸡蛋在主人公王燕手里变成了十个。<BR><BR>  2003年10月,《上学路上》剧本的初稿完成。随后,赵冬苓在今年又再一次深入西海固,每一次都是早走晚归,晚上就住在农民家里,进一步发掘了生动而鲜活的细节,对剧本进行了四次精益求精的修改和加工。<BR><BR>  客观地说,《上学路上》只是一部儿童电影,但它所表现的主题又远远超出一部儿童电影的范畴。它写的是一个西部孩子求学的故事,但在故事的后面,蕴含着西部人顽强的生命力、开发西部从重视教育开始、西部孩子渴望更多的社会关爱等具有时代性的大主题。<BR><BR>  《上学路上》里的故事纯净、简约、积极、生动:放暑假之前,老师宣布,下学期每个学生要交学杂费24.8元,12岁的王燕和 两个弟弟同在这所小学,姐妹三个下学期要交70多元的学杂费。王燕的母亲告诉王燕:“咱们家拿不出那么多钱,下学期你不要上学了。” <BR><BR>  为了24.8元的学杂费,王燕开始了挣钱交学杂费的旅程:她要和小伙伴到几百里远的地方去帮人摘枸杞挣钱,摘一斤枸杞可以有两毛钱 的报酬。可是到摘枸杞的地方需要的几元钱路费家里也没有,为了这 笔路费,王燕从家里拿出10个鸡蛋,开始了一系列交易。最后王燕终于到了枸杞园,漫山遍野全是绿色和红色组成的海洋…… <BR><BR><BR><BR><FONT color=#ee6911>强烈推荐各位师生观看此片,相信您如果是老师,一定会产生一种想去贫苦山区支教救救那儿处境很困苦但坚强且懂事的背负着沉重生存负担的孩子们。如果您是学生,看过影片之后,什么感想,你自己最清楚,可能是很复杂的情感。</FONT></FONT><BR>
佩佩の寶 发表于 2006-11-5 12: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一下~~我会去看这部影片~~</P>
<>其实我觉得,一个人四肢健全没有疾病有餐饱肚有瓦遮头有爱着的人就已经十分幸福了</P>
2604作值日的 发表于 2006-11-5 12: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ff0000 size=2><STRONG>但在故事的后面,蕴含着西部人顽强的生命力、开发西部从重视教育开始、西部孩子渴望更多的社会关爱等具有时代性的大主题。</STRONG></FONT><BR></P>
<><FONT face=楷体_GB2312><STRONG>说的多好啊,支持。</STRONG></FONT></P>
heart8848 发表于 2006-11-5 14: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用看这影片,我心里也一样对上不起学的孩子充满同情和祝福</P>
朱红之泪 发表于 2006-11-6 09: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heart8848</I>在2006-11-5 14:38:00的发言:</B><BR>
<>不用看这影片,我心里也一样对上不起学的孩子充满同情和祝福</P><BR></DIV>
<>同感……</P>
跑啦 发表于 2006-11-8 08: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过了,感想当时是很多的,但是现在去几乎平静了</P>
<>除了那些应有的感触之外</P>
<>我更想说的是人生不是那么容易的,没有那么多的公平不公平</P>
<>不是我们选择了命运,而是命运牵扯了我</P>
<>十几岁就辍学而要嫁人的女孩同十几岁不能嬉戏而要葬送整个周末上这样那样的辅导班的女孩一样</P>
<>只是,生活给了她们各自的烦恼</P>
<>有时,自己也觉得自己好没有同情心,但是,同情心不是这样就给的</P>
<>这东西不是说我是老师是学生就能如何如何的</P>
<>还是给更应该看的人看看吧</P>
<>所谓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是否会比花园洋房,山珍海味更让他们亲切</P>
<P>奢华,还是耻辱,也许他们一辈子也分不出东西南北</P>
<P>没有用的同情心,我不要给,因为改变不了他们的命运,我更给的只是杯水车薪</P>
<P>没有用的反思,我更不会做,因为撼动不了事实,所谓毫无办法,你说,我的反思能给他们知识么?</P>
<P>有些莫名。</P>
夜莺讨伐营 发表于 2006-11-8 11: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FONT size=4>回六楼:</FONT></P>
<><FONT size=4>感触有两种:一种是一瞬间的感触,当一个人遇到某种刺激、某种感动时,正常的情况下会有这种感触。你认为没有用的感触,我想主要是这种。</FONT></P>
<><FONT size=4>另一种是长久铭记并付之行动的感触,我觉得只有这种感触和能保持这种感触的人,才是时代和社会真正的人才。要说贫困山区的状况,我相信随着媒体的报道,大多数人都或多或少有所了解,可是最重要的还是要行动。</FONT></P>
<><FONT size=4>当代社会中,每个人在追求自己成功的同时,也完全能做到更大的回报社会。归根结底,还是个人要去奋斗,在我看来这就是最好的回应方式。成功说复杂很复杂,决定的因素很多,主观只是一个方面。但是说简单,也并无不可。厚积而薄发,耐得住寂寞方能成得了大器。我的身边就看到过很多这种例子。</FONT></P>
<><FONT size=4>年轻人总以为这是一种说教,但时间会证明一切。</FONT></P>
345543z 发表于 2006-11-8 13: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没看过地
 楼主| fgzxts 发表于 2006-11-8 21: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跑啦</I>在2006-11-8 8:56:00的发言:</B>
<>没有用的同情心,我不要给,因为改变不了他们的命运,我更给的只是杯水车薪</P>
<>没有用的反思,我更不会做,因为撼动不了事实,所谓毫无办法,你说,我的反思能给他们知识么?</P><BR></DIV>
<>您的观点我无法苟同。正是因为太多太多的国人认为“我更给的只是杯水车薪”而不给,而不做,不能从我做起,老是认为我这点帮助是杯水车薪,而不去做。我们应该考虑的是,对于接受帮助的那一个或几个,有没有益处,有就值得!一个优秀的民族一定是是最团结最互助的整体。</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联盟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国德迷联盟 - GerFans.cn ( 辽ICP备17002255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16 18:06 , Processed in 0.028423 second(s), 1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