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德迷联盟 - GerFans.cn

 找回密码
 加入联盟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辛勤整理-德国人系列]那些路德维希们

[复制链接]
齐柏林绿眼睛 发表于 2007-5-15 10:06: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table height="87" width="98%" align="center" border="0"><tbody><tr><td valign="middle" height="129"><div align="left"><table bordercolor="#990000" height="104" width="90%" align="center" border="2"><tbody><tr><td bordercolor="#ffffff" bgcolor="#fcf0ef"><div align="center"><font color="#ff3333"><strong>路德维希 ·费尔巴哈</strong></font><font color="#666666"></font></div></td></tr><tr><td bordercolor="#ffffff" height="81"><p>出 生 地 德国<br/>                                       <br/>生卒年月 1804——1872</p></td></tr></tbody></table></div></td><td width="1%" height="129"></td></tr></tbody></table><p align="left" style="LINE-HEIGHT: 150%;"><font color="#666666"><span class="aa"><font face="宋体" color="#333333">  马克思以前最杰出的唯物主义者, 19世纪30——40年代在德国宣扬并捍卫了唯物主义和无神论。他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思想家。最初费尔巴哈是一个唯心主义的黑格尔主义者,但其哲学观点是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发展的。当费尔巴哈和唯心主义彻底分裂并站到唯物主义立场上后,便在自己的著作“黑格尔哲学批判”(1839)中激烈地抨击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体系。费尔巴哈把批判唯心主义跟批判宗教联系起来。他指出:一般唯心主义,特别是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是宗教的理论基础;黑格尔关于观念的第一性以及观念在发展过程中变为自然界的学说,不过是以唯理论形式表现出来的关于上帝创造世界的基督教的教义而已。但是,费尔巴哈对黑格尔的批评是片面的。费尔巴哈抛弃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同时也抛弃了黑格尔的辩证法,他不能从黑格尔的辩证法中取出“合理的内核”。他不会概括19世纪自然科学上的伟大发现和根据这些发现来制定辩证的自然观。<br/>  1841年,费尔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质”一书出版了,该书对唯物主义的发展会起过巨大的作用。在这部著作中费尔巴哈极巧妙地揭露了宗<br/>教的、主要是基督教的认识论根源。按照费尔巴哈的意见,神乃是从人本身分离出来的、被绝对化了的人的本质。加在神身上的一切特性都是人本身的特性,但这些特性是脱离了人本身的、被设想成独立的、神化了的特性。“基督教的本质”在恩格斯的“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得到很高的、同时又是批判性的评价。思格斯认为“基督教的本质,,一书的主要意义在于:它宣布自然界是不依赖人的思维,因而也不依赖任何哲学而客观存在的;人们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产物;宗教幻想所创造出来的所谓最高存在物,只不过是人类本质的虚幻的反映。费尔巴哈唯物地解决了哲学的基本问题,也唯物地解决了认识的可能性问题。他批判了康德的不可知论。在费尔巴哈看来,感觉并不是把我们同外界分隔开来,而是把我们和外界联结起来,它是客观世界的映象。但是,费尔巴哈的认识论正如其全部唯物主义一样,带有形而上学的、直观的性质。 在对社会现象的理解上,费尔巴哈始终是一个唯心主义者,他仅仅根据意识形式,根据相互更眷的宗教来区分人类发展的各个时期。<br/>  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人本主义的唯物主义。他的全部论断的基础是抽象的人,即被他看做是生物学上的生物的“ 一般人”。费尔巴哈完全排斥对人和人类社会的历史观点。虽然他也讲到人们之间的“血统的” 联系,但他把这种联系理解为纯粹自然的联系,主要是两性的联系。他从来没有想到:人们之间真正的社会联系是由他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的关系来决定的,人们只有用自己创造的生产工具来作用于自然界才能生存,人们在其对自然界起作用的过程中自身发生变化并经历着自己的真正的历史。 费尔巴哈的社会学说在他的道德观中也有鲜明的反映。在这里极为强烈地显露出他的哲学的局限性。费尔巴哈的道德的基本原则就是人们彼此相亲相爱,就是人们生来就有的追求幸福的欲望。他说:人们要想获得幸福,就必须彼此相爱。他认为“爱”是摆脱一切灾祸的法宝。费尔巴哈在划分为对抗阶级的社会中宣扬博爱,这样便把自己哲<br/>学中的最後一点革命性也摒弃了。</font></span></font></p><p> <font color="#333333"><span class="aa"><font face="宋体"> 马克思的“费尔巴哈论纲”和恩格斯的“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都深刻地揭发了费尔巴哈哲学的肯定的方面和弱点。尽管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有缺陷,但这并不能降低它的历史意义。在马克思和恩洛斯的哲学观点的形成期间,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对他们曾有过重大的影响。但这并不是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唯物主义跟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一个东西。马克思和恩格斯从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中只是采取了它的“基本的内核”,把它向前发展成为科学的哲学唯物主义理论,摒弃了它的唯心主义的和宗教的伦理的杂质。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把费尔巴哈的鲜明而深刻的唯物主义原理和马赫主义者的唯心主义的反科学思想做了对比。费尔巴哈的主要著作有:《黑格尔哲学批判》、《基督教的本质》、《哲学改革的预拟提纲》(1842)《未来哲学原理》(1843)。</font><br/></span></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5-15 10:09:24编辑过]
 楼主| 齐柏林绿眼睛 发表于 2007-5-15 10: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table height=\"31\"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tbody><tr bordercolor=\"#ffffff\"><td valign=\"top\" align=\"center\" height=\"20\"><div class=\"p3\" align=\"left\"><b><b><font color=\"#ff0000\"><font color=\"#ff0000\"><b><font class=\"p3\" color=\"#ff0000\">路德维希·凡·贝多芬</font><!--Element not supported - Type: 8 Name: #comment--></b></font><font color=\"#ff0000\"></font></font></b></b></div></td></tr><tr height=\"1\"><td width=\"200%\" bgcolor=\"#000000\" colspan=\"2\" height=\"1\"></td></tr></tbody></table><!--Element not supported - Type: 8 Name: #comment--><p><br/>             <font color=\"#ff0000\">━━<b>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b></font><br/><img height=\"200\" alt=\"贝多芬\" hspace=\"35\" src=\"http://www.hongen.com/art/gdyy/bmrhc/img/gb201.gif\" width=\"177\" align=\"right\" vspace=\"25\"/><br/>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 出身于德国波恩的平民家庭,很早就显露了音乐上的才能,八岁开始登台演出。1792年到维也纳深造,艺术上进步飞快。贝多芬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创作了有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如:交响曲《英雄》、《命运》;序曲《哀格蒙特》;钢琴奏鸣曲《悲怆》、《月光》、《暴风雨》、《热情》等等。一生坎坷,没有建立家庭。二十六岁时开始耳聋,晚年全聋,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但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和隐退,在一切进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复辟年代里,依然坚守“自由、平等”的政治信念,通过言论和作品,为共和理想奋臂呐喊,写下不朽名作《第九交响曲》。他的作品受十八世纪启蒙运动和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个性鲜明,较前人有了很大的发展。在音乐表现上,他几乎涉及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大大提高了钢琴的表现力,使之获得交响性的戏剧效果;又使交响曲成为直接反映社会变革的重要音乐形式。贝多芬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尊称为“乐圣”。<br/><br/><br/>作品链接:<a href=\"http://www.hongen.com/art/gdyy/amqbl/ga20101.htm\">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英雄》</a>
                <br/>     <a href=\"http://www.hongen.com/art/gdyy/amqbl/ga20102.htm\">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a><br/>     <a href=\"http://www.hongen.com/art/gdyy/amqbl/ga20103.htm\">F大调第六交响曲《田园》</a><br/>     <a href=\"http://www.hongen.com/art/gdyy/amqbl/ga20104.htm\">d小调第九交响曲《合唱》</a><br/>     <a href=\"http://www.hongen.com/art/gdyy/amqbl/ga20105.htm\">C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a><br/>     <a href=\"http://www.hongen.com/art/gdyy/amqbl/ga20106.htm\">c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a><br/>     <a href=\"http://www.hongen.com/art/gdyy/amqbl/ga20107.htm\">降E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a><br/>     <a href=\"http://www.hongen.com/art/gdyy/amqbl/ga20108.htm\">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a><br/>     <a href=\"http://www.hongen.com/art/gdyy/amqbl/ga20109.htm\">c小调第八钢琴奏鸣曲《悲怆》</a><br/>     <a href=\"http://www.hongen.com/art/gdyy/amqbl/ga20110.htm\">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月光》</a><br/>     <a href=\"http://www.hongen.com/art/gdyy/amqbl/ga20111.htm\">f小调第二十三钢琴奏鸣曲《热情》</a><br/>     <a href=\"http://www.hongen.com/art/gdyy/amqbl/ga20112.htm\">降E大调第二十六钢琴奏鸣曲《告别》</a><br/>     <a href=\"http://www.hongen.com/art/gdyy/amqbl/ga20113.htm\">E大调第二小提琴浪漫曲</a><br/>     <a href=\"http://www.hongen.com/art/gdyy/amqbl/ga20114.htm\">《哀格蒙特》序曲</a><br/>     <a href=\"http://www.hongen.com/art/gdyy/amqbl/ga20115.htm\">歌剧《费德里奥》</a><br/>     <a href=\"http://www.hongen.com/art/gdyy/amqbl/ga20116.htm\">G大调小步舞曲</a><br/>     <a href=\"http://www.hongen.com/art/gdyy/amqbl/ga20117.htm\">献给爱丽丝</a><br/>     <a href=\"http://www.hongen.com/art/gdyy/amqbl/ga20118.htm\">土耳其送行曲</a><table height=\"100%\"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598\" border=\"0\"><tbody><tr bgcolor=\"#ffffff\"><td valign=\"top\" width=\"592\" height=\"30\"><table height=\"31\"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tbody><tr><td width=\"592\" height=\"30\"><b><font class=\"p3\" color=\"#ff0000\">贝多芬 生平逸话</font></b></td></tr><tr height=\"1\"><td width=\"200%\" bgcolor=\"#000000\" colspan=\"2\" height=\"1\"><img height=\"1\" src=\"http://www.hongen.com/art/img/3.gif\" width=\"1\" alt=\"\"/></td></tr></tbody></table></td></tr><tr bgcolor=\"#ffffff\"><td class=\"p2\" valign=\"top\" width=\"592\"><p><br/>            贝多芬 生平逸话 <br/><br/>             一、童年 <br/><br/>  贝多芬的祖父与父亲都是宫廷歌手。在大多数的时间内,他的父亲都喝得大醉,以致没有对他的家庭和气一点,甚至也没有关心家人们是否有足够的吃穿。起初,善良的祖父还使这个家庭免于受太多的苦,而且看到他的最大的孙子是有音乐才能的,也许使他很快乐。但是当小贝多芬只有四岁时,他就去世了。 <br/><br/>  贝多芬的父亲常把孩子拽到键盘那里,让他在那里艰苦的练许多小时,每当弹错的时候都打他的耳光。邻居们常常听见这个小孩子由于疲倦和疼痛而抽泣着睡去的声音。不久,不一个没什么水平的旅行音乐家法伊弗尔来到这个市镇,被带到贝多芬家里。他和老贝多芬在外面一个酒店里喝酒半夜,然后回家把小路德维拉下来开始上课,这一课有时要上到天亮才算完。 <br/><br/>  为了使他看上象一个神童,他的父亲谎报了他的年龄,所以当他八岁时,把他带出去当做六岁的孩子开音乐会。但是神童都是天生的而不是造成的。尽管费了很多事,老贝多芬始终没有能够把他的儿子造成另一个年轻的莫扎特。 <br/><br/>  贝多芬与莫扎特相比,他的童年就不幸多了。首先,莫扎特受的教育较好,他的练功时间是愉快而安静的,有着一个慈爱的父亲和一个被钟爱的姐姐,而贝多芬则不然,虽然他的演奏赢得了家乡人的尊敬,但世界性的旅行演出还不够令人兴奋。<br/><br/>              二、良师 <br/><br/>  父亲把这个男孩子带到一个老师又一个老师那里,让他学习不同的乐器和作曲的艺术。这些老师中没有一个好的,直到他落到宫廷琴师和波恩剧的经理尼费(Neefe) 的手里。他是一位良好的音乐教师,也是一个友好的、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人。这对贝多芬说来是一个幸运。但虽然波恩城里有最好的学校——连善良的老巴赫都会高兴送他的许多孩子们去学习的那种学校——但是贝多芬父亲从来也不认为值得送贝多芬去学习两三个月以上,因为读书不如学音乐那样能挣钱。 <br/><br/>  年轻的贝多芬有生第一次发现上课是愉快的。尼费先生对他很慈爱,不仅教音乐,而且还教他世界上的许多别的事情。为了付他的学费,当尼费先生很忙或离开市镇的时候,贝多芬就代替老师做风琴师。当他已十四岁的时候,他被任为剧场的助理宫廷风琴师和古钢琴师。当那不幸的父亲看到他儿子的音乐终于挣了一些钱的时候,他一是多么高兴啊!<br/><br/>             三、访问莫扎特 <br/><br/>  大约在这个时候,他头一次访问维也纳,为他最崇拜的偶像莫扎特演奏。莫扎特认为这个孩子只是在演奏一首为这场合练过很久的卖弄技术的展品,只是有礼貌而冷淡地称赞他。贝多芬生气了,要求那给他一个主题,然后他在它上面用了那么多的感情和天才加以即兴变奏,以致莫扎特走到隔壁房间门口告诉在里面聚会的一群朋友说:“注意这位年轻人,”他喊道,“有一天全世界都会听到他!” <br/><br/>             四、贝多芬和海顿 <br/><br/>  贝多芬终于明白,他在家乡里是不能有进展的,于是决定再到维也纳去寻求他的幸运。此时莫扎特已经去世了,但是海顿老爸爸刚获得他第一次在伦敦的胜利,正处于盛名的高峰。在经过波恩的时候,海顿已经听过并且赞赏贝多芬的大合唱之一,因此贝多芬首先转向海顿学习。 <br/><br/>  海顿这时早已过了他的青年时代最初一段时期,并且在作曲和指挥自己的最伟大作口中比过任何时候都理勤奋。难怪他没有多少时间和精力去改卷子。由于他要求究学生们每一堂课只交两毛钱,他大概觉得自己没有必要花太多时间在练习稿纸上。但是当贝多芬发现他的练习中有些未改正的错误时,他很生气。 <br/><br/>  当那年老的教师出发到伦敦进行第二次访问时,贝多芬转转向一位天才较低但教对位很严格的教师学习。后来他常常大声宣告他从海顿那里什么也没学到,不久,他一定会逐渐觉得:假如他没有从改正练习方面得到什么的话,他却从海顿那里获得了灵感,因为他把他最初的几首钢琴奏鸣曲献给了海顿。而且当海顿为他的《创世纪》的演出最后一次在台上露面,被他的几个仆人扶出去的时候,贝多芬弯下腰来亲切地吻了这位衰弱的老人。    </p></td></tr></tbody></table><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760\" border=\"0\"><tbody><tr height=\"100%\"><td width=\"140\" bgcolor=\"#fffaef\"><img height=\"846\" src=\"http://www.hongen.com/art/img/3.gif\" width=\"1\" alt=\"\"/></td><td bgcolor=\"#555555\"><img height=\"846\" src=\"http://www.hongen.com/art/img/3.gif\" width=\"1\" alt=\"\"/></td><td width=\"21\" bgcolor=\"#ffffff\"><img height=\"846\" src=\"http://www.hongen.com/art/img/3.gif\" width=\"1\" alt=\"\"/></td><td width=\"598\" bgcolor=\"#ffffff\"><table height=\"100%\"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592\" border=\"0\"><tbody><tr bgcolor=\"#ffffff\"><td class=\"p2\" valign=\"top\" width=\"592\"><br/>             五、我行我素 <br/><br/>  贝多芬不愿意做一个客厅里的宠儿,他宁愿在自己的住所,能够随自己高兴进进出出、起床、穿衣和吃东西。他喜欢按照自己的兴趣为了他房间里的琐事瞎忙;有一次为了空气通和看清窗外的景物,特意把窗户3砍掉一块。 <br/><br/>  他总是同房东们发生纠葛,总是不断搬家。每当他处于作曲的热潮时,他总是把一盆一盆的水泼到自己头上来使它冷却,直到水浸透到楼下的房间——我们可以想象那房东和其他房客的情绪会怎样!有时他搬家搬得这样频繁,以致他甚至不愿操心把钢琴的腿支上,而是坐在地板上弹它。由于他每次租新房时必须签署一张租契,指明租期,他就往往同时为四个公寓付房租。这大概就是为什么他虽然挣了不少钱,可是总是没吸多少钱的原因。<br/><br/>              六、失聪 <br/><br/>  当他第一次知道自己的耳朵真正越来越聋时,他就绝望了。人生似乎不值得活下去了。对一个音乐家来说,听不见他喜欢听而且靠它生活的甜美声音,是一切不幸中最不幸的事情,甚至比眼睛瞎了还糟。起初,只有威格勒医生和斯蒂芬.冯.勃罗伊宁等几个老朋友知道他的不幸。他放弃到各王宫去听他如此喜爱的欢快的音乐会。他怕人们注意到他的耳聋,以为一个听不见声音的音乐家是写不出好作品来的。然后他想起他想写的一切音乐,说:“我要扼住命运的喉咙!”也许对他来说,在耳聋的时候写音乐并没有别的音乐家那么难。对他来说,音乐不仅是把甜美的声音安排各种主题或音型;它也是表现最深刻的思想的一种语言。 <br/><br/>            七、贝多芬和他的朋友们 <br/><br/>  没有一个音乐家象他那样,在一生中有那么多成功或那么少幸福的日子。他的朋友们是善良而忠诚的,但他的耳聋把他同他们隔离了。甚至他的助听器也往往使他失望,因此他和他们保持接触的唯一方法就是能过他经常带在身边的“会话本”和铅笔。他看见他们互相谈话,以为他们总是谈论他,说他的坏话,阴谋害他 有一天他这样写:“ 再也不要在我跟前露面。你是一条卑鄙的狗,一个不老实的家伙。”<br/><br/>  第二天,当他发现自己的疑心是错的而他的朋友是真诚的时候,他又会另外一个便条:“亲爱的朋友:你是一个诚实的人,你是对的。我现在明白了。所以今天下午来我这里吧。接受你的贝多芬的爱。”而他的朋友们——他们是多么好的人!——总是原谅他那粗暴的吵嘴,并且和他相处到最后。 <br/><br/>  他的家庭生活自始至终都是悲惨的。他从来也没有结过婚。当他头一次到维也纳的时候,他向一个从他自己家乡来的歌唱家玛格戴林娜·威尔曼(Magdalene Willman) 求婚,但是她拒绝了,因为贝多芬“太丑了”。从那以后,他由曾先后爱上过好几位贵族女子——有着可爱的名字的可爱的女子——他用音乐向她们倾诉他的心情,但她们接受他的音乐而拒绝他的爱。 <br/><br/></td></tr></tbody></table></td></tr></tbody></table><br/></p>
 楼主| 齐柏林绿眼睛 发表于 2007-5-15 10: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table id=\"article466b3737010004zh\"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border=\"0\"><tbody><tr><td align=\"center\"><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border=\"0\"><tbody><tr class=\"sysHand\"><td class=\"up\" id=\"articleTitle466b3737010004zh\"><div class=\"sysBr500 title\" id=\"commentText466b3737010004zh\">路德维希二世</div></td></tr></tbody></table></td></tr><tr id=\"articleBody466b3737010004zh\"><td class=\"aBody\"><h4 class=\"TextColor1\" id=\"subjcns!7BE98B0E96822E5E!323\" style=\"MARGIN-BOTTOM: 0px;\">生活在童话里的国王——路德维希二世</h4><div class=\"bvMsg\" id=\"msgcns!7BE98B0E96822E5E!323\"><div><p style=\"TEXT-INDENT: 18pt;\"><span style=\"FONT-SIZE: 9pt; COLOR: #999999; FONT-FAMILY: 宋体;\">“<span lang=\"EN-US\"><font face=\"宋体\">Sticherl,好好为我照顾这些房间,不要让它们被好奇的参观者污秽了,我在这里花费了一生中最严峻的时光。我不会再回到这里了!”1886年,路德维希二世离开新天鹅堡时,对仆人说了如此不祥的话。他确实没有再回到这里———他被迫离开王位,神秘地溺水而死。  </font></span></span>
                                                        </p><p style=\"TEXT-INDENT: 18pt;\"><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9pt; COLOR: #999999; FONT-FAMILY: 宋体;\">1864年, </span><span style=\"FONT-SIZE: 9pt; COLOR: #999999; FONT-FAMILY: 宋体;\">因父亲骑马发生意外而丧生。<span lang=\"EN-US\"><font face=\"宋体\">18岁的路德维希在没有任何心理准备的情况下,中断学业,登基成为巴伐利亚国王——悲剧由此产生……</font></span></span>
                                                        </p><p style=\"TEXT-INDENT: 18pt;\"><span style=\"FONT-SIZE: 9pt; COLOR: #999999; FONT-FAMILY: 宋体;\">他爱艺术盛过治国。<span lang=\"EN-US\"><font face=\"宋体\">1861年,还是王子的路德维希第一次听到瓦格纳的音乐,被其音乐中的激情和浪漫深深吸引。那是瓦格纳的“尼伯龙根指环”。那华美的旋律,使路德维希的梦想仿佛有了飞翔的羽翼。1863年,路德维希第一次见到了瓦格纳的,他即位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瓦格纳请到慕尼黑。他拥抱住这个作曲家,说“神样的瓦格纳呀,你是我一直寻找的人。我崇拜你的艺术。我在心灵深处紧紧与你接合在一起。”从此路德维希竭尽国家财力,资助其艺术事业,遭来朝野非议……</font></span></span>
                                                        </p><p style=\"TEXT-INDENT: 18pt;\"><span style=\"FONT-SIZE: 9pt; COLOR: #999999; FONT-FAMILY: 宋体;\">他是个建筑迷,他一心要将他的建筑迷狂梦———建造几座世界上最美的建筑,利用手中的权力变为活生生的现实。除此以外,别的都吸引不了他的兴趣。他确实没有爱过任何女人,因此终生都未婚(虽然先后曾对几位女性有过兴趣,还与其中一位,即茜茜公主的妹妹订过婚,但临近结婚时,他又迟疑了,最后告吹)。对于政务,除了即位后的头几年,很快就疏淡了。只见他经常往山里跑,事必躬亲,事事过问,实际上他比建筑师还费心。在建了</span><span style=\"FONT-SIZE: 9pt; COLOR: #999999; FONT-FAMILY: 宋体;\">林登宫、</span><span style=\"FONT-SIZE: 9pt; COLOR: #999999; FONT-FAMILY: 宋体;\">仿凡尔赛宫之后,</span><span style=\"FONT-SIZE: 9pt; COLOR: #999999; FONT-FAMILY: 宋体;\">路德维希有了更疯狂的想法,准备在海拔</span><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9pt; COLOR: #999999;\"><font face=\"Times New Roman\">3306</font></span><span style=\"FONT-SIZE: 9pt; COLOR: #999999; FONT-FAMILY: 宋体;\">米的高山上建造个新城堡</span><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9pt; COLOR: #999999;\"><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span><span style=\"FONT-SIZE: 9pt; COLOR: #999999; FONT-FAMILY: 宋体;\">新天鹅堡!他要把新城堡献给瓦格纳。他要把这城堡建得和瓦格纳的音乐一样浪漫:“最美丽,最神圣。不可接近。是上帝朋友的一座高贵宫殿。”其中路德维希构想了传说中白雪公主居住的地方,并以瓦格纳创作的音乐剧《天鹅骑士》为灵感。特里斯坦、依索尔德、骑士、吟游歌者……歌剧中的人物和场景,都被绘成壁画</span><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9pt; COLOR: #999999;\"><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span>
                                                        </p><p style=\"TEXT-INDENT: 18pt;\"><span style=\"FONT-SIZE: 9pt; COLOR: #999999; FONT-FAMILY: 宋体;\">他炙热得单纯,他浪漫得极端,他追求得痴迷。他为绝艳梦幻般的新天鹅堡,几乎耗尽国库,</span><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9pt; COLOR: #999999;\"><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886</font></span><span style=\"FONT-SIZE: 9pt; COLOR: #999999; FONT-FAMILY: 宋体;\">年他在一次宫庭政变中,被迫退位。之后,他神秘地被人发现溺死在施塔贝格尔格湖中</span><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9pt; COLOR: #999999;\"><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span>
                                                        </p></div></div><table class=\"description\"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align=\"center\" border=\"0\"><tbody><tr><td align=\"center\"><div class=\"sysBr500 text\" id=\"articleText466b3737010004zh\" align=\"left\"><div><font face=\"Arial\" color=\"#000066\" size=\"1\">印象中的路德维希,因为爱情与政治的失意,最终沉醉在艺术的童话里不可自拔。他孤僻内向,没有人能完全走进他的内心。他是仁慈的君主,却无法赢得更多的爱戴。</font><br/>           <p><font face=\"Arial\" color=\"#000066\" size=\"1\">     于是寻找很多关于路德维希的资料。巴伐利亚王国是南德最大的公国,在德意志统一之前,通过与郫斯麦的谈判,路德维希保持了巴伐利亚的特权地位。这是我认为他的政治生涯中最为明智的一件事。路德维希具备一切艺术家所需要的素质,热爱绘画,音乐歌剧,雕塑建筑……天真浪漫的他,在19世纪的民族主义浪潮中对德意志的统一并非毫无贡献,尽管至今巴伐利亚人民对他仍多持负面评价。当然,他即位之初一心想要恢复中世纪的专制统治,在19世纪这无疑是违背历史潮流的,可见他在政治上有多么幼稚!这就是我的路德维希!</font></p><p><font face=\"Arial\" color=\"#000066\" size=\"1\">     如果没有茜茜,也许他能够拥有一段婚姻。茜茜比他大两岁,从小就给予敏感多情的路德维希以最亲密无私的关怀,路德维希曾热切盼望长大以能够娶到这位同样热爱自然的表姐,但在他长大之前,茜茜遇见了另一位表兄约瑟夫,成为了奥地利皇后。路德维希不得已与茜茜的妹妹索菲亚订婚,不过两次婚期的延迟最终宣告了婚约的断绝。对于这位乖巧的表妹路德维希是很抱歉的。这是我从前所知。当时我根本没往其他方面考虑过,在经历初恋挫折后,除了对茜茜不变的深情,他的性取向产生了混乱。他认为自己是个同性恋,而他又竭力希望保持自己的基督教徒身份。除了可以推测他的挣扎矛盾,我不得不说瓦格纳这个男人实在令人讨厌。路德维希曾在给瓦格纳的信中这样写道:“我不爱女人,不爱父母,不爱兄弟,不爱亲戚,他们没有一个能让我狂热地、发自心灵深处地去爱──象我爱您那样。” 瓦格纳这个天才,让歌剧变得不再纯粹,尼采也为他倾倒。如果没有路德维希,他不可能将自己的歌剧完美上演。路德维希对他的爱,已经达到人类情感的巅峰,超越了世俗的境界。新天鹅城堡,路德维希留给世人最大的艺术财富,其中许多壁画所描绘的正是瓦格纳歌剧中的场景。这座历史上最著名的城堡堪称最不合时代的错误,一如路德维希对瓦格纳的爱是最不合时宜的爱。</font></p><p><font face=\"Arial\" color=\"#000066\" size=\"1\">      除了瓦格纳,路德维希的爱人据说还有理查德·霍尼希,托恩和塔克西斯侯爵保罗亲王等等,尤其亲王也是一位瓦格纳迷(瓦格纳这个疯子!)。路德维希越来越远离臣民,他追求自己的梦幻国度,他挥霍无度来建筑自己的童话。于是他是个“疯子”,于是他死得不明不白。</font></p><p><font face=\"Arial\" color=\"#000066\" size=\"1\">      茜茜在他死后这么说:“国王没有疯;他只不过是一个生活在梦幻中的怪人而已。如果他们对他再好那么一点儿,也许他也就不至于落这样一个悲惨结局了。” 她忘记了,人们对他不是不好,是太好了。路德维希让我想到了李煜,可是李煜是在别人造的梦中清醒过来,路德维希在自己的梦里永远不愿醒来,他不愿醒来。</font></p></div></div></td></tr></tbody></table></td></tr></tbody></table>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5-15 10:15:56编辑过]
 楼主| 齐柏林绿眼睛 发表于 2007-5-15 10: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tbody><tr><td class=\"p163\" align=\"center\" colspan=\"2\" height=\"35\">成为希特勒梦魇的路德维希· 维特根斯坦</td></tr><tr><td class=\"p131\" align=\"center\" colspan=\"2\">-----------------------------------------------------------------</td></tr><tr><td class=\"p131\" align=\"center\" colspan=\"2\" height=\"25\"><p>  </p></td></tr><tr><td class=\"p142\" width=\"8\"><br/></td><td class=\"p142\"><table height=\"310\"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310\" align=\"right\" border=\"0\"><tbody><tr><td align=\"center\"><script src=\"http://army.yule.com.cn/js/mb01/ad_2lanmu_bar01.js\"></script></td></tr></tbody></table><div align=\"center\"><br/><br/>(英)金伯利·科尼什著 沈弘译</div><p>  编者按: </p><p>  谁是引发了希特勒仇恨犹太人的那个男学生?金伯利·科尼什把手指向了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一位思想家——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在1998年3月9日出版的《林茨的犹太人》(世纪出版社,伦敦,定价17.99英镑)一书中,科尼什推测了当年同在一个中学里的希特勒与维特根斯坦之间相互关系。 </p><p>  从德国奔向黑海的多瑙河刚进入奥地利不远,就流经位于一个宽阔山谷中的林茨城。自从古罗马时代起,林茨就是一个四通八达的商贸重镇,它古老的建筑物记载下了许多世纪以来奥地利的权利更迭。如今的林茨是个省会和工业中心,但在风起云涌的二十世纪历史中,它却占有另一个特殊的位置。 </p><p>  阿道夫·希特勒曾在那儿上学,并且后来据他在其种族主义宣言《我的奋斗》中透露,他最初的反犹太人情绪就是被该城市的一位匿名的犹太学生所挑起的。这就是导向奥斯威辛集中营那条仇恨链上的第一环。 </p><p>  二十世纪中的悬案之一就是导致希特勒屠杀六百万犹太人的那个男孩究竟是谁。希特勒对这位男孩恨之入骨,而后者也可能已成为未来“元首”施虐的首批受害者。但他到底是谁?他有否成为大屠杀的幸存者? </p><p>  尽管希特勒在书中没有明说,但后人却有可能对此作一个大致猜测,而这个“大致猜测”非常令人震惊。因为那位林茨的犹太男孩长大以后成了独树一帜的二十世纪思想家,一位首屈一指的逻辑学家和哲学家,一个跟希特勒同样异乎寻常的人。他的名字就是路德维希· 维特根斯坦。 </p><p>  这个故事还有其他更多的细节。纳粹主义和大屠杀都受到了维特根斯坦的影响——但他也为斯大林在东欧的胜利助了一臂之力。他是否因为急于想打败希特勒,才秘密采用了罪恶手段来损害作为他第二故乡的英国? </p><p>  要把所有这些线索编成一个故事,需要有开创性的侦探工作。乍一看来,这些推断似乎是完全难以置信的。为了说明它的可能性,我们必须首先来看一下造就希特勒和他同学的那个时代,以及说明他们是如何相识的。 </p><p>  1889年4月20日,希特勒出生于把奥匈帝国跟巴伐利亚分开的莱因河河畔边境城市布劳瑙。六天以后,一位叫做利奥波丁·维特根斯坦的社会名流在金碧辉煌的维也纳生下了她的第八个儿子,路德维希。 </p><p>  这两个孩子出生在一度辉煌的奥匈帝国走向衰亡的没落年代。奥地利曾经主宰过欧洲的命运,而今普鲁士取而代之,成为德意志的统治力量。奥地利的皇帝统治着从波斯尼亚到乌克兰的一大片国土和各种各样的民族。这个帝国庞大、虚弱,而又笨拙,其贵族精英的最大愿望莫过于自我保存和享受维也纳的繁荣和优雅生活方式。 </p><p>  “那儿没有对于世界市场或世界霸权的野心,”维也纳小说家罗伯特·穆齐尔评论道。“尽管在军备上花费了巨额款项,但只能保持奥匈帝国在列强中倒数第一的地位……国家机构是由欧洲最好的官僚们以开明和节制的方式来进行管理,其唯一的缺憾就是将没有尊贵血统和高官厚禄支撑的天才和卓越的首创精神视为傲慢和放肆。” </p><p>  然而,奥地利确实天才辈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揭示了维也纳上流社会的性精神病;古斯塔夫·克里木特用错综复杂的新艺术来装 饰维也纳的家庭,但却被现代主义先驱阿道夫·卢斯的先锋派时尚所 取而代之;约翰尼斯·勃拉姆斯仍然出没于富人的沙龙;古斯塔夫· 马勒以其感情奔放的音乐冒犯了维也纳的优雅趣味;阿诺德·舍恩伯 格使听众和音乐家都惊得目瞪口呆;阿瑟·施尼茨勒记述了资产阶级 的享乐主义、反讽、玩世不恭和自负;而讽刺家卡尔·克劳斯则抨击 了资产阶级的伪善和腐败。1889年4月出生的两个孩子之一,路德维格 ·维特根斯坦,就是在这种思想骚动中成长起来的。他是维也纳一个 巨富家族的成员,而面对日益高涨的反犹太人情绪,该家族试图通过 皈依基督教来切断跟犹太根基的联系。路德维格的父亲,卡尔·维特 根斯坦,拥有一家钢铁厂,但他通过跟罗思柴尔德家族组建卡特尔而 一跃成为奥匈帝国的首富之一。这两个家族一起生产了帝国百分之六 十以上的钢铁,并且控制了它的铁路和轮胎工业。 </p><p>  尽管名义上成了天主教徒,但维特根斯坦家族的犹太根基是众所 周知的。家族中的气氛是一种纯粹的高雅文化。勃拉姆斯是家庭音乐 沙龙的常客。马勒也是,还有帕布罗·卡萨尔斯也在那儿演奏过大提 琴。卡尔·维特根斯坦是视觉艺术的赞助人。他不仅欣赏克里木特的 感官效果,也喜欢奥斯卡·科可西卡的先锋派表现主义。 </p><p>  路德维希在14岁以前的知识都是由私人家庭教师所传授的,但他 父亲于1904年决定让他脱离这个娇生惯养的高雅文化氛围,把他送到 一个偏远省份的国立学校去念书。这里的原因不为人所知,但路德维 希的一个哥哥汉斯已于1902年自杀,另一个哥哥鲁道夫也于1904年自 杀。他俩都是同性恋者,鲁道夫在绝命信中为自己“反常的性情”感 到绝望。路德维希这个尖嗓子和结巴的瘦弱男孩长大以后也成了一个 <br/>积极的同性恋者。 </p><p>  卡尔·维特根斯坦将他在远隔100英里的林茨里尔学校注了册,路 德维希寄宿在一位教师的家里。按照其传记作家的说法,他在看到同 班同学时的最初印象是把他们都视为“臭大粪”。他们则把他看作是 一个令人讨厌的自命不凡者。他感到非常不快活,功课学得很糟糕, 并且没有在那儿呆上很久。 </p><p>  然而这并非是一个因令人痛苦,并最终无足轻重而可被人遗忘的 小插曲,相反,林茨的里尔学校非常重要,因为那儿另一位学生的行 为将开创二十世纪新纪元,这当然是指来自布劳瑙的阿道夫·希特勒。 </p><p>  希特勒出生在一个跟维特根斯坦家族截然不同的社会阶层中,而 且他为自己的家庭感到羞耻。他的家族原本来自奥地利北部一个偏僻 而荒凉的地区,沃尔德维尔特尔。“近亲联姻在农民中间司空见惯, 希特勒的家族也不例外,家族成员中有许多是畸形儿和精神病患者,” 罗纳德·海曼在描述“元首”童年生活的《希特勒与格里》一书中这 样写道。 </p><p>  他父亲阿洛伊斯是一位私生子出身的农民,好不容易才在地方上 混出个模样,作为海关官员,家境也算宽裕。他母亲克拉拉依次作为 阿洛伊斯的女仆、情人和第三任妻子,先后在家庭中扮演过不同的角 色。 </p><p>  她宠爱年幼而多病的阿道夫,但在孩子长大后不断被父亲毒打时 却没有去调停干涉。海曼写道,就在她“爱恋、尊崇和顺从”丈夫的 同时,“幼小的希特勒懂得了恃强欺弱是一种有效的手段。” </p><p>  希特勒青少年时去林茨的里尔学校上中学,并在那儿被人看作是 性格孤僻,成绩很差的学生。就在这时,即1904年的第二个时期,维 特根斯坦也来到了这个学校。二十世纪中两个最不同凡响的人物就这 样聚到了这所只有300名落榜生的学校里。 </p><p>  尽管年龄相同,但他们却没有在同一个班,因为希特勒留了一级, 而维特根斯坦则跳了一级。然而,他们之间却有着奇异的相似之处。 他俩都因远离家庭而郁郁寡欢,俩人都觉得很难跟同学们交流。 </p><p>  俩人都以“您”(Sir)来称呼同学,而正常情况下同学间都相互 称呼“你”(du)。希特勒这样做是出于孤傲,而维特根斯坦则是因 为他不知道这两种称呼间的差别。 </p><p>  当时学校的一张照片显示出这两个14岁的学生相距仅一臂之遥。 希特勒的神色孤独而阴郁,而维特根斯坦却热切地凝视着镜头。 </p><p>  他俩各自的兴趣也有酷似之处。俩人都沉迷于建筑学和语言的力 量。俩人都对十九世纪哲学家叔本华表现出极大的热情。维特根斯坦 将瓦格纳的歌剧《名歌手》熟记于心,希特勒也是如此。俩人都有吹 口哨的才能,可以大段而准确地吹奏各自喜爱的音乐。根据一位同时 代人的记载,希特勒吹口哨时“带有一种奇特而响亮的颤音”;维特 根斯坦则常常纠正那些即使是稍微走调的人。 </p><p>  有着共同思想和兴趣的青少年往往能凑到一块儿———但这两个 男孩都具有能使他们在二十世纪叱咤风云的倨傲个性。于是冲突便在 所难免。 </p><p>  请把维特根斯坦习惯于纠正别人的报告跟以下对于战争首脑希特 勒的描述作一比较:“战时有一天晚上,希特勒在用口哨吹奏古典音 乐。当一位秘书冒昧指出他吹奏的曲调有误时,元首大发雷霆,高声 喊道:‘我没有错,是作曲家弄错了。’” </p><p>  更重要的是,希特勒懂得他的艺术。他年轻时笨拙的绘画是模仿 奥地利大师鲁道夫·冯阿尔特之作;维特根斯坦则来自一个墙上挂满 阿尔特作品的家庭。希特勒在学生时代就经常上歌剧院,维特根斯坦 也是如此。但对于他来说,上歌剧院那套昂贵的的行头只不过是小菜 一碟。此外,有不少乐队指挥、作曲家和音乐家去他家拜访。希特勒 在晚年就曾抱怨说:“珠宝将勃拉姆斯推到了顶点。他在沙龙里被奉 为名流。”就勃拉姆斯而言,最大的沙龙就是维特根斯坦家。 </p><p>  在《我的奋斗》一书中,希特勒竭力否认他来自一个反犹太人的 家庭。有些评论家将他迫害犹太人的情绪归咎于他离校后读到过的小 册子。但在我看来,光是阅读小册子就会造成这种刻骨仇恨,这种说 法似乎荒谬之极。 </p><p>  据记载,希特勒在学校里唯一的朋友,奥古斯特·库比泽克,曾 经说过:他在校时就已经“明显反犹太人了”。真正的线索来自《我 的奋斗》中的某处,希特勒提起在学校里有一位“我们都不太信任的” 犹太学生。 </p><p>  他写道,“各种经历都使我们怀疑他的判断力,” </p><p>  尽管里尔学校还有一些其他的犹太学生,但是维特根斯坦却完全 符合以上的描述。他在诚实这个问题上持一种近乎偏执的态度,并认 为诚实是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品质。他觉得对人坦诚是一种迫切的需 要,所以有时他会主动向别人忏悔。这是一种神经质和孤独个性的普 通症状,具有此症状的人把忏悔作为一种建立亲密关系的手段。 </p><p>  在学生时代的密码日记中,维特根斯坦记录了在就读里尔学校后 不久,“跟我同学关于忏悔的谈话”;但这种被文雅和有教养的维也 纳人视为袒露胸怀的勇敢行为,在不那么高贵的农村孩子眼里也许就 不屑一顾,尤其是当这种忏悔给他们带来麻烦的时候。矮小瘦弱、说 话结巴的同性恋青少年在学校中往往受到虐待,而当他们泄露真情时 就更是如此。 </p><p>  在《我的奋斗》第二卷中有一大段攻击学生忏悔和背叛的言论。 希特勒最后下结论说:“一个告发同伴的男孩就是实施了背叛,这种 行为所反映的心态……跟背叛祖国完全相同。这种男孩决不能被视为 善良正派的孩子……小密探长大成为大恶棍的事屡见不鲜。” </p><p>  这儿能有什么联系呢?希特勒凶恶的父亲已经去世,而孩子也已 经开始有行为不端。他被勒令在年底退学。 </p><p>  在《我的奋斗》一书中,希特勒还讲述了他后来跟其他犹太人交 往的经历,试图以此来为他的反犹太主义辩护。但是,里尔学校的犹 太学生是作为他第一个,也是唯一作为他碰见的个人,而非类型,来 叙述的。希特勒与维特根斯坦之间一定在学校里发生了某件事。我认 为我们面对的是一种令人震惊的可能性,即这两个中学生之间的争吵 极有可能完全改变了二十世纪的发展进程。 </p><p>  假如我没弄错的话,维特根斯坦复杂、易怒的个性是造成一系列 反犹太人事件的部分原因,这些事件最终导致了灭绝欧洲犹太民族的 企图。希特勒本人复杂、易怒的个性受到了维特根斯坦个性的排斥, 于是他就将自认是维特根斯坦特定个性中的缺陷加诸整个犹太民族。 </p><p>  与希特勒迁怒犹太人一事密切相关的是,维特根斯坦家族在奥地利工业和文化生活中无可比拟的财富和权力与希特勒作为布劳瑙一个 小镇土包子的背景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p><p>  过去有关希特勒反犹太主义的叙述都假定他并不认识任何富有的 犹太人。现在问题已经相当明朗———远在敏感的青少年时期——— 他的同学中就有奥匈帝国由犹太人一手控制的工业部门中最重要的家 族成员。 </p><p>  希特勒决不会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也决不会没注意到卡尔.维 特根斯坦在法国南部度假时的奢靡和放荡———《我的奋斗》对此也 作了谴责。他决不会不知道卡尔·维特根斯坦是当时最活跃的艺术运 动家,即以古斯塔夫·克里木特为首的“维也纳分离派”的主要赞助 人。克里木特有一幅著名作品画得就是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的姐姐。 当这个艺术流派后来分裂时,希特勒是一位在维也纳竭力求生存的艺 术家;他很快就成了反维特根斯坦派系的一位死心塌地的追随者。 </p><p>  他似乎从报纸上收集了更多有关维特根斯坦家族的消息,这些在 《我的奋斗》一书后半部也有所表现。他恶毒地攻击那些改信基督教, 并与雅利安人联姻的犹太人(维特根斯坦家族假装自己祖先中有日耳 曼贵族);那些操纵股市的犹太人(维特根斯坦的父亲经常面对此类 公开谴责);那些欺骗公众的犹太人(维特根斯坦的父亲在希特勒必 读的报纸上辟有专栏);那些控制经济的犹太人(维特根斯坦-罗思 柴尔德家族是彻头彻尾的“犹太垄断资本”)。 </p><p>  希特勒一生都妄想使林茨成为比维也纳更大的艺术中心。艺术珍 品从全欧洲都源源不断地运往这儿的希特勒博物馆。这不仅是为了帮 助故乡,他这样做也是为了把维特根斯坦家族的鼻子摁到泥地里去, 至于维特根斯坦钢铁公司,希特勒在林茨建起了赫尔曼·戈林钢铁厂, 并以此兼并了维特根斯坦卡特尔的工厂。 </p><p>  有关林茨和希特勒博物馆的计划对于1945年春天因苏军炮火的迫 近而躲进柏林地下钢筋水泥掩体的“元首”来说是一种安慰,这是他 一生中未尽的事业——而至于犹太人——他已经狠狠地教训了他们。 他们现在再也不能嘲笑他了,以后也决不能。 </p><p>  然而,这个故事的真正结局发生在1930年代的剑桥。维特根斯坦 中学毕业以后,曾去柏林和曼彻斯特学习工程学:这激发了他对于数 学和逻辑学的兴趣,并最终将他引到了剑桥,因为那儿的哲学家伯特 兰·罗素认为他是个天才。 </p><p>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当他出于鲁莽的勇气在奥地利军队中服 役时,他就以札记的形式写下了有关逻辑学和伦理学的思索。在奥地 利和德国战败以后,这些札记被收入《逻辑哲学论》一书出版。这部 异常艰深的书被后人奉为经典。它论述了语言和人类思想如何成为可 能这一问题。用英国哲学家布赖恩·马吉的话来说,它“强调几乎所 有重要的东西都根本不能阐明,至多只能通过语言来加以表述。”然 <br/>而在当时,以及其后几十年中,人们都认为它表达了相反的意思。 </p><p>  通过继承遗产,维特根斯坦成了战后奥地利的首富之一,但他放 弃财富,选择了贫穷,不要学术地位,宁可默默无闻。他捐赠了大部 分钱财以后,去当了一个乡村小学的教师。他也获得了左翼分子的名 声,并与一位朋友议论要“逃往俄国”。 </p><p>  维也纳是敌对政治派别角逐的场所,那种即将造就1930年代英国 左翼分子的经历与那些不得不在二十年代中期忍受维也纳生活的人们 经历相差无几。但维特根斯坦并没有去俄国,而是作为哲学讲师又回 到了剑桥大学。他这样做的理由至今仍令人费解,因为评论家们一致 认为他厌恶学术生活和三一学院那帮学究们。 </p><p>  他在三一学院有几位特别令人感兴趣的同时代人,其中有后来成 为间谍的金·菲尔比(他于1929年开始进入三一学院)、盖伊·伯吉 斯(1930年10月)和安东尼·布伦特(1932年被选为三一学院的研究 员)。唐纳德·麦克林就读于邻近的三一讲堂。所有这些人都在维特 根斯坦回到剑桥之后不久信奉了共产主义。 </p><p>  当然,他们都在三一学院这一简单事实并不说明什么问题——但 维特根斯坦全都跟他们认识,或是通过学术工作,或是通过三十年代 支配了剑桥的共产主义思想骚动,或是通过他的同性恋倾向——更主 要的———是通过“使徒社”(theApostles)这个秘密思想“交流” 团体。 </p><p>  维特根斯坦不仅有左翼分子的名声,而且还被称做斯大林分子。 我并不想在这一点上大做文章,但下列问题从未得到过满意的解答: 在剑桥招兵买马,组织间谍网的苏联特务究竟是谁?曾经有人提出过 各种各样的名单,但有一个可能的假设就是这位神秘的人物即维特根 斯坦。正是这位被人寻觅已久的三一学院同性恋“使徒社”成员征募 了布伦特和其他剑桥的间谍。 </p><p>  以前所有追踪征募者的调查人员都将注意力放在那些公开的共产 党员大学教师或同情者身上。但基于这种假说而进行了长达五十年的 缜密侦探工作却没有发现任何蛛丝马迹。人们对于这位神秘的征募者 众说纷纭,但大家都同意他是一位非凡的人物:可没有人怀疑他也许 是二十世纪中最才华横溢的思想家。 </p><p>  维特根斯坦尽管是斯大林的忠实捍卫者,但据我们所知,他却不 是位党员;但是他影响了许多人的生活。毫无疑问,他的学生都为他 的讲演所打动,并对他那种居高临下和富有魅力的个性所具有的非凡 力量作出了响应。“人们简直感觉他就是上帝在人间的代表,”一位 “使徒社”成员当时这样说。 </p><p>  在三一学院的教员中间,有哪些人能使学生把他们视为上帝?又 有多少人能完全意识到希特勒仇恨犹太人的根源,以及希特勒是怎样 的一个人?他们中有多少人当纳粹运动在慕尼黑崛起时曾跨国界在巴 伐利亚工作过?又有多少人亲眼见过纳粹反政府武装暴动,或是罢工 工人横尸街头?还有多少人看到过绝望而又沮丧的犹太人难民翻山越 岭,涌入奥地利的? </p><p>  这个人一定会这么想:“我可以帮忙,我将挑选那些在我看来能 推动共产国际事业的人,因后者是唯一主张武装抵抗希特勒的国际组 织。”维特根斯坦学过俄语,访问过苏联,并曾经想居住在那儿。有 多少其他的剑桥教员会积极地欢迎在斯大林统治下生活的社会? </p><p>  维特根斯坦的名字以其各种不同的方式,跟剑桥这出间谍剧中的 许多演员都有关联。假如这种怀疑是正确的话,那么他的门徒在二次 大战中将英国的最绝密情报转送给了斯大林,成为希特勒梦魇的那只 “犹太人的”手真的为他的垮台作出了贡献。如果这个假说没错,那 么维特根斯坦就是二十世纪中最杰出的间谍征募者。跟菲尔比、伯吉 斯、麦克林和布伦特一样,他也逃脱了刽子手的魔掌,而他的老校友 和老对手则在柏林举枪自毙了。 <br/></p></td></tr></tbody></table>
 楼主| 齐柏林绿眼睛 发表于 2007-5-15 10: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tit\"><font color=\"#000000\">音乐家</font><a name=\"baidusnap0\"></a><b style=\"COLOR: black; BACKGROUND-COLOR: #ffff66;\"><font color=\"#000000\">门德尔松</font></b></div><div class=\"date\"><font color=\"#000000\">2007-01-24 19:17</font></div><table style=\"TABLE-LAYOUT: fixed;\"><tbody><tr><td><div class=\"cnt\"><div align=\"left\"><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600\" align=\"left\" border=\"0\"><tbody><tr><td colspan=\"2\"><p align=\"center\"><strong><font face=\"隶书\" color=\"#000000\" size=\"4\"><a href=\"http://image.baidu.com/i?ct=503316480&amp;z=0&amp;tn=baiduimagedetail&amp;word=%C3%C5%B5%C2%B6%FB%CB%C9&amp;in=10&amp;cl=2&amp;cm=1&amp;sc=0&amp;lm=-1&amp;pn=9&amp;rn=1\" target=\"_blank\"><img src=\"http://t3.baidu.com/it/u=2962756273,938205557&amp;gp=4.jpg\" alt=\"\"/></a></font></strong></p><p align=\"center\"><font face=\"隶书\" size=\"4\"><font color=\"#000000\"><font size=\"3\">雅克勃·路德维希·费里尔·<b style=\"COLOR: black; BACKGROUND-COLOR: #ffff66;\">门德尔松</b>-巴托尔迪 (Jakob Ludwig Felir Mendelssohn-Bartholdy,1809-1847),德国作曲家,生于汉堡,12岁开始创作,17岁即完成《仲夏夜之梦序曲》,21岁起研究和整理巴赫的作品,为这位音乐之父的作品得以复生作出了最重要的贡献。27岁在莱比锡任指挥,1843年创办德国第一所音乐学院,38岁时即病故。他在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各种体裁的音乐作品,作品风格温柔舒适、优美恬静、完整严谨、极少矛盾冲突、富于诗意幻想,反映出他生活上的安定富足。他的交响曲《苏格兰》、《意大利》,序曲《芬格尔山洞》,《平静的海与幸福的航行》,《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等都是著名作品。</font><p>  《仲夏夜之梦序曲》是音乐作品中最早描写神仙境界的。他还独创了“无词歌”的钢琴曲体裁,共八册四十八首,形象生动多姿,是早期标题音乐的代表。以他为中心的莱比锡乐派对十九世纪德国音乐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p><p>作品链接:<a href=\"http://www.hongen.com/art/gdyy/amqbl/ga30901.htm\">a小调第三交响曲(苏格兰) </a><br/>     <a href=\"http://www.hongen.com/art/gdyy/amqbl/ga30902.htm\">A大调第四交响曲(意大利)</a><br/>     <a href=\"http://www.hongen.com/art/gdyy/amqbl/ga30903.htm\">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a><br/>     <a href=\"http://www.hongen.com/art/gdyy/amqbl/ga30904.htm\">仲夏夜之梦</a><br/>     <a href=\"http://www.hongen.com/art/gdyy/amqbl/ga30905.htm\">无歌词之春之歌</a><br/>     <a href=\"http://www.hongen.com/art/gdyy/amqbl/ga30907.htm\">无词歌之威尼斯船歌</a><br/>     <a href=\"http://www.hongen.com/art/gdyy/amqbl/ga30908.htm\">乘着歌声的翅膀</a>
                                                                                                                </p><p align=\"center\"><!--Element not supported - Type: 8 Name: #comment-->音乐家<b style=\"COLOR: black; BACKGROUND-COLOR: #ffff66;\">门德尔松</b></p></font></font></p><p>  《仲夏夜之梦序曲》是音乐作品中最早描写神仙境界的。他还独创了“无词歌”的钢琴曲体裁,共八册四十八首,形象生动多姿,是早期标题音乐的代表。以他为中心的莱比锡乐派对十九世纪德国音乐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p><p>作品链接:<a href=\"http://www.hongen.com/art/gdyy/amqbl/ga30901.htm\">a小调第三交响曲(苏格兰) </a><br/>     <a href=\"http://www.hongen.com/art/gdyy/amqbl/ga30902.htm\">A大调第四交响曲(意大利)</a><br/>     <a href=\"http://www.hongen.com/art/gdyy/amqbl/ga30903.htm\">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a><br/>     <a href=\"http://www.hongen.com/art/gdyy/amqbl/ga30904.htm\">仲夏夜之梦</a><br/>     <a href=\"http://www.hongen.com/art/gdyy/amqbl/ga30905.htm\">无歌词之春之歌</a><br/>     <a href=\"http://www.hongen.com/art/gdyy/amqbl/ga30907.htm\">无词歌之威尼斯船歌</a><br/>     <a href=\"http://www.hongen.com/art/gdyy/amqbl/ga30908.htm\">乘着歌声的翅膀</a>
                                                                                        </p><p align=\"center\"><!--Element not supported - Type: 8 Name: #comment-->音乐家<b style=\"COLOR: black; BACKGROUND-COLOR: #ffff66;\">门德尔松</b></p><p align=\"left\"><font face=\"隶书\" color=\"#000000\" size=\"4\"></font></p></td></tr><tr><td colspan=\"2\" height=\"5\"><font face=\"隶书\" color=\"#000000\" size=\"4\"><img height=\"1\" src=\"http://www.hnst.org/musiclife/foreignrhyme/images/transparent.jpg\" width=\"1\" alt=\"\"/></font></td></tr><tr><td width=\"470\"><p align=\"left\"><font face=\"隶书\" color=\"#000000\" size=\"4\">  <b style=\"COLOR: black; BACKGROUND-COLOR: #ffff66;\">门德尔松</b>(Felix Mendelsshn,1809-1847),德国作曲家。1809年2月3日,费利克斯·<b style=\"COLOR: black; BACKGROUND-COLOR: #ffff66;\">门德尔松</b>诞生于德国汉堡,他的祖父摩西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被人们誉为“犹太苏格拉底”;“犹太苏格拉底”之子亚伯拉罕继承了父亲的聪明才智,走上实业家的道路,成为一位银行巨头,德国屈指可数的亿万大亨,正是他,为欧洲音乐史上最幸福的天才——<b style=\"COLOR: black; BACKGROUND-COLOR: #ffff66;\">门德尔松</b>创造了一切优裕的条件,也使其家族的荣誉登上了耀眼的顶峰!<br/>  3岁时,<b style=\"COLOR: black; BACKGROUND-COLOR: #ffff66;\">门德尔松</b>随父母迁居到首都柏林,5岁,开始接受正规、系统而全面的教育,教师个个是一流的专家。在父亲巨大财力的帮助下,他如鱼得水,接触各位社会名流,和他们探讨各种问题,在高雅、文明的熏陶下,他飞快成熟。</font></p></td><td width=\"130\"><font color=\"#000000\"><font face=\"隶书\" size=\"4\">  </font>
                                                                                        </font><div align=\"right\"><font face=\"隶书\" color=\"#000000\" size=\"4\"><img height=\"170\" src=\"http://www.hnst.org/musiclife/person/images/mendes.jpg\" width=\"100\" border=\"1\" alt=\"\"/> </font></div></td></tr><tr><td colspan=\"2\" height=\"5\"><font face=\"隶书\" color=\"#000000\" size=\"4\"><img height=\"1\" src=\"http://www.hnst.org/musiclife/foreignrhyme/images/transparent.jpg\" width=\"1\" alt=\"\"/></font></td></tr><tr><td colspan=\"2\" height=\"144\"><p><font face=\"隶书\" color=\"#000000\" size=\"4\">  他兴趣广泛,才华横溢,在音乐、文学、美术、外语等许多方面都具备很高的天资,他生活在幸福之中。<br/>  <b style=\"COLOR: black; BACKGROUND-COLOR: #ffff66;\">门德尔松</b>9岁开始登台表演钢琴独奏,10岁着手音乐创作,至11岁时已写出一些好作品,12岁时,和德国文学泰斗歌德“忘年之交”,使他获益匪浅,他的进步堪称日新月异。<br/>  1829年春天,年方20岁的<b style=\"COLOR: black; BACKGROUND-COLOR: #ffff66;\">门德尔松</b>开始了他的旅行演出生活,他的足迹遍及欧洲许多文化圣地与城市。愉快的旅行,丰富的见闻,使<b style=\"COLOR: black; BACKGROUND-COLOR: #ffff66;\">门德尔松</b>构思与创作了一系列优秀的音乐作品。<br/>  23岁时,一位特别温柔、娴静、纯朴、漂亮的法兰克福牧师的小女儿赛西尔打动了他的心,他们结为了夫妻。美满的婚姻使<b style=\"COLOR: black; BACKGROUND-COLOR: #ffff66;\">门德尔松</b>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工作,尽管他身兼数职,社会活动繁多,可音乐创作源源不断:歌曲、奏鸣曲、序曲、协奏曲、交响曲……<br/>  永恒的幸福是没有的,<b style=\"COLOR: black; BACKGROUND-COLOR: #ffff66;\">门德尔松</b>敬爱的姐姐芳妮在一次指导家庭音乐会的节目排练时突然全身瘫痪,几小时后飘然而逝,噩耗使<b style=\"COLOR: black; BACKGROUND-COLOR: #ffff66;\">门德尔松</b>当即晕倒;重大的打击使得他半年之后(1847年11月4日)追随胞姐而去,还不到39岁</font></p><p align=\"center\"><font face=\"隶书\" color=\"#000000\" size=\"4\"><a href=\"http://image.baidu.com/i?ct=503316480&amp;z=0&amp;tn=baiduimagedetail&amp;word=%C3%C5%B5%C2%B6%FB%CB%C9&amp;in=140&amp;cl=2&amp;cm=1&amp;sc=0&amp;lm=-1&amp;pn=139&amp;rn=1\" target=\"_blank\"><img src=\"http://t2.baidu.com/it/u=3008613403,2082429758&amp;gp=1.jpg\" alt=\"\"/></a></font></p><p><font face=\"隶书\" size=\"4\"><font color=\"#000000\"><b style=\"COLOR: black; BACKGROUND-COLOR: #ffff66;\">门德尔松</b>是钢琴神童,9岁就开始公开演奏,10岁时就为《诗篇19》谱曲,17岁时作成了《仲夏夜之梦》序曲。1826-1829年在巴赫逝世后首次指挥《马太受难曲》,引起轰动而成为闻名遐迩的指挥家。1829年访问英国,以钢琴家身份首次演奏贝多芬的《皇帝协奏曲》,这段时间成为他创作的崛起期,创作了《芬格尔山洞》、《第一钢琴协奏曲》。随后又到德、奥、意大利,在《第一交响曲》后又创作了《意大利交响曲》、《宗教改革交响曲》。<b style=\"COLOR: black; BACKGROUND-COLOR: #ffff66;\">门德尔松</b>1835-1836年任莱茵音乐节的艺术指导,1835-1846年任莱比锡格万特豪斯乐团指挥,1837年婚后为其创作的第二阶段,创作了《第二交响曲》(颂赞歌)、《苏格兰交响曲》、《E小调小提琴协奏由》、《庄严变奏曲》等几部最重要的作品。1843年在莱比锡创办新音乐学院,任院长,晚年作品中最著名的是清唱剧《以利亚》。</font></font></p><p><font face=\"隶书\" size=\"4\"><font color=\"#000000\"><b style=\"COLOR: black; BACKGROUND-COLOR: #ffff66;\">门德尔松</b>最优秀的作品是:《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三、第四交响曲,管弦乐《芬格尔山洞》、戏剧配乐《仲夏夜之梦》、为钢琴而作的《无词歌》、《降E大调弦乐八重奏》和清唱剧《以利亚》。</font></font></p><p><font face=\"隶书\" color=\"#000000\" size=\"4\">彪罗称<b style=\"COLOR: black; BACKGROUND-COLOR: #ffff66;\">门德尔松</b>是莫扎特之后最完美的曲式大师,古典主义的传统与浪漫主义的志趣在他的作品中较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赋予他的作品以一种诗意的典雅。<b style=\"COLOR: black; BACKGROUND-COLOR: #ffff66;\">门德尔松</b>善于把美妙的旋律纳入正规的古典曲式,他是一个热情歌颂自然的诗人、一个善于运用虚无飘渺画笔的风景画家,他的音乐被称为“描绘性浪漫主义”,其中充满温柔的情感。<b style=\"COLOR: black; BACKGROUND-COLOR: #ffff66;\">门德尔松</b>的出色才能表现为对景像的诗意把握与对精灵鬼怪的描绘,但他的音乐中太注重感情的表达而呈纤巧,亦有人认为致命弱点是缺少激情与纤巧情感的对比。</font></p><p><br/><font face=\"隶书\" color=\"#000000\" size=\"4\">  <b style=\"COLOR: black; BACKGROUND-COLOR: #ffff66;\">门德尔松</b>最值得收藏的作品是:<br/>1.穆洛娃小提琴、马里纳指挥圣马丁乐团演奏的2首小提琴协奏曲,Philips,CD编号432 077-2。<br/>2.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乐团、德国歌剧院合唱团(Mathis、Rebman、Hollweg)演唱、演奏的5首交响曲,DG,CD编号429 664-2(3张)。<br/>3.普列文指挥金翅雀(Finchley)儿童音乐团、伦敦交响乐团(Watson、Wallis演唱)的《仲夏夜之梦》配乐,EMI,CDC 747163-2。<br/>4.圣马丁室内合奏团演奏的《八重奏》和《第二号弦乐四重奏》,Philips,CD编号420 400-2。<br/>5.巴伦勃伊姆演奏的《无词歌》,DG,廉价小双张。CD编号453061-2(437 470-2)。<br/>6.阿巴多指挥伦敦交响乐目演奏的序曲集,DG,CD编号423 104-2。<br/>7.梅洛斯四重奏团演奏的弦乐四重奏全集,DG,CD编号415 883-2。<br/>8.萨瓦利什指挥莱比锡格万特豪斯合唱团、乐团(Adam、Ameling、Stoke、Burmeister、Schreier)演唱、演奏的《以利亚》,Philips,廉价小双张,438 368-2。</font></p></td></tr></tbody></table></div></div></td></tr></tbody></table>
 楼主| 齐柏林绿眼睛 发表于 2007-5-15 10: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tbody><tr><td height=\"50\"><span class=\"style6\"><a name=\"baidusnap0\"></a><b style=\"COLOR: black; BACKGROUND-COLOR: #ffff66;\">路德维希</b>·伯尔纳</span>
                                </td></tr><tr><td><p>国  籍:<br/>德国</p><p>主要作品:<br/>《巴黎信札》、《吞噬法国人者门策尔》</p><p>生平/评价:<br/><b style=\"COLOR: black; BACKGROUND-COLOR: #ffff66;\">路德维希</b>·伯尔纳(1786~1837),德国作家。原名洛普·巴拉赫。1786年 5月24日生于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犹太家庭出身,从小受尽屈辱。法国军队占领莱茵地区后,进入大学攻读医学和政治学。1811年任法兰克福警察书记官。1815年拿破仑兵败,封建势力在全欧复辟,因而失去职位。1818年改名换姓,皈依新教。1818至1821年主持《天平报,关于市民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杂志》的出版,1819年编辑《自由城市法兰克福报》,接着编辑周报《时代的搏动》,1822年在反动派压力下逃到巴黎。1824年回到德国,在法兰克福等地任新闻记者。1830年为法国七月革命所吸引,迁居巴黎,1837年 2月12日去世。<br/>伯尔纳是1848年三月革命前著名的革命民主主义的政论家和文艺评论家。他曾经写过思想深邃的剧评,反对传统的感伤主义戏剧和恐怖题材,主张建立现实主义的政治戏剧,把舞台作为培养资产阶级进步的民族感情的学校。他在文学上的主要贡献是政论性新闻报道。</p></td></tr></tbody></table>
情迷慕尼黑 发表于 2007-5-15 18: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p>辛苦辛苦~~~</p><p>我觉得lz要是找个“那些弗里德里希们”“那些查理们”估计会更辛勤……</p>
芦菔子 发表于 2007-5-15 20: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p>路德维希我过来re了!</p><p>p.s:这排版……</p><p>     还有,最早的应该是,Ludwig der Deutsche</p>
buginspring 发表于 2007-5-16 02: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绿眼睛的名字是叫Ludwig吗?
clubbamboo 发表于 2007-5-16 04: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p>高中班上一学钢琴的朋友,德语名字就叫路德维希,觉得好有亲切感~</p>
米小洛 发表于 2007-5-18 16: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p>11,西西</p><p><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cce8cf;\">lz辛苦了</font></p>
芦菔子 发表于 2007-5-21 19: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buginspring</i>在2007-5-16 2:14:00的发言:</b><br/>绿眼睛的名字是叫Ludwig吗?</div><p>他不叫。他叫H……</p><p>欲知完全信息请将100w联盟币汇入本人账户</p>
buginspring 发表于 2007-5-22 06: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已经过户请查收<img src=\"images/post/smile/dvbbs/em21.gif\" />
 楼主| 齐柏林绿眼睛 发表于 2007-5-22 17: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自己告诉你,你只要给我50W。
buginspring 发表于 2007-5-22 18: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齐柏林绿眼睛</i>在2007-5-22 17:38:00的发言:</b><br/>我自己告诉你,你只要给我50W。</div><p>给你100w,告诉的详尽点</p><img src=\"images/post/smile/dvbbs/em04.gif\" />
芦菔子 发表于 2007-5-22 20: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buginspring</i>在2007-5-22 18:27:00的发言:</b><br/><p>给你100w,告诉的详尽点</p><img src=\"images/post/smile/dvbbs/em04.gif\" /></div><p></p>他说了你信么?
发表于 2007-5-26 02: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p>顶一下。。。</p>
欧根亲王13 发表于 2007-5-26 22: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奋斗都出来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联盟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国德迷联盟 - GerFans.cn ( 辽ICP备17002255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17 18:25 , Processed in 0.034040 second(s), 1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