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德迷联盟 - GerFans.cn

 找回密码
 加入联盟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推荐] 德国 企业创新重在成果转化

[复制链接]
思维的民族 发表于 2007-10-30 09:18: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strong>旅德华人学者聚会使馆<br/><br/></strong>    一大早,中国驻德国大使馆内的三楼会议大厅已是熙熙攘攘,人头攒动。他们是专程从德国各地赶来参加使馆科技处举办的“旅德华人学者科技座谈会”的华人科技专家。在他们当中,有在德国名牌大学任职的教授,有在欧盟或德国著名研究机构工作的学者,也有在德国跨国公司里从事科技开发的高级工程师。其中有不少是上个世纪80年代的出国留学生,而且还有在美国、法国、瑞典、荷兰等国从事多年研究的经历。此外,也有刚刚获得博士学位不久的年轻人。他们从事的工作基本囊括了德国在科技领域占优势的各种学科,从基础研究到应用开发,从“伽里略”工程到芯片研制,从环境、能源到生物医药等各个领域。<br/><br/>    中国驻德国大使马灿荣和公使衔科技参赞杨一峰衷心欢迎并感谢大家的光临。与会者围绕德国的科技优势领域、德国科技发展和政策对中国的借鉴意义、对国内科技发展以及对中德科技合作的意见和建议等四个主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大家普遍认为,德国是一个创新型的国家,其科技研究与开发相结合的政策,特别是有利于原始创新的科研环境和科研体制,值得人们学习和借鉴。<br/><br/>   <strong> “德国制造”声誉源自中小企业<br/><br/></strong>    众所周知,德国的装备制造业在世界上始终处于领先地位。而在出口商品的种类中,“资本货物”即机械装备占了很大比重。这些机械设备不仅实用、耐用,而且科技含量高,所创造的价值也远远高于一般的设备产品出口。“德国制造”也因此享誉全球。然而,“德国制造”赢得的这一声誉,大多数源自德国的中小企业,因为德国中小企业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br/><br/>    在德国,中小企业大都有自己的一技之长,而且都有能够在激烈竞争中打开局面并长期立足的看家本领。为使在看家本领上不被别人超过,就必须始终坚持不断创新。这种压力和动力迫使企业在研发上不断增加投入,更新改造原有的看家本领,使之得到提高。所以,在德国科研经费的投入中,企业和公司一直占据半壁江山,即企业与政府在科研开发项目上投资各占一半。这方面,德国已经形成了特有的科技政策和制度。根据有关规定,德国企业在申请国家科研经费时,必须有一半自己的资金作保障,这样就将国家的利益与企业的需求紧紧地结合在了一起。 <br/><br/>   <strong> 确保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br/><br/></strong>    不过,在开展研发方面,德国企业不是轻而易举地就能拿到国家奖励基金提供的科研经费。按照规定,申请经费的企业必须满足有关附加条件,其中包括必须注明与那所大学及科研机构的科学家进行合作等。在德国人看来,只有这种开放的、多层次的合作研发机制才能保障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br/><br/>    比如,目前正在实施的“伽里略”计划,很多项目采用的都是国际合作的方式。其中既有美国和日本科学家,也有中国科学家。参加本次科技座谈会的一位华人女科学家就是其中一个项目的主持人。德国之所以要在提供科研开发经费时作出这样的规定,就是要借助国内外各方面的科研力量,这样既实现了自身的科研开发目标,又为其他国家培养了人才,促进了科技信息的交流,开阔了双边或多边的科技视野,同时也在国际上为德国赢得了声誉,可谓一举多得。<br/><br/>    与会的女科学家孟立秋曾在瑞典科研院所工作8年,现在慕尼黑大学担任教授。她在发言时介绍了当前德国科研开发的基本战略和战术。一是“星星之火”式。即对花钱不多,见效较快的小型项目予以扶持和资助。二是“捆绑式”。鼓励科研院所与实际应用部门相结合,重在应用研究和产业化。三是“重点式”,意在“亡羊补牢”。因为科学领域的预测与规划,即使集中了集体的智慧,也有“马失前蹄”的时候,因而需要建立一经发现疏漏立即纠正的机制。四是“超前式”或“战略式”。其重点是基础研究,也是原始性知识创新,这些研究关系到国家未来的整体性竞争能力。五是“欧盟的规划”。目前最大的项目是确保空中客车飞机的竞争优势。其次是“伽里略”计划。这两大项目与欧盟的“里斯本战略”休戚相关,也关乎欧盟产业的整体竞争力。<br/><br/>  <strong>  创新需要宽松的科研环境<br/><br/></strong>    鼓励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始性的知识创新,必须有一个良好的科技环境和评价体制。要让科研人员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中去,而不是成天想着发表论文或专利。德国科技界认为,论文和专利不应当成为衡量学术或科学水平的唯一标准。对学术和科研的评价应当是多角度的,也就是要从多种角度观察和评价科研项目的进展和成果。有些项目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需要10年、2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投入才能取得重大的原始性的创新成果。世界上诺贝尔科学奖的获得者几乎无一例外,都是经过几十年的潜心研究,有的甚至耗费了毕生的精力才获得这一殊荣。没有这样一种精神,没有宽松的环境,再聪明的科学家也无法创造出这样的成果。德国是一个只有几千万人口的国家,但却涌现出了几十名诺贝尔科学奖的获得者,这与其良好的科研环境和科学的评价机制紧密相关。<br/><br/>    在德国一家生物化学公司任高级职务的林琳博士说,一种医学新药的产生,世界各大公司的平均投入是1亿欧元,平均研制周期约为10年。由此看来,科研政策的制定一定要遵循研制周期的规律。如果人为地设定研制周期并将研究经费的发放与人为设定的周期相联系,那只能引起灾难性的后果。比如,去年与美国两名物理学家分享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德国慕尼黑大学特奥多尔—亨施教授,据说就是用了8年的时间才在激光精密光谱学领域做出了卓越贡献。在此之前的7年间,他几乎没有什么论文可以发表,因为科研成果不到最后一刻往往是不能发表的。有人称,这就是德国科研政策的魅力。在一些基础科研项目上,不追求短期效益,不给科研人员造成沉重的心理压力,这样才能多出成果,多出人才。<br/><br/>  <strong>  教育重在培养兴趣和爱好<br/><br/></strong>    德国的教育重在培养人的兴趣、人的爱好和好奇心理,是“启发式”的,而不是“填鸭式”的。当人们选择的专业、工作岗位或研究的课题与本人的兴趣和爱好相结合时,就容易做出成绩。因此,培养创新型人才应该重视激发人的好奇心。如今,鼓励兴趣、爱好和好奇几乎已成为德国的一种文化。这种文化在人们上大学选择专业或在科研院所选择科研课题时表现得尤为明显。<br/><br/>    培养创新型人才离不开教育。德国给大学生上课的教授都是一流的科学家。由于他们与企业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所做的课题也是生产一线的难题,因而在给学生上课时讲得十分生动,能够举一反三,理论联系实际。这种讲课的方式不是为了让学生牢记多少人类已经掌握的、过去的知识,而是启发大学生探索解决未来面临的问题。<br/><br/>   <strong> 关注科研实验及交流效率<br/><br/></strong>    任何国家都存在如何管好用好科研经费的问题。与会的一位学者提出,在这方面德国的经验也值得借鉴。例如科研经费不得用于科研以外的开支;差旅费不得超过2000欧元等。如果违反了这些规定,会计有权不予报销。科研经费的开支应当主要用于仪器设备的购置和与研发相关的工作上。<br/><br/>    搞科研离不开科研仪器和设备,而先进的科研仪器和设备是非常昂贵的。所以,即便是在德国这样的最发达国家,对大型先进科研设备的进口也非常谨慎。这方面,德国的做法是,一旦进口,就要向社会开放。与会科学家们介绍说,德国这类大型的科研仪器和设备,几乎都是全年365天,每天24小时都在运转。科研设备和仪器的使用排得满满的,没有丝毫的空闲。与此同时,正在进行的科研课题也是向社会公开的,以避免重复性研究而造成资金和人力资源的浪费。只有将众多的科研课题公开了,科研人员才能进行公平的竞争,科研院所才能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课题。<br/><br/>    在本次会议上,有学者建议中国创建一个电子平台,以便海外学者通过这个电子网络直接了解国内的科技需求,特别是企业的需求。对国内企业来说,有些尚待解决的瓶颈或是难题,对于海外工程师来说可能易如反掌。<br/><br/>   <strong> 工业标准和上下游衔接是关键<br/></strong><br/>    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工业产品的标准化问题也日益显示出其重要性。本次会议上有学者建议,中国公司应当更主动地参与国际标准局或国际标准协会的相关会议,以争取自己的利益。许多华人学者在代表其公司参加这类会议时,发现欧美公司在讨论标准化问题时显得异常激烈。双方代表经常吵得面红耳赤,由此可见其中的利益有多大。<br/><br/>    在创新方面,一位年轻的学者提醒说,应特别注意“上游技术与下游技术的衔接”。德国由于有专门的机构负责推广应用研究,工业基础又相对雄厚,所以可以很快将上游技术转化为科技产品。旅德华人科学家们认为,所谓创新,就是把一种良好的想法变成一种可行的设计,然后做成产品,并让用户接受它,从而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东西,这样的创新才有意义。如果最终产品难以让用户或消费者满意,那么创新的所有过程也就变得无足轻重。因此国内还是要在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基础工业方面多下些功夫。      <br/><p>来源于:经济日报<br/></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0-30 9:21:06编辑过]
雅利安人 发表于 2007-10-30 21: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p>德国的整个经济和技术发展就是依靠广大的中小型科技企业在撑着了</p><p>我记得欧洲最负盛名的管理大师,德国教授赫尔曼.西蒙曾经和哈佛商学院的教授西奥多.利维特聊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p><p>为什么在东西德还没统一之前,当时的联邦德国其经济总量不过美国的四分之一,但前者的出口却能力压美国,连续多年高居世界第一?他们很快就一致的认识到:秘密不可能在德国的大企业身上。因为他们跟他们的国际竞争对手相比并没有太多的不同。</p><p>真正德国出口卓越的原因在于德国的广大中小企业,尤其是那些在各自的市场领域里面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中小企业密不可分,他们完全主宰着各自所在的市场领域,他们的全球市场份额常常可以高达60%,70%甚至80%。</p><p>之后各国专家都给德国的这些中小科技企业起了一个绰号:隐型冠军!</p><p></p>
铁十字的奋战 发表于 2007-11-2 13: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德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是多少?
雅利安人 发表于 2007-11-4 11: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p>德国的是65%左右</p><p>日本的是60%</p><p>美国最高:80%</p><p>英国,法国等是50%</p>
铁十字的奋战 发表于 2007-11-5 09: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美国这么高...<img src=\"images/post/smile/dvbbs/em08.gif\" />
leopard2 发表于 2008-2-16 20: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德国真让人感到吃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联盟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国德迷联盟 - GerFans.cn ( 辽ICP备17002255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18 22:45 , Processed in 0.030797 second(s), 1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