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映片目介绍 <br/> 德国电影 <br/> 1) 恐惧吞噬心灵Angst essen Seele auf <br/> <br/> 导演:法斯宾德Fassbinder, Rainer Werner <br/> 出品年代:1973 <br/> 片长:91分钟 <br/> 格式:16 mm <br/> <br/> 电影介绍: <br/> 这是一个六十岁女人和比她小二十岁的外籍工人的爱情故事。生活的惯性状态、社会的焦虑感、他人的偷窥与道德压力,拉长了两人之间的隔阂。女人说:“幸福并不总是有趣的,可幸福……那毕竟是件体面事儿。” <br/> <br/> 奖项: <br/> 1974年德国电影金奖 <br/> 1974年戛纳国际电影节国际影评人奖Firecsi, 人道电影奖 <br/> <br/> 导演介绍: <br/> 赖纳·维尔纳·法斯宾德 Rainer Werner Fassbinder <br/> 生于1946年5月31日 <br/> 逝世于1982年6月15日 <br/> <br/> 德国新电影的领军人物。在慕尼黑学习表演,深受好莱坞的影响。1965年开始拍摄短片。1969年第一部长故事片问世。1971年以后,摆脱话剧的影响和刻板的表现形式,把注意力集中到50年代经济起飞时的社会形态。全才型,身兼导演、编剧、演员、制片、剧场经理、编曲、设计、剪接和摄影等多职,14年拍片生涯总共执导过41部电影,死时才37岁,死于吸毒过量。作品擅长结合好莱坞类型片和国度的风格化倾向,对德国社会抱敏感的批判态度。一方面追求布莱希特的疏离感,不让观众入戏,另一方面采用通俗剧的桥段,并将俗气推到极致,以制造戏剧效果。 <br/> <br/> <br/> <br/> <br/> 2) 里斯本故事Lisbon Story <br/> <br/> 导演:文德斯Wim Wenders <br/> 出品年代:1994 <br/> 片长:105分钟 <br/> 格式:16 mm <br/> <br/> 电影介绍: <br/> 戏中主角是一位电影收音师,应导演朋友的越洋求助;要求他赶往里斯本为朋友的电影进行收音工作,他到后,却发觉朋友不知所终,于是他便根据朋友先前拍下的菲林(那是一出关于里斯本一小镇的纪录片),到朋友曾拍摄过的地方收音。后来收音师找到了导演朋友,知道他搁下影片的原因;导演对眼前的影像感到麻木,便想到用简单的器材(一台古老手搅式的摄影机),到里斯本拍摄一出简单的黑白电影,企图刻意罔顾电影巳发展的历史。但导演到了里斯本后,依然感到那份无力感,他说,以前影像是用来说故事的(Tell a story),但现今影像只是用来卖弄的(Sell a story),他根本无法用影像忠实地去纪绿一个地方。后来他索性采用另外一种拍摄方法,将一部手提摄录机搁在背上,由它开动,然后在小镇内到处走,纪录了的影像他看也不看便搁在一旁,如是者拍了好几十盒录像带。他认为不经过他眼睛观察的里斯本才是最忠实和客观的,更希望将纪录留给后人看而他则永远不看…… <br/> <br/> 此为文德斯配合电影诞生100周年而拍,但与安妮斯·华达汇集众明星的《一百零一夜》不同,文德斯继续炫耀他十分擅长的公路影像,通过一个颇为晦涩平淡的故事,对电影创作的态度作了一番揶揄和反省。本片是电影发烧友写给电影的一封情书,其意义存在于点点滴滴的字里行间,外行人很难看出其吸引力何在,但是片中的音乐悦耳动听,人人可以领会。文德斯在片中向老式电影作了致敬,尤其在片尾的收音师改用老式摄影机摄制的段落,温情... <br/> <br/> 导演介绍: <br/> <br/> 1945年出生于德国杜塞尔多夫的维姆·文德斯在世界影坛上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代表。凭借自己独具魅力的作品曾多次荣获戛纳、柏林、威尼斯等国际一流电影节的大奖,与法斯宾德、施隆多夫和赫尔措格并称为“德国新电影四杰”,是二十世纪70年代“新德国电影运动(New German Cinema)”的代表人物之一。70年代,受当时美国公路电影的启发,和少年时对西部片的喜爱,文德斯开始拍摄属于自己的欧洲式的公路电影,并由此奠定了他以后的创作方向,开始了他在光影世界里的漫漫流浪。在他的著名电影作品包括《德州巴黎》、《美国朋友》、《柏林苍穹下》、《直到世界末日》中,流浪与疏离成为文德斯电影永远的主角,文德斯也籍由这两个元素在银幕上创造出一个个充满诗意与虚空感的世界。 <br/> <br/> <br/> <br/> <br/> 3) 海市蜃楼 (又名:新创世纪) Fata Morgana <br/> 导演:赫尔佐格Werner Herzog <br/> 出品年代:1970 <br/> 片长:79分钟 <br/> 格式:16 mm <br/> <br/> 电影介绍: <br/> <br/> 在贫脊的沙漠,人们梦想着能够摆脱这一些,幻想出了天堂, 电影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天堂的创造,天堂的生活的故事. <br/> <br/> 一部记录片,在撒哈拉沙漠拍摄,全片关于一个玛雅神话,并有伦纳德·科恩的歌伴随。本片有70年和92年两个版本。 <br/> <br/> <br/> <br/> <br/> <br/> 导演介绍: <br/> 生于1942年9月5日,德国慕尼黑。生长在一个偏远的巴伐里亚山村里,童年从未接触过电影,电视和电话.他14岁时,开始徒步旅行。15岁写出第一个剧本,大学主修文学、戏剧、历史。青少年时期酷爱旅行,足迹踏遍很多国家。他17岁时,才打了平生第一次电话.高中期间,他在炼铁厂上夜班当焊接工,目的是为了制作他的头几部电影。1961年,年仅19的赫尔佐格拍了他的第一部电影.自从那时,他已经制作,编剧,导演了超过40部电影,出版了十多本散文集,且导演了同样多数目的歌剧。以《阿基尔,上帝的愤怒》为代表的作品,多将历史事件寓言化,凸显人性的本质。大多以狂热、孤独的狂想者为主人公,强调人力与天意的对抗。他是新德国电影运动中最著名的导演之一,与法斯宾德、文德斯、施隆多夫等人齐名。他在纪录片方面也有着极高的成就。 <br/> <br/> 4) 生命的标记Lebenszeichen <br/> 导演:赫尔佐格Werner Herzog <br/> 出品年代:1968 <br/> 片长:90分钟 <br/> 格式:16 mm <br/> <br/> <br/> 电影介绍: <br/> <br/> 史楚锡是个受伤的士兵,被送往了遥远的希腊小岛进行复原疗伤。在那里,他和希腊妻子诺拉照看一个废弃的军火仓库。这对新来的夫妇渐渐适应简单生活,但很快当地的炎热气候、异国的水土,加上充满疑心和乖戾的居民逼得史楚锡发疯了。最终于他崩溃了,意图杀死妻子,然后还计划点燃军火库。到了最后,发疯的史楚锡炸掉整个小岛之前,士兵们占领了该地区并将他逮捕了。 <br/> <br/> 奖项: <br/> 1968年德国电影银奖 <br/> 1968年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 <br/> <br/> 导演介绍: <br/> 生于1942年9月5日,德国慕尼黑。生长在一个偏远的巴伐里亚山村里,童年从未接触过电影,电视和电话.他14岁时,开始徒步旅行。15岁写出第一个剧本,大学主修文学、戏剧、历史。青少年时期酷爱旅行,足迹踏遍很多国家。他17岁时,才打了平生第一次电话.高中期间,他在炼铁厂上夜班当焊接工,目的是为了制作他的头几部电影。1961年,年仅19的赫尔佐格拍了他的第一部电影.自从那时,他已经制作,编剧,导演了超过40部电影,出版了十多本散文集,且导演了同样多数目的歌剧。以《阿基尔,上帝的愤怒》为代表的作品,多将历史事件寓言化,凸显人性的本质。大多以狂热、孤独的狂想者为主人公,强调人力与天意的对抗。他是新德国电影运动中最著名的导演之一,与法斯宾德、文德斯、施隆多夫等人齐名。他在纪录片方面也有着极高的成就。 <br/> <br/> <br/> <br/> <br/> <br/> 5) 何处是我家Nirgendwo in Afrika <br/> 导演:Caroline Link <br/> 出品年代:1999 <br/> 片长:136分钟 <br/> 格式:35 mm <br/> <br/> 电影介绍: <br/> 1938年,德国的政治空气越来越紧张,一种暴雨将至的恐慌感笼罩在犹太人的心头。男主角先行前往肯尼亚开发农场,并决定举家迁往非洲避难。在他的催促下,妻子带着女儿告别家乡,踏上了陌生的非洲大陆。面对着生疏的面孔、恶劣的环境、贫瘠的土地,这一家人开始了全新的生活。 <br/> <br/> 本片是根据原著史蒂芬妮·齐威格的原名自传小说《何处是我家》(Nowhere In Africa)改编。1932年,出生于欧洲中部西里西亚(Silesia)的史蒂芬妮就如同电影情节,她和家人为了躲避纳粹的迫害而移居至非洲肯尼亚的奈洛比,在那里,她与非洲原住民建立了一份浓郁不可分的感情,她把非洲本土文化与自身文化融合为一,书中的非洲都是有建设性的提及,与一般有关“非洲”的作品迥然不同。 <br/> <br/> 导演卡洛琳深受感动,展开了细腻而漫长的筹拍工作。由于外景队开拔到非洲肯亚的Mukutani村庄拍摄,在那里他们驻扎了快八个月,见到了该村的落后、贫困、没有医疗设施、婴儿死亡频繁、水电的缺乏…等种种惨况,导演于是集合了本片的主要演职员,成立了“募库塔尼基金会”(Mukutani Foundation)来筹募基金,并认养奈洛比贫民区的四十位儿童。奥斯卡奖认为编导能以轻松幽默的方式处理戏剧冲突,表现主人公的深刻感受,而没有陷入苦情片的俗套是难能可贵的。 <br/> <br/> 奖项: <br/> 2003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br/> 2002年德国电影金奖等五项大奖 <br/> 入围第六十届金球奖最佳外语片 <br/> 纽约影展(High Falls)观众票选最佳影片 <br/> 华盛顿首府影展观众票选最佳影片 等等… <br/> <br/> 导演介绍: <br/> 德国女导演卡罗琳·林克1964年出生于德国,高中毕业后就到美国住了一年,回到德国后在电视台及电影公司实习,之后在慕尼黑电影学院专攻电影,边读书边在电视台打工,获得不少知识。1992年她为电视台拍了一部儿童剧,是她的第一部作品。 1995年开始筹拍《走出寂静》,是一部叙述聋哑家庭的感人故事,此片一推出,就获得不少奖项,包括入围奥斯卡最佳影片。1999年她拍了第二部作品《冰淇淋的滋味》(Annalouise &Antow),此片亦获得不少国际奖项。2000春天年她筹拍《何处是我家》(Nowhere In Africa),花了两年多的时间,到了2001年才拍完,本片让卡洛琳的功力更见纯熟,壮阔的场面调度,精致的技术,流畅的剧情,让她又入围了第六十届金球奖最佳外语片。《何处为家》最后赢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是历史上第二个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女导演。这位女导演的影片风格凝炼,生活气息浓厚,视觉形象鲜明,有冲击力,深受青年影迷欢迎。 <br/> <br/> 6) 遥远的光辉Lichter <br/> 导演:Hans-Christian Schmid <br/> 出品年代:2002 <br/> 片长:105分钟 <br/> 格式:35 mm <br/> <br/> 电影介绍: <br/> 这部电影描述了德国和波兰两国边境附近发生的事情,在这里,每个角色表现了他们各自的命运:有些俄罗斯人想跨过边境偷渡到德国,一家公司想在此建立新的工厂,一个波兰出租司机非常急需钱给她的女儿买宗教服饰,所有的这些向观众描述了一幅生活的剪影。 <br/> <br/> 奖项: <br/> 2004年柏林国际电影节国际影评人奖FIRECSI <br/> 2004年德国电影大奖银奖 <br/> 2004年巴伐里亚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 <br/> 等等 <br/> <br/> 导演介绍: <br/> <br/> 德国最具才气的青年导演 <br/> 出生日期: 19.08.1965 <br/> <br/> 导演电影作品: <br/> a) 能量Storm (2007) <br/> b) 灵界限/安魂曲 Requiem (2006) <br/> c) 曙光乍泄 Lichter (2003) <br/> d) 疯狂Crazy (2000) <br/> e) 死亡密码23 23 (1998) <br/> f) 原始森林里五点钟之后Nach Fünf im Urwald (1995) <br/> g) 天堂和地狱Himmel und H?lle (1994) <br/> <br/> <br/> 7) 勇往直前Gegen die Wand <br/> 导演:Fatih Akin <br/> 出品年代:2004 <br/> 片长:100分钟 <br/> 格式:35 mm <br/> <br/> 电影介绍: <br/> 旅居德国的40岁的土耳其人卡希德因失业而变得消沉,决定自己结束生命却没有死成,被送进医院抢救治疗。在医院里他结识了也是自杀未遂的第二代土耳其移民姑娘西贝尔。在德国长大的西贝尔并不是真要自杀,而是想借机摆脱她古板的恪守土耳其文化传统的父母。她请求卡希德与她假结婚,以便离开她的父母。卡希德在犹豫之后答应了,两人开始同住一套房,但各过各的生活。西贝尔充分享受着她获得的个人自由,喝酒、跳舞、与朋友聚会,频频更换男友……年轻活泼的西贝尔的到来,使得消沉的卡希德心头燃起了开始新生活的希望,他真的爱上了西贝尔。在一次聚会上,卡希德出于妒忌失手打死了西贝尔的男朋友,蹲了监狱。西贝尔察觉到,她也爱上了比她大20岁的卡希德。西贝尔终于被她的父母撵出家门,不得已回到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行前她到狱中探望卡希德,含泪答应等他出狱共同开始新生活。但当卡希德终于刑满释放找到西贝尔时,后者已经开始了新生活,有了伴侣和孩子,过得很幸福。但是卡希德却不甘心放弃…… <br/> <br/> 奖项: <br/> 2004年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国际影评人奖 <br/> 2004年欧洲电影奖最佳影片 <br/> 2004年德国电影大奖金奖 <br/> 等等 <br/> <br/> 导演介绍: <br/> 费斯·阿金出生在汉堡的一个土耳其家庭。1994年,他开始在汉堡美术学院学习可视通信。1995年,他自编自导了首部短片《Sensin-Du Bist Es!》,赢得了汉堡国际短片电影节的观众奖;他的第二部短片《Getuerkt》更是赢得了德国及国际的多个奖项。1998年的《死亡煞星》是阿金的长片处女作,在洛迦诺和巴伐利亚电影节上被授予“Bronze Leopard”奖(最佳青年导演奖)。2004年的《勇往直前》令阿金攀上了事业的颠峰,囊获了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以及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是17年来第一部在柏林国际电影节获得最高奖项的德国电影。阿金是吉姆·贾木许的忠实影迷,凭借在影坛的出色业绩,阿金先后成为2001年柏林国际电影节和2005年戛纳电影节的评委会成员。 <br/> <br/> <br/> <br/> <br/> <br/> <br/> 8) 在七月 Im Juli <br/> 导演:Fatih Akin <br/> 出品年代:1999 <br/> 片长:100分钟 <br/> 格式:35 mm <br/> <br/> 电影介绍: <br/> 七月,物理教师丹尼为了跟一见钟情的土耳其美女相会决定从汉堡驾车往伊斯坦布尔,又遇见曾主动搭讪他的茱莉。茱莉个性不羁,仰慕丹尼,死心眼地要令他爱上自己。这对各有所痴的冤家一同南下,途中发生一段段令人捧腹的故事。 <br/> <br/> 奖项: <br/> 2001年德国电影大奖金奖 <br/> <br/> <br/> 导演介绍: <br/> 费斯·阿金出生在汉堡的一个土耳其家庭。1994年,他开始在汉堡美术学院学习可视通信。1995年,他自编自导了首部短片《Sensin-Du Bist Es!》,赢得了汉堡国际短片电影节的观众奖;他的第二部短片《Getuerkt》更是赢得了德国及国际的多个奖项。1998年的《死亡煞星》是阿金的长片处女作,在洛迦诺和巴伐利亚电影节上被授予“Bronze Leopard”奖(最佳青年导演奖)。2004年的《勇往直前》令阿金攀上了事业的颠峰,囊获了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以及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是17年来第一部在柏林国际电影节获得最高奖项的德国电影。阿金是吉姆·贾木许的忠实影迷,凭借在影坛的出色业绩,阿金先后成为2001年柏林国际电影节和2005年戛纳电影节的评委会成员。 <br/> <br/> <br/> <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