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德迷联盟 - GerFans.cn

 找回密码
 加入联盟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有人爱看我爱我家吗?

[复制链接]
托蒂 发表于 2004-7-30 17: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才第一次听说有这个电视剧</P><>惭愧</P>
whitevsblack 发表于 2004-7-30 17: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你是中国人么?
 楼主| 奔跑的将进酒 发表于 2004-7-30 20: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9、灭鼠记(上)
    《我爱我家》的前8集的故事全部是发生在人和人之间,而《灭鼠记》则首次以动物为核心展开,其中除了老鼠之外还有老郑抱来的猫。限于情景喜剧这一独特的电视艺术表现手法,以及当时《我爱我家》拍摄条件所限,不少情节只能点到为止。由此联想到几年前流行的一部美国电影《捕鼠记(Mouse Hunt)》——一个类似的话题,老美的大把金钱做出了匪夷所思的特效,也挺有意思的。
    来自人艺的老演员金雅琴(如今在《闲人马大姐》中扮演刘奶奶,苍老了很多)扮演的于大妈首次在《我爱我家》中亮相,其实此前她已经被提及(老傅在《亲家母到俺家》中将其形容为“专管六国贩骆驼的”)。从个人角度上讲,我非常喜欢这位老演员,老太太把一个有几分责任心却又偏好无事生非的居委会主任演得活灵活现,而此后取代她成为新一任居委会主任的“古道柔肠”的陈大妈反而不那么可亲可爱。
    住在老傅家对门的郑千里此次是第二回在本剧中出现,老演员张瞳因在当年红极一时的《编辑部的故事》中饰演胆小怕事的老编辑刘书友而让广大电视观众记住了他。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个人感觉,正是因为先入为主,导致郑千里这个角色始终没能表现出当年国民党高级军官的作派,反而更像个老知识分子,在《我爱我家》中一直没能摆脱“刘书友”的影子。
    通过“卫生流动红旗”,老傅和老郑的根本矛盾从侧面表现了出来——老傅说:“你们家修正主义的猫···”,而于大妈则比任何人都善于观察和利用这一点,从而为开展街道工作做贡献,正如《健康老人》中她所说的那样——“乱了敌人,锻炼了群众。”
    和萍志国二人为了掩盖雨鞋中有老鼠的事实而谎称“简单拥抱一下”,不由得让人想起了《近亲》最后时刻志新同小晴表妹提出的相同要求,一脉相承,令人莞尔。
    “子孝何须父向前”、“家贫思孝子,国乱想忠臣”加上《亲家母到俺家》当中的“养儿千日,用在一时”,老傅对儿子的态度上颇有一番高论。说起来令人吃惊的是,梁天扮演的志新居然真的操起一条活蛇进了家门,一家人的惊声尖叫一多半是发自内心。
    这一集最精彩的表演镜头出自老傅,他在形容到“这个老鼠,无法排泄——”时,脸上仿如便秘般的表情和语气特别抓人。另有一句来自和萍嘴里的揶揄则语带双关:“那还用估计?都一年多了,还不麻利儿地给你?”</P><>10 、灭鼠记(下)
    “大碗扣鼠法”是物理灭鼠法中命中率较高的一种,但本集并没有介绍清楚,容易引起歧义。实际操作方法如下:用一个大碗的碗边搭在反扣于地面或桌面的小酒杯底部。酒杯口下压一粒花生米或其它粮食粒。鼠咬动诱饵时,酒杯稍一活动,大碗即将整个小杯和鼠扣在里面。然后转动大碗,待鼠尾部露出时,用力压住并将其拖出处理。
    和萍在决心以下的老傅面前奋力保护自己装化妆品的抽屉,当时口中喊出了音阶由低到高的5个“爸”,极富喜剧效果。
    在抗议老傅义无反顾地征用全家所有器皿扣鼠时,和萍形容道:“九群二十七地堡,地雷阵外带迷魂阵,您是不是把当年打鬼子用的那些招儿都用上了?”这个“九群二十七地堡”的出处源于曲波的长篇小说《林海雪原》,书中的顽匪头目“座山雕”占据了霸王山,修造了所谓的“九群二十七地堡”,极大地增加了解放军的剿灭难度。
    “能文能武,又红又专,亦工亦农,亦兵亦官,生末净旦丑,神仙老虎狗···”老傅在和萍面前标榜自己的时候不假思索地吐出了一套带有带有时代特色的用词。其中“能文能武,又红又专”自不必提,“亦工亦农”指的是农村人口在经济生活中划分的不同职业阶层,具体包括:农业劳动者、亦工亦农劳动者、乡村干部、乡镇企业管理者、知识分子、私营企业主、个体工商业主和雇主。亦工亦农当年有个土名字,叫做“背米袋”——拿工资交队,分粮食吃饭,所以,亦工亦农大都是不发粮票的。另外“神仙老虎狗”是一句京剧的谐语,用来形容各种角色,通常都跟在“生旦净末丑”的后面。也许是口误,老傅把“旦”和“末”念颠倒了。
    写到这里的时候,笔者不禁感叹,梁左离开得确实早了一些,这样的生动语言在《我爱我家》中处处可闻,你几乎不可能在其他后上的若干情景喜剧中听到如是的东西。我不想过激地评论其他都是“勒涩”,但有一句话足以反映自己的心情——但恨不见替人。
    恐怕这并不是什么秘密,但我还是想在这里指出,《灭鼠记》的脚本来自于梁左早期的一部同名的短篇小说,春节期间我到琉璃厂逛庙会的时候无意中买到了《笑忘书——梁左作品选》,细看之下发现了《灭鼠记》的由来。
    比照拍成情景喜剧,小说原著不是很丰满,里面的男主人公名字叫做“张三”,在《我爱我家》当中被老傅和志国二人分担了台词和表演。另外其他串场的角色小说中寥寥,自然不如情景喜剧来得热闹。值得一提的是,梁左本人在这一集的结尾以一个区灭鼠办梁主任的角色露了一面。</P>
BayernBayern 发表于 2004-7-30 20: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B>以下是引用<I>奔跑的将进酒</I>在2004-7-29 16:43:00的发言:</B>

<>5、亲家母到俺家(上)

    《渴望》、《爱你没商量》都是90年代初著名的“侃片”,前剧韩影扮演刘大妈,后剧宋丹丹扮演周华,都是主角。不过这都是查找的结果,当年那些“侃片”当中,除了《编辑部的故事》,其他我一律都没看过。</P>

<> 呵呵,刚发现刘建军同志对《我爱我家》的“背景知识”也有这样不完全了如指掌的一面。那么我肯定第114集《就职演说》中有一句,刘建军应该没太看懂。那是贾志国念了一段:“没有黑就没有白,没有恨就没有爱,没有爱这世界就不存在!”和平若有所思的嘀咕了一句:“呦,我听着怎么那么耳熟啊?”</P>
<>为什么耳熟?因为贾志国念的那段就是宋丹丹主演的《爱你没商量》的片尾曲歌词,那英唱的。</P>
冠军拜仁 发表于 2004-8-1 15: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写的人真是太强了
太公望0620 发表于 2004-8-1 20: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碗扣鼠法”<img src=\"images/post/smile/dvbbs/em03.gif\" /><img src=\"images/post/smile/dvbbs/em03.gif\" /><img src=\"images/post/smile/dvbbs/em03.gif\" />
 楼主| 奔跑的将进酒 发表于 2004-8-2 16: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11、无线寻踪(上)
    本集的故事情节并不如何曲折复杂,对“丽达小姐”心存善意(也不乏有所企图)的志新最终还是大义灭亲(亲妹妹,志新语)。二人三次在“艳红咖啡屋”里面交流,在艳红略带醋意的目光中(蔡明的表演稍显夸张),志新的又一个美好女友梦想破灭了。
    右耳下侧有一块胎记的“丽达小姐”的扮演者是中央实验话剧院的演员夏力心,这位客座明星是在1992年在孟京辉导演的话剧《阳台》中饰演主角。自此成名的夏力心尽管在圈内的口碑很好,但始终没能大红大紫。比较而言,夏力心在影视剧中的表演远不如在话剧舞台上得心应手,而在本集当中,她把一个参与入室抢劫的失足女青年扮演得活灵活现,形体动作特别是眼神非常形象。
    366579,老傅家中的电话号码还是6位数,这从侧面说明了这一集所处的具体时间肯定是在1993年8月以前(不仅仅是夏装的缘故)。50年代初的北京出现了公用电话,而那时由于能力有限,整个北京城里只有53部公用电话。到了60年代,北京市内电话基本实现了由5位制向6位制过渡,70年代,周恩来总理认为,提出平均每8户人家1部电话的普及率要求太低,给北京邮电职工提出了平均每2个家庭1部电话的目标。这个目标在80年代末得以实现。1993年8月1日(正是这个时候),北京市电话号码正式从6位升7位。从1996年5月8日零时起,北京电话号码由7位升至8位,成为继巴黎、东京、香港、上海之后世界第五个号码升至8位的城市。
    具有汉字显示功能的BP机在1993年的确是奢侈品,4000元上下的价格即便是在10年后的现在仍然是个相当高的数字,如今花4000元足可以买到一个名牌的彩屏手机,而且是翻盖的!剧集中“丽达小姐”身着牛仔裤、把BP机别在裤兜上面的装束是当时年轻人最时髦的打扮。
    “刑警!知道知道!专逮坏人,一逮一个准,轻易不到好人家儿来!(和萍语)”,“都夜里一点多了谁还跟外面溜达啊?他不是有病么?(志新语)”,这种自己给自己下套儿的精彩包袱还曾经在第77、78集《妈妈只生我一个》的结尾抖落过:志国端着饭碗对小桂说:“(孟朝阳)来了又走了,说这两天,哼!都这会儿了,谁还没心没肺地吃得下去饭?”
    和萍的“小市民气”在同两位警察的交流中暴露无遗,见到穿官衣的没说话先矮三分的作派被宋丹丹表演得活灵活现。
    一个纰漏:片儿警小许被和萍称呼成“许子(音子阿)”,包括在第13、14集《奖券的诱惑》中也被提到过,而刘斌扮演的分局刑警队段同志在向和萍发问的时候说:“听小徐(明显发二声)说,你平时表现还不错?”谁错了?多半是刘斌的口误。
    《我爱我家》的女导演林丛在本集当中扮演了刑警队宋同志,此后她在《候车大厅》等一系列情景喜剧当中继续着导演生涯。
    本集开头的时候,志新对老傅说:“报上说的能有假么?”呵呵,撞上了笔者的本行——能有假么?感想就一句话:现在的报上又有多少是真的?</P><>12、无线寻踪(下)
    尽管老傅一家对于志新“整天仨俩地往家带(老傅语)”女友的行为已经明显不屑,但“丽达小姐”的出现仍然招致了全家人的好感,显然,一干白来的花哨衣服起到了重要作用。而被红黄两条晃眼的真丝内裤感动的老傅同和萍之间关于“丽达”和“溜达”的几次讨论则是典型的相声语言句式。
    “经济过热问题”、“联合国秘书长加利”、“一毛五将够买份(北京)晚报”以及“七运会”,具有时代特色的对话使得我们10年后闭着眼睛听到时仍然能够准确地判断出何情何景。
    “艳红咖啡屋”成为了本集的主要场景,其中有两个细节值得玩味:
    咖啡屋的内墙上有“HOUSE OF YANHONG”的招牌字样,似乎多少有些不符合英文的语法习惯。记得英格丽·褒曼和亨弗莱·鲍嘉主演的《卡萨布兰卡(北非谍影)》里面那个著名的“瑞克酒店”的招牌是“THE RICK&lt;|&gt;S CAFE”,而那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卡萨布兰卡》歌词中也提到了“THE RICK&lt;|&gt;S CAFE”。
    咖啡屋的内部陈设当中有着一个显眼的“八喜冰激淋”的字样。印象当中,在《我爱我家》全剧里面,这是第一个正式出现的“软广告”,其间志新也提到了要一个八喜冰激淋“去去火”的说法。之后更是大张旗鼓、以明显宣传口吻公开出现的软广告还包括:DEC电脑(第85、86集《大奖》),以及万燕影碟机(第87集《卡拉ok》)。
    “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志新的抱怨对象错了,警察毕竟不是军人,两类国家机器的性质完全不同。
    谈话中,喋喋不休的老傅屡屡作势将烟盒递给志新,志新为了要一根烟抽而强忍老傅的絮絮叨叨,最终发现接过来的是一个空烟盒的场景在随后仍有体现——第35、36集《潇洒走一回》中,老傅手持一张10元纸币对和萍说:“可以给你这10块钱···”
    小议梁天:
    继第4集《也算失恋》和第7集《骗子》之后,《我爱我家》的第4个上下集又是以梁天扮演的志新为主角。梁天在《我爱我家》中的表演很是到位,这不得不说有他的长兄、编剧梁左的一份功劳,后者给他量身定做的角色再合适不过了:志国、志新和小凡,显然就是生活中梁左、梁天和梁欢的翻版,梁天的得心应手是有着自己的生活基础。
    最初我并不喜欢梁天这个演员,并非因为他惯以丑星姿态出现,只是多少觉得他的表演浮躁、庸俗且流于表面,但《我爱我家》当中的志新角色改变了我的看法,老傅一家的生活能够如此丰富多彩,形象丰满鲜活的志新居功至伟。以至于在第41、42集《从头再来》之后,志新携保姆小张远赴海南闯天下的情节不仅让老傅一家留出了一大块空白,观众的心里同样怅然若失。实际上,小凡的临时男朋友——孟朝阳(张永强饰)的出现从某种意义上讲,是编剧在试图创造另一个志新。尽管张永强的表演很努力,并有着自己的特色,也博得了不少彩头,但志新的影子在我心中总是挥之不去。
    令人多少有些无奈的是,而志新自从第85、86集《大奖》重返“我家”之后,他和孟朝阳在情节构成上重合之处甚多——他的发挥空间被压缩得太多了。直到最后,他身上的感觉已经不似前40集那样轻松活泼,明显带上了些许沉重。</P>
mag 发表于 2004-8-2 17: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演女警的这个人好象就是演那个丑女的,塑造的形象估计是很多男生心中的噩梦,连偶看着都发毛。原来是导演啊,怪不得演的这么好。
<img src=\"images/post/smile/dvbbs/em10.gif\" />
 楼主| 奔跑的将进酒 发表于 2004-8-2 17: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B>以下是引用<I>mag</I>在2004-8-2 17:02:00的发言:</B>
演女警的这个人好象就是演那个丑女的,塑造的形象估计是很多男生心中的噩梦,连偶看着都发毛。原来是导演啊,怪不得演的这么好。
<img src=\"images/post/smile/dvbbs/em10.gif\" />



这位林丛女士还演了要跟和平学大鼓的牙齿漏风女士,她演什么像什么。
 楼主| 奔跑的将进酒 发表于 2004-8-3 16: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迄今为止炸油条的刘建军的观后感最后一篇。</P><>13、奖券的诱惑(上)
    相信原本编剧在写这一部的时候主要讽刺和批判了10年前刚刚兴起的彩票行业中的“假恶丑”现象,并对无孔不入的“奖券”抱有着怀疑和否定的态度。转过头来看看,自从去年中国体育彩票和足球彩票的推波助澜,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全国人民都陷入了对“一夜飞来500万”的疯狂憧憬当中。“奖券的诱惑”这部戏如果翻拍,肯定会是别样情景。10年了,“就是鼓励一本万利不劳而获的思想(老傅语)”已经真真切切地融入到了国民生活当中。
    短短一个上集便列出了7种“奖券”的存在形式:园园参加的学校建设基金有奖募捐(邻居扣子中了一块香橡皮),于大妈推出的合理有奖收费,和萍参加“金刚砂牌”手纸有奖销售(中了个三等奖香港7日游),志新购买东亚四强赛足球彩票,志国参加“嘟嘟牌”方便面有奖问答,小凡同宿舍的一个叫沈旭佳的买奖券(中了个“热得快”被没收),老傅购买有奖福利(中了八等奖,还是“金刚砂牌”手纸)。中奖率很高啊:)
    沈旭佳的名字并非空穴来风,王朔的妻子名字就叫沈旭佳,曾经是东方歌舞团舞蹈演员。王朔在小说创作中,关于女性的灵感大多都来自于她。王朔对沈旭佳的经典评论是:“浓妆佳,淡妆亦佳,蓬头垢面不掩国色。”
    “燕莎、蓝岛,赛特、长安,然后再到城乡转个弯···(志国语)”还记得10年前的北京么?那个时候人们都把周末逛这些地方当成一种时尚,在我印象当中,第一次看到地灯就是当时在这种地方。如今这些名字早已经被淹没在了“西单中友、时代广场”当中,谁还提它们?
    1998年令北京市民谈虎色变的“拍花子”实际上是很多年前的一种说法,传说“拍花子的”就是用迷魂药拐卖儿童的人。虽然就此社会现象政府部门多次辟谣,但我也听说过另一种解释:据说受害者回忆自己当时的感受——周围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或者全部是老虎的血盆大口——在这种情况下你只能跟着这个人走,别无选择。
    志新焦躁不安地关注着球赛的时候,老傅一家人冲进屋里张罗着自己爱看的节目,这些节目估计岁数比圆圆再小一点的人恐怕就不知道是什么了:和萍要看的《京城四少》是一部台湾古装片,主演是俞小凡、张辰光和刘德凯等人,最著名的其实是它的片头曲《潇洒走一回》,当年唱红大江南北;老傅蠢蠢欲动的《今晚我们相识》则是北京电视台1991年推出的一个征婚主题的节目,最早的主持人叫杨光,2000年2月14日这个栏目被“毙”,理由是气氛平淡,根本无法同《玫瑰之约》相比。无论如何,《今晚我们相识》仍然是此类电视节目的领路人。
    本集虽然是就事论事,但其间也有一些旁枝末节体现了些许人情世故:比如志国对和萍略带偏见——“志新···你多少也算读过几年书,跟你嫂子也算是有区别的”,比如志新和艳红纠缠不清的感情——看手相时说:“你手纹够乱的,要嫁只能嫁给邻居。”
    关于“金刚砂牌”手纸有奖销售的奖金设置:头等奖三居室住房一套的具体价位由于缺少足够的细节而无法判断,但肯定至少在15万元以上;而二等奖夏利轿车一辆虽然在如今已经跌到了4万元左右,但10年前一辆两厢夏利的价格至少要9万多元;而和萍中的三等奖在剧中已经提到——一个人就至少要近万元左右。</P><>关于“东亚四强赛”的回忆
    志新殚精竭虑谋划的“东亚四强赛足球彩票计划”实际上是基于一个时间错位的真实赛事,其间有不少细节同真实情况有出入,在此笔者单列一节。
    他们关注的这场比赛的确切时间是在1992年9月22日(不是1993年),赛事性质是“第二届万宝路戴拿斯杯东亚四强赛”揭幕战(不是最后一场)。中国队和朝鲜队在北京工人体育场一场乱战,两度落后的主队凭借着徐弘和高洪波的入球两度把比分扳平,2比2平(不是2比0胜)的结果让中国国家男足历史上第一个外籍教练施拉普纳的“正牌处子作”勉强收场。此后在以0比2的相同比分先后输给日本和韩国之后,中国队最终排名垫底。
    那届比赛之前发行的“中国足球彩票”的销售方式我们已经从志新嘴里听到了,这里我再补充一些细节:北京市区设立了4个销售点,每张彩票价值2元(不是1元),四种结果的彩票背面分别印上了四个时代的中国国家队全家福,具有不错的收藏价值。
    关于彩票的奖品,我记得好像分了4档,具体情况有些模糊,只记得头等奖是价值4000余元的一套健身器材(不是录像机),当时有个到北京出差的外地球迷中了头奖,苦于无法带走便捐给了中国国家队,此事一时被传为佳话。另外三等奖是“格威特”T恤衫一件,我姐夫中了这个奖,结果把奖品送给了我,印象中这件衣服现在好像还在家里,没扔。
    当年为了促销,任彬、张京天、李松海和胡之刚四位足坛名宿都前往彩票销售点签名售彩,当时最流行的购买方式就是每一种买一张,上面留有几个签名,我现在还有几个同学保留了这一组彩票,我也一样。
    笔者当年作为一个足球迷、如今作为一个足球记者,对于足球这个话题自然感想多了一些。</P><>14、奖券的诱惑(下)
    和第5、6集《亲家母到俺家》那部上下集的特点相似,《奖券》的下集同样围绕着一个中心进行——即和萍夫妇二人为了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而同《百业报》的游主编斗智斗勇。
    扮演游主编的是当年因电视连续剧《爱你没商量》而为电视观众熟悉的王奎荣,今年已经56岁的王奎荣在圈中被许多朋友称为“老大”,由于他频频出演警察角色,因此得了个“警察专业户”的称号。据说他的绝活是背台词——别人一小时背下来的台词他居然能在半小时就解决。他在本剧中虽然出长时间不多,但把一个在社会上行骗的“老油条”扮演得活灵活现,在和萍面前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的架势着实令人叫绝,同和萍的张口结舌、目瞪口呆的姿态相映成趣。
    开头和萍手持纸笔面对录音机苦学粤语后同老傅、志国交流的对话有不少都令人捧腹,其中最搞笑的是和萍向老傅解释的那句:“哇!有无搞错啊!这是广东话,不是日本话啰!香港人统统讲这个话地···你地明白?”
    七日游——半月游——一月游——半年游——移民,一万——两万——三万——五万——十万,“归了包堆就是:心还不够狠,手还不够辣,血还不够多,头还不够大!”人情世故,寥寥数语蔽之。
    本集最精彩的部分便是《百业报》的游主编凭借着两行伶俐齿三寸不栏舌把和萍应得的万元奖金抽丝剥茧,最终转化为“终身免费使用金刚砂牌手纸”的全过程。
    第一步,双人游变成了单人游。第二步,单人最高标准8000元,但生活上要向最低标准5000元靠拢。第三步,根据规定,领导考虑兼顾群众意见,5000元变成了4000。第四步,港币-日元-美元-英镑-荷兰盾-马克-法郎-越南盾-一个货币单位,最后余下3000元人民币。第五步,支票下帐要扣15%,少了450元。第六步,根据税法,又要上缴20%的个人收入调节税,只剩下2040元(怎么还剩那么多啊?)。第七步,扣除10%作为“中华金刚砂牌基金会”专项基金,用以资助下一届中奖者。第八步,拿出8%作为义务认捐,鼓励工作人员。第九步,还要扣除5%的风格赞助,用以引诱从来不买这种手纸的顾客。第十步,基建资、绿化费、修路费,卫生费都免了,否则和萍就要倒贴了。(难为王奎荣能够一口气背得下来这么多台词!)
    此外本集还有一个做串场的“戏中戏”,即调解中心的负责人(孟瑾饰)“真龙(聋)天子”劝解一对发生误会的年轻夫妇。老太太的打岔是鲜活的相声语言,绝对是耍贫嘴甚至是冷幽默的最好武器。
    扮演年轻夫妇的两位客座明星需要多提一笔,当时还默默无闻的他们在10年后的今天已经为大多数人所熟悉:
    扮演那个尖酸任性的小妻子是原华,这位来自中央实验话剧院的女演员出演的很多影片都为人所熟知——《野火春风斗古城》的银环、《梦醒五棵柳》中的夏葵、《一年又一年》里的林平平、《燃情岁月》里的方嘉玲、《老爸向前冲》里的俞慧聪等等。
    忍辱负重的丈夫角色是由郭涛扮演,学戏剧出身、演电影出名的郭涛近几年来拍了不少影视作品。从当年的《活着》、《永失我爱》,到后来的《爱情麻辣烫》、《口红》以及10年来孟京辉指导下的所有先锋戏剧,郭涛越来越被更多观众所接受。</P>
Cappuccino 发表于 2004-8-3 19: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发现不佩服你们不行啊~~~~~~~看得可专业啊~~~~~</P><>我虽然都看过~~~~但基本上都忘了~~~~~~</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联盟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国德迷联盟 - GerFans.cn ( 辽ICP备17002255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6-5 21:20 , Processed in 0.027693 second(s), 1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