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德迷联盟 - GerFans.cn

 找回密码
 加入联盟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转帖]60部另类影片

[复制链接]
 楼主| raulzt 发表于 2008-3-1 17: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font size=\"4\">020 游走于天堂与地狱两极——《罪孽天使》<br/>  <br/>  【片 名】Heavenly Creatures <br/>  【中 文 名】梦幻天堂(台)/罪孽天使(港)/天堂造物(其他) <br/>  【出品公司】博伟/米拉麦克斯/焦点 <br/>  【出品年代】1994 <br/>  【首映日期】1994年09月12日 ( 加拿大 ) <br/>  【MPAA级别】R 级(部分直接的性描写内容) <br/>  【IMDB链接】http://www.imdb.com/title/tt0110005/ <br/>  【IMDB评分】7.6/10 (13,529 votes) <br/>  【国 家】英国/德国/新西兰 <br/>  【类 别】犯罪/剧情/惊栗 <br/>  【导 演】彼得·杰克逊 Peter Jackson <br/>  【主 演】凯特·温斯莱特 Kate Winslet <br/>  彼得·杰克逊 Peter Jackson <br/>  梅勒尼·莱恩斯基 Melanie Lynskey <br/>  Jessica Bradley <br/>  Jed Brophy <br/>  Pearl Carpenter <br/>  Chris Clarkson <br/>  Lou Dobson <br/>  <br/>  【内容简介】 <br/>  1953年,来自英国的朱丽叶与本地女孩波琳在新西兰一所女子中学成为同学和朋友,建立起了排斥其他所有人、唯独两人才具有的亲密关系。在圣诞节波琳得到一个日记本的礼物,她们共同在上面写下日常生活,并进行着想象力丰富的小说创作,虚构的《博罗夫尼亚》描写了中世纪的查尔斯王和德博拉王后的故事。朱丽叶肺结核复发,两个朋友两个月都不能见面,便分别以查尔斯和德博拉的身份写信相互称呼。朱丽叶的父母感到女儿和波琳之间的关系已经超过正常的友谊,开始限制二人在一起的时间,并决定将朱丽叶送到在南非的亲戚家。两个女孩开始歇斯底里,经过密谋,在一个公园里用砖头共同砸死了波琳的母亲。二人被判刑关进监狱,1959年获释,自由的条件是两人从此再不见面。<br/>  <br/>  ————————————————————————————————————————————————————<br/>  <br/>  这是彼得杰克逊最被人忽略的一粒珍珠,也是他的成名作。此片根据新西兰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帕克—休姆谋杀案改编而成,此案至今迷惑并影响着新闻媒介和社会公众。故事中的女主角即是现在拥有百万读者的知名纽西兰藉作家安妮蓓瑞(Anne Perry),曾出版歌德式神秘小说「海伦公园刽子手」、「兽医法则」等作品,而另一女主角“波琳”毕业于英语专业并获得了学位,离开新西兰后去向不明。<br/>  此片亦是英伦玫瑰凯特.温斯蕾特的成名作。<br/>  <br/>  彼得杰克逊在此片中最大的亮点就是两个少女幻想世界的创意展现,王子与公主的童话插上天使的翅膀在少女身边翩翩起舞,两个女孩子在属于她们的童话王国里显得是那么天真无邪充满生趣,而现实中她们残忍的行为实在是让我不能理解,彼得杰克逊也显然刻意在影片中模糊了道德评审的界限,也模糊了女孩现实与非现实的界限,你很难对这个事情做出判断,有的只是难以隐去的心灵冲击和那难以忘记的激情与梦幻带来的视觉冲击~~<br/>  <br/></font>
 楼主| raulzt 发表于 2008-3-1 17: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font size=\"4\">021 你进不来,我出不去——《迷墙》<br/>  <br/>  对于这部伟大的影片,我是抱着仰视的角度去关注的,而观看之后,我脖子仰得也越高了。很难用具体言语形容我的感受,违例摘引一段他人的精彩评论(我是写不出这种高度的)与大家共同分享:“<br/>  Pink Floyd 《迷墙》声音与影像 <br/>   <br/>  喜欢平克.弗罗伊德的歌迷一定都熟悉他们的音乐专辑《The wall》(迷墙),这张专辑以其音乐的完美性和歌词的深刻性叫人影象深刻。平克.弗罗伊德的音乐给听者的感受是他的深沉含义,所以作品并非如一般意义上的音乐专辑那样叫人易于理解,这张专辑就是他们所有作品中最深受广泛议论的一张。而我相信凡是听过《The wall》的歌迷一定会知道专辑的同名电影。 <br/>  <br/>  由于专辑主题及内容的屡造评议,联合艺术家电影公司在1982年拍摄了这张专辑的同步电影《迷墙》。《迷墙》由Roger Waters出任编剧,英国著名导演Alan Parker执导,爱尔兰歌星Bob Geldof担任主角。在长达93分钟的放映过程中,整部电影没有出现一句对白,也毫无任何贯穿全面的情节线索可言。影片只是不断的切换画面,在一个一个镜头中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作者意图传输的精神意识。画面和音乐的完美结合使得这部影片独具魅力,两条平行运行的线强烈深刻的剖析了意识的各个层面与思维的各类形式,体现了人物的复杂情感,让人印象深刻。《The wall》在某种程度来说,在一个更深的层面上阐述了Pink Floyd的音乐意识和创作概念,完全影响了80年代青年一代,具有极为深刻的意义。 <br/>  <br/>  而值得一提的是,本片也是贝斯手Roger Waters在平克.弗罗伊德所取得的最为辉煌的成就。自平克.弗罗伊德创立至今,Roger Waters便在乐队中展现了其超人的创作能力,成为整支乐队的核心人物。《迷墙》即是他过人才华最成功的展现。 <br/>  <br/>  《迷墙》这部影片讲述的是一个名叫Pink Floyd的摇滚明星从婴孩降生到这个世界直至成人的过程中所经历的人生沉浮的故事。首先在Pink Floyd的演出《In The Flesh》中我们逐渐步入影片。Pink从刚一出生就面对着如履薄冰的人生《The Thin Ice》,这似乎就暗示了Pink一生的展转命运和悲哀的人性。Pink的童年是被蒙上阴影的,他在公园孤独的寻找父爱,影片转到了他孩提时代对在二战中阵亡父亲的回忆《Another Brick In TheWallpt.1》;他在学校不得不面对刻板严格的填鸭式的教育制度《The Happiest Days Of Our Lives》以及《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 pt. 2》;在家里,母亲对他过分的看护让他极度反感,使他丝毫感受不到任何家庭温暖《Mother》。童年不幸的遭遇让Pink的性格孤僻绝望,他不由得自问到:“我该相信政府吗?他们会把我送上火线吗?我是否该修建一堵墙?”(墙的第一次浅意识存在)太多的疑问过后,Pink看到的回答却是这个世界依旧充斥着漫天而降的炸弹和奔向掩体的平民。他不知道该何去何从《Empty Spaces》。于是他更加绝望了,他终日堕落,对任何事情毫无兴趣。在他的心里他渴望爱和被爱,他在对爱欲的憧憬和渴望中《Young Lust》高喊着“I need a dirty girl”;然而在现实的无奈和空虚中,他只得假装一切都好,他对自己伪装。但是日复一日,爱变得灰暗不再美丽,他的心开始变得苍老并得不到任何快乐《One Of My Turns》,他感到的只是剃刀般的冰冷和葬礼的鼓声,以及对女友离去后所发出的凄惨的哀鸣《Don\'t Leave Me Now》。此时的Pink已经完全绝望了,他已经不再相信任何人,他觉得他就像一块墙上的砖头被强行禁锢在其中迷失了自我《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 pt. 3》(墙的第二次潜意识存在)。在他的结束曲《Goodbye Cruel World》中,他彻底将自己和周围的世界隔离开。Pink 已完全建立起来的自我封闭的墙,它表明他已深深地陷入精神失落的旋涡里。 <br/>  <br/>  Pink还是在找寻自我解脱的方式的《Hey You》,但是现实带给他的伤害让他一次次绝望下去,他愈来愈孤僻甚至走向极端。音乐在此刻又响起,美妙的吉他协奏曲《Is There Anybody Out There》以及低沉的管乐曲《Nobody Home》更加显现出Pink的悲伤和孤独,音乐不同于前面的激烈反而让人更加对Pink内心的悲凉感到同情并深思。而现在的Pink已经从愤怒发泄变得更加阴郁。精神忧郁的他终日面对电视,电视中反映二战时期的电影又唤起了他童年时悲伤的回忆,他不由得发出痛苦的哀鸣《Vera》。随后在一片鼓乐齐鸣的古典弥撒风格的颂歌合唱中,引出了《迷墙》的核心曲目《Bring The Boys Back Home》,这首歌曲也唱出了他强烈的反战心声。 <br/>  <br/>  面对电视的忧郁的他终于还是被人强迫的拉到外面的世界,当他的唱片公司使用药物诱惑他完成《Comfortably Numb》后,他不由得开始想逃避,但是他已经早已没有退路,他不得不将这场表演继续下去《The Show Must Go On》。在演出现场,Pink的忧郁压抑最终异化为一种莫名其妙的憎恶和歇斯底里般的法西斯的发作《In The Flesh》。他孤独无助却不想随波逐流,他不愿意被这个肮脏的社会将灵魂腐化,他宁愿《Run Like Hell》。在混乱的颤栗中,他的心在流血,他的精神早就疲惫不堪,但他无机可施只能《Waiting For The Worms》。终于,Pink发出狂吼“stop!”,结束了这场可笑的表演。而Pink似乎也意识到精神上的枷锁。他躲在阴暗的角落反复低吟:“stop,stop,stop……”。通过对自己在精神上的审判《The Trial》,Pink终于走出了墙外《Outside The Wall》重新聚集在人群里(墙的第三次潜意识存在)。此片也在最后的乐曲中结束了。回眼往事,在墙中的一幕幕形象又再度浮现在眼底,那是自己为自己建造的一座墙,孤独冰冷的封锁了心和意识。现在墙被冲破,外面阳光耀眼,还有一群如Pink童年的孩子在孤独的玩耍,他们是否又在建造自己的心墙呢? <br/>  <br/>  影片是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的,Roger Waters通过音乐和画面的结合将一个个情节穿插的表达思想。似乎是凌乱的交错中却更加体现了精神大师弗罗伊德的意识流思想。影片中加以的动画效果也重要的展现了这部影片的思想。战争的破坏、人性的善恶、精神的摧残在动画效果中完美的体现了美与丑、神圣与肮脏的人性。《迷墙》涉及到了很多方面的东西,战争、人性、教育、家庭、两性关系乃至儿童心理障碍和毒品的危急无不一一在影片中被谈及被关注。尤其是本片的反战意识更是结合了当时越战以后年轻人的思想,他们无法逃避现实的残酷,只得给自己建造一堵墙以求解脱。Roger Waters没有采用一般编剧的教育式手法,而是在淋漓尽致的纰漏中让观众去探索其中所蕴涵的独特思想,也堪称是一部伟大的心理意识探索影片! <br/>  <br/>  影片将Pink的孤独比喻成一堵墙,在墙的世界里Pink完全的将自己封闭,他沉迷于自己的空间里冲不出精神的枷锁,他孤独绝望对人生没有希望。他在墙的世界里疗伤却要承受更多墙外给予他的伤害。在他的精神世界里满是是伤痕。这墙其实并非Pink仅有,生活在这个世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给自己建造的墙。墙是在他们人生历程的每一个阶段形成的,这种精神上的构成将他们封闭起来,变得麻木极端,并随他们的人生成长日益增长,到最后变得决裂。《迷墙》便是向我们展示了墙的形成全过程。它以内心的沉思为主,以“墙”比喻人性的枷锁,在经历种种挫折和失败后,不再沉沦,不再逃避,勇敢地打破“墙”的枷锁走向新的天地,这或许才是真正的意义所在。 <br/>  <br/>  虽然《迷墙》已经上映了多年,但其深刻的含义和独特的拍摄手法不得不让人惊复。也不得不让人赞叹,这的确是一部大师级的经典之作! ”<br/>  <br/>  ————————————————————————————————————————————以上摘自于《国际在线》<br/></font>
 楼主| raulzt 发表于 2008-3-1 19: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font size=\"4\">022 生活就是TMD疯狂——《猜火车》<br/>  <br/>  片 名: Trainspotting <br/>  译 名: 猜火车 | 迷幻列车 | 定位的火车 <br/>  导 演: ( 丹尼·博伊尔 Danny Boyle ) <br/>  主 演: (伊万·麦克格雷戈 Ewan McGregor) (艾文·布莱纳 Ewen Bremner) (约翰尼·李·米勒 Jonny Lee Miller) (凯文·麦克基德 Kevin McKidd) (罗伯特·卡莱尔 Robert Carlyle) (凯莉·麦克唐纳 Kelly Macdonald) <br/>  上 映: 1996年07月25日 美国<br/>  地 区: 英国 <br/>  对 白: 英语 <br/>  颜 色: 彩色 <br/>  声 音: 杜比数码环绕声(Dolby Digital) <br/>  时 长: 94 <br/>  类 型: 喜剧 犯罪 剧情 <br/>  分 级: 阿根廷:18 冰岛:16 澳大利亚:R 巴西:18 加拿大:16+ 加拿大:18A 智利:18 芬兰:K-16 法国:-16 德国:16 香港:III 爱尔兰:18 以色列:18 意大利:VM14 日本:R-15 新西兰:R18 挪威:15 葡萄牙:M/18 新加坡:R(A) 南非:18 韩国:18 西班牙:18 瑞典:15 英国:18 美国:R<br/>  <br/>  内容略(估计很多人都看过)<br/>  <br/>  ————————————————————————————————————————————————<br/>  <br/>  “选择生活,选择工作,选择职业,选择家庭 选择他妈的一个大电视。选择洗衣机,汽车,雷射唱机,电动开罐机。选择健康,低胆固醇,牙医保险。选择固定利率房贷。选择起点,选择朋友,选择运动服和皮箱。选择一套他妈的三件套西装。选择DIY,在一个星期天早上,他妈的搞不清自己是谁,选择坐在沙发上看狗屁电视,还一边往嘴里塞着垃圾食品。选择烂命一条来丢人显眼,躺在老人院让人腻味。选择无耻的勾当,用你精子造出自私小鬼继续祸害。选择未来,选择生活,可我凭什么非要这么做?我选择不要生活,我选择其他。理由呢?没有理由。理由不能拿来爽,有了海洛因,要个鸡吧的理由!”这就是影片的开头,整一个愤青版的唐僧喃喃自语,如果你昏昏沉沉打开电视,这一段绝对会像毒品一样带给你特别的快感~~~声明在先,我这不是在教唆人去幻想吸毒的快感,我也没吸过毒,但我听身边同学形容过,吸毒后他看到一轮蓝色月亮从湖泊中升起,因而,我一直怀疑这部影片前半段演职人员是否在吸毒中进行拍摄,说句粗话,一切都TMD太带劲了~~~<br/>  <br/>  这部影片神来一笔莫过于那个自称“全苏格兰最肮脏的厕所”,马桶内的世界(吸毒后的世界)充满了不可思议的美感,我想到了同学眼中的蓝月亮,也想起了涅磐(Nirvana)的《Nevermind》封面,导演在这一刻将吸毒的快感极致放大,这与之后马克戒毒时看到的恐怖幻觉形成鲜明对比,在视觉上最直白展现了毒品的巨大摧毁力~~<br/>  <br/>  很多人都把《猜火车》叫做颓废电影,我却不这么看,年轻就是有张扬的资本,而许多人眼中“正常”的生活一日如一日,就像被抹平的机器,规律而无活力也没个性,马克他们一伙疯狂的生活状态,其实就是在抗拒自己成为这种生活的一分子,不论观者是否承认,大家内心深处还是对他们这种生活小小向往过的,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大多数人在看前半部分的时候热血沸腾,而到了后半部分则会感到怅然若失。导演巧妙将马克一伙连带观众小小嘲讽了一把,因为,不管最后马克选择的是怎样的生活方式,他的前途都是渺茫的(《毕业生》也有这种感觉),在这种社会背景下,这种生活方式下,我们中大多数人观看的其实是自己的悲剧~~~~<br/>  <br/>  PS:忘不了马克的伙伴在空寂无声的铁道边大喊着:“苏格兰,苏格兰,这是全世界最丑陋的地方。”其他人则对他大肆嘲笑的场景,这是一种凄凉的自我放逐,这一刻开始,他们不再相信任何人,包括他们自己~~~<br/><br/></font>
 楼主| raulzt 发表于 2008-3-1 19: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font size=\"4\">023 爱情是一场哭泣的游戏——《哭泣游戏》<br/>  <br/>  片 名: The Crying Game <br/>  译 名: 哭泣游戏 <br/>  导 演: ( 尼尔·乔丹 Neil Jordan ) <br/>  主 演: (福雷斯特·惠特克 Forest Whitaker) (米兰达·理查森 Miranda Richardson) (斯蒂芬·雷 Stephen Rea) ( Adrian Dunbar) ( Breffni McKenna) ( Joe Savino) <br/>  上 映: 1992年09月26日 美国 <br/>  地 区: 英国 日本<br/>  对 白: 英语 <br/>  颜 色: 彩色 <br/>  声 音: Dolby SR <br/>  时 长: 112 <br/>  类 型: 剧情 爱情 惊怵 <br/>  分 级: 巴西:16 冰岛:16 新加坡:M18 阿根廷:16 澳大利亚:M 加拿大:18A 智利:18 芬兰:K-16 法国:-12 德国:16 以色列G 挪威:15 秘鲁:18 韩国:18 西班牙:18 瑞典:15 英国:18 美国:R <br/>  <br/>  内容介绍:<br/>  <br/>  弗格斯是北爱尔兰共和军的成员,一天他们绑架了一名英军黑人士兵乔迪,由弗格斯看守,在朝夕相处中,乔迪和弗格斯之间开始相互熟悉,并逐渐产生了友谊。在乔迪的感召下,弗格斯开始有所觉悟,产生了背叛组织的念。<br/>  共和军派弗格斯执行处死乔迪的任务,在丛林深处,弗格斯放走了乔迪,然而不幸的是,乔迪却被前来袭击北爱尔兰共和军营地的英国坦克压死。弗格斯逃出了组织,改名换姓来到到伦敦,寻找乔迪生前曾交代给他的女友戴尔。当他终于在一家夜总会找到了她,并产生爱意的时候,事情却看起来并没有这么简单。。。。。。<br/>  <br/>  ——————————————————————————————————————————————————<br/>  <br/>  知道NEIL JORDAN的人一般会更熟悉他的《夜访吸血鬼》,这部《哭泣游戏》气质相当特殊,所讨论话题也非常特别,影片前半部像政治片,后半部分奇峰突起打了个措手不及,不过细细想来,乔丹这么安排还是很有其深意在其中的。两个身处乱世的善良人,两颗敏感而脆弱的心,相似的悲惨命运,一段矛盾而又无法割舍的情感,我到现在都不确定这部影片是否有爱存在的,但它在影片中又无处不在,我虽然不喜欢,但还是会被它吸引。这部影片最大的魅力在于,它揭示了一个关于无意识的,无偏见的感情存在,这样的感情在乱世中显得弥足珍贵~~~(不想过多泄露剧情,欲言又止,真是痛苦,呵呵)<br/>  <br/>  PS:饰演DIL的演员绝对是我见过的最奇特的人类,种种不可能在其身上都成了可能,那么不可思议,却又那么真实~~~<br/></font>
 楼主| raulzt 发表于 2008-3-1 19: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font size=\"4\">024 梦的N次方——《穆赫兰道》<br/>  <br/>  片 名: Mulholland Dr. <br/>  译 名: 穆赫兰道 | 穆荷兰大道 <br/>  导 演: ( 大卫·林奇/戴维·林奇 David Lynch ) <br/>  主 演: (娜奥米·沃茨 Naomi Watts) (劳拉·哈林 Laura Harring) (安·米勒 Ann Miller) (丹·哈达亚 Dan Hedaya) (加斯丁·特奥克斯 Justin Theroux) (布伦特·布里斯科 Brent Briscoe) <br/>  上 映: 2001年10月06日 美国 <br/>  地 区: 法国 美国 <br/>  对 白: 英语 <br/>  颜 色: 彩色 <br/>  声 音: 杜比数码环绕声(Dolby Digital) <br/>  时 长: 145 <br/>  类 型: 剧情 神秘 惊怵 <br/>  分 级: 新加坡:R21 意大利:T 冰岛:16 阿根廷:16 澳大利亚:MA 比利时:KNT 加拿大:13+ 加拿大:14A 加拿大:14 加拿大:18A 加拿大:AA 加拿大A 芬兰:K-15 法国:U 德国:16 爱尔兰:15 以色列:16 荷兰:16 新西兰:R16 挪威:15 葡萄牙:M/16 韩国:18 西班牙:18 瑞典:15 瑞士:14 瑞士:14 瑞士:16 德国:12 <br/>  <br/>  —————————————————————————————————————————————— <br/>  <br/>  关于这部影片,我只有一个字形容:牛!能把噩梦这么清晰展现在眼前的,大卫林奇果然不是盖的~~我到现在已经看了三次了,还是觉得有很多新的东西看出来,也有很多没看懂,十一准备回家继续攻研~~别的也不多说,也就转给大家(特指看过这部电影的)看一个已经被转烂的分析,转载之前,允许我华丽丽的跪拜下这位分析高人,我估计我再看10遍也未必能看得如此透彻~~~<br/>  <br/>  (转载)梦的解析——《穆赫兰道》考验智商的电影! <br/>     <br/>    (强烈建议没看过片子的还是先不要看这篇文章) <br/>     <br/>    《穆赫兰道》梦的解析—— <br/>     “看完《穆赫兰道》,倒吸一口凉气!并不是因为自己没有做过类似的恶梦,而是没有想到有人能把梦魇如此真实地展现在大银幕上,经历他人的恶梦也许比自己经历恶梦更加可怕。我惊叹于大卫林奇能构思出这样一个恶梦来,如果他不是对弗洛伊德《梦的解析》深有研究,那么他的智商至少在160以上,又或者这根本就是大卫林奇自己的恶梦?我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当我尝试着用弗洛伊德的释梦方法去分析这个看似荒诞的恶梦时,我发现能从这个恶梦中解出一些相当合理的因素来,一些离奇的梦境其实都是可解的!所以我几乎怀疑这个恶梦的虚构性! <br/>      下面,我斗胆尝试用弗氏的释梦方式去解析“穆赫兰道”这个恶梦。 <br/>      首先,我先简单的介绍一下几个于此有关的心理学概念及弗洛伊的有关梦的理论: <br/>    1. 弗氏认为:梦是愿望的满足。梦的解析公式是:梦=被压抑的欲望+伪装起来的满足。也就是说,一定的梦境总是用以表达做梦者一定的愿望的,不过这个愿望的满足可能是经过伪饰的,不是那么一目了然。 <br/>    2. 仿同作用:简单的说就是一个人因某原因把自己代入另一个人的心理现象。这在“穆赫兰道”这个梦中出现多次。 <br/>      下面,我先打乱影片的叙事顺序,来交代一下这个梦的背景,也就是这部影片中的现实部分。 <br/>                 <br/>                现实 <br/>     <br/>      Diane在其姨父和曾是演员的姨母的抚养下在加拿大的安大略长大,大概是在其姨母的影响下,他一直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出色的演员,并在好莱坞出人头地。他的姨父姨母去世后,他只身来到好莱坞,像很多其他来好莱坞寻梦的女孩子一样,他租了一间简陋的房子,参加试镜,等待着有朝一日被哪位导演选中,一举成名。 <br/>      在这段时间里,Diane结识了一个和她一样来好莱坞发展的女孩子Camilla,并与她成了同性恋伙伴。虽然Camilla似乎对她们的关系不以为意,但是Diane却将Camilla视为自己的爱人。不久,一部大制作电影征选女主角,Diane和Camilla都去参加了试镜,Diane落选了,但是Camilla凭借她在试镜时近乎完美的表演征服了评委,得到了参加导演亚当的正式试镜的机会。在片场,导演亚当与Camilla一见钟情,Camilla顺理成章的成为女主角,也成了亚当的女友。Diane也因Camilla的推荐在片中扮演一个小角色。但是深爱着Camilla的Diane无法接受Camilla与亚当的亲密关系。因看见Camilla与亚当在片场打情骂俏,Diane在家里与Camilla大吵了一架。 <br/>      失魂落魄的Diane在家里边哭边自慰。电话铃响了,是Camilla打来的。Camilla派车接Diane到穆赫兰道。车突然在穆赫兰道上停了,Diane有点儿害怕,他问司机:“你在干吗?我们不该在这停呀?”司机回头说:“给你一个惊喜。”Camilla出现在车旁,她带Diane穿过一条山路来到一座豪宅。原来这是亚当的家,正在开party,很多电影公司和剧组的人都在。Diane与亚当的母亲Coco寒暄了几句后,进入party。在party上,Diane继续忍受着Camilla与亚当的打情骂俏。这时,一个女演员走过来与Camilla说了几句悄悄话,并当着Diane的面接吻。Diane感到绝望,她想,自己连Camilla的同性恋女友的地位也许也已经被人取代了。直到亚当说道:“我和Camilla就要(结婚)了”的时候,Diane终于无法忍受了。由忌生恨,Diane走上了绝路。她在一家咖啡厅请了一个杀手,让他杀掉Camilla。杀手给她一把蓝色的钥匙,让她到时候从咖啡厅后面的一个乞丐处拿能证明Camilla已死的东西。Diane来到乞丐处,乞丐扔给她一个蓝色的盒子,似乎能用那把蓝色的钥匙打开,里边是Camilla的残骸?!Diane开始崩溃了,她仿佛看到自己的姨父姨母从盒子边上跑出来(幻觉)。他吓得跑回到家里,气喘吁吁的上床,作了一个恶梦(这个恶梦就是影片前3/4所详尽描述的恶梦)。醒来后,Diane凝视着茶几上那把蓝色钥匙。想起自己的所作所为,她彻底崩溃了,她又看见姨父姨母凶神恶煞般的追赶自己。她逃到床边,掏出手枪,饮弹自尽。 <br/>     <br/>      以上便是故事的现实部分,也是造梦者Diane做这个梦的背景。而这个梦是相当复杂的,很多梦中人物的名字,身份以及所经历的事与现实是不同的,甚至是重叠和互换的。因此我在解释这个梦之前,先把梦中和现实中人物关联及主要背景交代一下。你也可以在看完我对梦境的解释后,回过头来看一看这张人物关联表。 <br/>           人物关联表 <br/>    人物: <br/>    Diane <br/>      现实中:如前所述的本片女主角 <br/>      梦境中:Betty(Diane的化身,是理想中的完美的Diane,但有时又是Camilla的化身) <br/>     <br/>    Camilla <br/>      现实中:如前所述的Camilla <br/>      梦境中:Rita <br/>     <br/>    Diane的姨父母 <br/>      现实中:Diane的姨父母(已去世) <br/>      梦境中:Betty在飞机上遇到的陌生人。而梦中Betty的姨母(留给她房子的那个人)是Diane理想化的姨母。 <br/>     <br/>    亚当 <br/>      现实中:导演 <br/>      梦境中:导演 <br/>     <br/>    Coco <br/>      现实中:亚当的母亲 <br/>      梦境中:Betty的房东 <br/>     <br/>    亚当的老婆和情夫 <br/>      现实中:可能不存在! <br/>      梦境中:亚当的老婆和情夫 <br/>     <br/>    Party上与Camilla接吻的金发女子 <br/>      现实中:可能是剧组中的女演员之一 <br/>      梦境中:梦中的名字叫Camilla!是那个电影公司强迫亚当选的女演员 <br/>     <br/>    吐咖啡的男子 <br/>      现实中:在party上露过一面,可能是剧组成员之一 <br/>      梦境中:电影公司幕后势力成员,曾威胁亚当选他们推荐的那个Camilla为女主角 <br/>     <br/>    白胡子老头 <br/>      现实中:寂静剧场的表演者之一 <br/>      梦境中:亚当落难时所住旅馆的老板 <br/>     <br/>    牛仔 <br/>      现实中:曾在party上出现,可能是个演员(还有其他身份?) <br/>      梦境中:电影公司幕后势力的打手,曾威胁亚当 <br/>     <br/>    咖啡厅女侍者(她在现实和梦境中仅仅是名字不同,但身份相同。) <br/>      现实中:名字:Betty(这是梦中Diane名字的来源) <br/>      梦境中:名字:Diane(梦里侍者的名字成了Rita追查自己身份的线索) <br/>     <br/>    “路人甲” <br/>      现实中:Diane在咖啡厅与杀手交易时与他有过一面之缘 <br/>      梦境中:他因梦见那个乞丐而在咖啡厅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br/>     <br/>    乞丐 <br/>      现实中:代替杀手将蓝色盒子交给Diane的人 <br/>      梦境中:墙后的魔鬼  <br/>     <br/>     <br/>      </font>
 楼主| raulzt 发表于 2008-3-1 19: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font size=\"4\">下面,我按照影片情节的展开顺序来试着解释一下这个梦。 <br/>      影片的开场画面是几对舞伴在虚拟红幕前跳舞,他们的影像被复制成了很多份。这时Diane的影像出现了。他像是在看他们跳舞,脸上洋溢着兴奋和憧憬的神情。下一个影像中,Diane和她姨父姨母依偎着出现。这一段交待了Diane的身世——她由姨父姨母抚养和她的理想——好莱坞式的生活。 <br/>    第二个镜头是Diane的第一视角镜头,伴随着她沉重的喘息声。这时其实是他刚从乞丐处逃回家里,她的眼前摇晃着出现床、被单、枕头。然后镜头淡出,其实是Diane开始进入梦境。(狡猾的大卫林奇,其实他在这里就已经告诉我们这是一个梦,但第一遍看时,有多少观众能领会这个镜头的意思啊?) <br/>      梦境从第三个镜头开始: <br/>     <br/>           梦魇 <br/>    梦境第1段: <br/>      镜头淡入,是“Muholland DR”的路牌,这个影像在现实中其实是Diane坐在轿车里去亚当家的party途中看到的,不过在梦中,坐在轿车里的换成了Camilla。车突然停了,Camilla问了与现实中Diane一样的问题:“你在干吗?我们不该在这停呀?”司机掏出手枪对着她,命令她下车。但这是迎面开来一辆填满飚车族的跑车,与Camilla的车相撞。所有人都遇难了,除了Camilla。他踉跄着下山,躲在了一家女主人(就是Betty的姨母)即将外出的公寓里。在得知车祸发生的消息后,电影公司的那帮幕后黑手互通电话并确认Camilla不见了。而最后一个响起铃声的电话,是现实中Diane家里的电话。 <br/>      分析:Diane入睡前最强烈的心情和愿望是什么?我想,是后悔、愧疚,她希望Camilla还没有死。所以,在梦中出现了Camilla躲过一劫的情景。但是Diane还有一个心魔在作怪,她不愿承认或是相信自己请了一个蹩脚杀手杀害了Camilla,换而言之,她希望杀Camilla的不是自己,因此,在梦中,要杀Camilla的成了电影公司的幕后黑手。Diane的这一意识一直在梦中延续着,并以此发展出了梦境的另一条主线——即导演亚当的遭遇和选角风波,当然,那又是另有意义的。 <br/>     <br/>    梦境第2段: <br/>      Betty从加拿大安大略省来到好莱坞,她和飞机上认识的得一对老夫妇在机场道别,老夫妇(特别是老妇人)对betty表示衷心的祝福。随后Betty坐出租车前往她姨妈留给她的公寓。 <br/>    分析:(1)Betty是Diane的化身,她的名字是来自Diane在咖啡馆瞥见的女服务员名字,(梦的表象往往是来自梦前一天所见的影像)Betty外表亮丽,乐观,自信,真诚,这与Diane颓废,潦倒,有些自卑的得真实形象大相径庭。Betty其实是理想化的,Diane内心深处希望自己成为的形象!Diane的遭遇使她逃避真实的自己,所以在梦中,她索性连自己的名字都换了,而且自己也变成了自己理想的形象,“如果我是Betty,一切重新开始,那该多好啊!” <br/>    (2)老夫妇的形象其实是Diane的姨父姨母,不敢面对对自己有养育之恩并怀殷切希望的姨父姨母,是Diane最后自杀的重要原因。但这里姨父姨母成了陌生人,原因有二,(a)Diane希望减轻自己的愧疚感,毕竟对自己满怀希望的只是陌生人而已。(b)Diane希望姨父姨母还没有去世,所以他虚构了一个理想化的姨母(后面详述)。这一段的最后一个镜头是老夫妇坐在行驶的轿车里,他们脸上洋溢着典型的对子女满怀希望的幸福笑容,但是这个场面的背景音乐却异常诡异,这正是Diane心中愧对姨父姨母的心情的写照。 <br/>     <br/>    梦境第3段: <br/>      在那家咖啡厅,两个男子在谈话,其中一个是Diane与杀手交易时在咖啡厅见过的男子(路人甲),另一个人好像是个心理医生。路人甲说他在咖啡厅后面的墙后看到魔鬼。他们走出店外,墙后果然出现了一个魔鬼——那个乞丐。 <br/>    分析:现实中的乞丐是代替杀手将蓝色盒子交给Diane的人,是Diane的罪行的见证者。Diane的内心深处是非常惧怕见到乞丐这个人的,然而正是由于乞丐是Diane的罪行的见证者,Diane不愿自己提起的乞丐此人。所以在梦中,Diane把自己仿同成了一个不知道自己罪行的路人甲,把自己装在路人甲的外壳里,来间接的宣泄自己对那个乞丐的恐惧。 <br/>     <br/>    梦境第4段: <br/>      导演亚当为他的一部大制作影片找女主角,然而制片公司的幕后势力派人送来一个金发女子Camilla的照片,强迫亚当选她为女主角。亚当愤然离去,回家后又发现老婆和清洁工在鬼混,亚当一气之下回了妻子的珠宝,但被妻子的情人痛打一顿后赶出家门。 <br/>    分析:(1)亚当是造成Camilla离开Diane的关键人物,Diane的意识中除了对Camilla离她而去的恨之外,当然还有对亚当的夺爱之恨。因此,他在梦中狠心的报复了亚当,他被公司胁迫,老婆与人鬼混,又被扫地出门…… <br/>    (2)这里非常关键的“选角风波”的意义和Camilla为什么被换成了一个金发女子,带这整段梦境完整出现后再分析。 <br/>     <br/>    梦境第5段: <br/>      杀手出场,他杀了一个长发男子,又不小心打中了女秘书,好不容易杀了女秘书,又被清洁工发现,杀了清洁工,又不小心打中了吸尘器,弄得警铃大作。 <br/>    分析:Diane知道Camilla已经被杀手杀死了,这会被人知道么?这个强烈的疑虑和恐惧在梦中表现为杀手杀人后欲盖弥彰有屡屡失手,越想掩盖杀人事实就越弄巧成拙。 <br/>     <br/>    梦境第6段: <br/>      Betty来到了姨母留给她的公寓,房东Coco来欢迎她,公寓豪华舒适,Betty非常满意。 <br/>    分析:(1)Diane的姨母以前是好莱坞演员,后来去了加拿大,然后去世了,这是Diane在亚当的舞会上说的。而在梦中,她虚构了一个理想化的姨母——在好莱坞有人际关系(因为在后面的梦里,Betty参加试镜时的剧本也是姨母获得的,试镜时的负责人也是姨母的朋友),还留了相当不错的住处给她。而在现实中,Diane其实是非常孤独无助的,她只身来到好莱坞,也只住得起简陋的房子。而这个姨母的形象应该也是现实中Diane的姨母以前的样子。 <br/>    (2)房东Coco来自现实中亚当的母亲。在舞会上,Diane曾与Coco有过简单的对话,Coco对Diane的际遇颇有一点同情,反而当亚当说“我和Camilla就要(结婚)”时,Coco露出了一丝不屑的神情。Coco对自己的这一点“知遇之恩”,使得Coco在梦里成了对自己颇为热情的房东太太。 <br/>     <br/>    梦境第7段: <br/>      Betty发现了躲在浴室里Camilla,她以为Camilla是姨妈的朋友。Camilla其实在车祸中失忆了,完全忘了自己的名字和身份,她只有以Rita来代称自己。Betty明白Rita的遭遇后,决定帮Rita找出真相,她们在Rita的手提包里找到大量现金和一把蓝色钥匙。 <br/>    分析:(1)Camilla在现实与梦中的形象是完全不同的。现实中的Camilla给人的感觉是个冷艳,高高在上的冰美人,而在梦中她成了无助、忧郁的Rita,这其实是现实中Diane的气质。Camilla与Diane的强弱关系在梦中对掉了。Diane希望自己(Betty)成为强者,而弱小的Rita必须依靠着自己才能活下去,让Camilla永远留在自己身边。这是Diane最强烈的愿望之一。而Camilla只有成为弱者这才有可能。因此在梦境中,Camilla失忆,成了依附于Betty的弱者。 <br/>    (2)钱的意向来自于Diane付给杀手的钱。现实中Diane只用了一叠纸币雇杀手,而在梦中rita袋中的钱远远多于这些。因为Diane一个很隐蔽的愿望希望即使Camilla已死,也不要死于自己雇用的廉价杀手,而应死得更“值钱”一点! <br/>    (3)这把蓝色的钥匙就是现实中用来打开装有证明Camilla已死之物的蓝色盒子的钥匙。 <br/>     <br/>    梦境第8段: <br/>      导演亚当住进廉价旅馆,旅馆老板告诉他他的银行账号已被封,而后亚当又被一名神秘牛仔要挟,这个牛仔很明显是电影公司幕后势力的打手。 <br/>    分析:“选角风波”的延续。 <br/>     <br/>    梦境第9段: <br/>      Betty要去试镜,她先在家里与Rita对台词。第二天试镜时,她完美的演出征服了所有人,他被带到片场,准备见导演亚当。此时,那个被电影公司力荐的金发女子Camilla正在试镜,亚当很不情愿的妥协了,他说:“这就是我要找的女孩。”但他却注意到了身旁的Betty,他俩眼神接触的刹那,两个人似乎都触电了。但是Betty却以要帮Rita为由,莫名其妙的逃离片场。 <br/>    分析:这是影片中很关键的一段梦境。前面已经说过,Diane与Camilla的地位在梦中是有互换的,Betty除了是Diane的理想形象外,他身上也有很多现实中Camilla的气质。这也不难理解,Camilla各方面都比Diane出色,Diane当然想成为Camilla那样的人。这段梦境在现实中是发生过的,不过成功试镜的不是Diane,而是Camilla!!这里,Betty的身份更多的成了现实中Camilla的化身。(这里Diane把自己协同成了Camilla,Diane当然希望自己像Camilla那样的成功试镜了。)现实中,是Camilla在片场与亚当一见钟情,亚当那句“这就是我要找的女孩”应该也是对Camilla说的。但Diane多么希望这一幕没有发生过啊,她多么希望亚当当初选的不是Camilla而是其他的女孩子,这样Camilla就会一直留在她身边了。因此她在梦中虚构了一个电影公司幕后势力操纵亚当选了一个与自己无关的女孩的“选角风波”,亚当选的是一个金发的,自己根本不认识的Camilla,而不是自己的那个Camilla(Rita)。这是Diane的“亚当在试镜时要是没选Camilla就好了”这个愿望经过选角风波伪装后的满足。这也是选角风波的意义所在和梦中的Camilla被换成一个自己素不相识的金发女子的原因。而后,当亚当与Betty一见钟情的场面出现后,Diane的意识也要强行把Betty与亚当分开,于是Betty就这样离开了片场。 <br/>     <br/>    梦境第10段: <br/>      Rita看见咖啡馆一个服务员的名字牌“Diane”,她想起了自己可能叫Diane,她们找到了Diane所住的公寓,发现一名女子已经腐烂在床上! <br/>    分析:Diane那深深的恐惧终于出现在梦中了!那所公寓的确就是现实中Diane所住的公寓,而那具腐尸,不知你是否仔细看了:黑色的睡衣,一头披肩的黑色卷发——那是现实中的Camilla的样子啊!这其实是Diane想象中的Camilla的死相。而且她的死都与Diane这个名字联系在一起。“Camilla已经被Diane杀死了!” Diane的这个意识是这段梦境的成因。 <br/>     <br/>    梦境第11段: <br/>      Betty和Rita逃回家中,Rita深感自己也会遭此厄运。Betty帮她换上金色假发。Betty邀Rita同床共寝,两人做爱并相互表达了爱意。 <br/>    分析:Diane的Camilla又回到自己身边的愿望得到暂时的满足。 <br/>     <br/>    梦境第12段: <br/>      Rita在梦中不断地用西班牙语叫着“寂静”一词。Betty叫醒了她。她们来到一处叫“寂静”的戏院观看表演。表演的主题是“你所看到、听到的都是假象,是幻影。”Betty在台下不停的啜泣甚至出现剧烈的颤抖,Rita在自己的包里发现了那只蓝色的盒子。 <br/>    分析:这个恶梦快要结束了!“寂静”戏院其实是Diane和Camilla在现实中去过的地方,这从“寂静”剧场的一个演员——那个白胡子老头可以看出来。在前面的梦境里,他是亚当落难时住的旅馆的老板。“寂静”剧场的演员才是她的真实身份。演出的主题是揭露幻象,这恰好对应着:梦境是虚幻的,残酷的现实即将来临。因此意识到这点的Betty(Diane)不停的抽搐。同时,蓝色的盒子也出现了,现实中最突出的矛盾出现在梦中,一切变得越来越“真实”。“寂静”剧场因为它的演出主题而使它出现在这个梦中,而且成了梦境与现实的结合点。 <br/>     <br/>    梦境第13段: <br/>      她们回到家里,Rita拿出蓝色钥匙,这时Betty不见了,Rita一个人打开了蓝色盒子,镜头进入盒子,一片黑暗。 <br/>    分析:梦已经接近尾声了。Betty不见了,这时的Rita几乎已完全是Diane的化身,世界仿佛只剩下Rita(Diane)一人,无助、惶恐的承担自己犯下的罪过(蓝色的盒子)。 <br/>     <br/>    梦境第14段: <br/>      梦的尾声:Betty的姨母环视了一下自己的公寓,然后离开。镜头突然转到了Diane的公寓,睡在床上的是梦中Diane公寓里那具死尸完好时的模样,牛仔推开门说:“美女,该起床了!”镜头转回到床上,尸体已经腐烂!恶梦结束。 <br/>    再下一个镜头,Diane以与尸体相同的睡姿躺在床上,与她换房的朋友来取东西,她的敲门声把Diane吵醒了。 <br/>    分析:这一段Diane已处于半梦半醒的状态。“美女,该起床了!”是以前经常有人对Diane说的吗?是牛仔吗?牛仔在现实中只在亚当的party上出现过一次,而且没露过正脸。如果是牛仔说的话,那难道牛仔是Diane的情人?更合理的是这句话以前是Diane和Camilla经常相互说的,又或者只不过是那个来敲门的朋友说的,但为什么在梦中说话者的影像成了牛仔? <br/>     <br/>     <br/>      </font>
 楼主| raulzt 发表于 2008-3-2 00: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font size=\"4\">025 寻找,哪怕前方只剩绝望——《我自己的爱达荷》<br/>  <br/>  片 名: My Own Private Idaho <br/>  译 名: 我私人的爱达荷 | 不羁的天空 | 男人的一半还是男人 <br/>  导 演: ( 加斯·范·桑特 Gus Van Sant ) <br/>  主 演: (瑞弗·菲尼克斯 River Phoenix) (基努·里维斯/基诺·里维斯 Keanu Reeves) (詹姆斯·罗素 James Russo) ( William Richert) ( Rodney Harvey) (切瑞拉·凯瑟莉 Chiara Caselli) <br/>  上 映: 1991年09月29日 美国<br/>  地 区: 美国<br/>  对 白: 英语 <br/>  颜 色: 彩色 <br/>  声 音: Ultra Stereo <br/>  时 长: 102 <br/>  类 型: 剧情 <br/>  分 级: 冰岛:16 阿根廷:16 澳大利亚:M 智利:18 芬兰:K-16 法国:-12 葡萄牙:M/16 韩国:18 西班牙:18 瑞典:11 英国:18 美国:R 加拿大:R 德国:16 <br/>  <br/>  剧情(无法简单说明,取一段我喜欢的台词作引)<br/>  <br/>  Scott Favor: I only have sex with a guy for money. <br/>  <br/>  斯考特:我跟人睡只是为了钱。<br/>  <br/>  Mike Waters: Yeah, I know. <br/>  <br/>  麦克:是的,我知道。<br/>  <br/>  Scott Favor: And two guys can\'t love each other. <br/>  <br/>  斯考特:两个男人不会爱上彼此。<br/>  <br/>  Mike Waters: Yeah. <br/>  <br/>  麦克:是的。<br/>  <br/>  Mike Waters: Well, I don\'t know. I mean... I mean, for me, I could love someone even if I, you know, wasn\'t paid for it... I love you, and... you don\'t pay me. <br/>  <br/>  麦克:好吧,我不知道……我的意思是……对我来说,有时候别人不给我钱,你知道,我也会爱上他……我爱你……但你并没有给我钱。<br/>  <br/>  Scott Favor: Mike... <br/>  <br/>  斯考特:麦克……<br/>  <br/>  Mike Waters: I really wanna kiss you, man... Well goodnight, man... I love you though... You know that... I do love you. <br/>  <br/>  麦克:我想亲你……好吧,晚安了……我爱你,你知道的,我是真的爱你。<br/>  <br/>  ——————————————————————————————————————————————<br/>  <br/>  这是这部寓言式电影里的一段经典台词,它并不在影片台词原本中,而是由影片的灵魂人物River Phoenix和Keanu Reeves即兴共同完成,有一些忧伤,也有些无奈,和着两人单薄的青春,在空渺的夜空中静静释放~~<br/>  <br/>  喜欢这部影片纯粹是因为River Phoenix这个天才,在这部影片中,他将自己的灵魂与剧中角色迈克容为一体,将一种精致脱俗,但又迷离忧伤的情绪发挥到了极致,可以说这就是他一个人的电影。影片结尾处,蓝天白云下,西部的荒野大地里,一条起伏的公路寂寞地伸向远方。又一次昏睡过去的瑞弗.菲尼克斯躺在路上,他沉睡的脸像天使般纯洁无邪。这一刻时间为之停止,镜头却留住永远,我想,如果River Phoenix没有离去,那么今天的他会不会像Keanu Reeves、Brad Pitt和Johny Depp那样渐渐被周遭磨去当初的棱角,但这只是如果,River Phoenix的悲剧性一生加深了其故事的传奇性,即使他已经远离尘世14年,他的独一无二,他的无与伦比仍然独树一帜~<br/>  <br/>  PS:1991年,东西方同时出现了《阿飞正传》和《我自己的爱达荷》两部影片,都讲述了一个关于独脚鸟寻找希望的故事,二者的悲剧性在于,它不能同时拥有对过去的记忆和对未来的期望,总是顾此失彼:要么遗忘,要么绝望。张国荣和River Phoenix也在戏外复制了这一悲剧性的宿命,却也留下了一段如烟花绚烂般美丽的传奇~~<br/>  <br/></font>
 楼主| raulzt 发表于 2008-3-2 00: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font size=\"4\"> 026 古典主义之死——《魂断威尼斯》<br/>  <br/>  片 名: Morte a Venezia <br/>  译 名: 魂断威尼斯 <br/>  导 演: ( 卢奇诺·维斯康提 Luchino Visconti ) <br/>  主 演: (迪克·鲍嘉 Dirk Bogarde) ( Romolo Valli) ( Mark Burns) ( Nora Ricci) ( Marisa Berenson) ( Carole André) <br/>  上 映: 1971年08月11日 美国<br/>  地 区: 意大利 法国<br/>  对 白: 意大利语 波兰语 法语 <br/>  颜 色: 彩色 <br/>  声 音: 单声道(Mono) <br/>  时 长: 130 <br/>  类 型: 剧情 <br/>  分 级: 西班牙:13 澳大利亚:M 芬兰:S 新加坡:PG 瑞典:11 英国:12A 英国:12 英国:15 英国:AA 美国:GP 美国:PG 西德:12 爱尔兰:15 <br/>  <br/>  <br/>  故事背景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几年,德国作曲家奥森巴赫,带着丧女之痛来到了威尼斯(影射古典作曲家马勒),希望得到修养生息的心情。到了威尼斯后,奥森巴赫与美少年塔奇奥邂逅,少年塔奇奥宛如希腊雕像般的容颜令奥森巴赫浑然忘我地沉醉在激动的热情中(以柏拉图思想为原型的延伸)。但之后威尼斯被霍乱所笼罩,因为官方刻意将消息封闭,奥森巴赫虽逐渐地发现了这个惊人的危机,却为了多看塔奇奥一眼,一直尾随着他的足迹,甚至不顾自身安危,不想离开被瘟疫所笼罩的威尼斯,最终因为吃了过熟的草莓,进而丧身在威尼斯。<br/>  ————————————————————————————————————————————————————<br/>  美将人带往智慧,也带往了激情和痛苦的深渊。 ——柏拉图 <br/>  <br/>  维斯康蒂可以说是到目前为止,电影史上出现的最后一位古典主义巨匠,他的电影(尤其是后期)强调一种静态的构图美,每一个画面都像是一首诗,一副画,摄影机缓缓自各种角度追踪、“伸缩”镜头的推进推出,电影人物的非动作特质,如同他们正摆着姿势供人拍照片一般,一动不动地坐着,让观众眼睛整体收入静态影像,而创造出对“美”的作品一种纯粹的终极意念。《魂断威尼斯》就将这种美发挥到了极致,再配以马勒第五号交响曲的慢板乐的大量运用,将一种对美的追求连绵不绝贯彻影片始终。<br/>  <br/>  然而,影片的这种美却充满了死亡的气息,主人公奥森巴赫对塔奇奥的追求,与其说是对美的一种向往,不如说是对自己年华老去,生命枯竭的恐惧,而对于维斯康蒂而言,他所要表达的是对于古典主义电影未来的一种悲哀,他的那种精心构图,精致雕琢的语言镜头渐渐成为时代的异类,这样一种悲哀的感觉弥漫影片始终,并在结尾处达到高潮:夕烟璀璨,水光潋滟,塔齐奥步入海中,抬起叉在腰间的手,指着远方,指着地平线,在无比辉煌的映像中留下宛如古希腊雕塑的剪影;沙滩上的古斯塔夫·艾森巴赫温柔地、绝望地、依恋地望着这个美丽绝伦的少年,霍乱带来的高烧让他大汗淋漓,灰白头发上甫染的墨汁缓缓流下,怀着一种挣扎又很绝望的情感,最后他吐出一口气,带着对(古典)美的无限向往颓然死去。悲剧就是将一切美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一刻开始,古典主义已死......<br/>  <br/>  PS:(摘引)<br/>  马勒、托马斯-曼、维斯康蒂<br/>  三个人的《魂断威尼斯》<br/>  <br/>    一天,马勒无意间推开著名男中音西奥多-莱希曼的门,发现他正和一个合唱队的男生厮混。莱希曼立刻被扫地出门,几个月后便心碎而死。马勒一向同情少数派,何以这次如此绝情?于是大家注意到那些试图勾引他而屡屡失败的女高音们的猜测—马勒此举是为了自保,如果莱希曼的丑事被别人发现,他多少有瓜田李下之嫌。<br/>  <br/>    在马勒去世之年,托马斯·曼以马勒为原型创作了一部经典同性恋小说 《魂断威尼斯》 ,讲述作家阿申巴赫在威尼斯邂逅了一位美少年,于是留连在霍乱笼罩的城市。马勒到底是不是同性恋,谁也说不清,但托马斯·曼在听了第八交响曲后,激动地发现了其中的同性恋倾向,感到“自己黑暗的激情突然明亮了”。 《魂断威尼斯》 其实是托马斯·曼的自传,在他死后公布的日记中,人们终于发现了那看似甜蜜的家庭生活背后的真正秘密,他的爱情对象从来不是妻子,而是一位年轻的提琴手、画家保罗·恩伯格。<br/>  <br/>    六十年后,大导演维斯康蒂在风烛残年将 《魂断威尼斯》 搬上了银幕。大概只有这部作品才能表达他初见美少年伯格时的倾慕之情。那一年,他五十八岁,伯格二十四岁。之后的十年中,伯格成为他电影中的主角,亦是他生活的伴侣。 《魂断威尼斯》 中美少年达齐奥的扮演者是从三千名少年中精选而出,忧郁而纤弱,简直是至美的化身,从他身上我们可以想见伯格在维斯康蒂心目中的地位。这一次,阿申巴赫从托马斯·曼的代言,变成了维斯康蒂的代言。在托马斯·曼的笔下,阿申巴赫死得疲倦,而在维斯康蒂的镜头中,美少年在海滩上嬉戏,而阿申巴赫远远地望着他,在霍乱的折磨中伸出手去想要抓住那瞬间的美景,却咽了气。背景音乐是马勒 《第五交响曲》 ,据说后来很多同志爱人选择去威尼斯殉情,必要听这首交响曲。<br/>  <br/>    现在,马勒本人是不是同性恋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音乐为同志艺术家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灵感,而其最权威的演绎者亦都是同志,比如伯恩斯坦,比如米特罗普洛斯,比如MTT。也许,只有有了同志间细腻、惆怅、不同寻常的感情经历,才能体会马勒那神经质的奇妙艺术,他对美、爱与死的迷惘之情。(文/盛韵)<br/>  <br/></font>
 楼主| raulzt 发表于 2008-3-2 00: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font size=\"4\">027 “圆圈不是一个圆”——《暴雨将至》<br/>  <br/>  片 名: Before the Rain <br/>  译 名: 暴雨将至 <br/>  导 演: ( 米柯·曼彻夫斯基 Milcho Manchevski ) <br/>  主 演: (凯特琳·卡特利吉 Katrin Cartlidge) (拉德·舍博德兹加 Rade Serbedzija) ( Grégoire Colin) ( Labina Mitevska) ( Jay Villiers) ( Silvija Stojanovska) <br/>   <br/>  上 映: 1995年02月24日 美国<br/>  地 区: 马其顿 法国 英国 <br/>  对 白: 斯拉夫语 英语 阿尔巴尼亚语 <br/>  颜 色: 彩色 <br/>  声 音: Dolby <br/>  时 长: 113 <br/>  类 型: 剧情 <br/>  分 级: 阿根廷:16 智利:18 芬兰:K-14 德国:12 挪威:15 西班牙:18 瑞典:15 英国:15 冰岛:16<br/>  <br/>  剧情简介<br/>  <br/>  《暴雨将至》以南斯拉夫内战及种族冲突为背景,涉及了阿尔巴尼亚,波斯尼亚和马其顿的时局,影片由三个故事组成,第一个故事语言(WORDS),讲述了一位信仰天主教的年轻修士在教堂里掩护了一名来自依斯兰种族的女孩,使她免于被游击队杀害,然而宗教的仇恨和鸿沟却是他们无法跨越的,最终女孩还是倒在了自己亲哥哥的枪下。第二个故事脸(FACES)发生在英国,一个英国女编辑与她的情人战地记者亚历山大的情感纠葛未解,当她终于作出决定的时候,她的丈夫却在餐馆里死于暴力冲突。第三个故事照片(PICTURES)讲述感情深受创伤的亚历山大又回到了家乡马其顿的山区,为了救出旧情人的女儿不得不卷入了种族的冲突,最后因此付出了生命。<br/>  <br/>  ————————————————————————————————————————————————————<br/>  马其顿导演米尔科·米切夫斯基(Milcho Manchevski)的处女作(这是他第一部长片同时也是马其顿国开国第一部电影长片),一举夺得1994年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1995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提名,1996年独立自由奖等三十余项国际大奖。 <br/>  <br/>  这是一部结构十分奇特的电影,它的三部分彼此看来毫无关系实则紧密相连,形成一个呈螺旋状的回环式结构,导演米切夫斯基借这个结构巧妙暗示了巴尔干半岛连绵不绝的战事。三个故事,三次死亡,影片透露出的是一种无奈与反思情绪:到底有多大的仇恨会使得手足间互相残杀??!!三个故事描述的全是绝望的情感:不浪漫,不美满,也不会有结果。有太多的阻碍让人不能得到美好的感情:宗教的,民族的,道德的,战争的…… 一个个,一代代人皆是如此,荒唐地循环往复,圆圈依旧不是一个圆。生命的意义在一次次暴力循环中黯然凋零。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下,人是没有办法自救和救别人的~~~<br/>  <br/>  PS:个人很喜欢第一个故事,在乌云袭来的阴霾下,短暂的爱情自然而明媚,蕴涵着诗一样的力量,而正因如此,结尾悲剧的意味也就更加浓烈,寓于死亡的美,能带给人深深的觉醒~~~<br/></font>
 楼主| raulzt 发表于 2008-3-2 00: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font size=\"4\">028 一个灵魂,有着两生;一个结束了,另一个便继续下去——《薇若妮卡的双重生活》<br/>  <br/>  片 名: Double vie de Véronique, La <br/>  译 名: 双面薇若妮卡 | 维罗妮卡的双重生命 | 两生花 <br/>  导 演: ( 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 Krzysztof Kieslowski ) <br/>  主 演: (伊莲娜·雅各布 Irène Jacob) ( Halina Gryglaszewska) ( Kalina Jedrusik) ( Aleksander Bardini) ( Wladyslaw Kowalski) ( Jerzy Gudejko) <br/>  <br/>  上 映: 1991年09月20日 美国 <br/>  地 区: 法国 波兰 挪威<br/>  对 白: 法语 波兰语 <br/>  颜 色: 彩色 <br/>  声 音: Dolby SR <br/>  时 长: 98 <br/>  类 型: 剧情 奇幻 爱情 <br/>  分 级: 冰岛:L 香港:IIB 阿根廷:16 澳大利亚:M 智利:18 芬兰:S 西班牙:13 瑞典:11 英国:15 美国:R 韩国:18 德国:12 <br/>  剧情简介<br/>  “你说冥冥之中会不会有另一个人和你一模一样,我们在这个世界上不是孤单的?”<br/>  火车缓慢的前行,阳光透过玻璃窗温和的弥漫进来,金黄色优雅的色调,她靠在窗边,孤独而又柔美的微笑。指尖轻轻转动光滑圆润的玻璃球,那一片窗外景物同样缓慢的掠过,树木,天空,有种眩晕的错感,是巫婆的水晶球吗?让一切规则的事情变幻、变幻,挤压在狭小的空间里。继而突然感觉到内心深处隐隐的一点感应,时空像已转换了数年。<br/>  一个波兰少女,一个法国少女,一般年纪,一样的名字:薇罗尼卡。她们有着一样天籁般的嗓音,音乐天赋,和心脏病。波兰的薇罗尼卡喜欢唱歌,她的声音很美,在清澈的雨水中飞扬,唱到泪流满面。 法国的薇罗尼卡也喜欢唱歌。她对父亲说:“我有个怪异的感觉,我觉得我并不孤独,这世界上不止我一个。”父亲说:“当然不。”<br/>  木偶艺人在那里演出。小小的舞台上,美丽的舞娘跳着脚尖上的舞蹈。漂亮的白颜色纱裙,细腻而纤弱的舞步,像在轻柔的云朵里飞翔。她高高的跃起,轻盈的落地。突然舞娘弄伤了自己的脚,被关在了黑漆漆的盒子里。待到重新出来的时候,变成了绚烂的蝴蝶。法国的薇罗尼卡深深的沉醉在表演里。而神秘的线偶人却似乎掌控着她们两人的命运……<br/>  <br/>  ————————————————————————————————————————————<br/>  <br/>  很难用三言两语来表达我对此片的喜爱,喜欢《情书》的人应该会很喜欢这部影片,岩井俊二看样子受此片影响很深。看《薇若妮卡的双重生活》,你会找到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这种感觉我说不上来,但是每个人肯定也经历过:比如某天你看到一个你并不认识的人或者经历一个从未经历的场景时,突然有种以前好像也曾经历过见过的感觉,这种感觉熟悉而迷茫,即发的似曾相识,用前世的记忆来解释不合情理。这部电影就向我们解释了我们心中这种无由来的坚强和孤寂。<br/>  <br/>  波兰的Weronika,法国的Veronique,一个灵魂的两生命运,她们唯一的一次交集,是在波兰的克拉科夫广场。很难一下子清楚的体会基耶斯洛夫斯基对于自己祖国的复杂感情,只是一次次在电影里有意无意对比法国与波兰的他,确乎永远在对波兰的尖刻后面有一丝温暖的怀念乃至激赏,而对法国的平稳叙述中暗示着一种欠缺,在欠缺里时时回首注视自己的故乡,故乡的过去。就像他让华沙的Weronika死去而让巴黎的Veronique寻找,她们连接生死两界,唯一的证明是那张照片里的注视。错失和释然终于彼此轮回,生命是否能够延续和承接?无人知晓~~<br/>  <br/>  PS:这是我见过的最美的影片,暖黄色的光调贯穿影片始终,有一丝暧昧,一丝温暖也有一丝神秘。基耶斯洛夫斯基用寥寥数笔,就将他对人生的感悟展现给观者,让观者感受到自己非常熟悉而又无法言语的感觉,言不在多,文不在长,贵在精深,这是一种极致~~有一位15岁的巴黎女孩曾对他说,看过《两生花》,她现在知道,灵魂的确存在。基耶斯洛夫斯基说,“只为了让一位巴黎少女领悟灵魂真的存在,就值得了!”<br/></font>
 楼主| raulzt 发表于 2008-3-2 00: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font size=\"4\">029 影史上最沉默的电影——《裸岛》<br/>  <br/>  片 名: Hadaka no shima <br/>  译 名: 赤贫的岛 | 裸之岛 <br/>  导 演: ( Kaneto Shind&amp;ocirc; ) <br/>  主 演: ( Nobuko Otowa) (殿山泰司 Taiji Tonoyama) ( Shinji Tanaka) ( Masanori Horimoto) <br/>  上 映: 1960年12月21日 澳大利亚<br/>  地 区: 日本 <br/>  对 白: 无语 <br/>  颜 色: 黑白 <br/>  声 音: 单声道(Mono) <br/>  时 长: 94 <br/>  类 型: 剧情 <br/>  分 级: 芬兰:S 英国:U <br/>  名:Naked Island (International: English title) (literal title) The Island (USA) <br/>  <br/>  剧情简介:<br/>  <br/>  在濑户内海近海边荒岛上住着一对农民夫妇,他们有两个天真可爱的孩子。小孩非常听话,一起帮着料理家务。岛上严重缺水,周围都是咸水,一滴也不能用。因此,夫妇俩每天要从对岸运来饮用水,浇灌庄稼的水。每天拂晓就得起床,到对岸把水一担担的装上船,再浇灌到地里。但是庄稼长得不好。年复一年,他们开拓了一片又一片荒地。有时孩子们到海边钓到鱼都舍不得吃,都拿到集市上卖掉,换点钱吃顿好饭。一天,大儿子得了疾病,等夫妇俩从对岸赶回来,有驾船到对岸请来医生时,孩子早已断气了。夫妇俩怀着悲痛的心情火化了儿子,痛苦使他们更加痛苦沉默了,然而他们还是这样年复一年继续过这样的生活。<br/>  <br/>  ————————————————————————————————————————————————————<br/>  <br/>  这是我见过的三大极致电影(我自己排的),另外两部是一个镜头拍到底的《俄罗斯方舟》和一点音乐不用却依旧能吓死人的《群鸟》。不过和另外两部不同的是,《裸岛》不是一部能轻易消化的电影,如果你没有足够的耐性和时间,还是劝你对之敬而远之为妙~~<br/>  <br/>  沉默,是这部电影最大的特色。上面介绍《维诺尼卡的双重生活》中提到的“言不在多,文不在长,贵在精深”这里同样适用,有的时候,真挚的感情并不需要说出口,无声的力量有时会比激烈的言语更能打动人。在我看来,这部电影描述的是人类最原始也是最单纯的欲望——生存,这种渴望,在工业发达的大社会背景下,在一个光秃秃的海岛上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不知为何,想起了陈凯歌的《黄土地》)。影片对农民夫妇不断的挑水灌溉不厌其烦的详细展示,是怀着一种深深的敬意在其中的,是对“人定胜天”不向命运低头精神的崇高敬意,这是一种内敛的力量,一个表情,一个手势,就能令人震撼~~<br/>  <br/>  PS:这部电影从头到尾没有一句对白,音乐就成了其主要的内容,成为其情节推动的内在节奏,时而舒缓时而激烈,动静皆宜,不急不徐<br/>  ,和着导演对土地对农民深厚的感情,影片也有了直逼人心的美~~<br/></font>
 楼主| raulzt 发表于 2008-3-2 00: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font size=\"4\">030 love is selfish. love is hope. love is pain. love is death. what is love? ——《爱情是狗娘》<br/>  <br/>  片 名: Amores perros <br/>  译 名: 爱情是狗娘 | 狗男女的爱 | 人、爱、狗 <br/>  导 演: ( 阿加多·冈萨雷斯·伊纳里多 Alejandro González ) <br/>  主 演: (伊米利奥·埃切瓦里亚 Emilio Echevarría) (盖尔·加西亚·布尔纳 Gael García Bernal) ( Goya Toledo) ( &amp;Aacute;lvaro Guerrero) (瓦妮萨·布奇 Vanessa Bauche) ( Jorge Salinas) <br/>   <br/>  上 映: 2001年03月30日 美国<br/>  地 区: 墨西哥<br/>  对 白: 西班牙语 <br/>  颜 色: 彩色 <br/>  声 音: 杜比数码环绕声(Dolby Digital) <br/>  时 长: 154 <br/>  类 型: 剧情 惊怵 <br/>  分 级: 阿根廷:16 澳大利亚:MA 加拿大:18A 智利:18 哥伦比亚:18 芬兰:K-15 法国:-12 德国:16 香港:III 冰岛:16 爱尔兰:18 意大利:VM14 墨西哥:C 新西兰:R18 挪威:15 葡萄牙:M/16 韩国:18 西班牙:18 瑞典:15 瑞士:16 瑞士:16 英国:18 美国:R 新加坡:M18<br/>  <br/>  剧情介绍<br/>  墨西哥市中心,熙来攘往的马路,发生了一宗寻常的车祸;可是这交通意外却不寻常地串连著三个揭露人性的丑恶故事。<br/>  奥他维奥是一名无业游民,暗地里恋上哥哥的妻子,更打算和她远走高飞,正当他俩在惆怅私奔的旅费时,发现他哥哥的爱犬力奇原来可成为生财工具──藉残酷的斗狗比赛以赢取丰富奖金,可是,世事会否尽如人意?<br/>  斗狗比赛的同时,有妻儿子女的丹尼却毅然放弃幸福家庭,选择和身材惹火的名模维拉莉组织新天地。无奈在庆祝新屋入伙当天,维拉莉不幸遇上车祸,一双美腿从此满布疤痕,被迫告别模特儿生涯。维拉莉能否接受这突如而来的噩运?丹尼会否和维拉莉共渡难关?<br/>  另一边厢,前共产党游击队切维多刚服役期满,在监狱过了几个寒暑的他,对人世间的事极度不满和失望,为生计只有充当杀手。他碰巧目睹整个车祸发生过程,遂偷偷带走奥他维奥的摇钱树力奇,并悉心医治它,怎料兽性难顺,痊愈后的力奇竟把切维多屋内的同类杀清光!<br/>  人生或者本来就是没法预计,不过积极一点的想,痛苦有时亦可让我们看见希望之光。<br/>  <br/>  ——————————————————————————————————————————————————<br/>  <br/>  这是一部结构和情节相当出彩的电影,很难相信这是导演的处女作,因为手法实在太,太纯熟了~~<br/>  <br/>  想就其结构上做个有趣的对比,《爱情是狗娘》在情节上与《低俗小说》很像,都是同样讲了三个故事,同样是把时空打乱,同样是设置若干个交叉点(《通天塔》和《21g》也是阿加多·冈萨雷斯·伊纳里多的作品,故省略)不过他们都是平行时空;《时时刻刻》则是围绕一本书,描述了三个时代的三个女人的三种不同又相同的命运,因为沃尔夫的书,三个不同时代的女人命运交织成了可能;1981年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命运之歌》和1998年汤姆.提克威的《罗拉快跑》以及1999年的《滑动门》则属于另外一种结构,通过一种假象式,或者称作假设式的结构,根据不同情境设定,使得人物命运发展有了无限可能;1994年的《暴雨将至》则属于三段回环式(上面推荐中我有介绍过),它不属于点散状,而是呈现一个奇怪的圆,没有终点也没有起点;2005年的《冲撞》则比较特殊,故事分N条主线,同时并行发展又互相交错,各个人物之间都有一定程度的联系和交叉点,涉及白、黑、亚裔,黑西哥裔四个不同种族,6个不同阶层、背景的家庭,十余个个性迥异,血肉丰满的人物类型,但整个片子的故事却叙述得条理清晰,引人入胜,丝毫没有凌乱迷离的感觉,缺点在于设计过于精巧,有着典型好莱坞情节巧合特征(我个人对其两年前击败《断背山》还一直耿耿于怀,这扯远了)~~~~<br/>  <br/>  回到《爱情是狗娘》上来,该片导演最巧妙的处理在于同一场车祸的四次出现,每一次都那么恰到好处,作为剧情铺垫和延伸,效果很好。在第一段落即将结束时,观众了解到那场车祸的缘由,于是在第二和第三段落中自然会想到这场车祸会出现在各自段落中的哪一部分。这种悬念渐渐解疑。一下子将观众的观赏兴趣提高,并一直伴随至影片的结束。另外一个精妙的设置就是关键道具——狗的处理,狗由温顺的动物到善斗的猛兽的转变,折射出人性中潜在的黑暗兽性~~~~<br/>  <br/>  PS:《爱情是狗娘》+《21g》+《通天塔》=阿加多·冈萨雷斯·伊纳里多灵魂三部曲,感兴趣的可以结合在一起看看~~~<br/></font>
 楼主| raulzt 发表于 2008-3-2 16: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font size=\"4\"> 031 \"Carpe Diem\" Seize the Day——《死亡诗社》<br/>  <br/>  片 名: Dead Poets Society <br/>  译 名: 死亡诗社 | 春风化雨 | 暴雨骄阳 | 壮志骄阳 <br/>  导 演: ( 彼德·威尔 Peter Weir ) <br/>  主 演: (罗宾·威廉姆斯 Robin Williams) (罗伯特·肖恩·伦纳德 Robert Sean Leonard) (伊桑·霍克 Ethan Hawke) (乔西·查尔斯 Josh Charles) (盖尔·汉森 Gale Hansen) (戴兰·库斯曼 Dylan Kussman) <br/>   <br/>  上 映: 1989年06月02日 美国<br/>  对 白: 英语 <br/>  颜 色: 彩色 <br/>  声 音: 70 mm 6-Track Dolby <br/>  时 长: 128 <br/>  类 型: 剧情 <br/>  分 级: 冰岛:L 西班牙:13 阿根廷:13 澳大利亚:PG 智利:14 芬兰:S 荷兰:AL 挪威:11 新加坡:PG 瑞典:11 英国:PG 美国:PG 西德:12<br/>  <br/>  剧情介绍:<br/>  1959年,威尔顿预备学院以它凝重的风格受到了当时人们的尊敬。在那里,教育的模式是固定的,不仅单调而且束缚了思想。然而这一切在一个新教师的手中发生了改变。John Keating 反传统的教育方法给学院带来了一丝生气:在他的课堂里,他鼓励学生站在课桌上,用一个崭新的视角去观察周围的世界;他向学生介绍了许多有思想的诗歌;他所提倡的自由发散式的思维哲学在学生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渐渐地,一些人接受了他,开始勇敢地面对每一天,把握他们自己的人生。不幸也在这时发生了…… <br/>  <br/>  ————————————————————————————————————————————<br/>  <br/>  不知各位有没有遇到过能过改变自己人生的电影,我遇到了,在自己20岁的时候,遇见《死亡诗社》,它对我的影响,用米兰.昆德拉的话来形容最为贴切,“假如我们不能改变这个世界,那我们至少应改变我们自己,自由自在活着”。<br/>  <br/>  影片名为死亡诗社,其实它所表达的是由死而生,凤凰涅磐的涵义,只有让不属于自己那部分思想和灵魂死去/删除,才能真正把握属于自己心灵的那份思想和灵魂,开始真正的生,有意义的生和不后悔的生!而与抛弃与割舍如影随形的是痛苦,在寻找自我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戴着紫荆冠裸体走向永生的NEIL,在雪地里痛苦呕吐的TOD,在压力下离开的KEATING老师,然而也正因为这份心悸的痛才有了最后历练成熟的TOD和教室里许多真正成长起来的TOD们,SEIZE THE DAY,这一贯穿影片始终的主旨在结尾处得到升华~~<br/>  <br/>  我不是一个轻易掉眼泪的人,但每次观看这部影片,我的眼泪都不曾停止过,这不仅仅是被影片所打动,同时也是在缅怀自己失去的那份青春~~~<br/>  <br/>  PS:这部影片有两大特色,风景和诗歌,他们与主题紧密相扣,巧妙将影片分为两部分,在很大程度上渲染了影片中那份震人心魄的力量~~引用片中两段我最喜欢的台词/诗歌作尾<br/>  I went to the woods becouse I wanted to live deliberately ...<br/>  I wanted to live deep and suck out all the marrow of life!To put to rout all that was not lfe ...<br/>  And not when I came to die , discove that I had not lived ...<br/>  我步入丛林 因为我希望活得有意义 ...<br/>  我希望活得深刻 汲取生命所有的精髓!<br/>  把非生命的一切全都击溃 ...<br/>  以免在我生命终结时,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活过 ...<br/>  <br/>  Becuase believe or not,each one of us in this room is one day going tostop breathing,turn cold and die. I\'d like you to step forward of you and peruse some of the faces from the past. They\'re not that different fromyou ,are they? Same haircuts. Full of hormones. Just like you. Invincible just like you fell. The world is their oyster. They belive they\'re destinedfor great things, just like many of you,their eyes are full of hope, justlike you. Did they wait until it was too late to makefrom their lives evenone iota of what they were capable? Because,you see gentelman,theseboys are now fertilising daffodils. But if you listen real close, you canhear them whisper their legacy to you. Go on,lean in. Listen,you hearit ? Carpe...hear it?...Carpe,carpe diem,seize the day,boys,make yourlives extrordinary. <br/>  <br/>  因为信不信由你,这个房间里的每个人,总有一天都要停止呼吸,僵冷,死亡.我要你们向前到这儿来,细细玩味过去的面孔,你们经过这儿无数次,但从未真正看过他们,和你的差异并不大,对吧?同样的发型,和你们一样精力旺盛,和你们一样不可一世,世界都在他们的掌握之中,他们认为注定要成就大事,和大多数的你们一样,他们的双眼充满了希望,和你们一样.他们是否虚度时光,到最后一无所成?因为各位所见到的......这些男孩现在都已化为尘土了,如果你们仔细倾听,便能听见他们在低声耳语,附耳过去,仔细听,听见了?CARPE...听见了吗?CARPE... CARPE DIEM 及时行乐,孩子们,让你的生命超越凡俗.<br/><br/></font>
 楼主| raulzt 发表于 2008-3-2 16: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font size=\"4\">032 精神分析片的范本——《爱德华大夫》<br/>  <br/>  片 名: Spellbound <br/>  译 名: 爱德华大夫 | 意乱情迷 <br/>  导 演: ( 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阿弗莱德·希区柯克 Alfred Hit ) <br/>  主 演: (英格丽·褒曼 Ingrid Bergman) (格里高利·派克 Gregory Peck) (迈克尔·契科夫 Michael Chekhov) (利奥·卡罗尔 Leo G. Carroll) ( Rhonda Fleming) ( John Emery) <br/>   <br/>  上 映: 1945年10月31日 美国<br/>  地 区: 美国 <br/>  对 白: 英语 <br/>  颜 色: 黑白 <br/>  声 音: 单声道(Mono) <br/>  时 长: 111 min / Canada:95 <br/>  类 型: 剧情 神秘 爱情 惊怵 <br/>  分 级: 西班牙:18 加拿大:PG 冰岛:L 澳大利亚:PG 芬兰:K-16 德国:16 挪威:16 瑞典:15 英国:PG 美国:已认可<br/>  <br/>  剧情介绍:<br/>  <br/>  格林马纳斯精神病疗养院,院长默奇逊大夫即将退休,新院长爱德华大夫走马上任,与年轻漂亮的女大夫康斯坦丝一见钟情。但是不久之后,康斯坦丝便发现爱德华是一个冒名顶替的精神病患者。由于他患有健忘症,连自己是何许人也都不得而知,甚至断定自己是谋杀爱德华大夫的凶手。 <br/>  默奇逊院长也用精神分析法证实了这一点。假爱德华逃离疗养院,化名约翰·布朗,住进纽约帝国饭店,康斯坦丝找到了布朗,躲开警察的追捕,一起躲到康斯坦丝的老师布鲁诺夫教授家。当深夜布朗的病复发时,布鲁诺夫让他喝下放有镇静剂的牛奶。之后,通过分析他的梦幻,解开了他的犯罪情结。 <br/>  原来他童年时在一次玩耍时误伤弟弟,对弟弟之煞费苦心一直负疚;而在一次滑雪中爱德华大夫从他身边滑下山坡时,他又一直误认为自己杀死了爱德华大夫,康斯坦丝则从默奇逊大夫和布朗的梦境中,分析出真正的凶手……<br/>  <br/>  ——————————————————————————————————————————<br/>  <br/>  推荐这部影片因为四个人:弗洛伊德、希区柯克、达利、英格丽.褒曼。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中说,“梦不像其表面显示的那样只是一堆毫无意义的表象,它是通向无意识的捷径,是打开人格最深层的钥匙”,因此,释梦就成为精神分析的主要手段。片子情节其实很简单,就是一个为爱拯救的故事,但在希区柯克的手中,梦就成为一切谜底的钥匙,他并不急于揭开谜团,而是逐步解释又逐步炮制新的谜团,一环接一环,悬念迭起,让人看得窒息,特别是雪场滑雪那段戏,心脏不好的人恐怕真的会难以承受那份紧张感觉~~<br/>  <br/>  然而真正让这部影片独树一帜的,还在于它对男主角爱德华的梦境的展示,于是在达利天马行空的布置下,影史上最让人瞠目结舌的梦魇诞生了:数不清的大眼睛,没有面孔的男人,如纸盒一般的街道,逃跑的男人,天空中大鸟扑来的影子,一切都显得荒诞精确,典型达利风格,不过却完美阐述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两个观点“责任始自梦中”以及“一切现在的行为都可追溯到童年”,这种梦魇不但令爱德华无法挣脱,也让无数观者深陷其中,康斯坦斯对爱德华最后的拯救才会让观者得到极大的解脱轻松感~~希区柯克这个胖子果真不是盖的,没人能避免被他在影片中拖着走~~<br/>  <br/>  PS:希区柯克是我最喜欢的导演,玩悬疑,电影发明到现在依旧没人能超过他,他的作品《眩晕》《精神病患者》和《群鸟》我将来也会提到。英格丽褒曼则是我最喜欢的明星,我个人认为她的美无与伦比,她的《美人计》是我最喜欢的电影~~~~<br/></font>
 楼主| raulzt 发表于 2008-3-2 16: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font size=\"4\">033 一朵夏日盛开的敏感艳丽之花——《巴黎野玫瑰》<br/>  <br/>  片 名: 37°2 le matin <br/>  译 名: 巴黎野玫瑰 | 37度2 <br/>  导 演: ( Jean-Jacques Beineix ) <br/>  主 演: (让-雨果·安格拉德 Jean-Hugues Anglade) (贝阿特丽丝·达勒/碧翠斯·黛尔 Béatrice Dalle) ( Gérard Darmon) ( Consuelo De Haviland) ( Clémentine Célari) ( Jacques Mathou) <br/>   <br/>  上 映: 1986年11月07日 美国 <br/>  地 区: 法国<br/>  对 白: 法语 <br/>  颜 色: 彩色 <br/>  声 音: 单声道(Mono) <br/>  时 长: 120 min / France:185 <br/>  类 型: 剧情 爱情 <br/>  分 级: 阿根廷:18 澳大利亚:R 智利:14 智利:18 芬兰:K-16 法国:-12 德国:16 新西兰:R18 挪威:16 秘鲁:18 韩国:18 瑞典:15 英国:18 西德:18 冰岛:16<br/>  <br/>  影片介绍<br/>  <br/>  管道工人佐尔格性格温和,是个安于现状的人,而女友贝蒂脾气火爆,却充满魅力。贝蒂一直很想帮男友佐尔格出版他的小说,一天,她发现了佐尔格的一部小说稿,并用打字机打好寄出,但一次又一次遭到拒绝。个性极端的贝蒂在漫长的等待中失去了理智,在她弄瞎了自己的眼睛之后,被关进了疯人院。当佐尔格去医院告诉她小说出版的消息时,贝蒂已经完全发疯了。佐格不忍她受苦,忍痛结束了她的生命。<br/>  ——————————————————————————————————————————<br/>  <br/>  这部电影套用王朔的小说名就可以阐述,一般是火焰一半是海水。BETTY代表红色,一如其鲜艳的红唇,是一团跳动的火焰,照亮了别人,却燃烧了自己;ZORG则代表的是蓝色,一如其性格一样,沉稳如海水,咆哮起来也能吞噬一切。<br/>  这是一部法国式的情色电影,性并没有处于一种被窥探被聚焦被扩大的位置,大量的裸露镜头显得干净自然,精巧华丽的摄影风格将人体的美渲染得淋漓尽致,它又是一部极端的电影,BETTY的悲剧竟在于其自身的纯粹性,这种率性的自由无法适应现实的“规则”而最终毁灭。这是一种个体的缺陷,还是现实造就的悲剧,我无法判断~~唯一可以确定的是,这是一部让人一口气看三个小时不会累,看后却觉得颓然的独特电影。<br/>  <br/>  忘不了贝蒂出现的第一个镜头:摄影机由木屋缓缓摇升,全景,日光明媚,女孩身影盈盈走上木楼梯。下一个镜头,由女孩的脚缓缓摇上,女孩明媚的笑脸,野性的眩目的美丽~~~~<br/><br/></font>
 楼主| raulzt 发表于 2008-3-2 16: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font size=\"4\"> 034 形式大于内容的极致——《怪谈》<br/>  <br/>  片 名: Kaidan <br/>  译 名: 怪谈 <br/>  导 演: ( 小林正树 Masaki Kobayashi ) <br/>  主 演: (三国连太郎 Rentaro Mikuni) (新珠三千代 Michiyo Aratama) (渡边美佐子 Misako Watanabe) (仲代达矢 Tatsuya Nakadai) (岸惠子 Keiko Kishi) (中村贺津雄 Katsuo Nakamura) <br/>   <br/>  上 映: 1965年07月15日 <br/>  地 区: 日本 <br/>  对 白: 日语 <br/>  颜 色: 彩色 <br/>  声 音: 单声道(Mono) <br/>  时 长: 183 min / Argentina:162 min / Spain:182 min (25 fps) (DVD edition) / USA:125 <br/>  类 型: 恐怖 爱情 <br/>  分 级: 澳大利亚:PG 新加坡:PG 英国:PG 阿根廷:16 芬兰:K-16 西班牙:18<br/>  <br/>  剧情介绍:<br/>  <br/>  《怪谈》一片改编自1896年小泉八云的同名作品拍成电影。 <br/>  〈黑发〉讲的是叫做十郎的人,因为忍受不了贫穷的生活和妻子离婚,与一位有钱有地位人家的小姐结婚并做了官。但新的生活越来越让十郎厌倦,他怀念起整日在家织布的贤妻。一年后十郎在一个晚上回到家中,妻子没有一点怪罪他的意思。第二天早上十郎醒来,发现躺在身边的竟是一具黑发骷髅。〈黑发〉在小泉八云的作品里,原题为〈和解〉 <br/>  〈雪女〉说的是一个刮风下雪的晚上,一位年轻人与同伴在树林里不得不找到个茅屋住下来。这时一位皮肤雪白身着白纱的女子出现。她吸干了年轻人同伴的血,但是没有吸年轻人的血。雪女喜欢他,并要求他保密,否则就杀掉他。几年后年轻人偶遇一个叫犹纪的女子,两人结婚生子。一天晚上,年轻人望着灯下给孩子缝制和服的犹纪,想起十年前的那件怪事,就说给犹纪听。不料,犹纪告诉他,她就是雪女。雪女不能容忍他的背叛,但是因为孩子她不能杀他,于是雪女离开了这个家。 <br/>  〈无耳芳一的故事〉讲一座庙里有一个瞎和尚叫中谷一郎,会用琵琶弹唱描写源平之争的故事,即源氏军与平家军。他们的最后一场决斗(即坛之浦海战)发生在海上,战况惨烈,前所未闻。源义经助源赖朝夺取天下,大破擅长海战的平家军,最后剩下的几个女人跳入大海。日本海里有一种蟹,壳的样子很像人脸,叫平家蟹。中谷一郎总在晚上弹唱源氏军与平家军打仗的歌曲,招来了平家军的鬼魂。平家军的鬼魂就把中谷一郎带到阴界让他给战死的亡魂们演奏。长老知道后让人给中谷一郎全身写满咒文以免鬼魂看到他的身躯。平家军的鬼魂再次来找中谷一郎,却看到一双耳朵。原来只有在耳朵上漏了写上咒文。鬼魂于是把中谷一郎耳朵血淋淋地砍了下来,带到阴间去。 <br/>  〈茶杯中〉的故事发生在江户时代末年。武士仲谷早上喝水的时候发现杯子里有个陌生人的影子。仲谷把杯子换掉,砸掉都无济于事。晚上,杯中那个人竟找到仲谷,说仲谷早上侵犯了他。仲谷用刀刺到那人,那人没有流血,穿墙而走。〈茶杯中〉留了一个开放式的结尾,比之小泉八云原作改动稍大,碗中倒影的貌美女子改成了陌生武士。武士看到了碗中的鬼影,一番思量他还是喝下,果真是死活不怕鬼神的,再之后便是鬼怪寻上门来,疯打做一团。作家写的故事到这里戛然而止,出版商寻上门来,结果和家人先后撞见水缸中作家的脸影,影片结束在这般匪夷所思中。<br/>  <br/>  ——————————————————————————————————————————————————————<br/>  <br/>  介绍这部电影之前很有必要介绍一下作者小泉八云。小泉八云本名Lafcadio Hearn,是19世纪后半叶的知名作家,父为爱尔兰人,母亲是希腊人。1890年赴日本,同年加人日籍,改名小泉八云,后在东京帝国大学开讲英国文学讲座,广受学生喜爱。1904年,小泉八云因工作过度及受排挤,忧愤死于东京寓所。小泉八云精通英、法、希腊、西班牙、拉丁、希怕来等多种语言,学识极为渊博,为当世少见。其后半生致力推进东西方文化交流,译作和介绍性文字很多,在促进不同文明的相互了解上贡献非凡。很多日本大导演都深受其作品影响,如黑泽明的《梦》灵感就来源于其,不过,将小泉八云作品生动再现并推向极致的,还当数小林正树,可以这么说一部《怪谈》同时确定了两位大师的显赫地位。<br/>  《怪谈》是一部造型感相当突出的电影,不过也很冗长,坦白讲,这不是一部适合所有人消化的电影,我也断断续续分了4次才看完。很多人喜欢将它比作日本的《聊斋》,但因为其作者的复杂背景,《怪谈》其实是一部中西结合的产物,如果硬要拿一部日本作品与《聊斋》相比较的话,我选择沟口健二的《雨夜物语》,纯粹的民族风格,东方韵味浓厚。不过排除掉这些,我必须要感叹,《怪谈》真的美到极致~~<br/>  我是因为其开头而爱上这部电影的,当墨水在水中缓缓荡漾开来的时候,一种强烈的东方韵味迎面扑来,人/观者的心情也随之飘动起来。影片处处充满了这种独具匠心的美,比如我最喜欢的《雪女》中,华丽的舞台背景下,天空中不断变化的神秘眼睛、嘴唇,银色世界中迷路的伐木人,欢愉时艳丽的夕阳,和服下纤秀的足踝,工整摆放的草鞋,一切的一切,宛如一个水晶般的童话,只是童话是美好的,结局是残酷的~~正是这种强烈的对比,让欢愉与痛苦的呈现这么直接与强烈,但导演骨子里却是平静的,任凭故事多么悲切,他依旧不动声色在讲述,仿如薄冰下暗涌的溪流~~~<br/>  <br/>  小林正树不愧为大师,四个故事的选择看似漫不经心,实则精心准备,归根到底,都讲述了一个关于信任与背叛的故事,不过,小林正树并不强迫观者融进自己的故事,自顾自讲述着故事,恍若“不经意”中,却勾建出一个色彩斑斓、诡异绝美的人鬼共处的电影奇境~~佩服。他的《切腹》据说是其集大成者,好奇~~<br/>  <br/>  PS:论及最适合被搬上银幕的人鬼神世界,《聊斋》无疑为首选,不仅仅因为其描绘出的背景那般诡异瑰丽,也因为其内在情绪的万般缠绵与多情,可惜一直无缘以见,可惜,可叹~~<br/></font>
 楼主| raulzt 发表于 2008-3-2 16: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font size=\"4\">035 斗智斗勇斗人性——《心慌方》<br/>  <br/>  片 名: Cube <br/>  译 名: 心慌方 | 异次元杀阵 | 立方体 <br/>  导 演: ( Vincenzo Natali ) <br/>  主 演: ( Nicole de Boer) ( Nicki Gaudagni) ( David Hewlett) ( Andrew Miller) ( Julian Richings) ( Wayne Robson) <br/>   <br/>  上 映: 1998年01月16日 美国<br/>  地 区: 加拿大<br/>  对 白: 英语 德语 <br/>  颜 色: 彩色 <br/>  时 长: 90 <br/>  类 型: 剧情 恐怖 神秘 科幻 惊怵 <br/>  分 级: 冰岛:16 新加坡:PG 阿根廷:13 澳大利亚:M 加拿大:18A 智利:14 芬兰:K-16 法国:-12 德国:16 香港:IIB 墨西哥:B 新西兰:M 挪威:15 秘鲁:14 葡萄牙:M/12 韩国:18 瑞士:16 瑞士:16 英国:15 美国:R 巴西:14 荷兰:16<br/>  <br/>  剧情介绍<br/>  <br/>  试想像当你一觉醒来,发现独处高度精密且结构繁复,地下甚至天花也是由一个个正立方体切成的大立方体里,没有食物、饮料,身上穿了囚犯般的简陋衣服,心乱如麻的你四处试探,试图逃出生天。机关找到了,推门进去,是没完没了的密室。终于遇上黑人警察,继而是更多受害者。继续逃亡,他们发觉各人独有特殊技能可助离开这迷宫。人性丑恶和自私在这生死边缘间显露无遗……<br/>  <br/>  ————————————————————————————————————————<br/>  <br/>  这部片子如果用一个字描述就是“酷”!如果上天非要我用两个字来形容,我会选择“酷”“爽”,真的是太霸道了。<br/>  强烈佩服这部电影的编剧,怎么想出来的,一个由N个小立方体组成的大立方体,宛如一个巨大的迷宫,有着无数的出口,但大部分指向的都是死亡。6个个体,分别代表国家机器的警察、代表人性良知的医生、代表经验主义的逃脱专家、代表科学技术的学生、代表婴儿般纯洁却又背负着救世主希望的弱智以及代表普通大众的上班族俨然组成了一个小的社会。寻找真正出口的过程斗智斗勇,如果按照美国大片的逻辑,它会着力渲染人与人之间相互帮助,克服矛盾克服艰险克服绝望以及迷宫内部总总匪夷所思的杀人机关上,当然还有爱情和那一点点必要的色情。但,这部片子跳出了这种俗套,它将科幻悬疑紧张的情绪融入到对人性的深挖上来,通过个人(如警察)态度的转变,对极权社会狠狠嘲弄了一下,看到最后,我们会猛然意识到,这个立方体怪胎跟我们的社会如此之像,每个人的死亡都带有一种必然的意味。(因为不想剧透太多,点到为止)<br/>  <br/>  如果你是个恐怖片发烧友,心慌方绝对是你不能错过的,还有,一个验证了无数次的事实是,如果你对这群个体谁的直觉印象最好,他/她带来的希望也就越大~~<br/>  <br/>  PS:强烈建议大家在观看时注意这个立方体的设计师如何描绘自己建造这个立方体的过程中,个人认为,这个地方和结尾是本片两大高明之处(在起点已经很高的情况下)~~<br/><br/></font>
Edward 发表于 2008-3-2 21: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p>看过其中不多于4部。。。其他的大部分闻所未闻~~搜来看看。。。</p>
krauser 发表于 2008-3-3 09: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p>嗯,很多片子确实很经典~</p><p>不过很多所谓的另类片\\禁片,在中国的卖点大多是XXX或者恐怖血腥~</p>
beckymok930 发表于 2008-3-3 10: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p>很多片子還不算太另類, 遲些認真回帖, 算一下這其中我看過多少</p><p></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联盟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国德迷联盟 - GerFans.cn ( 辽ICP备17002255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0 07:32 , Processed in 0.036191 second(s), 11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