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德迷联盟 - GerFans.cn

 找回密码
 加入联盟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转帖]60部另类影片

[复制链接]
 楼主| raulzt 发表于 2008-3-5 22: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font size=\"4\"> 042 人无完人,善恶难分——《亲切的金子》<br/>  <br/>  片 名: Chinjeolhan geumjassi <br/>  译 名: 她要复仇 | 复仇的金子 | 复仇的锦子 | 亲切的金子 <br/>  导 演: ( 朴赞旭/朴赞郁 Chan-wook Park ) <br/>  主 演: (李英爱 Yeong-ae Lee) (崔岷植/崔民植 Min-sik Choi) ( Tony Barry) (Anne Cordiner) (Su-hee Go) (姜惠真 Hye-jeong Kang) <br/>   <br/>  上 映: 2005年09月30日 美国<br/>  地 区: 韩国 <br/>  对 白: 朝鲜语 英语 日语 <br/>  颜 色: 彩色 <br/>  声 音: 杜比数码环绕声(Dolby Digital) <br/>  时 长: 112 min / Argentina:112 <br/>  类 型: 剧情 惊怵 <br/>  分 级: 新加坡:R21 新加坡:M18 新西兰:R18 日本:R-15 瑞典:15 英国:18 爱尔兰:18 德国:16 法国:-12 丹麦:15 香港:III 美国:R 澳大利亚:MA 阿根廷:16 菲律宾:R-13 芬兰:K-18 韩国:18 <br/>  <br/>  剧情介绍:<br/>  <br/>  1991年,一个名叫李金子的女人(李英爱饰)因被控“诱拐儿童”入狱而成为头条新闻,当时人们惊诧于她的美貌、她的年轻——刚刚20岁啊。由于天使般的容貌,她在监狱的第一天就出了名,此后的牢狱生活中,比谁都诚实守纪的金子是狱中绝对的模范,她尽心尽力地帮助身边的每一个人,因此赢得了“亲切的金子”的称号,但其实她心里复仇的火焰一天也没有熄灭。2004年走出监狱的金子,开始寻找当年让她入狱的白先生(崔岷植饰),展开她策划了13年的复仇计划,而她的狱友们,在不同的地方帮助着她。 <br/>  <br/>  ————————————————————————————————————————————————<br/>  <br/>  老实讲,韩国电影我真的不大感冒,除去政治上的因素,其影像总体上的过多重复与抄袭也属实让我难以接受,不过,也有我喜欢的,朴赞郁和金基德就是我认为个人特色比较鲜明的两位导演,感兴趣的可以关注一下~~<br/>  回到《亲切的金子》上,作为朴赞郁复仇三部曲的最终篇,朴赞郁将其标签式的个人风格发挥到了极致,那就是将社会的黑暗面直观的呈现给世人,不带有一丝毫的伪饰,也不带有一丝毫的感情~~《亲切的金子》中朴赞郁并没有用诸如鲜血、暴力来表现这种黑暗,相反的,他用了类似四两拨千斤的做法,看似不经意实则精心设置来表达这种残酷的感觉,突出的例子,受害学生的家长质问凶手为什么要这么做的时候,凶手只说了四个字(中文翻译)“人无完人”,联想到金子为此所受的13年痛苦和终生的悲剧,这个凶手的残酷性就表露无遗,而受害人家属随后举起的屠刀就显得理所当然,在朴赞郁的影像中,没有人是纯洁的,也没有绝对的善与恶,人是为己欲望而活的动物,除去这层外衣,什么都不是......<br/>  <br/></font>
 楼主| raulzt 发表于 2008-3-5 22: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font size=\"4\">043 有一种罪恶,叫真实——《人咬狗》<br/>  <br/>  片 名: C\'est arrivé près de chez vous <br/>  译 名: 人咬狗 <br/>  导 演: ( Beno&amp;icirc;t Poelvoorde ) ( André Bonzel ) ( Rémy Belvaux ) <br/>  主 演: ( Beno&amp;icirc;t Poelvoorde) ( Jacqueline Poelvoorde-Pappaert) ( Nelly Pappaert) ( Hector Pappaert) ( Jenny Drye) ( Malou Madou) <br/>   <br/>  上 映: 1992年11月04日 美国<br/>  地 区: 比利时<br/>  对 白: 法语 <br/>  颜 色: 黑白 <br/>  声 音: 单声道(Mono) <br/>  时 长: 95 min / USA:92 <br/>  类 型: 喜剧 犯罪 剧情 恐怖 <br/>  分 级: 澳大利亚:(禁映) 冰岛:16 芬兰:K-18 芬兰:K-18 澳大利亚:R 美国:NC-17 法国:-16 德国:18 爱尔兰:(禁映) 爱尔兰:18 荷兰:16 新西兰:R18 挪威:18 瑞典:(禁映) 英国:18 美国:未分级 <br/>  <br/>  剧情介绍:<br/>  <br/>  影片以纪录片的形式描绘了一个连环杀手的生活:在杀手贝诺特的资助下,一个摄制小组开始拍摄他的活动,贝诺特在片中暗杀各种平民,也会向你展示抛尸灭迹的方法,还介绍他的家庭、爱情……<br/>  <br/>  ——————————————————————————————————————————————————<br/>  此片开头就让人吓一跳,行进的火车上,一个妇女走过来,一个陌生男人让位给她,妇女点头谢过走过,男人突然从后面冲上来用钢丝将其勒死,可怕的不是妇女的惨状,真正可怕的是凶手/杀手狰狞的脸庞、杀人时的笑容以及那始终冷静纪录拍摄的摄像机~~主角出场的独一无二就决定了整部影片的基调:不落俗套。这部号称只花费一万五千美元的比利时小成本电影获奖无数,更成为比利时当年(应该是1991年)的票房冠军,这对那些不敢看此类“变态”电影的朋友来讲绝对不可理解,但这是事实,而且我想说的是,这部影片的残忍度绝对高于斯通的《天生杀人狂》,如果对《天》你都难以消化的话,这部影片就要谢绝观赏了哈~~<br/>  <br/>  不过,《人咬狗》 却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片,尤其是它独具一格的拍摄手法,大有当年新浪潮的感觉,手提摄影,不按常理剪辑,画框外移,反传统等等,影像真实而粗糙,但又充满戏剧感,其在情节上的设置更是堪称绝妙,它让记录者也加入到记录本身中来,从最开始的旁观者/记录者,一点一点被暴力吸引,渐渐的,记录的视点消失了,摄影师和录音师越来越频繁地出镜并与杀手发生复杂联系,拍摄者与被拍者最终合二为一,变成参与者,确切说是帮凶(影片在摄影师和录音师按住那个孩子的脚的地方达到最疯狂)。故事就在这无数个混乱场景中娴熟的切换,我们的认同感一次又一次,越来越快的经受冲击,当道德底线逐渐崩溃时,一场突如其来的死亡(坏人的,而且是全部)似乎将这一切罪恶惩罚,但是,罪恶的幽灵却依旧在徘徊,人内心的缺憾与残破就是其复生最好的温床~~~<br/></font>
 楼主| raulzt 发表于 2008-3-5 22: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font size=\"4\">044 爱情是件奢侈品——《爱情影片》<br/>  <br/>  片 名: Krótki film o milosci<br/>   A Short Film About Love (International: English title) <br/>  译 名: 爱情影片,情路长短调,关于爱情的短片<br/>  导 演: (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 Krzysztof Kieslowski) <br/>  主 演: (Grazyna Szapolowska) (Olaf Lubaszenko) ( Stefania Iwinska) (Piotr Machalica) (Artur Barcis) ( Miroslawa Chojnacka) <br/>   <br/>  上 映: 1988年02月21日 澳大利亚 <br/>  对 白: 葡萄牙语 波兰语 <br/>  颜 色: 彩色 <br/>  声 音: 单声道(Mono) <br/>  时 长: 86 min / West Germany:90 <br/>  类 型: 剧情 爱情 <br/>  分 级: 冰岛:12 阿根廷:16 澳大利亚:M 智利:18 芬兰:K-16 德国:12 匈牙利:16 新加坡:M18 韩国:18 瑞典:11 <br/>  <br/>  剧情介绍:<br/>  <br/>  汤马克是个害羞的大男孩,迷恋住在对面公寓里生活放荡的女子玛格达,每天用望远镜远远地窥探他的生活。她习惯夜归,但几乎总在固定的时间到家,汤马克甚至调好闹钟,等在她回家前一刻架好望远镜,就为了一整个晚上看她。慢慢的,汤马克不再满足仅止于窥视,他打电话给她却不说话,他甚至假造邮局的领款通知,只为了多看她一眼。终于他鼓起勇气示爱,玛格达先是被激怒,旋即兴起好奇与报复心理,然而在汤马克自杀后,她发现自己已找到不再相信的爱情.....<br/>  <br/>  ——————————————————————————————————————————————————————————<br/>  这是一部感动过万千孤独的心的爱情电影,确切说,这是一部爱情小品,它是如此的简单,如此的精致,却又如此的震撼人心。爱情,这个高贵的字眼,在这部片子里却有着截然相反的两副面孔,披上奢侈的外衣,提醒我们,它并不是人人都消费得起的~~<br/>  男孩Tomek对女人Magda的是一种类似与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它纯真质朴却又脆弱敏感,而女人Magda的爱情观(姑且这么叫)却在时间的长河里褪去了青涩的外衣,变得世俗与丑恶,她其实已经不再会爱,当这两种爱情观彼此交汇碰撞的时候,就不可避免带来伤害:男孩为他心中女神构建起的宫殿在那个晚上轰然倒塌,他也选择自杀来与这段幻爱告别,但影片却从这里开始出现亮色,两个人的角色互换,女人此刻才发现,男孩每晚偷窥的望远镜里,看见的是一份最纯真的爱情~~<br/>  当结尾处悠悠的音乐响起时,我是真的被打动了,说不上这是一种心痛还是一种感动~~基耶斯洛夫斯基的镜头里一如既往的充满了悲观的灰色,但最后他又留下一丝黄色,一丝阳光的颜色给人以希望,给人以温暖,看他的电影,尤其是在这样一个爱的艰难,爱的浮夸的时代里,真爱反倒成为一件奢侈品,让人只能驻足观看而无法拥有,爱的权力每个人其实都能拥有,只是我们不再相信别人不再相信自己不再相信爱的存在,反反复复,等白了少年头也辜负了别人,不要等到失去才感受曾经拥有,爱情也如流水一般静静淌开,不为谁停留......<br/>  <br/>  PS:刘小枫说过,基斯洛夫斯基“固执地要抱慰在爱中挣扎得遍体鳞伤的个体,珍惜残缺和破损的爱的碎片”,这是对大师最好的注解~~<br/></font>
 楼主| raulzt 发表于 2008-3-5 22: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font size=\"4\">045 “生活,于任何人的背后,都是一个深渊”——《八美千娇》<br/>  <br/>  片 名: 8 femmes <br/>  译 名: 八美图 | 8美千娇 <br/>  导 演: ( 弗朗索瓦·欧容 Fran?ois Ozon ) <br/>  主 演: ( Danielle Darrieux) (凯瑟琳·德纳芙 Catherine Deneuve) (伊莎贝尔·赫波特 Isabelle Huppert) (艾曼纽爱莉·贝尔特/艾曼妞·贝阿 Emmanuelle Bé) (芳妮·亚当 Fanny Ardant) (维吉妮·雷多耶 Virginie Ledoyen) <br/>   <br/>  上 映: 2002年09月20日 美国<br/>  地 区: 法国 意大利 <br/>  对 白: 法语 英语 <br/>  颜 色: 彩色 <br/>  声 音: 数字化影院系统(DTS) 杜比数码环绕声(Dolby Digital) <br/>  时 长: 111 <br/>  类 型: 音乐 喜剧 犯罪 神秘 <br/>  分 级: 葡萄牙:M/16 冰岛:L 马来群岛:18PL 阿根廷:13 澳大利亚:M 巴西:14 加拿大:14A 智利:14 芬兰:K-11 法国:U 德国:12 香港:IIA 荷兰:AL 挪威:11 秘鲁:14 新加坡:M18 新加坡:PG 西班牙:T 瑞典:7 瑞士:12 瑞士:12 瑞士:12 英国:15 美国:R <br/>  <br/>  剧情介绍:<br/>  <br/>  本片最津津乐道的地方在于集合了法国八名最知名的女明星,号称史上最坚强的演员阵容,包括凯萨琳丹妮芙、艾曼妞琵雅、伊莎贝雨蓓、维琴妮拉朵嫣、芳妮亚当、路迪芬莎涅、菲敏理查、丹妮儿戴喜欧。 本片获得了『2002年柏林影展』最佳艺术成就奖(八位女演员共同得奖)。擅长处理性别议题的导演佛斯杭欧容也获得柏林影展最佳导演的提名。<br/>  皑皑白雪笼罩的小镇里,一户富裕人家忙着庆贺耶诞节,在欢乐的气氛下,一家之主竟然意外被谋杀了!他身边围绕的八个女人全都是嫌疑犯,她们当中,至少有一名是罪魁祸首。于是无止尽的调查展开了。争夺、背叛、秘密、矛盾,在爱与恨之中搏斗着,原来每个人都有意想不到的隐私与不得不说谎的理由。伪装的面具逐渐褪下,伪装的假象不能再粉饰太平,事件背后的真相是既残酷又具悲剧性。谁?才是真正的凶手?<br/>  <br/>  ——————————————————————————————————————————————————————————<br/>  <br/>  这大概是欧容作品中最广为人知的一部了(相对而言),这部改编自希区柯克生前没有拍成的音乐片里汇聚了老中青三代8大女星的精彩演技(可惜没有阿佳妮),结合欧容虔诚的希区柯克信徒身份,以及其热衷于惊悚与情欲特性的表现,给人以一种非常特别的观影感受~~<br/>  但如果把《八》当作是悬疑剧或者惊悚片来看的话,观影就会失去很多乐趣,此片虽以谋杀开头,但随后的情节发展则会让人逐渐忽略谋杀事件的存在,而转为关注八个女人之间复杂的爱恨情仇上来,窗外看来冰清玉洁的白雪也难以掩盖屋内涌动的激流的存在,八个完美的女人背后却都有着黑暗的过去,而且彼此相互交叉,碰撞出一幕又一幕眩目的火花,看来戏剧张力十足~~<br/>  而在结构上,本片也严格按照古典戏剧“三一律”的准绳:故事开始、展开到收尾都集中在一天在同一场景(室内)展开,种种爱恨情仇集中爆发,结合舞台剧夸张的表现手法,头绪众多而复杂,难得的是欧容竟然将这张大网脉络剖析的异常清晰而富有层次感,且逐渐深入,一环接一环,一个套一个,褪去虚假的外衣,所谓的美丽竟然如此不堪入目,这种兼具深度与广度,却又趣味十足戏谑十足的处理方式令人不禁拍案叫绝。<br/>  <br/>  PS:此片片头异常美丽,八朵盛开的花朵,八种不同的气度,分别对应着片中八个女主角的气质特点,还未推窗,风景已扑面而来~~<br/><br/></font>
 楼主| raulzt 发表于 2008-3-5 22: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font size=\"4\">046 有时候爱情徒有虚名——《眩晕》<br/>  <br/>  特别说明:强烈建议那些没有看过此片的朋友先看这部电影再继续看我的分析,否则真的会失去很多乐趣的~~~~<br/>  <br/>  片 名: Vertigo <br/>  译 名: 迷魂记 |眩晕<br/>  导 演: ( 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阿弗莱德·希区柯克 Alfred Hit ) <br/>  主 演: (詹姆斯·斯图尔特/詹姆斯·史都华 James Stewart) (金·诺瓦克 Kim Novak) (巴巴拉·贝尔·格迪斯 Barbara Bel Geddes) ( Tom Helmore) ( Henry Jones) ( Raymond Bailey) <br/>   <br/>  上 映: 1958年05月09日 美国<br/>  地 区: 美国<br/>  对 白: 英语 <br/>  颜 色: 彩色 <br/>  声 音: DTS 70 mm 数字化影院系统(DTS) 杜比数码环绕声(Dolby Digital) 单声道(Mono) <br/>  时 长: 128 min / USA:129 <br/>  类 型: 剧情 神秘 惊怵 爱情 <br/>  分 级: 美国:PG 美国:已认可 加拿大:PG 加拿大:G 加拿大:14 西班牙:T 阿根廷:13 澳大利亚:PG 芬兰:K-12/9 芬兰:K-12/9 芬兰:K-16 法国:U 挪威:11 葡萄牙:M/12 瑞典:15 英国:A 英国:PG 西德:12 加拿大:13+ <br/>  <br/>  剧情介绍<br/>  <br/>  斯考蒂·费古森警官在一次追捕中得了恐高症,他只好从警署辞职改行做了私家侦探。一天,斯考蒂过去的同学加文·艾斯特来找他,委托他作为私人侦探跟踪患了精神惶惑症的妻子玛伦,斯考蒂开始觉得这个想法十分可笑,但他还是开始跟踪玛伦。<br/>  玛伦企图跳水自杀的时候,斯考蒂把她救上来,斯考蒂开始对玛伦神秘的美发生了兴趣,他安慰玛伦,让她从死亡的恐惧中解脱出来,他们的距离更近了,互相表白了爱意,但玛伦也更加恐惧和忧郁。有一天欲言又止的玛伦离开斯考蒂,很快跑进了附近的一个钟塔,等斯考蒂冲上去的时候,玛伦已经在一声尖叫中跌落高塔,摔死了。<br/>  法庭很快结束了调查,认为玛伦是死于精神崩溃后的自杀。此后,斯考蒂一直很颓废,直到他见到了朱迪·巴顿。原来,真正的玛伦是死于丈夫手下,而朱迪只不过是造成了玛伦精神崩溃的假像,当斯考蒂揭穿了所有阴谋后,他的恐高症痊愈了……<br/>  <br/>  ————————————————————————————————————————————————————————<br/>  <br/>  这是希区柯克最伟大的作品,也是我个人的最爱,《迷魂计》是一部关于自我反省和自我揭露的代表作。它之所以成为希区柯克最经典作品之一,是因为其将恐高症、恋物癖、其他种种难以名状的边缘心理疾病和仪式化的行为以及施虐和受虐的倾向完美地整合到故事情节之中。正因为这样,有人认为这部电影也是希区柯克隐晦的一部自传作品,他试图借助幻想来取代现实,借助寻找失去的爱情来宣泄压抑在心中的困惑。<br/>  片子充满了油画一般的色调,典雅而唯美,KIM NOVAK扮演的马德琳在片中展现了惊人的美,这种美足以让钢铁融化,因而斯图尔特扮演的斯科蒂对于其近乎病态的迷恋,我丝毫不感到费解。但斯科蒂爱上的终究只是一场幻影,可以这么说,这份爱情从一开始就是一场骗局,斯科蒂爱上的只是虚幻的马德琳,是一种幻影,确切说的他爱上的并不是一个真正的女人,而是一个臆想中完美的女性,所以对于真正的朱迪,他并不能接受,反而采取带有一种施虐性质的手段强迫朱迪装扮回马德琳,你能说这是一种爱情么?很多人会被《眩晕》中紧张的气氛压迫的透不过气来,但我更愿意把它看作是一部爱情片,只是这份爱情它徒有虚名,当斯科蒂强迫朱迪走上白色教堂塔顶时,从某种意义上讲朱迪并不比斯考蒂更有罪。<br/>  <br/>  PS:(摘引一段对于此片高超拍摄手法的强力说明)<br/>  <br/>  技术制作的高峰<br/>  <br/>  希区柯克的影片,特别是这部《迷魂记》,影响了整整一代的电影制作人,从马丁·斯科塞斯到布莱恩·德·帕尔玛到大卫·林奇。许多评论家认为该片是悬念大师最伟大的成就,从技术的观点来看,《迷魂记》代表了导演在形式方面所达到的颠峰,是影片制作技巧的大突破,包括首次使用矮盘车搬动摄影机和保持物体焦距、迅速调整远近镜头的摄影技术等。<br/>  斯考蒂的眩晕镜头实际上是希区柯克在影像上的革新:为了表现斯考蒂的眩晕,在将镜头的焦距往前拉的同时摄影机向后移,从而制造出迷失方向的眩晕感。这种描述恐高症心理的手法已成为模仿率颇高的经典镜头,被后来的人反复使用。影片在制造眩晕的效果上致力于缓慢和准确的把握,而不是人们所期望的那样是急速的旋转。Robert Burks的摄影从来都是不慌不忙的,但在此片中,即使是在最普通的影像里都隐藏着怪诞不安。在表现斯考蒂噩梦的处理上,希区柯克再次借鉴了表现主义的方法,光影的浓淡和色彩巧妙的渲染了气氛。随后画中人的假定出现,动画效果的花瓣碎落,惊恐万分的面部特写,这些极具超现实气质的表现手法令人惊愕不已。<br/>  <br/></font>
 楼主| raulzt 发表于 2008-3-6 20: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font size=\"4\">047 怎一个酷字了得——《罪恶之城》<br/>  <br/>  片 名: Sin City <br/>  译 名: 罪恶之城 | 万恶城市 | 罪恶城市 | 罪恶城 <br/>  导 演: ( 昆汀·塔伦蒂诺/昆汀·塔伦天奴 Quentin Tarantino ) ( 罗伯特·罗德里格斯 Robert Rodriguez ) ( 弗兰克 ) <br/>  主 演: (杰西卡·阿尔巴 Jessica Alba) (戴文·青木 Devon Aoki) (亚丽克西丝·布莱德尔 Alexis Bledel) (鲍尔斯·布思 Powers Boothe) (Cara D. Briggs) (裘德·斯克勒拉 Jude Ciccolella) <br/>   <br/>  上 映: 2005年03月28日 美国 地 区: 美国 <br/>  对 白: 英语 <br/>  颜 色: 彩色 / 黑白 <br/>  声 音: 数字化影院系统(DTS) 杜比数码环绕声(Dolby Digital) <br/>  时 长: 124 min / USA:147 <br/>  类 型: 动作 犯罪 剧情 惊怵 <br/>  分 级: 匈牙利:18 加拿大:18 加拿大:R 南非:16 冰岛:16 葡萄牙:M/16 新西兰:R16 台湾:R-12 意大利:T 加拿大:R 美国:R 澳大利亚:MA 美国:未分级 委内瑞拉:PG-13 加拿大:16+ 加拿大:18A 捷克:15 丹麦:15 德国:18 香港:III 爱尔兰:18 以色列:18 日本:R-15 马来群岛禁映) 荷兰:16 菲律宾:R-13 <br/>  <br/>  剧情介绍:<br/>  <br/>  想在罪恶之城里生存吗?这里暴戾横行,鱼龙混杂,罪恶盘踞在黑暗的街区,帮派肆虐腐败着整座城市,这里没有法律的公平,有的只有势力和卑鄙的较量,警察从不执行法律,他们是法律的破坏者和罪恶的根源。 <br/>  想在罪恶之城里生存吗?那就要学会暴力,学会圆滑,学会对敌人决不手软,学会对所有的侵犯睚眦必报,以牙还牙。能够在这里生存下来的人都是狠角色,他们都拥有着冷酷的心肠和坚硬的拳头,拥有着警惕的嗅觉和敏捷的身手。 <br/>  <br/>  故事一:罪城。 <br/>  <br/>  马弗(米基·洛克 饰)面貌丑陋,肢体粗硬,加上暴躁无常的脾气,许多人都对他敬而远之,一天他偶遇容貌秀美的女孩葛蒂,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温暖的爱情在这对美女和野兽之间萌生了。她给了他从未感觉过的温暖和理解,他也下决心因为她而改变自己,并不惜牺牲一切代价来保护她的安全。 <br/>  <br/>  然而在一段最恬静的睡眠之后,醒来的马弗发现自己已经无法挽留这一生只一次的真情,躺在身边的她已经被人谋杀,而他则面临着杀人凶手的指控,马弗的心再次被愤怒和复仇的火焰点燃,他要疯狂报复,找出杀害自己爱人的凶手。 <br/>  <br/>  故事二:狙杀。 <br/>  <br/>  迪怀特(克里夫·欧文)外表冷漠,内心却充满着激情,他算得上是这个城市的异类,也是最容易受到伤害的人。他受雇保护自己所在街区的几名街头女郎,而在她们中间,就有着他一直疯狂爱着的雪莉。 <br/>  <br/>  然而有一天,有暴力倾向的变态警探杰奇(本尼西奥·德尔托罗 饰)袭击了雪莉,也让迪怀特的心中埋下了仇恨的种子,当妓女帮派中的另一名妓女再次遭到杰奇的袭击,迪怀特绝对出手,寻找机会干掉这名腐败的警察。 <br/>  <br/>  故事三:黄杂种。 <br/>  <br/>  哈迪(布鲁斯·威利斯 饰)也许是唯一尽忠职守的警察,然而现在他也之后最后一小时了,年龄让他不得不告别这黑暗城市中的执法,成为被这黑暗吞噬的一分子。 <br/>  <br/>  在警察生涯的最后一小时,哈迪接到情报,黑道参议院的儿子绑架了钢管舞舞女南茜(杰西卡·艾尔芭 饰),这个可怜的女孩凶多吉少。 <br/>  <br/>  尽管哈迪患有严重的心脏病,而且他也许要在这次任务的执行中就要离职,他还是决心将南茜从这个无法无天的性罪犯手中救出来,于是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他单枪匹马进入黑帮领地。<br/>  <br/>  ————————————————————————————————————————————————————————<br/>  <br/>  很难用一个酷字代表我对这部影片的全部感情,能将漫画改编这么另类化的主绝非等闲之辈,赶紧找来一看,果然导演名单里赫然印着两个绝非善类的主:昆汀·塔伦蒂诺和罗伯特·罗德里格斯(其中罗德里格斯是主导),这哥俩最擅长的事情就是耍酷,但不是卖弄的耍酷,相反的,人家耍得很有水平,绝对难以模仿~~在我看来,这部影片就是昆丁《低俗小说》的结构+罗德里格斯的《从黄昏到黎明》的血腥暴力以及出人意料+Frank Miller的漫画影像的完美结合(我甚至看到了罗德里格斯的《杀手三部曲》的影子,不知是不是眼花),总之能把罪恶之花盛开的如此妖艳,实非常人所能及~~<br/>  <br/>  但这部影片真正的灵魂人物还是Frank Miller,在漫画里,弗兰克·米勒给每个人深浅不同的墨色;在电影里,罗伯特·罗德里格斯认为每个人都是一幅画。所以,他给演员不同的用光,不光把演员从背景中抽离,还把每个演员跟其他人处理得不一样。罗伯特·罗德里格斯就是这样严谨地紧扣原著,正如Frank Miller所说,“我们是在一起完成我的画,所以,我们必须不断调整,直到完全符合我的创作为止。”如果没有米勒原版漫画那超一流的镜头感,以及米勒在电影拍摄时重新提供的分镜表,单凭罗德里格斯一人的功力,电影版的《罪恶之城》很难达到目前的完美效果。<br/>  <br/>  但罗德里格斯在这部影片中还是表现出了超一流的节奏感与控制力,片子应该说起伏比较大,既有惊险刺激的暴力场面,也有大段大段的个人内心独白描写,但观看的时候,你却从不会因此产生松懈的情绪,相反的,你的神经一直处于紧绷状态,高度集中也高度HIGH,就像坐过山车一样,从头到尾绝无冷场,以至于两个多小时过去后,你仍然大呼不过瘾,能将血腥与暴力变得如此富有魔力,罗德里格斯绝对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天才~~个人认为此片血腥程度实属世间罕见,但罗德里格斯却用特殊的方式将其弱化甚至会披上些许高尚的选择与情操的外衣,不禁令人啧啧称奇~~<br/>  除去暴力美学上带给人的强力视觉冲击,这部影片最大一个特点便是群星闪耀,熠熠生辉,将明星扎堆本身就是一件费力的事情,难得的是每个明星在其中都展现出有别以往的巨大魅力,其中当属四人为最:Bruce Willis,相较其在《虎胆龙威》系列的演出和在《第六感》中过度深沉的演出,Bruse此次更多的展现出来了一种内捻的,成熟的同时也是聪明的英雄气质,在我看来,这才是其英雄角色的最佳定位;Mickey Rourke,《九周半》里的性感野兽在此片变得极其强悍与粗犷,同时兼具深沉与一颗敏感的心灵,如此有血有肉的演出,恐怕是其演艺生涯的第一次,不看演职表,我是绝对不会把这两人挂上等号的;Jessica Alba,纯真与性感并存的演出,让人又爱又怜,依稀能找到当年纳塔丽波特曼的影子;Elijah Wood,这位从夏尔国走出来的纯真男生,绝对会让许多喜欢弗罗多的影迷昏过去,他扮演的冷血杀手是本片中最残忍也是最神秘的一个角色,在其身上充满了一万个“?”,而其最后嘴角残留的那末微笑我真的做噩梦时看见过(我发誓)~~~~~<br/>  <br/>  总结一下,这大概是好莱坞大概有史以来出现过最为特别的“黑暗电影”,而R级的分类则导致它当年票房的惨败,但这决不影响我对它的喜爱,这是一部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佳片(情况很类似《肖申克的救赎》和《大话西游》)<br/>  <br/>  PS:此片的续集将在2008年上演,现贴下这部续集出现的演员名单,导演还是罗德里格兹,罪恶之城2电影演员表:<br/>  <br/>  强尼·戴普/约翰尼·戴普/约翰尼·德普 Johnny Depp .... (rumored) <br/>  杰西卡·阿尔巴 Jessica Alba .... Nancy Callahan <br/>  蕾切尔·薇兹 Rachel Weisz .... Ava Lord (rumored) <br/>  安东尼奥·班德拉斯 Antonio Banderas .... (rumored) <br/>  克里夫·欧文 Clive Owen .... Dwight McCarthy <br/>  布瑞塔妮·墨菲 Brittany Murphy .... Shellie <br/>  罗莎里奥·唐森 Rosario Dawson .... Gail <br/>  戴文·青木 Devon Aoki .... Miho <br/>  杰梅·金 Jaime King .... Goldie/Wendy <br/>  丹尼·特乔 Danny Trejo .... <br/>  迈克尔·麦德逊 Michael Madsen .... Bob <br/>  迈克尔·克拉克·邓肯 Michael Clarke Duncan .... Manute <br/>  鲍尔斯·布思 Powers Boothe <br/>  <br/>  据说还有安吉利娜朱丽和沙尔玛海耶克<br/>  <br/>  绝对会有人为之心跳加速,呵呵~~<br/></font>
 楼主| raulzt 发表于 2008-3-6 20: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font size=\"4\">048 穿越“千年”的爱恋——《千年女优》<br/>  <br/>  片 名: Sennen joy&amp;ucirc; <br/>  译 名: 千年女优 <br/>  导 演: ( 今敏 Satoshi Kon ) <br/>  主 演: ( Miyoko Sh&amp;ocirc;ji) (小山茉美 Mami Koyama) ( Fumiko Orikasa) ( Sh&amp;ocirc;z&amp;ocirc; &amp;Icirc;zuka) ( Shouko Tsuda) (铃置洋孝 Hirotaka Suzuoki) <br/>  上 映: 2002年08月31日 美国 <br/>  地 区: 日本 <br/>  对 白: 日语 <br/>  颜 色: 彩色 <br/>  声 音: 杜比数码环绕声(Dolby Digital) <br/>  时 长: 87 <br/>  类 型: 动画 剧情 爱情 奇幻 喜剧 <br/>  分 级: 德国:12 芬兰:K-7 澳大利亚:PG 英国:PG 葡萄牙:M/6 美国:PG 加拿大:G 新加坡:PG <br/>   <br/>  剧情介绍:<br/>  <br/>  《千年女优》是日本青壮派动画名家今敏的的第二部动画作品。此片在全世界影坛上获奖连连,并与动画大师宫崎骏的《千与千寻》同被日本文化厅多媒体艺术节选为年度最佳动画,今敏堪称当今日本最受瞩目的动画导演。 <br/>    风靡一生的女明星藤原千代子,三十年前当红之际,突然从银幕消声匿迹…… <br/>    三十年后,千代子的影迷费尽千辛万苦,终于在人烟稀少的寂静山庄中,找到了隐居数十年的她,并献上了一把千代子当年不慎遗失的神秘钥匙。 <br/>    神秘钥匙宛若开启了记忆之门,引领千代子划入回忆的大海,挖掘出一段她从不为人知的爱情故事。那故事像是从千代子辉煌年代的河流溢出,一路流向她无数的电影与映像汇集而成的海洋;也像从遥远的战国时代奔驰而来,再闯进无边无际的时空未来…… <br/>    而倾听入神的影迷,则随着千代子在记忆的逆流波谷间摆荡,体验她那令人怜惜的悲欢爱情;更在波涛汹涌的时空浪潮中,猛然惊觉到那股横亘千年的浓绵相思……到底被千代子封锁隐藏的记忆是什么?而神秘钥匙又会开启她什么重要秘密?那正是在无情的时间洪流里,当记忆与爱情最灿烂交会时,所浮现出最真实且永恒的一代巨星千代子……<br/>  <br/>  ——————————————————————————————————————————————————————————<br/>  本片是号称宫崎骏接班人今敏的定基之作,其震撼的感觉就来源于片中无处不在的电影气息,可以这么说,今敏不是一个纯粹的动画导演,他更加强调动画与电影的融合,用电影的拍摄手法,电影的阐述角度来诠释动画,其标志性的风格就是“一个从现实观察点开始,与存在的幻想是混合的,最后被纯粹的幻想所结束”,而《千年女优》就对这种风格进行了完美的表现~~<br/>  <br/>  从来没有一部动画片,有着和《千年女优》那样错变复杂而又庞大的叙事结构,时空与虚空的相互错乱,真实与戏剧的相互交融,绝不是一般人所能掌握的,但今敏做到了,其标志性的利索剪辑,所营造的是一种渐渐递进,逐步加快的观影感受,一如女主人公在片中越来越快奔跑的步伐,在寻找爱恋的过程中,不觉间已悄然过了“千年”。这种情况,与另一部名片《法国上尉的女人》十分相像,都是戏里戏外两段故事平行发展,演绎出两段不同的人生,但动画片梦幻的特点则带给导演更大的自由度去构建其心中的理想王国,《千年女优》这种情景与幻境的复杂交织,很难用普通影片(非动画类)来充分体现,真真正正印证了那句“戏如人生,人生如戏。”<br/>  <br/>  PS:此片当年和《千与千寻》共同被评为当年的十大佳片,但相比千寻那小丫头有些刻意的说教(绝不是诋毁宫崎骏大师),千代子显得要更加纯粹也更闪光些~~~~<br/>  <br/></font>
 楼主| raulzt 发表于 2008-3-6 20: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font size=\"4\">049 被遗忘的悲剧,被刻意忽略的时代——《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br/>  <br/>  片 名: Guling jie shaonian sha ren shijian <br/>  译 名: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br/>  导 演: ( 杨德昌 Edward Yang ) <br/>  主 演: (张震 Chen Chang) ( Lisa Yang) (张国柱 Guozhu Zhang) (金燕玲 Elaine Jin) ( Wang Juan) (Han Chang) <br/>   <br/>  上 映: 1991年03月12日 英国 <br/>  地 区: 中国台湾 <br/>  对 白: 普通话 上海话 闽南方言 <br/>  颜 色: 彩色 <br/>  时 长: 237 min / Germany:185 min (Berlin Film Festival) / Japan:188 <br/>  类 型: 剧情 爱情 <br/>  分 级: 瑞典:11 <br/>  <br/>  剧情介绍:<br/>  <br/>  所有人都知道,小四不是一个出来混的男孩,他是一个好学生,是父母的希望,兄姐的骄傲。他的好朋友是喜欢唱洋歌的小猫王,他们去片场看人拍电影,去树林里看人幽会,他们的日子不轻松但是有点自由。他们周围的同学伙伴,象滑头,二条,都是小公园帮的,但他们不是。然后,小四在学校医务室认识了清纯亮丽的女孩小明,为她跷课逃学,也为她与眷村的小流氓结怨。但是真正的阴影还来自小明自身,她因为家贫而寄人篱下,缺乏安全感,所以交过很多的男朋友,换过很多户头。这一切小四不是没有耳闻,可他不愿相信。<br/>  这时,为了小明而杀了眷村帮派头目红毛,最后到台南避祸的青年哈尼,回到了小公园。他对小四很友善,也相信他和小明在一起能让小明幸福,小四被哈尼的风采吸引。可是,由于筹办中山堂音乐会幕后的帮派角逐,眷村帮首领山东伪造车祸,害死了哈尼。这时,小四的公务员父亲也因为清介正直遭到陷害,被警备总部拘禁讯问。等他被释放的时候,已经完全变成一个脆弱妥协的人。校方对小四无理刁难之际,他也只会求情而无心争辩。<br/>  哈尼的死和父亲的变化,让道德感极强的小四焦躁不安。这时,他发现自己的新朋友,公子哥小马已经悄悄与小明相好,决心惩罚小马以实现自己对这个世界的反抗。可是带刀出门,堵上的不是小马而是小明,小明以自己真实的价值观念向小四质疑,小四无法忍受这最后的折磨,错手杀死小明,入狱。小四被判徒刑,小猫王去探视但不能见面,留下磁带告诉小四,猫王已经给他回信,说他很高兴在“一个不知名的小岛上\"都有人喜欢听他的歌。可是这盒磁带,连同里面那首名为“A BRIGHTER SUMMER DAY\"的歌曲,连同这歌曲中本想描述的青春,都被监狱管理人员信手丢进垃圾桶,这就是青春最后的结局。<br/>  <br/>  ——————————————————————————————————————————————————————<br/>  <br/>  本不想在此涉及中国电影,将来有时间我会在天涯另开一贴专门探讨华语电影,但前阵子杨德昌的逝世还是带给我很大打击,他是我最喜欢的三位华人导演之一(另两位是李安和王家卫),谨以推荐此片缅怀这位大师~~<br/>  <br/>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是杨德昌的第五部电影,我个人认为此片是其最优秀的导演作品,根据民国五十年(1961年)6月发生的一起凶案改编,凶案的背后是一个时代悲剧的浓缩,再加上237分钟的惊人时长(《悲情城市》也只有157分钟),可以说,这是一部不折不扣,具有“史诗意义”的杰作~~<br/>  <br/>  杨德昌说过:“《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不是一个单纯的谋杀案件,促成杀人事件的是整个环境,凶手是整个环境,甚至小明自己都是凶手。\" 这个环境就是指的中国台湾五十年代-六十年代这个阶段,这是一个被可以忽略的年代,没有哪个时代能像这样,把这么多不一样的中国人聚集在一起,然后发现自己什么也没有,以小四、哈尼为代表的一群青年人就在这样一个精神生活极度匮乏的年代里成长,他们单纯的情感与理想,合着苦闷、彷徨但又激越的心灵在封闭和压抑的客观环境中遭遇挫败,其人性的考验远非常人所能想象,他们的悲剧也就显得不可避免~~也许只有在这样特定情况下,国人的特性与问题才会得到如此集中的展现,杨德昌精心选择了这一段已被人遗忘的悲剧来表现这么大的一个主题,以图就是通过青少年时期所经受的压抑和那种本能的暴烈来唤起民众日益冷漠的心态,全片始终充满了无可奈何的绝望感,从这个角度来讲,这部片子是没有梦想存在的(也许有人认为小猫王是本片最大的希望,但在看见他送给小四的猫王的磁带《阳光夏日》被看守无情丢进垃圾桶时,我彻底绝望了~~~)<br/>  <br/>  摘一段著名影评人焦雄屏的影评作结:<br/>  <br/>  “杨德昌常常以非常的距离处理全面物化社会下的人际冷漠感,但在这部影片中却出现一大批纯真而不冷感的青少年,藉着逝去的60年代,杨德昌投射出对过往不可复见的纯洁性的追怀,而小四等人在片中秉持的道德要求与纯真梦想都一再为迈向利益世故的社会所摧毁,成为时代的祭品。“少年杀人”此时已演变为“时代杀人”,人人都是“恐怖分子”的主题于是再现,小四只是被推向暴力极端的牺牲品而已。 ”<br/>  <br/>  不过在我看来,这种冷漠生疏感,至今仍在各地蔓延~~<br/>  <br/>  PS:推荐此片与《阳光灿烂的日子》组合看,先看《牯》在看《阳》,你会发现许多相似之处,也会找到更大的观影乐趣~~顺便还要补充一句,《牯》中张国柱和张震扮演的父子,现实中就是一对父子~~<br/>  <br/></font>
 楼主| raulzt 发表于 2008-3-6 20: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font size=\"4\">050 恐惧是道“闷骚”的伤口——《恐惧吞噬灵魂》<br/>  <br/>  片 名: Angst essen Seele auf <br/>  译 名: 恐惧吞噬灵魂<br/>  导 演: ( 莱纳·华纳·法斯宾德 Rainer Werner Fassbinder ) <br/>  主 演: ( Brigitte Mira) ( El Hedi ben Salem) ( Barbara Valentin) ( Irm Hermann) ( Elma Karlowa) ( Anita Bucher) <br/>   <br/>  上 映: 1974年10月31日 美国 <br/>  地 区: 西德<br/>  对 白: 德语 阿拉伯语 <br/>  颜 色: 彩色 <br/>  声 音: 单声道(Mono) <br/>  时 长: Germany:93 min / USA:94 <br/>  类 型: 喜剧 剧情 爱情 <br/>  分 级: 英国:AA 英国:15 新加坡:PG 西德:12 <br/>  外文别名:<br/>  Ali: Fear Eats the Soul (USA) <br/>  Alle Türken hei&amp;szlig;en Ali (West Germany) (working title) <br/>  Fear Eats the Soul <br/>  <br/>  剧情介绍:<br/>  <br/>  60岁的清洁女工埃米因为避雨,在酒吧认识了10岁的摩洛哥人阿里,两人在众人的怂恿下跳了舞,最后阿里又送埃米回家,两人在埃米的家里相互诉说各自的寂寞,话多夜短,阿里错过了末班车,留宿在埃米家里。第二天醒来,埃米感到不安,阿里安慰她说恐惧会吞噬心灵。一个外籍工人在埃米家留宿的事很快在邻居间传开,人们都议论纷纷,房东的儿子也借交房租的事指责她,埃米不得以谎称阿里是她未婚夫。以后两人交往日密,最后两人真的结了婚。婚后儿女们、邻居们、埃米的同事们几乎所有的人都指责他们,食品店也不再买东西给她,他们唯一的交往是阿里酒吧的朋友。埃米感到很难堪,于是跟阿里一块去旅游,希望回来后情况会好转。回来后,情况果然好转。原因是儿女和邻居需要她的帮助,她的同事需要她一起对付新从南斯拉夫来的清洁女工,食品店生意不好争顾客,人们因种种原因容忍了他们。但这时,阿里受不了社会的歧视又和吧女芭芭拉重归于好,埃米找到阿里,两人在第一次相遇的酒吧相拥跳舞时,两人又感到了幸福。阿里突然感到不适,蜷伏在地,医生诊断是患有严重的胃溃疡,是因为外籍工人面临压力、紧张的生活和充满敌意的环境造成的。<br/>  <br/>  ————————————————————————————————————————————————<br/>  <br/>  Fassbinder1974年的作品《恐惧吞噬灵魂》讲述的是一个几乎在现实不可能的爱情故事,一个60多岁的女人和一个比她小20(或者30岁或者更多)的外籍工人的相恋历程。作品延续着Fassbinder一贯对社会小人物(受压迫的)命运的关注,从而达到其批判社会目的所在。<br/>  <br/>  这部作品将主题设立在忘年恋这一基点上,两人年纪相差之大称得上叫惊世骇俗,再加上男主人公Ali作为一名外籍工人在德国所受到的歧视和压迫,使得影片包含深情又发人深省。在剧情结构上,忘年恋是主线,穿插亲人、朋友、同事以及社会众生在面对这一问题时截然相反而又一波三折的态度变化,凸现出这段感情的特殊性与宝贵性所在。<br/>  <br/>  场景一直就是Fassbinder电影的灵魂所在,其本人就是个场景调度的高手。酒馆是影片最主要情节开展所在(很有舞台剧的感觉,但不纯粹),男女主人公在那里邂逅、相恋,同时也是男主人公出轨的见证地,最后更是二人感情复合升华所在。对于男主人公Ali而言,这个酒馆比起女主人公Emmy的家来说更能让他找到归属感,这种归属感的背后隐藏着巨大的孤独感,孤单感与日俱增滋生出Fear,最后导致Fear Eats Soul,Ali的悲剧其实就是德国社会外籍劳工整体命运的真实写照,Fassbinder以他细腻的镜头捕捉到这一群体真实的生活与心理表现,将他们的遭遇丢给观者(自觉不自觉的刽子手),导演看似冷静客观的拍摄手法实则蕴意十足,张力十足~~<br/>  <br/>  在影片中,导演/作者还有力地批判了社会的道德世俗与公众猎奇、偷窥的心理。这一切主要是通过女主角Emmy所看所感所遇展开的。作为情感发泄的主要载体,Emmy本身是具有双重身份的:一方面,她是一个受害者,在世俗的眼光下,她所选择的情感为他人所不容,她无法在别人异样的眼光下正常生活,露天餐馆那场情感宣泄戏也可以看作是Fassbinder本人借Emmy之口对社会现实发出的愤怒呐喊;另一方面,她又是一个批判者,在旅行回来后,周遭人群的态度随着利益关系的牛绳发生的180度的变化虽让她惊异,但是很快就习惯融入进去,因为她熟悉这个世界的游戏规则,太熟悉以至于忽略了Ali的感受,从而间接的也成为迫害Ali的人群之一。所以到最后,她对Ali爱的坚持,与其说是执著,不如说是救赎来得更准确一些。她与Ali从脆弱到坚强的互换过程中,也让他们加深了彼此对爱的理解~~<br/>  <br/>  恐惧是道“闷骚”的伤口,不容易找到,然而那如同被撕裂一般的痛楚(Ali的肠胃炎)一直丝丝缕缕不断地涌上来,Fear Eats Soul,而Emmy最后的坚定决心则为抚平这一伤口带来了希望~~~~<br/>  <br/>  PS:这是我2006年9月26日写的观后感,时隔一年重新读来,感觉虽废话较多但也别有一番趣味~~</font>
krauser 发表于 2008-3-8 13: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p>一直感觉纯粹的艺术创作是一个很“个人”的行为~</p><p>一方面从观赏角度来说,每个人观看艺术作品都有自己的观点和认知;另一方面从创作者角度来说,他所创作的作品是表达自己的情绪和内心世界的~</p><p></p>
 楼主| raulzt 发表于 2008-3-14 12: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font size=\"4\">051 一颗剧毒的爱欲之果——《布拉格男妓》<br/>  <br/>  片 名: Mandragora <br/>  译 名: 布拉格男妓 <br/>  导 演: ( Wiktor Grodecki ) <br/>  主 演: ( Miroslav Caslavka) ( David Svec) ( Pavel Skripal) ( Kostas Zerdolaglu) ( Miroslav Breu) ( Jirí Kodes) <br/>   <br/>  上 映: 1997年06月06日 葡萄牙 <br/>  对 白: 捷克语 <br/>  颜 色: 彩色 <br/>  声 音: Dolby SR <br/>  时 长: 126 <br/>  类 型: 剧情 <br/>  分 级: 德国:16 英国:18 <br/>   <br/>  剧情介绍:<br/>  <br/>  十六岁的马列克离开了那个沉闷的小镇生活,到了漂亮但是却很背叛的布拉格街上,在这个城市里钱可以买到任何东西,他很快就被一个皮条客引诱了,这些皮条客把他们卖给那些来这里的游客,因为他们大胆和有市场头脑,他和他的朋友大卫想自己干。但是一不小心他们染上了毒品,把自己给废了,他们过着地狱般的生活,他们等待的只有希望……<br/>  <br/>  ——————————————————————————————————————————————————<br/>  <br/>  这是一部深刻揭露欧洲色情行业残酷内幕的影片,去除影片中情色的部分,这其实是一个很质朴甚至有些木讷的电影,粗糙的影像像极了以前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风格,镜头冷静而冷酷,带领观者直视那一幕幕的悲剧不可避免上演(看得我真的很心痛)~~<br/>  <br/>  应该说,这是一部很传统的电影,没有刻意在拍摄手法上玩花样,也没有复杂的情节结构来推动,相反地,它很安静,安静的让人感觉可怕,即使是影片中看来非常露骨的情色描写(比如强奸戏的拍摄,捏XX的描写),它也是冷静的,写实的,完全不带有一丝遮蔽,这种直面的惨淡虽让人观看时不适,但又会被牵引下去,这样就牵出这部影片的两大特色(我个人观点),台词和叙述以情动人。导演虽极力控制,但在影片当中,你还是能时刻能感受到导演情绪的起伏暗涌,可以感受得到,他还是在带着一种愤怒而又惋惜的情绪讲述着马列克和大卫这两个男孩子的悲剧,这两个男孩子悲剧的根本起源竟然是来自于生存的本能需求,为了生存,他们肆无忌惮挥霍着自己的青春和身体,他们的生命就在那贯穿影片的鲜血中一点点走到尽头~~<br/>  <br/>  这部影片令我最大的触动来源于两个地方,一个是为了钱,马列克和大卫这对好友走进导演家中去拍A片,当时大卫已经染上毒瘾,而且很有可能就是因为吸毒染上了艾滋病,就是在这种情况之下,他俩拍片为了所谓的效益(潜在的买者需求),不能采取任何保护措施,因此当大卫对马列克说:“Take it easy,I will be careful!”的时候,我感到的是一种毛骨悚然的感觉,在这一刻,两个少年的悲剧就注定无法回头了;第二个则是影片最后,马列克在布拉格找寻儿子的过程,这位父亲看来是本片导演所寄托的最大希望所在,他象征的是一种光明,一种希望和一种人性的体现,也正因为如此,当一个跟他儿子相同年龄的男孩向这位父亲卖淫时,他的绝望才会如此痛楚,而最后车站公厕里的阴阳永隔则更加重了这份痛楚与凄凉,而这种悲剧性的意味在这时也就多了一份谴责控诉的力量~~<br/>  结尾处,马列克在厕所暴毙,同时在布拉格火车站,又一个少年下了火车,漫无目的地在车站地下通道走着,同时的悲剧依旧在一轮又一轮的上演着……<br/>  <br/>  PS:这部影片的篇片名Mandragora,曼佗罗草,在医学上是一种麻醉剂,是一种毒性很强的植物。据说:把它拔出时,它的叫声会使听到的人发狂。它的叶子气味很浓,会使嗅到的人失去说话的能力。(著名的戏剧大师莎士比亚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曾有这样的句子:像曼佗罗拔出土面那样尖叫,那声音使听到的人发狂……) <br/>  <br/></font>
 楼主| raulzt 发表于 2008-3-14 12: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font size=\"4\">052 胡搞瞎搞原来也可以这么NB——《疯狂店员》<br/>  <br/>  片 名: Clerks. <br/>   <br/>  译 名: 疯狂店员 | 无事生非 <br/>  导 演: ( 凯文·史密斯 Kevin Smith ) <br/>  主 演: (布莱恩·奥哈罗兰 Brian O\'Halloran) (杰弗·安德森 Jeff Anderson) ( Marilyn Ghigliotti) ( Lisa Spoonhauer) (简森·米尔斯 Jason Mewes) (凯文·史密斯 Kevin Smith) <br/>  上 映: 1994年03月25日 美国 <br/>  地 区: 美国 <br/>  对 白: 英语 <br/>  颜 色: 黑白 <br/>  声 音: Dolby 单声道(Mono) <br/>  时 长: 92 <br/>  类 型: 喜剧 <br/>  分 级: 冰岛:L 澳大利亚:MA 新加坡:M18 阿根廷:13 澳大利亚:R 加拿大:16+ 加拿大:18A 芬兰:K-12 德国:12 香港:III 以色列:16 新西兰:R16 西班牙:18 英国:18 美国:NC-17 美国:R 英国:15 加拿大:14A <br/>  <br/>  Clerks (USA) (alternative spelling) <br/>  Clerks X: Tenth Anniversary Edition (USA) (DVD title) <br/>  cLeRKs (USA) (poster title) ·<br/>  <br/>  剧情介绍:<br/>  <br/>  丹堤在便利店当收银兼文员,才来当天他正值休假,打算舒舒服服地大放松,谁知老板一个电话要他立即返工。他惟有连记赶回到店里开铺,噩梦随即开始,首位要对付的是反吸烟狂魔,接着是女友惊心动魄的往事告解。手忙脚乱之际还要招呼邻铺任职录影带中心的老友兼死敌伦度,还有屋顶上曲棍球混战,原来便利店可以是如此缤纷。<br/>  <br/>  ————————————————————————————————————————————————————<br/>  <br/>  这部影片堪称喜剧电影类型的翘楚,它的产生本身就带有一点传奇色彩,导演凯文.斯密斯出生于一个普通工人家庭,从小就喜欢插科打诨,当他在前辈,独立电影《城市浪人》的导演的作品下感染投身电影时,他还是个一文不名的毛头小子,他通过转让漫画收藏等手段筹集了9000美元上了电影学院,四个月后又退学,之后的一个冬天,一个月的时间内,写出《疯狂店员》的剧本。1994年,为了开拍《疯狂店员》,他向老板申请,借到了其工作的便利店夜间店面的使用权,然后通过信用卡和向亲朋好友的借贷,前后投资27575美元,花费21天拍摄,后期也是凯文在隔壁录影店完成的,就是这么会被许多学院派正统人士嗤之以鼻的草根电影,在当年的圣丹斯电影节和戛纳影展上却大放异彩,得奖无数,因而可以说,这是一个奇迹,一个属于所有立志成为导演的青年才俊的童话梦想~~<br/>  <br/>  回到这部影片上来,对这部电影我只能用NB来形容,采用黑白影像的风格首先就让人耳目一新(那个年代),再加上粗糙的影像处理(跟DV没啥大的区别,有时甚至能看到摄像机的存在),滑稽、荒诞以及大量不可思议的元素充斥银幕,两个小时下来,你只能说,买高,原来电影也是可以这样拍滴~~其次,充满美国人特有的冷幽默和精辟台词(不知为何会让我想起《老友记》的感觉),具有典型的恶搞之后现代主义风格(现在好像流行这么说),常常会让你的脸蛋自觉不自觉的抽搐,很多笑料都是让你顿下后才能反应过来,而人家导演早就推着多米诺骨牌跑到前面去了,那种感觉就像是,你走在路上被人猛敲一棍子,过了5分钟你才反应过来是自己的脑袋被别人打了一样,呵呵,看这种片子你真的会觉得自己的智商倒退不少,不过,WHO CARE,咱就是爱看,也许就有高雅人士说这俗气,品味低级,但这种俗气其实正是我们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闷搔的生活一样可以成为爆发的源泉~~~~<br/>  <br/>  PS:导演在喧闹荒诞当中其实是充满了睿智和敏锐洞察力的,那种自我嘲讽的感觉其实每个人都能感同身受~~顺便提下,这部影片中的录像带小店员颇像我们国家十年前的那些售货阿姨们,这种题材如果能换成这样的背景,大概唤起的共鸣会有更多~~还有,我很喜欢这部片子里的那些摇滚乐,虽然叫不出名字,但是真的很NB~~~最后还要罗嗦一下,这部影片中的那只猫实在太太太酷了~~~~~</font>
 楼主| raulzt 发表于 2008-3-14 12: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font size=\"4\">053 不彻底的梦想家——《戏梦巴黎》<br/>  <br/>  片 名: The Dreamers <br/>  译 名: 梦想家 | 爱作爱作梦 | 戏梦巴黎 <br/>  导 演: ( 贝纳多·贝托鲁奇 Bernardo Bertolucci ) <br/>  主 演: (迈克尔·皮特 Michael Pitt) (伊娃·格林 Eva Green) (路易斯·加瑞尔 Louis Garrel) (安娜·查斯勒 Anna Chancellor) (罗宾·瑞努奇 Robin Renucci) ( Jean-Pierre Kalfon) <br/>   <br/>  上 映: 2004年01月15日 美国<br/>  地 区: 英国 法国 意大利<br/>  颜 色: 彩色 / 黑白 <br/>  声 音: 杜比数码环绕声(Dolby Digital) <br/>  时 长: 115 min / USA:112 <br/>  类 型: 剧情 <br/>  分 级: 以色列:18 加拿大:18A 冰岛:16 台湾:R-18 秘鲁:18 匈牙利:18 加拿大:R 加拿大:18 阿根廷:16 澳大利亚:R 巴西:16 加拿大:16+ 丹麦:11 芬兰:K-15 法国:-12 德国:16 香港:III 意大利:VM14 日本:R-18 马来群岛禁映) 荷兰:16 新西兰:R18 挪威:15 葡萄牙:M/16 新加坡:R21 韩国:18 德国:12 <br/>  <br/>  剧情介绍<br/>  <br/>  1968年法国学运前夕,三位年轻人因为对电影的热爱而相遇。马修是来自美国的交换生,在巴黎进修,在那里他结识了一对兄妹席奥与伊沙贝,三人因为都是狂热的电影爱好者,迅速打成一片。学运开始后,政府被迫停止运作,在动荡的五月里,大学罢课,三个年轻人无事可做,在房间里玩起了对台词的游戏,无意间,三人的关系发生了微妙而极端的变化……作为外来者的马修在异乡遇到如此奇特的情事将如何应对?<br/>  <br/>  ———————————————————————————————————————————————<br/>  <br/>  “政治”和“性”是贝尔纳多.贝尔托鲁奇电影中永恒的主题,有时候它们是分开讲的,有时候它们则是结合在一起的,《戏梦巴黎》就是属于后者,而且“政治”+“性”在这部影片中居然=理想主义,但这种理想主义它是不彻底的,一如贝尔托鲁奇在影坛的地位,属于一种尴尬的平衡,贝尔托鲁奇每次都在离大师(这个词最先就是意大利人使用的)只差一步距离的时候,就会充满恐惧感的将脚步收回,这种妥协与忧郁的感觉在其影片中就集中体现出了一种暧昧、复杂又迷茫的情绪,这种感觉在这部《戏梦巴黎》体现得尤为明显~~<br/>  <br/>  首先必须要说的是,这部影片真的是太美了,每一幅画面都可以单独成景却又创意十足,忘不掉片中伊莎贝尔扮维纳斯的惊艳瞬间,绝对可以让人三月不知肉味~~不过这种如人间不食烟火的纯洁感觉在反衬三位主演之间疏密而又繁琐的联系时,反倒显得脆弱而荒诞。应该说,DREAM作为影片的主题贯穿始终,戏内戏外,每个人都是梦想家,即使道德观、价值观甚至政治立场都与兄妹二人都完全不同的马休,也因为对电影的热爱(梦想的机器)而将三人紧密缠绕,三人痴迷于电影的世界中,着迷于电影角色的扮演,在共同梦想的国度里,每个人都有挥翔的翅膀,然而当爱情的梦想点燃火花,每个人又沉浸于自己的梦想世界里,当彼此的梦想世界交织时,则不可避免带来了伤痛与裂痕,如果说,在电影的王国里,三人的梦想是高贵而纯洁的,一旦被肉欲、情感所代替,这种复杂的联系只能拖着三人走向沉沦,三人大胆的情色唯美而涂糜,充满张力而又无可奈何,一如他们消极而绝望的人生,但贝纳托鲁奇一如既往的并未将这种极端走的太远,他在它将之破碎的时候缩了回来,用一块石头,一把大火将这份糜烂引向了另一个极端,没有惯常的缠绵反侧,却有着坚决以赴,在巴黎激进青年的暴乱中,伊莎贝尔和里奥将这种纠缠和他们绽放的青春与生命随着巴黎熊熊燃烧的革命火焰付之一炬,留下的,只有无尽的思索与惆怅~~~~~真真正正的,人生如戏,梦能几许???<br/>  <br/>  PS:关于贝纳托鲁奇在这部影片中的一些关键词/典型风格:1、色彩。如油画般质感的黄色,浓郁而芬芳,寄寓着强烈的感情;2、摄影师。这应该要归功于他的御用摄影师维托里奥.斯托拉罗,有着摄影教科书一般的品质,装饰感强烈,技巧丰富多变,视觉风格华丽而唯美,表义性很强;3、人流。这是贝纳托鲁奇最典型的标签,也是最经典的。在这部影片中多次出现这一标志,让人感受到主人公置身滚滚人流中的异类感以及痛苦矛盾的内心;4,音乐。本片中,吉米.亨德里克斯的摇滚乐运用非常成功;5、新浪潮。本片是对新浪潮致敬的最集中体现者,经典处有三人在卢浮宫挑战戈达尔《法外之徒》记录的那次著名奔跑;6、老电影。很多人都喜欢把《戏梦巴黎》称作是最彻底的影迷电影,他不但让剧中人争相模仿经典电影片段,同时又不断抛出谜语,还有精彩的辩论,如果你是骨灰级的影迷,每次看应该都会有新的发现哈;7、俄狄浦斯情结。贝纳托鲁奇堪称电影导演里的弗洛伊德、角色心理分析大师,这部片子令人咂舌的乱伦戏也来源于这种情结;8、19岁。贝纳托鲁奇偏爱娇艳欲滴的少女,而且不知道是否巧合,其片中很多缪斯或在影片中或在影片外都是19岁,最典型的有我之前推荐过的《偷香》女主角丽芙泰勒,《巴黎最后探戈》中玛丽亚.施奈德,还有这部《戏梦巴黎》中的邦女郎伊娃格林;9、中国元素。这部影片对这一主题有了比较全面的展示,具体自己去看,反正看得时候会感到非常亲切与熟悉~~~~~~~~~~~~~~~~~~~~~<br/></font>
 楼主| raulzt 发表于 2008-3-14 12: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font size=\"4\">051 一颗剧毒的爱欲之果——《布拉格男妓》<br/>  <br/>  片 名: Mandragora <br/>  译 名: 布拉格男妓 <br/>  导 演: ( Wiktor Grodecki ) <br/>  主 演: ( Miroslav Caslavka) ( David Svec) ( Pavel Skripal) ( Kostas Zerdolaglu) ( Miroslav Breu) ( Jirí Kodes) <br/>   <br/>  上 映: 1997年06月06日 葡萄牙 <br/>  对 白: 捷克语 <br/>  颜 色: 彩色 <br/>  声 音: Dolby SR <br/>  时 长: 126 <br/>  类 型: 剧情 <br/>  分 级: 德国:16 英国:18 <br/>   <br/>  剧情介绍:<br/>  <br/>  十六岁的马列克离开了那个沉闷的小镇生活,到了漂亮但是却很背叛的布拉格街上,在这个城市里钱可以买到任何东西,他很快就被一个皮条客引诱了,这些皮条客把他们卖给那些来这里的游客,因为他们大胆和有市场头脑,他和他的朋友大卫想自己干。但是一不小心他们染上了毒品,把自己给废了,他们过着地狱般的生活,他们等待的只有希望……<br/>  <br/>  ——————————————————————————————————————————————————<br/>  <br/>  这是一部深刻揭露欧洲色情行业残酷内幕的影片,去除影片中情色的部分,这其实是一个很质朴甚至有些木讷的电影,粗糙的影像像极了以前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风格,镜头冷静而冷酷,带领观者直视那一幕幕的悲剧不可避免上演(看得我真的很心痛)~~<br/>  <br/>  应该说,这是一部很传统的电影,没有刻意在拍摄手法上玩花样,也没有复杂的情节结构来推动,相反地,它很安静,安静的让人感觉可怕,即使是影片中看来非常露骨的情色描写(比如强奸戏的拍摄,捏XX的描写),它也是冷静的,写实的,完全不带有一丝遮蔽,这种直面的惨淡虽让人观看时不适,但又会被牵引下去,这样就牵出这部影片的两大特色(我个人观点),台词和叙述以情动人。导演虽极力控制,但在影片当中,你还是能时刻能感受到导演情绪的起伏暗涌,可以感受得到,他还是在带着一种愤怒而又惋惜的情绪讲述着马列克和大卫这两个男孩子的悲剧,这两个男孩子悲剧的根本起源竟然是来自于生存的本能需求,为了生存,他们肆无忌惮挥霍着自己的青春和身体,他们的生命就在那贯穿影片的鲜血中一点点走到尽头~~<br/>  <br/>  这部影片令我最大的触动来源于两个地方,一个是为了钱,马列克和大卫这对好友走进导演家中去拍A片,当时大卫已经染上毒瘾,而且很有可能就是因为吸毒染上了艾滋病,就是在这种情况之下,他俩拍片为了所谓的效益(潜在的买者需求),不能采取任何保护措施,因此当大卫对马列克说:“Take it easy,I will be careful!”的时候,我感到的是一种毛骨悚然的感觉,在这一刻,两个少年的悲剧就注定无法回头了;第二个则是影片最后,马列克在布拉格找寻儿子的过程,这位父亲看来是本片导演所寄托的最大希望所在,他象征的是一种光明,一种希望和一种人性的体现,也正因为如此,当一个跟他儿子相同年龄的男孩向这位父亲卖淫时,他的绝望才会如此痛楚,而最后车站公厕里的阴阳永隔则更加重了这份痛楚与凄凉,而这种悲剧性的意味在这时也就多了一份谴责控诉的力量~~<br/>  结尾处,马列克在厕所暴毙,同时在布拉格火车站,又一个少年下了火车,漫无目的地在车站地下通道走着,同时的悲剧依旧在一轮又一轮的上演着……<br/>  <br/>  PS:这部影片的篇片名Mandragora,曼佗罗草,在医学上是一种麻醉剂,是一种毒性很强的植物。据说:把它拔出时,它的叫声会使听到的人发狂。它的叶子气味很浓,会使嗅到的人失去说话的能力。(著名的戏剧大师莎士比亚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曾有这样的句子:像曼佗罗拔出土面那样尖叫,那声音使听到的人发狂……) <br/>  <br/></font>
 楼主| raulzt 发表于 2008-3-14 12: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font size=\"4\">052 胡搞瞎搞原来也可以这么NB——《疯狂店员》<br/>  <br/>  片 名: Clerks. <br/>   <br/>  译 名: 疯狂店员 | 无事生非 <br/>  导 演: ( 凯文·史密斯 Kevin Smith ) <br/>  主 演: (布莱恩·奥哈罗兰 Brian O\'Halloran) (杰弗·安德森 Jeff Anderson) ( Marilyn Ghigliotti) ( Lisa Spoonhauer) (简森·米尔斯 Jason Mewes) (凯文·史密斯 Kevin Smith) <br/>  上 映: 1994年03月25日 美国 <br/>  地 区: 美国 <br/>  对 白: 英语 <br/>  颜 色: 黑白 <br/>  声 音: Dolby 单声道(Mono) <br/>  时 长: 92 <br/>  类 型: 喜剧 <br/>  分 级: 冰岛:L 澳大利亚:MA 新加坡:M18 阿根廷:13 澳大利亚:R 加拿大:16+ 加拿大:18A 芬兰:K-12 德国:12 香港:III 以色列:16 新西兰:R16 西班牙:18 英国:18 美国:NC-17 美国:R 英国:15 加拿大:14A <br/>  <br/>  Clerks (USA) (alternative spelling) <br/>  Clerks X: Tenth Anniversary Edition (USA) (DVD title) <br/>  cLeRKs (USA) (poster title) ·<br/>  <br/>  剧情介绍:<br/>  <br/>  丹堤在便利店当收银兼文员,才来当天他正值休假,打算舒舒服服地大放松,谁知老板一个电话要他立即返工。他惟有连记赶回到店里开铺,噩梦随即开始,首位要对付的是反吸烟狂魔,接着是女友惊心动魄的往事告解。手忙脚乱之际还要招呼邻铺任职录影带中心的老友兼死敌伦度,还有屋顶上曲棍球混战,原来便利店可以是如此缤纷。<br/>  <br/>  ————————————————————————————————————————————————————<br/>  <br/>  这部影片堪称喜剧电影类型的翘楚,它的产生本身就带有一点传奇色彩,导演凯文.斯密斯出生于一个普通工人家庭,从小就喜欢插科打诨,当他在前辈,独立电影《城市浪人》的导演的作品下感染投身电影时,他还是个一文不名的毛头小子,他通过转让漫画收藏等手段筹集了9000美元上了电影学院,四个月后又退学,之后的一个冬天,一个月的时间内,写出《疯狂店员》的剧本。1994年,为了开拍《疯狂店员》,他向老板申请,借到了其工作的便利店夜间店面的使用权,然后通过信用卡和向亲朋好友的借贷,前后投资27575美元,花费21天拍摄,后期也是凯文在隔壁录影店完成的,就是这么会被许多学院派正统人士嗤之以鼻的草根电影,在当年的圣丹斯电影节和戛纳影展上却大放异彩,得奖无数,因而可以说,这是一个奇迹,一个属于所有立志成为导演的青年才俊的童话梦想~~<br/>  <br/>  回到这部影片上来,对这部电影我只能用NB来形容,采用黑白影像的风格首先就让人耳目一新(那个年代),再加上粗糙的影像处理(跟DV没啥大的区别,有时甚至能看到摄像机的存在),滑稽、荒诞以及大量不可思议的元素充斥银幕,两个小时下来,你只能说,买高,原来电影也是可以这样拍滴~~其次,充满美国人特有的冷幽默和精辟台词(不知为何会让我想起《老友记》的感觉),具有典型的恶搞之后现代主义风格(现在好像流行这么说),常常会让你的脸蛋自觉不自觉的抽搐,很多笑料都是让你顿下后才能反应过来,而人家导演早就推着多米诺骨牌跑到前面去了,那种感觉就像是,你走在路上被人猛敲一棍子,过了5分钟你才反应过来是自己的脑袋被别人打了一样,呵呵,看这种片子你真的会觉得自己的智商倒退不少,不过,WHO CARE,咱就是爱看,也许就有高雅人士说这俗气,品味低级,但这种俗气其实正是我们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闷搔的生活一样可以成为爆发的源泉~~~~<br/>  <br/>  PS:导演在喧闹荒诞当中其实是充满了睿智和敏锐洞察力的,那种自我嘲讽的感觉其实每个人都能感同身受~~顺便提下,这部影片中的录像带小店员颇像我们国家十年前的那些售货阿姨们,这种题材如果能换成这样的背景,大概唤起的共鸣会有更多~~还有,我很喜欢这部片子里的那些摇滚乐,虽然叫不出名字,但是真的很NB~~~最后还要罗嗦一下,这部影片中的那只猫实在太太太酷了~~~~~</font>
 楼主| raulzt 发表于 2008-3-14 12: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font size=\"4\">053 不彻底的梦想家——《戏梦巴黎》<br/>  <br/>  片 名: The Dreamers <br/>  译 名: 梦想家 | 爱作爱作梦 | 戏梦巴黎 <br/>  导 演: ( 贝纳多·贝托鲁奇 Bernardo Bertolucci ) <br/>  主 演: (迈克尔·皮特 Michael Pitt) (伊娃·格林 Eva Green) (路易斯·加瑞尔 Louis Garrel) (安娜·查斯勒 Anna Chancellor) (罗宾·瑞努奇 Robin Renucci) ( Jean-Pierre Kalfon) <br/>   <br/>  上 映: 2004年01月15日 美国<br/>  地 区: 英国 法国 意大利<br/>  颜 色: 彩色 / 黑白 <br/>  声 音: 杜比数码环绕声(Dolby Digital) <br/>  时 长: 115 min / USA:112 <br/>  类 型: 剧情 <br/>  分 级: 以色列:18 加拿大:18A 冰岛:16 台湾:R-18 秘鲁:18 匈牙利:18 加拿大:R 加拿大:18 阿根廷:16 澳大利亚:R 巴西:16 加拿大:16+ 丹麦:11 芬兰:K-15 法国:-12 德国:16 香港:III 意大利:VM14 日本:R-18 马来群岛禁映) 荷兰:16 新西兰:R18 挪威:15 葡萄牙:M/16 新加坡:R21 韩国:18 德国:12 <br/>  <br/>  剧情介绍<br/>  <br/>  1968年法国学运前夕,三位年轻人因为对电影的热爱而相遇。马修是来自美国的交换生,在巴黎进修,在那里他结识了一对兄妹席奥与伊沙贝,三人因为都是狂热的电影爱好者,迅速打成一片。学运开始后,政府被迫停止运作,在动荡的五月里,大学罢课,三个年轻人无事可做,在房间里玩起了对台词的游戏,无意间,三人的关系发生了微妙而极端的变化……作为外来者的马修在异乡遇到如此奇特的情事将如何应对?<br/>  <br/>  ———————————————————————————————————————————————<br/>  <br/>  “政治”和“性”是贝尔纳多.贝尔托鲁奇电影中永恒的主题,有时候它们是分开讲的,有时候它们则是结合在一起的,《戏梦巴黎》就是属于后者,而且“政治”+“性”在这部影片中居然=理想主义,但这种理想主义它是不彻底的,一如贝尔托鲁奇在影坛的地位,属于一种尴尬的平衡,贝尔托鲁奇每次都在离大师(这个词最先就是意大利人使用的)只差一步距离的时候,就会充满恐惧感的将脚步收回,这种妥协与忧郁的感觉在其影片中就集中体现出了一种暧昧、复杂又迷茫的情绪,这种感觉在这部《戏梦巴黎》体现得尤为明显~~<br/>  <br/>  首先必须要说的是,这部影片真的是太美了,每一幅画面都可以单独成景却又创意十足,忘不掉片中伊莎贝尔扮维纳斯的惊艳瞬间,绝对可以让人三月不知肉味~~不过这种如人间不食烟火的纯洁感觉在反衬三位主演之间疏密而又繁琐的联系时,反倒显得脆弱而荒诞。应该说,DREAM作为影片的主题贯穿始终,戏内戏外,每个人都是梦想家,即使道德观、价值观甚至政治立场都与兄妹二人都完全不同的马休,也因为对电影的热爱(梦想的机器)而将三人紧密缠绕,三人痴迷于电影的世界中,着迷于电影角色的扮演,在共同梦想的国度里,每个人都有挥翔的翅膀,然而当爱情的梦想点燃火花,每个人又沉浸于自己的梦想世界里,当彼此的梦想世界交织时,则不可避免带来了伤痛与裂痕,如果说,在电影的王国里,三人的梦想是高贵而纯洁的,一旦被肉欲、情感所代替,这种复杂的联系只能拖着三人走向沉沦,三人大胆的情色唯美而涂糜,充满张力而又无可奈何,一如他们消极而绝望的人生,但贝纳托鲁奇一如既往的并未将这种极端走的太远,他在它将之破碎的时候缩了回来,用一块石头,一把大火将这份糜烂引向了另一个极端,没有惯常的缠绵反侧,却有着坚决以赴,在巴黎激进青年的暴乱中,伊莎贝尔和里奥将这种纠缠和他们绽放的青春与生命随着巴黎熊熊燃烧的革命火焰付之一炬,留下的,只有无尽的思索与惆怅~~~~~真真正正的,人生如戏,梦能几许???<br/>  <br/>  PS:关于贝纳托鲁奇在这部影片中的一些关键词/典型风格:1、色彩。如油画般质感的黄色,浓郁而芬芳,寄寓着强烈的感情;2、摄影师。这应该要归功于他的御用摄影师维托里奥.斯托拉罗,有着摄影教科书一般的品质,装饰感强烈,技巧丰富多变,视觉风格华丽而唯美,表义性很强;3、人流。这是贝纳托鲁奇最典型的标签,也是最经典的。在这部影片中多次出现这一标志,让人感受到主人公置身滚滚人流中的异类感以及痛苦矛盾的内心;4,音乐。本片中,吉米.亨德里克斯的摇滚乐运用非常成功;5、新浪潮。本片是对新浪潮致敬的最集中体现者,经典处有三人在卢浮宫挑战戈达尔《法外之徒》记录的那次著名奔跑;6、老电影。很多人都喜欢把《戏梦巴黎》称作是最彻底的影迷电影,他不但让剧中人争相模仿经典电影片段,同时又不断抛出谜语,还有精彩的辩论,如果你是骨灰级的影迷,每次看应该都会有新的发现哈;7、俄狄浦斯情结。贝纳托鲁奇堪称电影导演里的弗洛伊德、角色心理分析大师,这部片子令人咂舌的乱伦戏也来源于这种情结;8、19岁。贝纳托鲁奇偏爱娇艳欲滴的少女,而且不知道是否巧合,其片中很多缪斯或在影片中或在影片外都是19岁,最典型的有我之前推荐过的《偷香》女主角丽芙泰勒,《巴黎最后探戈》中玛丽亚.施奈德,还有这部《戏梦巴黎》中的邦女郎伊娃格林;9、中国元素。这部影片对这一主题有了比较全面的展示,具体自己去看,反正看得时候会感到非常亲切与熟悉~~~~~~~~~~~~~~~~~~~~~<br/></font>
 楼主| raulzt 发表于 2008-3-14 12: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font size=\"4\">054 “生而为人,对不起”——《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花样奇缘)<br/>  <br/>  片 名: Kiraware Matsuko no issh&amp;ocirc; <br/>  译 名: 被遗弃的松子的一生 | 松子不幸的一生 | 花样奇缘 |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 <br/>  导 演: ( 中岛哲也 Tetsuya Nakashima ) <br/>  主 演: (中谷美纪 Miki Nakatani) (瑛太 Eita) (伊势谷友介 Yusuke Iseya) (香川照之 Teruyuki Kagawa) (市川实日子 Mikako Ichikawa) (黑泽明日香 Asuka Kurosawa) <br/>   <br/>  上 映: 2006年11月24日 中国台湾 <br/>  地 区: 日本 <br/>  对 白: 日语 <br/>  颜 色: 彩色 <br/>  时 长: Hong Kong:130 <br/>  类 型: 喜剧 剧情 音乐 <br/>  分 级: 香港:IIB <br/>   <br/>  剧情介绍:<br/>  <br/>    本片改编自山田宗树的同名小说《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 <br/>    这是一个真正的灰姑娘。 <br/>    一个为爱而生,为爱而亡的女人。 <br/>    爱上谁,就只为那个人向前走,义无返顾的。 <br/>    不断为爱而伤,但也无怨无悔的松子。 <br/>    昭和22年,川尻松子(中谷美纪饰)出生在福冈县大野岛。小时候的松子经常做着白雪公主似的美梦。她本为一名大学生,毕业后当上安分的中学教师,天性善良耿直的她不愿意轻易毁了学生的前途——因包庇犯盗窃罪的学生而被学校无情地辞退,之后与立志成为畅销作家的八女川同居。同年,男友自杀,她与男友的朋友冈野发生不伦之恋,最终因冈野妻子的强烈反对而分道扬镳。后来更自暴自弃并当上浴室女郎,样子水灵身材傲人的资本使松子很快成为当地最有名气的妓女。性格渐渐火爆的松子不堪忍受男友小野寺和密友的背叛,而将这对偷情男女杀死,逃亡到东京后,她结识了理发店的师傅小岛津并生下了一小孩。但警察的穷追不舍使松子离开爱人和孩子开始了长达八年的漫长牢狱生活。出狱后,松子与曾是自己学生的龙洋一(伊势谷友介饰)重逢,两人在学校时已相互颇有好感,但碍于老师与学生的身份没有捅破这层窗户纸。此时的龙洋一沦落为赌徒,但松子与其却惺惺相惜,两人相爱了。眼看一切即将归于平静,龙却也逃不了坐牢的命运。想到自己不能给松子幸福,龙决定离开松子,然而松子却一直梦想着能与龙相守到老……尽管情路上从不缺少男人,但到了五十岁松子依然是孑然一身,过着单身的隐居封闭生活。平成13年,在枯竭的河川旁,人们发现了松子冰凉的尸体。那年,她53岁。 <br/>  <br/>  ————————————————————————————————————————————————<br/>  如今的日本电影虽然不可与其辉煌时期同日而语,但其每隔几年就有让人为之一震的电影出现,遇见它就如同不经意间撞上飞驰的火车一样,那种强烈的冲击感绝对不比其黄金时代年年出精品带来的震撼力小,2006年的《被嫌弃的松子一生》就属于这样一部电影(之间带给我同样感受的日本电影是2000年的《大逃杀》)。<br/>  <br/>  很多人喜欢将这部电影与《天使爱美丽》作比较,二者都使用了大量CG镜头和动画处理,同样都有着令人心醉的华美视觉享受,也同样采用快速剪辑手法处理影片节奏的律动问题,但相比《天使爱美丽》的甜蜜与梦幻,松子的故事就显得悲惨、黑暗许多,一切浮光掠影包括喜剧的处理手法都只是为了悲剧服务,导演多达300处的精心剪辑为我们勾勒出一个因爱而生,为爱而悲的女人一生,在让观者眼球大饱眼福的同时,也让观者的泪腺与神经一次次经受考验~~~<br/>  <br/>  应该说这是一个很残酷的故事,而且尤其让观者难过的是,在别人眼里是那么悲哀的人生,松子却当成是幸福伊甸园。本片对于松子的定位相当成果,相比小说而言,中岛哲也将松子黑暗的一面淡化不少,而是着重强调了松子纯真而又执着的一面,而且在处理松子悲剧性的宿命时候,导演也并未更多人工加工或者渲染,有意避免那种低廉的同情心,而是强调松子其实并不需要人同情,她一直都是努力有尊严的活着,但命运却似被诅咒一般与她开着残酷的玩笑。导演通过喜剧的包装或者间接性的表现来将这杯苦酒调得更浓,观者一旦感受到了忧伤的袭来,便无力挣脱出,典型的比如首尾分别通过松子侄子的嘴说到的(语气很平静的),“松子会经常面对门口那条河痛哭”,开头看不知为什么,也不会有多大感觉,但渐渐地,观者就会明白,那条河原来很像松子家乡的那条河,经历了那么多磨难的松子已经无法再回到过去,回到自己的故乡,于是这个用嘴提到的场景(影片并未直接展现)在影片最后再度被提起时候,很多人,特别是那些跟松子一样,在陌生外地流浪、生活的人们便会充分感受到这份悲凉~~而松子对爱的追求无疑是贯穿整部片子的中心,松子从未放弃追求爱的努力,甚至当她五十多岁了臃肿肥胖像猪一样寄生的时候,她也如同清纯少女般迷恋那些人气偶像,松子对每一段感情都是无条件的付出,但却从未得到真爱,虽然她从未因此后悔过什么,但当看到她在住的地方外边墙上写下“生而为人,对不起”(这句话也是她死去的作家男友留给她的最后一句话)的时候,我那不争气的眼泪还是最终流了出来,在我看来,这句话既是松子对所有在她生命当中出现过的她深爱的人们而说,也是在对她自己而言的:生活对于每个人永远都不可能是个童话,愿望如果越美好,伤口可能就越深。(从这点意识上出发,我好像突然明白了〈东爱〉中莉香和丸子那段纷扰复杂的感情的宿命,扯远了~~)<br/>  以松子的另一句话为本次推荐作结:“每个人在小时候总是觉得自己闪闪发亮,长大后却什么都不对劲了,是吧?”<br/>  <br/>  PS:这部电影的原声大碟绝对值得收藏,片中有很多的场景在音乐的强效烘托下产生了化学效应一般的质变,推荐~~中谷美纪则在片中展现了令人惊艳的演技,我自己大概数了一下,她至少在片中展现有42副不同面孔,惊叹~~<br/></font>
 楼主| raulzt 发表于 2008-3-14 12: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font size=\"4\">054 “生而为人,对不起”——《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花样奇缘)<br/>  <br/>  片 名: Kiraware Matsuko no issh&amp;ocirc; <br/>  译 名: 被遗弃的松子的一生 | 松子不幸的一生 | 花样奇缘 |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 <br/>  导 演: ( 中岛哲也 Tetsuya Nakashima ) <br/>  主 演: (中谷美纪 Miki Nakatani) (瑛太 Eita) (伊势谷友介 Yusuke Iseya) (香川照之 Teruyuki Kagawa) (市川实日子 Mikako Ichikawa) (黑泽明日香 Asuka Kurosawa) <br/>   <br/>  上 映: 2006年11月24日 中国台湾 <br/>  地 区: 日本 <br/>  对 白: 日语 <br/>  颜 色: 彩色 <br/>  时 长: Hong Kong:130 <br/>  类 型: 喜剧 剧情 音乐 <br/>  分 级: 香港:IIB <br/>   <br/>  剧情介绍:<br/>  <br/>    本片改编自山田宗树的同名小说《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 <br/>    这是一个真正的灰姑娘。 <br/>    一个为爱而生,为爱而亡的女人。 <br/>    爱上谁,就只为那个人向前走,义无返顾的。 <br/>    不断为爱而伤,但也无怨无悔的松子。 <br/>    昭和22年,川尻松子(中谷美纪饰)出生在福冈县大野岛。小时候的松子经常做着白雪公主似的美梦。她本为一名大学生,毕业后当上安分的中学教师,天性善良耿直的她不愿意轻易毁了学生的前途——因包庇犯盗窃罪的学生而被学校无情地辞退,之后与立志成为畅销作家的八女川同居。同年,男友自杀,她与男友的朋友冈野发生不伦之恋,最终因冈野妻子的强烈反对而分道扬镳。后来更自暴自弃并当上浴室女郎,样子水灵身材傲人的资本使松子很快成为当地最有名气的妓女。性格渐渐火爆的松子不堪忍受男友小野寺和密友的背叛,而将这对偷情男女杀死,逃亡到东京后,她结识了理发店的师傅小岛津并生下了一小孩。但警察的穷追不舍使松子离开爱人和孩子开始了长达八年的漫长牢狱生活。出狱后,松子与曾是自己学生的龙洋一(伊势谷友介饰)重逢,两人在学校时已相互颇有好感,但碍于老师与学生的身份没有捅破这层窗户纸。此时的龙洋一沦落为赌徒,但松子与其却惺惺相惜,两人相爱了。眼看一切即将归于平静,龙却也逃不了坐牢的命运。想到自己不能给松子幸福,龙决定离开松子,然而松子却一直梦想着能与龙相守到老……尽管情路上从不缺少男人,但到了五十岁松子依然是孑然一身,过着单身的隐居封闭生活。平成13年,在枯竭的河川旁,人们发现了松子冰凉的尸体。那年,她53岁。 <br/>  <br/>  ————————————————————————————————————————————————<br/>  如今的日本电影虽然不可与其辉煌时期同日而语,但其每隔几年就有让人为之一震的电影出现,遇见它就如同不经意间撞上飞驰的火车一样,那种强烈的冲击感绝对不比其黄金时代年年出精品带来的震撼力小,2006年的《被嫌弃的松子一生》就属于这样一部电影(之间带给我同样感受的日本电影是2000年的《大逃杀》)。<br/>  <br/>  很多人喜欢将这部电影与《天使爱美丽》作比较,二者都使用了大量CG镜头和动画处理,同样都有着令人心醉的华美视觉享受,也同样采用快速剪辑手法处理影片节奏的律动问题,但相比《天使爱美丽》的甜蜜与梦幻,松子的故事就显得悲惨、黑暗许多,一切浮光掠影包括喜剧的处理手法都只是为了悲剧服务,导演多达300处的精心剪辑为我们勾勒出一个因爱而生,为爱而悲的女人一生,在让观者眼球大饱眼福的同时,也让观者的泪腺与神经一次次经受考验~~~<br/>  <br/>  应该说这是一个很残酷的故事,而且尤其让观者难过的是,在别人眼里是那么悲哀的人生,松子却当成是幸福伊甸园。本片对于松子的定位相当成果,相比小说而言,中岛哲也将松子黑暗的一面淡化不少,而是着重强调了松子纯真而又执着的一面,而且在处理松子悲剧性的宿命时候,导演也并未更多人工加工或者渲染,有意避免那种低廉的同情心,而是强调松子其实并不需要人同情,她一直都是努力有尊严的活着,但命运却似被诅咒一般与她开着残酷的玩笑。导演通过喜剧的包装或者间接性的表现来将这杯苦酒调得更浓,观者一旦感受到了忧伤的袭来,便无力挣脱出,典型的比如首尾分别通过松子侄子的嘴说到的(语气很平静的),“松子会经常面对门口那条河痛哭”,开头看不知为什么,也不会有多大感觉,但渐渐地,观者就会明白,那条河原来很像松子家乡的那条河,经历了那么多磨难的松子已经无法再回到过去,回到自己的故乡,于是这个用嘴提到的场景(影片并未直接展现)在影片最后再度被提起时候,很多人,特别是那些跟松子一样,在陌生外地流浪、生活的人们便会充分感受到这份悲凉~~而松子对爱的追求无疑是贯穿整部片子的中心,松子从未放弃追求爱的努力,甚至当她五十多岁了臃肿肥胖像猪一样寄生的时候,她也如同清纯少女般迷恋那些人气偶像,松子对每一段感情都是无条件的付出,但却从未得到真爱,虽然她从未因此后悔过什么,但当看到她在住的地方外边墙上写下“生而为人,对不起”(这句话也是她死去的作家男友留给她的最后一句话)的时候,我那不争气的眼泪还是最终流了出来,在我看来,这句话既是松子对所有在她生命当中出现过的她深爱的人们而说,也是在对她自己而言的:生活对于每个人永远都不可能是个童话,愿望如果越美好,伤口可能就越深。(从这点意识上出发,我好像突然明白了〈东爱〉中莉香和丸子那段纷扰复杂的感情的宿命,扯远了~~)<br/>  以松子的另一句话为本次推荐作结:“每个人在小时候总是觉得自己闪闪发亮,长大后却什么都不对劲了,是吧?”<br/>  <br/>  PS:这部电影的原声大碟绝对值得收藏,片中有很多的场景在音乐的强效烘托下产生了化学效应一般的质变,推荐~~中谷美纪则在片中展现了令人惊艳的演技,我自己大概数了一下,她至少在片中展现有42副不同面孔,惊叹~~<br/></font>
 楼主| raulzt 发表于 2008-3-14 13: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font size=\"4\">055 飘洋过海只是为了来爱你——《阿黛尔.雨果的故事》<br/>  <br/>  片 名: Histoire d\'Adèle H., L\' <br/>  译 名: 巫山云 <br/>  导 演: ( 弗朗索瓦·特吕弗 Fran&amp;ccedil;ois Truffaut ) <br/>  主 演: (伊莎贝尔·阿佳妮 Isabelle Adjani) (布鲁斯·罗宾逊 Bruce Robinson) ( Sylvia Marriott) ( Joseph Blatchley) ( Ivry Gitlis) ( Louise Bourdet) <br/>   <br/>  上 映: 1975年12月22日 美国 <br/>  地 区: 法国 <br/>  对 白: 法语 英语 <br/>  颜 色: 彩色 <br/>  声 音: 单声道(Mono) <br/>  时 长: 96 <br/>  类 型: 传记 剧情 <br/>  分 级: 澳大利亚:PG 加拿大:A 芬兰:K-16 法国:U 英国:12 美国:PG 西德:16 新加坡:PG <br/>  <br/>  剧情介绍<br/>  <br/>  这部1975年的影片根据法国文学巨匠维克多·雨果之女阿黛尔·雨果的经历改编。为追求年轻的英国军官阿尔伯特,阿黛尔从法国跑到美洲,然而阿尔伯特却表现得十分冷漠。阿黛尔却近乎“丧心病狂”地继续爱着这个不再爱她的男人,最终在法国孤独终老。<br/>  阿佳妮主演的成名作,她在片中饰演的阿黛儿是法国大文豪雨果的女儿,为了一心一意追求浪漫和不妥协的爱情而极力逃避家族姓氏带来的巨大压力,独自远渡重洋到英国去寻找她迷恋的英国军人。但对方并没有重视她的痴情,她在接连的沉重打击下神经错乱,最后只落得在收容院里度过余生,下场令人唏嘘。<br/>  <br/>  ——————————————————————————————————————————————————<br/>  <br/>  阿黛尔雨果的故事放到今天绝对很难让人相信,大文豪、法国精神象征的雨果的二女儿会为了所谓的爱情远渡重洋,抛弃一切,最终导致精神崩溃、收容院度过余生的悲惨遭遇,这在现今世界似乎没有它发生的土壤,但阿黛尔的举动在我看来就是一种最纯真的感知,她活得很纯粹也很果敢,而这也是特吕弗电影的典型风格:带给你对过去,对生活重新的审视和领悟。 <br/>  <br/>  特吕弗是新浪潮中将艺术、创新与商业化结合得最好的一位,在他身上,从他的创作作品中,你能明显看到美国式的黑暗悬疑电影(如希区柯克和奥逊威尔森)的影子,也能看到法国诗意电影的印记(如考克多和雷诺阿),这两者结合得最典型作品当属那部《最后一班地铁》莫属(个人认为),但在这部《阿黛尔雨果的故事》中,更多体现出来的是一种法国诗意主义电影的风格,不确定的叙事,散漫的镜头,随性自然的剪辑,简约极致的人物刻画,大段大段的心理独白,光与影的运用(大量夜间的拍摄让我想起了《雾码头》),将戏剧性降到最低,甚至成本也降到最低(片中阿黛尔的服装应该没超过三套),看起来更像是诗人似的信手涂鸦,这倒反而与阿黛尔感性与神经性的一面相得印彰,将一切自然的客观的因素简化,放大剧中人物的内心,袒露出来给观者看,这种直白的表述有时真的让人不能消化。而对于阿黛尔对于爱情的抉择这个重要KEY的处理上,特吕弗与我上面推荐的《被遗弃的松子的一生》的导演中岛哲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二者都不想让观者更多同情女主人公悲惨的一生,而是巧妙控制了观众与剧中人物之间的距离,让剧中人物在镜头前激情燃烧,让观者在屏幕前惊叹这种富于激情的美。于是,我们看到,剧中阿黛尔始终昂首阔步的前行(即使疯掉,空无一物)的时候,我们在感慨这份爱情的艰难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那一份潜在的高贵的气息~~<br/>  <br/>  不过,这部电影是一个人的电影,它不属于特吕弗,甚至不属于电影,它只能属于阿佳妮(接下来我还会依次介绍她的《罗丹的情人》和《玛尔戈王后》),这世界上好像也只有阿佳妮能完美诠释这种脆弱、敏感又高贵的略带神经质的人物形象,我时常怀疑这种气质是否就是阿佳妮本身个性的体现(尤其是她与丹尼尔.戴路易斯的感情纠缠),但不管怎么说,她演活了阿黛尔这个复杂多变又充满立体感的超级难度角色(很难相信她当年还不满20岁),从她一出场开始,她的表情、动作就一下子揪住了观者的眼球和心脏,可以说,那是一张最伟大的充满悲剧古典美的脸庞,你看到第一眼似乎就能猜到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而当真正看见阿黛尔在感情漩涡中越陷越深时,你又恨不得自己冲进屏幕把她绑架回她父亲的身旁,这种对情绪的操控,是阿佳妮赋予特吕弗的一种魔性,这种魔性如此强烈,如此耀眼,以至于特吕弗全片都没敢让阿佳妮正眼看一下镜头,我看很多影评都说因为阿佳妮的注视,镜头都碎了,这不是真的,阿佳妮在这部片子中始终是呈35度-45度面对镜头,我在想幸好它没有拍当时阿佳妮的正面特写,否则碎掉的不止镜头,恐怕还有我的心吧~~~~~<br/>  <br/>  以阿黛尔最后的台词为本次推荐作结:“这真是不可思议:一个女孩子漂洋过海,从家中来到一个全新的世界,只为和她的爱人在一起。这我能办到。”她说这话时,脸上表情刚毅无比,很像亚马逊~~<br/></font>
 楼主| raulzt 发表于 2008-3-14 13: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font size=\"4\">055 飘洋过海只是为了来爱你——《阿黛尔.雨果的故事》<br/>  <br/>  片 名: Histoire d\'Adèle H., L\' <br/>  译 名: 巫山云 <br/>  导 演: ( 弗朗索瓦·特吕弗 Fran&amp;ccedil;ois Truffaut ) <br/>  主 演: (伊莎贝尔·阿佳妮 Isabelle Adjani) (布鲁斯·罗宾逊 Bruce Robinson) ( Sylvia Marriott) ( Joseph Blatchley) ( Ivry Gitlis) ( Louise Bourdet) <br/>   <br/>  上 映: 1975年12月22日 美国 <br/>  地 区: 法国 <br/>  对 白: 法语 英语 <br/>  颜 色: 彩色 <br/>  声 音: 单声道(Mono) <br/>  时 长: 96 <br/>  类 型: 传记 剧情 <br/>  分 级: 澳大利亚:PG 加拿大:A 芬兰:K-16 法国:U 英国:12 美国:PG 西德:16 新加坡:PG <br/>  <br/>  剧情介绍<br/>  <br/>  这部1975年的影片根据法国文学巨匠维克多·雨果之女阿黛尔·雨果的经历改编。为追求年轻的英国军官阿尔伯特,阿黛尔从法国跑到美洲,然而阿尔伯特却表现得十分冷漠。阿黛尔却近乎“丧心病狂”地继续爱着这个不再爱她的男人,最终在法国孤独终老。<br/>  阿佳妮主演的成名作,她在片中饰演的阿黛儿是法国大文豪雨果的女儿,为了一心一意追求浪漫和不妥协的爱情而极力逃避家族姓氏带来的巨大压力,独自远渡重洋到英国去寻找她迷恋的英国军人。但对方并没有重视她的痴情,她在接连的沉重打击下神经错乱,最后只落得在收容院里度过余生,下场令人唏嘘。<br/>  <br/>  ——————————————————————————————————————————————————<br/>  <br/>  阿黛尔雨果的故事放到今天绝对很难让人相信,大文豪、法国精神象征的雨果的二女儿会为了所谓的爱情远渡重洋,抛弃一切,最终导致精神崩溃、收容院度过余生的悲惨遭遇,这在现今世界似乎没有它发生的土壤,但阿黛尔的举动在我看来就是一种最纯真的感知,她活得很纯粹也很果敢,而这也是特吕弗电影的典型风格:带给你对过去,对生活重新的审视和领悟。 <br/>  <br/>  特吕弗是新浪潮中将艺术、创新与商业化结合得最好的一位,在他身上,从他的创作作品中,你能明显看到美国式的黑暗悬疑电影(如希区柯克和奥逊威尔森)的影子,也能看到法国诗意电影的印记(如考克多和雷诺阿),这两者结合得最典型作品当属那部《最后一班地铁》莫属(个人认为),但在这部《阿黛尔雨果的故事》中,更多体现出来的是一种法国诗意主义电影的风格,不确定的叙事,散漫的镜头,随性自然的剪辑,简约极致的人物刻画,大段大段的心理独白,光与影的运用(大量夜间的拍摄让我想起了《雾码头》),将戏剧性降到最低,甚至成本也降到最低(片中阿黛尔的服装应该没超过三套),看起来更像是诗人似的信手涂鸦,这倒反而与阿黛尔感性与神经性的一面相得印彰,将一切自然的客观的因素简化,放大剧中人物的内心,袒露出来给观者看,这种直白的表述有时真的让人不能消化。而对于阿黛尔对于爱情的抉择这个重要KEY的处理上,特吕弗与我上面推荐的《被遗弃的松子的一生》的导演中岛哲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二者都不想让观者更多同情女主人公悲惨的一生,而是巧妙控制了观众与剧中人物之间的距离,让剧中人物在镜头前激情燃烧,让观者在屏幕前惊叹这种富于激情的美。于是,我们看到,剧中阿黛尔始终昂首阔步的前行(即使疯掉,空无一物)的时候,我们在感慨这份爱情的艰难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那一份潜在的高贵的气息~~<br/>  <br/>  不过,这部电影是一个人的电影,它不属于特吕弗,甚至不属于电影,它只能属于阿佳妮(接下来我还会依次介绍她的《罗丹的情人》和《玛尔戈王后》),这世界上好像也只有阿佳妮能完美诠释这种脆弱、敏感又高贵的略带神经质的人物形象,我时常怀疑这种气质是否就是阿佳妮本身个性的体现(尤其是她与丹尼尔.戴路易斯的感情纠缠),但不管怎么说,她演活了阿黛尔这个复杂多变又充满立体感的超级难度角色(很难相信她当年还不满20岁),从她一出场开始,她的表情、动作就一下子揪住了观者的眼球和心脏,可以说,那是一张最伟大的充满悲剧古典美的脸庞,你看到第一眼似乎就能猜到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而当真正看见阿黛尔在感情漩涡中越陷越深时,你又恨不得自己冲进屏幕把她绑架回她父亲的身旁,这种对情绪的操控,是阿佳妮赋予特吕弗的一种魔性,这种魔性如此强烈,如此耀眼,以至于特吕弗全片都没敢让阿佳妮正眼看一下镜头,我看很多影评都说因为阿佳妮的注视,镜头都碎了,这不是真的,阿佳妮在这部片子中始终是呈35度-45度面对镜头,我在想幸好它没有拍当时阿佳妮的正面特写,否则碎掉的不止镜头,恐怕还有我的心吧~~~~~<br/>  <br/>  以阿黛尔最后的台词为本次推荐作结:“这真是不可思议:一个女孩子漂洋过海,从家中来到一个全新的世界,只为和她的爱人在一起。这我能办到。”她说这话时,脸上表情刚毅无比,很像亚马逊~~<br/></fon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联盟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国德迷联盟 - GerFans.cn ( 辽ICP备17002255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0 07:43 , Processed in 0.038050 second(s), 10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