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font face=\"宋体\" size=\"3\">平型关大捷应澄清的几个问题<br/>--------------------------------------------------------------------------------<br/> <br/>□ 苗体君 窦春芳 《文史月刊》 2004年第12期 <br/>1/3页12 3 </font></p><p><font face=\"宋体\" size=\"3\"></font></p><p><font face=\"宋体\" size=\"3\">平型关大捷又称平型关战斗、平型关战役,是抗日战争时期轰动全国的战斗。最近,笔者对大量相关资料进行研究核实,认为长期以来,人们对平型关战斗的一些情况的认识不尽相同。有些内容有必要予以澄清。 </font></p><p><font face=\"宋体\" size=\"3\">一、八路军一一五师的平型关战斗是国共与日军平型关战役的一小部分。 </font></p><p><font face=\"宋体\" size=\"3\">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迅速奔赴山西抗日前线,针对日军的长驱直入,国民党第二战区总司令阎锡山提出与八路军配合共同打击进犯日军的协议,八路军副总指挥彭德怀提出了八路军的具体配合方案:以阎锡山的国民党军队坚守平型关正面,八路军一一五师隐蔽集结于敌人前进道路的侧面,从侧后夹击日军。于是彭德怀与八路军主要指战员召开会议,经过具体讨论后,电告在延安的毛泽东。 <br/>接到彭德怀、林彪的电报后,毛泽东经过反复研究,于1937年9月21日回电,同意其电报的提议。针对日军装备的精良,为避免八路军造成太大的伤亡,具体指挥平型关战斗的林彪,多次顶风冒雨勘探平型关的地形,最终选择了既是日军必经之地,且又非常适宜于打伏击战的地形。林彪制订了用2个团截击和分割行进中的敌人,用1个团切断敌军退路,留1个团为预备队,再用1个独立团和骑兵营阻击增援日军的作战计划。但在战斗打响后,根据当时的形势,林彪打破了原计划只用一一五师一个旅兵力的计划,动用了整个一一五师,对平型关战斗的胜利起到了非常重大的作用,显示了林彪非凡的军事指挥才能。 <br/>八路军的平型关战斗只是阎锡山整体作战框架的一部分,是八路军独立进行的。在国共配合作战前,双方本来就达成了协同作战的计划,但战斗打响后,国民党军队并没有出击配合,一一五师曾多次与附近的国民党部队进行联系,均没有任何结果。平型关战斗结束后,按战前计划,八路军一一五师参战部队迅速向平型关正面的东跑池一带的盆地进发,会同国民党军队共同围歼这里的日军。9月25日黄昏,八路军一一五师抢占了东跑池周围的高地,将日军包围在盆地里,但国民党军队仍然没有出现,导致平型关战斗的战果没能加以扩大,对此国民党与共产党在此问题上相互指责对方。国民党方面的材料则是说八路军一一五师提前擅自退出战斗,把国民党军队的侧面阵地完全暴露给日军,并给国民党军队造成较大伤亡。 </font></p><p><font face=\"宋体\" size=\"3\">二、八路军一一五师平型关战斗的歼敌人数。 </font></p><p><font face=\"宋体\" size=\"3\">关于平型关战斗中一一五师歼敌人数问题,许多报刊的数字差别较大,有的说“杀敌万余人”,有的说“歼灭敌人精锐部队3000余人”,有的说“杀敌在2000以上”。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大陆上大多采用了“歼敌1000多人”的说法,那么到底是多少呢?我们不妨先看一下一些教科书及专著上的数字。 <br/>胡华主编的《中国革命史讲义》(下)第474页上是这样说的:“激战终日,将平型关以东十里内地区之敌全部歼灭。击毙敌3000余,毁汽车百余辆,大车200余辆,缴获九二式野炮1门,机关枪20余挺,步枪千余支,掷弹筒20多个,战马52匹,及其它很多军用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0年5月版)。《中国近现代史大事记》第120页的记载是:“歼灭日本侵略军板垣师团3000余人。”(知识出版社1982年11月版)黑龙江人民出版1984年6月出版的《中国现代史大事记》一书的161页的记述是:“八路军一一五师在林彪、聂荣臻领导下,在平型关歼灭日军精锐板垣第五师团二十旅团主力3000多人。”但自1984年后至今大陆出版的各种书籍中关于八路军平型关大战歼灭敌人数均是1000余人。 <br/>“歼灭1000余人”的主要依据是:毛泽东1937年10月1日给博古、叶剑英、潘汉年的电报中,明确记述“打死敌人1000多人。”电文说:25日平型关战斗,除缴汽车82辆、大炮1门、炮弹2000余发、步枪百余支、打死敌人1000多人外,还包围了敌人之高级司令部,缴获秘密文件甚多。朱德、彭德怀1937年10月3日给蒋介石、程潜、阎锡山的电文中说:缴获敌人汽车80余辆(现已烧毁)、九二野炮1门(无子弹)、七三七五山炮弹3000余发、步枪300余支、机关枪20余挺,其他军用品甚多,并毙敌千余人。况且这两份电报是平型关战斗结束不久发出去的,多数大陆学者认为这个数字最为可信。当时,日军板垣师团二十一旅团主力正在平型关北面与国民党军队对垒,日军预备队1000余人和辎重队从灵邱沿山沟公路,增援其主力部队,八路军一一五师于9月25日拂晓赶到平型关附近小寨至老爷庙一带埋伏,当日军进入伏击圈后,八路军将“口袋”两头堵死,居高临下,向日军猛烈开火,敌人猝不及防,乱作一团,人马车辆拥挤在狭窄的山间公路上,经数小时激战,千名日军被全部歼灭。 <br/>从近年大陆的多种书刊上,关于八路军一一五师平型关战斗的记叙中,歼敌人数均采用“1000余人”的说法,但在缴获的战利品数字上有些不同,还有就是歼灭的日军属于什么部队,有的材料上说是“一支运输部队”,有的材料说是“精锐的主力部队”,有材料上说是“一支预备部队和辎重队”,有的材料上说是“一支辎重部队”,大陆方面的材料大多认为是“日军板垣精锐第五师团第二十一旅团主力”,港台及国外资料大多认为是“板垣第五师团后方的一支补给辎重车队”(《剑桥中华民国史》(1921-1949年)下[美]费正清、费维恺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北京)至于平型关战斗的其他方面《剑桥中华民国史》第731页是这样记述的: <br/>八路军三个师的行动得到蒋介石和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两人的批准。面对日本在山西的攻势,这些部队,尤其是第一一五师,与山西正规部队配合,但保持组织上的独立性。由于这种配合,迎来了中国在这场战斗中的首次胜利,这就是1937年9月25日发生在晋东北的平型关大捷。在当地激烈而混乱的战斗中,大部分任务由山西军队承担,林彪则对精锐的板垣第五师团后方的一支补给辎重车队布置了一次精心的伏击。日本人在一条狭窄的山沟里不意被分割成小股。然而,共产党人员只缴获到大约100条枪,而没有抓到俘虏,日本士兵顽抗到底,幸存者破坏自己的武器,然后自杀。 </font></p><p><font face=\"宋体\" size=\"3\">国民党出版的《共匪祸国史料汇编》第三卷中,有彭德怀的《关于华北根据地工作报告》一文,记述的一些文字与《剑桥中华民国史》中讲的大体相同。 <br/>关于八路军一一五师歼敌人数的表述,台湾的学者们在著书时一般采用大陆当时最流行的说法,以防止引起争论。台湾吴相湘先生编的《第二次中日战争史》记述“中共的八路军通电全国:‘在晋北平型关,一一五师与万余敌人激战……将敌人全部击溃”。蒋纬国主编的《抗日御侮》中关于平型关战斗选用林彪上报的电文“全歼敌一个大队的战绩”。而大陆出版的《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一书否定林彪上报的“全歼敌一个大队的战绩”。并引用了徐永昌、林蔚深当时拍给蒋介石的一份密电,平型关战斗结束后,国民党方面派徐永昌、林蔚深二人亲临战场进行具体的核实,然后把核实的内容拍电报密告蒋委员长,电文中歼灭日军的人数是100余人,并详述伏击的是日军运输部队,并非作战部队。 <br/>而战争另一方的日军有关八路军一一五师平型关战争没有文字记述,按照日方战史专家的说法:中共所谓的伏击战是日本战争史中没有记载的小战斗,但按中共的记载是一次非常漂亮的伏击战,若真的那样,也只可能最多打死200个日本运输兵。所以日方资料与蒋介石当时获得密电的资料的数字内容大体一致,也就是“歼敌一二百人”,同时又是“敌人的运输部队人员”,而非战斗部队。 </font></p><p><font face=\"宋体\" size=\"3\">三、八路军一一五师伤亡的人数。 </font></p><p><font face=\"宋体\" size=\"3\">那么八路军一一五师伤亡的人数到底是多少呢?大陆方面的书刊中大多没有提及具体的数字,只有少数几本书中曾提到过,如:1983年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抗日战争史》中说八路军一一五师伤亡“600余人”;1985年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张宪文主编的《中华民国史纲》第486页中,引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的1937年10月3日朱德、彭德怀致蒋介石、程潜、阎锡山电,“第一一五师亦伤亡600人左右”。但据参加八路军一一五师平型关战斗的当事人回忆,八路军伤亡人数应在1500余人左右。 </font></p><p><font face=\"宋体\" size=\"3\">《党史通讯》1984年第8期刊载了原广州军区后勤部副部长欧阳奕的回忆,欧阳奕当时在八路军一一五师卫生部工作,直接参与了伤员的救治与转运工作,他说当时按林彪的估计“最多有一二百伤员了不得了”。理由是居高临下打伏击,部队又经过了长征锻炼,有战斗经验,所以参加救护伤员的加上炊事员也只有十八个人,他们在指定地域冉庄开设了师的救护所,按林彪的估计为伤员准备好了房子,打好了地铺,还动员了一些群众帮助看护。 <br/>“战斗打响后,第一批伤员约有五、六十人于中午过后不久便运抵师救护所。谷副部长(注:谷广善同志当时是卫生部副部长)和我负责给每个伤员检查伤口,做必要的处理及吃饭等,第二天转往五台的石咀镇和耿镇的八路军总部医院。二十六、二十七日两天,伤员大量抵达,由于伤员大大超过了原估计,忙不过来,便临时把教导营的医生也调来了。原来准备的房子不够住,便将村里留守部队住的房子也全让了出来,整个村子都住满了伤员。全部收转工作持续了四、五天。前后共收转了约八九百人(此数不包括阳明堡打敌飞机场战斗的伤员)。此外,我方在战场上阵亡约700余人;轻伤能随团队活动,不需转到后方医院治疗的伤员约三四百人。这样,战斗中我全部伤亡约1500余人……伤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对敌人的武士道精神认识不足,不少同志是在打扫战场时伤亡的。” <br/>八路军伤亡1500余人的数字算是较准确的,当时敌我双方武器装备差别较大,迟浩田将军回忆,日军对我根据地扫荡时,八个日本士兵五支步枪、一挺机枪,赶着一个县城的数万军民弃城而逃。就此我们可以分析一下装备优于八路军的国民党士兵与日军的对比情况: <br/>国民党士兵每人有粗布衣两套,草鞋两双,每个师的人数是9600人,只有2000支步枪,每人拥有子弹平均只有20发,每个师拥有60挺轻重机枪,5门山炮,20辆汽车,没有坦克,空中又没有任何掩护,士兵每天只有两顿饭,其中一顿还是稀饭。据史料记载,国民党600余人从贵州出发人滇参战,步行一个月才到达战区,仅路上就饿死了300余人。而日军的一个师团有22000人,拥有9000支步枪,600挺轻重机枪,1000辆汽车,2000匹战马,200门山炮,装甲车20辆,每个士兵每月用子弹300发,所以当时日军1个大队的战斗力就相当于国民党军队1个师的战斗力。宋希濂将军曾做过认真的估计,他认为一个日本士兵的作战能力相当于七八个中国士兵,在战争期间,一个日本士兵凭一支步枪经常能阻击我一个连的运动。 <br/>对比整个抗日战争,日军与国民党兵伤亡人数为1:10,在松山战役中,日军一个联队1200人,被国民党三个军十万兵力围攻,虽然日军除1人突围外被全部歼灭,但国民党士兵却为此阵亡了1万余人。而武器装备较国民党士兵还差的八路军部队,伤亡1500余人,阵亡200余人,以此代价歼灭日军200余人,双方阵亡数字的比例达1:1,确实算是取得了辉煌的战绩。 </font></p><p><font face=\"宋体\" size=\"3\"></font></p><p><font size=\"3\"><br/><font face=\"宋体\"></font></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3-3 11:33:07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