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德迷联盟 - GerFans.cn

 找回密码
 加入联盟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接着74军的故事,再说说抗战的话题,因为历史太难忘!!!

[复制链接]
 楼主| benet06 发表于 2009-3-2 17: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北回归线</i>在2009-3-2 14:47:00的发言:</b><br/><p>为啥没发现我也说不清楚……</p><p>我猜三个原因</p><p>1日方自我感觉良好 2当地有国军部队留下的旧工事,日军知道这一情况3该伏击区地形并不适合常规意义上的伏击作战</p></div><p>     参阅了军事天地...转载一下大略的设伏过程......<img src=\"images/post/smile/dvbbs/em11.gif\" /></p><p class=\"MsoNormal\" align=\"left\"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pt; LINE-HEIGHT: 150%; TEXT-ALIGN: left; mso-margin-top-alt: auto; mso-margin-bottom-alt: auto; mso-char-indent-count: 2.0;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span style=\"COLOR: black; LINE-HEIGHT: 150%; FONT-FAMILY: 宋体; mso-bidi-font-size: 10.5pt;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一般而论,山地伏击战的理想场所是<strong>两边陡崖夹中间深沟</strong>(孙子兵法曰:<strong>挂隘地形</strong>也),然而现实的地貌未必都能满足这一条件。神头岭作为设伏地点的确不够理想,神头岭的公路横卧山梁<strong>(</strong>
                        <strong>即公路位于高凸的山梁上而并不在低凹的山沟里</strong>
                        <strong>)</strong>,两旁没有陡峻的山峰,山梁两边的地势略高于山梁中间的公路,除了紧贴公路边有一些国民党军队修筑的旧工事,这里再也没有任何隐蔽物。那些颓旧的工事仅离公路</span><span lang=\"EN-US\" style=\"COLOR: black; LINE-HEIGHT: 150%; mso-bidi-font-size: 10.5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0—100 </font></span><span style=\"COLOR: black; LINE-HEIGHT: 150%; FONT-FAMILY: 宋体; mso-bidi-font-size: 10.5pt;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米之近,在这样的地形上,欲伏击穿越山梁公路的日军,设伏部队不易隐蔽,又难于展开,极有可能使自己陷入困境!但也正由于山梁狭窄、</span><span style=\"COLOR: black; LINE-HEIGHT: 150%; FONT-FAMILY: 宋体; mso-bidi-font-size: 10.5pt;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山梁两侧深沟峭壁,这里的地形同样不利于日军车队、骑兵的运动与展开,我军如若加以大胆妙用,也有可能在战场上变不利条件为有益因素...</span></p><p class=\"MsoNormal\" align=\"left\"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pt; LINE-HEIGHT: 150%; TEXT-ALIGN: left; mso-margin-top-alt: auto; mso-margin-bottom-alt: auto; mso-char-indent-count: 2.0;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span style=\"COLOR: black; LINE-HEIGHT: 150%; FONT-FAMILY: 宋体; mso-bidi-font-size: 10.5pt;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span></p><p class=\"MsoNormal\" align=\"left\"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pt; LINE-HEIGHT: 150%; TEXT-ALIGN: left; mso-margin-top-alt: auto; mso-margin-bottom-alt: auto; mso-char-indent-count: 2.0;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span style=\"COLOR: black; LINE-HEIGHT: 150%; FONT-FAMILY: 宋体; mso-bidi-font-size: 10.5pt;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span></p><p class=\"MsoNormal\" align=\"left\"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pt; LINE-HEIGHT: 150%; TEXT-ALIGN: left; mso-margin-top-alt: auto; mso-margin-bottom-alt: auto; mso-char-indent-count: 2.0;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span style=\"COLOR: black; LINE-HEIGHT: 150%; FONT-FAMILY: 宋体; mso-bidi-font-size: 10.5pt;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依兵家常理而言,此地不宜也不敢设伏兵,所以日军对此处的防御一定麻痹。只要我军把部队藏到工事里,切实伪装良好,敌人未必发现。至于山梁狭窄的缺点,对于敌我双方同等不利,因此需要我们先发制人,出其不意地压缩敌人以展开我方。。。如果,把神头岭比作一架独木桥,在独木桥上打架,要先下手为强!!!</span></p><span style=\"COLOR: black; LINE-HEIGHT: 150%; FONT-FAMILY: 宋体; mso-bidi-font-size: 10.5pt;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span><span lang=\"EN-US\" style=\"COLOR: black; LINE-HEIGHT: 150%; mso-bidi-font-size: 10.5pt;\"><p></p><p class=\"MsoNormal\" align=\"left\"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LINE-HEIGHT: 150%; TEXT-ALIGN: left; mso-margin-top-alt: auto; mso-margin-bottom-alt: auto;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span style=\"COLOR: black; LINE-HEIGHT: 150%; FONT-FAMILY: 宋体; mso-bidi-font-size: 10.5pt; mso-font-kerning: 0pt; mso-bidi-font-family: 宋体;\">    。。。日军队伍长达数里,前后排列步兵、骑乓、车队、步兵、骑兵,自恃兵力强大,异常骄横跋扈,大摇大摆地向前行进。。。日军主力纵队先头进至神头村,稍事停顿,就派出一队由<span lang=\"EN-US\">30</span>多个骑兵组成的侦察分队向前搜索。敌侦察骑兵奔上一条放羊小道,径直朝<span lang=\"EN-US\">772 </span>团一营阵地走去,马蹄几乎踩上我埋伏战士,正如陈赓所料,他们只注意远在沟对面的申家山,对鼻子底下司空见惯的旧工事却不屑一顾,见申家山上毫无动静,便示意大队人马跟进,向神头岭公路进发。。。<span lang=\"EN-US\"><br/>     <p></p></span></span></p><p></p><p></p><p></p><p></p><p></p><p></p><p></p><p></p><p></p><p></p><p></p><p></p><p></p></span><p class=\"MsoNormal\" align=\"left\"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LINE-HEIGHT: 150%; TEXT-ALIGN: left; mso-margin-top-alt: auto; mso-margin-bottom-alt: auto;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span lang=\"EN-US\" style=\"COLOR: black; LINE-HEIGHT: 150%; FONT-FAMILY: 宋体; mso-bidi-font-size: 10.5pt; mso-font-kerning: 0pt; mso-bidi-font-family: 宋体;\"><p></p></span></p><p></p><p></p><p></p><p></p><p></p><p></p><p></p><p></p><p></p><p></p><p></p><p></p><p class=\"MsoNormal\" align=\"left\"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LINE-HEIGHT: 150%; TEXT-ALIGN: left; mso-margin-top-alt: auto; mso-margin-bottom-alt: auto;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span lang=\"EN-US\" style=\"COLOR: black; LINE-HEIGHT: 150%; FONT-FAMILY: 宋体; mso-bidi-font-size: 10.5pt; mso-font-kerning: 0pt; mso-bidi-font-family: 宋体;\"><p></p></span></p><p></p><p></p><p></p><p></p><p></p><p></p><p></p><p></p><p></p><p></p><p></p><p><img src=\"images/post/smile/dvbbs/em02.gif\" />小日本骑兵若马失前蹄,不正好砸在俺们八路同志头上嘛,可不露了馅啦......</p><p>            1500余精锐鬼子兵,魂丧神头岭,日军对陈庚所部386旅又恨又怕~~~</p><p>             此后,便有了“专打386旅”的口号,流传于华北日军中。。。。。。<img src=\"images/post/smile/dvbbs/em11.gif\" /></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3-2 22:10:10编辑过]
豹II 发表于 2009-3-2 21: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p>还是继续贴故事吧</p><p>《廖汉生回忆录》<br/>我们借长江之利,在江面上和渡口处设立了武装税卡,凡上行宜昌、下行武汉、横渡南北的商船都要从我们这个地方过,要过就要给我们纳税,连日本人做生意也要老老实实地给新四军纳税。我们收的税款相当多,全地区一年就可以搞到上亿元,少部分留做襄南建设之用,大部分送到大悟山,上交边区财政。边区和5师的经费来源主要靠襄南的税款收入。我们提出一个口号,叫作“边区第一,襄南第二”。<span style=\"DISPLAY: none;\"><br/><br/></span><br/>    襄南还担负了1 亿多元边区“建国公债”的购销任务。我们一方面广泛动员根据地内的士绅、富户认购公债,一方面运用各种关系向日伪占领区和国民党盘踞区大力推销,一直销到武汉三镇去,连<font color=\"#0000ff\">日本洋行、伪组织也购买了数额可观的公债</font>。根据地急需的药品、布匹、硫磺、钢材、铜材等日伪禁运物资,我们都有办法从敌占区购运出来。在敌人的封锁中,襄南根据地却呈现出人民乐业、商贾云集的景象。</p><p>==============================================================================</p><p>廖老的回忆录很有趣,反映了抗战中另外一个侧面。</p><p></p>
 楼主| benet06 发表于 2009-3-2 22: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豹II</i>在2009-3-2 21:30:00的发言:</b><br/><p>还是继续贴故事吧</p><p>《廖汉生回忆录》<br/>我们借长江之利,在江面上和渡口处设立了武装税卡,凡上行宜昌、下行武汉、横渡南北的商船都要从我们这个地方过,要过就要给我们纳税,连日本人做生意也要老老实实地给新四军纳税。我们收的税款相当多,全地区一年就可以搞到上亿元,少部分留做襄南建设之用,大部分送到大悟山,上交边区财政。边区和5师的经费来源主要靠襄南的税款收入。我们提出一个口号,叫作“边区第一,襄南第二”。<span style=\"DISPLAY: none;\"><br/><br/></span><br/>    襄南还担负了1 亿多元边区“建国公债”的购销任务。我们一方面广泛动员根据地内的士绅、富户认购公债,一方面运用各种关系向日伪占领区和国民党盘踞区大力推销,一直销到武汉三镇去,连<font color=\"#0000ff\">日本洋行、伪组织也购买了数额可观的公债</font>。根据地急需的药品、布匹、硫磺、钢材、铜材等日伪禁运物资,我们都有办法从敌占区购运出来。在敌人的封锁中,襄南根据地却呈现出人民乐业、商贾云集的景象。</p><p>==============================================================================</p><p>廖老的回忆录很有趣,反映了抗战中另外一个侧面。</p><p></p></div><p>      史记货殖列传:\"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 </p><p>      小鬼子,压根就不是啥好鸟,个个都是无利不起早的主~~~给咱边区纳税,买咱边区的公债,图得就是利滚利~~~<img src=\"images/post/smile/dvbbs/em02.gif\" /></p>
youngcot 发表于 2009-3-2 22: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北回归线</i>在2009-3-2 14:47:00的发言:</b><br/><p>为啥没发现我也说不清楚……</p><p>我猜三个原因</p><p>1日方自我感觉良好 2当地有国军部队留下的旧工事,日军知道这一情况3该伏击区地形并不适合常规意义上的伏击作战</p></div><p>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小鬼子有点书呆子了</p>
回廊巡逻兵 发表于 2009-3-3 06: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北回归线 发表于 2009-3-3 08: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p>步枪500是很正常的</p><p>因为部队里配属机关兵,通讯兵,后勤,正负司机均无步枪</p><p>迫击炮、掷弹筒(每具2人),轻重机枪正负射手(每挺机枪4人,主副射手、两个弹药手,因为歪把子的供弹设计及其bt)、所有军官同样均无步枪</p><p>再抛掉作战损毁</p><p>结合历次作战对应的数</p><p>500的步枪缴获 对应 1500的部队 是符合常识的</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3-3 8:36:06编辑过]
 楼主| benet06 发表于 2009-3-3 09: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p><img src=\"images/post/smile/dvbbs/em02.gif\" />;楼上各位,谈得欢啊~~~各位分析得都不无道理~~~</p><p>不过嘛,管他1500还是500的,总之,这一战着实把鬼子给敲得胆寒心虚了,不敢肆无忌惮地</p><p>嚣张跋扈了,知道咱中国军队也不是好惹的了~~~陈庚作为国共二党的双料福将,蒋校长、周主任</p><p>都颇为器重之~~~小日本也不敢怠慢啊~~~<img src=\"images/post/smile/dvbbs/em02.gif\" /></p>
豹II 发表于 2009-3-3 09: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陈大将的段子那可是相当的多滴
Lothar 发表于 2009-3-3 10: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北回归线</i>在2009-3-3 8:27:00的发言:</b><br/><p>步枪500是很正常的</p><p>因为部队里配属机关兵,通讯兵,后勤,正负司机均无步枪</p><p>迫击炮、掷弹筒(每具2人),轻重机枪正负射手(每挺机枪4人,主副射手、两个弹药手,因为歪把子的供弹设计及其bt)、所有军官同样均无步枪</p><p>再抛掉作战损毁</p><p>结合历次作战对应的数</p><p>500的步枪缴获 对应 1500的部队 是符合常识的</p><br/></div><p></p><p>八路军一次消灭日军千余人规模的战斗有多少次?</p>
豹II 发表于 2009-3-3 10: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Lothar</i>在2009-3-3 10:21:00的发言:</b><br/><p></p><p>八路军一次消灭日军千余人规模的战斗有多少次?</p></div><p>平型关战斗   广阳伏击战  黄河河防战 神头岭战斗 长乐村伏击战 汾离公路战斗 滑石片伏击战  黄土岭战斗</p><p>上下细腰涧战斗 邢沙永战役   百团大战 </p><p>另外 齐会战斗也是歼灭大队级别的作战</p><p>新四军受本身部队规模和地域限制,大规模作战较少,主要苏中、苏北反“扫荡”作战(这个我爷爷参加了……)</p><p></p><p><br/> <br/></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3-3 10:52:16编辑过]
Lothar 发表于 2009-3-3 10: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豹II</i>在2009-3-3 10:47:00的发言:</b><br/><p>平型关战斗   广阳伏击战  黄河河防战 神头岭战斗 长乐村伏击战 汾离公路战斗 滑石片伏击战  黄土岭战斗</p><p>上下细腰涧战斗 邢沙永战役   百团大战 </p><p>另外 齐会战斗也是歼灭大队级别的作战</p><p>新四军受本身部队规模和地域限制,大规模作战较少,主要苏中、苏北反“扫荡”作战(这个我爷爷参加了……)</p><p></p><p><br/> <br/></p><br/></div><p>别的不知道,好象平型关最后核定的人数没有这么多吧.</p>
豹II 发表于 2009-3-3 10: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p>1000人左右</p><p>除了日本自己的《华北治安战》,我没看到过其他离谱的数据</p>
 楼主| benet06 发表于 2009-3-3 11: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豹II</i>在2009-3-3 9:36:00的发言:</b><br/>陈大将的段子那可是相当的多滴</div><p>     长征时,作为中央红军干部团团长,足见中央对其之信任~~~干特科出身的~~~肚子里弯弯绕子忒多,小日本玩儿不过他老人家~~~</p>    <img src=\"images/post/smile/dvbbs/em11.gif\" />
Lothar 发表于 2009-3-3 11: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p><font face=\"宋体\" size=\"3\">平型关大捷应澄清的几个问题<br/>--------------------------------------------------------------------------------<br/> <br/>□ 苗体君 窦春芳 《文史月刊》 2004年第12期 <br/>1/3页12 3  </font></p><p><font face=\"宋体\" size=\"3\"></font></p><p><font face=\"宋体\" size=\"3\">平型关大捷又称平型关战斗、平型关战役,是抗日战争时期轰动全国的战斗。最近,笔者对大量相关资料进行研究核实,认为长期以来,人们对平型关战斗的一些情况的认识不尽相同。有些内容有必要予以澄清。 </font></p><p><font face=\"宋体\" size=\"3\">一、八路军一一五师的平型关战斗是国共与日军平型关战役的一小部分。 </font></p><p><font face=\"宋体\" size=\"3\">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迅速奔赴山西抗日前线,针对日军的长驱直入,国民党第二战区总司令阎锡山提出与八路军配合共同打击进犯日军的协议,八路军副总指挥彭德怀提出了八路军的具体配合方案:以阎锡山的国民党军队坚守平型关正面,八路军一一五师隐蔽集结于敌人前进道路的侧面,从侧后夹击日军。于是彭德怀与八路军主要指战员召开会议,经过具体讨论后,电告在延安的毛泽东。 <br/>接到彭德怀、林彪的电报后,毛泽东经过反复研究,于1937年9月21日回电,同意其电报的提议。针对日军装备的精良,为避免八路军造成太大的伤亡,具体指挥平型关战斗的林彪,多次顶风冒雨勘探平型关的地形,最终选择了既是日军必经之地,且又非常适宜于打伏击战的地形。林彪制订了用2个团截击和分割行进中的敌人,用1个团切断敌军退路,留1个团为预备队,再用1个独立团和骑兵营阻击增援日军的作战计划。但在战斗打响后,根据当时的形势,林彪打破了原计划只用一一五师一个旅兵力的计划,动用了整个一一五师,对平型关战斗的胜利起到了非常重大的作用,显示了林彪非凡的军事指挥才能。 <br/>八路军的平型关战斗只是阎锡山整体作战框架的一部分,是八路军独立进行的。在国共配合作战前,双方本来就达成了协同作战的计划,但战斗打响后,国民党军队并没有出击配合,一一五师曾多次与附近的国民党部队进行联系,均没有任何结果。平型关战斗结束后,按战前计划,八路军一一五师参战部队迅速向平型关正面的东跑池一带的盆地进发,会同国民党军队共同围歼这里的日军。9月25日黄昏,八路军一一五师抢占了东跑池周围的高地,将日军包围在盆地里,但国民党军队仍然没有出现,导致平型关战斗的战果没能加以扩大,对此国民党与共产党在此问题上相互指责对方。国民党方面的材料则是说八路军一一五师提前擅自退出战斗,把国民党军队的侧面阵地完全暴露给日军,并给国民党军队造成较大伤亡。 </font></p><p><font face=\"宋体\" size=\"3\">二、八路军一一五师平型关战斗的歼敌人数。 </font></p><p><font face=\"宋体\" size=\"3\">关于平型关战斗中一一五师歼敌人数问题,许多报刊的数字差别较大,有的说“杀敌万余人”,有的说“歼灭敌人精锐部队3000余人”,有的说“杀敌在2000以上”。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大陆上大多采用了“歼敌1000多人”的说法,那么到底是多少呢?我们不妨先看一下一些教科书及专著上的数字。 <br/>胡华主编的《中国革命史讲义》(下)第474页上是这样说的:“激战终日,将平型关以东十里内地区之敌全部歼灭。击毙敌3000余,毁汽车百余辆,大车200余辆,缴获九二式野炮1门,机关枪20余挺,步枪千余支,掷弹筒20多个,战马52匹,及其它很多军用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0年5月版)。《中国近现代史大事记》第120页的记载是:“歼灭日本侵略军板垣师团3000余人。”(知识出版社1982年11月版)黑龙江人民出版1984年6月出版的《中国现代史大事记》一书的161页的记述是:“八路军一一五师在林彪、聂荣臻领导下,在平型关歼灭日军精锐板垣第五师团二十旅团主力3000多人。”但自1984年后至今大陆出版的各种书籍中关于八路军平型关大战歼灭敌人数均是1000余人。 <br/>“歼灭1000余人”的主要依据是:毛泽东1937年10月1日给博古、叶剑英、潘汉年的电报中,明确记述“打死敌人1000多人。”电文说:25日平型关战斗,除缴汽车82辆、大炮1门、炮弹2000余发、步枪百余支、打死敌人1000多人外,还包围了敌人之高级司令部,缴获秘密文件甚多。朱德、彭德怀1937年10月3日给蒋介石、程潜、阎锡山的电文中说:缴获敌人汽车80余辆(现已烧毁)、九二野炮1门(无子弹)、七三七五山炮弹3000余发、步枪300余支、机关枪20余挺,其他军用品甚多,并毙敌千余人。况且这两份电报是平型关战斗结束不久发出去的,多数大陆学者认为这个数字最为可信。当时,日军板垣师团二十一旅团主力正在平型关北面与国民党军队对垒,日军预备队1000余人和辎重队从灵邱沿山沟公路,增援其主力部队,八路军一一五师于9月25日拂晓赶到平型关附近小寨至老爷庙一带埋伏,当日军进入伏击圈后,八路军将“口袋”两头堵死,居高临下,向日军猛烈开火,敌人猝不及防,乱作一团,人马车辆拥挤在狭窄的山间公路上,经数小时激战,千名日军被全部歼灭。 <br/>从近年大陆的多种书刊上,关于八路军一一五师平型关战斗的记叙中,歼敌人数均采用“1000余人”的说法,但在缴获的战利品数字上有些不同,还有就是歼灭的日军属于什么部队,有的材料上说是“一支运输部队”,有的材料说是“精锐的主力部队”,有材料上说是“一支预备部队和辎重队”,有的材料上说是“一支辎重部队”,大陆方面的材料大多认为是“日军板垣精锐第五师团第二十一旅团主力”,港台及国外资料大多认为是“板垣第五师团后方的一支补给辎重车队”(《剑桥中华民国史》(1921-1949年)下[美]费正清、费维恺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北京)至于平型关战斗的其他方面《剑桥中华民国史》第731页是这样记述的: <br/>八路军三个师的行动得到蒋介石和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两人的批准。面对日本在山西的攻势,这些部队,尤其是第一一五师,与山西正规部队配合,但保持组织上的独立性。由于这种配合,迎来了中国在这场战斗中的首次胜利,这就是1937年9月25日发生在晋东北的平型关大捷。在当地激烈而混乱的战斗中,大部分任务由山西军队承担,林彪则对精锐的板垣第五师团后方的一支补给辎重车队布置了一次精心的伏击。日本人在一条狭窄的山沟里不意被分割成小股。然而,共产党人员只缴获到大约100条枪,而没有抓到俘虏,日本士兵顽抗到底,幸存者破坏自己的武器,然后自杀。 </font></p><p><font face=\"宋体\" size=\"3\">国民党出版的《共匪祸国史料汇编》第三卷中,有彭德怀的《关于华北根据地工作报告》一文,记述的一些文字与《剑桥中华民国史》中讲的大体相同。 <br/>关于八路军一一五师歼敌人数的表述,台湾的学者们在著书时一般采用大陆当时最流行的说法,以防止引起争论。台湾吴相湘先生编的《第二次中日战争史》记述“中共的八路军通电全国:‘在晋北平型关,一一五师与万余敌人激战……将敌人全部击溃”。蒋纬国主编的《抗日御侮》中关于平型关战斗选用林彪上报的电文“全歼敌一个大队的战绩”。而大陆出版的《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一书否定林彪上报的“全歼敌一个大队的战绩”。并引用了徐永昌、林蔚深当时拍给蒋介石的一份密电,平型关战斗结束后,国民党方面派徐永昌、林蔚深二人亲临战场进行具体的核实,然后把核实的内容拍电报密告蒋委员长,电文中歼灭日军的人数是100余人,并详述伏击的是日军运输部队,并非作战部队。 <br/>而战争另一方的日军有关八路军一一五师平型关战争没有文字记述,按照日方战史专家的说法:中共所谓的伏击战是日本战争史中没有记载的小战斗,但按中共的记载是一次非常漂亮的伏击战,若真的那样,也只可能最多打死200个日本运输兵。所以日方资料与蒋介石当时获得密电的资料的数字内容大体一致,也就是“歼敌一二百人”,同时又是“敌人的运输部队人员”,而非战斗部队。 </font></p><p><font face=\"宋体\" size=\"3\">三、八路军一一五师伤亡的人数。 </font></p><p><font face=\"宋体\" size=\"3\">那么八路军一一五师伤亡的人数到底是多少呢?大陆方面的书刊中大多没有提及具体的数字,只有少数几本书中曾提到过,如:1983年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抗日战争史》中说八路军一一五师伤亡“600余人”;1985年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张宪文主编的《中华民国史纲》第486页中,引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的1937年10月3日朱德、彭德怀致蒋介石、程潜、阎锡山电,“第一一五师亦伤亡600人左右”。但据参加八路军一一五师平型关战斗的当事人回忆,八路军伤亡人数应在1500余人左右。 </font></p><p><font face=\"宋体\" size=\"3\">《党史通讯》1984年第8期刊载了原广州军区后勤部副部长欧阳奕的回忆,欧阳奕当时在八路军一一五师卫生部工作,直接参与了伤员的救治与转运工作,他说当时按林彪的估计“最多有一二百伤员了不得了”。理由是居高临下打伏击,部队又经过了长征锻炼,有战斗经验,所以参加救护伤员的加上炊事员也只有十八个人,他们在指定地域冉庄开设了师的救护所,按林彪的估计为伤员准备好了房子,打好了地铺,还动员了一些群众帮助看护。 <br/>“战斗打响后,第一批伤员约有五、六十人于中午过后不久便运抵师救护所。谷副部长(注:谷广善同志当时是卫生部副部长)和我负责给每个伤员检查伤口,做必要的处理及吃饭等,第二天转往五台的石咀镇和耿镇的八路军总部医院。二十六、二十七日两天,伤员大量抵达,由于伤员大大超过了原估计,忙不过来,便临时把教导营的医生也调来了。原来准备的房子不够住,便将村里留守部队住的房子也全让了出来,整个村子都住满了伤员。全部收转工作持续了四、五天。前后共收转了约八九百人(此数不包括阳明堡打敌飞机场战斗的伤员)。此外,我方在战场上阵亡约700余人;轻伤能随团队活动,不需转到后方医院治疗的伤员约三四百人。这样,战斗中我全部伤亡约1500余人……伤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对敌人的武士道精神认识不足,不少同志是在打扫战场时伤亡的。” <br/>八路军伤亡1500余人的数字算是较准确的,当时敌我双方武器装备差别较大,迟浩田将军回忆,日军对我根据地扫荡时,八个日本士兵五支步枪、一挺机枪,赶着一个县城的数万军民弃城而逃。就此我们可以分析一下装备优于八路军的国民党士兵与日军的对比情况: <br/>国民党士兵每人有粗布衣两套,草鞋两双,每个师的人数是9600人,只有2000支步枪,每人拥有子弹平均只有20发,每个师拥有60挺轻重机枪,5门山炮,20辆汽车,没有坦克,空中又没有任何掩护,士兵每天只有两顿饭,其中一顿还是稀饭。据史料记载,国民党600余人从贵州出发人滇参战,步行一个月才到达战区,仅路上就饿死了300余人。而日军的一个师团有22000人,拥有9000支步枪,600挺轻重机枪,1000辆汽车,2000匹战马,200门山炮,装甲车20辆,每个士兵每月用子弹300发,所以当时日军1个大队的战斗力就相当于国民党军队1个师的战斗力。宋希濂将军曾做过认真的估计,他认为一个日本士兵的作战能力相当于七八个中国士兵,在战争期间,一个日本士兵凭一支步枪经常能阻击我一个连的运动。 <br/>对比整个抗日战争,日军与国民党兵伤亡人数为1:10,在松山战役中,日军一个联队1200人,被国民党三个军十万兵力围攻,虽然日军除1人突围外被全部歼灭,但国民党士兵却为此阵亡了1万余人。而武器装备较国民党士兵还差的八路军部队,伤亡1500余人,阵亡200余人,以此代价歼灭日军200余人,双方阵亡数字的比例达1:1,确实算是取得了辉煌的战绩。 </font></p><p><font face=\"宋体\" size=\"3\"></font></p><p><font size=\"3\"><br/><font face=\"宋体\"></font></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3-3 11:33:07编辑过]
 楼主| benet06 发表于 2009-3-3 11: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豹II</i>在2009-3-3 10:47:00的发言:</b>
                <p>新四军受本身部队规模和地域限制,大规模作战较少,主要苏中、苏北反“扫荡”作战(这个我爷爷参加了……)</p><p></p><p><br/> <br/></p><br/></div><p>     抗日英雄之后,难怪对我党我军抗战史,谙熟于心~~~豹子多给哥几个来两段子,抗日的故事百听不厌~~~<img src=\"images/post/smile/dvbbs/em02.gif\" /></p>
Lothar 发表于 2009-3-3 11: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p><font size=\"3\">解密平型关战役的迷案<br/>2008-01-16 09:29:40 来源: 先锋国家历史 网友评论 335 条 点击查看  1937年9月22日深夜至9月25日上午,中国山西省西北角上,那个叫“团城口”的村庄外险要山梁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font></p><p><font size=\"3\">先锋国家历史网易专稿,请勿转载</font></p><p><font size=\"3\">追寻平型关下的谜团</font></p><p><font size=\"3\">■[美国]高伐林</font></p><p><font size=\"3\">1937年9月22日深夜至9月25日上午,中国山西省西北角上,那个叫“团城口”的村庄外险要山梁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为了父辈的荣誉,抗日名将高桂滋的子女,70年来一直追寻着真相。</font></p><p><font size=\"3\"></font></p><p><font size=\"3\"></font></p><p><font size=\"3\">平型关战役遗址<br/>高斌是中国抗日名将高桂滋的独生子。“西安事变”爆发后,蒋介石被张学良、杨虎城扣押,就被软禁在高公馆——那是高桂滋刚建成还没有来得及搬进去住的住宅,被张学良借去派了这个临时用场,现在这里是陕西省作家协会所在地。</font></p><p><font size=\"3\">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高桂滋请缨抗战,于7月9日奔赴南口前线,后被任命为第17军军长兼第84师师长。井儿沟、喜峰砦两役,与藤井少将指挥的两个配备精良武器的伪蒙军教导团恶战,俘敌280余名,打死打伤800余人,缴获迫击炮6门、轻重机枪13挺等大量武器装备和120余匹马,藤井仅以身免,被史家称为“平绥线战场仅有的胜利”。9月14日,在广灵火烧岭与日军板垣师团又恶战了一场的高桂滋,按照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的命令,仓促赶到平型关北翼的团城口、迷回村一带,在全长约30里的许多山头布防。</font></p><p><font size=\"3\">中国民众熟知“平型关大捷”,实际上,林彪率领的八路军115师的平型关伏击战,是整个平型关战役的一个组成部分,整个战役中最惨烈的血雨腥风,笼罩在高桂滋指挥的84师拼死防守的阵地。</font></p><p><font size=\"3\">高斌回忆,我爸爸率领的84师,是“杂牌军”,当时交给他指挥的李仙洲21师,是蒋介石的嫡系中央军。参加平型关战役的晋绥军、陕军、晋军、中央军和八路军有十来万人,其中像我父亲指挥的84师、21师,晋军的73师、独3旅等部队从前方退来,伤亡减员严重,没有得到休整补充;而像晋军郭宗汾的军队从后面开到,并无对日作战经验;口音混杂,装备悬殊,士气和战力差别很大,主军、客军又打算各异,根本来不及上下左右好好沟通……没有办法;日寇不容人有喘息之机,有名的精锐之旅坂垣师团,带着伪蒙军队,正马不停蹄一天几十里急速追来!</font></p><p><font size=\"3\">临战变卦</font></p><p><font size=\"3\">汪精卫曾有个一针见血的说法:中国并无真正的“国防”,只有“省防”,至多是“数省联防”。这道出中国面对日寇侵略的一个要害问题:无论山东省主席韩复榘,还是察哈尔省主席刘汝明,哪有什么“全国一盘棋”、“覆巢之下无完卵”的观念,幻想着让自己的地盘侥幸躲过一劫。从日本士官学校毕业的“山西王”阎锡山也不例外,他利用各种手段和社会关系,企图把日寇祸水引到别处,但日寇沿着平绥线直扑他的地盘,避无可避,只得匆忙调兵遣将抗击。南京中央政府担心日寇攻占山西,长驱直入南下四川,也匆忙调来援军。</font></p><p><font size=\"3\">1937年8月底,阎锡山把前线总指挥部设于雁门关下一所窑洞,同周恩来、彭德怀会商制定第二战区战役计划,作战方针为“利用山地歼灭敌人”。阎锡山在日寇汹涌而来之际分析:日军欲图晋绥,必先争太原;欲争太原,必先夺大同,于是调集重兵布下迎战阵势。</font></p><p><font size=\"3\">没想到,日军于9月13日攻占大同,主力板垣师团却打了个“左勾拳”,避实就虚,挥军直指平型关,沿着板垣征四郎在一年前强横地假借“游历五台山”而亲事勘查的路线,要越过平型关天险,抄击雁门关中国军队的后方。阎锡山大同会战计划流产,雁门关一带兵力雄厚而无用武之地,而平型关一带则危如累卵,只好赶紧调兵赶往平型关。</font></p><p><font size=\"3\">阎锡山原来的构想是:我方11个军、10余万人,放日军进入平型关之后,再封死其退路,在平型关以西、繁峙以东沙河一带开阔地决战,打一个包围战。这一方案风险很大,但若下定决心就这么打,也未必没有胜算。阎锡山自诩这个部署为“口袋阵”,亲召他的嫡系陈长捷、郭宗汾两名军长面授要领,又派高参到平型关、团城口等处,向高桂滋等将领传达。</font></p><p><font size=\"3\">在关键时刻,前线指挥官却犹豫起来。</font></p><p><font size=\"3\">前线指挥官是第六集团军总司令杨爱源,副总司令是孙楚。孙楚深得杨的信任,杨对之言听计从。正是孙楚,突然对这一放日寇进关、关门围歼的计划产生了怀疑。他首先说服了杨,然后赶到阎锡山那里,力陈这一方略之弊,使阎在大敌当前时临场变卦,决定不放日寇进平型关,改为拒敌于关外。</font></p><p><font size=\"3\">军情本来瞬息万变,必须根据敌我战况灵活应对,但是这一次改变却实在太仓促。</font></p><p><font size=\"3\">如果只有晋绥军,守土有责,平型关这一仗阎锡山硬着头皮也得打。可是来了三支客军:八路军115师,高桂滋17军,刘茂恩15军,阎锡山的想法就复杂了。他本想让八路军和高桂滋一起守平型关正面,周恩来、彭德怀提出,这非八路军所长,不如让115师隐蔽集结于日军前进道路的侧面,从敌后伏击,阎同意了。</font></p><p><font size=\"3\">我军布防时,虽然并不确知日寇的主攻矛头所向,但根据地形地貌判断,平型关、东西跑池和团城口应是主战场。事实证明,84师防守的团城口,承受了日军最大的进攻压力。</font></p><p><font size=\"3\">灵丘县与繁峙县交界处内长城上的团城口,东南到平型关直线距离为8公里。团城口以东是一片扇形台地,一条东西向的马车路,穿过团城口直向西南方将近20公里外的繁峙县大营镇。</font></p><p><font size=\"3\">高斌摊开当年许多战报、电报、官兵回忆录,有的是他从美国的中文、日文史籍中查到的,有的是他在西安工作的妹妹高士洁多年从档案馆、图书馆和政协等单位苦心搜集的。这些资料上,“激战甚烈”、“重伤”、“阵亡”、“全部殉国”、“伤亡殆尽”等字样比比皆是,字里行间弥漫着血火硝烟。</font></p><p><font size=\"3\">一个争论了70年的问题</font></p><p><font size=\"3\">9月22日夜11时,日军第五师团21旅团四、五千人配战车尾随我第73师,进逼至平型关前,在平型关前繁(繁峙)代(代县)公路上与高桂滋部王新耀营派出的断路部队遭遇,爆发激战。</font></p><p><font size=\"3\">进攻84师阵地的是坂垣机械化部队,装备精良,整天炮兵轰击。战前虽然中央给山西拨了国防经费,但这一带事先并未挖设工事,84师官兵进驻后匆忙挖的掩体无法抵挡日军猛烈炮火,石片横飞,加重了我军伤亡。到下午4时,敌军终被击退,吕晓韬一度出击,缴获轻机枪四挺等武器。</font></p><p><font size=\"3\">23日凌晨5时,晋绥军第七集团军总司令兼第35军军长傅作义,接到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的电话命令:“敌以优势兵力攻我平型关阵地,我84师与敌苦战中,已调71师郭宗汾部前往大营布防,35军所属步兵2旅,着用汽车输送至大营附近,增援平型关战斗。”阎并命令傅作义与杨爱源联合指挥平型关战事。</font></p><p><font size=\"3\">傅作义主张乘日援军未到,我军将预备队投入到团城口方向全线出击,全歼关前日军。原定24日出击,但是郭宗汾称“预备队71师行军疲劳”,改为9月25日凌晨出击。傅作义无奈,只好赶快通知八路军总部转告林彪,推迟一天出击——好险,林彪的报务员正要关掉电台出发,他们赶忙派通信员通知已经在行军中的部队。</font></p><p><font size=\"3\">9月24日是高桂滋的将士打得最惨烈的一天。敌增兵五千余,向平型关东西跑池、团城口及讲堂村各阵地猛攻。炮击甚烈,激战终日,高军伤亡惨重,各处告急,无兵可派。高桂滋急电阎锡山和孙楚请求增援,却没有盼来援军。</font></p><p><font size=\"3\">阎锡山命令傅作义赴大营附近指挥。傅率幕僚于午夜12时进驻大营附近之河南村后,又得知郭宗汾师“因天雨行动困难”,出击“延后二小时”——作战方案变更,总指挥傅作义竟然不知情!</font></p><p><font size=\"3\">9月25日凌晨,84师501团2营营长邵春起腿部负伤,被勤务兵救下火线,2006年10月,高龄95岁的老人对前去看望他的高士洁回忆:“我负伤时,阵地上已经没有能作战的人了。”</font></p><p><font size=\"3\">高桂滋的84师连日血战损失惨重,渐不能支,上午10时左右团城口一带阵地陆续被敌突破。502团代理团长杜文卿在率队强堵阵地突破口时,壮烈牺牲。</font></p><p><font size=\"3\">郭宗汾71师按再三延迟的方案,应于上午8时抵达攻击位置,由团城口以北出击,但据晋绥军人员回忆录及战报记录:遭到攻占了团城口高桂滋阵地的日军射击,出击受阻!</font></p><p><font size=\"3\">怪呀,上午10时,高师残兵失守部分山头,怎么郭宗汾8时出击就说遭到高桂滋阵地上日军射击?</font></p><p><font size=\"3\">这正是后来争论了70年的问题。</font></p><p><font size=\"3\">五改出击时间</font></p><p><font size=\"3\">高斌说:傅作义不愧为名将,他极力主张在日军大批增援部队尚未赶到之际,集中优势兵力多路出击,全歼关前敌人。奈何,傅作义不是晋军的掌门人。 </font></p><p><font size=\"3\">二战区“爰定于24日出击”,然而,郭宗汾71师却“以出击军行军疲劳之故,变更为25日拂晓前”动手。</font></p><p><font size=\"3\">对此,高斌百思莫解:高桂滋等不少部队都是从河北、察哈尔一路阻击、千里转移到这里,战斗减员十分严重,两个月来连续作战,没有时间休息整顿,接到命令后,立即构筑简易工事投入了战斗;而郭宗汾部还没有跟日本人交过手呢,又是在山西本乡本土,不说养精蓄锐吧,也是以逸待劳,怎么就“行军疲劳”不能马上上阵?同为晋军将领的陈长捷不是还称赞郭宗汾“该部初次上抗日战场,士气尤锐”吗!</font></p><p><font size=\"3\">出击时间后来再次推迟。按84师高建白旅长的回忆:出击从24日下午6时,推到晚8时,再推到晚12时,又推到25日凌晨4时,又因雨推到8时以后——“改变五次,结果没有出动一兵一卒”。</font></p><p><font size=\"3\">当出击时间一再延迟时,在最前线快顶不住的84师高建白旅长等人,逼问晋军202旅旅长陈光斗究竟何时出击,陈拿出一纸命令:“郭载阳(即郭宗汾)转阎长官命令‘无本长官电话命令不得出击’。”</font></p><p><font size=\"3\">高斌说:“战机稍纵即逝,这推迟一天,对于战争胜负、对高桂滋的部队来讲事关重大!”</font></p><p><font size=\"3\">而郭宗汾71师战报更称:9月25日,由于高桂滋84师据守的团城口阵地,竟被日寇占领向他们射击,导致71师出击受阻。</font></p><p><font size=\"3\">《抗日战史·太原会战》说:“平型关正面之敌,获援军五千余后,于本(24)日拂晓起,复向我平型关、团城口及讲堂村一带阵地攻击,并以战车队向我东跑池以南冲击,战斗至晚,敌未得逞。”“至25日,我第71师各部队正前进之际,适敌铃木兵团及伪蒙军亦向我84师团城口附近阵地攻击,第84师被迫撤退,敌遂占领团城口、鹞子涧、六郎城一带高地。我第71师,沿公路前进之第404团,于2时许与上述之敌遭遇。”</font></p><p><font size=\"3\">这里说的是:高的第84师于9月25日在铃木兵团及伪蒙军攻击下“被迫撤退”。时间虽然没有注明,但是说郭宗汾的71师“2时许”与敌遭遇——71师出击是在上午8时以后,可见这里“2时”只能是午后2时。</font></p><p><font size=\"3\">时任84师营长的邵春起现仍健在,他曾撰文回忆当时的血战,令人惊心动魄:</font></p><p><font size=\"3\">高桂滋虽然多次向总指挥杨爱源及阎锡山请求增援,他们每次都答应,但始终未见派来一兵一卒。终因伤亡过重,阵地无人固守,于26日沦入敌手。</font></p><p><font size=\"3\">他说的是,阵地无人固守,9月26日“沦入敌手”。</font></p><p><font size=\"3\">抨击高桂滋“下令撤退”的将领,以时任晋军61军军长的陈长捷为代表。陈长捷1948年担任天津警备司令,被解放军俘虏,被判为“战犯”关押多年,1959年获特赦。他在回忆录中说:</font></p><p><font size=\"3\">高部的团城口、鹞子涧、西跑池间阵线,虽不断受敌炮击,守军依托强固阵地,配备稍疏,尚无重大伤亡。由于攻平型关之敌源源北展,高部发生了恐慌。一闻郭军到达大营,更加紧向孙楚呼告不克支持,且直接要求郭军即刻增加前线守御。郭以奉令出击为辞。孙对双方争执,未加明确节制,固知高部意存避敌,以为郭军集结好,一展开出击,便得立解纠纷。……由于错觉而怨愤,擅自放弃团城口、鹞子涧、东西跑池各部亦均退迷回村,再缩避于恒山方面,依刘茂恩军,共同保存实力,耍着杂牌军的故态。……为了对孙、郭泄愤,故意闪开团城口、鹞子涧险隘,让贸然出击的郭军碰钉子去……</font></p><p><font size=\"3\">在陈长捷笔下,高桂滋部不仅“无重大伤亡”,只是“发生了恐慌”、“意存避敌”、“耍着杂牌军的故态”,更严重的是,“为了对孙、郭泄愤,故意闪开团城口、鹞子涧险隘,让贸然出击的郭军碰钉子去”。如果说,“擅自放弃”防地还只是为保存自己,故意闪开险隘让郭军“碰钉子”简直就是配合日寇、陷害友军了!对于抗日军人来讲,这实在是一个非同小可的指控。</font></p><p><font size=\"3\">陈长捷这一说法对后世影响甚大,陶纯所著《血色雄关》一书是最突出的一例,用文学手法铺陈渲染,绘声绘色地描写了这一过程。</font></p><p><font size=\"3\"></font></p><p><font size=\"3\"></font></p><p><font size=\"3\">平型关战役中八路军115师指挥所<br/>放弃还是失陷</font></p><p><font size=\"3\">陈长捷的说法令高斌与高士洁兄妹难以接受。高斌质问:陈长捷率61军一直在远隔200里的后方待命,接到命令驰援平型关,先头部队24日午夜赶到,他凭什么断言高桂滋受敌“猛攻”、“伤亡惨重”是谎言,凭什么指控高桂滋“意存避敌”、“擅自放弃”甚至“故意闪开”险隘,让友军陷入陷阱?</font></p><p><font size=\"3\">84师是“下令撤退”还是“溃退”?84师阵地是“放弃”还是“失陷”?这两者含义根本不同,正如陕西省社科院副研究员郭润宇所说:放弃,是能守不守,为了某种目的故意丢掉;失陷,则是由于敌我力量悬殊,欲守不能,被迫丢失。</font></p><p><font size=\"3\">笔者大量阅读了当时各方人士,包括在押犯、战地记者、当地村民的上百万字战报、电报、回忆、交代以及各地学者的分析评论,力图重新回到历史现场,从当时的弹雨血火中,厘清真实的脉络。</font></p><p><font size=\"3\">大量文字的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场景是:</font></p><p><font size=\"3\">从23日到25日,日寇全力攻击团城口一线,高桂滋部队防守30华里诸多山头,伤亡惨重。血战到后来,预备队都顶上了最吃紧的地方,甚至数十名骑兵也被高桂滋作为步兵派上火线。有的山头官兵全部牺牲,层层报上来,高桂滋手里再无兵可派。</font></p><p><font size=\"3\">高桂滋火急上报前线总指挥杨爱源和副总指挥孙楚,请求增援。杨、孙并不相信这个客军将领的报告——军阀混战了多年的中国,今天握手、明天拔刀,夸大战果和夸大损失都是常态,他们无法验证高桂滋的部队是否真到了千钧一发的地步,只是空言鼓励和安慰,说援军即将开来,要他坚持、再坚持。</font></p><p><font size=\"3\">时任第六集团军秘书长卢宣朗回忆:“第六集团军总部开会研究对策,第七集团军总司令傅作义也在座,多数认为全线都顶不住。”卢宣朗特别提出由15军抽调两个团兵力增援高桂滋以减轻其压力的建议,但孙楚坚持不派援军,“只能以‘已饬郭军出击’一类的空话,制止高桂滋,不准擅自后退”。</font></p><p><font size=\"3\">名义上归高桂滋指挥的21师李仙洲也拒绝了其顶头上司要其增援的命令。万般无奈的高桂滋,向就在自己阵地后方待命的预备队郭宗汾和其它友军求援——哪怕只一个团、一个营,也可以解燃眉之急。郭宗汾及其部下陈光斗旅长都拒绝了。</font></p><p><font size=\"3\">老同盟会员续范亭在《三年不言之言》中充满义愤地记述,阎锡山接到第六集团军总司令杨爱源的报告:“郭师长宗汾作总预备队,违背命令,不肯增援,现在已经耽误了很好的时机一日一夜了,最好阎司令长官亲来督战云云。”阎锡山连夜驰往平型关,当晚在第六集团军司令部里,“郭宗汾首先滔滔不绝,花言巧语地报告了一个多钟头,诉说他不肯增援的理由,其中最重要的话就是说‘我们要留些余地,保存些实力,不要把力量用尽了’”!郭宗汾出去以后,杨爱源才把战争情况详细报告了,并说到郭宗汾逃避战争、不肯增援的事实。</font></p><p><font size=\"3\">高士洁费了很大力量,从劳改局找出时任84师502团三营机枪连连长邱仰岳在监狱里写的材料,详叙该团的战斗情况:杜文卿代团长抢堵突破口时中弹殉国。三营防守团城口左翼,9月25日上午10时,阵地上有战斗力的官兵已经很少,大部非死即伤,因之枪声渐稀。日军趁机蜂拥而至,阵地失陷,所遗伤号,均被日军残杀。高桂滋令21师增援,21师抗命,而晋军派来配合高师作战的一营炮兵,一炮未发,惧怕暴露目标,遭日军炮火回击。</font></p><p><font size=\"3\">高斌与高士洁都认为:邱仰岳所说的“阵地于25日上午10时失陷”是可信的,与高桂滋致蒋介石电、李仙洲致蒋介石电,及高建白回忆录的说法可以互相印证。</font></p><p><font size=\"3\">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编的《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一书说到:“战况进展困难,战斗激烈,25日,旅团终于占领了该地附近的二公里长城线的正面,但同日因优势的敌人切断旅团的后方联络线,并不断增加兵力,所以该旅团陷入被包围的困境。”这里所说的日军占领的“二公里的正面”,应该就是指502团上午10时失陷的阵地。</font></p><p><font size=\"3\">没有人能助高桂滋一臂之力。高桂滋的部队在强敌一波又一波进攻下,战斗力极度耗损却得不到增援,拼散了,拼光了,拼垮了,首尾难以相顾,上下断了联络,阵地上死伤枕藉、无人再向日寇射出子弹。烈士们死不瞑目,他们怒视着如虎似狼的日寇踏上一个又一个山头。</font></p><p><font size=\"3\">陈长捷的诸多说法,都被亲历者、目击者的说法所否定。</font></p><p><font size=\"3\">战地记者秋江如此记载:“在石山上临时挖洞掩体,总是藏了身子,藏不了头。敌人的炮火打不中,往往被石块打倒。”在石山上临时挖洞掩体,怎么是“强固阵地”?秋江所亲耳听到高桂滋讨不到救兵,只好命令部下一个最低限度的战法:“别处给敌人突破,你们不能动,还是死守抵抗,打完了就算你们达到了任务!”也就是说,人在阵地在。</font></p><p><font size=\"3\">84师高建白旅长叙述:9月23日晋军据守的1886.4高地被敌占领,阎锡山听了大惊,悬赏万元要去夺回。高桂滋部的吕晓韬团长指挥奋勇队,替晋军在炮火连天中夺回这个高地,仍交晋军防守,并未得这笔赏金,晋军给了接收阵地的收据。同样的事情于25日凌晨2时再度发生:晋军又失守了1886.4高地,吕晓韬团长挑选奋勇队再度夺回,奋勇队50余名生还者仅11人。不惜自己牺牲去夺回友军阵地,这是“意存避敌”吗?</font></p><p><font size=\"3\">陈长捷说高部败退后“缩避于恒山”,更没有根据,9月26日阎锡山还电告蒋介石说:将“17军军部和84师师部繁峙上台村”,将17军的“250旅和251旅(置于)团城口附近”;陈长捷转述说阎锡山认为高桂滋“更为可杀”,毫无旁证,像高桂滋这样既无强硬后台、又实力折损惨重的杂牌军将领,真要犯了军法,让阎锡山觉得“可杀”,正好用来祭旗,“杀一儆百”,阎为何不呈报蒋介石下令惩办?</font></p><p><font size=\"3\">从阎锡山给中央的电报,也可以旁证陈长捷说法的虚妄。9月24日阎锡山致大本营密电:“特急。南京大本营:……灵邱方面之敌,向我平型关、蔡家峪前进阵地进攻,我守兵极力抵抗,是夜敌以大部猛袭平型关阵地,我军奋勇拒敌,肉搏多次,将敌击退,漾晓,敌约一师团,分两路进攻平型关和团城口,战况剧烈,因敌我争夺山头,伤亡奇重,激战至午,卒将敌击退,追击20余里,团城口之敌也于午后四时被我击退。此役我伤团长一,伤亡营长三,士兵约两千……”</font></p><p><font size=\"3\">当地目击此役的老百姓也留下了记载:</font></p><p><font size=\"3\">“……雨下了整整七天,战斗也整整进行了七天六夜。敌我双方伤亡很大。我军在第一道防线牺牲的最多,牺牲的士兵大都是‘南军’(高桂滋的部队)。战壕里堆满了尸体。当时,我们就在第二道防线村西的坡上趴着,双方打仗看得清清楚楚。……尽管我军将士作战英勇,但友军配合支援很差,未能更多地消灭敌人。”</font></p><p><font size=\"3\">蒋介石的嫡系李仙洲21师当时归高桂滋统率,阵地紧靠高的84师。李仙洲9月25日给蒋的密电,汇报得比较客观:“本午84师伤亡较重,全部溃退,致团城口阵地被敌突破。……此间作战不利原因:(一)指挥官能力薄弱。(二)指挥不统一。(三)上下欠联络。(四)友军互不相信,各不相救,致敌各个击破。”</font></p><p><font size=\"3\">他的说法是84师“溃退”,不是“下令撤退”;时间是“本午”(25日中午)。他分析作战不利原因,更明确地指出:“上下欠联络”和“友军互不相信,各不相救”。</font></p><p><font size=\"3\">这些说法完全能否定陈长捷流传甚广的不实之词。陈长捷明明不可能目睹高桂滋部队的作战情况,为什么要连高桂滋心里怎么想也说得那么真实呢?陕西省社科院研究员郭润宇分析,“主要是他的军阀派系观念在作怪”,他是晋军,就对晋军颂扬备至,而将责任推到高桂滋的陕军头上。</font></p><p><font size=\"3\">许多历史学者为什么会忽视大量真实的记录,而被陈长捷并非亲历的“亲历记”轻而易举俘获呢?高士洁分析说:国内历史学者的资料得来不易,资料占有不全面肯定会影响对史实本质的判断;人都有先入为主的弱点,陈长捷的“亲历记”发表以后,许多人以为这就是平型关战役“鲜为人知的内幕”,谁又能想到陈长捷的派性立场扭曲了史实呢?首先受到陈长捷影响的就是全国政协编撰的《晋绥抗战》,为了与陈的说法一致,竟把高建白回忆录中所写的时间改错了!</font></p><p><font size=\"3\">出击虚实</font></p><p><font size=\"3\">高桂滋求援不得,孙楚和郭宗汾拒绝他的理由是:预备队要留着出击。高桂滋和他的将士只能将唯一的希望寄托在出击能如期进行。</font></p><p><font size=\"3\">上海学者杨奎松在《关于平型关战斗的史实重建问题(修订)》中提出一个疑问:国民党军当天到底有没有出击?“按照国民党军当年的电报和战报,国民党军第71师等当天在完成夺回高师所失阵地的任务后,曾一度向东西跑池两侧大举出击。奇怪的是,在日军的战史资料当中,并未见到有类似情况的相关记载。但从林彪当天(25日)晚上的电报中,还是可以多少印证国民党方面的记录的。林电称:‘打了一天仗,至黄昏始见晋军之出击部队,所谓二路出击,全是勉强!’”</font></p><p><font size=\"3\">为什么杨奎松在日军战史资料中查不到郭宗汾师出击记载?高斌经过反复查证,结论是:郭宗汾的428团是出动了,但是没有出击!他向笔者出示了一份行定远撰稿的《战斗在平型关的第428团》。</font></p><p><font size=\"3\">行定远当年在郭宗汾71师428团一营三连任班长,后调团部任传令班长。他写道: “(24日)夜间下了一场大雨,但84师防区后半夜仍在激烈战斗,枪炮声和喊杀声都听得很清楚。”</font></p><p><font size=\"3\">第428团25日上午8时后出击,“84师就私自撤退,致使第428团腹背受敌,被围困在一个狭长的山沟内。”“同时出击的还有第202旅第403团中校施国宪带的两个营,因而他们也和第428团被围在一起。出击时部队都轻装上阵,当时团里没有电台,被围困后和师里取不得联系,不仅对战况一无所知,连口粮也成了问题,真是一筹莫展。后来忽然听到东南方向有枪声,看见沟内公路上有些被击坏的汽车,王荣爵(428团长)便决定绕西北退回团城口以内。以后才知道是八路军第115师狙击日军,取得辉煌胜利,第428团撤回之后,天黑到达安全地带,与师部取得联系。”</font></p><p><font size=\"3\">原来,在115师歼敌时,428团藏在“狭长的山沟内”没有参加战斗,最后绕路退回了!难怪杨奎松在日本资料中查不到出击记录!</font></p><p><font size=\"3\">行定远写得非常详细,唯独没有提到在山沟内和山上日军的战斗行动、过程、伤亡情况。其中有一个段落:428团撤回之后,郭宗汾令王荣爵到师部接受命令。王率他的弁目、马弁和我这一班,于夜间徒步走向师部。步行了一段路,弁目贾国栋向王说:“现在实行连坐法,咱们没有完成出击任务,又受了点损失,师长若无法交代,会将责任推在你身上。若到了师部,他变脸问罪,咱就成了替死鬼啦!”王听了这话,决定不去师部,返回团部,命令迅速架设电话线。电话架通之后,王谎称前线情况危急,他无法脱身,请示下一步部队行动。出乎王的意料,郭不但没有责备他,而且对他进行了鼓励和嘉奖。</font></p><p><font size=\"3\">高斌据此认为,王荣爵迅速架设电话线后,向师部谎称前线情况危急,晋军的战报及回忆录正是据此宣扬71师出击受阻。他说:“这哪里是出击受阻?是出而不击!责任人就是该团团长王荣爵。”</font></p><p><font size=\"3\">林彪在平型关战斗总结中对晋军的出击这样评价:“友军在战斗中的配合,实在太差了。他们自定的出击计划,他们自己却未能遵守。你打,他旁观,他们时常吹牛说要决战,但却决而不战;或向敌人打而又不坚决打,他们的部队本来既不充实,在一个突击中,却以区区八个团的兵力分成三大路,还留了总预备队,而每路又相隔十多里或二十多里,这样不仅缺乏出击力,而且连被我们打败了而退下的敌人他们碰着了,竟不但不能消灭之,反而被这些突围的敌人冲坍了……”</font></p><p><font size=\"3\">晋军为何“既不增援又不出击”?高士洁认为,“傅作义乘敌增援未到全线出击的意见谁有权否定?只有阎锡山!”五改出击命令的始作俑者,就是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自己。</font></p><p><font size=\"3\">高斌也坦承他对出击流产的看法变化过程。开始,他推测晋军拒绝增援、拖延出击,是郭宗汾耍滑头。后来看到高建白回忆,晋军202旅旅长陈光斗声称“我执行的是长官的命令”,并出示油印的命令纸,用红铅笔写着郭宗汾“转阎长官命令,非有本长官电话,不得出击”,他开始相信原因在阎锡山身上。</font></p><p><font size=\"3\">日本的《华北治安战》一书载有日军对韩复榘、刘汝明及阎锡山的评估:“山东及察哈尔29军一部保持中立。山西及绥远军也以一部开至省境采取消极态度,不致出现积极行动”。</font></p><p><font size=\"3\">高斌说,后来阎锡山的行径也可以说明问题。1941年起阎锡山越走越远,和日本签订停战的“汾阳协定”,阎亲自率大小汉奸参加与日军的“安平会议”,表明阎一贯亲日态度。该会议因偶然事件中断。日军为施压攻击晋军,阎竟然写信给日本人:“你们不要把同情你们的人当成敌人”,日军即停止了向晋军的进攻。难怪第六集团军司令杨爱源向阎锡山告状说郭宗汾既不出击又不增援,阎却不指责、处罚郭,反而升郭为二战区参谋长。</font></p><p><font size=\"3\">高斌强调:高桂滋84师在平型关经三天四夜血战,伤亡重大是不争的事实;团城口被日军突破,作为抗战军人不能推卸责任,当然愧疚于心——若上至军长下至伙夫全部战死,方可卸去责任吧。但是阵地毕竟还是失陷,仍然没有能全歼关前日军。而本来是有这样的机会的!追究何以未能全歼,阎锡山、孙楚和郭宗汾就是责任者。无论“既不出击,又不增援”的动机是什么——对抗战消极?牺牲友军,保存实力?判断失误,举措失着?——都不应将责任推到84师头上。“军中无戏言”,说了出击,说了增援,却言而不行。这就难怪李仙洲向蒋介石告二战区的状,并要求中央速派大员来晋主持。随后卫立煌奉派来晋任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前敌总指挥,取代阎锡山指挥了忻口战役。</font></p><p><font size=\"3\">高斌到抗战后期时已经十来岁,去过父亲的军营数次,经历过战火纷飞,倾听过父辈的战斗故事,目睹过许多伯伯叔叔的流血牺牲。高士洁告诉笔者,她见过军人性格的父亲流过一次眼泪,那是在1955年8月陕西省政协“世界反法西斯胜利十周年纪念会”上,一个也是前国民党军人的省政协副主席发言说“国民党不抗日”,高桂滋与其当面争执起来,难道那些抗日将士的英名事迹被一笔抹杀了吗?高桂滋悲愤之极,潸然落泪。</font></p><p><font size=\"3\">高斌说:“许许多多军官士兵跟日本军队拼杀倒下,永远不可能弄清姓甚名谁了。但是,我们要记着他们,记着他们。” </font></p><p><font size=\"3\">先锋《国家历史》2008年1月下旬刊</font></p><p><font size=\"3\"></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3-3 11:31:23编辑过]
豹II 发表于 2009-3-3 11: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p><font face=\"宋体\" size=\"3\"></font></p><p><font size=\"3\"><br/><font face=\"宋体\"></font></font></p><br/></div><p class=\"bbsp\"></p><p class=\"bbsp\">该文纯用日方数据,没有采用国民政府的任何数据和记载</p><p class=\"bbsp\">从日本史料看平型关之战日军损失 (萨苏) </p><p class=\"bbsp\"><br/></p><p class=\"bbsp\"><br/></p><p class=\"bbsp\">平型关之战,是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军队第一次较大的胜利。日前,在网上 </p><div style=\"DISPLAY: inline; FONT-SIZE: 1px; FLOAT: right; OVERFLOW: hidden; WIDTH: 1px; COLOR: #f9fcfe; HEIGHT: 1px;\">[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div><p></p><p class=\"bbsp\">看到一份资料《关于平型关战役的基本事实》,提到平型关战役日军的真实损失 </p><p class=\"bbsp\">,认为日军应该是“一个不完整的汽车中队和一个负责大行李的运输和护卫的辎 </p><p class=\"bbsp\">重小队,共计有日本兵60人”。把平型关看作大捷纯属夸大。看到这个帖子兄弟吃 </p><p class=\"bbsp\">了一惊,因为我在日本好像看到过类似的资料,数字不太符合。 </p><p class=\"bbsp\"><br/></p><p class=\"bbsp\">平型关之战,到底毙伤了多少日军,中国方面有一万(蒋介石贺电),三千(长 </p><p class=\"bbsp\">期使用的数字)和一千(近期国内著作如《三晋同仇》等使用数字)之分,从当 </p><div style=\"DISPLAY: inline; FONT-SIZE: 1px; FLOAT: right; OVERFLOW: hidden; WIDTH: 1px; COLOR: #f9fcfe; HEIGHT: 1px;\">[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div><p></p><p class=\"bbsp\">时日军投入战斗的属于后勤部队来看,一万和三千都不大可能,属于战时为了鼓 </p><p class=\"bbsp\">舞士气而进行的战果宣传,据此,我认为中方比较可靠的数据是一千。但是,一 </p><p class=\"bbsp\">千和六十,区别也太大了吧。 </p><p class=\"bbsp\"><br/></p><p class=\"bbsp\">这中间,我知道不少网友大作考证,兄弟对此无法评判,于是抱着兴趣进行了一 </p><p class=\"bbsp\">番查找,决定根据自己找到的资料看看日本人怎样说的。 </p><p class=\"bbsp\"><br/></p><p class=\"bbsp\">功夫不负苦心人,看到一份资料《終戦記念日特集》,日方资料写道:“八路軍 </p><div style=\"DISPLAY: inline; FONT-SIZE: 1px; FLOAT: right; OVERFLOW: hidden; WIDTH: 1px; COLOR: #f9fcfe; HEIGHT: 1px;\">[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div><p></p><p class=\"bbsp\">は日本軍を5キロメートルの峡谷に包囲し、格闘に持ち込み、一日足らずで決着 </p><p class=\"bbsp\">をつけ、日本軍をのした。”(八路军在五公里的峡谷里将日军团团包围,不断 </p><p class=\"bbsp\">攻击,经过不到一天的恶战,日军全军覆没),如果五公里的战场上只有六十个 </p><p class=\"bbsp\">日本兵,那就要差不多一百米一个了,稍微有点儿军事常识的人也明白,这个仗 </p><p class=\"bbsp\">怎么能打呢?“百輌前後に上る自動車2539;輜重車の黒\こげの残骸が残っていた </p><p class=\"bbsp\">旨の救援に向かった第五師団歩兵第四十二連隊将兵の証言がある”(第五十团 </p><div style=\"DISPLAY: inline; FONT-SIZE: 1px; FLOAT: right; OVERFLOW: hidden; WIDTH: 1px; COLOR: #f9fcfe; HEIGHT: 1px;\">[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div><p></p><p class=\"bbsp\">四十二联队救援的官兵证实,可以看到约百辆被烧黑的汽车和辎重车),如果是 </p><p class=\"bbsp\">这样,就算一辆车一个人,日军也不可能只有60人,何况,驾驶车辆的和押运的 </p><p class=\"bbsp\">还应该是不同的部队吧? </p><p class=\"bbsp\"><br/></p><p class=\"bbsp\">战斗中日军突围的部队似乎不少,日军突围人员形容“红军”(就是八路军)作 </p><p class=\"bbsp\">战与国民党军不同,他们子弹不多,似乎有一个不成文的原则:打出三枪就冲锋 </p><p class=\"bbsp\">。因此与日军很快进入白刃战,八路军使用的白刃战武器除了刺刀,还有“青龙 </p><div style=\"DISPLAY: inline; FONT-SIZE: 1px; FLOAT: right; OVERFLOW: hidden; WIDTH: 1px; COLOR: #f9fcfe; HEIGHT: 1px;\">[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div><p></p><p class=\"bbsp\">刀”等冷兵器。 </p><p class=\"bbsp\"><br/></p><p class=\"bbsp\">日本人自己的说法:“この攻撃によって、1000人を超える日本軍を壊滅さ? </p><p class=\"bbsp\">br&gt; 弧⒍啶?诬娛挛镔Yを手に入れたが、これは《平型関大捷》とよばれる、中 </p><p class=\"bbsp\">国抗戦以来の大捷(大勝利)であった。”(这次攻击中,毙伤日军1000人以上 </p><p class=\"bbsp\">部队,很多军用物资被缴获,中国抗战以来的大胜利,称为《平型关大捷》) </p><p class=\"bbsp\"><br/></p><p class=\"bbsp\">这个资料的珍贵之处是它没有使用中国方面的数字,而单纯使用日军自己的数据 </p><div style=\"DISPLAY: inline; FONT-SIZE: 1px; FLOAT: right; OVERFLOW: hidden; WIDTH: 1px; COLOR: #f9fcfe; HEIGHT: 1px;\">[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div><p></p><p class=\"bbsp\">。 </p><p class=\"bbsp\"><br/></p><p class=\"bbsp\">那么,这个数据也可能不是专业人员的资料,而我记得还看到过更详细的资料, </p><p class=\"bbsp\">其中说明日军在平型关战死的最高军官是中佐,而且一下就打死了两个,第二十 </p><p class=\"bbsp\">旅团的新庄中佐和第二十一联队的桥本中佐。按照这样的说法,中佐,就是中校 </p><p class=\"bbsp\">,在日军中指挥五百部队的大队长军衔只是少佐(少校),中佐属于中高级军官 </p><p class=\"bbsp\">。一下打死两个,如果日军投入部队只有60人,那应该就不是辎重部队,而是贵 </p><div style=\"DISPLAY: inline; FONT-SIZE: 1px; FLOAT: right; OVERFLOW: hidden; WIDTH: 1px; COLOR: #f9fcfe; HEIGHT: 1px;\">[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div><p></p><p class=\"bbsp\">宾部队了。 </p><p class=\"bbsp\"><br/></p><p class=\"bbsp\">经过继续查找,在日文资料中,发现了两本很有价值的材料,《第二十一联队战 </p><p class=\"bbsp\">史》和原每日新闻随军记者益川的《大陆舞台上的中**战》,前者日本各大图书 </p><p class=\"bbsp\">馆都可以借到,后者在《丸》杂志上曾经连载,有兴趣的朋友很容易查到。其第 </p><p class=\"bbsp\">三部分,对平型关之战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日军勾勒出的平型关之战,终于显露 </p><p class=\"bbsp\">出了比较清晰的形象,令人惊讶的是,它提到的战场状况,居然有很多是中国史 </p><div style=\"DISPLAY: inline; FONT-SIZE: 1px; FLOAT: right; OVERFLOW: hidden; WIDTH: 1px; COLOR: #f9fcfe; HEIGHT: 1px;\">[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div><p></p><p class=\"bbsp\">料中所根本没有提到的,平型关之战可能和我们传统的看法不同,在八路军的伏 </p><p class=\"bbsp\">击圈中,它有两个战场! 从中文史料看,日军在平型关之战中的状况,是一个典 </p><p class=\"bbsp\">型的口袋之战,也就是日军钻进中国军队布置的口袋阵,然后被全部歼灭。但是 </p><p class=\"bbsp\">日本方面的记载,这个口袋却是有两个进口的! </p><p class=\"bbsp\"><br/></p><p class=\"bbsp\">平型关之战,实际发生的地点并不在平型关,而在平型关以东的关沟峡谷。 </p><p class=\"bbsp\">以下资料全部根据日方史料: </p><div style=\"DISPLAY: inline; FONT-SIZE: 1px; FLOAT: right; OVERFLOW: hidden; WIDTH: 1px; COLOR: #f9fcfe; HEIGHT: 1px;\">[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div><p></p><p class=\"bbsp\"><br/></p><p class=\"bbsp\">益川的文章中对这一战一开头就交待“平型关是北支山岳地带山西北部的阀门” </p><p class=\"bbsp\">,“曲折的隘路两侧是十米-三十米高的陡崖”,“昭和十二年九月二十五日午前 </p><p class=\"bbsp\">,雨中,两件大惨事在这里发生了” 一次战斗,为什么会发生“两件大惨事”呢 </p><p class=\"bbsp\">?原来,进入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六千余”部队伏击圈的日军,是从两个入口来 </p><p class=\"bbsp\">的,分属两个部队!这两个敌军部队,一个是从平型关返回灵邱的第六兵站汽车 </p><p class=\"bbsp\">队搭载日军换防部队一部,属于第二十一旅团(指挥官三浦敏事少将),共计八 </p><div style=\"DISPLAY: inline; FONT-SIZE: 1px; FLOAT: right; OVERFLOW: hidden; WIDTH: 1px; COLOR: #f9fcfe; HEIGHT: 1px;\">[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div><p></p><p class=\"bbsp\">十辆汽车,从西向东进入八路军伏击区,这支部队的指挥官是新庄中佐,日军资 </p><p class=\"bbsp\">料中没有记录它的人数,但是从后面记录的伤亡来看,这支部队比对向而来的大 </p><p class=\"bbsp\">行李部队要多得多,有的网友考证日军旅团长三浦少将和从前线归来的慰问团也 </p><p class=\"bbsp\">在其中,这一点我所见到的日方资料没有记载,存疑;第二个是携带大批弹药, </p><p class=\"bbsp\">衣物,粮食等物资从灵邱向平型关前线支援的步兵第二十一联队(指挥官浜田大 </p><p class=\"bbsp\">佐)辎重部队。 </p><div style=\"DISPLAY: inline; FONT-SIZE: 1px; FLOAT: right; OVERFLOW: hidden; WIDTH: 1px; COLOR: #f9fcfe; HEIGHT: 1px;\">[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div><p></p><p class=\"bbsp\"><br/></p><p class=\"bbsp\">这支第二十一联队的辎重部队包括以下单位 – 1.大行李,这个需要解释一下, </p><p class=\"bbsp\">有人认为这是对于辎重队的统称,询问此地的日军老兵,说大行李是一个独立单 </p><p class=\"bbsp\">位,相当于兵站(旅团才有兵站,联队只有大行李),编制约百人,主要是后勤 </p><p class=\"bbsp\">文职人员。此处大行李部随同向前移动并非表示他们是运输队,而是表明部队的 </p><p class=\"bbsp\">指挥机关在前移,大行李没有自卫能力,因此和运输队一起走,可以得到掩护, </p><p class=\"bbsp\">没想到一同进入了死地。2.运输队,共计运输兵七十余,担任掩护的轻重机枪兵 </p><div style=\"DISPLAY: inline; FONT-SIZE: 1px; FLOAT: right; OVERFLOW: hidden; WIDTH: 1px; COLOR: #f9fcfe; HEIGHT: 1px;\">[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div><p></p><p class=\"bbsp\">十五,运输兵要控制车辆,每车一人,因此自卫能力较弱。3.为了加强自卫能力 </p><p class=\"bbsp\">,派遣的高桥骑兵小队(高桥义夫第三骑兵小队),编制六十人。4.担任指挥的 </p><p class=\"bbsp\">指挥官第五师团情报参谋桥本顺正中佐,他率一辆运兵汽车(特别点名是运兵车 </p><p class=\"bbsp\">)担任指挥,他不但是这支队伍的指挥,还有到前线执行联络的使命。从点名他 </p><p class=\"bbsp\">带的是运兵车看,估计车里有他的卫士,司机,副官等,总共约十人。这支部队 </p><p class=\"bbsp\">的日军总兵力约为二百五十 – 二百六十人。 </p><div style=\"DISPLAY: inline; FONT-SIZE: 1px; FLOAT: right; OVERFLOW: hidden; WIDTH: 1px; COLOR: #f9fcfe; HEIGHT: 1px;\">[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div><p></p><p class=\"bbsp\"><br/></p><p class=\"bbsp\">两路日军同时进入八路军伏击圈,十一点,东路日军在雨后湿滑的小道上行动不 </p><p class=\"bbsp\">便,大车无法行走,日军纷纷下马推车,这时,八路军发动猛烈袭击,按照益川 </p><p class=\"bbsp\">记载,两路日军虽然同时进入包围圈,但是并没能回合,八路军此时发动攻击, </p><p class=\"bbsp\">估计也有避免两路日军合流,增大抵抗力的想法。八路军的伏击圈长达五公里也 </p><p class=\"bbsp\">就可以理解了,因为不是一个战场的面积,而是分离的两个战场,否则以六千人 </p><p class=\"bbsp\">设伏如此广大的战场,显然成为没有底的漏勺。 </p><div style=\"DISPLAY: inline; FONT-SIZE: 1px; FLOAT: right; OVERFLOW: hidden; WIDTH: 1px; COLOR: #f9fcfe; HEIGHT: 1px;\">[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div><p></p><p class=\"bbsp\"><br/></p><p class=\"bbsp\">《大陆舞台上的中**战》中这样描述:“林彪的部队在通路两侧的山崖上等待埋 </p><p class=\"bbsp\">伏,攻击发起后手榴弹步枪齐发,无武装但多乘马的大行李首先遭到痛击全部溃 </p><p class=\"bbsp\">灭。桥本参谋,高桥少尉等指挥卫队奋力迎战,结果全员战死。” 日军对这支部 </p><p class=\"bbsp\">队的记录是“全员战死”,还记录八路军冲下山地,将日军所携带的物资抢夺一 </p><p class=\"bbsp\">空,包括日军战死者的手表,钢笔等都被作为战利品缴获。部分当时未死日军拼 </p><p class=\"bbsp\">命抵抗,遭到八路军的惨杀,有的被和车辆一起烧成黑炭。 </p><div style=\"DISPLAY: inline; FONT-SIZE: 1px; FLOAT: right; OVERFLOW: hidden; WIDTH: 1px; COLOR: #f9fcfe; HEIGHT: 1px;\">[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div><p></p><p class=\"bbsp\"><br/></p><p class=\"bbsp\">同时,另一个方向上第二十一旅团的汽车队,遭到了同样的打击,按照日方的记 </p><p class=\"bbsp\">载 --- “在八路军伏击圈的西端,遭到预设的伏击,指挥官新庄中佐以下约二百 </p><p class=\"bbsp\">人战死,车辆焚毁”。由于日军未能全部进入伏击圈,所以一部分日军撤出了战 </p><p class=\"bbsp\">斗,向后退却,随后立即投入反击,试图打开缺口,救出被围的战友(按照网友 </p><p class=\"bbsp\">的说法,是战斗开始后立即突围成功的三浦少将亲自指挥反扑)。经过“奋战” </p><p class=\"bbsp\">,终于打开了包围圈,掩护日军未死人员撤离。 </p><div style=\"DISPLAY: inline; FONT-SIZE: 1px; FLOAT: right; OVERFLOW: hidden; WIDTH: 1px; COLOR: #f9fcfe; HEIGHT: 1px;\">[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div><p></p><p class=\"bbsp\"><br/></p><p class=\"bbsp\">根据这一战情况分析,日军自己承认战死者200人,当时战争死亡率与战伤率为1: </p><p class=\"bbsp\">3,考虑到日军遭到突袭,死亡人数应该比较高,这个比率可能改为1:2更趋合理 </p><p class=\"bbsp\">。因此,即便这战死的200人日军包括了解围部队的阵亡人员,这一路日军的伤亡 </p><p class=\"bbsp\">也将达到六百人以上。桥本部队不计算负伤人数,因为它是全部被击毙,没有伤 </p><p class=\"bbsp\">员。这个人数尚不包括日军部队中约三百名朝鲜藉民工的伤亡。 </p><p class=\"bbsp\"><br/></p><p class=\"bbsp\">仅这两路日军的伤亡,就已经超过了八百五十人。 </p><div style=\"DISPLAY: inline; FONT-SIZE: 1px; FLOAT: right; OVERFLOW: hidden; WIDTH: 1px; COLOR: #f9fcfe; HEIGHT: 1px;\">[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div><p></p><p class=\"bbsp\"><br/></p><p class=\"bbsp\">同期,日军第四十二联队等三路部队曾全力突击,试图挽救两支日军,但是由于 </p><p class=\"bbsp\">遭到八路军杨成武部独立团等部队的阻击,未能前进,直到第二天才接近关沟阵 </p><p class=\"bbsp\">地,他们的作用除了收尸,并未能救出日军部队。真正对日军被围人员起到援助 </p><p class=\"bbsp\">作用的只有二十一旅团未被包围的部队(这个部队中据网友分析有三浦旅团长的 </p><p class=\"bbsp\">直属精锐约二百名精兵,战斗力远在其他部队之上,假如这是真的,加上距离近 </p><p class=\"bbsp\">,被围人员可以里应外合,大约可以解释它为何能够取得其他部队无法取得的战 </p><div style=\"DISPLAY: inline; FONT-SIZE: 1px; FLOAT: right; OVERFLOW: hidden; WIDTH: 1px; COLOR: #f9fcfe; HEIGHT: 1px;\">[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div><p></p><p class=\"bbsp\">果)。 按照当时日军援救战友的作战士气和未能成功的结果,日军在这三路援助 </p><p class=\"bbsp\">中每路遭到数十人的伤亡应该不会离谱。 </p><p class=\"bbsp\"><br/></p><p class=\"bbsp\">由此可见,单单看不完整的日军史料,也可以得出日军在平型关伤亡千人或更多 </p><p class=\"bbsp\">的结果,损失部队番号从日军的资料中也可得到一定的证实。当然,能够证明的 </p><p class=\"bbsp\">日军伤亡大约在八百五十至九百之间,其中没有计算日军增援部队的伤亡,以及 </p><p class=\"bbsp\">日军中朝鲜籍非战斗人员的伤亡,因此,个人以为平型关之战日军损失过千,并 </p><div style=\"DISPLAY: inline; FONT-SIZE: 1px; FLOAT: right; OVERFLOW: hidden; WIDTH: 1px; COLOR: #f9fcfe; HEIGHT: 1px;\">[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div><p></p><p class=\"bbsp\">非虚构。而日军只损失六十人的记录,无疑是把高桥骑兵第三小队当成了日军的 </p><p class=\"bbsp\">全部。仅仅日方明确承认的新庄部队死亡人数就达到了二百。 日军自己也承认, </p><p class=\"bbsp\">当时为了提高士气,大量的压制了消极的作战报道,兄弟手中,就有两本《不许 </p><p class=\"bbsp\">可写真集》,里面都是日军新闻审查机关扣押的有关照片,连日军伤兵都不能拍 </p><p class=\"bbsp\">摄。对于一些失利的消息,也尽量进行美化的宣传,以缩小其影响,这是任何一 </p><p class=\"bbsp\">支军队在战争中都进行的正常做法。日军的真实损失,要到战后才有一个比较客 </p><div style=\"DISPLAY: inline; FONT-SIZE: 1px; FLOAT: right; OVERFLOW: hidden; WIDTH: 1px; COLOR: #f9fcfe; HEIGHT: 1px;\">[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div><p></p><p class=\"bbsp\">观的计算。也许这就是造成一些朋友对平型关日军损失计算偏低的原因吧。 </p><p class=\"bbsp\"><br/></p><p class=\"bbsp\">有兴趣的朋友,也许可以在日军史料中查到更多的记录。</p>
豹II 发表于 2009-3-3 11: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 日方的记载比某某密电要靠谱些
 楼主| benet06 发表于 2009-3-3 11: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Lothar</i>在2009-3-3 10:21:00的发言:</b><br/><p></p><p>八路军一次消灭日军千余人规模的战斗有多少次?</p></div><p>     八路与新四军的敌后抗日,重点在于破坏敌方军用设施、瘫痪敌方交通运输、切断敌军后勤补给、相机袭扰敌军使其不得安宁, </p><p>     主要就体现在牵制与掣肘的作用上。。。受到其自身在战略方针、主要战术特长、军队规模、武器装备、后勤保障能力、 </p><p>     经济水平。。。等等诸多方面的制约,中共军队应对日军的主要战法为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重在钳制大部敌军,在有利条 </p><p>    件下,集中兵力,歼敌一部。。。因而中共军队基本就不会参与到与日军的重大会战与战役之中了。。。整个抗战过程,歼敌数量 </p><p>    过千的战斗不会太多,而是通过千万次的小战斗,零敲碎打、积小胜为大胜,经年累月,歼敌数量也相当可观。。。<img src=\"images/post/smile/dvbbs/em02.gif\" /></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3-3 21:45:29编辑过]
回廊巡逻兵 发表于 2009-3-3 12: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联盟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国德迷联盟 - GerFans.cn ( 辽ICP备17002255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0 02:24 , Processed in 0.033960 second(s), 11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