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德迷联盟 - GerFans.cn

 找回密码
 加入联盟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武汉伢都进来,看看老武汉的照片

[复制链接]
yinaha 发表于 2010-1-31 02:16: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今天看到了一些老武汉的照片,心中甚是欣喜感慨万千,

老武汉也是如此之美丽,当一幅一幅美丽的图片跃入眼帘,我不禁惊呼我的外公外婆就是这样在生活的。

自然恬静,一个城市中有山有水,有大大小小的湖,高高低低的山,滚滚东逝的长江和蜿蜒的汉水,一划为三的而成汉口,武昌,汉阳三镇。

两江三镇的奇特地理,百年码头风墙阵马,贩夫走卒来来往往,商船货船络绎不绝,流传诸多的民间传说和传奇故事;并伴有黄鹤楼、归元寺、晴川阁、古琴台等不凡历史人文景观。结合码头江湖文化,成为一份沉淀丰厚的文化遗产。

以下图片全是汪伪政府时期发行的明信片。彩色是后期加工的。

汉口法租界.jpg   
近代中国4个在华法租界之一(另外3个是上海法租界、天津法租界和广州法租界)。 同时也是汉口的5个租界之一。 汉口法租界是汉口的娱乐商业区。

法国于1896年与清政府签订『汉口法租界租约』,在汉口设立租界,面积约187亩,并于1902年再次展拓界阯. 汉口法租界与汉口俄租界乃同年设立,俄、法两国租界选在同一地区,俄占2/3,法占1/3.[1]

1938年日军占领汉口,成为孤岛时期(1938-1943)

1943年2月23日,法国维希政府宣布,同意放弃在华租界。6月5日,汪精卫政权同日收回天津法租界、汉口法租界和广州法租界。


汉口江汉路.jpg
江汉路以商业繁盛闻名。商贾云集、佳宾辐凑、老店新厦、鳞次栉比、南丝北锦、东珍西宝、琳琅满目、美不胜收,乃武汉购物之天堂也。
沿路建筑也堪一绝,中西合壁、风格各异、石柱回廊、钟楼天桥、拱顶圆窗、深巷老屋,令人目不瑕接、留连忘返。更有无数风流人物在此留下足迹,留下回声。

汉口码头.jpg   
嘉庆《汉阳府志·盐法志》中称自盐船转泊汉口后,“汉镇之繁庶遂甲于全楚”。鸦片战争以前,汉口以其地理优势条件优越,商贾云集,与佛山、景德镇、朱仙镇一同号称为天下四大镇,同时又与北京上海并称天下四大聚。

由于水运频繁,从清代中叶开始,汉水沿汉正街一线便大量修建码头。汉口沿汉水最早的码头,是建于乾隆元年(1736年)的天宝巷码头。接着第二年便修了杨家河、老水巷、兴茂巷、彭家巷码头。第三年又修了大娇口、小娇口、大王庙、武圣庙等码头。…

清道光三十年,汉口仅有艾家嘴等8座码头,几乎全部分布在汉水流域。到1868年,汉口汉水沿岸从硚口到龙王庙沿江,码头增至35个;而长江沿岸从龙王庙至武汉关长江沿岸码头,从无到有,增至16个。汉口开埠后随着租界建立和长江近代轮运的日益发展,长江沿岸相继拓建一批近代轮运码头。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类码头发展到14个,其中8个在租界内,6个在与租界相连的江边。除招商局等3个码头外,其余都为外国资本所有。
码头形成了特殊的城市文化:包容,流动是武汉最基本的特质。


汉水民船.jpg

汉口日本领事馆.jpg
日本总领事馆,建于1929年—1932年,位于汉口山海关路2号。1937年8月,日本总领事馆撤出汉口,馆舍被中国抗日军民破坏。武汉沦陷后,总领事馆于10月27日
复设,当时馆舍在江汉路、江汉二路交会处。不久,日本总领事馆在原址(今山海关路)重建,管理武汉及周边地区日侨事宜。

如今这里什么模样?请你去看一看、拍一拍吧!
汉口税关.jpg
又叫武汉海关大楼简称武汉关,原名江汉关,汉口沿江大道中段、江汉路口、江汉南端。该大楼由英国恩九生洋行的英国建筑师景明设计按文艺复兴时流行形式设计,恒纪建筑公司承建,1922年动工,1924年落成。

汉口中山公园.jpg
中国第一所公园,曾经是一片湖泊沼泽,1910年前,地产商刘歆生开辟出来做私家花园,1914年赠给湖北军政府财政厅长李华堂,名“西园”。
1927年,汉口市政当局没收,由私家园林改为公众园林,1928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正式定名为“中山公园”,是为中国开天辟地以来的第一所“公园”。

汉口中央车站.jpg
1896年破土动工,1903年竣工。
该火车站是中国第一条长距离准轨铁路的大型车站,其主体建筑候车大厅年代较早,为中国近代铁路建设尚存的重要历史见证。
原为卢汉铁路(后称京汉铁路)南端终点站的主体建筑,由比利时贷款,法国工程师设计。

汉阳古琴台.jpg
众所周知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就是在这里发生的。

汉阳晴川阁.jpg
晴川历历汉阳树,每每念到此句,定会想到晴川阁,始建于嘉靖二十六年至二十八年(公元1547—1549年),是当时的汉阳知府范之箴为勒记大禹治水之功德而倡议兴建的。又名晴川楼,位于武汉市汉阳区晴川街,坐落在长江北岸、龟山东麓的禹功矶上,北临汉水,东濒长江。晴川阁与武昌黄鹤楼夹江相望,江南江北,楼阁对峙,互为衬托,蔚为壮观,有“三楚胜景”之称。名冠四方的楼阁隔岸相对,在万里长江上唯此一处。


汉阳全景.jpg
三镇中有名的工业镇。

汉阳铁厂.jpg
中国近代最早的官办钢铁企业。1890年由湖广总督张之洞主持在湖北大别山下动工兴建,1893年9月建成投产。目前为武汉钢铁集团汉阳钢厂。

眺望黄鹤楼.jpg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已成为千古绝唱,更使黄鹤楼名声大噪。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更是为武汉“江城”的美誉奠定了基础。

武昌革命纪念堂.jpg


武昌全景.jpg
德意志之崛起 发表于 2010-1-31 10:34:4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是照片吗
Basti+Lauth 发表于 2010-1-31 10:44:41 | 显示全部楼层
[s:85][s:85][s:85]
 楼主| yinaha 发表于 2010-1-31 10:50:21 | 显示全部楼层
照片。色彩是后期加工上去,然后做成明信片的。



细数武汉的领事馆

近代以来,武汉以“得中独优”的特殊地理位置,吸引了西方殖民主义者的关注,成为列强在中国内陆纷纷抢占的战略要地。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英《天津条约》的签订,汉口开埠,外国列强纷纷涌入。这一时期,在汉的外国租界和使领馆区主要集中在汉口地区,在北抵今中山大道,南至江边,西起江汉路,东至今黄浦大街附近范围内2.46平方公里。划分为英、俄、法、德、日等国租界,持续80多年,先后设立了英、美、俄、法、日、德、意、比8个外国总领事馆,以及葡萄牙、丹麦、荷兰、瑞典、挪威、墨西哥、西班牙、奥地利、瑞士、刚果、芬兰、菲律宾12国领事馆或代办领事机构。


汉口英国领事馆.jpg
英国驻汉领事馆官邸

在汉口天津路与沿江大道的交汇处,有一幢式样别致的西洋建筑,从十九世纪中叶建成之始到今天,她走过了146年的漫漫路程——整整跨越了三个世纪。这幢浴风沐雨,历尽苍桑,今天仍然耸立在长江之滨的武汉老建筑,就是英国驻汉领事馆官邸旧址。

  建筑是一部无字的历史,在这幢弥漫着异国风情的建筑中,记载着在武汉的城市发展历程中一段凝重而不可磨灭的历史。

  1840年以前,汉口是内地土特产和原料的集散地,手工业十分发达,市场容量颇大,商品经济已有相当程度的发展,早已成为中国四大名镇之一。因鸦片战争战败,清廷被迫在1858年与俄、美、英、法等列强签订《天津条约》后,沙皇俄国首先闯进汉口通商。接踵而至的有英、美、德、法、日等17个国家。自此,汉口由封建时代的国内市镇,一变而成为对外商埠。
开埠,对武汉城邑的发展变迁起到了不可低估的巨大作用。

  列强圈地划界,铺路建厦,仅数十年时间,就在今天的江汉路以东出现了“另外一个汉口——租界”。

  第一个到汉口开疆辟界的是号称为“太阳永不落”的英国。

  1861年3月7日,英国外交官威利司等人来到汉口,会同清方汉阳府、县官员,洽谈通商事宜,并在汉租赁栈房。3月12日,英海军提督贺伯与参赞巴夏礼率兵舰4艘,载兵400人,从吴淞口抵汉,会见湖广总督官文,在炮舰外交迫使下,在汉口签订《汉口租界条款》,划定英租界界址。条款规定:南起现江汉路,北至现合作路,东南沿长江江滨,西北至现鄱阳街,共458亩为英租界。后又于1898年,重新签约,将租界向现中山大道方向延伸,又租地337亩。值得指出的是,这两次划地共795亩,每年仅向中国政府交租银160余两。

  英国驻汉领事馆官邸,就是当年英租界的第一幢建筑。

  英国驻汉领事馆官邸,也是近代武汉建筑史上的第一幢建筑。

  从她开始,一幢一幢富有近代气息的西洋特色的建筑在英租界,在后来相继设立的德、俄、法、日租界如雨后春笋般耸立起来;她又横过汉水,跨过长江,在武汉三镇遍地开花。

  武汉的城市建筑历史从此走上了新的征程。

  从我们掌握的武汉市近现代建筑史料来看,可以认定英国驻汉领事馆官邸是武汉市兴建的第一幢具有近代建筑特点的建筑,也就是说从英国驻汉领事馆官邸开始,武汉市的城市建筑走向了近代建筑的新的里程。不过这个时期是武汉近代建筑初始期,外国建筑形式刚刚开始传入, 新区建设刚刚起步, 建筑活动表现出洋风初入和中西混合的现象,建筑形式主要是殖民式的砖木结构。英国驻汉领事馆官邸的兴建在当时起到了引领武汉近代建筑潮流的作用,因而这幢建筑就被赋予了一种特殊的意义。

  于是,在她之后,西方的建筑师和受西方教育的建筑师带着世界流风抵汉,西方风潮、东洋风格与中国传统的建筑在此展现之后又融合,于是就有了汉口的租界,就有了租界外的高楼和里弄,就有了遍布武汉三镇的钢筋铁骨的建筑。

  开武汉近代建筑之先河的英国驻汉领事馆官邸,又称“英国工部长官”宿舍,建于1861年。

  据资料记载,当年的英国领事馆官邸,有办公楼三幢,共有房间23间,领事馆舍有房间13间。曾于1944年武汉大轰炸之中被炸毁一幢,1946年重建一幢,修理一幢,由上海冯发记营造厂承包,造价为2.62亿旧币。1990年之后再次维修。目前只有一幢保留得最为完好。

  这是一幢典型的西式庭园住宅建筑,馆舍为二层砖木结构。

  十九世纪的中期,维多利亚女王的时代,英国国内崇尚简朴克制的清教徒式的生活方式,这样的生活风尚也带到了英属海外殖民地。1861年建成的这幢两层楼的砖木结构楼房,外观立体四方形,没有附加任何外墙雕饰。没有立柱,没有凸凹的石头雕刻,整块墙面是朴素的平面,拱形框架的门窗属于地道的古典主义样式,在简单的直线条的块面中掺上变换流动的感觉。红瓦覆盖的坡状屋顶,屋顶上耸立着两只砖砌的烟囱。奶黄色的水泥拉毛外墙墙面属于十九世纪中期最时兴的一种房屋装修的方式。

  官邸原有的大门现已封死,如今人们只能从侧门进出。这扇位于原来大门左边的侧门,早年间是给仆从进出的通道,现在却成了唯一的进出口。楼下的客厅,宽敞而明亮。着方正转角的木头楼梯上到二楼,楼上的房间结构和楼下一样。过道边的两间大房间,是卧室。通往露台的那间大房子是起居室。起居室的大玻璃门通往外边的是一个大露台。

  露台属典型的地中海风格,也是殖民地建筑的典型特征,这种建筑特征流行于十九世纪东亚的英国殖民地,其特色是外部有宽阔的拱廊和露台,为适应东亚炎热多雨的气候而设计,既能避雨又能减少日晒,亦是休闲活动的空间。

  可以想象到当年,这幢房子的主人——英国驻汉总领事一定是经常在这里一边品着中国的清茶,一边凭栏眺望着滚滚东去的万里长江,过着“国中之国”是高统帅的悠闲而又骄傲的生活。

  在当时的汉口市民还在用普普通通的油灯来照明的时候,而由几位在中国赚得盆钵满盈的英国皮货商人,集资3万英镑,兴办了“汉口电灯公司”,用火力发电,专供英租界使用。这1906年的9、10月间,英国驻汉领事馆在武汉点亮了第一盏电灯。

  而在汉口的街头还是奔跑着轿子和“东洋车”的时候,1903年,英国驻汉领事馆的洋人们却把第一部小轿车开上了汉口街头。

  然而,这座洋房和它的主人却命运多舛……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美军海军基地,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美国总统罗斯福下令对轴心国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转折关头。日军侵华指挥官下令手下兵士,将英国驻汉口总领事达维生和美国驻汉口总领事拘押起来,并把他们作为战俘身份遣送出中国国境。1941年至1945年,英国驻汉领事馆被迫关闭四年。

  1942年12月16日,三名美军飞行员在执行对武汉轰炸的任务中,飞机被日军击毁,飞行员被俘后惨遭日本兵的暴虐和杀害。12月18日,美军派出170多架飞机,对被日军占领的汉口进行了大规模报复性轰炸。从一元路到黄埔路的日租界以内建筑几乎被夷为平地。这次轰炸也给英、俄、法、德的租界区造成了一定的损失,其中英国驻汉领事馆被美国飞机炸毁一幢,炸损一幢。

  1946年,曾任过汉口总领事的施特立回到武汉重新上任,看到英国领事馆的残垣断壁,一股悲伤涌上心头。于是请来当时著名的建筑工程公司——上海冯发记,依照原来的式样重新修建英国领事馆官邸。他希望能够重新回到当年的宁静而惬意的生活,希望大英帝国的太阳重新悬挂在长江之滨。

  然而,滚滚向前的历史车轮,是任何力量都不能阻挡的。当日历翻到1949年10月1日这一天,深受外国列强欺压和凌辱的中国人民终于站了起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驻汉外国领事馆相继关闭,领事馆官员开始撤离回国。

  1950年4月,英国驻汉领事馆宣布关闭,代理总领事赖尔先生心情沮丧地走出了这幢在汉口已经耸立了86年的建筑。

  大英帝国的太阳落下了地平线,这幢建筑已经成了落日的一抹余晖。




德国总领事馆
德国总领事馆.jpg

德国领事馆旧址在汉口一元路2号(旧德租界内),建于1895年德租界开辟之后,1888年,德国在汉口设立领事馆。此前,由于在汉商务及常住汉口的德国人甚少,从1883年起,德国在汉领事业务及侨民事宜由英国领事代管。坐西朝东,为一幢二层砖混结构维多利亚式建筑,四周卷廊,轻盈活泼,门及屋顶又具有德式建筑风格,建筑面积3202平方米。1917年中国和德国绝交后,收回租界,领事馆关闭。1925年重又开馆,1945年再次关闭。

沿江大道130号 现为武汉市人民政府的办公地。



法国总领事馆
法国总领事馆.jpg
开闭馆时间:1862年(同治元年)法国在汉口设立领事馆。1950年12月关闭。
馆址:原汉口洞庭街105号。馆舍为西洋式二层砖墙青瓦楼房一栋,1891年被洪水冲毁,1892年重建,办公、住宿于一处。1902年又在汉口岳飞街5-7号建成法国工部局。同时在岳飞街与中山大道交叉处建成法国巡捕房(旧址在今金源大厦处),由广大昌营造厂承建。

美国总领事馆
美国总领事馆.jpg
开闭馆时间:1861年(咸丰十一年)4月开馆,1941年12月关闭;1945年12月恢复(1949年10月1日关闭)。
馆址:始设于汉阳。后迁汉口一德街(今车站路江边)。1936年迁至来细亚大楼(今天津路1号)
美国领事馆旧址在车站路1号,也就是武汉市人才市场、人事局办公所在地的那幢漂亮的红砖楼。1905年建成,砖木结构,楼房主体为三层,临街的东、北两面为主立面,其转角处为四层圆形塔楼,北立面的半圆形石质高台阶,直通筒体门厅。楼房外墙红砖清水墙面,门窗发券,檐口有局部涡卷纹雕饰。建筑造型带有"巴洛克"风格,曲线墙面呈现动态,宏伟别致,韵律感强。


日本总领事馆
日本总领事馆.jpg
山海关路2号

俄国总领事馆
俄国总领事馆.jpg
俄国领事馆旧址在汉口洞庭街74号(旧俄租界内),1902年建成,坐东朝西,建筑平面呈扇形,院内有一栋砖混结构西式二层楼房和八栋平房。楼房红色面砖砌有凹凸花纹,门窗为硬木拼装。现为湖北省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办公楼,鑫乐电影院旁。
基尔斯腾 发表于 2010-1-31 19:00:27 | 显示全部楼层
漢網上的吧。
哈哈
曹仁 发表于 2010-1-31 19:58:43 | 显示全部楼层
按照武汉的战略地位和区位条件来看,它是绝不应该仅仅才发展到现在这个样子的,落后同级别的城市太远了

鄙人曾在武汉生活过一段时间,对那长达半年的夏季印象深刻,还有武汉人的自大和保守
基尔斯腾 发表于 2010-1-31 23:06: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個順口溜:
一流武漢人漂洋過海
二流武漢人北京上海
三流武漢人深圳珠海
剩下留守的大喊:武漢是個大城市。
 楼主| yinaha 发表于 2010-1-31 23: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武汉是这样堕落的


武汉从吴官正市长调走,(武汉人民非常怀念的市长,可惜任期只有三年光景),宝江市长接任的86年就开始落后了。宝江治理武汉市可是长达11年之久,后继守海市长4年,合计15年。一个城市15年不发展自然就是落后的结局。1986~2001中国发展的黄金15年期间,武汉错过不计其数的发展机遇真是让人扼腕。(期间省长关广富,曾被邓大人指着鼻子说:关起门来怎么富,现在在家练字画画附庸风雅,偶家还有他一本他签过名的画集。哈哈对此我很无语)

当时最流行的顺口溜就是:市长是个体面苕,市委书记乡巴佬,人大主任胖大嫂,武汉怎么搞的好?

你不作为也便罢了,“赵宝江胆子大,展览馆都敢炸!王守海能耐小,三轮麻木治不了!”

1994年,当时赵宝江主政的武汉市政府与台湾东联集团签订了《武汉展览馆土地批租和联合开发合同》,合同签订后,‘东联’向武汉市交了500万元人民币定金。”

而武汉市政府在对方仅付了如此之少的定金后,就匆匆单方面“信守合同”,轻率炸掉了经评估价值6亿元人民币的“武展”。据说是因为那份合同“太诱人”了。当时的武汉展览馆馆长邱义凡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当时对‘东联’作了让步。按道理‘东联’应资金到位总投资的20%——8亿元才可开工,我提出这个要求后,受到了上级的批评。”邱称,“炸掉武展四年多来固定资产损失至少2亿元,间接经营损失至少2亿5千万元,至于无形资产方面的损失就更不用谈了”。

 为什么“东联”向武汉市交纳了仅仅500万元人民币定金,当时的市政府就急匆匆的方面“信守合同”?为什么“东联”屡次推翻合同,却没有被追究法律责任?为什么仅仅凭几个领导人的只言片语而不征求广大武汉人民的意见就草率炸掉展览馆?这里面究竟有什么样的黑幕?也许这所有的疑问永远都将是解不开的谜团了。

(据我所知当时还骗中南设计院设计,设计费也分文未给。因为说是政府工程还怕不给设计费,于是中南院穷忙乎了半天。工程没了下文。)

1995年4月,当武汉市民获悉武汉展览馆将被炸时,奔走相告,纷纷从四面八方,来到展馆门前合影留念,依依惜别。炸掉当天众多武汉老市民甚至都流下了泪水。

1999年12月17日,曾作为武汉标志性建筑屹立40年的武汉展览馆被炸掉近五年之后,新馆才终于动工兴建。为新馆买单的并不是当时签订合同的台湾东联集团。新建成的武展也似乎并没有获得大多数武汉市民的认同。

车站路与中山大道路口的金源中心,原来是俄国巡捕房的老房子,也在宝江市长拆字墨宝下未能幸免的。这样的市长怎么能够指望他带领武汉人民过上好日子。但问题是他的任期却是最长的。实在是个大杯具。

直到炸掉老武展事件闹得沸沸扬扬,民怨民愤不绝于耳,才将这位体面市长调离武汉,任建设部副部长去了。其时我也刚刚从沿海城市悠游了5年光景,回来便听说武展被炸,心疼了好半天,后悔自己都没能来得及去看上一眼。

另外武汉地位尴尬,在宝江市长的带领下一心只想着闹直辖,湖北省死掐不放,中央也没资金投入让你直辖,最后搞来搞去就成了姥姥不疼舅舅不爱,一切还得自己来。如果有大把资金砸,武汉怎么也不会这么点出息吧。比如说北京,一个奥运1500亿,国家的钱,地铁、立交桥、高速路等等都是往里面砸,一个东北,一千亿砸出了一个黑社会,一群贪官,一个上海,几百亿砸个全球唯一的商用磁悬浮可惜没有什么人坐。我们再看看天津,天津比湖北还郁闷,地处沿海,老牌城市,基础也好,为什么和武汉一样也冠以大县城的称号?就是因为离北京太近了,大树底下不长草,天津报一个项目,北京马上也报一个,位置也很尴尬。所以天津也堕落了,你能说天津人蠢天津人笨天津人保守自大?

再说重庆直辖后刚刚从国家手里还没拿满七年的国税免税,一年200亿,又来了好处,看重庆搞得有声有色,这背后是有道理的。成都、重庆、西安这些地方托西部大开发的东风,国家上午千亿元的信贷、国债支持、项目优先审批等等政策、资金上的扶持,红火了几年。

大家说长沙发展得如何,那是聚全省之力搞的,湖南的速度比湖北还慢,其他的就更不用说了,不是沿海的人勤快,也不是他们聪明,也不是我们素质差,认准这个理,当初深圳开发的时候,冇得政策引导,资金投入,谁会往哪里跑?按说那些土著早就该把深圳建设好了的呀?

九省通衢的武汉早已没什么可骄傲的,由于现代交通方式的改变,地位已经在相对地下降了。我们再看,我们的北面邻居,因为郑铁局的关系(武汉只是分局),看看人家的铁路密度,再看看我们湖北的,这是湖北的耻辱!所以武汉被人为地压制住了,包括湖北省(怕武汉直辖省市关系紧张),在宁西铁路规划的时候,铁四院(在武汉,记住)已经规划好了走襄樊,在定板的那天,河南大员晚上到了铁四院把线改成了走南阳,我们的省的头头们在干什么?在咸宁唱歌!

2001年俞振声省长周济市长走马上任,武汉才开始有了血色。好艰难的起步。

武汉和省里关系一直以来不顺畅,市里对水果湖那里的路爱修不修,湖北省也怕武汉市直辖。互不信任、敌对的情绪很重。俞振声上台,了解了一些情况后说了一句话:武汉是湖北的财富,全省要统一思想支持武汉的发展。当然这些话其他的地市可能不爱听,但问题是湖北在当前如此恶劣的情况下,只能以一个方向突围,必须集中优势兵力。他还提出一个1+8的武汉城市圈(晚了五年啊!!),七条武汉出城高速(葛洲坝好像接了三条高速路的工程)由省市投资,支持中铁11局、葛洲坝、东风集团等大公司把总部迁至武汉。说点题外话,如果不是省市齐心,东风怕是迁到广州或北京了,在此之前,三峡证券就把总部迁到上海。省和武汉市不能相互拆台了。

然后学浙江对强县扩权。

对项目的争夺也看出有来头的俞振声的魄力,东风雷诺,广州媒体信誓旦旦地说落户广州或深圳,武汉出局。哈哈,俞振声率领中共代表团去一趟法国,回来信息就变了,最新的消息是落户武汉和广州,一人一半,当结局还没有完成时,武汉早已胜券在握。广东什么时候吃过这样的亏呀?那帮人和上海人一直就是翻云覆雨手的。

以后的李宪生市长雷厉风行,武汉才有现在大规模建设的模样了。

如果当年没有张之洞这位扎实干实事的封疆大吏,也就没有武汉的工业基础。所以好政策好领导对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没落的王朝尚且能够抓住时代的机遇在铁腕人物的带领下发展武汉,当今改革大潮风起云涌之时,政策之好机遇之多都不必再说,难道就不能再出一批张之洞么?
 楼主| yinaha 发表于 2010-1-31 23:39:14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6楼基尔斯腾于2010-01-31 23:06发表的  :
有個順口溜:
一流武漢人漂洋過海
二流武漢人北京上海
三流武漢人深圳珠海
剩下留守的大喊:武漢是個大城市。


别贬低留在家乡的武汉人。

武汉人不怕吃苦,不怕受累,就怕来了草包头头,瞎指挥,乱弹琴,不作为,把武汉当成他升官发财的大跳板。

所以非常希望武汉湖北多来几个张之洞式的人物。
ych 发表于 2010-2-1 00:12:31 | 显示全部楼层
深深地怀念武汉,怀念街边的热干面。虽然满打满算在那里住的时间也不到100个月,但那是让我魂牵梦绕的故乡。可惜,我已经在外地定了居,只能偶尔回去看看,但却永远不可能回去居住了

其实,归根结底,我更多地还是在怀念童年那无忧无虑的时光
大雄 发表于 2010-2-1 00: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s:105] 唯楚有才 于斯为盛,
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
若要中华亡国,除非湖南人死光,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s:105]看来,真得好好向楚大姨学习,
曹仁 发表于 2010-2-1 10:56:54 | 显示全部楼层
俞振声上任以后成绩不错,直接调到上海去当市委书记
杨柳依依 发表于 2010-2-1 19:53:30 | 显示全部楼层
武汉和省里的矛盾恐怕还没当年东风和十堰的大。当年,东风打十堰电话算长途,在十堰市区内处处体现“一市二制”,呵呵。

至于东风总部的搬迁,东风的最高层可不敢越权拍脑袋的。
基尔斯腾 发表于 2010-2-1 20:13:16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8楼yinaha于2010-01-31 23:39发表的  :



别贬低留在家乡的武汉人。

.......
到不是貶低
只是一個笑話,當然還是有些道理。
另外,老俞調走是很可惜。
不過,武漢也已經開始發力了。看好十年之後的武漢。
 楼主| yinaha 发表于 2010-2-1 21:37:1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ych:8年的童年时光,一定是难忘的。很多童年形成的记忆终身都难忘怀。有时间来武汉一定记得和武汉大本营联络哟!


回大雄:哈哈,准备向丑大姨学莫丝沙?心得及时汇报上来,你这个小马甲。(楚在武汉话里面念丑)

回曹仁:所以,只要把武汉治理稍微好点的,就升官了。草包却能在武汉一呆N多年。

回依依:据我所知,某段时间十堰和二汽是不通电话的,但是如果能够打通还是市话。只是十堰电信想敲诈二汽罢了。十堰太穷,二汽因为政策原因给地方上交税又不太够,只好想些花招找二汽要钱吧,仅仅只是经济上的问题,和湖北武汉的矛盾还是不太一样。湖北和武汉除了经济,还有政治地位,一个想摆脱约束,一个要死死套着你,让你永远不能独立。
杨柳依依 发表于 2010-2-1 22:18:11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4楼yinaha于2010-02-01 21:37发表的  :
回ych:8年的童年时光,一定是难忘的。很多童年形成的记忆终身都难忘怀。有时间来武汉一定记得和武汉大本营联络哟!


回大雄:哈哈,准备向丑大姨学莫丝沙?心得及时汇报上来,你这个小马甲。(楚在武汉话里面念丑)

.......

我就是说十堰电信诈钱啊,明明是市话弄得跟长途一个样子。

不光是经济,政治上问题也大着呢,二汽总经理的政治级别我记得是副省级,比十堰市市长高一个级别。再加上二汽有军工方面的,各方面的政企纠纷还是很复杂的。再说二汽在十堰原本是企业办社会,各方面都有独立王国。
 楼主| yinaha 发表于 2010-2-1 22:33:18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二汽何来十堰?他们不纯粹是因为地域关系而在一起的,二汽级别比十堰高理所当然,因此不是根本利益问题,当年选址十堰也因为军事安全上的问题才将二汽搁在大山中几乎什么都没有的十堰,现在二汽搬迁十堰,十堰还得想想自己接下来再去敲诈谁才是正事儿?

武汉市除了交钱给省里,给湖北省撑着大场面,还得乖乖当孙子,湖北省不但不领情,还对武汉发展诸多干涉,这个肯定就矛盾多多了。省里的官员刻意压制武汉发展最后的结果是全省一起穷。武汉不服气想跳龙门,杯具的是龙门没跳出去,还得回来受婆婆管,呵呵,复杂着呢。幸好俞正声让宜昌襄樊小兄弟们都好好尊重武汉大哥,才协调好多矛盾。不然还得内耗下去。
基尔斯腾 发表于 2010-2-1 22:49:18 | 显示全部楼层
唯楚有才,晉實用之。
 楼主| yinaha 发表于 2010-2-1 23:10:46 | 显示全部楼层
人才流失确实太严重了。

远的不说,武汉德迷多少?

全是在武汉高校读书的有用之才,但是我只能眼睁睁看着一个个地离开,很多本地的也远赴他乡,这又是为何?留下来的十之一二。

好在偶们武汉德迷从没放弃过聚会的信念,始终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事在人为这句真的一点都不错。哈哈~~
杨柳依依 发表于 2010-2-1 23:18:10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6楼yinaha于2010-02-01 22:33发表的  :
没有二汽何来十堰?他们不纯粹是因为地域关系而在一起的,二汽级别比十堰高理所当然,因此不是根本利益问题,当年选址十堰也因为军事安全上的问题才将二汽搁在大山中几乎什么都没有的十堰,现在二汽搬迁十堰,十堰还得想想自己接下来再去敲诈谁才是正事儿?

武汉市除了交钱给省里,给湖北省撑着大场面,还得乖乖当孙子,湖北省不但不领情,还对武汉发展诸多干涉,这个肯定就矛盾多多了。省里的官员刻意压制武汉发展最后的结果是全省一起穷。武汉不服气想跳龙门,杯具的是龙门没跳出去,还得回来受婆婆管,呵呵,复杂着呢。幸好俞正声让宜昌襄樊小兄弟们都好好尊重武汉大哥,才协调好多矛盾。不然还得内耗下去。

十堰人可不是这么看的,他们觉得他们的贡献大着呢。十堰当地作家梅洁的《山苍苍水茫茫》就把十堰人的想法暴露的很充分,呵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联盟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国德迷联盟 - GerFans.cn ( 辽ICP备17002255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2-13 00:11 , Processed in 0.034286 second(s), 9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