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德迷联盟 - GerFans.cn

 找回密码
 加入联盟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其实,关公的刮骨疗毒绝对是YY的。。。

[复制链接]
纳瓦谢里采夫 发表于 2013-10-11 09:43: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天朝身边的现实,早就超过了历史的传奇http://news.163.com/photoview/00AP0001/38849.html#p=9AT1PV8600AP0001

如果未经验证的刮骨疗毒都能被传为经典,那么后人会如何看待我们?
巴伐利亚州 发表于 2013-10-11 10:05:05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国演义添加了太多的个人感情色彩、罗贯中本来就是褒刘贬曹的。应该看看三国志、那才更加贴近历史真相。就像杨家将哪来的那门多儿子。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曾写过一篇文章,称赞杨业、杨延昭“父子皆名将,其智勇号称无敌”。
jtballack 发表于 2013-10-11 10:21:33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国演义》里蜀国各种名扬四海流芳万古的牛逼桥段貌似基本都是杜撰的。。
德迷小天王 发表于 2013-10-11 10:24:08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可以把三国演义当成武侠小说看,都是瞎编的
 楼主| 纳瓦谢里采夫 发表于 2013-10-11 10:28:47 | 显示全部楼层
可天朝当代史可不是YY,有文字,有图片,有视频-----已经够传奇了
人类历史上哪个朝代的老头如果摔倒爬不起来,没有大喊救命,而是:快来人啊,是我自己摔倒的!
号称道德沦丧的古罗马,拜占庭,咱们自己的旧社会。。。估计都没这样的老头吧[s:20]

yinaha 发表于 2013-10-11 10:50:14 | 显示全部楼层
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一九六五年六月二十六日)  

告诉卫生部,卫生部的工作只给全国人口的百分之十五工作,而这百分之十五中主要还是老爷。广大农民得不到医疗。一无医生,二无药。 
卫生部不是人民的卫生部,改成城市卫生部或城市老爷卫生部好了。 

医学教育要改革,根本用不着读那么多书,华陀读的是几年制?明朝李时珍读的是几年制?医学教育用不着收什么高中生、初中生,高小毕业生学三年就够了。主要在实践中学习提高,这样的医生放到农村去,就算本事不大,总比骗人的医生与巫医的要好,而且农村也养得起。 
   书读得越多越蠢。现在那套检查治疗方法根本不适合农村,培养医生的方法,也是为了城市,可是中国有五亿多农民。          

脱离群众,工作把大量人力、物力放在研究高、深、难的疾病上,所谓尖端,对于一些常见病,多发病,普遍存在的病,怎样预防,怎样改进治疗,不管或放的力量很少。尖端的问题不是不要,只是应该放少量的人力、物力,大量的人力、物力应该放在群众最需要的问题上去。 
    还有一件怪事,医生检查一定要戴口罩,不管什么病都戴。是怕自己有病传染给别人?我看主要是怕别人传染给自己。要分别对待嘛!什么都戴,这首先造成医生与病人的隔阂。 

    城市里的医院应该留下一些毕业后一年、二年的本事不大的医生,其余的都到农村去。四清到65年扫尾,基本结束了,可是四清结束,农村的医疗、卫生工作没结束啊!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嘛!  
第六天魔王 发表于 2013-10-11 11:10:23 | 显示全部楼层
yinaha 发表于 2013-10-11 10:50
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

  告诉卫生部,卫生部的工作只给全国人口的百分之十五工作,而这百分 ...

文革的段子?
donnell 发表于 2013-10-11 11:43:28 | 显示全部楼层
卫生部现在还加进个计生委,更奇葩了
yinaha 发表于 2013-10-11 11:55:0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可是1965年针对广大农村看病难,进行的中国医疗卫生制度改革的著名的"626指示".此文收在毛泽东选集第六卷
http://www.eywedu.org/maozedong24/083.htm


第六天魔王 发表于 2013-10-11 11:59:40 | 显示全部楼层
yinaha 发表于 2013-10-11 11:55
这可是1965年针对广大农村看病难,进行的中国医疗卫生制度改革的著名的"626指示".此文收在毛泽东选集第六 ...

倒是也可以理解,这么多年来经济学理论也一直发展,那个年代看这些话可能没现在这么搞笑
yinaha 发表于 2013-10-11 12:13:2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天魔王 发表于 2013-10-11 11:59
倒是也可以理解,这么多年来经济学理论也一直发展,那个年代看这些话可能没现在这么搞笑

偶们家好几个医生响应号召主动走进农村,走向田间地头为农民看病去了.
其中一位一辈子都呆在那里,成家立业,老婆也是卫校毕业的,后来他儿子也从医.他们常常去山里采草药用非常经济的方法为当地农民看病,但是现在他们家已经没人接班了.

故事片<春苗>,<红雨>很真实地反映了那个年代农民看病难的问题,和626指示后培养农民自己的医生的"赤脚医生"的兴起和推广.
第六天魔王 发表于 2013-10-11 12:30:06 | 显示全部楼层
yinaha 发表于 2013-10-11 12:13
偶们家好几个医生响应号召主动走进农村,走向田间地头为农民看病去了.
其中一位一辈子都呆在那里,成家立 ...

资源分散是对的,我说搞笑只是那篇文章本身。就比如,15%的数字,是因为城市化水平太低,而不是因为医生不该呆在城市,现在看,文章本末倒置。因为城市之所以是城市,就是因为人口聚集多,社会分工高,更多的人在城市自然要有更多的医生,甚至更好的医生。一些疑难杂症,可以到一线城市去找大夫,大夫被下放到新疆,难道让病人都去新疆看病不成。
“城市里的医院应该留下一些毕业后一年、二年的本事不大的医生,其余的都到农村去”这句话就更搞笑了。所以说文章立意是鼓吹上山下乡,在那个城市化水平因为战争退化的时代有必要性,现在看就是扯淡。这个立意跟你家人说的应该不是一回事儿。
现在的问题是资源的过渡集中,没有办法,农村之所以是农村,就是因为受农业本身所限,人口密度有时候非常之低,一个村落10来个人的情况普遍存在,难道10个人就必须配个大夫?修条路?所以这个问题会一直存在,程度需要有一个平衡。转回来说,政府该做的是对基层医疗人员和机构扶持,而非上面文章里那样,违背人的意志搞上山下乡。
回到本帖主题,踞腿的新闻我看了也非常难受,但他的选择,是因为没钱,不是因为没大夫,好像人家是去过北京的,因为没钱,只好回老家保守治疗。
第六天魔王 发表于 2013-10-11 12:36:18 | 显示全部楼层
继续吐槽“城市里的医院应该留下一些毕业后一年、二年的本事不大的医生,其余的都到农村去”这句话,当时敢说这句话,可不是因为那时的领导人高风亮节,是因为那时的领导人很多有特供的大夫,这些医学专家是极少坐台给老百姓看病的。这句话只是牺牲了15%城市老百姓的利益,如果真的实践了不知当年多少人受了苦受了难。
yinaha 发表于 2013-10-11 13:07:32 | 显示全部楼层
魔王你别急着吐槽,没啥好笑的,更不是你想当然地会去"牺牲了15%城市老百姓的利益"(城市实行公费医疗制度)和神马违背人的意志搞山上下乡. 我们这里讨论的是广大农村的医疗问题,搞清楚时代背景和626指示出台的前因后果以及后来的实际效果再来说话.
现在的医学院这么多,各梯次的医疗队伍如此庞大,医学博士硕士,名医专家教授满天飞,可是为何看病越来越贵越来越难?一个感冒可以花掉好几百甚至上千,更别说大病动刀动手术的天价的治疗费用,那位农民因为看病花光积蓄最后再也看不起医院,最后只好自己忍痛动手截肢.
这难道不是应该深思的问题?医疗卫生保健这些本来属于民生的范畴,是为老百姓服务的,如今确变成产业,成为盘剥老百姓赚钱的机器,变成拉动狗的屁的工具,自然是老爷高高在上,自然是钱和利字当头,有病没钱莫进来就很容易理解了.老百姓特别是农民们看病能不贵能不难吗?
或者你已经回答我了:不能违背人的意志搞上山下乡.人都想过好日子, 都知道十年寒窗苦,辛苦读书出来,高高在上为何不可?书中自有黄金屋赚钱自然也是应该.
所以不要再提那神马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币服务就好.所以资源就会集中,都扎堆城市,这不城镇化建设正在如火如荼推进,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所以农民兄弟们如果你没钱,满大街的医生就不给治(<春苗><红雨>已经很好地说明这种状况).你们该成为现代关公为后人景仰就做吧.


==============================================================




  旧中国的农村,缺医少药。农民生病根本治不起,只能挺着,小病或许能挺过去,要是得了大病,那就只能等死。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农村广大农民的医疗卫生问题,也曾采取过多种措施没法解决问题。但当时中国经过正规培训的医生很少,政府很难一朝一夕解决这个历史遗留问题。这种情况下,中国农村中那些旧有的医生就有了存在的空间。这些旧医生中,不乏巫医神汉,跳大神的现象在中国农村也普遍存在。接生婆仍然在广大农村活动,落后的接生方式使许多农村妇女产后生病,婴儿死亡率很高。即便是那些稍有些医学知识的农村医生,水平也普通较低,致使医疗事故频频发生。
  为此,中央人民政府曾探索通过发展中医来解决农民看病难的问题。毛泽东就曾多次认为,中医需要器械不多,行动灵活方便,中药也不贵,农民抓得起,因此,发展中医对解决农民看病难的问题十分有利。1958年,毛泽东作出批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整理,提高。”但是,培养大批中医需要时间,而且这些学成的中医大多也留在城市医院工作,广大农村缺医少药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于是中央转而探索另一种解决方式——派城市的医生组成医疗队下乡为农民治病。毛泽东曾多次指示城市中的医院要组织医疗队下乡为农民治病。为了贯彻毛泽东的指示,1965年之前还陆续出台了许多方案,要求各级医院临时组建下乡巡诊的医疗队为农民治病。1965年1月,毛泽东和中央又批转了卫生部关于组织巡回医疗队下农村基层的报告。很多医疗专家纷纷响应,像著名的胸外科专家黄家驷、儿科专家周华康、妇科专家林巧稚都曾加入其中,深入农村巡诊。到 1965年上半年,全国城市共组织了2800人下农村巡诊。
  但医疗队下乡毕竟是临时性的,由于医疗队人数有限,每次下乡只能走两三个乡镇,且医疗队下乡只能轻装,不可能带齐各种医疗器械,也不可能配齐各专科人员,无法达到有效地为农民治病的目的。此外,医疗队长期下乡,各级医院要打乱日常工作来安排人员,农村要为安排医疗队的食宿而费脑筋。因此,许多地方组织医疗队下乡没有长期坚持,有的地方甚至采取了形式主义的态度,农民看病难的问题仍然存在。
  对此,毛泽东极为不满。

  毛泽东内心积压的火气,终于在1965年6月26日爆发了。这一天,毛泽东根据中央办公厅的安排,听卫生部部长钱信忠汇报工作。钱信忠在作了卫生部工作的一般性汇报后,讲到全国医务人员分布情况时说:全国现有140多万名卫生技术人员,其中70%在大城市,20%在县城,只有10%在农村;高级医务人员80%在城市;医疗经费的使用农村只占25%,城市则占去了75%。当毛泽东听到这组数字时,发怒了。他面容严肃地站起身来,严厉地说:“卫生部只给全国人口的15%工作,而且这15%中主要是老爷,广大农民得不到医疗,一无医,二无药。卫生部不是人民的卫生部,改成城市卫生部或老爷卫生部,或城市老爷卫生部好了!”“应该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培养一大批‘农村也养得起’的医生,由他们来为农民看病服务。”

  毛泽东发怒后,卫生部立即研究贯彻毛泽东指示的办法。由于毛泽东这次发怒中作出的指示是在6月26日,因此,卫生部把毛泽东在这一天的指示称为“六二六”指示。

  一个多月后,毛泽东再次召见卫生部部长钱信忠等人,讨论在农村培训不脱产的卫生员的事情。在这次谈话中,毛泽东重点谈了改善农民医疗条件的问题,并且提出了在农村培训不脱产的卫生员的总构想。毛泽东说:“书读得越多越蠢。现在那套检查治疗方法根本不适合农村,培养医生的方法,也是为了城市,可是中国有五亿多农民。”毛泽东接着说:“医学教育要改革,根本用不着读那么多书……高小毕业生学三年就够了,主要在实践中学习提高,这样的医生放到农村去,就算本事不大,总比骗人的医生与巫医要好,而且农村也养得起。

  毛泽东在作出“六二六”指示时,并没有谈到“赤脚医生”这个词。但他的指示中有一条——要有一大批农村养得起的医生在农村给农民看病。毛泽东还划定了培养这样的医生的两个条件:一是高小毕业生,二是学三年医学。这些只是毛泽东当时的一个基本构想,在他的头脑中,也没有形成一个完整、清晰的模式。在这种情况下,各地在执行毛泽东指示中,大体是按照毛泽东所说的条件做的,但做法不一、模式不同,培养的乡村医生名称也不同。但不管怎样,普及农村医疗卫生的工作在全国迅速展开了。在全国各县普遍建立人民医院的基础上,国家开始大力扶持有条件的公社迅速建立卫生院,同时卫生部着手组织对农村有一些文化的青年进行医学培训。


  毛泽东“六二六”指示催生中国“赤脚医生”
  对农村有一点文化的青年进行医学培训,上海市动手较早。“赤脚医生”的叫法,就是首次在上海市川沙县江镇公社出现的。原来,这个公社于1965 年夏就开始办医学速成培训班,学期四个月,学的是一般的医学常识以及对常见病的简单治疗方法。学员学成后,回公社当卫生员。在第一批学员中,有一个叫王桂珍的,来自江镇公社大沟大队。在学习中,她十分刻苦。后来她自己回忆道:
  我连中学的门都没进过,比方那些化学元素符号,还有什么“大于”“小于”……老实讲,一下子真搞不懂。那时候我自己挺能吃苦,学得挺认真。老师让晚上9点熄灯,我拿个小的手电筒在被子里看到夜里12点。
 由于王桂珍在班上学得认真,很快就掌握了一定的医学知识。结业后,她被安排在江镇公社当卫生员,是该公社第一批28个卫生员之一。这些卫生员实际上仍是公社一级卫生院的实习医生,或者是护士、护理员,农民生病还是要到公社卫生院来。换句话说,公社培养的卫生员还是没有像过去乡村游医那样走村串户到农民家中去给农民治病。但王桂珍结业后却与别人不一样,没有选择待在卫生院等农民上门治病,而是背起药箱,走村串户甚至到田间地头为农民们治病。农忙时,她也参加农业劳动。

  开始,农民们并不相信王桂珍能治病,说,做一个医生要学好几年,这个黄毛丫头只学了四个月就能当医生?但王桂珍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一个病人牙齿痛,她要给病人针灸,病人不敢,怕痛,她就先给自己扎。经王桂珍治好的病人越来越多,大家开始宣传她,找她看病的人也越来越多,她开始在农民中有了声望。此外,王桂珍和同伴们还在村边一块坡地上种了100多种中草药,在村里专门建了土药房,利用自己有限的医疗知识,想出各种土洋结合的办法,让身边的老百姓少花钱也能治病。
  与王桂珍事迹类似的还有另外一人。他叫黄钰祥。黄钰祥1953年毕业于苏州医专。20世纪60年代初,他和妻子张蔼平相继被分配到了上海川沙县江镇公社卫生院工作,直接为农民治病。这使得他对农村缺医少药和农民看病难的状况有了深刻的了解。
  当时的江镇公社卫生院的条件极差,就是一幢租的民房,没有高压蒸汽消毒设备,连高压锅都没有。针筒等最基本的医疗器械是用煮沸的方法消毒。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黄钰祥仍然想尽各种办法为农民治病。他在认真为当地农民服务的同时,也注意以自己所学教卫生员医学知识,以便有更多的人为农民治病。毛泽东的“六二六”指示发出后,他开始积极参与江镇公社培养乡村卫生员的工作。他也就成了包括王桂珍在内的第一批农村医学速成培训班学员的老师。同时,他也经常下乡为农民治病。

  王桂珍、黄钰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做法,深受当地农民的欢迎。当地农民因多种水稻,平时劳动时是赤脚下水田的,所以当地农民早就有一个朴素的观念——“赤脚”和“劳动”是一个意思。当地农民见王桂珍经常在为农民看病之余也参加一些劳动,就称她为“赤脚医生”。实际上,“赤脚医生”就是既要劳动也要行医的意思。正如黄钰祥所说:“赤脚医生”是在农民中自行叫起来的。
  王桂珍、黄钰祥这种类似过去乡村游医一样走村串户,甚至到田间地头为农民治病,农忙时也参加部分农业劳动的方式,虽然得到了当地政府的肯定和宣传,但也只是放在“学雷锋”的范畴来宣传。因此,他们的事迹仅在上海基层范围内传播。至于“赤脚医生”这个词,更没有成为宣传重点,也不为全国人民所知,自然也不为毛泽东所知。

  情况到1968年有了改变。这一年,上海川沙县和市卫生部门宣传王桂珍、黄钰祥的事迹已经近三年了。经过这一段时间的沉淀,他们的事迹经受了考验,也有了一些值得在更广范围内推广的经验。于是,上海市派出记者前往川沙县江镇去调查、采访。采访中,思维敏捷的记者们意识到,王、黄二人的做法与毛泽东几年前作出的指示以及他所提倡的方式是契合的。因此,他们没有把采访结果写成一般性的报道,而是写成了一篇调查报告。在写作过程中,记者们对他们的事迹做了认真分析,觉得他们的做法是契合毛泽东指示精神的。调查报告把本来就有着内在联系的毛泽东指示和王、黄二人的事迹进行了深入发掘和说明。在写作过程中,记者们对文字精益求精,尽可能使文字生动活泼一些,并首次使用了农民创造的“赤脚医生”一词,还直接将它用到标题上,题目最后定为《从“赤脚医生”的成长看医学教育革命的方向》。
  1968年夏,上海《文汇报》在重要位置上发表了这篇调查报告。该文发表后,立即引起中央宣传部门的重视。当年9月出版的《红旗》杂志第三期和 9月14日出版的《人民日报》全文转载了这篇调查报告。文章先后在三个重头报刊上发表,自然引起了广泛关注,特别是这篇文章第一次把农村“半农半医”的卫生员称为“赤脚医生”,让人耳目一新。

  文章也引起了毛泽东的关注。毛泽东仔细阅读了9月14日的《人民日报》上发表的这篇文章,并批示道:“‘赤脚医生’就是好。”从此,“赤脚医生”成为“半农半医”的乡村医生的特定称谓。按此思路,全国各地在县一级已经成立人民医院、公社一级成立卫生院的基础上,在大队(相当于现在的村)一级设立了卫生室,构建了农村三级医疗体系。在大队一级卫生室工作的医务人员,都是“半农半医”的“赤脚医生”。与此同时,各级卫生部门开始下大力气,按照上海川沙县江镇公社的做法,着手组织大批培训“半农半医”人员。当时,正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高潮,一批下到农村的初、高中生,由于文化水平较当地青年要高,自然成了接受“半农半医”的“赤脚医生”培训的主体。他们学成后,大都当上了“赤脚医生”。这种情况,促使中国的“赤脚医生”队伍在短期内迅速形成,农村医疗状况迅速改观。

  活跃在广阔农村的“半农半医”群体,确实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欢迎。农民有个头疼脑热,再不用远赴公社或者县城去医治了,劳动中受的一般创伤能够得到及时治疗。而且,农民们在大队卫生室或者公社卫生院看病,医疗费用主要从公社和大队积累资金中出,除扣少量工分外,社员基本上不花什么钱,有的地方连五分钱的挂号费也不收,这怎能不受到广大农民的由衷拥护和欢迎呢?


 “赤脚医生”催生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随着“赤脚医生”规模的形成,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也逐步建立起来了。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湖北省一个名叫覃祥官的“赤脚医生”发明的。当时,他是乐园公社卫生所的一名医生。他通过深入各生产队调查摸底,借鉴党领导农民组织起来办信用社摆脱高利贷的剥削、办供销合作社摆脱奸商剥削的经验,思考出了一种组织农民办合作医疗、依靠集体力量来和疾病作斗争的思路,拿出了《关于乐园公社杜家村大队试行农民合作看病的草案》。这个草案得到大队和公社的肯定和支持。为了将覃祥官的草案变为现实,乐园公社大力支持杜家村大队办卫生室。1966年8月10日,这个地处鄂西长阳土家山寨的卫生室挂牌了。
  这个合作医疗的具体办法是:农民每人每年交一元钱的合作医疗费,村里再从集体公益金中每人平均提取5角钱作为合作医疗基金。除个别痼疾缠身要常年吃药的以外,群众每次看病只交五分钱的挂号费,吃药就不要钱了。同时,在覃祥官的带动下,卫生室全体人员着手收集行之有效的土方给农民治病。他们的这种做法后来被概括为“三土”,即土医、土药、土药房。他们还自己动手种植、采集、制作中草药,用来给当地农民治病。这种做法后来被概括为“四自”,即自种、自采、自制、自用。同时,他们主动到农民中调查患病人员情况,努力做到有病早治、无病早防,“出钱不多,治疗便利;小病不出队,大病不出社”。湖北省委对覃祥官的事迹和杜家村大队的合作医疗制度进行了宣传和推广。

  就在毛泽东作出“‘赤脚医生’就是好”的批示不久,湖北省委于1968年适时将一份反映乐园公社合作医疗情况的调查报告送到了中央办公厅。
  中央对这个经验十分重视,派员对这个经验进行核实后,将反映这个经验的材料拿到北京郊区农村,组织农民开了两次座谈会进行讨论。1968年11 月30日,中央有关部门专门给毛泽东写了一个报告,毛泽东看了报告后非常高兴,连声称赞合作医疗制度好,并且当即在报告上写下了四个字:“此件照办。”毛泽东的批示,是对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肯定。从此,大队一级设立“赤脚医生”,同时建立合作医疗制度,成为当时中国的新生事物,并作为中国亿万农民的最大福利制度,在中国确立起来了。

  1969年10月1日,中央在天安门广场举行新中国成立20周年庆典。当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观看沿着长安街前进的游行队伍时,惊喜地发现了 “赤脚医生”方队。这个方队由近千名肩背药箱、背负斗笠、挽着裤腿、打着赤脚的年轻农村姑娘组成。她们高呼着“为人民服务”的口号,整齐地从城楼下的长安街走过。队列的前边是一个特制的轮车,上面载着“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15个大字。这个方队代表的是当时分布在全国的“赤脚医生”。当这个方队走到天安门城楼下边时,毛泽东微笑着,身体向前微微倾斜着,频频向这个方队挥手致意。毛泽东的高兴是有理由的。当时,“赤脚医生”与合作医疗制度已经在中国农村大地普遍铺开。全国绝大部分生产大队实行了合作医疗,“赤脚医生”数量已经超过100万,毛泽东改变农村缺医少药状况的理想已经初步变成了现实。



 “赤脚医生”是“为人民服务”号召的实践者
  当年的“赤脚医生”们,也没有辜负毛泽东的期望。他们生活、工作在农村,为广大农民治病,真正是“为人民服务”号召的实践者。
  那个年代,“赤脚医生”们的身份还是农民,就生活在农村,靠挣工分(补贴也是以工分形式出现)生活,因此农民们养得起。他们就是本村人,与当地农民血肉相连;即使是知青担任“赤脚医生”,也是村里的人,因而农民用得动。他们手中没有很好的医疗设备,都只背着一个装有简单医疗器具和药品的医药箱,农民们生了病,随叫随到,不分时间地点天气。没有病人时,他们就下地干活。“放下药箱下地,背起药箱出诊”,是“赤脚医生”的生动写照。
  但“赤脚医生”手中也有“两件宝”,一是银针,一是草药。“治疗靠银针,药物山里寻”,是当时农民形容“赤脚医生”工作情况的一个顺口溜。“赤脚医生”这两件宝,治疗一般疾病是有效的,又花不了多少钱,因此深受广大农民欢迎。“赤脚医生”也因此成了广大农民健康的守护神。
  作为农民健康的守护神,“赤脚医生”除了要有一定的医疗知识,更重要的是,必须有一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农民中只要有人生了病, “赤脚医生”就会第一时间赶到病人跟前。在草原,在山区,经常可以看到“赤脚医生”顶风冒雪、爬山过河的身影。当年的中国农村还普遍贫穷,合作医疗能够提供给“赤脚医生”使用的药品很匮乏,他们手中有的只是一般的止疼、消炎针剂、红汞、碘酒和阿司匹林等。为了增加为农民治病的药品,减少农民的医药负担,他们经常上山采集中草药。此外,“赤脚医生”还肩负着当地农民的卫生防疫保健工作任务,国家组织的各项涉及全民的防疫、保健工作落实到占人口90%的农民身上的,都是“赤脚医生”做的。
  直到今天,“千家万户留脚印,药箱伴着泥土香”,仍然是那个时代的农民对“赤脚医生”最温馨的回忆。


  “赤脚医生”与合作医疗都曾产生世界影响
  20世纪70年代初期,中国开始改善与西方关系,“赤脚医生”的事迹也随之传到国外并产生了很大影响。1969年,以黄钰祥为主编写的《“赤脚医生”培训教材(供南方地区使用)》出版。1970年,由上海中医学院、浙江中医学院等集体编著的《“赤脚医生”手册》由“上海市出版革命组”出版。这两本书以医治农民常见病为中心,清晰明了,简单易行,实用性强,不仅成为“赤脚医生”学习的必备教材,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特别是其中的《“赤脚医生”手册》,不仅全国的“赤脚医生”人手一册,正规医院里的医生也人手一册,供他们为病人治病时参考。许多普通百姓也买来阅读以增加一些医学知识,对照它来了解自己和家人的健康情况;生病的人也通过它来了解一些治疗方法。甚至有人说,《“赤脚医生”手册》是当年发行量仅仅次于《毛主席语录》的书,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赤脚医生”手册》出版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它译成50多种文字,在全世界发行。在今天许多国家的书店里,仍然可以看到英文版的《“赤脚医生”手册》。

1972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几位学者在中国拍摄了一部专门向国外介绍“赤脚医生”的长达52分钟的纪录片《中国农村的“赤脚医生”》。这部纪录片真实地记录了当时中国“赤脚医生”就地取材、土法上马,炮制针对农村常见病的药物和使用小小银针治大病的情形。该片在许多国家放映后,引起了强烈反响。正是这部片子,把中国的“赤脚医生”推向了世界,推动了全球的“中国‘赤脚医生’热”。
  1974年,世界卫生会议在日内瓦召开,王桂珍作为中国“赤脚医生”的代表参加了会议,并在大会上作了15分钟的发言。她在参加会议的过程中,亲身感受到了人们对中国“赤脚医生”的关注和喜爱。
  1976年9月初,“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区委员会第27届会议”和“世界卫生组织太平洋区基层卫生保健工作会议”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召开,参加会议的有33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中国“赤脚医生”和合作医疗的代表人物黄钰祥和覃祥官出席了会议。会上,覃祥官作了题为《中国农村基层卫生工作》的报告,之后回答了参会各国卫生部部长和各大媒体记者的提问。覃祥官的报告与解答,令全体出席会议者们赞叹,他们称赞中国创造了人间奇迹。
从此,“赤脚医生”与“合作医疗”成为世界上带有天使意味的名词。直至今天,不管持有什么样的政治观点,也不论是什么肤色的外国人,只要一听到“赤脚医生”与“合作医疗”,就会树起大拇指。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中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开,农业经营单位缩小到了家庭的规模。工分计酬方式不存在了,“赤脚医生”与“合作医疗” 也难以生存。1985年初,卫生部作出停止使用“赤脚医生”这一称呼的决定,原来的“赤脚医生”要进行考核,合格的将被认定为乡村医生,取得从医资格后可以继续行医。1985年1月25日,《人民日报》发表《不再使用“赤脚医生”名称,巩固发展乡村医生队伍》一文。“赤脚医生”不存在了,与它共存共生的 “合作医疗”也解体了。至此“赤脚医生”与“合作医疗”成了历史名词。但不可否认的是,毛泽东1965年的那次发怒,改变了中国农村长期缺医少药的状况,至今仍然是亿万农民对于那个年代的温暖记忆。





yinaha 发表于 2013-10-11 15:50: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病无钱治 男子自锯腿


节选其中两段:
患病
  双腿动脉大面积栓塞
  患病前郑艳良是家里的顶梁柱,身体结实,感冒发烧都没有过。
  他说,家里有4亩地,患病前一个人完全可以打理过来,其他时间他还去附近的砖窑厂打打零工,一年下来,可以有一万多收入,满足基本的生活没有问题。
  平静的生活在2011年10月4日被打破,这天正在干农活的郑艳良忽然感到腹部疼痛难忍,医院诊断后,证实为阑尾炎,做了手术后,疼痛消失。
  3个多月后的2012年1月28日,农历正月初六下午5点多,郑艳良感到臀部和大腿疼痛,并很快发展为难以走路。被家人搀扶到村卫生所打了一针镇痛剂后,郑艳良感觉自己已经无法站立了,村卫生所的医生建议他到保定市检查。
  在保定市一家医院检查后,医生称是缺钾导致的,并进行了输液治疗,当天夜里9点多输完液,郑艳良的病情未见好转,最后转院到北京,医生最终确诊为双腿动脉不明原因大面积栓塞。
  医生当即表示要住院手术治疗,但是面对数十万的截肢以及术后治疗费用,郑艳良选择保守治疗。2012年1月30日,他从北京回到农村老家。
  郑艳良回忆说,当时医生在他临走前告知,如果能挨过今后的疼痛,那就没问题,不然最多只能活3个月。




新生
  截肢后气色好转胃口好
  记者摸着他右腿愈合后仍裸露在外的一节腿骨问他疼不疼,郑艳良笑着说不疼,并庆幸自己当初那个决定,“如果没有锯掉,我可能活不到今天。”
  就在郑艳良给自己截肢的第二天下午,他逐渐发烂的左腿脚踝以下也脱落了,“原来想如果再往上烂,就把左腿也锯掉。”郑艳良说,后来左腿并没有往上溃烂的现象,为了省钱,郑艳良想出了一个对付溃烂的土办法:先用大量碘消毒液擦洗,再用涂抹了红霉素的纱布包裹,最外面捆上婴儿用的尿不湿吸收脓液
  令沈忠红感到高兴的是,丈夫在截肢后,气色也一天一天好转,而且能大口吃饭,“一顿能吃4个火烧,最多可以吃7个。”沈忠红说。
  郑艳良说他在轮椅上坐了一年多,接下来希望能得到好心人的帮助,给他安上假肢,“让我也能再次行走。”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林野 刘珍妮

======================

跑去医院截肢和手术后治疗费用需要数十万,但是用最经济的土办法碘酒消毒,红霉素包扎防止感染,尿不湿吸脓,解决了大问题,保住了自己的命.
医院明明有经济的办法不用,偏要用贵的要死人的药,这是不是需要我们思考的问题??



flyinnet66 发表于 2013-10-11 17:06:14 | 显示全部楼层
yinaha 发表于 2013-10-11 10:50
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一九六五年六月二十六日)  

告诉卫生部,卫生部的工作只给全国人口 ...

腊肉放的屁你还当真?赤脚医生本身就是对农民不负责。
yinaha 发表于 2013-10-11 17:18:49 | 显示全部楼层
flyinnet66 发表于 2013-10-11 17:06
腊肉放的屁你还当真?赤脚医生本身就是对农民不负责。

请你不要张嘴就随意诋毁.也请你懂得尊重历史.不要为了诋毁而罔顾事实,这不科学的.不明白你为何如此仇视一代伟人?
我的家族有好几个赤脚医生从那个时代过来.给当地农民解决了非常大的问题.
有时候我回到那边,还有老辈子的人在念叨这些当年为他们诚心诚意服务的医生.
但是现在已经没有这样的人了.要看病就得到镇上去,药费也不便宜了,没过去老医生的那份仁心仁术了.


郑艳良自己锯腿,自己调养,保住自己的性命,难道他受过专业训练吗?
智慧在民间.不要轻视普通老百姓的智慧和能力.

李兰娟:从“赤脚医生”到院士

陈竺 当年“赤脚医生”写下人生传奇

翻账本,老村医有喜有忧

“要是有真正的村卫生室就好了”

王胜道:四十载无悔乡医路

赤脚医生泽珠曲批

“我了解没钱治病的痛苦”

张敬泽:每天都是出诊日

山路印下40年足迹
赤脚医生第一人王桂珍 曾受到毛主席表扬

乡村医生坚守盼新人

【重走西北角】一名乡村赤脚医生的“转型”



球王格策 发表于 2013-10-11 20:11:27 | 显示全部楼层
延迟退休-也是百度热点里面的。砖家叫兽大叫好处,我小屁民实在看不出良苦用心啊。以后没钱看病,又不敢断腿断手可怎么办啊。
球王格策 发表于 2013-10-11 22:02:16 | 显示全部楼层
yinaha 发表于 2013-10-11 17:18
请你不要张嘴就随意诋毁.也请你懂得尊重历史.不要为了诋毁而罔顾事实,这不科学的.不明白你为何如此仇视一 ...

没错。那个年代生产力水平较低。国家计划谁谁去农村行医和留在城市里的收入差不多,都可以糊口就算很好的了。那时人们的心气可能也和现在不一样,觉得为人民服务真的是很光荣的一件事。
现在这种情况好像不是人力所能为的事情。不是愿不愿意想不想“为人民服务”,是真的没法解决的问题。这个新闻配上断腿这位“术后”的图片,真的至少给我很大冲击,跟之前那个母亲见死不救要卖儿子器官的差不多。一个是人伦悲剧,一个是社会悲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联盟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国德迷联盟 - GerFans.cn ( 辽ICP备17002255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6-17 10:59 , Processed in 0.030797 second(s), 10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