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ze=15.9996px]转自微信公众号 城市战争(ID:sunbushu123)
苏商VS浙商:一个是坐商、一个是行商;一个重实业、一个重投机?
孙不熟写在前面:
我们谈论长三角的时候,很习惯用的一个词是“江浙怎么样”,殊不知“江”与“浙”在发展模式、做事风格上完全不同。
江苏是强势政府、外向型经济的典型外表,是台资与外资进驻中国的桥头堡,是上海与新加坡的后花园,是各种优惠政策的先行区。相比而言,浙江则要落寞得多,无论是自然资源、政策资源、国有经济比重,还是对外资的吸引力,都与江苏不可同日而语。
在地理条件上,浙江除了杭州湾小片地带较为丰饶,其他大部分地区是丘陵山壑,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称。江苏则地处华北平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两块最富庶之地的中间地带,几乎全境物产丰饶、水乡密布、平整开阔,其平地面积占比几乎位列全国最高。
但就在这样的自然禀赋以及政策资源上,浙江仍然创造出一系列的经济奇迹,靠的当然是所有经济要素中最重要的那一个——企业家精神。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相比江苏与广东,浙江更多的是靠“人和”。
我常常在想,浙江的很多经济现象,很多时候是不能靠地缘规律、政策规律来解释的,就像是一个个突然冒出来的感叹号。这为很多自然禀赋较差、政策支持不够的地区,提供了一个学习榜样。当然,相比“天时”与“地利”,“人和”可能更难把握和借鉴。
今天分享一篇苏商与浙商的对比文章,文章来源是一个江苏自媒体。
(本段“编者的话”以及正文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选自公众号“最江苏”(ID:zuijiangsu)
地缘相近,人文相亲,先后发轫苏南模式与温州模式……因为如此多的巧合,在全国众多商帮中,同处长三角的苏商和浙商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从外界角度看,两者走得很近,但是细细观察,二者又区别很大。这也就引出了我们今天讨论的话题:苏商和浙商有什么不同?为何风格差别如此大?
谁是苏商?
苏州在明清时期已是江南重要的商业中心, 以苏州为中心向外扩散的江苏商人群体,我们给予了“苏商”之称。 苏商与徽商、晋商、浙商、 粤商一道 ,在历史上被合称为“五大商帮” 。 苏商有着悠久的历史 , 辉煌的过去。 近代苏商 “ 实业富国、 产业报国”的文化绵延百年,集中体现了这个商帮爱国尚德、 尊商惠民、 开放包容和务实创新的精神。
谁是浙商?
现代浙商已经是当仁不让的华夏第一商帮 , 台湾商界称之为 “ 大陆之狼 ” ,生存能力让全球感到震撼,欧洲人美誉浙江人为“ 东方犹太人”。
苏商VS浙商
论及商界,我们不得不承认,浙商的知名度是大于苏商的。苏浙本一家,为何在经商上出现了差异?
“离土不离乡”VS“离土又离乡”
有人将苏商比作“优裕一族”,不无道理。和那些因为自然条件恶劣而被迫出走异乡的晋商、徽商、闽商比起来,苏商幸福得像花一样。
也许正因如此,江南优越的自然条件赋予了苏商“离土不离乡”的传统。这个传统在计划经济时代成就了苏商,而在市场经济和全球一体化的今天束缚了苏商。
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成志明认为,苏商的“本土情结”太过浓厚,总是有意无意地以自己所在地为中心划一个圈,只在这个圈内活动,从而限制了企业成长空间,错失了更多更好的商业机会。
而浙商最大的特点就是喜欢走出去,且走出去的模式直接是复制浙江本地模式。比如这个模式在浙江成功了,就会推广到其他省份,迅速积累财富。很多人称之为生意,而不是事业。
南京国鸿集团董事长陈奕熙曾经这样描述浙商:“浙商是狼,主动攻击的意识天生融于血脉!他们四海为家积极开拓,只要有一个浙商到一个新地方开辟了新市场,亲戚朋友很快就会跟过去,对当地商人逐渐形成包围之势,慢慢地当地市场就被浙商占领了。”
两厢比较,虽然后者投机、投资色彩稍微重了点,但商人的天性就是逐利,合法即可。
有识之士认为,苏商要找回已失去的优势,必须抓住“城市化”这个下一阶段中国经济发展的环节,淡化和消除本土情结,竞合争道,才能走出发展瓶颈。
“单打独斗”VS“携手闯世界”
曾有学者指出,苏商务实、精于算计,头脑中形成了很多规则意识和条条框框。该防范的防范,不该防范的也防范,所以苏商一个弱点就是“自顾自”,喜欢闷声发大财,团队合作少,抱团意识相对薄弱,这也是苏商轻贸易而重实业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位政府官员曾说过,团队精神的不足使苏商的决策风险无法分担和稀释,从而制约了企业“从长计议”,江苏企业做的多是“一锤子买卖”。一位专家曾说,苏商之间精于算计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普遍降低,导致交易成本增加,这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合作意识。
当然,浙商也得分类,比如浙北的商人,如嘉兴、湖州的商人,其实和江苏商人差不多。主要是宁波、温州一带的浙商特点更为浓厚。给人一种善于抱团取暖、相互扶持的整体感觉。
长三角经济问题专家高凯认为,浙商像是中国市场经济里的“游牧民族”。随着原始资本积累的完成,“二次创业”将浙江一部分民企拉到了快速扩张期的门沿上。浙商开始迈开从人到资本、再到企业的阶梯式“走出去”步子。
以温州人为例,有调查报告显示:2013年之前大约有160万温州人在中国各地经商,每年创造的GDP为560亿元。而省外投资与创业的浙商更是达600万之众。
相比较而言,苏商“走出去”的步子迈得比浙商晚,“走出去”的人群也较少。据有关资料显示,苏商在省外发展的仅100多万人,其外省投资的资金也难与浙商匹敌。
但也有专业人士指出,并不能因为这些数据就断言,浙商是行商,苏商是坐商。事实上,近年来苏商向外扩张的步伐正在加快。逐水草而居,绝非浙商的专利。
“低调务实”VS“高调做事”
苏商继承了吴韵汉风之文化特点,讲究稳健、和谐、不张扬。同时,由于苏南的文化是一种典型的水文化,这种内陆水文化温柔敦实,很大程度上形成了江苏人的柔韧意识和低调意识。在天下商贾中,苏商有别于其他商派的显著标志就是深厚的文化涵养。
苏商中不乏低调但又厉害的商界人物。
前不久,反映中国顶级商人财富变化的2016年胡润百富榜对外发布。就在我们把注意力放在马云家族和王健林家族的时侯,另一位富豪出现在媒体的视线中。他就是江苏籍富豪,“全球华人第一狂人”严介和的儿子--严昊。
严昊是名副其实的85后,出生于1986年,还不满30岁,却坐拥910亿资产,高居大陆富豪榜第6位。对于常看财经新闻的人来讲,严介和并不陌生,但论知名度,严介和父子要比富豪榜中的其他人逊色不少。不过,俗话说得好,闷声发大财,严介和父子就属于这一类人。
严昊是低调务实的苏商代表,那么浙商呢?
很多人都感觉浙商明显比苏商活跃。从浙商活跃在各大新闻媒体中就不难看出,浙商是一个自带“网红”体质的群体。有他们的地方,都会很热闹。
就拿公司年会、商会年会来说,浙商非常活跃,企业唱主角,且知名企业多,很多人争先恐后地讲话,畅所欲言,为民企发声;但江苏方面,官员不少,企业家低调,大家你来我往,更乐于台下交流。
“依赖制造业”VS“发展现代服务业”
作为制造业第一大省的江苏,其重实业的倾向也许从一开始就注定了。
江苏是近代工商业的发源地,洋务运动之后,出现不少民族资本企业家,包括张謇、盛宣怀、薛福成等人,并且这些企业家的风格是崇尚实业,运营稳健,不倾向于资金推动的。
中国近代实业家张謇
江苏基本都是平原,人口基数远远大于浙江,且政府奉行的是招商引资政策,外资、央企以及上海的企业都喜欢在江苏投资制造业。
举个例子,总部在上海的制造业企业--上海家化,好多产品都是在江苏生产的,而不是浙江。本质上讲,苏商很喜欢做制造业,这块利润虽然不高,但稳健。这也契合苏商的部分特性。
而浙江,除了北部地区和杭州、宁波等土地肥沃外,其他都是丘陵山壑,所以培养了浙商注重贸易、物流相关产业的兴趣。浙商从事投资、金融行业、房地产、互联网行业等格外多。
近些年,浙江很火,互联网经济风起云涌。在中国的IT领域,有一个引人注目的“IT浙商现象”。除了尽人皆知的阿里巴巴马云和网易丁磊,还有盛大陈天桥、金山求伯君,都是土生土长的浙江人,另外华为任正非、联想杨元庆祖籍都是浙江。
互联网的商业特质与浙商精神在本质上非常接近:平等、进入门槛不高、不依赖特定资源、不相信特权和垄断、都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需要梦想、具备敏锐的眼光和一定的冒险的魄力。因此,浙商在互联网领域的成功是最符合逻辑的必然结果。或者说,互联网行业是浙商文化体现最彻底的领域之一。
马云曾经说过,假如当初阿里巴巴不是办在浙江,很可能就没有今天。“最江苏”相信这不是马云说的漂亮话。因为浙江有新经济发育最重要的“气候环境”和“土壤条件”——浙江是全国资源配置市场化程度最高、民营经济最活跃的地方,也是中小企业最集中和对外贸易最有活力的地方。
“尊重权力”VS“崇尚市场”
苏商开会有个特点,经常都是好几位领导讲话,然后才是民企低调发言。在江苏这片土地上,商人“尊重权力”的体现无处不在。
江苏省中油泰富石油集团的胡玉兴曾这样描述江浙商人的处事方式:“苏商遇到困难,更多地依赖政府和政策,考虑的是政府允许不允许,如果政府不同意就不干了。浙江首先考虑市场,考虑发展和创新,敢于冲破体制束缚,在发展中谋求机会。”
但具体到企业运作,还是会发现,苏商企业仍然以市场规律做事。
而浙商各大商会开会,企业唱主角。于是很多人说浙商真的是尊重市场。的确如此,但每次也都有官员出席,而且看起来和马云、郭广昌 等人放在同一个层次讲话,其实对官员的尊重无处不予以体现。这就是浙商的精明,现在官员也懂得这种规律,调整姿态,与民企同乐。
整体来说,苏商和浙商都重视权力和市场,但有先后顺序,浙商这种模式更为符合未来发展趋势。
总之,中国需要浙商的韧性和努力,也需要苏商的坚守和踏实。
说了这么多区别,其实,苏商和浙商本质上差别不大,即使有区别,最终也都是殊途同归。
比如,江苏现在发展民企和互联网的势头生猛;而浙江也在拼命吸引外资和央企。最终,大家都驶向了同一处彼岸。
曾经亲身参与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建设的新加坡江苏商会名誉会长林益民常年往来于江浙两地。对于苏商浙商之别,他有独到的观点。
他认为,任何一种发展模式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撇开历史原因看苏商浙商之争没有任何意义。“在我看来,苏商和浙商群体没有绝对的强弱之分,他们各有优势和长处,浙江以民本经济带动地方发展,企业家们功不可没;而江苏以政府牵头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民营企业家们也是产业升级转型的重要推动力量。前些年,浙商靠主动出击和胆量经济,赚的盆丰钵满,但一旦遇到金融危机,发展就大受影响,相反,苏商群体因为专注于做实业,投机心理少,因而发展更稳健。未来苏商和浙商如果破除‘门户’之见,加强融合交往,互相取长补短,携手闯世界,优势不可估量!”
正如林益民所说,目前,在我们身边,兼具浙商、苏商双重商人身份的企业家在不断涌现。苏州温州商会会长、苏州市盛丰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坚就是这样的人。
2000年,李坚拿下苏州黄金地段玄妙广场,将其打造成苏州的新地标。谈及自己的异乡发展之路,李坚不无幽默的说:“我就是不同经济模式发展的嫁接产物——温州模式直接渗透到苏南模式里,而苏南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又包容了温州模式,真正实现了相得益彰,共同发展。”(资料来源:中国经济信息社、人民日报、识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