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德迷联盟 - GerFans.cn

 找回密码
 加入联盟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转帖]论二战德国对苏联战争胜利的可能性

[复制链接]
ERWIN19911964 发表于 2006-9-2 13:45: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FONT size=3>论二战德国对苏联战争胜利的可能性</FONT></P>
<><FONT size=3>本文从政治角度和军事角度分别分析41年德国对苏联战争胜利的可能性,但是政治是军事的前提,在错误的政治方针和政策下军事的成果往往也会迅速消逝。苏联远远没有象宣传的那样恐怖,也不是坚不可催的。所以德国对苏联的战争并不一定就是必败的战争。虽然从战略层面上看来德国的最后情况难以确凿的定论。但是仅仅就苏德之间的战争我们似乎可以得到一个明晰的结论,至少建立在假设的推理之上。</FONT></P>
<><FONT size=3>苏德战争前夕,德国已经占领控制了247万6千平方公里土地和2亿5百万人口,而德国盟国另外有80万平方公里土地和7800万人口,苏联在德国入侵波兰后又新并入了一些地区,达到1亿9千3百万人,同时拥有20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br>  <br>苏联当时拥有3150万20岁~39岁的男性人口,但是俄罗斯人也只有1500万20岁~39岁的人。同状态德意志人有1550万人,而在1941年5月前,德国已经有了175万外国工人和127万战俘来作为劳动力。<br>  <br>在资源上,德国煤和钢优势显著,德国直接统治区生产了4亿吨煤、3180万吨钢,而苏联只有1亿5千万吨煤、1790万吨钢。充足的煤使德国拥有700亿度电力(苏联480亿度),开动了126万台金属切割机床(苏联58.4万台),德国的机器制造工人超过苏联一倍。同时整个西欧也在为德国生产,那里有4876个兵工厂,仅法国每年就提供1300辆载重汽车和100万发炮弹。<br>    <br>但是,德国缺乏稀有金属,尤其缺乏工业的血液——石油,1941年德国及其占领国开采石油190万吨,从煤中合成燃料410万吨,还获得了法国、比利时等一批国家的储备880万吨石油。<br>  <br>我们知道截至1944年2月底德国在占领区收入的占领费为四百七十六亿六千三百一十万马克,这也是巨大的经济收入。<br>  <br>若论德苏单独战争,其结果是不言而喻的,当然也没有讨论的必要。对希特勒来说,入侵俄国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在没有打败英国前,有着美国可能参战的重大威胁。这是他最担心的事情。意味着不可能用全力对付苏联。</FONT></P>
<><FONT size=3>除了时间上的紧迫感,事实上德国并没有什么可以犹豫对苏联发动战争的理由。<br>  <br>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法,在于能否对苏联的战略重心作出正确选择。不过,只要参考克劳塞维茨的意见,就可以知道它的位置应在哪里。克劳塞维茨曾经明确指出:只有利用内部分裂的作用,才能征服俄国。这个论点很显然是正确,因为俄国国土纵深太大。<br>  <br>后来,孟森把俄国比作一个垃圾箱,说它是靠沙皇政府这一条生了锈的铁箍才勉强维持着。列宁也说过这样的话:“在整个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象俄国这样,大多数人民都在受压迫,伟大的俄罗斯民族在全部人口中仅占43%,还不到一半;其余属于其他种族,是没有权利的。在俄国一亿七千万总人口中,约有一亿人口是受压迫和没有权利的”。 <br>    <br>1941年,斯大林的压迫比任何沙皇的压迫更为严重。乌克兰人、白俄罗斯人、波罗的人、哥萨克人、高加索人,以及其许多的少数民族,都不会忘记他的十年集体化政策(1928—1938)所带来的恐怖。在这十年期间,大约有一千万人被屠杀、充军和饿死。在1941年,仅仅在乌克兰、白俄罗斯和波罗的这三个小国中,就有四千万人渴望着解放。<br>    <br>所以为了瓦解俄国这个庞然大物,希特勒所要做的,只是以一个解放者的身份进入到俄国境内,终止其集体化的政策,恢复民众的私有财产制度,这样他就不仅能赢得少数民族的拥护。而且还可以瓦解斯大林的军队,因为他们大部份是由集体化的农民组成的。<br>    <br>这就是斯大林害怕德国人入侵的原因,而且斯大林也不相信德国人会愚蠢到“只用军队来进行战争。”苏联在开战之初就积极展开攻势亦在于此。那时候既然苏联承认措手不及,准备不够,为什么还要进攻,有人会说,那是因为一直以来的进攻思想的传统,可是为什么有这样的传统,那恰恰是过于害怕其敌人利用他们内部的矛盾从而获得有力的支持来彻底瓦解他们的统治。<br>  <br>莱特林格曾写道:“如果德国把—些类似1918年威尔逊总统的十四点建议之类的东西带入俄国,那么俄国也会象当时的德国一样崩溃”。研究过一战的人应该知道这个他还补充说:“希特勒实际上不必从进攻莫斯科的队伍中分兵去征服乌克兰,因为乌克兰人会自动向他投降的。”战争初期的大量俘虏不仅仅是战术问题,还有民族问题在内]可是希特勒却采取了相反的做法,他宣布俄国居民是“贱人”,并决定要进行一次灭种的战争。<br>  <br>如果德国采用的正确的政策,抓住了对苏联的重点打击,苏联是必然会瓦解的。希特勒是痛恨布尔什维克的,他为什么不利用苏联内部那些同样痛恨布尔什维克的人呢?这是由于过份的种族主义而引起的,同样是缺乏策略的表现。因为过于自信而没考虑除了军事手段之外的方法,说德国人不精于谋略是有其道理的。<br>  <br>1941年6月22日,德国开始入侵苏联。到9月26日,基辅之战结束时,大约有一百五十万人成了战俘,而到圣诞节前,又有一百万人被俘。安德尔斯将军曾解释为什么有这么大批的人被俘时。说:许多军人把这场战争看作是俄国改变制度的机会,他们希望德军胜利,所以便大批地投降……许多苏维埃的高级官员也跑到敌人这边来了。并表示要对苏维埃作战。”这是初期俘虏远大于后期俘虏的主要原因<br>  <br>德军被当作解放者而受到了人民的欢迎。乌克兰人把希特勒当作是“欧洲的救世主”作者注:《戈培尔日记》,第135页。而白俄罗斯人急于要与德军一起作战。古德里安告诉我们说:“乡村里的妇女用木盘子装着牛奶、面包和鸡蛋送给我们吃。并且拦着我们的车子,一定要我们吃完了,才准我们走。”克恩写道:在罗斯托夫“全城的人民都等待在街道两旁,欢迎我们的到来……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突然的转变。布尔什维主义已经不存在了,敌人也已经走了……无论我们走到哪里遇到的都是人民的挥手和笑脸……苏维埃帝国正处在崩溃之中。”<br>  <br>诚然战争初期巨大数量的俘虏有其指挥上不力的原因,但是同时不能排除的是在极端残忍的统治下劳动人民对德军的美好向往,苏联在和平时期大量的无辜死亡证明了苏联的独裁统治并不比德国的独裁统治优越多少。因为俄罗斯人并不占多数,民族矛盾自始自终都没得到过解决,正是布尔什维克高压强制的统治维持着整个苏联,我们从战后也可以看到,即使没有遭到入侵,苏联最终的瓦解也是必然的。因为其根本缺乏一个维持各民族团结的基础[着重号为作者加]。<br>  <br>俄罗斯本身不到一半人口,而其内部潜在的敌人如此之多,以至于俄军崇尚攻势战略,是因为害怕被入侵,受压迫的人民被解放,从而成为其敌人强大的助力。我们认为希特勒在战争中最大的错误根本不在于是否进攻苏联,而在其缺乏更深刻的研究而未能采取一个适当的政治策略。因此我们也可以认为一个狭隘的种族主义是不可能让一个国家长久强大的。<br>  <br>在国防军之后纳粹人员便出现了。他们在占领区高压的措施使得满怀信心的人迅速失去了希望,让他们感觉到德国人的统治更为恐怖。于是本可成为增强力量的因素转化成了仇恨的反抗力量,同时也就挽救了行将崩溃的苏联。<br>  <br>在1942年,在波兰的官员贝尔霍德博士曾经告诉冯·哈塞尔说,对俄国人和乌克兰人的野蛮虐待是“前所未有的”。克恩也证实了这一点。他指出:那时侯,布尔什维主义在政治上本来已经破产,但它又被希姆莱和他的助手们挽救过来了。他写道:“只因为激起了苏联人民的反对拿破仑式的精神,我们才使布尔什维克从他们的梦幻中建立起了一种政治联盟,并提出‘爱国战争’的口号。”高尔利兹也说:“事实上,德国人不是想摧毁布尔什维克主义,而只是要奴役斯拉夫民族,这是在整个战争中最致命的错误。”<br>  <br>如果德国把战争的目标定向为布尔什维克,而利用一切反对布尔什维克的民族和个人,打着解放受布尔什维克压迫人民的旗号,那必将受到更多的助力,同时波罗的海三国,白俄罗斯,乌克兰等后方将会日益稳定。还能提供相当的人力物力进一步增强德军力量。即使不能迅速灭亡苏联。也能逐步分化瓦解苏联人的斗志。<br>  <br>因此我们认为,苏联的国内并不是坚如磐石般的团结的,合适方针的施行纵然不能使其全盘瓦解,也能极大的消弱其力量。正是因为德国错误的政治政策使其失去了这一胜利。</FONT></P>
<><FONT size=3>政治上的弱点和民族问题是击败苏联最重要的根本理由。历史德国恰恰忽略了这个重心,所以无论军事上多么的努力,也不能改变其失败的结局。在此前提下,军事方面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很多更加清晰的进程和推想。</FONT></P>
<><br><FONT size=3>该计划看来,德国选择的三个主要战略目标:列宁格勒,莫斯科,基辅分别处于三个发散的方向上,从战略上来看无疑是错误,不论何种理由,集中兵力各个击破始终都是最佳的选择。<br>  <br>在入侵俄国之前,德国人选择了相互间一个比一个更重要的三个目标。结果三个目标中没有一个是重要目标。这给“巴巴罗萨计划”的执行造成了极大的混乱和牵制。要尽可能地多占领俄国领土,以保证柏林和德国东部不受空袭之扰;必须消灭俄国陆军;必须占领俄国重要的政治经济中心,比如列宁格勒、莫斯科、乌克兰和顿涅茨盆地。这实际上等于说从正面进军夺取这些地区便可以实现上述三个目标。但德国兵力在数量上的不足使这种设想不可能实施。在1,000英里宽的的正面,德国只有2,700架飞机(比1940年进攻西欧的数量少)和2,000辆马克III型和IV型坦克,另外还有一些轻型装备和火炮(比1940年的兵力强)。可见多路进攻必须是谨慎有效地指向精心选择的最能产生效果的目标。在从几条可能的进攻路线中选定最佳路线时,容不得有一点失误。<br>  <br>许多军事理论的学究们在其著作中都指出,作战原则中最重要的一条便是选择并保持作战目标,不言而喻,自然是一个目标,而且只能有一个目标。 </FONT></P>
<><br><FONT size=3>首先,说明一下实际的战争,俄国的情况和法国一样,大部分错误是防御者造成的。与德国相比,俄国在空中和地面的技术战术均处于劣势,在人力、机动性、通讯、训练、战术以及作战经验方面俄国都不如德国。不仅如此,俄国人还由于前面讨论过的原因对6月22日凌晨德国的突然袭击毫无防范。从数量上来讲,俄国也许占有一定优势,双方力量为3:5。但苏军的装备落后,质量低劣,连部队在作战中的生存都一次次地受到了影响,当然不能指望受到德国优良武器压制的苏军装备的突击能力了。 <br>  <br>在空军方面,俄国处于劣势。就连乐观的戈林都对战争初期俄国空军的损失之大感到震惊。地面上有近1,500架苏军飞机的残骸,在这种情况下俄国人只好任由德国空军在整个夏季战役中为所欲为。俄国空军再也没有从这次打击中恢复元气。差不多到1944年底以前,德国一直可以在俄国前线使用在西部战场不占上风的落后飞机。这不能不说是德国人的幸运。 <br>  <br>在战争头5个月内,俄国损失的装甲车也像飞机损失一样巨大,总共损失大约17,000辆,而德军损失为2,700辆。这是一个很有趣的数字,表明交战双方此时都已损失了6月22日开战前各自装甲车总数的近65%。如此巨大的差距是由装甲车的战术运用造成的。训练有素的无线电控制的德国装甲部队在机动和作战方面,大大胜过了处于劣势的对手。地面作战中的技术优势当然重要,但并不像空战中那样生死攸关。然而令德军头痛的是,苏军的重型KV-1型坦克和新服役的T34/76坦克比自己的坦克稍占优势,并且很难击毁。如同在法国一样,真正关键的是指挥、控制和战术。事实表明苏军坦克人员训练极差,在战斗中频频被击中。战术不熟练不仅使坦克与步兵、炮兵和工程部队无法协同,而且也使坦克之间无法配合。但这看上去并不是坦克车长的过错,而承担责任的应该是更高层次的不知所措,又不听专家意见的指挥机构。是听任指战员训练荒疏的苏联体制。 <br>  <br>斯大林在30年代为了防止红军威胁其权威,对最训练有素、最有才智的军官进行了残酷清洗。由于装甲部队有最优秀的军官,因而所受的打击也比别的兵种更大。恐惧使幸存者不得不格外谨慎,而决策者又是优柔寡断。当西班牙的内战和与日本的冲突事件的教训表明坦克独立作战不可行时,斯大林便在1939年11月下令解散了独立的坦克军,并照法军模式将坦克单纯用于支援步兵作战。1940年春季德国大获全胜之后,斯大林又匆忙下令重建原先包括所有兵种在内的机械化军,而且是大规模的组建。但是当该给这些众多部队装备坦克,特别是给各级机构配备精干指挥官,尤其是高级指挥官的时候,才发现就连了解如此庞大专业化兵团的军官都廖若晨星,更不用说有能力指挥这种部队的人选了。许多就任高级职务的是一些在战斗中已被证明是败将、但对党的路线亦步亦趋、并习惯把难题上交而熬倒了自己竞争对手的军官们。随着人才缺乏日益严重,只有少数素质极高的军官,比如K·K·罗科索夫斯基将军,才幸免被清洗掉,并且重新担任了指挥职务。在一个主动性、创造性虽然很受重视但却往往被政委手下的行刑队带来的恐惧而窒息的环境中,怎么能指望毫无经验的、在无知和压抑下萎靡不振的指挥官们能富有想象力地训练部队,并在战场上果敢地实施行动呢? <br>  <br>德国的装甲部队运用快速大纵深穿插和双层包围战术,疾速挺进到步行和马拖的步兵部队几英里的前方,杀出巨大的通向敌后方的通道,包围成群的吓傻了的俄军,摧毁其装备,并且全歼了挡在通往列宁格勒、莫斯科和基辅路上的红军。德国装甲部队的指挥官们又一次发现,被大量就地歼灭的敌军不是其机动作战的对手,敌军幸存的装甲车和火炮溃不成军,失去协调,成小股拼命逃向森林和沼泽地。 <br>  <br>如果以向莫斯科进军的德国军队为例来分析德国的战略,那么冯·包克的中路集团军群在作战中,从一开始就显示了他们在实际指挥中是如何充分利用了俄国人在行动和判断上的失误,以及在选择目标时的优柔寡断是怎样导致了那些致命的失误的。中路集团军的两个军(古德里安领导的第2军和霍特领导的第3军),就像在法国时一样,从一开始就把步行的步兵队伍远远甩在了后面。只是此次作战战线比1940年那次拉得还长,而且受命完成对大批敌军的包围。一周内,这两个军便深入波兰和东普鲁士,在明斯克合围,一下子围住了苏军大约27个师,然后就等待后续部队的步兵赶来“消化”这些敌军。与此同时,德军的先头部队开始继续向东,朝斯摩棱斯克和莫斯科方向刺探。17天以后,德军第2装甲军已行进了250英里,抵达斯摩棱斯克。斯摩棱斯克不仅被认为是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交通和工业目标,而且也被看作是一个展开心理战的重要目标。占领该城将在大约12~14个师的30万红军的退路上形成一个阻击阵地。<br>  <br>冯·勒布领导的北路集团军群逼进到了列宁格勒城下,冯·龙德施泰特指挥的南路集团军群在明斯克和斯摩棱斯克包围了大量苏军,并快速挺进乌克兰。这给红军造成了巨大混乱,但并没有迫使俄罗斯人放弃斗争,或迫使斯大林求和。也许有人认为集中力量发动一次夺取莫斯科的攻势也许可能造成对方的崩溃,但是正如将要看到的那样,朝莫斯科方向的推进在8月初就停止了。已占领地区的人民很有可能与德国人合作加入进军的行列。爱沙尼亚人、拉脱维亚人、立陶宛人、白俄罗所人、乌克兰人以及成千上万的波兰人,把德国人作为解放者来欢迎。这些人完全会帮助德国人,如果希特勒和纳粹党没有顽固地执行把犹太人和斯拉夫人当作寄生虫的种族主义政策,如果德国人没有粗暴地对待他们,以及后来进一步采取种族灭绝政策,从而迫使其产生反抗。德国人的所作所为把他们又重新推到了斯大林的怀抱。就连大俄罗斯人也可能分崩离析,如果希特勒在国防军司令部和海军总司令部的支持下,没有颁布他那臭名昭著的“政委命令”,规定政委和共产党情报分子一经抓获就地处决。这个命令只会使苏联领导层更加强硬。他们已没有什么可担心会失去,只有继续抵抗并采取和德国人一样残酷无情的措施来坚守阵地。把敌人逼到绝境的同时,又不给其一线生存的希望,这是战争指挥上的绝大错误。但这些却正是所有参战各方在整个战争过程中不时坚持的政策。俄国人、德国入和日本人对大部分最残酷的过激措施负有罪责,从短期看,这毫无疑问是坚定了自己的抵抗决心,但从长远看却瓦解了自己的人民。 <br>  <br>在俄国持续抵抗的阴影之下,考虑到后勤上的缺陷以及暂停行动以便物资前运和装备维修的需要,德国高层指挥对如何最有效地夺取几乎到手的胜利犹豫不决。国防军统帅部这时选定夺取莫斯科为下一目标,认为这一威胁将迫使红军坚守并战斗(而不是越来越倾向于避免正面交锋)。莫斯科失守将会搅乱苏联政府,使其失去重要的工业设施和交通枢纽,有效地使苏联一分为二,并大大动摇其士气。但这时希特勒的目标却莫名其妙地转向通过局部作战消灭敌人有生力量,并在此过程中附带占领一些有价值的地盘。<br>  <br>当8月15日希特勒严令不许进一步进攻莫斯科时,冲突终于发生。相反,他在8月21日的一份指示中坚持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军兵团与南路集团军群配合向南进攻,实施对部署在那里保卫乌克兰的俄国的4个军彻底包围。对此国防军统帅部和中路集团军大为不快,与此同时,元首还拒绝给东线足够的装甲战车增援,并且认为以前的合围作战中多达25%的敌人逃脱,战果令人失望。这使人不禁要问元首欺侮并否决他的将军们的怪癖有时是否被置于击败俄国人的努力之上。一个失败的奥地利艺术家,战时军衔从未超过下士的士兵,完全有可能以支使贵族式的普鲁士陆军元帅为乐,时刻铬记着普鲁士人与南部德国人之间的传统的敌视。此时分歧如此之大,以致冯·勃劳希契和哈尔德(一个巴伐利亚人)开始认真考虑辞职。但他们最后还是决定留任,期望着希特勒改变主意。纯粹出于自我为中心,和有争议的攻占莫斯科的决心,中路集团军群司令冯·包克以及他的具有超凡魅力的装甲军司令古德里安,也积极支持国防军统帅部为改变元首主意所作的努力。 <br>  <br>5月23日在拉斯滕贝格召开的一个会议,标志着整个战争的一个转折点,更不用说苏德之战了。显然哈尔德觉得如果还有人能说服希特勒进攻莫斯科,那么这个人便只能是古德里安。希特勒多年来一直倾听古德里安的意见,而且当时私下里正在传说古德里安很有希望接替总司令冯·勃劳希契。冯·勃劳希契被认为是一个缺乏道德勇气的、无力承受元首暴戾的职业军人。在这个会上,勃劳希契不许古德里安与希特勒讨论莫斯科问题。但在希特勒与国防军统帅部高级将领的单独讨论中,古德里安提出了莫斯科问题,但被希特勒用一系列无关的经济、政治和军事理由而拒绝了,并且还傲慢地说:“我的将军们根本不懂战争中的经济因素……”而古德里安则依古老的普鲁士传统在训斥面前低了头,因为他不能“在他的同事面前与国家首脑争论一个已经决定了的问题”。毫无疑问古德里安的自律是由于害怕争论可能使他失去当总司令的机会,失去作为总司令把德国从毁灭中拯救出来的机会。但是古德里安看上去接受了分兵乌克兰的决定却引起了哈尔德持久的敌视,就因为古德里安没有在一次会议上创造出哈尔德本人和总司令几周也都没实现的奇迹。而且,哈尔德也没告诉古德里安,指示中路集团军群向南运动的命令已经发出,而且要求使用一支“最好由古德里安统帅”的精锐部队。然而,不管造成这种误解和嫉妒的黑色幽默的原因是什么,结果都是即将来临的灾难。 <br>  <br>8月21日的指令将德军引上了“通向基辅会战的叉道”。中央集团军群和南方集团军群不得不根据这一指令全面变更兵力部署,以打一场人们迄今连想都未想过的会战。 <br>  <br>希特勒知道,他的这个指令使陆军总司令部有关进军莫斯科的所有安排都化成了泡影。因此,他故意将指令清楚地表明,他们仅仅是命令的接受者。他不仅仅签署了这个为一般人所知晓的指令,而且还于8月22日为刚刚下达的指令制定了一个附本,并送达陆军总司令部。该附本的中心意思是,必须将北方集团军群和南方集团军群的作战目标放在首位,莫斯科仅处于次要地位。 <br>  <br>德国陆军总参谋部在战争趋于高潮的情况下却成了一个仅仅负责执行命令的机构。因此,哈尔德大将竟奉劝冯·布劳希奇元帅递交辞呈,但这位陆军总司令情愿听天由命,并以希特勒无论如何不会接受他的辞呈为由谢绝了这一劝告。 <br>  <br>哈尔德大将在他的私人日记中以“元首本人应比别人对这一段弯路负更大的责任”的话记述了当时的情况,但在下午和晚上,他却和总司令、作战处长一起根据“元首指令”对他们的要求拟定了第一批命令。<br>  <br>进攻莫斯科的计划仍然被搁置着,因为征服乌克兰和准备占领列宁格勒的计划这时已成为头等大事。又有一大批战俘和装备被兜在德军的网内。而数量可观的俄军又一次从中脱逃。通往莫斯科道路上的防御者尽管装备简陋,但由于永不枯竭的人力资源使苏军又一次顽强起来。然而9月16日封闭乌克兰包围圈却成了希特勒最终同意进军莫斯科的催化剂,莫斯科离斯摩棱斯克只有200多英里,因此,根据装甲部队正常的推进速度,完全可以在冬季最暴戾天气到来之前就拿下莫斯科,只是俄国的冬天根据西欧标准是极其变化莫测的。 <br>  <br>尽管如此,进攻开始很顺利。俄国人完全没有防备,也许是因为他们无论如何也不能使自己相信竟会发生如此不可思议的事情,因为苏军从9月10日以后就得到了伦敦方面根据其破译的关于希特勒消灭中部俄军的“伟大计划”的情报,并且发出了大量警告。然而,随之而来的苏军溃败也是由于他们一连串的调兵不力,加上大量装备的损失。向防御部队发布的停止所有地区性进攻,转入就地防守的命令,等于是面对像德国三个装甲军将领们这样的运动战大师,给这些部队开了一个自杀性的药方。德军的14个装甲师和8个摩步师向俄军的侧翼运动实施包围。红军把坦克部队重新改编成步兵支援旅,基本上取消了装甲军或装甲师的建制,这也帮了德军的大忙。然而,在仓促应战中,红军也不能有更多的作为。许多工厂被占领,剩下正在东迂的工厂又受到威胁,从而严重地减少了所有装备的生产,使苏军只能维持屈指可数的机械化部队。这些苦果都是源于斯大林开始所犯的清洗军官这一根本性错误。所有这些都表明过份集权内在的必然危险性。一个人由于害怕与他人分享权力或没能力与他人分享权力而独揽一切所造成的过份集权,是发挥主动性的大敌。 <br>  <br>寒冬和缺乏行政预见性终于使德国对莫斯科的最后一次进攻败北。假设开始就错误地设想在冬季到来之前就可以彻底击败俄国(这完全是不可能实现的假设),但这也不能成为不给部队准备冬季服装、装备没有采取防寒措施的借口。这恰恰是因为无能。无论输赢,德国陆军和空军肯定得在俄国度过整个1941年和42年间的冬季,在零下30度的气温中,总得要些比夏季服装更暖和点的东西,哪怕他们只是在营区执行任务。在10月5日至7日的第一场雪,全面显现了严冬的威力,所有的道路都陷入一片混乱,机械和人员的工作效率锐减,但德国人还是在乌亚兹马完成了对不少于6个军大约60万苏军的包围,另外还在布尔扬斯克又包围了两个军。此刻,苏军西线已处崩溃状态,当时的司令官朱可夫将军后来回忆道:“……所有通向莫斯科的道路,从本质上讲,都是敞开的。”人们开始惊慌地从首都大量外逃。而德国人此时却没有能力抓住自己士兵创造的这个良机。 <br>  <br>肃清被围之敌这个曾经影响了夏季攻势的问题,加上大雪,现在又使秋季攻势陷入维谷,刚好给红军司令部足够的时间兴建靠近首都的防线。从某种意义来说,俄国人是在用空间和生命来换取时间,用人工构筑防御工事的人们的汗水和前线大量阵亡被俘人员的牺牲来消耗德国的战争机器,当双方随心所欲地用生命来换取胜利的时候,这个富有启发性的等式甚至使那些铁石心肠的双方指挥官们都感到良心不安。这时形成了一种模式,部分地受制于气候的变化。当严寒冻实了泥泞的道路和田野时,德国人便又开始向前射击,但德国坦克55毫米口径火炮的火力根本不能击败的俄国最新式的KV-1型和T-34型坦克的突然攻击。这又该引起古德里安的责难了。他曾建议在德国坦克上装备威力更大的火炮,但却出于物资紧张和对敌已占优势等短视的考虑而被否决。然而当冰消雪化时,一切行动又陷入停顿。火力受到压制,对方的防御坚如盘石。 <br>  <br>德国中路集团军群的先遣部队在12月5日已经看到了莫斯科。接下来的一周将是战争中最关键的一周,在发展进程和影响力方面完全可以和最初决定入侵波兰、取消入侵英国的计划以及错综复杂的进攻俄国的决定相比较。德国人此时已经意识到自己已是强弩之末。人员和装备的工作效率只能维持原有的20%。古德里安彻夜难眠,苦思冥想“……我到底能做点什么来帮助我那些在如此恶劣气候中毫无遮挡的可怜的士兵。真可怕,真是不可想象。”进攻被迫停止。12月6日,在征得希特勒的同意之后,德国中路集团军群下令从莫斯科西翼的暴露地域向可防御的阵地实施战术撤退。俄国人的反击马上便开始了。第二天日本袭击了珍珠港的美军舰队,从而开始了与美国、英国和荷兰在太平洋和远东的全面敌对。12月11日,正如他在8月向日本暗示的那样,希特勒拉上墨索里尼的意大利,先后向美国宣战。 <br>  <br>1941年8月在德国的日历上是一个疯狂的月份。犹豫不决和相互指责使仅存的在东线夺取最后胜利的机会溜掉了。浸泡在他自己发动的流血战争中的希特勒对古德里安说,如果他当时相信了装甲部队将军们在1937年关于苏军有17,000辆现役坦克的估算,他就不会发动对苏侵略。希特勒向日本人保证,如果他们与美国发生冲突,他将完全支持他们。他鼓励日本人把战争扩大到世界范围,从而使地球上最大的工业国不仅发泄其愤怒,也得以投入其无限的资源。如果8月就开始集中力量攻打莫斯科,几乎没有任何疑问,这个目标能够实现。至于这是否将会结束战争,则是另外一件值得讨论的事。但结局将会与由于四面出兵而最终不能攻下莫斯科完全不同。同样,如果陆军总司令冯·勃劳希契没有继续留任,而是让古德里安或其他有可能敢于抗拒希特勒的人来接任,也许能改善指挥决策的质量,尽管这绝对不是说可以保证狂妄自大的希特勒会放弃他那种刚愎自用的方式。但是至少古德里安没能保持表面的冷静。正如他在1941年12月5日之前常常表现的那样,古德里安总是有机会发泄。12月24日他有意再次毫无畏惧地违反了那些错误的命令,结果被解职。也许好多人认为这样做以及由此树立的榜样,总比永远受制于希特勒强多了。 <br>  <br>当双方在物质资源方面都已达到了极限,当俄国非常需要一个停顿时期来重建其统治体系,重新组织其虽受重创但却在打胜仗的部队,斯大林却提出在1月实施全线大反击。这是与代表新一代指挥官的朱可夫的建议相悖的,但却得到了老派的指挥官和政委们的支持。而正是他们这些人的无能,在某种程度上还有他们对斯大林的谄媚,加重了1941年俄军的败北。斯人林设想立即对已经动摇的德军实施打击,有效地阻止其恢复元气,从而制止德军在春季重新发动攻势。朱可夫冒险对此提出异议,理由是火炮和坦克太少,不足以打败尽管遭受挫折但仍有相当战斗力的敌人。 <br>  <br>斯大林还是自行其事了。他把训练、装备和支援都严重不足的大批步兵鲁莽地投入进攻,而敌人则顽强地予以反击,并给苏军造成惨重损失。被抛到了气温在零度以下的野外,除了最坚强和最具献身精神的军人之外,所有人的耐力和士气都丧失殆尽,炮火终于给吃掉了。在3月初攻势之前,在无疑收复了大片失地之后,斯大林得到的战果正好和自己预计的相反。恣意投入大量人力,作为武器装备不足的补充,结果使初级军官和士兵不可避免地犯战术性错误。大量的失误助长了各级的无能。除了德军的有力抵抗之外,苏军还因自己众所周知的火力不足、后勤保障不济而蒙受损失,使其没有足够的力量攻克敌人的防御,没有足够的耐力去扩大已经取得的战果。由于没有攻占控制供给干线的要点,插入德军防线实际上等于把部队置于严寒折磨和敌军炮火打击之下,实际上成了在毫无隐蔽的地形上遭受德军准确反击的序幕。德军使用最少的力量成功地利用了俄国人的慷慨,同时又保存自己的实力。红军实际上已经被削弱到了在任何情况下都无力抵挡气候转好时经过休整后的德军的分割进攻。 <br>  <br>这里大量引用了战史似乎并无必要,应该一般的人都会有所了解。而这也并非本文重点所在。<br>我们认识到虽然德军在莫斯科被阻止,但是远远没到失去苏德战场主动权的地步。而失去的是时间,德国失去的时间从战略上看来仍然是致命的。</FONT></P>
<><FONT size=3>但是德军如何可以从军事方面获得最佳的收获呢?<br>  <br>现在我们来研究以下几个问题:<br>  <br>1,兵力的使用问题<br>  <br>德国陆军在1941年6月22日,其兵力分布如下: 38个师驻在西欧,12个师驻在挪威,1个师驻在丹麦,7个师驻在巴尔干,2个师驻在利比亚。在苏联投入兵力为步兵师118个,机械化师15个,装甲师19个,共计152个师。此外,约有16个芬兰师,15个罗马尼亚师,3-4个匈牙利师,3个意大利师。<br>  <br>其实那时美国还未参战,英国也很疲惫,忙于对付德国海军。因此根本不存在大规模登陆的可能性[即使在42年也没登陆的必要条件]。既然是要“以一次快速战役击溃苏联。”就应该是集合尽可能多的兵力于东线。根据占领区的情况,至少可以从挪威抽出5个师,从西欧抽出10个师,也并不会影响西线的安全。而将15个师投入东线无疑是具有相当意义的。<br>  <br>2,莫斯科的重要性<br>  <br>莫斯科和巴黎是完全不同的。莫斯科在铁路、公路和一切交通上,都是苏联的枢纽,莫斯科的占领意味着对苏联整体上的分割,在政治上也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同时它又是一个重要的工业区。所以占领莫斯科,不仅会对苏联人民造成重大的心理打击,同时全世界也会普遍认为苏联被打败,并极大的挫伤反抗者的胜利希望和打击敌人的精神力量。因此莫斯科作为苏联首都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应该优先攻取。<br>  <br>3,夺取莫斯科的可能性<br>  <br>首先说明侧翼问题,因为中央集团军群以最快速度攻击莫斯科,其侧翼是漫长的。当时由于北方的进展,苏联以列宁格勒为重点。因此北翼是相对安全的。苏联也没有力的机动集群威胁北翼。而南翼,虽然苏军数量众多,但是机动力不高,同时斯大林为了乌克兰的经济利益而要确保此地。有力的威胁也不大,正是因为苏联将重点放在了南方这一错误部署上,使得德军有了攻克莫斯科的可能。如果德军一开始就以莫斯科为目标,甚至削弱南北两牵制军群的力量,全力攻取莫斯科。是必胜无疑的。<br>  <br>4,对战争结局的影响<br>  <br>或许有人会认为莫斯科的失陷不意味着战争的结束,是的,我们也是这样认为的。但是莫斯科失去,将使苏联胜利的希望极其渺茫。我们也不认为可以41年就获得彻底的胜利,即使到了42年天气好转,德军无论向北或者向南以消除一翼之威胁时都将获得成功。即使苏联不出现政治情况,其继续反抗已无实际重大意义了。因为其主要的人力物力已经丧失,而这些亦是可以为德国所利用并增强其力量的。至于其他的可能情况已经不需要在这里讨论,因为稍有常识的人也能作出合乎逻辑的推断。<br>  <br>如果德国在政策方针上的正确和对军事原则的重视。击败苏联是必然的。因此我们认为战争中的错误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战略上的错误是关键的。而且错误被敌人所抓住并利用,则结果是致命的。<br>  <br>胜负是结局,战争并无必然法则,只是各个群体之间的较量,但是战争的艺术却是有规律可循的。<br>  <br>有人说,41年进攻苏联是最佳选择吗?我认为,从结束法国之战后,以英国为重点是最佳的。而且全力对英国的战争至少是可以占领不列颠各岛。而英伦三岛的控制,希特勒就可以放手收拾其它国家。皇家海军也难脱厄运。也许在她建立德国垄断的欧洲合众国时,大不列颠帝国的主要利益均己落入德国的手中。不管怎样,美国总统肯定会支持肯尼迪大使的意见,“从英撤出全部援助,以求得与一个洲际大国的某种协议。该国如果想解决苏俄的话,那恐怕就势不可挡了。”退一步说即使美国硬要对德国作战,那时也绝不会象其所宣传的那样会有必胜的可能。</FONT></P>
<><FONT size=3>了解苏德战争的人势必知道,军事上,其实二种争议在于,一个是以2翼为重点,一个是以中央为重点。在我们明确上面要点后,我们可以很容易明白2种方案均有其成功的可能。但是以2种方案混合后就没成功的机会了。</FONT></P>
<><FONT size=3>首先,我们看以中央为重点的方案。</FONT></P>
<P><FONT size=3>中央为重点的关键是在于以一把尖刀快速插入苏联的心脏莫斯科。<br>于是我们知道了要点为2个:<br>1,快,要保证时间上花费的比较少。使苏联来不及从混乱中稳定。<br>2,尖,要保证力量的强大。能摧毁中央方向的敌人。</FONT></P>
<P><FONT size=3>为了符合这2个要点,就必须尽可能集中更多的兵力在中央。包括上面说的15个师。甚至从南北2个集团军群中抽调更多的兵力加强中央集团军群。这样才有可能形成一把尖刀。快速的攻入莫斯科,事实上这完全是可能的,而南北2个集团军群的目的则降为次要作用的牵制。仅仅是对当面敌人的牵制作用,使其不能迅速的转移兵力。而苏联对南北战略的重点的放弃无疑会是犹豫不决的。只有在苏联分散他们兵力妄图守住所有的苏联国土时。德国便有了短期内攻克莫斯科的可能。这样才体现了机械化战争的精髓。</FONT></P>
<P><FONT size=3>那在攻克莫斯科后,无论集中兵力在来年春天对南或者对北发动攻击,苏联将无法有效的进行抵抗。感觉上北方能发动大规模的反击的可能性不大,继续牵制北翼。以主力攻击南部最为理想。那样苏联将丧失最后强有力的抵抗,从而43年就基本可以完成苏联的战局。最大实现了击败苏联的目标。此后虽然德国不免要保留适当兵力于东线。但是由于威胁不大,加上缓冲地带的深远,德国从而可以集中更多的兵力于西线和南线。从而或许有扭转不利战略态势的可能。</FONT></P>
<P><FONT size=3>其次,我们再看看以两翼为重点的方案。</FONT></P>
<P><FONT size=3>开始时期德军是采用的三路重点方式。其实可以发现就大家喜欢争论的时期。在选择莫斯科和基辅的问题上,选择基辅也不是致命的错误,相反可以发展为重大的胜利。</FONT></P>
<P><FONT size=3>错误的是德军反复调动,以及期望获得根本性胜利显得胃口太大而没有珍惜这一成果。</FONT></P>
<P><FONT size=3>事实上,在中央集团军群到达斯摩棱斯克后应及时分兵于南北。不惜最大降低中央集团军群的实力。一路南下解决南部战线。一路北上解决北方战线。以中央集团军群强大的支援,上述目标应该都不成问题。即使将中央集团军群的实力下降到原来的五分之一,也无所谓。而该方案的精髓就是要靠中央的薄弱来体现。</FONT></P>
<P><FONT size=3>如果说德军的实力不足以一次大范围的钳形攻势从战略上对莫斯科形成合围。那以德军精通的机动作战同苏联在运动中完成合围歼灭的可能性更大。</FONT></P>
<P><FONT size=3>由于南北2方的德军加强,使得那里的苏联部队有可能迅速瓦解。同时德军把异常薄弱的中央暴露在苏联的莫斯科西面。这样使得苏联无论怎么选择都避免不了失败。</FONT></P>
<P><FONT size=3>苏联如果对中央反击,德军可以边打边撤退。放弃斯摩棱斯克甚至撤向明斯克?苏联在中央前进的越远,德军战略目标就越容易达成。等南北战斗解决后,德军的合击,无论42年,还是41年,对中央的夹击,势必在野战中崩溃苏联最后的主力部队。这样即使莫斯科的存在也不能挽回苏联的败局。其胜利的程度,似乎取决于苏联在中央方向上前进的距离。</FONT></P>
<P><FONT size=3>如果苏联不动。即不在中央方向上进攻,那等南北平息后。德国在42年集中全部力量对莫斯科的最后一击无疑是没有任何悬念的。</FONT></P>
<P><FONT size=3>如果苏联选择增援南面或者北面,从距离和时间上来看都是远远不够的。等他们到达的时候,2个方向早已经丧失了战场主动权,无论选择哪个方面都会陷入德军的夹击之中。</FONT></P>
<P><FONT size=3>因此无论南北还是中央,就战略上而言都是可行的,关键在于其决心?是否具备将一种战略完全合理的贯彻下去的毅力,以及发挥其最大优势的敏锐目光?</FONT></P>
<P><FONT size=3>以巴巴罗萨看来,根本就不象有人认为的那样,是坎尼会战。如果没有中央集团军群的后退诱敌,是体现不出来坎尼会战的精髓的。任何强调基辅会战正确性的同志如果不能明确的了解到这一精髓,那他仍然是非常盲目和幼稚的。</FONT></P>
<P><FONT size=3>最后,中央为重点其实是比较稳重型的打法。显得非常直接,其尖刀方式也无懈可击。而两翼为重点是必须冒险的,必须最大程度的削弱中央以故意引诱敌人,也是有预谋的放弃中央。这样就需要极大的胆量和勇气。军事上的最大成就往往都取决于冒险。或许也只有象具备汉尼拔精神和那样有胆识的杰出统帅才有可能导演一场机械化的坎尼会战。</FONT></P>
<P><FONT size=3>当然德国失败原因是多方面的,虽然军事上也可以获得如此的胜利。<br>但是远远不如有效的政治方针共同产生的效果显著。</FONT></P>
<P><FONT size=3>德国虽然可以获得对苏联战争的胜利,但是从全局上来说,战略上已经不在主动。其后的战略分析需要大量文字,同时也待斟酌,这里就不要讨论了。</FONT></P>
<P><FONT size=3>一切的结果无不证明了战争仅仅是政治的一种手段,所以政治是军事胜利的绝对前提。<br></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9-2 13:49:51编辑过]
没有梦的白 发表于 2006-9-3 22: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写得不错,确实我感觉更应该先把英国消灭了来再来说收拾苏联的问题,这样德国就基本上可以全力对付苏联了,好好的利用苏联的内部矛盾苏联也是比较容易被打败的。
雅利安人 发表于 2006-9-4 09: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顶LZ的好文</P>

<>当年我觉得打斯大林格勒就是一个错误</P>
<>当时德军应该集中优势兵力,强拿北高加索石油基地,这样德军既有了石油资源,也让苏联彻底被动!</P>
雅利安人 发表于 2006-9-4 09: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太亏了</P>
<>如果当时德国能很好的处理苏联国内的特殊性,在1942年拿下苏联是没有任何问题的!</P>
<><FONT color=#3809f7>让我们再次设想一下:</FONT></P>
<><FONT color=#3809f7>苏联在1942年前沦陷了,被德国彻底占领.英国的可怕时刻也来到了,它被征服了.随着英国的 消失,西方世界剩余的国家失去了唯一一个用于轰炸第 三 帝 国的轰炸机基地.要知道,从美国本土起飞,轰炸机是飞不到第 三 帝 国的头上.与英国一起消失的还有对抗德国潜艇舰队的基地,该基地已经落入了第 三 帝 国手中.之后德国人将轻而易举的占据北非和中东地区(石油).</FONT></P>
<><FONT color=#3809f7>美国加紧研制原子武器,喷气式飞机和导弹,被迫一边和日本人在太平洋上厮杀,一边还要在大西洋上和德国人战斗.而德国人开始大规模的建造航空母舰,\"俾斯麦\"型大型无畏舰,更先进的喷气式战斗机和最先进的可以携带V-4潜射导弹的U型潜艇.第二次世界大战又拖延了几年.</FONT></P>
<><FONT color=#3809f7>美国试图依靠航空母舰冲到欧洲海岸,以便对第 三 帝 国实施核打击.但是,德国人在大洋上对美国实施了攻击.携带着核弹的V型导弹和\"阿拉多\"超级战略飞机从德国的战舰上起飞...</FONT></P>
<><FONT color=#3809f7>等待着美国的是什么呢? 纽约变成了诺伊斯-贝尔斯多夫,摩天大楼被摧毁,布鲁克林建立起了舒适的殖民主义小城.当然,还建有带毒气室的集中营.因为希 特 勒仇恨美国,认为美国是一个被犹太大亨控制的国家...</FONT></P>
施瓦妮 发表于 2006-9-4 13: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雅利安人</I>在2006-9-4 9:49:00的发言:</B><BR>
<>太亏了</P>
<>如果当时德国能很好的处理苏联国内的特殊性,在1942年拿下苏联是没有任何问题的!</P>
<><FONT color=#3809f7>让我们再次设想一下:</FONT></P></DIV>
<>     呵呵,做梦吧,真要是这样,你还能舒舒服服在这逛论坛?
 楼主| ERWIN19911964 发表于 2006-9-8 17: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雅利安人</I>在2006-9-4 9:49:00的发言:</B><BR>
<>太亏了</P>
<>如果当时德国能很好的处理苏联国内的特殊性,在1942年拿下苏联是没有任何问题的!</P>
<><FONT color=#3809f7>让我们再次设想一下:</FONT></P>
<><FONT color=#3809f7>苏联在1942年前沦陷了,被德国彻底占领.英国的可怕时刻也来到了,它被征服了.随着英国的 消失,西方世界剩余的国家失去了唯一一个用于轰炸第 三 帝 国的轰炸机基地.要知道,从美国本土起飞,轰炸机是飞不到第 三 帝 国的头上.与英国一起消失的还有对抗德国潜艇舰队的基地,该基地已经落入了第 三 帝 国手中.之后德国人将轻而易举的占据北非和中东地区(石油).</FONT></P>
<><FONT color=#3809f7>美国加紧研制原子武器,喷气式飞机和导弹,被迫一边和日本人在太平洋上厮杀,一边还要在大西洋上和德国人战斗.而德国人开始大规模的建造航空母舰,\"俾斯麦\"型大型无畏舰,更先进的喷气式战斗机和最先进的可以携带V-4潜射导弹的U型潜艇.第二次世界大战又拖延了几年.</FONT></P>
<><FONT color=#3809f7>美国试图依靠航空母舰冲到欧洲海岸,以便对第 三 帝 国实施核打击.但是,德国人在大洋上对美国实施了攻击.携带着核弹的V型导弹和\"阿拉多\"超级战略飞机从德国的战舰上起飞...</FONT></P>
<><FONT color=#3809f7>等待着美国的是什么呢? 纽约变成了诺伊斯-贝尔斯多夫,摩天大楼被摧毁,布鲁克林建立起了舒适的殖民主义小城.当然,还建有带毒气室的集中营.因为希 特 勒仇恨美国,认为美国是一个被犹太大亨控制的国家...</FONT></P></DIV>
<>这应该是《20世纪军事机密—第三帝 国的秘密武器》中的原文,那本书确实写得不错,虽然作者个是俄罗斯人,但对德国各时期的武器都有比较全面的介绍 </P>
曼施泰因 发表于 2006-9-9 00: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倒想问问楼主,你觉得雷德尔元帅的海狮计划可行吗?
 楼主| ERWIN19911964 发表于 2006-9-9 16: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曼施泰因</I>在2006-9-9 0:12:00的发言:</B><br>我倒想问问楼主,你觉得雷德尔元帅的海狮计划可行吗?</DIV>
<>
<><FONT size=2>首先,我不是这篇文章的作者,其次我认为如果在空军能夺取制空权的情况下,控制英吉利海峡并非是不可能,但德国空军的重心过分地放在了对英国本土的轰炸上,忽略了对海峡制空权的争夺,而且如果在海峡上空战斗,可以很大程度的解决ME-109的航程问题,德国海军对海狮计划的准备可以说是行之有效,调集了大量的船只,并且也初步占领了英国沿海的几个小岛,陆军的几支部队也一直在做登陆作战的准备,但由于不列颠空战英国获胜,所以在英国人始终控制天空的情况下,陆海军的一切努力都付之东流,其实希特勒如果不命令德国空军轰炸伦敦,仍然以英国海空军基地为主要打击对象的话,英国人那点实力早晚要被消耗掉,到那时德国海军的登陆并非纸上谈兵,海狮计划并不等同与诺曼底登陆,英国人的陆军已经在敦刻尔克大伤元气,而且在沿海并没有构筑大西洋之类的坚固防御体系,德国人需要做的就是击败英国空军,将英国海军驱逐出英吉利海峡,然后陆军分批次登陆,但出于众所周知的种种原因,海狮计划最终没有得到实现。</FONT></P>
<><FONT size=2>况且,德国人击败英国有多种途径,比如拿下直布罗陀海峡和苏伊士运河,控制地中海,掐断英国人的生命线,或者利用荷兰和法国的港口,大西洋上进行大规模的潜艇战和巡洋战,慢慢割断英国人的血管。反正控制大半个欧洲的德国如果全力以赴进行一战,英国是万万承受不住的。</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9-9 18:31:54编辑过]
清风皓月 发表于 2006-9-29 18: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正如东方部长罗森堡所言:“在大俄罗斯民族主义桎喾下的俄罗斯少数民族,如果待他们合理,给他们自治权,这些人原本是可以成为第三德国潜在的盟友的。正是德国人的所作所为,逼的俄国人在战场上象沼泽地里的野兽一样作战。</P>
<>在飞行员技术,经验,及协同上,英国人明显不是德国人对手,尽管喷火飞机提高了装备质量,但是真正的胜利来于德国战斗机到达英吉利海峡后只有20分钟的时间。</P>
AllyMakaay 发表于 2006-10-3 15: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德国真的占领了欧洲摧毁了美国</P>
<>那么中国一家能拖到1945胜利吗?战胜了美国的日本会全力进攻中国,那时蒋介石得中国早就弹尽粮绝了</P>
帝国师 发表于 2006-10-6 09: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法西斯的特性,决定了他必将失败</P>
eightstar 发表于 2006-10-9 15: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狼王★凯璇 发表于 2006-10-25 20: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ERWIN19911964</I>在2006-9-9 16:00:00的发言:</B><BR><BR>
<>
<><FONT size=2>首先,我不是这篇文章的作者,</FONT></P></DIV>
<>文章我在德意志第三帝国论坛看过!不知道楼主是否转自此处?</P>
狼王★凯璇 发表于 2006-10-25 20: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晕,为什么“第三帝国”会变成****?
狼王★凯璇 发表于 2006-10-25 20: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
狼王★凯璇 发表于 2006-10-25 20: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帝国
狼王★凯璇 发表于 2006-10-25 20: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变成****,为什么?
 楼主| ERWIN19911964 发表于 2006-10-28 10: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狼王★凯璇</I>在2006-10-25 20:02:00的发言:</B><BR><BR>
<>文章我在德意志第三帝国论坛看过!不知道楼主是否转自此处?</P></DIV>
<p>说对了
圣克鲁斯 发表于 2006-11-1 02: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发展具有单向不可逆性。假设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夜莺讨伐营 发表于 2006-11-1 16: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敢说转贴的的这篇文章70%以上部分是把各本二战书籍的内容直接拷贝,然后30%属于个人想当然。</P>
<>随手说几个,开始部分列举的资源数字和列举顺序来自朱世巍的《东线》,朱本人又是来自二战德军权威著作《陆军33-45》,陆军33-45这本书我无缘看见,但其他作者引用过其资料,尤其是战争经济的资料,常被引用,所以我映像比较深。</P>
<>后面一部分评价苏德战争潜力的结论,基本来自于《巡航者》中的一篇陈朴的文章《冲向高加索》,巡航者早就没出了,总共出了2卷,是老《战场》的后续,陈朴和不知火、DANNY BOY几个人主编。</P>
<>中间部分大量引用西顿的结论,具体哪一本记不清楚了。</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联盟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国德迷联盟 - GerFans.cn ( 辽ICP备17002255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5-11 03:56 , Processed in 0.038725 second(s), 1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