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德迷联盟 - GerFans.cn

 找回密码
 加入联盟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明朝与汉朝的不同:论削藩政策对中央集权的影响。(原创,8.4完结。欢迎大家纠错评

[复制链接]
新王 发表于 2010-8-2 10:02: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
中国古代史自秦以来就是一部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历史。
西周实行分封制,导致后来的诸侯并立,中央集权被大大削弱,王道尽灭。
因此,后来统一六国的秦,采取了一系列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包括经济上的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化上的统一文字和焚书坑儒,政治上确立皇权至高无上和郡县制,中央地方的官职任免为皇帝独揽,交通上修灵渠长城和统一驰道等。
这对后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历代统一中原帝王都以加强中央集权为己任
西汉时期,通过休养生息出现了文景之治,为后来汉武帝的大一统打下了基础。
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和附益之法,以及后来的察举征召制都是中央集权的表现。
东汉,尚书台成为实际最高行政机构,这体现了相权有所加强。
皇帝开始担心宰相的野心了。
至此,中央集权=分散地方分权+削弱相权。
除了短暂一统的西晋之外,在589年统一全国的隋之前,中国一直处于分裂状态。
这种状态持续了200多年,中国在这段时间也没有一个叫“中央”的机构。
隋朝在这方面做得似乎没有后来的唐朝好。科举和大运河是少有的几个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唐朝则延续隋朝的基础,加强了科举对士人的控制,还推行了较为宽松的民族政策——这在民族矛盾尖锐的中国古代,是难能可贵的,客观上也促进了中央集权的发展。
另外,相权一分为三,成为唐朝最大的亮点。
经过两个所谓的封建盛世之后,唐玄宗开始,唐埋下了走下坡路的隐患。
在宰相李林甫的大力倡导下,胡人占据了握有兵权财权的节度使之位。这时朝廷也只是一个摆设了。
安史之乱之后,唐朝不可避免地走向了灭亡。

后来就是纷乱的五代十国,胡人和汉人在中原汉地上不断争夺。
后周禁军将领赵匡胤建立了北宋。作为一个从前握有重兵的将领,赵深知藩镇割据对中央集权的危害。
这种想法是导致后来宋的统治者用“分化事权”的思想削弱兵权、相权、地方财权,但这样的做法导致了积贫积弱和冗官、冗费的出现。
这是两宋灭亡的原因之一。
但不管北宋还是南宋,都不属于大一统的国家。
经过宋辽宋金和宋西夏的对立,最终
蒙古人统一了全国,是为元朝。

元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最大贡献是设立了“行中书省”和中央的三省制度。
这样,元的中央集权大大加强。
可是元实行的毕竟是民族压迫的政策。这引起了汉人的不满与反抗,元终归还是灭了。

1368年,朱元璋建立了明朝。在他的强权下,通过胡惟庸案,宰相被取消,
从此相权就没有了,也不可能对皇权构成任何威胁。
权分六部。地方实行三司分权,军事上还设立五军都督府跟兵部互相牵制。
中央集权得到空前加强。

后来的清朝的军机处,则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顶峰。
“军机大臣只能跪受笔录”——大臣也无法参与中央的决定了。
从此,没有一个人能从皇帝的权力中分得一杯羹。
===================================================================
这便是中国的中央集权的大概情况。
 楼主| 新王 发表于 2010-8-2 10:03:16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就切入本文主题。
汉和明这两个朝代,都属于汉人的朝代。
要说这两个朝代的共同点有很多,然而我只取其中一点:在朝代的开端,这两个朝代的统治者,在加强中央集权的这一点上,都有退步。


汉初分封异姓王——然而只是昙花一现。异姓王大多被杀。
刘邦杀白马为誓,分封同姓王。
刘邦天真地认为,分封自己的亲族,让中国成为刘姓的天下,这样他的儿孙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可是他的确太天真了,彼时的中国虽然没有什么为了皇位手足相残的事儿,但是三国分晋和田氏带姜在当时已经成为了可以引用的史料。
面对七王之乱,汉文帝一定在想,这难道就是我的祖先为我留下的财产吗?
乱,真的是乱。
汉初推行的是郡国并行制,在王国里,皇帝的宗亲们可以“无法无天”地控制财权、兵权和官权。
如同法兰克王国分裂后,东法兰克王国的领主们一样——大家都在想着,皇帝都姓刘,我为什么不能坐一坐?
更何况,他们共同的祖先——刘邦,在秦代只是一个底层的小官僚而已。
-------------------------------------------------------------------------------------------------------------------------------------------------
汉文帝用军队平定了吴王刘濞发起的七王之乱。牺牲的除了一群叫不出名字的小兵,死的还有一个叫晁错的官员。
汉文帝死了,汉武帝即位。
这位实现了大一统的皇帝除了打击匈奴以外,做得最大的一件事儿就是取消郡国并立的局面。
首先推行的是推恩令。
这个表面看起来“公平”的法令,其实是相当不公平的。
均贫富会导致社会的退步,这与推恩令导致封国的退步一样。
你想要名号?给你。想要钱?没问题。想领兵?想掌握税收?没门。
于是,封国变成了侯国,侯国行政由郡来管辖。
封国国主的儿孙们领着厚禄,不思进取。
大权当然掌握在了皇帝的手里。
当然他们也想“进取”,不过后来的附益之法规定,侯国国主不能招待宾客。
本来就是没打过仗的贵族,加上有没有了左膀右臂,这怎么反得起来呢?
不过这些人觉得,自己有吃有喝,何乐不为呢?
汉武帝也很开心。因为他的这帮劲敌们已经“与一般富室无异”了
这真是史无前例的成功。
=====================================================================================================================
斗转星移,让我们来到明朝的世界。
1368年,一个前农民和和尚(伪),朱元璋登基,定都南京,建元洪武。朱元璋就是明太祖。
在人教版的历史书上,对于朱元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提了很多,我在一楼也说了很多。
也许没说的,就是大明律和锦衣卫吧。
然而,这个觉得元朝中央集权不够导致灭亡的君主,却自掘坟墓地分封了藩王。
等到他死的时候,各地藩王的势力已经相当膨胀了。
其孙建文帝即位。
建文帝是个彻头彻尾的杯具,应该是整个明朝唯一没有庙号的一个了。
他的削藩措施十分明显地触犯了他的叔叔伯伯们的利益。
特别是他的叔叔朱棣,他的燕地可是一块宝地。
日益膨胀的藩王问题成了他心中的一块石头。
终于,他动手了。
燕王朱棣的实力都这么大了,辈分还比皇帝高。
谁会听自己侄子的指挥呢……
可是,朱家有祖训,新皇帝登基3年内,藩王不能进朝廷。
朱棣说,这怎么办呢?
但是,同七王之乱一样,“清君侧”又成为了理由。
前朝有晁错,今朝有黄子澄。
同样的理由,同样的发兵,不过这次,赢的是地方,而且是在经济重心已经完全南移的情况下,北方要战胜南方,诚然是很困难的。
但是朱棣做到了。
我们不禁要问,在用经济决定政治的视角看历史的今天,我们是如何看朱棣这次的“离经叛道”呢?
理由总是有很多的。
===============================================================================================
首先我们要说,明朝开国定都南京,这是需要很大勇气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早在金从会宁迁都中都的时候,就有大臣说道:“燕京乃龙脉之地”,建议迁都。
此时的中国,经济重心已经完全南移,而南京在元朝大运河开挖以后可以说位置已经越发的重要了。
据人教版的历史书载,南京一度叫京师。后来马士英和史可法拥立朱由菘也是在这里。可见,朱家真的把南京当作一个“龙兴之地”了。
不过历史总是会重演的。自吴越开始定都江浙一带的国家,难免被灭的命运。
加上明的疆域(不算鞑靼和瓦剌)东临日本海,北接西伯利亚,定都南京,难免会造成北方兵力空虚。
我们的朱先生是怎么想的呢?不得而知。
而分封的藩王中,朱棣算是什么位置呢?
太祖四子,屡立战功。
他不是长子,可是三个哥哥都死去了。
他成为了活着的人中辈分最高,年龄最大的。
比起他的小侄子,他也许觉得自己更有能力和资格吧。
建文帝大叫“只有嫡长子才能继承皇位和王位!”
意思是,叔叔您哪凉快哪呆着去吧。
朱棣说:侄子你绝对是受了谗言。
让叔叔帮你清除身边的小人,重铸我大明盛世吧!
靖难之役中,高举“清君侧”大旗的燕军,打败正规军。
地方战胜了中央。
建文帝下落不明。
他的削藩措施失败了。
----------------------------------------------------------------------------------------------------------------------------------------------
分析这场政治+军事运动的时候,
我们应该怎么看呢?

看看往代削藩成功的经验,好比说北宋。
赵氏本来就是殿前都点检,握有后周禁军大权。
现在的政变往往会在前面加上“军事”两个字,可见掌握军队不管是对中央还是对有野心的藩王来说,都是很重要的。
现代甚至一直有军政府执政的国家。(如汤加)
而既然朱元璋分封了藩王,
却没有削弱他们的兵权,只搞了一个“宗法”来约束他们。
可是在权力的诱惑面前,谁还听什么“宗法”呢!
有实力就能做王,这在五代十国和后来的辽,
抑或是在几万公里以外的东法兰克,在奥托大帝登基之前,都是这样。
赵氏先剥了禁军的军权,全归他所有。
这样,首先就没有“武装”或“军事”政变了。

其次,分割宰相权,这点我们表过不提。(三司使,参知政事和枢密使分别分割了财权行政权和军权)

第三,在地方设转运使,地方大部分的税收都要归中央。
既然说经济决定政治,没钱还打个p啊。
用点专业(其实我也不专业)的话说,就是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

第四,皇帝直接任命地方官员(司法和行政),设通判监督知州且知州由文官担任。

如果你是当时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你至少有以下三点必须要克服。
1 地方官都是文官,不会打仗
2 通判都是皇帝的亲信,即使你会打仗,你敢么
3 你没钱没兵反,因为“一半禁军驻守地方”,地方军都是点老弱病残啊,你跟人家生力军拼刺刀,这不就等于找死么

所以不管从主观还是客观,终北宋一朝,都没有人能反得起来。


我们再看明朝,分封的藩王。
有财权,地方税收独揽。
没有像汉朝一样有“刺史”监督地方。
有兵权,甚至超过中央。
而且都是同姓王,你姓朱,我也姓朱啊。
“宗法”什么的,最讨厌了。
即使这样,“宗法”中,还有一条“清君侧”——光明正大的理由啊。
藩王还可以养武将——这就毛了不是?
加上朱棣本身就是为明朝开天下的人之一,军事素养极高。
这无疑为靖难之役的成功,朱棣的“篡位”和迁都,提供了主观和客观的诸多条件。
----------------------------------------------------------------------------------------------------------------------------------
当然,最后朱棣成功了,即为后来的明太宗,100多年后他的后代把他的号改为明成祖。
政治方面加强中央集权。削藩设内阁,藩王可以说名存实亡。
明成祖又设立东厂西厂,由阉竖之人统治,监视官民。
中央集权大大的加强。
一个禁军将领抢了别人的兵,一个夺权之人夺了别人的权,
历史总是让“吃一堑长一智”的人赢了。
之后一个真正的男人严嵩,再之后两个不是男人的男人刘瑾王振,
纷纷掌权,
随后一个假男人和一群真男人的阉党,和全都是真男人的东林党,发生了激烈的争斗。
结果前者赢了,直到崇祯——这个走到末路的皇帝,阉党这股邪风,才停止了它的脚步。
即使后来有复社,
即使反清复明的号角从清初到民国一直都在吹响,
明还是亡了。
这不属于本贴讨论的范围,我只是提一提。
 楼主| 新王 发表于 2010-8-2 10:03:49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朝的失败原因主观在于削藩政策过于急躁。
客观则是敌人的强大。
朱允炆好歹是一代帝王,最后落得个失踪人口的下场。
人们常说 以史为鉴,那么这场浩大的削藩运动,给我们什么借鉴呢?
我的语文老师教育我,论证要正反着来。
我们来看一下,更为成功的汉朝的“成功经验”。
----------------------------------------------------------------------------------------------------------------------
汉初郡国并行,比起前朝秦始皇的单纯郡县制,汉高祖可能以为,这是汲取了前两代的经验,应该是优越的。
然而人的私欲总是没有界限的。
这点古今中外的历史,无人能免。

比如:
西班牙殖民者皮萨罗来到南美,屠杀印第安人。
印第安酋长与他谈判。
皮萨罗指着两间很大的房间说:“你用金银填满这两个房间,我就放了他们。”
酋长没办法——一个印第安人的命是多少金银都换不来的。
等他运送金银,填满这两间房间的时候。
皮萨罗的枪口已经对准了酋长的头。

对金钱,对名利的欲望,是每个人都有的。当一个人身无分文的时候他想要的也许只是100块,当得到100块的时候他想要1000,当得到1000
的时候,他想要10000……以至无穷。
汉初实行老庄之道,老子和庄子都是要人减少自己的欲望的。
可是这些藩王可不懂什么老庄之道。
他们也许在想:皇帝天天横征暴敛,他老庄了吗?
他不老庄,怎么能允许我们老庄呢?谁愿自己的物质生活一无所有呢?
即使这是个精神无比丰富的人?
人教版历史书载:汉初田赋很轻,但人丁税和更赋很重。
更有的高考题直接列出表格,告诉读者,即使服役,每年还是要亏损100多文(其实是米和布,折合市价算出来的钱数)
但是另一个侧面,这直接说明了一点。
这些钱哪去了?给官府了,官府就富了。
果然,经过文景之治,汉朝的经济已经比较发达了。
于是乎藩王成了经济发展的比较大的一个障碍。
藩王也觉得中央天天收咱的税,还派个刺史来监督我们。
没劲儿啊 没劲儿。
首先发难的是吴王刘濞。他的吴地,经过春秋时吴越,和战国时楚国(这个有待考证)的发展,
以及本身的渔盐之利。很快发展起来。
终于,这个时刻到了。
汉景帝(感谢有筒子帮我纠正我的这个低级错误)平定叛乱的时刻,也到了。
-------------------------------------------------------------------------------------------------
汉景帝先是听了袁盎的话,诛晁错。
后来他才发现,清君侧只是一个或许并不成立的理由。
周亚夫出现了。很短的时间内,汉朝中央军队扭转颓势,扫荡七国。
当然,后来除了另立了楚王之外,剩下的藩王皆被取消。
这给汉武帝削藩提供了一个军事上的基础——诸侯自此之后再无反的兵力了。
==================================================================================================
经过了封建经济繁荣的文景之治(人教版所谓“封建王朝第一个盛世”),汉武帝刘彻即位。
作为一个大一统的皇帝,汉武帝对后世最大的影响莫过于独尊儒术。董仲舒的思想作为儒家传统思想的一部分,
可以说是中国犬儒思想的一大发展。
康有为在两千年(这只是一个约数)后,
发表了《新学伪经考》,他觉得,所谓孔子的古文经,
不过是两汉学者不会古文经的蝌蚪文,
自己牵强附会的而已。
人教版书上说,康有为这个“火山大喷火”的提法,
不一定对,只是为他的维新提供思想基和减小压力而已。
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思想,其实也是这样,他为汉武帝的大一统提供了能让读书人和百姓都安稳下来的solutions。
在这种思想下,原来的老庄养生之术,也付之东流。
下面要解决的就是,
十分严重的郡国并行问题。
那么汉武帝缘何可以成功呢?
我认为在于:
1 经济:汉武帝时经济已经进入繁盛时期(相较而言)
2 政治:汉武帝有大一统欲望,还北击匈奴。
3 文化: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 削藩措施
这是我要详细讲的。
措施的好坏,缓急,直接影响到一个措施的成败。
要知道,汉武帝的“两步走”是很有用的。
第一步,推恩令。用一个侯国的虚位迷惑这些从小养尊处优的王二代
历史上有两个人也这么做过。
一个是法国的路易十四,一个是中国的赵匡胤。
前者把各地领主召集到凡尔赛宫,
好酒好肉好女人伺候着。
另一方面加强军权。
你想反?
主观上过不了钱色这一关。
客观上路易十四的军队也不好对付。
反?就这样还反个p啊!
赵匡胤也是如此,让禁军将领陪他喝酒作乐,或者告老还乡。
这样能带兵打仗的也就是他赵家天下的人了,不是么……
所以汉武帝这样做,确实有他的道理。
物质欲是人最基本的欲望,只有物质欲得到满足的时候,人才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精神欲望,
饭都吃不饱的人是不会想着上网和撩妹子的;
上网和撩妹子的人至少穿得起converse。
这就是我的理论。
然而这帮王二代们“不思进取”也到了一定的程度。
觉得自己的这个伯伯(叔叔 哥哥 弟弟)太够意思了,
好酒好肉伺候着,还有钱。
这也是“x二代”(除了穷二代以外)的通病。
-----------------------------------------------------------------------------------------------------------------------
后来推行的是“附益之法”。
规定侯国国主不能招待宾客。
也不能像春申君和平原君一样养门客。
这直接导致这帮“王二代”中的一些人(大都是与直系偏远的人)“与一般富室无异”
后来就不用我说了,刘备是一个编草席的皇叔,
这很能说明问题。
====================================================================================================
比较汉朝与明朝削藩的背景 措施等各方面。
我们可以清楚的看见,用一句网络上流行的话说:高下立判。
很早以前老师就教我们分析历史事件,那么,我就用我这个高三学生的眼光来分析下。



首先:政治方面:汉初是郡国并行,刺史有力地牵制了郡国的行为。
                明朝前期各地藩王势力膨胀,提刑按察使司在这些藩王的眼里就是个摆设。(监察方面,明朝没有约束的太多,一个宗法也是可有可无)
经济方面:汉武帝削藩的时候,经过文景之治,封建经济已经有很大的发展。而且财权已经收归中央。
          至于明初的赋税制度,历史书并没有提,但是能给藩王有钱养那么多军队,也是另一种失败。(在财权收归方面,明朝完败)
文化方面:汉武帝独尊儒术,思想集权
          明代程朱理学成为主流思想(文化方面,似乎是打平的)
军事方面;汉武帝时兵强马壮,从北征匈奴可以客观地体现。加上前面说到的平定了七王之乱以后,各地郡国国主的军队已经无力对抗中央了。
          建文帝指挥正规军还打不过地方军,甚至他大呼勤王的时候,竟无人理会。
外交方面:汉武帝北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对外交流比前代活跃。
          明代最大的外交事件是郑和下西洋,跟建文帝唯一的关系就是——是为了找他去的……之后明进入了闭关锁国阶段,一直到康熙短暂开放海禁又马上恢复。
主观方面:汉武帝是一个大有作为的君主
          建文帝登基才那么几年就下去了,即使有作为也看不出……
削藩政策方面:汉武帝实行两步走,这样不易激起矛盾,慢火煮出的东西往往是很好吃和很长久的(当然,到了东汉豪强并立这又是另一码事了)
               建文帝的削藩措施还是太急了。任何事情,除了偷懒 想要一蹴而就都是很难的。
 楼主| 新王 发表于 2010-8-2 10:05:02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古代史是一部不断加强中央集权的历史。
军机处成为了这个历史的顶峰,然而伴随着中央集权的顶峰的是封建制度的不断衰落。
然后是太平天国、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等等“闹剧”(此历史书言)
民国对美国进行了高仿建立了责任内阁制。为的是防袁世凯专权。
可是美国是联邦制,中华民国是单一制的。
我不想讨论中华民国的历史问题,这太敏感。一部只在部分地区延续的历史,
不是我想讨论的范畴。
后来新中国建立了,经过了许多曲折,我们现在看到了一点点亮光。
这也不是我讨论的范畴,
否则,我就要被“专政”了。
===========================================================================================================
现代社会的各国总是在看历史,看以前的人都怎么做。
这就是以史为鉴吧。
历史不仅能够照耀过去,还能够照耀现在。
我们现在的社会。
又如何呢?
这个问题,权且留作思考题吧。

我只是一个打酱油的高三学生,写这篇文章
纯粹是为了练练笔,还有,攒人品。


(完)
德迷小天王 发表于 2010-8-2 10:05:27 | 显示全部楼层
相对而言更喜欢汉朝
 楼主| 新王 发表于 2010-8-2 20:05:26 | 显示全部楼层
写了这么多没人捧场啊……这是我第一次写这样的历史论文……看看自己这本古代史是否白学顺便复习一下书……
neticeman 发表于 2010-8-2 20:19:12 | 显示全部楼层
唐的衰落和罗马相似,都是军事上极盛后,开始大规模使用蛮族雇佣军,影响国家安全的同时,导致大量科技文化流入蛮族社会,最后促进其实力增长。蛮族的空前强大和先进(纵向比较),导致宋朝一直被压得喘不过气来,北宋灭亡,中国基本失去了进化到工商文明的可能。
条顿之鹰 发表于 2010-8-2 20:23:56 | 显示全部楼层
唐代均田制的破坏,导致府兵制无法实行,而地方权力后期又过大。

汉时桑弘羊把太多的权力收归中央,而明到后期时,征税等重大权力,中央政府其实不足。

至于明代的问题,论坛里onlyjie是权威,特别经济等方面的。楼主如果想了解的话,建议向其请教。

但明年如果考学的话,看课本就可以了。
小猪︱老虎 发表于 2010-8-2 20:41:02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历史上,我最了解,也最愿意去了解的就是汉明两朝
北回归线 发表于 2010-8-2 20:52:49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愿意对明代历史有更多了解
推荐看看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 但是如果你要参加高考 看看课本就够了 上下五千年都显得略深
简单自然 发表于 2010-8-2 20:54:12 | 显示全部楼层
正在看一本厚厚的历史书,回头跟楼主探讨,先回复捧场个
俺欣赏成吉思汗,喜欢汉唐,宋朝跟清朝前期印象也还好,嘿嘿
benet06 发表于 2010-8-2 21:02:47 | 显示全部楼层
新王楼主,看历史可千万不敢累着自个儿。。。

本痞听说,京城有位说书的袁先生,大嘴咧咧:历史是个神马玩意儿。。。

新王不如把那神马玩意儿,全给下了,听听书,学学史,怎一个HIGH字儿了得。。。 [s:30]
superkroos 发表于 2010-8-2 22:00:16 | 显示全部楼层
刘彻的推恩比较和缓,用分化来削弱藩王实力。
朱允炆过于强硬的直接铲除众叔王(似乎有违明朝祖训?)
还是有不同吧
还有朱允炆父亲是洪武长子,没有伯伯了吧。
_Carlisle 发表于 2010-8-2 22:03:11 | 显示全部楼层
明迷占楼阅读

LZ想写《明汉那些事》 ?
_Carlisle 发表于 2010-8-2 22:04:51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朱棣,难说明朝是否会辉煌。
Ekici 发表于 2010-8-2 22:08:4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13楼(_Carlisle) 的帖子

楼上的明迷觉得《明朝那些事儿》如何?
工号9527 发表于 2010-8-2 22:09:1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对明朝的印象就是皇帝可以几十年不上朝

对汉朝的印象是西汉很强,东汉就一个刘秀,后期全是宦官
Ekici 发表于 2010-8-2 22:10:4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12楼(superkroos) 的帖子

朱标是长子兼嫡子,朱允炆确实没有伯伯
黑灵 发表于 2010-8-2 22:38:29 | 显示全部楼层
近代史更是热闹,一批批的中国人为了民族独立,国家富强,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更是可歌可泣。维新派,革命派,民主派,社会主义,资本主义,改良主义,派系林立,主义满天飞,但是宗旨只有一个,那就是救国救民,向他们致敬!
明史,黄仁宇系列的都值得一看,一家之言,别有一翻风味,汉朝,史记是其中介绍西汉最基本也是较好的一本书,可以反复的读一下,有机
会的话,读一下外国人写的中国历史,比如剑桥中国史,可以多角度的看待一些问题
superkroos 发表于 2010-8-2 22:39:1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17楼(Ekici) 的帖子

据说朱棣的生母是外族(朝鲜?)的一个贡妃
如此说来 朱棣即便是按照建文帝违背朱元璋讯训言推翻,不是在世的嫡长子,当皇帝也不合法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联盟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国德迷联盟 - GerFans.cn ( 辽ICP备17002255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5-6 04:22 , Processed in 0.029777 second(s), 9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