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德迷联盟 - GerFans.cn

 找回密码
 加入联盟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 ——我心目中的王维

[复制链接]
王涣璋 发表于 2010-4-14 19:59: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绝对原创]德国足球心情日记(51)
  
       本文作者:王涣璋 愿与所有德迷交朋友,期待德迷朋友给我打电话或发短信,因为有时上班不便接电话,所以朋友们最好是给我发短信。因为有时因为工作忙,可能不能及时回复朋友的短信,但一旦有了空闲,我一定会回复的。我的手机号码是:15010112499。   

  
《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 ——我心目中的王维(三)》
  
       当代的很多文学史书,都把王维和孟浩然归为“山水田园诗派”。
       我觉得这种划分太以偏概全了。王维的确有很多上乘的山水田园诗作,但我觉得最能代表王维诗歌成就的,还是那些描写情感的诗篇。
       我觉得,王维是唐代诗人中,诗风和性格比较复杂的一位了。而王维诗歌对于情感的表现力,放眼整个唐朝,也许只逊色于李商隐,而强于众人。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浏览赏析一下王维的重要作品。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使至塞上》是一首边塞诗,这首诗之所以受到重视,主要是因为诗中“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一名句。
       也许是因为我个人情感比较纤细、敏感的原因吧!我不太喜欢诗风粗广豪放的边塞诗。
       当然,也包括这一首。我对这首诗的感觉很淡很淡。并不是很欣赏这首诗所营造的雄奇意境和艺术表现力。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山居秋暝》一向被学者们推为王维诗歌的代表作,认为该诗最能表现王维恬淡静雅、空灵禅意的诗风。
       虽然我曾看过不少写禅的书籍,但或许是因为我的天性驽钝,悟性太差,对于什么是禅,以及禅的境界,始终难以有明确的把握。
       其实我对这首诗并不“感冒”,没有太深的感触。
       我想并不是因为该诗不好,而是我个人的领悟力实在太差了。
       也许随着自己人生阅历的不断累积,艺术修养的逐渐加深,我对这首诗会有更深刻的感受的。
       这首诗给我感触最大的,是“王孙自可留”这一句。
       其实如果王维的诗读的多了,会不难发现,王诗往往在诗歌中的最后一句点题,表达出作者的宗旨。
       王诗的末句,可以说就是解读王诗的钥匙。
       如果忽略了王诗的末句,那么“读尽王诗也枉然”。
      “王孙”这个词含义非常复杂。原指贵族子弟,后来也泛指隐居的人。
       有的资料也称,在该诗中,“王孙”就是指的诗人王维自己。
       我不太赞同将“王孙”这个词单一明确地做出解释。
       我觉得,还是将这个词模糊地看更合适一些。
       说的更明确一些,我意思就是说:“王孙”这一个词,在本诗中同时含有“贵族子弟、隐居的人和作者自己”这三个含义。
       我也不知道自己这种理解对不对啊!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据说,《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是王维在士人之中流传最广的一首诗歌。后来这首诗被谱成曲,得以广为流传。
     《使至塞上》和《山居秋暝》主要都是写景的;而《送元二使安西》是写情感的,我喜欢写情感的诗。自然也包括这一首。
     《送元二使安西》最重要的还是末句:“ 西出阳关无故人。”
       出了阳关就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这是一件多么令人感伤的事啊!
       也许有些人会以为王维笃信佛教,因此其情感会比较平淡,这也影响了其诗风。
       王维的诗,从表面上看,的确写的很淡雅,感情表达的很含蓄。
       但如果你能用心去感悟,真的理解作者的情怀的话,就会发现,在王维恬淡平和的诗句中,隐含的是极其深沉厚重的感情。
       其实,学佛的人,并不是因为心无外物了;而往往都是内心过于敏感脆弱,为了避免伤害,才向佛教去寻求归避的。
       李白写友情,会直白地去写“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而王维却不会,他只会含蓄地去写“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既是二人诗风的不同,也是二人性格的差异。其实从本质上说,诗风是由诗人的性格决定的。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是作者身居远方,怀念家乡亲人的诗作。
       其中“ 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句,脍炙人口,被人们广为传颂。
       其原因,在于该句准确而深刻地写出了身居远方的人们,在佳节的时候,更加思念亲人和家乡的情怀,具有普遍意义。   
       但我觉得,这首诗最妙的一句,还是诗篇的末句,“遍插茱萸少一人。”非常巧妙地写到了诗人自己。
      “亲人们都已团聚了,但唯独缺少了自己。”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又怎能不令人黯然神伤呢?
      “遍插茱萸少一人”这一句,具有极强的感染力,是全诗的着意点。


               《相思》
             红豆生南国,
             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
             此物最相思。
     《相思》这首诗,是王维所有写爱情的诗歌中,写得最令人感到的一篇。
       诗词的语句是那样的简明、质朴,然而意境却是那样高远,情感表达的是那样的真挚深沉。
       这首诗最妙的,也是诗篇的末句“此物最相思”。
       红豆本无情感,何谈相思啊?
       原来,相思的主体并不是作为静物的红豆,原来是人,其实就是作者自己啊!
       王维的诗,意境高远,引人回味的最大原因,就在于其诗写得极其的朦胧含蓄。
       学者们普遍认为李商隐是朦胧诗的鼻祖。
       其实我觉得,比李商隐更早一些的王维,其诗就有很浓的朦胧意味了。
       如果要推举朦胧诗鼻祖的话,其实王维比李商隐更合适。
       只是李商隐诗的朦胧意味,比王维更浓,更深远;意境也更高;表现力也更强。李商隐的才情,性格的柔软和内敛,也更胜于王维罢了!
       但是不得不说,《相思》这首诗写得太深沉了,于平淡中,写出了作者的情感。   
       恕我妄加猜测,《相思》这首诗也许是作者写给自己心仪女孩儿的一份情书。
       诗虽写得含蓄,但情感却表达地极其炽烈。
       一个男孩儿,对一位女孩儿的思念,赫然显现在纸上。
       如果问,是什么给了诗人以灵感?是什么给了诗人以勇气写下这首美妙的诗篇的话,
       那么答案只有一个了:爱情的力量!
       写到王维的《相思》,我不能不联想到另一首感情诚挚的诗词,她就是林夕的《红豆》了。
  
               《红豆》
             还没好好的感受
             雪花绽放的气候
             我们一起颤抖
             会更明白 什么是温柔
             还没跟你牵着手
             走过荒芜的沙丘
             可能从此以后 学会珍惜
             天长和地久
             有时候 有时候
             我会相信一切有尽头
             相聚离开 都有时候
             没有什么会永垂不朽
             可是我 有时候
             宁愿选择留恋不放手
             等到风景都看透
             也许你会陪我 看细水长流   

             还没为你把红豆
             熬成缠绵的伤口
             然后一起分享
             会更明白 相思的哀愁
             还没好好的感受
             醒着亲吻的温柔
             可能在我左右
             你才追求 孤独的自由
             有时候 有时候
             我会相信一切有尽头
             相聚离开 都有时候
             没有什么会永垂不朽
             可是我 有时候
             宁愿选择留恋不放手
             等到风景都看透
             也许你会陪我 看细水长流

       我初学吉他的时候,就是学的《红豆》这首歌。一方面是因为这首歌的旋律很动听;更主要的是这首歌的歌词写得太美了。
       《红豆》的歌词明显是受到王维的《相思》的感染而写的。
       虽然《红豆》的词作者林夕距王维相差千年,但是爱情这一伟大的情感是可以穿越历史和时空的。
       虽然林夕和王维是两个迥然不同时代的人,但他们对于爱情的理解和感悟,却是那么的相像。
       《红豆》更像是对《相思》白话的演绎。
       两者的表达主式虽然有差别,但其内在情感却是一脉相承的。
       从唐朝到现代,人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唯有一样却是无法改变的,她就是:人们对真挚爱情的渴望和追求。
       人类不亡,则爱情不死!
  
     (今天就先写到这吧!明天将集中全力去写王维一生中最重要的一部作品——《叹白发》:“宿昔朱颜成暮齿, 须臾白发变垂髫。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
大雄 发表于 2010-4-14 20:40:44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堕落伯爵 发表于 2010-4-14 20:50:35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大雄 发表于 2010-4-14 20:57:02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ReinholdYabo 发表于 2010-4-14 23:09:37 | 显示全部楼层
還是山居秋暝好!
[s:20]
条顿之鹰 发表于 2010-4-14 23:15:51 | 显示全部楼层
林夕 似是故人来 写的很好,写的很骈体。
我喜欢王菲的红豆,当时狂听的时候,大一。
盖德·穆勒 发表于 2010-4-15 10:36:22 | 显示全部楼层
与王维同为古代十大诗人的苏轼,对王维的诗是很赞赏的,足见其诗的分量。
诗与画的意境合一,确实是大艺术家的手笔了
AjaxSect 发表于 2010-4-15 19:40:39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AjaxSect 发表于 2010-4-15 19:41:11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greatmyth6 发表于 2010-4-15 20:04:52 | 显示全部楼层
LZ真是中文博士?
 楼主| 王涣璋 发表于 2010-4-15 23:01:35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楼大雄于2010-04-14 20:40发表的 :
[s:69] 大师兄,以球会友,,,只是第一步,,,

中文博士的本色,终究是要焕发出来的,,,

以文会友,以诗会友,,,王博士,开辟的联赛版第二战线,成了德米论坛老古文化讲习所,,,
.......

呵呵,我只是胡乱地宣泄一下心中抑郁的情结罢了,朋友们千万不要当真了。如果真的喜爱诗词,还是得看《人间词话》、《文心雕龙》等经典作品。
 楼主| 王涣璋 发表于 2010-4-15 23:05:18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2楼堕落伯爵于2010-04-14 20:50发表的 :
诗词什么的没这水平不敢插话,但红豆这歌是真的很好听,我尤其是喜欢方大同版本的[s:16]
唉,在王兄的诗词研究文前,我就是个俗人[s:90]

朋友千万不要妄自菲薄。其实相对于解放之前的那批学人,我们都是连初中生的水平都不及。大家只不过是随便交流一下罢了,千万不可当真。
 楼主| 王涣璋 发表于 2010-4-15 23:06:42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3楼大雄于2010-04-14 20:57发表的 :
师兄提到的王维佳作,,,师弟最喜欢《送元二使安西》,,,客舍青青柳色新,一幅经典的王维式的诗画,,,

这首送别诗,谱成乐曲,,,《渭城曲》或《阳关三叠》,,,成为盛唐时代的流行音乐,是民族音乐的经典之作,,,

大雄其实不通音律,但是如果静下心来,听一听《渭城曲》,总觉着,那里头,有一种东西,能够触动人的心弦,,,
.......

是啊,据说,王维所有的诗中,数《送元二使安西》流传最广了。
 楼主| 王涣璋 发表于 2010-4-15 23:09:10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4楼ReinholdYabo于2010-04-14 23:09发表的 :
還是山居秋暝好!
[s:20]

我也觉得《山居秋暝》是山水田园诗中的极品,但我却说不清这首诗为什么了好啊?也许是该诗的意境美吧?
 楼主| 王涣璋 发表于 2010-4-15 23:11:09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5楼条顿之鹰于2010-04-14 23:15发表的 :
林夕 似是故人来 写的很好,写的很骈体。
我喜欢王菲的红豆,当时狂听的时候,大一。

《红豆》这首歌词写的好,歌曲旋律动听,王菲唱得美妙,这首歌真是三绝啊!
 楼主| 王涣璋 发表于 2010-4-15 23:11:56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6楼盖德·穆勒于2010-04-15 10:36发表的 :
与王维同为古代十大诗人的苏轼,对王维的诗是很赞赏的,足见其诗的分量。
诗与画的意境合一,确实是大艺术家的手笔了

他们俩是英雄惜英雄啊
 楼主| 王涣璋 发表于 2010-4-15 23:12:40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7楼AjaxSect于2010-04-15 19:40发表的 :
王维与苏轼。。。确实,也是我最喜欢的诗人

我最爱李商隐
 楼主| 王涣璋 发表于 2010-4-15 23:13:28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8楼AjaxSect于2010-04-15 19:41发表的 :
这两个还都跟佛教有渊源,可见佛教对中国诗歌文学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实在太巨大、深远了。
 楼主| 王涣璋 发表于 2010-4-15 23:13:57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9楼greatmyth6于2010-04-15 20:04发表的 :
LZ真是中文博士?

我不是啊!连学士都不是!
 楼主| 王涣璋 发表于 2010-4-16 02:11:26 | 显示全部楼层

[绝对原创]德国足球心情日记(52)

       本文作者:王涣璋 愿与所有德迷交朋友,期待德迷朋友给我打电话或发短信,因为有时上班不便接电话,所以朋友们最好是给我发短信。因为有时因为工作忙,可能不能及时回复朋友的短信,但一旦有了空闲,我一定会回复的。我的手机号码是:15010112499。


       《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
  
                      ——我心目中的王维(四)》




       李白、杜甫、李商隐、王维和杜牧五人,在唐朝诗人中,就像五岳之于众山一样,是名山中的名山,是诗人之中的诗人。


       令我吃惊的是,这些伟大的诗人们在他们的众多诗篇中,竟然都有某一诗句就是对作者自己真实的写照,精妙地概括了诗人们的人生和性格。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李白

       李白实在是太自信了,自信的似乎已经有些狂妄了!
        

       中国人向来不敢直面人生,不敢在独自一人时面对自己的缺陷;不敢在众人面前张扬自己的长处。


       但是李白却不同,想哭就哭,想笑就笑,哪怕是在众人面前,也毫不掩饰。


      “老子就是天才!不受凡人的束缚,众君能耐我如何?”

       狂妄的人历来会受到人们的轻蔑和嘲笑的。


       但是李白却没有贻笑后人。


       原因很简单:李白狂妄地有理;嚣张地有据。


       因为李白是天才!


       天才是可以遁匿于世俗之外的,不拘于各种礼教的束缚。


       这就是李白,超凡脱俗的李白。


       其实用“天才”来形容李白,还不如用“谪仙”二字更恰当!


       君本仙人下凡,非吾同类矣!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

       我一直不是很喜欢杜甫。感觉杜甫作诗,就像鼎盛时期的尤文踢球一样:像教科书一样的规范,四平八稳,几乎找不出其任何缺点。

       但是没有缺点,就一定是完美了吗?


       恐怕未必是!


       这种所谓的没有缺点,是建立在循规蹈矩、束手束脚的基础上的,是以磨灭个性为前提的。


       它完善精工的令人窒息。当一切失去生气和灵秀的话,哪所它再无缺陷,也不可爱,不讨人喜欢。


       也许是我还太年轻了。


       我觉得:白居易的诗是给孩童读的;李白的诗是给少年读的;杜牧的诗是给青年读的;李商隐的诗是给中年人读的;杜甫的诗是给老年人读的;而王维的诗,是给那些心灵受到现实伤害,寻求灵魂解脱的人读的。


       杜甫的诗暮气太重,也许只有到了老年,我才能真正读懂它。
        
      
       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李商隐

       李商隐写此诗时,的确已经到了不惑之年。

       真的看透了人生的一切。


       男欢女爱、卿卿我我,原来不过如此!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原来只是诗人为了宣泄情感,故意渲染的不实之词。

       只是自己年轻的时候人生阅历浅,还不够成熟,陷入迷惘罢了!


       李商隐的诗,本来是中年人才能读懂和喜爱的。而我年纪尚轻,就痴迷于其诗,也许是因为我过于早熟(或者说是过于老去)的缘故。


       苦难往往是生命最好的“催熟剂”,也许是我遭遇了太多的伤痛,才会变得如此的深沉静穆。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杜牧


       风流倜傥、才华横溢,这就是杜牧的真实写照。


       我叫杜牧,大家也许都听说过我的大名。

       在扬州,每一天我都做新郎;每一个夜晚都是洞房花烛夜;所有妓院的老鸨都是我的丈母娘。


       李白斗酒诗百篇又算得了什么?


       要知道,我每“临幸”一位红颜玉女,就会作出一首绝妙好诗。



       女人就是我的酒神,就是我的缪斯,是我灵感的源泉。

       我夜夜都离不开女人,没有了女人的温存,我便激情不在,便做不成诗人了。


       记得小学刚一上学的时候,教室的墙上便挂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爱迪生”的条幅。


       对此名言,我曾经是深信不疑的。也以此为根据而努力奋斗过。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人生阅历的逐渐累积;我越来越怀疑这句名言的真实性:为什么很多同学非常努力的学习,成绩却不理想;而有些同学虽然很贪玩,成绩却十分优异呢?


       直到现在,我才知道,爱迪生说这句名言的缘由,只是作为天才的谦虚之词罢了。说白了,这是一句鬼话,是瞎扯淡的。


       如果哪个凡人真的相信了这句话,而幻想通过不懈努力成为天才的话,那么他就是一个悲剧的傻瓜了。


       尽管我曾经也是这样悲剧的傻瓜;即使到现在,有时我还痴心妄想成为天才,其实这一切只不过是痴人说梦罢了!


       在唐朝,作诗刻苦的大有人在。我所知道的有贾岛和李贺。


       贾岛作诗“推敲”的典故甚为著名。贾岛自己也有诗曰:“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足见其作诗的刻苦和艰难。


      而李贺却因为呕心沥血地作诗,英年早逝。其实是活活地给累死了。其被后人称为“诗鬼”。



       那么李贺和贾岛在诗歌创作的领域又取得了什么样的成就呢?


       李贺在唐朝众诗星中,差不多能算做一流诗人;而贾岛,连一流诗人都不算上,只能称为准一流甚至是二流。


       李贺、贾岛同李白、杜牧这些顶级诗魁们相比,根本就不是一个重量级的选手;之间存在着不可逾越差距。
        

       李贺、贾岛的诗歌创作成就不及李白、杜牧,是因为李贺、贾岛作诗不如李白、杜牧努力吗?这明显是荒谬之谈!


       李白和杜牧差不多是唐朝著名诗人中,作诗最不勤奋,也可以说是最懒惰的两位了。

       一个是饮酒如命;一个是色中恶鬼,十足的“酒色之徒”。

       但是没有办法,谁让人家是天才啊!人家在酗酒狎妓中,就能作出精妙绝伦的诗篇,你能吗?


       其实,李贺和贾岛的天赋也应该是相当高了,不然也作不出那么多好诗来。


       如果换成吾辈这样的驽钝之徒,不用说是“二句三年得”;就算是“二句十年得”都白费,作出来的也都是垃圾。不用说是这辈子累死,就算下辈子也累死,都成为不了什么著名诗人。


       但是李贺和贾岛悲剧的是,他们参照物的天赋实在是太灵异了,像李白和杜牧这样的天才,也许是百年甚至是千年一遇的,怎么会“飞入寻常百姓家”呢?


      今天本来是打算写王维的《叹白发》的,没想到前戏(写李白、杜甫、李商隐和杜牧)耗力太多,等到要步入正题(写王维)时,却力不从心了,看来只有期待明天了。

       看来《叹白发》真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联盟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国德迷联盟 - GerFans.cn ( 辽ICP备17002255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2-12 12:20 , Processed in 0.034335 second(s), 1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