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德迷联盟 - GerFans.cn

 找回密码
 加入联盟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聊聊北洋海军:寻找北洋海军踪迹(萨苏)

[复制链接]
Lothar 发表于 2013-2-17 09:03: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燕山大讲堂187期实录 寻找北洋海军踪迹

  嘉 宾:萨苏(民间学者,作家)
  【要点一】 北洋水师成立后并非花架,而是真正在维护中国在东亚的海权问题上起到了重要作用。
  【要点二】当时中国人在拥抱世界,认为始终停留在愚昧中并不是一件好事,大家都走向文明也许是人类的共同方向。
  【要点三】夫妻殉节,跟夫同难当时的中国人不是没有骨气,在真正接近现代化的人物中,很多人表现得非常有中国传统气节。
  【要点四】追究一个历史事件的责任时,技术问题是最关键的事情,而技术问题正是我们需要投入很多精力去做的事。
  【要点五】北洋水师的意义在于它是一个全新的衙门,引进西方体制,兼顾原有体制,于是在海军得到一种结合,并且给中国后来的发展留下了很多东西。

  萨苏:今天能够有这个机会到这儿来,非常感谢腾讯。因为我能够利用这个机会在这里以一个讲座纪念大家一个共同的老朋友:李默然老师。李默然老师昨天去世了,但他留下的艺术形象,也就是《甲午风云》中的邓世昌邓大人,我相信至今很多中国人都不会忘掉,而且我相信在将来人们也不会忘记他。我在这张图片上用了李默然老师的照片也用了邓世昌的照片,我想先给李默然老师,用当年光绪皇帝赠给邓世昌的两句词最为恰当: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我们一直知道甲午风云之中邓世昌驾驶着“致远”号军舰成为终极撞机吉野。这是那艘“致远”号军舰的照片,这艘军舰被认为那个时代里世界上最漂亮的军舰。

  今天各位能到这儿来,我争取让大家看到一个跟以前不一样的北洋海水师。如果我讲得跟各位以前接触得差不多,大家可以撤。我原来想的题目也就是主持人刚才打出来的题目“追寻北洋水师的踪迹”。但在今天来之前,由于知道李默然老师的去世,我把这个题目和内容都改了——“追寻东亚第一大舰队的灵魂”。我自己觉得在我寻找北洋水师的遗迹以及故事时,我被振动,包括我对很多事情以及对历史的看法都发生了改变。

  怎么样给大家看一个不一样的北洋水师?今天讲的是一个工程师眼里的北洋水师。我自己本身是一个工程师,工程师的特点是喜欢从器物的角度讲事情,喜欢先把这个事情搞清楚然后总结出结论,而不是先有结论再去看它是怎么回事。

  我们谈北洋水师,先谈什么事?首先要谈1882年。1882年有两艘神秘的中国巡洋舰震惊了当时的东亚。1882年在朝鲜发生了一起事件——壬午之变。当时日本一直有一股势力要征服朝鲜,不断向朝鲜渗透并且扶植了所谓亲日派,这点引起朝鲜国内一些人的反感,于是汉城发生兵变,驱逐亲日派。日本看到这个情况看非常高兴,因为他发现自己可以趁这个机会夺取朝鲜这块地盘。可这件事情发生时,日本往朝鲜派兵,中国也在往朝鲜派兵。这时候发生了什么事?当时的记载是这样的,讲到中国有两艘军舰开向朝鲜,——“固轮疾行,先一日而聚海口,次一日日渐至争口而不得入”。这是当时历史记载我国海军在东亚大海上的行动。当我真正查这个历史时发现了有趣的事情。

  邓世昌跟这件事有什么关系?当时中国派到朝鲜去的两艘巡洋舰中,一艘是超勇号,一艘叫扬威号。当时邓世昌是扬威号巡洋舰的舰长,超勇号巡洋舰的舰长是林泰曾。他们两个人率领这两艘军舰到达朝鲜时,是真的像历史记载那样:到了朝鲜,日本人晚一天到,登口而不得入吗?”当我查日本史料时发现不是那样。当时的真实情况是,在朝鲜汉城湾里已经囤了一艘日本军舰,叫“金刚”号。日本“金刚”号巡洋舰当时已经停在湾口。中国两艘巡洋舰赶到后立即掐住汉城的湾口。第二天早晨从外面又来7艘日本军舰。这样形成的局面是2:8。可在2对8的局面之下,日本人琢磨了半天,最后没敢打,放弃和中国军舰的交锋,转而到上游65华里赶往汉城。日本军舰赶往汉城时,中国当时有一个非常出色的人物到了汉城,并且控制了汉城的局势,这个人是袁世凯。

  为什么日本人8艘军舰不敢跟中国2艘军舰对抗?

  大家可以看,这是两艘军舰的结构图,这是军舰上的大炮。这两艘军队在当时世界上(包括英、德国)是最先进的,我们的军舰是当时世界上号称最先进的巡洋舰。大家可以觉得奇怪,当时我们不会造巡洋舰,我们拿到的巡洋舰怎么比德国、英国要先进?说起来很简单,因为这两艘巡洋舰是英国人设计的概念舰,之前世界上就没有这个巡洋舰。中国定造的两艘巡洋舰是从英国阿姆斯特朗公司定造的,基本上抛弃使用帆,主要是靠蒸汽机工作。我们一直以为西方人入侵我们时使用的都是蒸汽、铁甲的战舰,其实1840年英国人鸦片战争打我们只有一艘船是蒸汽机开动的,而且那条船不是用于海战。为什么?因为那时的船不懂得采用螺旋桨进行,而是舷侧放两个大的明轮,这个两个明轮很容易中弹,一旦中弹船就不能动,所以这种船根本不能用于海战。当时英军和我们交战的舰只基本都是木制的大型风帆战舰。

  进入蒸汽时代后,日本人“金刚”号的军舰是过渡型的军舰,炮全设在侧面,侧面有多少门炮跟对方对打,这种军舰是传统上的风帆战舰护炮方法。那时候的风帆是怎么样对弹的?是大家并肩或者对向前进,用全侧的炮火来打,有的军舰一说是50门炮的战舰或者80门炮战舰,总之军舰越造越大,炮越来越多。这样造下去后,舰船设计师发现:难道没有创新的办法重新设计军舰吗?结果这种革命性的设计在“超勇”号和“扬威”号巡洋舰上实现。是怎样设计的?不再追求舷侧有多少门炮,这不重要,关键是我要的军舰得装上大炮,你有100门炮不要紧,我有两个比你要大得多的炮。你有100门炮打不到我时,我这两门炮火就可以把军舰打穿,让你葬身海底。现在的军舰基本如此,若我们去看二战的军舰哪怕到今天的军舰都可以看到,军舰上有旋转的炮塔,而不是在两面放很多的炮位。这种旋转的设计在“超勇”号和“扬威”号诞生时还不存在。这些工程师想不通:怎么让这些炮能够转着打,不同方向,但又不影响整个军舰的结构。现在说很简单,但那时候没有这个概念。结果他们做了什么东西实现它?中国两艘军舰造了很大的炮房,炮房是固定的。炮房如果是固定的,炮怎么旋转着打?很简单,炮房虽然是固定的,但在不同面上开了很多大窗子。朝前打就从前面的窗户打;如果从侧面打,比如你现在在侧面,马上把炮拉过来从侧面伸出去再打。这种打法有点像地道战里民兵打枪的枪眼。但这种设计在当时是革命性的。

  同时这艘军舰还有两个特色:一是在军舰腹部、内部有一道装甲,这道装甲不是平的,而是圆弧形的。如果炮弹打进去后,圆弧形的装甲可以把炮弹挡在外面,不至于落在机舱。在军舰前面有一个非常尖的冲角,如果和对方交战可以冲向对方,在敌人军舰的腹部撞一大窟窿。这一艘军舰上有很多后来人慢慢发展起来的新技术。面对这样两艘神奇的军舰,日本舰队8艘军舰确实不敢打,自己所想的是这8艘军舰全上也打不过中国的两条船。所以最后他们选择了退避三舍。

  由此可以看到北洋水师成立后并非花架子,而是真正维护中国在东亚的海权问题上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国和日本19世纪后期在朝鲜先后交锋三次:第一次是壬午之变,第二次是甲申之变,第三次是甲午之战。这三次交锋中,前两次中国都取得了胜利,这两次胜利源于我们掌握了从中国到朝鲜之间的制海权。

  这时候还要再说一句,在这次行动中也充分体现出中国当时海军人员的优秀素质。中国人写史书常常会省略很多东西,比如邓世昌赶到汉城有一个问题。大家现在跟日本人打交道会想到这么一个问题:日本这个民族特别会算,会把事情算计得非常细。为什么中日双方都增援朝鲜时,日方比中国军舰晚一天到达?正常情况应该计算中国军舰会在几天之内到达朝鲜,争取在中国军舰到达之前赶到那里,可中国军舰怎么会先到?这是“固轮疾行”,当我们真正探望邓世昌他们采用了什么技术先赶到朝鲜时,我们会发现这个船跑出了比原来测试航速更高的速度,采用的是强压通风技术,给锅炉强制增压,使军舰跑出更大的马力。这个技术在当时英国少数舰长所掌握的技术,而邓世昌偏偏敢这么干。这次行动中他使用了高压通风技术。在他的最后一战,也就是甲午海战之中,冲向吉野舰队时,也使用了这个技术。曾经有人怀疑:邓世昌的军舰速度最高只能达到18点,吉野舰比它要快,最高速度能达到22点,邓世昌怎样能够冲这个吉野号?我推测邓世昌在当时又一次采用了强压通风技术,使军舰速度通过了测试航速。

  壬午之变对当时东亚的战略布局产生什么影响?

  在这之前我们对朝鲜所谓的宗主权停留在口头上,也就是朝鲜给我们进攻,把它认为是我们的一个附庸国,但实际上我们根本不控制它的任何事。壬午之变后,中国取得了在朝鲜的驻兵权,还取得了两件非常重要的事:一件是在朝鲜的海关控制权;一件是在朝鲜的电报局。当时中国的电报局已经设到朝鲜的皇宫里,而且在最后的甲午战争之中,朝鲜王宫之中的中国电报局曾和日军发生过战斗。中国控制朝鲜海关意味着控制着整个朝鲜的经济,由于当时中国把军队派到汉城,并且控制了海关,因此朝鲜从1882年到1884年之间已经成为中国控制东北地区的一个缓冲地带。

  这次控制行动中还有一个人脱颖而出。当时袁世凯控制汉城时突然想起在海岸边有一些中国商社,中国军队到达汉城后,马上把汉城的皇宫包括兵力控制了,但当时的汉城很乱,袁世凯突然想到,如果岸边的商社遭到朝鲜人或者日本人的抢劫损失很重。袁世凯在平定汉城后立即带人赶往岸边去看当地是什么情况。结果看到的是什么?在中国人的商社门前,一群中国贫民把自己武装起来,都拿着枪等待着战斗。在这些人前面站着一个彪形大汉,身高一米八多,辫子盘在头上,腰插双枪。我们知道袁世凯很矮,都叫他“袁蛤蟆”,但他有一个非常好的优点,看到此人的形貌后不是说你怎么比我高,不是嫉妒,而是马上上前跟人结交,就这样跟这个人结成好朋友。在甲午战争爆发之前,日本人有一个说法是“必杀袁世凯。”我跟一个老师交流过这个事,他找到一份资料,就在日本人说必杀袁世凯之时,有人通知了彪形大汉(当时担任朝鲜海关关长),当地的外国人告诉他日本人要杀袁世凯。于是这个大汉牵着双马、带着双刀、背着双枪赶到袁世凯处,带袁世凯出走。这个人是谁?是中国人,耶鲁大学的毕业生,而且是中华民国的第一任国务总理——唐绍仪。很少有人会想到中华民国的第一总理是这样的形象,这是我们对当年历史完全不了解造成的。

  这两艘巡洋舰后来情况如何?超勇号和扬威号在1882年是世界上的概念舰。在它之后,发展成另外两艘军舰,即日本的浪速号和秋津洲号。浪速号和秋津洲号等于是超勇号和扬威号的第二代。浪速和秋津洲之后的下一代是邓世昌撞击吉野的“致远”号和“靖远”号。“致远”号和“靖远”号下一代是谁?是日本的“吉野”。原来是中国买一批,日本买一批,中国买一批日本买一匹,到了“吉野”后中国人停了。

  既然说到“超勇”号和“扬威”号,“超勇”号和“扬威”号本身是北洋水师最早的巡洋舰,到甲午战争时说不上有多先进,我为什么花这么多时间讲它?一方面我想让大家明白北洋水师并非一事无成,在它成军的1881年开始到1894年之前,中国的北方领海一直非常安定,所谓“京师门户已成深固不摇之势”这句话并不是李鸿章吹牛,而是真正做到了。在这过程中,有一件事让我感到非常感动,那是怎样的一种感动?

  中国人拥抱世界的爱情

  中国开始从英国定造巡洋舰时,中国开始派人到英国接舰。当时中国人在1881年时是什么样的一个世界,没有人见过汽车、铁路是什么样的。这时候突然把一批人而且大部分都是山东的渔民征上来做水兵,然后把他们派到遥远的英国,这些中国人会是怎样的?英国人又会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他们?我接触时看到了一个史实:当时中国人去英国有一个要求:带枪上陆。这件事偏巧是英国人不同意的,因为按照英国法律外国军队是不可以携带武器登上英国领土的。这时候中国人为什么要带着武器上岸?不是找事,而是出于对西方世界的不了解,我们感到害怕、紧张。军人怎么保护自己?保护的方法是无论如何要带着枪。我们一般认为帝国主义对我们很苛刻或者欺负我们,但当时英国议会里发生一场争议:是否允许中国人带枪上岸。最后一个英国人的发言起到决定性作用:1840年我们到中国去时是带着枪登陆的,如果现在不允许中国人带枪上我们土地的话,我们可能永远不能赢得这个庞大国家的友谊。于是英国破例通过一条法令:允许北洋水师官兵带着武器登陆英国。到现在还可以这么讲,中国北洋水师是第一支武装登陆英国的外国军队。

  这支军队登岸以后又是怎样的?我们可能会想到中国人当时是土老帽,登上后应该是去学习,应该会闹很多笑话。结果不是这样,当这些中国人到达英国领土时在岸上表现得非常好,所有水兵在3个月内全部学会了英语口令。我到威海去时碰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可以说是北洋水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两个老太太在街上走,其中一个老太太跟另外一个人说,“大姐,咱们俩出去LOOK、LOOK。”我一听吓了一跳,明明是一个农村的老太太,一看绝对是没受过教育的,但她给你来一个“我们一块上街LOOK、LOOK。”这是怎么回事?当是问当地人时才知道,“LOOK、LOOK”是当地的俚语,跟北京“犄角旮旯”一样。这是因为当时北洋水师的水兵很多是山东威海、荣成一代人,他们在军舰上所有口令全是英文,回家时就会把英文带回家。“上街去LOOK、LOOK”说着很通畅,于是当地人有很多人模仿他们的说法,一直保留到现在。

  除了这些人以外,我还看到一些事情,我的朋友陈悦先生(中国海军史研究会会长)买到一本1884年中国海军军官的日记。这个中国海军军官当时去英国接军舰。他们干了什么事?第一件事是日记中记载他和其他水兵上岸后一起去看歌剧。这是纽卡斯尔的歌剧院,(图)当时中国水兵们前去看歌剧的地方。

  还和英国的姑娘谈恋爱。恋爱过程很有意思:当中国海军上岸时,当时英国人没有见过这么多东方人到纽卡斯尔来,于是市长组织了欢迎仪式,但没让妇女参加,都是男性。纽卡斯尔的妇女非常反对,一定要求她们也参加,跟中国的海军做一个联欢。这件事没有成为定论,但算是允许当地到兵营看中国人是什么样的。有一个英国妇女在兵营旁边看到中国水兵,这时候一个中国军官主动走过来想跟英国妇女打交道,因为他只会非常有限的英语,所以双方根本无法用话说通。但英国女士邀请中国海军军官到她家里做客。于是中国海军军官同意。在约定时间里到她家作客,英国家庭做了充分的准备,相当于在家里给中国海军军官做了一场才艺表演,这个家有两个女儿,一个女儿谈钢琴,一个女儿唱歌。中国海军军官觉得弹钢琴的女儿非常可爱,军官出去时从腰带上拿出扇子和毛笔,当场赋诗一首写在扇子上赠给英国少女。至于人家是否能看懂是另外一回事。赠扇子以后,英国少女非常感动,经常找中国海军军官约会。我有一个朋友是中央电视台军事频道的技术总监,他前几天去英国纽卡斯尔做调查,查到了这个英国女孩子的名字,叫Annie Fenwick。因为“安妮”这个词中国海军军官发不清,就给她起了一个名字:易腻。日记里到处写着易腻怎么样。

  从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什么?我看到的是在当时中国很封闭的情况下,中国人在努力的摸现代化的门。他们跟我们相比,至少我从小经历着改革开放,那时候觉得改革开放真不容易。现在想想让那时清朝的中国人做出拥抱世界的努力,比我们的障碍要大得多,可我们的祖先干得怎么样?他们去英国不到三个月可以在英国“泡妞”了。当时中国人在拥抱世界,而当时英国人通过法律允许中国士兵带枪上岸,伸手和中国握手,并不认为始终停留在愚昧中是一件好事,而是认为大家都走向文明也许是人类的共同方向。这是我在纽卡斯尔看到的东西。当时中国这些水兵在纽卡斯尔一共只待了4个月。

  真实的北洋水师是怎样的形象?

  真正的北洋水师是什么样子的?这是真正的北洋水师,我们可能都认为北洋水师是留着辫子、穿着云马褂的服装。这个人1882年去朝鲜汉城,他是当时超勇号的管带林泰曾(林则徐的侄孙),林泰曾后来的结局是兵败自尽。很多人谈到北洋水师觉得很惋惜,也有人觉得北洋水师不怎么好,他们都是败将。但我想让大家知道的是,在我们这么评价他们时,1920年日本人出版一本书《大海战秘史:黄海海战篇》,作者是当时在军舰上和中国北洋水师交战的军官之一,他在里面记述了当时日本海军对中国海军的评价,他们给林泰曾的评价是“中国海军中的岳飞”,因为当时他和日本的海军名将东乡平八郎曾有多次交锋,无论是文面上的交锋还是海上的交战,林泰曾表现始终非常好,因此才被日方如此推崇。

  林泰曾当时的职务是北洋水师右翼总兵,北洋水师当时的结构是:上面是提督丁汝昌,这是丁汝昌到英国接军舰时留下的照片;下面有左翼总兵和右翼总兵,右翼总兵是林泰增,担任北洋水师两艘大舰镇远、定远舰之一镇远号军舰的管带,左翼总兵是刘步蟾,担任北洋水师两艘主要战舰定远、镇远号之一定远号军舰的舰长。旁边这一位是北洋水师超勇号军舰的舰长(接替林泰曾的职务)黄建勋。这四位都是在北洋水师作战失败后以身殉国的。

  我们看这些人时,知道这些照片是什么时候拍摄的吗?他们拍摄这些照片的时间是1877年,1877年我们的海军军官已经打着领结、穿着西方来照相。而且他们在学习西方的军事知识时,按照西方海军教育传统来做。什么传统?英吉利海军的传统是——舰长与舰同沉,如果丢掉军舰就和军舰一起牺牲。无论是泰曾、刘步蟾还是黄建勋他们当时都做到人与舰同沉。在黄海大海战中我们共损失了四艘军舰中,四艘军舰的舰长除了林永生是在军舰没沉之前战死以外,其他三位舰长都是投海自尽的。因此当时的中国人不是没有骨气,在真正中国人接近现代化的人物中,很多人表现得非常有中国传统气节。旁边这一位看起来很像黄埔军校出身的人物,他是威远号的管带林颖启,也是北洋水师中这几位军官中唯一幸存到北洋水师覆没之后的人物。

  为什么我在这儿放一张气球的照片?北洋水师准备热气球,最早的一支1886年在天津武备学堂进行试飞,中国人第一次造热气球,没有人坐过,谁第一人?当时观看表演的有李鸿章、海军大臣奕寰以及很多其他军官。结果两个人首先登上了热气球,成为中国乘坐自己制造热气球升空的第一批乘客,这两个人分别是丁汝昌、刘步蟾。大家可能会奇怪,既然我们有热气球,为什么在甲午战争中没有利用它?热气球在当时还没有发展成飞艇,所以在空中难以控制。难以控制的结果是,北洋水师把热气球作为一种训练工具。作为什么样的教学工具?练胆。北洋水师所有军官都要坐热气球,如果连热气球都不敢坐,说明不具备一个军官的胆量。这是真实的北洋水师形象。

  我开始研究北洋水师时是走哪条道路研究它的?北洋水师所有军舰到今天仍然有很多遗物留存在世界上,最后达到了这样的结果:所有的北洋水师的战舰除了云雷艇以外,全都能够找到它的遗物。现在大家看到的这张图是在日本北洋水师的各样物品分别在什么地方,一会有时间大家可以浏览一下当时我们一个一个地点所寻访得到的照片。这是我和陈悦先生在寻访过程中所拍摄的照片。

  用文物解析北洋水师的谜团

  北洋水师的军舰到底是什么样的?大家光看照片可能没有印象,大家是否想摸一摸?想不想自己走到军舰前面看一看、摸一摸?有一艘军舰至今留在我们的国土上,当然这条船不属于北洋水师的军舰,而是跟北洋水师同时代的轮船。这条船是我们照片背后的那条船,而且这条船在北京颐和园的耕织图,是清末时期的明轮士的船,叫“永和”号,是日本人送慈禧太后的一条宫廷用的油轮。这条船到现在保存仍然非常完整,而且线条非常优美。看这条船会感到不像是在造船,倒像在造一架钢琴。当我们看到从水下打捞上来的北洋水师军舰遗物时也有同样的感受:当时军舰每一艘都是精雕细刻出来的。在这里我有一个新感受:我们以前都认为慈禧太后是守旧的,可她真是守旧的吗?慈禧太后拿到轮船后第一次游湖,由于机械师对船的不熟悉,把老太太搁到岸上。慈禧太后没有发火,走时告诉他们“你们要弄清楚为什么船会跑到岸上去,回来给我一个报告。”在我们认为愚昧的当时中国领导人其实不愚昧,他们很可能在当时属于各个阶层中对世界了解最清楚的一批人。我们对历史的研究,如果深入到细节中,也许能够可以窥测当时历史的真相。

  了解北洋水师的遗物后会发现通过这些研究会揭开很多关于北洋水师的谜,今天在这里没必要去讲北洋水师是怎么建成的、怎么样战斗的、最后是怎么覆亡的。相反我把大家比较关心的北洋水师的谜团在这儿争取有一个解析。
  第一个谜 不响的炮弹

  比如《甲午风云》和最近看到《甲午大海战》的电影中都有一个镜头:中国海军炮弹打入日舰不响。这件是是真的还是假的?有没有证据?我在日本找到好几枚当是当时中国海军击中日本军舰后没有爆炸的炮弹。因为炮弹击中没有爆炸,日方认为有神保佑,所以通常会把这个炮弹送到神社里。那天我和陈悦冈山县的一个神社寻找,因为我们得到一个情报说当地有北洋设施的一个大锚,我们就到那儿去找锚,结果我们真的被我们找到了。这个锚是什么地方的锚?这是1895年北洋水师“镇远”号军舰在经过黄海海战后送到船坞修理的照片,这个锚就是这支。我们当时去寻找这些遗物时都有一种感受,所有北洋水师的文物都在给我们讲故事听,我们看到这个锚它给我们讲了什么故事?在这个锚上我们发现了四处弹痕:一处是锚的正面有一个坑;在锚的翼上有断裂的痕迹;在它的侧面有四个大螺钉拧锚,在上面有一个小的弹痕;在锚机上面有一个炮弹擦过弹起的痕迹。在黄海海战中,中国的军舰处在怎样的情况下?一个锚都要中四发炮弹,军舰的人又承受了多大的火力?

  就在这时候我们突然发现锚的侧下方有一个炮弹,我的第一个反映是:当时日军虏去了定远、镇远号的主炮炮弹。我这么说时,陈悦拿着皮尺量。当时我看着有点怪,这个炮弹和一般炮弹不一样,炮弹上有很多一个一个的铅封,有一个一个疙瘩,顶上有一个隐性的地儿,里面是空的,外面有很多一个一个焊上去的铅封。我从来没见过这个炮弹,我的注意力集中在这儿。陈悦比较专业,他拿皮尺量,量完抬头看我时神色不对“260毫米”。听这个词大家可能会觉得奇怪,260毫米有什么意义?有意义,260毫米的炮弹只能从一艘军舰打上来,即中国人自己造的装甲巡洋舰“平远”号。当时我们非常激动,因为北洋水师好多军舰有遗物,唯有“平远”没有遗物留下,我们发现这个炮弹是平原号唯一的遗物。这个炮弹是怎么留下的?我们在上面发现的一行字:西京丸遗品。如果看过《甲午风云》的朋友会记得,当时邓世昌打过一艘日本军舰叫西京丸。这条船是日本海军部部长桦山资纪的坐舰。当时中国海军的“平远”号正把这颗炮弹打进船府,结果没有炮弹。我看到这个炮弹时感觉太难受了,这么大的炮弹。西京丸号是用商船改造的巡洋舰,钢板很薄,若这个炮弹响了,西京丸肯定要沉,但没响。

  “平远”号在战斗一开始并没有参加战斗,那它是什么时候参加战斗?当时中国海军和日本海军交战是:中国像手一样五指插进去;日军还海军从左右两边兜过来。中国海军当时出海的目的是为了护送中国陆军一支部队,他们坐船已经进了鸭绿江江口,这时候怕日本人冲过来打我们的陆军。当时把两艘军舰(一艘是广丙号,一艘是“平远”号)摆在了鸭绿江江口,反日本海军冲过来。可当中国海军军舰冲过去打起来,我们军舰接连受损,战场形势很不对。这时候中国海军军人是什么样的状态?我们会想当时清军是腐朽的,在打败仗时至少要想办法撤。并没有,这两只守口的军舰马上冲上去,这件事在日本海军的图册里进行了记录了。这个图册是我在日本发现的,图册于1896年由参加海战的日军大卫根据当时海上的情况用浮世绘的方法加上西方的油画技巧绘制成一套图册。这一套图册讲述的是什么?讲述的是中国海军开始败退时,“平远”号巡洋舰单枪匹马冲向日本旗舰“松岛”,试图撞击“松岛”,所以在甲午海战中不仅是邓世昌曾经想撞击“吉野”,“平远”号也曾经想撞击“松岛”。

  这个日本海军军人画的“平远”号非常像,尾巴像一支梨的形状,这是法国军舰的特色。中国北洋水师的军舰都是买自于英国、德国,怎么样会冒出一艘法国血统的军舰?很简单,这艘军舰是中国自己造的——福建船政局建的。而福州船政局是由法国人日意格帮助我们建立的军舰生产基地。所以福建船政局的军舰都是采用法式设备。这个场面刻画了“平远”号冲向“松岛”的景象。这颗炮弹在日方记载西京丸中弹的细目里找到了。当时里面写的是“一枚270毫米的炮弹击中了西京丸。”问题是这颗炮弹只有260毫米,日本人计成270毫米,是计错了吗?经过我们的测量日本人没有计错,因为他们量的是铅封外侧。为什么上面会有铅封我们一直搞不清楚,等我们回到北京,找到兵器专家重新鉴定后,才知道这个炮弹是干什么的,当时很难过:这个炮弹不是一个后膛炮的炮弹,是前膛炮的炮弹,由于260毫米的炮弹极度缺乏,因为北洋水师自1891年开始户部停止给他们购炮弹,但北洋水师每年都要训练,所以到打海战时,平远号的前主炮只有16发炮弹。一分钟一发的话,16分钟也打完了。当时为了能够有更多的炮弹备用,天津机器制造局就把炮台上用的前膛炮炮弹的尾部进行重新改装,使它能够在装到炮台使用,这已经够不容易了。这个炮弹不是打军舰的炮弹,军舰上每一个铅封是干什么的?里面封着小铅弹,这个炮弹是杀伤弹,又叫霰弹,适用于杀伤步兵。当敌人登陆时,我们的海军开过去,看到敌人有陆军登陆,一个霰弹打过去爆炸,里面的铅子都会飞出来,造成很大的散射面,打伤敌人的步兵。这个炮弹不是打军舰的,但却偏偏出现在西京丸的军舰上,说明什么?当时海战打到那种程度时,我们的海军官兵已经没有炮弹了,有什么东西就把往敌人身上打,我们不但看把杀伤弹打到敌人军舰上,还有把实心的教练弹打到军舰上。

  我们在统计日本海军军舰中弹面积时会发现,日本海军军舰中弹面积大部分集中在水线部。为什么集中在水线部?当中国海军的官兵发现自己炮弹不多时,选择尽量攻击日军的军舰水线,而不是攻击上层建筑,希望有一枚炮弹能够从水线上穿过,这样可以打沉一艘军舰。但可惜我们一直没有这样的好运气。从这点可以看出,当时的北洋水师并不是怯战。

  当时北洋水师“平远”号军舰的舰长李和,他是北洋水师中的另类,因为别的舰长差不多是参将级(现在的上校),唯有他是都司(相当于营长,最多算是一个上校)。为什么这么大的军舰给他这么一个职衔?最后分析出的原因是,李和为广东人,李和、邓世昌都是广东人。而在北洋水师中是存在着四派人:第一派丁汝昌这派人,他是从上面派下来的人,是李鸿章的亲信,这批人是淮军,安徽人。这批人干什么?丁汝昌做提督,手下带着一大帮安徽子弟都是在军队里做海军陆战队和做宪兵的。第二批人是福建人,因为北洋水师军官都是先在福建船政学堂培训好,然后送到英国深造,回国带军舰,这批人一直影响到民国海军,以致于直到解放前中国的海军都被称做闽系。这批福建人在甲午海战中多人以身殉职,刘步蟾、林泰曾都是自杀殉国的。如果真查起来,会发现这些人本身不适合做海军。清朝廷当时犯了一个错误,之所以选择福建人上船做海军是因为认为福建人总是要出海,所以觉得让福建人做海军非常合适。可是不知道福建的风俗不一样,闽南人出海,闽北人读书考状元,因为清政府用的这批人,因为是福州船政学堂学习,所以都是闽北人,这些人本来是考秀才的,但当我们把这些考秀才的人推向战场时他们是怎么做的?林泰曾他们在去英国之前给家乡写了一封信:去国七万里家邦,求富国强兵之道。这是当时中国人的心愿。突然被外国人打破了闭关锁国后,他们是怎么想的:不怕走七万里到国外,但要学新的东西富国强兵。

  “平远”号还有一个故事,我们一直认为慈禧太后是守旧的,从“平远”号来看正好相反。“平远”号的诞生非常不容易,当时福建船政工厂生产出来的军舰都是前面所看到日本“金刚”号的老式军舰,他们突然想设计一个新式军舰,就是“平远”号巡洋舰。这个巡洋舰设计时李鸿章坚决反对。为什么坚决反对?不是从技术层面,而是从利益层面来看的,因为李鸿章力主买船,觉得买的船先进,如果把钱都用去造船,买船的力量就小了。所以李鸿章不同意。而当时的船政大臣裴荫森认为中国早晚得自己造船,坚决主张造船。最后死打到慈禧太后那里。李鸿章说的话并不是没有道理,“福建船政学堂的水平还达不到这个能力,需要继续学习才能造这么大的军舰。”慈禧太后说“这个船让他们去造,哪怕造坏了也不要紧,就当是交学费。”这个船造出来第一次航行时,锅炉、螺旋桨等很多地方出问题,不过修来修去终能合格,而且在甲午海战中表现相当好。这是关于“平远”号军舰的故事,不响的炮弹是有的。我想当时“平远”号的官兵非常扼腕,我看“平远”号有些作战人员写的回忆录,他们压根没提到这个炮弹打中的西京丸。当时离得很远,打过去后,那边一点反应也没有,所以中国海军肯定认为没打中,只有日本海军明白这个炮弹打进了船舱,但没有爆炸。

  第二个谜 登州府何来永城县?

  第二谜是什么?第二谜在我寻访中让我百感交集。大家可能不知道,在日本还有北洋军人的两处墓地(甲午战争中的中国军人墓地):一处在大阪的真田山陆军墓地;一处在广岛比治山陆军墓地。这两个之墓地中埋葬的中国军人都是在甲午战争之中被俘的中国士兵,他们到日本后有的因为生病死去,有的因为伤重没能抢救过来死在日本医院里的。当时日本人把其中经过勇敢战斗的中国人遗体埋在这两个墓地上。为什么说他们是经过英勇战斗的?我们在当地墓地查看了行志。(图)这是在真田山陆军墓地的中国军人的墓,用的行志是四轮方尖碑。四轮方尖碑在日本葬礼里是给勇敢的军人的。中国人在这个墓地里有5人埋在大阪。这5人中我特别注意到这块墓碑,上面写着“刘汉中”,而他也是唯一在几个人中留下自己官衔的人——“清军马队五品顶戴”。他是一个骑兵营营长刘汉中。我当时想为什么要把这个名字留在这儿,我们查了日本大阪陆军病院的记录,刘汉中在战斗中受伤,受伤后到日本医院没有救好,伤病而死。死之前自己特别要求“要把我的军衔刻在碑上。”当时我们有好几种猜测:一种是刘汉中有军人气概,虽然死了,但要刻军衔;另外一种猜想是,刘汉中死 时,甲午战争还没有结束,希望刻上自己的官衔,万一中国打赢了,应该还能得到更高的褒奖。最后日本一个老报人帮助我查到刘汉中的老家,到他家里去查事情时,才发现他之所以留下这个碑文的原因:他们家几代都是农民,刘汉中是他们家第一个得到官绅的人,能得到一个官衔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所以要求记在自己的墓碑上。

  另外一块墓地,就是照片上“慈恩塔”的地方,这里埋着中国四个人的遗体,从这个角度可以看到尖非常明显,但还是四轮方尖碑。其中有一件事让我很吃惊:这个人的名字叫王清,墓碑的侧面有一行字:登州府永城县。我查了半天山东的历史地图,登州府是胶东地区,但没有永城县。这是怎么回事?我到威海时跟当地人说起“有这么一个人埋在日本,墓碑上刻着登州政府永城县,哪儿来的永城县?”一说这句话,山东人马上反应过来:不是永城,是荣成。为什么?因为在山东人的发音里,“荣成”是“永(第四声调)城”。这说明什么?说明王清这个士兵是不识字的,临死时肯定对别人说“我家是登州府永城县。”于是人家把这句话刻在碑上。

  而我查王清的情况时,我觉得他简直就是一个故事。王清没有任何档案,查不到他是哪个村的,也查不到他的经历。但我们从碑上看到:他是河盛军的士兵。盛军是北洋盛军,“河盛军”的意思是挖河的,当时有一批盛军士兵被当成工程兵在济南挖河。王清是登州府荣成人,他在荣成入伍后被北洋调到了济南府挖河。盛军最后是怎样的命运?是日军在荣成登陆,清朝军队不够,就把挖河的士兵召集起来交给一个军官统带,到荣成迎击日军,在荣成战败。所以王清的生活是:生在荣成,被调到济南当兵。当日军入侵荣成时间,他随着部队赶回到家乡保护自己的故乡,战败被捕带到日本,死在日本。文物会说话,它会给我们讲故事。

  第三个谜 北洋水师真的在炮管上晾衣服吗?

  1891年东乡平八郎北洋水师“定远”舰上参观。当时“定远”和“镇远”到达日本后,日本全国非常恐慌。东乡平八郎上去后发现中国水兵居然在炮管上晾衣服。看到这点后,东乡平八郎回到自己的部队里,对日军说“北洋水师不堪一击,虽然军舰很大、装备很好,但人不行、军纪不好,这只军队我们一定会打赢。”这段话是真的还是假的?这段话是中国人很愿意相信的。我们为什么会失败?一定不是失败在枪炮不如人,因为小米加步枪也能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我们失败是人不行,人的思想有问题,真是如此吗?当我们去看北洋水师的“定远”号军舰就会发现,这个话不用反驳,一看就会明白:北洋水师“定远”号军舰主炮在什么地方?这是当时定“远号”的姊妹舰“镇远”号被日本捕获后照的照片,上面是主炮,有离地3米以上的高度,而且炮管伸出,炮塔只有半米,直径305毫米,加上外扩就是半米粗的一个筒子,我倒要问问在这上面晾衣服怎么固定?在上面晾衣服基本是不可能的。

  我们进行调查后,有人提出东乡平八郎看的可能不是主炮,可能是副炮而已。这是北洋水师“定远”舰的线图(图),副炮在这个位置上,这炮管伸出海上。所以想炮管上晾衣服必须有杂技团的功夫,得敢于攀这个炮管,下面是几十米高的海水,然后在上面晾衣服,然后你再下来。海军为什么这么傻用这种方法晾衣服?直接晾在栏杆上不好吗?这个事情不是中国人造谣,就是东乡平八郎看到北洋水师在军舰上晾衣服。我在日本买到一张1899年的明信片,上面写着“东乡平八郎在外边看到中国海军的军舰上晾了很多衣服”,然后说“中国海军军舰不堪一击。”但我们看到这个军舰以后会发现,这个军舰跟定远号不一样:这个军舰只有一个桅杆,我们那个有两个桅杆;这个军舰只有一个烟筒,那个军舰有两个烟筒。再仔细一看这个军舰是谁?是中国海军“平远”号巡洋舰。但还有一个问题是,“平远”号军舰从没访问过日本。这是怎么回事?

  最后我们找到了答案,是两个人造谣,这个事情是真正的谣言。一个谣言的传播者是小笠原长生伯爵,他写了一本书叫《圣将圣将东乡平八郎》,这这本书里写了这个情节:东乡平八郎上了中国海军军舰,看到定远号人挂衣服。但《圣将东乡平八郎》不是一本历史作品,而是一本小说。当时东乡平八郎根本不可能出现在中国海军访日的地点,他当时在另外一个地点任职。小笠原长生当作小说来写,但为什么会被中国人当作历史来看?这就也一个二传手,那第二个欺骗我们的人是谁?是我们国歌的作者田汉先生。原来这个故事是田先生忽悠我们的,是怎么回事呢?30年代时中国海军和空军都想拿到更多的预算,叫做“空海大战”,空军很会宣传,办了一个空军杂志,请了很多名家来写文章,以致于空军有很多说法出来。海军一看说这不行,也得办一个海军杂志。于是海军办了一个海军杂志,而且高薪聘请主笔田汉。田汉很有名气,所以请他来做海军杂志的主笔,一个月400块钱大洋。这里有一个麻烦,田汉有名,不懂得海军,但懂日语。所以田汉当时对于海军的贡献是把很多日方资料翻译至中国,可惜的是田汉当时把《圣将东乡平八郎》不是当作小说而是当做历史书翻译过来的,于是这件事流传开。而实际当时海军在大炮上晾衣服是符合条例的事情,这是德国海军在大炮上晾衣服的照片。

  我们查北洋水师访问日本情况时又发现了另外一件让我们想不到的事。北洋水师先后两次访问日本,一次是1888年,一次是1891年。这两个年头有什么样的意义?我们常常说北洋水师是东亚第一大舰队,那是什么时候的东亚第一大舰队?到1888年我们一直都是。但到1891年日本海军已经超过我们,那时候北洋水师已经不再是东亚第一了。大家认为1888年访日北洋水师军纪森严还是1891年北洋水师军纪尊严?第一次军纪并不好,上岸还跟日本人争着嫖妓,这个事情无可厚非。当时海军上岸以后马上去妓院是各国海军常常办的事,不是中国水兵一家的事。第二次到达日本时,定远舰、镇远舰全舰甲板可以当镜子用,非常亮,着装非常整齐。当时还宴请了日本海军的警官,包括东乡平八郎。宴请完后还想举行舞会,可惜由于到场女士较少,因此这次舞会没能成功。

  为什么第二次的军纪反而比第一次军纪更好?大家想我们去的目的就会知道:第一次派军舰过去是耀武扬威,因为我们的海军实力比对方强。我在日本考察时发现在日本下关这个地方到现在还留着一大片炮台,这些炮台干嘛用的? 防止北洋水师登陆而用的,那是1888年中国海军去后刺激到日本而修的。第一次去我们比人强,很摆威风。当时出现了这样一件事,我们水兵下去嫖妓引起纠纷,双方打起后,中国海军副提督是一个英国人,马上要求下令炮击长崎,丁汝昌没有同意,如果只有副提督可能真的炮轰长崎了,那时候北洋水师很狂。第二次是干嘛去的?是唬人的,起威慑作用。当时海军力量已经不如日本,但还想震慑住日本使它不敢轻举妄动,这点是很多人研究甲午海战后所不了解的,一直以为中国的实力比日本强或者准备准备就能比人家强。可实际不是这样。甲午战争是日方有组织有策划想方设法跟中国人打起来,中国人这边没有准备,而且明白人也知道这时候是打不过的,为什么这么讲?甲午战争结束时,谁在镇守山海关吗?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大将陈赓的祖父陈湜,在解放军里陈赓家是唯一的世代将门,陈赓的曾祖父是清朝的总兵,祖父是湘军的名将,当时把陈湜从湖南调过来守山海关。山海关有多少人?一万五千人。若日本继续进攻山海关,中国是抵挡不住的。所以在甲午战争中经常会看到很多投降派出来,他们说不能打,要把海军收回来等。大家有没有想过当时谁的实力强?如果对方实力强,我们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战术?日方给丁汝昌起了一个外号——“不出来”。但丁汝昌的“不出来”是一个正确做法,因为当时北洋水师实力已经不如日军,如果能够以存在舰队的方式存在,反而能够牵制日本海军的比例。如果它和日军直接展开交战的话,比如日军几个舰队分开,打下一部可以,两个舰队实力相当对撞北洋水师一定会吃亏,吃亏在哪儿?后面我会说到。

  第四个谜 邓世昌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

  邓世昌是我们的英雄,率舰撞击“吉野”,这样的英雄最后牺牲了,我们还能说他是什么人?现在有很多人提出一些问题,毕睿这张画片出现在历史教科书,说是邓世昌的致远号撞击吉野时拍摄的照片。这是错的,这条军舰根本不是致远号,而是《甲午风云》里邓世昌身边林永生管带的军舰“经远”号。教科书上的图用错了,邓世昌这个事情是真的是假的会不会有人怀疑?真的有人怀疑,为什么怀疑?我们中国人只说邓世昌怎么样,在日本史料里根本没有邓世昌率兼撞击“吉野”这回事。日本式料理,至少到去年为止没有找着,没有这回事。

  还有一个问题,邓世昌军舰被击沉落入水中,鱼雷艇上的水兵靠近他拿着竹竿救他。邓世昌不接,因为他是按照英国海军传统——舰长与舰同沉。就在那时候,他饲养的一条狗太阳犬叼着大辫,想把他从水里救出来。结果邓世昌是“扼犬浩叹,沉于海中”,就是把狗也掐死一块沉入海底。这段描述,由于各个方面佐证是真实的事情,那我提出一个疑问:如果邓世昌是一个勇毅的军人,怎么会在军舰里养狗呢?而且北洋水师很多军官自杀时采用的是喝鸦片的方式自杀,军队里怎么会有鸦片呢?这岂不是说明北洋水师军纪废驰吗?是否如此?我们看一下真实的历史。

  这是从日方找到的史料,北洋水师“致远”号军舰有没有去撞击“吉野”?我们在去年终于查到。日本战史里的确没有写“致远”号撞击“吉野”,但他们向法国人递交的一份报告书里提到这个场面。当时日本海军中使用的军舰“松岛”、“严岛”、“桥立”三艘全是法国工程师白劳易协助建造的,上面的火炮采用的也是法式火炮。所以法国人要求日军提供一份反馈报告,说明当时法式火炮在海战中的作用如何。结果日军给法国提供的报告说“甲午海战中,中国海军致远号直扑日军吉野号军舰,试图进行撞击。但距吉野一百米处被炮弹击中,引起爆炸,向右侧倾斜沉没。”这证实了“致远”号当时确实试图撞击“吉野”。这件事是真实的。

  第二个证据是这张图,画的是垂沉的致远号。在这张图出现之前我们始终不知道致远号沉没之前是什么样的状态,看到这张图时只是看到一条船斜在上面。当我让行家来看时,他们看到了另外的东西,说邓世昌真是了不起。为什么如此说?这条军舰上没有一艘救生艇。甲午海战之前有人记载,邓世昌在冲向敌人之前下令把所有的救生艇扔到海里,表示不胜不归。这点是在日本画上得到体现的。的确在这艘军舰上没有找到一个救生艇的痕迹。这种由日本绘画或者图片证实中国历史的事情不仅仅发生在“致远”号上。1937年江阴曾发生过一起“江阴海战”,当时中国海军军舰死守江阴要塞,和日军飞机进行激战。在我们的描述里,中国海军军官说当时防空时由于日军攻击太猛,很多水兵从舱里拿起冲锋枪对抗射击。这是真的还是军官在吹牛?,一直不好说。但当我们从日方1938年一幅绘画描述江阴大海战看到了正在作战的“平海”号军舰,在军舰上他画了两个中国水兵正在抱着冲锋枪对抗射击。这种历史细节吻合时你会感动,而在这个时候你们又要问到:邓世昌的“致远”舰现在还有没有遗物留在世界上?有,就是这个(图),这是一个很小炮,存在日本的横须贺海军基地里。这是一门什么炮?实际上不是炮,是一挺转堂式机关枪。为什么我把它放在这儿让大家看?一方面让大家知道邓世昌的军舰还有遗物,另一方面是让大家看到这个小小的东西就是这门炮。当时的海战之中有一个描述,“致远”号冲向敌舰时,所有火炮没有弹药,只有机关炮一边冲锋一边射击。为什么说这个炮就是尾盘里的炮?我们查到日军的记载是这样的:致远号沉没后,由于当地水潜,低潮时桅杆在水面上。日军看到残骸靠近过来,发现尾盘上的机关炮,于是将这个拆走作为纪念品留在横须贺,这门炮应该是历史记载中,当时一直朝日军射击的格林炮。

  邓世昌打仗的确很勇敢,但我们也注意到邓世昌在历史记载中的确有一些问题,什么问题?邓世昌是北洋水师舰长之中把军舰开出问题最多的一位。他曾经干过两件事:一件是担任“镇北”管带时曾把镇北号军舰搁浅,以致于尾部螺旋桨受损;一次是驾驶“扬威”号回国时,由于装煤不够,在红海时船上的煤一度烧光,船在海里漂。那技术会不会是一个技术有问题的人?我后来问过一些海军人员,他们看法是这样的:有的人适合在平时是模范,但在战时不见得表现好;有的人平时毛病很多,战时是很好的战士。邓世昌属于那种在战争之中最好的将领。

  再说邓世昌狗的问题时,我们就说问这个问题的人其实不懂得海军的传统。当时的海军包括在的欧美海军中有养狗的习惯,狗是干什么的?抓老鼠。当然也有船猫,但据说船猫效果不如狗,至于什么原因我也不大清楚。当时在各国的海军军舰上流行养动物、宠物。日本海军军舰养的是什么?是一头大黄牛,日本海军“松岛”号巡洋舰上养的是一头大牛,如果说邓世昌养狗有问题的话,日本人养牛不知道该怎么算,而且这头牛是日本神社送给“松岛”号军舰的。这是当时“松岛”号被击中的一张画片,旁边笼子里关着一头牛。在海战中这头牛被北洋水师“平远”号军舰一炮毙命。

  邓世昌的狗叫“太阳”,后来我们查到来源。原来以为他把狗命名为“太阳”,后来才知道不是这样,而是广东有一种非常勇猛的土狗,品种就叫太阳。所以邓世昌养的是一条非常勇猛的广东土狗。这个事情我找到一点跟狗有关的记录。曾经我们采访了邓世昌的外孙女,当然她对于邓世昌不可能有记忆,因为她不可能见过她的祖父。她只是听她的母亲说。她母亲说“你让我说你祖父的事,我也说不出来什么,因为他死时我太小了,不记得有什么事。但我有一点印象,你的爷爷邓世昌是所有舰长中唯一一个一直住在军舰上的人,我们一直住在岸边上,他很少从军舰上下来,那时候别人家经常团聚,我非常想自己的父亲,经常扒着门往外看,希望看到父亲回来。什么时候知道我的父亲回来了?当远远看到一个人带着一条狗慢慢走来时,我就知道我的父亲回来了。”当听到这句话时,我觉得这时候的邓世昌比照片上的邓世昌离我们更近。

  前面说到1882年邓世昌率舰去朝鲜与日军对峙,那次行动时邓世昌正好逢悼父丧,但他照常行使任务。如果我们今天想这件事会给邓世昌加上一句话:公而忘私等评价。但我们注意到一个历史细节,邓世昌去朝鲜之前一直闷在船里,在船上写字,写完就撕。后来他的亲信把废纸捡起来一对,发现邓世昌写了那么多字,其实只是两个字,不断地写那两个字——不孝。从这些细节我们可以知道邓世昌是怎样的一个人。这样的情况很多,不但是邓世昌有这种误解,还有很多人会给我们一些误解。

  比如丁汝昌,他可能会给大家一种感受:第一,属于老淮军,不懂海军;第二,是李鸿章派来空降的;再是有一种记载说丁汝昌在岛上面建房子,租给海军军官用,收取利钱。这样一看,丁汝昌的形象十分不堪,但当我们真正去查丁汝昌事情时会发现日方击败北洋水师后,伊东祐亨给日本天皇带去了一件礼物,谒见天皇时把礼物交给天皇,是什么?是丁汝昌养的狗,并说“给天皇带这个狗的目的是让天皇时时想起什么叫忠诚。”说的是丁汝昌。

  丁汝昌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

  我们发现丁汝昌和日本现代海军创始人胜海舟是刎颈之交。什么叫刎颈之交?军人之间的刎颈之交是互赠军刀的感情。丁汝昌曾经跟胜海舟的确互赠军刀。而伊东祐亨是胜海舟的徒弟。由于他们两人有这么好的关系,当丁汝昌和日军作战时,胜海舟在故乡一直关心着丁汝昌的消息,伊东祐亨虽然在和丁汝昌作战,依然表现出对老将的尊敬。尊敬体现在哪儿?当时围攻威海卫时,丁汝昌已经弹尽粮绝,死守在刘公岛上,双方每天都在交战。日军每天必有一个旗号在传,旗语是什么?——丁提督安否。日语有一个词叫“提督”,日本曾经有一个游戏:《提督的决断》。这个游戏在中国还引起官司,说《提督决断》里出现了侵华日军的形象。“提督”这个词是哪儿来的?是从丁汝昌官衔所取的,丁汝昌访问日本之前,日本没有“提督”这个词,定丁汝昌的职衔是“北洋水师提督”。所以日后日军始终把他们的海军总司令称为“提督”。

  丁汝昌的人品怎么样?中国复制了一艘“定远”舰停在威海。当我们去参观时,开了一个玩笑:定远舰上最好的房间是舰长室,丁汝昌如果到这个旗舰上最好的房间是给丁汝昌还是留给刘步蟾住?按照英国海军的传统,舰上最好的房间永远舰长的。总司令来了怎么办?住客房。但中国官场的习惯是,上司来后舰长要让一个房间给长官住。这里就提出一个问题,丁汝昌在这个军舰上谁住这个房间里?我们查到的资料是,丁汝昌到达北洋水师后,常年以一条小船作为他的住舰,他没有上去,很好的顾了刘步蟾的面子。

  丁汝昌当年租房给将领,赚取利钱是怎么回事?我们调查时才发现这个论断来自于当时盐官的一种说法。清朝盐官可以风闻造势,听说了这个事就造,不必要有什么证据。真实的情况是怎样的?到那里一看便知,正面是海军宫所,宫所侧面有一个很大的院子,这个院子是海军提督府,提督府是国家给丁汝昌的待遇,可以住在这里。结果丁汝昌不住在这里。我们一直向左边走,在一个山崖上会看到一个漂亮的小院子,完全像安徽农村的院子,这是丁汝昌住的地方。他为什么不住在提督府而住在这个小院子里?原因是当他来到刘公岛时发现北洋水师的各个舰的舰长很多人没有住处,于是宽厚的老提督把自己的提督府让出来,自己在旁边修了一个小院住。这使他身边的舰长一直打到最后还在帮助他的很重要的原因。那时候的军人跟现在不一样,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那时是不容易做到的。当时清朝传统的军队做法是:长官待我不薄,该拼命时要为长官买命,为长官一搏。是这种做法。丁汝昌如果不是这样一个人,不可能后来深得军心。

  我看丁汝昌故事时还看到另外两件比较伤感的事:第一件事,我们知道丁汝昌是服鸦片自尽的。可在他死之前说过什么话?有没有人知道?我们看到他有遗表、遗折,但我们又找到丁汝昌在服毒之后说的话,我们在日方史料理找到。为什么是在日方史料中找到的?丁汝昌是军人,身体很好,服毒后马上死不了,所以晚上吃鸦片一直折腾到第二天凌晨5点才去世,在这个过程中,他的仆人站在门口听着他说话。这个仆人后来被日军俘虏,他说的话被日军记录下来:第一,我们这么大的舰队难道这么就完了?丁汝昌不甘心,在之前丁汝昌曾专门冲着去打仗,军舰被击沉,他落入水中被水兵救起,救起以后他不是感激,而是非常痛心:天不让我获得阵亡的荣誉。现在他选择了自尽,第一个遗憾是:我们这么大的舰队拿到就这么完了?第二,我死了,他们可以活下去。他们指的是什么?是他手下北洋水师的将领。意思是他死后,可以把投降的责任全部承担下来,把这批人保留下来。如果他没有说投降,底下人都有责任,现在是上级要投降,底下人没有那么严重的责任。这批人在后来成为北洋政府的一代中坚,丁汝昌在这件事是有功于国的。

  第二件事,我们找到了一块海军墓地,这块海军墓地在安徽丁汝昌的故乡。陈悦先生到丁汝昌故乡时,丁汝昌家里经常会来人收家具。陈悦是研究历史的,对这个没有兴趣,人家看他不像那种人,丁汝昌的族人就问他有没有兴趣去山上的墓地看一看?陈悦跟着族人上山后看到了13个墓?这13个墓是夫妻合葬墓,每一个男人死的时间是1895年2月11日,每一个女人死的是1895年3月11日。1895年2月10日北洋水师进行了最后一次战斗(黄台),一些士兵在那里死守,最后炮台被毁。丁汝昌是为了保这些部下才去投降,他自己会死,还有一批人也会死,什么人?是他从故乡带来的子弟,他的那些宪兵。结果在1895年2月11日凌晨,丁汝昌的子弟兵、淮军最后的种子向日本炮台发起了一次自杀性冲锋,这在日军也有记载。记载的是中国一支只有几百人的队,但却差点冲进日军的一个师团部,已经有人跳墙进入其中,这时候日军从两边夹过来才把这批人逼到海滩上,在海滩上还活着的人都自杀了,这是日方的记载。丁汝昌这批子弟在2月11日全部战死。这个还得到了证明,前两年威海搞建设挖开海滩,下面发现了很多人骨和很多锈蚀的枪械、器具。这些应该是丁汝昌清兵最后的遗迹。而后我们看到他们的妻子在3月11日死去,现在我们认为是野蛮的,而在当时是我们很难接受的一种高尚——夫妻殉节。这种事情在当时淮军里是非常流行的,如果丈夫病死在外,妻子守寡拉扯大孩子;如果战死,妻子一般选择殉节,跟丈夫同难。这种事今天人很难理解。所以当我看历史时,会回到那个时代的中国人,比如丁汝昌这些清兵对老提督的忠诚是我们今天人无法理解的,但当时就是这样的。丁汝昌当时带着家乡人是要发财的,他们跟着我,做了这么多年宪兵,吃了这么多国家军饷;当老提督战死时,这些人为了向老提督尽忠,也要同难而死,妻子随丈夫殉节。

  第五个谜 为何《甲午风云》中刘步蟾的形象很坏?

  这是因为刘步蟾、林泰曾等人在洋员眼里不是好人,他们之间存在着竞争关系。洋员所写的《北洋水师记录》里,中国海军自杀身亡的几个将士形象都是不好的。这是怎么回事?丁汝昌毕竟来自陆军,要搞海军必须依靠一些人,要么依靠刘步蟾那批留英学生,要么依靠洋员。刘步蟾和洋员之间肯定是竞争关系,因此双方关系特别差,洋员当然不会说刘步蟾的好话,而且这种外因也就影响《甲午风云》对刘步蟾的评价。

  在这里我要说的是,洋员也不都是坏人。我们发现北洋水师的很多洋员和中国军人一起恪尽职守,比如马吉芬,他是美国海军人员到中国参军,并且在“镇远”号军舰上负伤,头里一直有一个弹片。他回到美国去后始终不断地向人讲中国海军多么英勇。两年以后,也就是1897年2月11日(北洋水师投降两周年)马吉芬在医院愤恨自杀,他死后埋在美国,在其墓上刻着中国和美国的两面旗(中国龙旗和美国的星条旗)。他死时要求全身穿着北洋水师的军服下葬。同时还有一些洋员战死在中国军舰上。所以外国人在当时并不见得都是巧取豪夺的。

  这是当时画北洋水师作战的镇远舰,当时弹雨如注,但中国海军仍然有一名军官站在望楼里从容的拍摄着战斗照片。当时北洋水师的官兵不是不勇敢,炮弹不是不大,这个炮弹比我还大。当时的队形,中国海军是这样冲过来了,日本海军是横过来的。可以很明白地看到,中国海军是要把你拦腰斩成几段。双方各有各的战术思想,所以谈不上队形有什么错误。

  第六个谜 北洋水师为何会战败

  为什么我们会战败?先从技术上讲:第一,这是甲午战争博物馆里的一面墙,这面墙是根据当时真实的一块装甲来复制的,这块装甲在靖远号军舰上。一块板上有多少颗炮弹?这门炮是在日本靖国神社里发现的,这门炮是中国广甲号军舰的尾炮,说明了什么问题?中国只有“广丙”号和“广甲”号军舰装备着快速的速射炮。中国大部分海军大部分火炮是一炮打出去,后面使劲拉,推回原位再射击。这两种炮的射击的速度差多少?差5倍。所以中国海军军舰上弹如雨下,而日军可在甲板上抽烟。这是双方炮的射速的区别。

  第二,中国海军威力最大的一炮是炮弹经过“松岛”当场炸死、炸伤了90多人。“松岛”号立刻开始倾斜。可这真是我们的炮弹很厉害吗?不是,威力最大的炮弹是因为击中了日本的副炮炸药包,使日军的弹药爆炸才形成这么大的杀伤。后来我在日本考察时又发现了定远馆,这是日本人用“定远”号残骸所修建的一栋别墅,大门是“定远”号的装甲板。这个装甲版上有一个一个弹洞,其中一个弹洞引起我们的注意,这个弹洞是一个小炮弹击中的,但周围的钢板都熔化了,这说明什么?说明日本弹药是高温炸药。

  后来我跟陈悦先生讨论这个问题,所发现的秘密在哪儿?日军击中“来远”号军舰时,击中的炮弹在铁架子上烧,铁都在燃烧。中国海军军舰使用的炮弹是什么?里装的黑火药,就是现在炮竹所装的火药,那个火药爆炸时达不到那么大威力、达不到那么高温度,不可能把钢板给熔化掉。我们当时得到的结论是,日军当时使用的炸药是从法国来的。当时中国和日本都得到了这样的炸药,但中国没有使用,日本使用。为什么?因为中国发现这种炸药太不稳定,哪怕金属一碰都会引起爆炸,最后没敢用,挖一个坑把那一批火药全埋掉了。日本人使用了危险炸药,他们怎么用的?因为一接触金属就会爆炸,在炮弹里面刷了两层很厚的漆,研究这个他们也死伤了好几人。由于漆的隔绝作用不跟铁发生反应,然后用这种炮弹打我们。这样造成我们的炮弹虽大,但爆炸后产生的产生的爆炸威力不如日军,这不是北洋水师一家的问题。十年以后,发生的对马海战之中,俄国人仍然再使用黑火药,使用很火药的部队从来没有击沉过一艘2000吨以上的大型军舰。所以在北洋水师和日军的激战之中,尽管炮弹连连命中,却没有击沉对方。这是一个技术问题。

  而常常在讨论问题时,容易忽略了技术问题,因为我们总觉得技术问题是好解决的,其实不然。在我们追究一个历史事件的责任时,比如北洋水师为什么会战败?喜欢找:指挥出现失误或者当时有一个卖国贼、海军胆小。总觉得只要思想没问题,就是很好的。其实不是如此,相反技术问题是最关键的事情,而技术问题正是我们需要投入很多精力去做的事。比如今天的钓鱼岛问题,很多人很热的讨论这个问题,其实这个没有多大意义,思想没问题这个不重要,关键是踏踏实实的做事,什么事比日本做得好才是真正做到点子上。

  而最最重要的一点是国家层面问题,我们是一个中世纪国家,日本是一个近代国家。两个区别在哪里?当时中国和日本谁是大国、谁是小国?打起仗来,我们才知道我们是小国,他们是大国。在每一个战场上中国军队都比日本人少,逻辑很简单,当时中国几乎没有军队。而一个近代化国家有预备役制度,军队可以不断补充上。中国没有这种制度,中国是养兵制度,养多少兵上多少人,临时招募的老百姓是不能打仗的。那当时中国的情况是什么样的?什么人能打仗?国家军队不打仗。体制内的军队八旗不打仗,拿了国家军饷不打仗。除了八旗之外绿营也不能打仗,因为绿营的职责是警察。那靠谁打仗?靠“城管”?每次要打仗就临时募兵,临时工上去打仗。当然临时工打仗倒也不是不可以,但由于不是体制内,和平时期不会有那么多钱养他,于是和平时期就裁军。真到甲午战争要打时湘军、淮军老将已经被裁得很厉害了,真到战场时日本人一直比我们人多,且不说指挥是否失误的问题,光从人数上日本就占了压倒性的优势,这种优势到什么程度?有些人一直想,如果甲午战争不认输一直打下去会怎么样?日本人当时是一直想打下去的,因为中国各种军都快打光了,以致于京师只有一万多人,山海关有一万多人,在别处找不到兵了。光绪皇帝看到国家的武备情况时才说停止这场战争。所以如果国家体制存在大问题,只靠一支军队或者军人是打不赢战争的。

  北洋水师的灵魂哪里?

  我们看邓世昌的衣服颜色:蓝色(秋季)、白色(夏季),颜色吸取了欧洲海军颜色,样式仍然采用中方样式,袖子上有相当于军衔的徽带,北洋水师是当时中国迈向现代化的很重要的一步,北洋水师失败了不要紧,但当时是中国人向现代化前进的重要一步。在北洋水师出现之前,中国虽然想搞现代化,但不知道怎么搞。比如一个衙门想引进一条船怎么办?想把西方的制度引进衙门来怎么引进?而且每一个衙门里都有错综复杂的关系,当引进一个东西时,首先想到的是利用这个东西在内斗中占上风。这时候内耗会消耗得很厉害,不知道该怎么做。北洋水师的意义在于它是一个全新的衙门,以前中国从来没有过海军,建海军时一切没有,只好全部从西方引进,说是全部,但也不可能不照顾到原有体制,于是在海军得到一种结合。得到结合以后,虽然北洋水师在甲午战争中打了败仗,但他依然是当时清政府所有部门中效力最高、运行最现代化的部门。所以北洋水师这一套才会被其它部门所学习,清朝其它部门才觉得:原来中国人搞近代化可以用北洋水师的这样方式。起到了这样的典范作用。

  另外不但从制度上引进了,还给中国后来的发展留下了很多东西。比如中国西医从北洋水师开始,为什么这么讲?军舰上不能有中医,所以现代化军舰上必须西医,但不可能全部从西方把医生请来,只好自己培养医生。北洋水师还造成中国铁路的建设,因为北洋水师的煤要从开滦煤矿拉到海边,用马车拉是不行的,只能建铁道。海军建起来时开始有电报。这些都是海军开始建设以后给我们带来的东西。这点让我对历史有一种新的看法,以前总是说洋务运动是失败的,那个运动是失败的,给我们感觉历史是一条船,沿着一条江在往前走,舵手只能朝走转或者朝右转,走正确的道路就走下去了,越走越光明;路走错了,就把舵手杀掉,回过头接着再走,一直到有一个舵手带我们走向光明为止。我们一直走错路,终于走对了,这是我们原来的历史观。我看北洋水师时突然觉得历史观不全面,还有一种历史观是阶梯状的,我们的先人都是了不起的,他们都不是错误的,他们只是有自己的限界而已,每一代先人都把我们超前带上一个台阶。由于力量不足,带上一个台阶不能再带了,下一代人取代他往更高一级台阶走,一代一代走上去,虽然是后一代人代替了前一代人,好像后一代人跟前一代人是敌人,但他们除了敌对之外,还有一种继承。因此,北洋水师给我们的启示是:历史是连贯的,而不是割断的。

  北洋水师军官的一生,这一生如果放在别的地方肯定会非常辉煌,放在这儿我估计这个人的名字没有一个人不知道:他1851年出生在新加坡,他的家是新加坡的富豪,到现在还有一条街用他家的名称命名的。其兄弟几个人在1867年一同回到福州进入中国海军学习。1874年和邓世昌搭档到台湾抗击日军,日军曾率军攻击台湾,并且在台湾建立所谓的台湾总督府。这件事发生以后,我们的历史书上没记载中国人怎么反映,实际上当时福州船政局立即派出5艘派间,3艘运输舰前往台湾运送五千名民军上岸抵抗日军。3所运输舰中,有一艘“琛航”号军舰,舰长就是现在我们提到的这名海军军官,大副是邓世昌。1884年时参加了在福建马尾的马江海战,当时担任济安号军舰舰长。在军舰负重伤后,暂时撤退,傍晚时分军舰上的炮被击毁,军舰上堆满了燃烧物,顺流耳下,冲撞法国军舰,最后没有成功,自己跳海被救,重新回到海军服役。1894从广东率领军舰“广乙”号支援北洋水师,到达牙山,在牙山和日本海军展开战斗,他这艘一千吨军舰却连续攻击了3艘3000吨以上的日军舰,他一连串非常漂亮的战术动作进入《詹氏海军年鉴》。其中记载:牙山海战本身是一件非常乏味的海战,唯有两点闪光:第一点是东乡平八郎第一次出阁亮相;第二点是这艘中国小军舰“广乙”号的精彩表现。1904年北洋水师覆灭后,他前去建造中国海军的新巡洋舰,重建中国海军。1907年在广东率舰前往东沙群岛,当时东沙群岛被日本人独占,他从日本人手中,帮我们夺回东沙岛。1908年,在他去世几个月之前,还率舰前往西沙群岛(我国海军第一次航行去西沙),到那里标占了9个小岛,并且其中一个小岛用他的故乡新会命名,成为新会滩。回来后几个月病逝。当时他去西沙群岛巡逻的船是哪条?是当年他和邓世昌共同搭档到台湾去的那一条,这个舰艇已经30多年,但他居然一个锚链、一个锚链的摸着把这条船检修了一遍,使它能够顺利的完成这次远洋航行任务。这个人的名字叫林国祥,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名字,到今天没有林国祥张照片,但看他的整个生涯,这就是一个中国海军的一生。可以看到中国人在保卫自己领海方面,有很多人一直付出自己的努力,北洋水师留下的人后来又出现了很多,比如国务总理蔡廷干,大总统黎元洪,段祺瑞等一批中国政坛和军界的重要人物,如果当时没有这批人,中国的发展还要再晚很多年。

  有个人叫张伯苓,是北洋水师军官,是南开老校长,周恩来的恩师,没有人想到南开校长居然是北洋水师出来的。

  最后,那个中国军官和英国姑娘的爱情后来怎么样了?我以这个作为结尾。他们谈得很好,很有感情。但四个月后,中国海军的军官要回国,这时候中国海军军官已经能讲很不错的英语,他跟英国姑娘来到一个地方,纽卡斯尔圣约翰墓地旁边的一个小山,他们坐在小山上,中国军官给英国姑娘讲了一段话:我就要回国了,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回来。现在我想拜托你一件事,我们借舰的中国军人里有三个人生病死在了英国,他们的墓地就在圣约翰墓地,你们英国人每个人的墓前都有人献花、定期打扫,我们中国人没有人来做这件事,你能不能替我来照顾他们?安妮答应了这个要求。第二天中国海军军官要走了,到他们到达码头时,英国姑娘带了两件礼物来看中国军官:一件礼物是密封的小盒子,小盒子里是她在家烤的曲奇饼给他,密封的盒子能带回中国给你妈妈,作为我给她的一点礼物;另外一个是大蛋糕,蛋糕上用英文写着“中国皇家海军超勇号巡洋舰”,让军官和士兵们一起吃掉。这个军官无比惆怅的走后,在日记里写了很多对那段感情的牵念,他再也没回到英国。我的朋友到英国去时知道这个英国姑娘嫁人,也生了孩子,但一直信守着自己的诺言,在她有生之年每个季度都要到中国海军三个人的墓上鲜花。如果今天去那里访问,还可以看到三块整齐的墓碑。谢谢!

  主持人:谢谢!历史因为萨苏老师的敏锐和感受让他们变得生动和感动。现在是提问时间。

  网友1:我请教两个小问题,去年我刚好看了日本的电视剧,所拍的电视剧里,军舰上没有晾衣服,但中国清军在赌博。我有两个问题对北洋海军比较好奇,一个是活化石级的人物萨镇冰,不知道他人生最后的结局如何,跨越这么长的历史人物,他有没有相应的文献资料。第二个问题是,1945年后,蒋介石曾把定远号铁锚从日本拿回来,这个我不是很清楚,想请问您。另外,我听您讲时很好奇,您提到整个海战方面图画非常详细,在那样的情况下,会有人员绘画保留这些,中方有没有类似这样的资料?

  萨苏:我觉得你问得非常好,这几个问题都是我非常想讲的,萨镇冰的确是北洋水师中一位出色的海军人才,他在北京很有名气,有一个说法是“军门宴”(音)。萨镇冰清朝政府中唯一特别守时间的,说12点开业,一般清朝人晚到半小时是正常的,但过12点他就会关门,所以北京人都是“军门宴”(音)不能迟到。再是萨镇冰非常廉洁,他所有的积蓄都用在了海军的生涯上,比如他曾对人说“别人攒钱给太太打金镯子的,我的金镯子在大炮上。”因为大炮有一次划伤,用自己的钱修这个大炮。他背后的生涯是什么样的?田汉曾长篇采访过,有兴趣的可以看看萨镇冰的采访录。另外非常高兴的是他晚年在大陆度过,而且非常愉快,因为五几年去世,没赶上文革,之所以愉快是因为他看到志愿军打进汉城,志愿军打进汉城,他专门赋诗一首纪念这件事,因为当时北洋水师被人家从朝鲜赶过去的,现在中国人又打回去了,他感到非常高兴,于是他赋诗写这个事情。中国海军一直有一个习惯,一直在人民海军才没有,在海军图书馆前必立一块牌子,上面写着:血甲午耻。这个意念对于他说是一直不能忘怀的。

  大铁锚首先不是政府收回的,而是中国海军派往日本的代表钟汉波上校,他当时看到日本上野公园放着中国的铁锚,还放着靖远号的锚链和一号弹,心里非常愤恨,不能接受。于是他以自己的名义要求日方归还。日分当时是战败国,对于战胜国的军官不敢违背,以为是中国政府的要求,于是派人将这批东西全部运回中国。钟汉波回来以后,海军总司令非常高兴,从自己的津贴费里拿了300美元奖给钟汉波。这是钟汉波获得的唯一国家给的资助。铁锚回来后直接影响到一件事,国民党海军一名重要将领曾国生因为这批东西投了共产党,为什么?这批东西回来以后,放在青岛的海军学校,没人管它。国民党海军军官某次走到铁匠部时忽然看见一大帮人在敲这个军舰的锚链,去问才知道原来当地的看守把这批文物当作废铁卖给铁匠铺。现在的大铁锚在中国军事博物馆,如果仔细看会注意到铁锚中间有被杂段的,重新接起来的,这个铁锚是后是中国人民海军从青岛的垃圾堆里刨出来的,被砸成两截。怎么回事?当时倒卖这批东西的人卖给收费铁时,锚太大,带不走,只好把它砸断,但还是太重,带不走,就扔在这儿。这个军官就是看到这一点,觉得国民党海军太过腐败,于是决心投共产党。

  第三个问题,他们在海战中是拍照片的,但由于钢板技术使这种照片不清晰,无法拿到报纸上使用,通常是照完后,重新画一遍。中国海军也照了一批,但非常遗憾的,照了以后,把它拿下时旁边一个炮弹正好爆炸,所以中国海军没有留下当时海战的照片。
 楼主| Lothar 发表于 2013-2-17 09:08:33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是一面镜子,照见我们一路上是怎样走过来的,历史又是鞭策,让我们去知道怎么样努力才能走好下面的路。

很多不为我们所了解的历史,其实也都是可歌可泣,壮丽辉煌的,他们不应该被淹没。所以,看到这篇文章,我转了过来,希望大家共同了解探讨一下。

在没有确凿的证据下,没有谁是权威的,所以,希望我们都能平心静气地聊聊那一段北洋海军的故事。
德迷小天王 发表于 2013-2-17 09:19:14 | 显示全部楼层
李鸿章为了腐朽没落的清王朝算是鞠躬尽瘁了
stefwell 发表于 2013-2-17 09:39:53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battleshiper 发表于 2013-2-17 09:59:59 | 显示全部楼层
德迷小天王 发表于 2013-2-17 10:01:12 | 显示全部楼层
battleshiper 发表于 2013-2-17 09:59
中堂还是有责任的,比如北洋军备更新问题

没钱更新鬼啊,慈禧就知道吃喝玩乐,半文盲一个,她知道怎么治国

点评

很典型的一个例子,甲午战争爆发,太后很忙,要办大寿,谁今天让我不爽,我让他一辈子不爽,老婆子要开心那是何等的霸气  发表于 2013-2-17 10:12
德国轰炸机 发表于 2013-2-17 10:07:03 | 显示全部楼层
北洋水师在亚洲算大海军,排世界第4,第6,第7或第11(这个最可信)说法版本不少,但放在世界上说还是很弱小的。
我记得据1891年编制的《海军年鉴》和网络上传的《19世纪列强军事》记载,甲午战争时的北洋水师总吨位是6万9千吨。同期的英国海军总吨位是126万吨,还有战力强悍的万吨大舰,法国海军总吨位是65万吨,德国海军挂名世界第七,总吨位有19万吨,但他在19世纪末被称为婴儿舰队和世界二流舰队(一战前德国海军实力大增,有130万吨,但英国海军总吨位也涨到270万吨)
所以北洋水师是地道的世界三流海军
battleshiper 发表于 2013-2-17 10:08:15 | 显示全部楼层
德迷小天王 发表于 2013-2-17 10:01
没钱更新鬼啊,慈禧就知道吃喝玩乐,半文盲一个,她知道怎么治国

可以看看这篇文章,理清了不少东西:北洋海军军费初探
http://bbs.sjtu.edu.cn/bbscon?bo ... file=M.1249991944.A

点评

链接打不开么  发表于 2013-2-17 12:42
jerryhu 发表于 2013-2-17 10: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德迷小天王 发表于 2013-2-17 09:19
李鸿章为了腐朽没落的清王朝算是鞠躬尽瘁了

李中堂既没传说中的那么坏,也没传说中的那么好
德国轰炸机 发表于 2013-2-17 10:24:43 | 显示全部楼层
[s:22]军舰怎么可能晾得了衣服,这是皇汉们在裁脏鞑清。复制舰出来后,这传闻早就证实是扯蛋的了,晾大炮上,绑不好也挂不住,风必会把衣服给吹海里去。
puredemi 发表于 2013-2-17 10:45:13 | 显示全部楼层
jerryhu 发表于 2013-2-17 11:19
李中堂既没传说中的那么坏,也没传说中的那么好

一代人只能干一代人的事情,毕竟人都有局限性

点评

也看过《走向共和》??呵呵  发表于 2013-2-22 12:21
基尔斯腾 发表于 2013-2-17 10:49:45 | 显示全部楼层
甲午战争,清庭低估了日本的决心,加上内部派系争斗,导致败局。
文中的一句点明了:我们是一个中世纪国家,日本是一个近代国家。
只到现在,谁敢说,我国是一个现代化国家?

点评

对,思想价值观制度什么的还停留在中世纪,GDP再高也没用,这些是硬伤  发表于 2013-2-17 14:13
从居民思想和价值观上,我们离现代还很远,甚至比政府体制离现代更远  发表于 2013-2-17 12:44
德国轰炸机 发表于 2013-2-17 10:51:27 | 显示全部楼层
北洋海军失败的原因很多,主因是国运\实力\战略战术\运气
国运不谈了,实力上纸面上北洋主力舰强,但日舰快,速射炮也多,而且大胆冒险使用了苦味酸(下濑火药)作为炮弹的装填火药,打在水里和钢铁上都能剧烈燃烧,从后来的战场结果看 北洋水师大炮的命中率要高于日本联合舰队,但对舰船杀伤力不如日本炮弹。
黄海海战中,北洋当时奉行船头对敌,这就是所谓的犄角雁型阵,而联合舰队采取战列线战术,又以吉野为核心的第一游击舰队冲击北洋舰队阵型,最终形成乱战。
流逝 发表于 2013-2-17 11:12:02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得真想流泪。
反正别看新拍的甲午大海战
flyinnet66 发表于 2013-2-17 12:37:33 | 显示全部楼层
battleshiper 发表于 2013-2-17 09:59
中堂还是有责任的,比如北洋军备更新问题

当时的户部尚书翁同龢是李的政敌,找他要钱简直是找骂。战后李说过这件事情,翁无言以对。
flyinnet66 发表于 2013-2-17 12:41:02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有件事情,当时慈禧讨厌一帮学生整天议论朝政(当然不是夸她),所以下旨把那帮人都送到国外留学了。放到现在,大家都知道。

点评

我去,真有这等好事?现在只能自己在家啃红宝书以便移民西方,给资本主义添乱!  发表于 2013-2-17 12:46
德国轰炸机 发表于 2013-2-17 12:45:12 | 显示全部楼层
flyinnet66 发表于 2013-2-17 12:37
当时的户部尚书翁同龢是李的政敌,找他要钱简直是找骂。战后李说过这件事情,翁无言以对。

翁同龢一方是李中堂的死敌,一方面他管户部也难,但建设海军的确太烧钱了,需要国家领导人的大力支持,如一战前德皇威廉二世想和英国海军一较长短,而花巨资砸海军。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被刺后,奥匈海军作过很大的追绰仪式,感谢他生前对奥匈海军的支持。大清最高层还是缺这种人的。

翁同龢处理杨乃武和小白菜一案,处理的不错,给自己也留了清名。
德国轰炸机 发表于 2013-2-17 12:48:23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清像李鸿章这样能干实事的人还是少,张之洞这样的儒帅嘴上说的头头是道,实干起来,连汉阳钢铁厂没有李鸿章帮忙,自己都搞不定,难怪作不了京官。
flyinnet66 发表于 2013-2-17 12:49:31 | 显示全部楼层
德国轰炸机 发表于 2013-2-17 12:45
翁同龢一方是李中堂的死敌,一方面他管户部也难,但建设海军的确太烧钱了,需要国家领导人的大力支持,如 ...

清末有一派系,所谓清流党,大都是只会耍嘴皮子赚名声,不会办实事的,张南皮除外。
德国轰炸机 发表于 2013-2-17 12:55:25 | 显示全部楼层
flyinnet66 发表于 2013-2-17 12:49
清末有一派系,所谓清流党,大都是只会耍嘴皮子赚名声,不会办实事的,张南皮除外。

[s:151]康有为就像你说的这样,连在英国华侨中募捐得来的60万两起义经费都能贪污光,只给起事部队放嘴炮在财政上支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联盟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国德迷联盟 - GerFans.cn ( 辽ICP备17002255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2-24 01:19 , Processed in 0.047604 second(s), 19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